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
在年少學習的日子里,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你還記得哪些經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1
一、要轉變觀念。
文言文教學基本上是文學教學。歷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絕大多數是文學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學性而入選的其他作品!短一ㄔ从洝、《醉翁亭記》、《岳陽樓記》等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藝散文!杜c朱元思書》是所謂‘應用文’的一種書信,然而選入語文教材并不是用它教給學生怎樣寫信……只是由于吳均的信寫得富有很強的感染力,富春江美景躍然紙上。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時,我們應側重于朗讀、欣賞、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享受文中之“雅”,進行審美教育。
二、要走出誤區。
誤區之一:文言文教學目標單一,即著眼于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僅此一個目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還得全面學習課文的內容,正確評價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理解思想內容,學習表現形式,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熏陶,學到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讀寫能力。此外,還要結合課文內容,恰當地聯系學生思想生活實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愛蓮說》,教育學生學做“君子”,學習潔身自好、端莊正直、不攀富貴的君子品格。教《岳陽樓記》,啟發學生效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熱愛祖國,報效人民。
誤區之二:文言文教學方法單一。一般文言文教學都是教師一講到底,一灌到底,似乎學生只需記憶就行了。我們對學生的能力估計太低了,文言文教學不是外語教學,仍是母語教學,不是從零開始,因為“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學語言的血緣關系……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絕不像學習外國語那樣毫無根基!笔聦嵣弦恍\顯的文言文,如果注釋充分的話,學生在閱讀上不會和對現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的差距。
三、要講究方法。
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與能力,我們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使知識類化。文言文教學要充分運用誦讀法、比較法、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要加強誦讀法。誦讀法是日漸被現代語文教育者注意的傳統教學法。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語感。而文言文比現代文講究韻律,帶有明顯的聲音美,學生也愿意讀。在朗讀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從而形成能力。所以誦讀法是教讀文言文非常有效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誦讀中解決文字障礙,在誦讀中激發閱讀興趣,在誦讀中對話文本內容,在誦讀中領略文章韻味,在誦讀中感悟作者情懷……
總而言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的部分,這個特殊就要求我們要轉變觀念,走出誤區,積極探索,勇于改革,從而教好學生吸收文言文的精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2
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份量明顯增加,可見,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怎樣教,如何學,仍然困擾著廣大中學語文教師及學生,但也促使大家尋求良策,去努力探索。在新教材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我從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地位出發,開展重視誦讀,激發興趣,合作探究,培養能力的教學探索,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做簡要論述:
一、重視誦讀,陶冶學生的知、情、意
文言文教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方法靈活多樣。其中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使學生能“熟讀成誦”和“讀書破萬卷”,就是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v觀新編文言文教材,要求背誦的課文很多,課后的“思考·探究·練習”也大多要求在背誦的基礎上用原文回答問題,這正是教改中重視誦讀的體現。我在教學中也體會到,誦讀有助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因而,教學文言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誦讀指導,如讀正字音、讀準句讀等,還應讓學生誦讀,讓學生的情感在反復誦讀中互動,領略文言文的美,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學中我采取下列方法,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1、讀準字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認識的字,由學生自己或小組查字典或詞典解決,如果有通假字、古代專有名詞,教師應適當作指導,校正讀音,掃清誦讀障礙。
2、讀準節奏。要求在語意層面上通讀全文,做到停頓正確,理解文意才不會出錯。如《陳涉世家》中“發閭左/戍漁陽/九百人”和“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節奏正確的朗讀就有利于正確理解文句的含意,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文言文的角色。
3、讀出語氣和語勢。這樣有利于體會古詩文的感情和意境,表現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如《觀滄!分小叭赵/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通過這樣的朗讀就會品味出詩人寬廣的胸襟,聯想到詩人立志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的遠大抱負。
通過誦讀指導,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陶冶他們的知、情、意,增強了文言文教學的活力。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是“情景教學”的一種方式,利用多媒體聲、形、色具備的特質,模擬各種生活情景,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學生在這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能在生動形象的情景中全面正確地把握課文內容,理解和消化重難點,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如我利用多媒體講授《三峽》一文時,先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配合優美的旋律在屏幕上展現三峽不同季節的美麗山水畫面,引發學習的興趣。接著指導學生抓住三峽各季節景物特征,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達到了課堂教學的目的。該課件成為學校語文組課件實用材料。
三、選擇適當途徑,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是相對于個體學習而言的,強調的是分工、合作。探究學習是創造一種能夠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從中得到情感體驗,使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得到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抓住教材的契機,通過圈點與評注、善思與質疑、積累與歸類的途徑訓練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探索的能力。
1、圈點與評注,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圈點與評注是學習語文的一種有效方法。所謂“圈點”,是給字、句劃上符號,以引起重視或質疑。“評注”是把對內容的說明或評論意見寫在正文旁邊或行間,也可以另附小紙條夾在其間。圈點與評注,對學習語文的益處是十分明顯的,它可以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勤動手的好習慣,為合作探究一些疑難問題做好準備。在實際教學中,可通過教師布置預習題訓練學生圈點與評注;也可讓學生獨立閱讀,針對疑難問題自行圈點與評注。
2、善思與質疑,是合作探究的關鍵。古代許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思考與質疑?鬃印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思結合法,《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為學論,都啟迪了我們:教學過程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把學和思結合起來,即善于思考,設疑釋疑。如教《醉翁亭記》一文時,一位
學生提出了疑問:古代許多官員出巡,都要清宮除道,作者既然是滁州太守,上山賞景,為何有那么多人一同上山呢?經過學生分組討論,并派代表發言,之后我做了適當的點撥,學生終于明白作者游山的樂趣——與民同樂。正是由于學生主動質疑,才為合作探究提供了豐富的話題,從而更好地領悟文章的主旨,也掌握了文章的表現手法。所以說,善思與質疑是合作探究的關鍵。
3、積累與歸類,是合作探究的深化。學習文言文,要善于引導學生積累名言典故,并對文言文的知識點作相應的歸納。如名句的積累一項,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整理某方面內容,定期抄寫在黑板上,并利用課前三分鐘檢查落實。又如古漢語知識點的歸類整理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當然不能機械抽象地歸納出幾種用法讓學生死記硬背,應立足于課文中鮮活的例子,聯系學過的知識,不斷歸納積累,再根據積累解決更新的問題。通過歸納比較,學生就會觸類旁通,從而提高其獨立閱讀、準確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真正變“學會”為“會學”。
合作探究,在教學中一般的操作是: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但要注意小組成員的調配,力求平衡,也必須讓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明確自己的職責,成為小組合作學習的主角。同時,教師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高高在上,要走下講臺,以學習者的身份參與到合作中,并適當作指導。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獨特的才干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樣比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四、拓展閱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拓展閱讀是教師在授完課內文言文后,精心選擇一些與文章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等相關的文章,構設一種輻射性的網狀閱讀系統,讓學生在思維中進行比較、剪輯、組合的學習過程。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就文論文,學生很難擺脫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之感。有了這些文章做參照,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或情感體驗,從而進入作品的藝術境界,完成從閱讀到欣賞、從感性到理性的審美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將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系統的整理,學生便會在頭腦中形成整體概念。例如在學習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說》一文后,我讓學生閱讀了《禮記》的選文: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倍唬骸叭。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狈蜃釉唬骸昂尾蝗ヒ玻俊痹唬骸盁o苛政!狈蜃釉唬骸靶∽幼R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就布置學生運用注釋作翻譯,并注意“于”“子”“夫”“之”“而”等詞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做如下的小結:寧與虎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統治,暴露出當時社會統治的殘酷,真是不堪忍受。這與課文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是何等的相似!又如學習了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之后,拓展閱讀了“孫叔敖殺兩頭蛇”“管仲相齊”等人物小故事,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更多地了解文中所提到的人物,為文章的整體認識充實材料,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3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課程中的一個重難點,每冊書都有一個單元的文言文課文,語文教師每學期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上文言文。教師教一篇課文很容易,但對學生而言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面的文言文,學生普遍存在一種害怕的心理,因為要考又不得不學,那么怎么樣教才能讓學生愛學文言文呢?從事了多年初一語文課教學,在這里我談一談對學生初學文言文的一點教學心得。
教師要想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必須先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它?我想學生嘴上沒問,心里肯定會想這么生澀難懂的文章,現實生活中又不寫這樣的文章,我們學它做什么?那么上課之前就應先對學生講一講文言文是怎么回事。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古人和今人語言的運用是有差別的,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語言。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里古人用這些我們今人難懂的文字記錄了歷史,我們要繼承這些文化遺產,從中了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就必須懂得他們留下的文字。我們學習的這些文言文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他們的智慧,我們要把這些不朽的篇章傳承下去,就要弄懂它們的意思,學好文言文。
怎樣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從讀、誦、理、練四個字入手。
朗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一篇文言文要先讓學生多次地朗讀,要指導學生正確斷句,在朗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讀熟了自然不再怕了,因為在讀的過程中文言文這位陌生人已變成了老朋友了。每上一篇課文,我都會先讓學生預習,弄清生字讀音,再讓學生試讀,及時糾正斷句錯誤的地方,最后讓學生按正確的朗讀方法讀熟。
在七年級開始學生就必須積累常見文言文詞的意義和用法。在開始幾節課以老師串講為主,有了一定積累后就采用先疑后講的教學方法。要積累文言文詞義和用法“誦”是關鍵。每篇文言文學生弄懂意思之后都應要求學生背誦,背誦課文及句子翻譯。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早自習時間督促學生背誦記憶?刹捎眯〗M比賽,男女生PK等手段促進學生的背誦熱情。雖說文言文課文并沒有全部要求背誦,但我每每讓學生去背,短篇一次性背,長篇分段背,背完課文再背意思。要意思不能像背課文那樣整段整篇地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我每次都是一句一句地檢查學生,每句中字的意思,詞的意思,再就是句子的意思必須對上號,往往整段背誦譯文的學生在翻譯句子時經常出現亂入座的情況,所以在背誦積累時一定要讓學生逐句逐句背。當然并不是所以學生都能完成背誦任務,但是大部分能做到,少數基礎不好的可少背或緩背。
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詞義之后一定要幫學生理一理。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就會出現許多一詞多義的情況,如:“為”字,
(1)《兩小兒辯日》中“孰為汝多智乎?”是通假字,通“謂”,以為,認為。
(2)《晏子使楚》中“縛者何為者也”是“干、做”的意思。
(3)《河中石獸》中“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是“被”的意思。
(4)《黃生借書說》中“為一說”是“寫作”。一冊書中出現這樣一詞多義的詞有很多,教師及時地幫學生理一理,可以避免出現學了這個意思忘了那個的現象,讓學生明白一個詞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在平時應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選擇不同的意思去理解。除一詞多義還應注意古今異義,如:《黃生借書說》中“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祖父”和“子孫”是“祖父和父親”,“兒子和孫子”的意思,其他像詞類活用等現象也應注意。
教師除上好課本中文言文外,還應在課外讓學生練一練。練習應有所選擇,對初一的學生而言他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是很強,課外練習難度不宜過大。在練習時應選擇篇幅短小而且故事性強的文章,在習題設計時應有課文中熟悉的學習過的知識考查,這樣能讓學生做起來有信心,以后根據學生掌握情況逐漸加大練習難度。
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增強他們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在平時練習中多指導他們學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書,在翻譯句子時學生常常不是整個句子都不懂,只是有一兩個字難住了,可以借助《古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查出這個字的意思選項,再聯系句子選擇合適的義項。
(2)調整語序法,文言文里有些句子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與現代語法不合的現象,我們需要去調整語序。如:《穿井得人》中“非得一人于井中”,“于井中”狀語后置,在翻譯時應調整為“非于井中得一人”,還有“時不我待”應為“時不待我”等賓語前置。
。3)變單音節詞為雙音節詞,如:《論語》中“學而時習之”,“學”是“學習”,“時”是“按時”,“習”是“復習”,“學”的內容是知識,所以譯為“學習了知識然后按時去復習它”。
(4)還可以利用形聲字的表意特點,再結合句子理解。方法有很多,教師應多教會學生幾種方法讓他們靈活運用,學生會做了自然會提高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真心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學好文言文,讓古文化在現代文明中綻放光彩,讓文言文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4
文言文是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所蘊含的思想和藝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文言文卻成了他們心中的痛。本人曾經做過調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基本上是硬著頭皮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這實在是文言文教學的悲哀。分析學生厭學文言文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很多文章太難,內容較枯燥,特別是讀不懂時的焦慮使他們對文言文產生了恐懼感;二是老師整天強調“之乎者也”,而文章的內容和思想藝術方面的東西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感興趣的東西不重視,不太感興趣的東西卻整天強調,天長日久,厭學情緒日益嚴重。我聽了學生的闡述,內心深有感觸。確實我們不能光埋怨學生,仔細思考一下,我們的教材和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有些選文確實不太合適,就拿新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第二冊(必修)選文《離騷》來說吧,說句實在話,即使是一位大學教授讀起來并不一定很輕松,更何況是剛從初中升上來的高一學生呢?他們的年齡階段還是愛玩的階段,應該說他們還達不到那種理性的高度,而且文本又非常難理解,生僻字極多,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如果沒有工具書也很難完全讀懂,更何況學生?另外我們現在文言文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這樣的:老師給學生范讀課文,老師給學生講解文學常識,老師給學生強調重點字詞,然后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去理解課文,整個過程學生都是被動的,這樣學生怎么會有興趣,怎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所以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需要改進,針對這些問題本人做了一些思考,想談點自己的看法。
一、要改善文言文教學首先要從教材選編做起
作為教材的編者在選例文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的喜好,看學生是否能夠接受這篇文章,是否能喜歡。無論這篇文章多有價值,如果學生不喜歡,那它的價值就大打折扣。其實學生并不是天生就討厭文言文的,像那些故事性較強,文本不是非;逎奈恼,學生還是非常喜歡的。畢竟他們現在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還是比較感性的,自然對感性的東西感興趣。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理性的文章,這樣由淺入深,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是符合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的。就如一棵剛出土的嫩苗,它所能接受的是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倘若一出土就天天接受狂風暴雨冰雹地震,它不僅不能正常生長,于其反而是一種摧殘。所以教材的選編者應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畢竟我們的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
二、文言文的考查模式需要改進
現在語文教師只要講文言文肯定會講"之乎者也’’的用法,如果沒有這一環節似乎就不是學文言文,而且有些用法已講了千遍百遍,學生聽得耳朵都起繭了,可老師還是得強調,為什么?因為這是考試考查的重點內容,能不強調嗎?所以學生無奈,老師也很無奈。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看法是:探究詞的用法是必要的,但要看是什么樣的詞,就像“而”“也”之類的,完全沒必要考查的這么細。即使我們把這類的詞全部從文中刪除,我們理解文章內容不會受任何影響。那我們干嗎非要在這些“無用”的東西上大做文章呢?我們豈不是作無用功?所以我覺得文言文的考查還是應放在文章的內容和思想上,看學生從文章中獲得精神食糧是什么,這樣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三、改變教學模式,化被動為主動
被動接受和主動探索兩者所取得的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學生掌握主動探究所獲得的知識肯定要比老師死板灌輸的要牢固的多,而且通過主動探究,學生還可以從中總結規律,學會融會貫通,既學到了知識,還鍛煉了能力,可謂一舉兩得。那么,如何化被動為主動呢?在這以我講《鴻門宴》的方式為例,愿能給大家一點有益的啟示。在講《鴻門宴》的時候,我并沒有按照傳統的方法,先給學生講文學常識,再講重點字詞句,而是在講之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先預習課文內容,若有閱讀障礙,借助工具書自己解決,了解整個故事情節,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將讓學生以說評書的形式把《鴻門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要求講的生動有趣。在布置完任務之后,我發現有的同學已經有點躍躍欲試了,畢竟作為高一的孩子他們還是有較強的表現欲的。第二天一上課,我想檢驗一下學生做得怎么樣,采取自愿原則,一位學生主動走上講臺,黑板擦一拍,便開始演說《鴻門宴》,一開場感覺很像模像樣,說得也很生動,有點單田芳的架勢?蛇@位同學畢竟是初次表演說評書,有點緊張,說到某個地方,下面的情節突然遺忘了,這時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下面的同學齊聲給他提示,評書繼續,濤聲依舊。當時看到這個場面,我的內心非常激動,因為學生通過自己勞動獲得了果實,這樣的果實是最甜的。同樣,之后的文學常識也是讓學生自己來講,有遺漏的地方我再作補充,而且在梳理重點字詞句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遍而過,因為學生在準備評書的時候大部分都已解決了。
隨后在講解文章內容時,感覺非常輕松,因為學生對內容把握得很熟悉。在分析完文章內容后,我又采取了另外一個活動:就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把它改編成一個舞臺情景劇。結果學生也是熱情高漲,表演得非常出彩,于是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印象,從而也就激發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當然每篇文言文都有各自的特點,肯定會有很多不同的傳授方法,還需要我們去探索。但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我覺得有一條宗旨:那就是讓學生成為主體,成為主動者,主動去汲取知識和營養,這樣學生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他們才能長成真正的參天大樹。
以上是我談的關于文言文教學的一點不成熟的見解,也是有感而發,特別是面對學生的抱怨,面對學生的`那種痛苦的表情時,感覺心情非常沉重。當某種東西的存在對于一個人是一種痛苦而不是享受時,那我想這種東西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文言文是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何讓學生在快樂中去繼承、發揚,而不是負擔、痛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去思考的問題。同時,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作不懈的努力!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5
從大一到現在學習古代文學這門課總共有將近一年的時間了吧,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對古代文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體系有了更系統的了解,也讓我從總體上了解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代文學是祖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與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后的給我們后人留下的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
與其他的像現代漢語、英語之類的課相比,我還是比較喜歡古代漢語。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手捧一本《詩經》或其他古代文學方面的書,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拋開心中的一切煩惱,遠離現實生活的喧囂,讓自己走進一個遙遠的時代去體驗古代人的生活百態,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樂園,這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
通過對古代文學這門課的學習,我對古代文人們的思想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我體驗到愛情的純美;從百家爭鳴的諸子之文中我了解了孔子的“仁者愛人”、孟子的“民貴君輕”“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惡”,知道了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和莊子“鼓盆而歌”的樂觀豁達。在整個先秦文學的沉淀里,我開始找到了人之為人的根和“滿則溢”的人生道理。讀魏晉文學我知道了什么是“建安風骨”,了解了一代梟雄曹操“周公吐輔,天下歸心”的雄心壯志。明白了竹林七賢內心的苦悶和狂放不羈;看到了王謝世家的繁榮與衰敗。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文學也是如此。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它與歷史及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要把它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其實生活中古代文學的滲透也隨處可見。舉個最通俗的例子,我們所熟悉的歌手周杰倫,他的中國風歌曲無不充滿了古代文學的韻味!疤烨嗌葻熡辏以诘饶恪4稛熝U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宛然煙雨朦朧,微風中仿佛靜靜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澗,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環。水云萌動之間依稀可見伊人白衣素袂裙帶紛飛。恰似那“自顧自美麗”的青瓷極品,洗盡鉛華,古樸典雅,清新流暢。這便是古代文學賦予它的雋永的魅力。還有最近興起的國學熱,說來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熱。眾所周知的百家講壇,于丹講論語、易中天品三國、劉心武解紅樓?這些講解不僅是講解單一的某個文學作品,其實也是講解我們的古代文學。
學習古代文學不僅僅要掌握了中國古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更重要的要了解文學體系,了解了中國文學的起源、發展、繁榮的文學史過程、文體演變和文學現象,能夠將對中國古代文學思潮學會從宏觀的歷史的角度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能對代表性作家作品進行評價。
古代文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遺產,它展現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與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也必將在世界文學史上熠熠生輝。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6
古代漢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族人民的語言,具體說來,就是五四以前漢族人民的語言。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口語和書面之分,古人的口語是怎樣的,我們已無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們研究古代漢語,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記載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文言文。從殷周到清末,在這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涌現了大量的語言文學,從屈原的《離騷》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為古代漢語的書面形式,擔負了記錄、傳承、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我們要學習并繼承這些遺產,就必須學習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既有感性知識又有理性知識。必須把文選的閱讀與文言語法、文字、音韻、訓詁等理論知識密切結合起來,然后我們的學習才不是片面的。
以前學習古文,是有許多迷糊的,許多地方不理解。就算對照翻譯讀懂了,也是走馬觀花,模棱兩可的感覺。不知道學習古文中的樂趣,讀之困難,于是,丟棄一旁?蓪W習古代漢語之后就不是這樣的認為了。上課老師講的井井有條,生動又有些幽默,讓整個課堂的學習氛圍提升,老師講的孜孜不倦,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不知疲倦與困意。同時,覺得古代漢語是很有生命力的,并為之感興趣。原因如下:在文字方面,中國的文字是漢子,是表意文字,根據其字形結構就可以了解一些其字的意義,在老師教的過程中,與我們的理解中,讓我們有了一些畫面感和聯想、想象的空間。例如,“日”字本是,用圓圈中間加一點來表示太陽的,圓圈代表太陽的形狀。漢字最初是象形字,后通過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等方式出現的新字,當然,錯別字除外。其任是表意字,這種造字的規律,有利于中國的文化傳播,同時利于我們的學習記憶。例如,“暮”本意是日暮,虛詞“莫”字借而用之。古人是很具有創造力的,驕傲;同時,根據書體得演變由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書最后到隸書楷書,我們要根據其筆畫形態、風格、組裝結構的變化來學習,其中都是有豐富的多彩的。
在字與意義方面,也是在逐漸的變化,同字古今不同意的古今字,同音同意替換字的通假字,同音同意的異體字,聽著就有種神秘感,很古老。
在古今詞構成方面,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并且,古漢語單音詞具有多義性和靈活性,例如,“謝”字有謝罪、辭別、告誡、凋謝的意思。所以要多記憶。
在詞義的變化方面,變得復雜了,古今義里,有詞義的縮小、擴大、轉移、褒貶差異、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多查字典,不然就望文生義鬧笑話了。
在詞的本義與引申義方面,本義是詞最早的詞義,然后加以時間地域的變化,和人的思維思想變化所形成的文化,我們要去記憶,是很有意思的過程。例如:“間,隙也,從門從月”,指月光透過門縫照進來,指“縫隙”,后引申為距離(隔斷就有距離)→隔閡(精神距離)→離間(制造隔閡)→隔間→房間(用墻隔斷)→一會兒(從空間到時間)→間斷(隔斷幾次);縫隙→參與(插在中間)→中間→窺伺(從中間偷看)→偷偷地(秘密的)。這中間的變化是很有意思的,由具體變得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有實詞到虛詞。
在詞類活用方面,有名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等,更豐富了古文內涵,千變萬化地感觸。
在學習句型方面,有判斷句、敘述句、被動句等。還學習了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句首句中語氣詞等,系統的將句子、詞分類學習,是很有利于我們學習的。
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學習中國語言的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母語—古代漢語有比較充分準確的了解,也就是說,決不能滿足于會熟練的說漢語,而應該是掌握古代漢語內部的規律,了解古代漢語發展的趨勢。所以聯系古代漢語學習,首先應該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進行有關的專業學習是絕對達不到目的的。其次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運用古代漢語的自覺意識。第三,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好古代漢語對語言學概論等其他語言學課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文學概論的學習也是非常有用的。第四,增強對各種語言現象的鑒別能力。語言現象五花八門、千變萬化的,語言素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夠對語言現象進行準確的分析,鑒別其正誤。
學習古漢語不同于學習外語,古今漢語有許多相同的地方,這是有利條件。但是,古漢語畢竟是過去時代一種比較難懂的書面語,不下苦功是學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訣竅”和“捷徑”更不現實。我們應該總結前人的經驗,避免走彎路,并充分利用現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條件,以較短的時間有效地掌握古漢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點滴積累,掌握古代漢語常用詞語。
就好像我們學習外語一樣,掌握一定的詞匯量是基礎,沒有足夠的詞匯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詞匯量越豐富,閱讀能力就越強。學習古代漢語也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平日里注意積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詞語。讀古文有時會碰到一些不曾見過的、陌生的字、詞,這個大家并不害怕,因為我們可以查字典,問題就可以很容易的解決了;但有時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詞卻不一定能看懂,因為它的意義變了。在詞語學習中,我們要重點學習這一部分詞語,因為如果我們按照它的現代意義理解文章就讀不通了。比如,“走”,現代漢語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跑”的意思。“更衣”,現代漢語是“換衣服”的意思,古代漢語卻是“上廁所”的意思。
二、多讀多背,培養一定古代漢語語感。
宋代朱熹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著名文學評論家、小說家李國濤也說:“中國古詩古文是不能不背的。當時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說!惫艜r候幼童入學,老師并不教其理論,而是讓他們一遍一遍地誦讀《三字經》、“四書”、“五經”等,這是有道理的,將這些文章爛熟于心,意義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讀多誦,熟讀熟背,然后就能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了。學習古文,我們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如果有十幾篇、幾十篇古文文選都能讀起來瑯瑯上口,爛熟于心,那對古漢語中一些常見的句式,常規的實詞、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就很容易掌握了。閱讀過程中處處留心,注意文章的整體性,多讀多背,培養古代漢語的語感。要有足夠的感性認識,才能提高理性認識。
三、總結規律,了解古代漢語語法知識。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語法的差別不是很大,但還是存在一些不同之處的,主要是句子結構上的差異。比如“沛公安在?”這句話,“安”字是疑問代詞做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倘若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們現在常說“不知道我”,倘若翻譯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為賓語提前了。以上兩處古文都發生了賓語前置的現象,這并不符合我們現代的語法觀念,為什么呢?因為在古代漢語中,在疑問句、否定句的情況下,賓語一般前置。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若是普通名詞則不能提前。我們學習古代語法,就是為了掌握古文的規律,提升理性認識,讓我們的學習事半功倍。
四、處處留心,知道一些歷史和文化常識。
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先疏遠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古代漢語記錄的是我國古代的文化,學習古代漢語,我們離不開它所在的歷史背景,更離不開它所記載的古代文化。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并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免“書到用時方恨少”。
總之,學習古代漢語,我們一定要勤奮,多讀多背多積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就是這個道理。在學習過程中穩扎穩打,積累常用字詞和相關語法、歷史知識,閱讀大量文選,并選取一些精華篇背誦,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學好古代漢語!
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國古典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助于我們知道一些成語的出處、了解它們的內涵,很多歷史故事還可以讓我們“以史為鏡”,指導我們的為人處世。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7
都說語文學習有“三怕”,其中“一怕”就是文言文,因為時代久遠,大多數學生覺得文言文晦澀難懂、枯燥無味,加之相對于初中,高一文言文的難度大幅度增加,讓許多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久而久之,逐漸對文言文失去興趣,因此,如何改變文言文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愿學,會學,學好,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關于文言文教學的觀點和方法。
一、更新觀念,把文字教學轉變為文學教學
傳統文言文教學目標單一,即著眼于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忽略作品的文學之美。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疲勞,課堂上是死氣沉沉,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甚至引起更嚴重的后果是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厭倦的情緒,一講到古文就嘆氣。雖然對字、詞、句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也是文言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僅此一個目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還得全面學習課文的內容,正確評價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義的基礎上受到教育熏陶,感受到意韻美。在教學時應重視欣賞,體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品味文中之雅。因此,在當今新課標下,我們應該改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指導學生全面學習課文內容,把文言文的以往文字教學方式轉變為文學教學,正確評價作品,發現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然而面對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學生避之唯恐不及,我們又如何讓學生對它感興趣?我認為語文教師巧妙設置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可以很好地激發他們自主閱讀的興趣。我在上高中文言文第一課《燭之武退秦師》時,先避開了關于字詞的講解,段落的翻譯,而是在開始看課文之前,先用多媒體投影出在春秋時代各國的地理圖,然后簡單介紹了一下當時秦、晉、鄭三國的位置關系和秦晉聯軍兵臨城下時鄭國的窘境。我給學生的三個問題是:(1)如果你是鄭國的大臣燭之武,你將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保全鄭國;(2)現在假設我是秦伯,你是燭之武.你要怎樣才能說服我退兵?(3)如果你要說服別人,是否只要把自己想說的都說出來就行了?我們知道,燭之武是一個即將被吞并的弱國的大臣,而秦伯是當時一個強國的君主,考慮到雙方的立場,我們是否能夠把燭之武的言辭組織一下、潤色一下,讓秦伯更容易接受一些?學生認真思考后,紛紛舉手發言,列舉各種理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企圖說服“我”退兵。于是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了唇槍舌戰,最終得出的結論和課文燭之武的說辭驚人地相似。之后,我就要求同學們課后結合課本的注釋和字典的解釋來理解這些語句,并在第二天的課上讓同學們翻譯這些語句,共同梳理文中的多義詞、詞類活用以及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語法現象。我發現,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之后,不僅那天的作業做得特別好,連第二天上課時文言知識的講授過程也變得容易很多。課后有學生還對我說:老師,我第一次感覺到文言文學習中也充滿著樂趣。其實文言文雖然難學,但只要我們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解開問題的過程中,穿插字詞的講解,學生就容易接受多了。
三、重視誦讀,感受文章意韻之美。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無不體現誦讀的重要性。自古以來,誦讀就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教學中,師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必然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對文言文作品中的內容進行想象和再創造,從而感受文章意韻之美。注重誦讀,這一點也剛好體現了新課改中強調的“讀書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讀的形式是多樣的:教師可以范讀、引讀、導讀,學生可以輕讀、默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要根據句子結構,正確處理詞語連讀、音節劃分等,以防止學生讀破句造成歧義。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高中生學習文言文,沒有文言語感,文字生疏,也沒有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讀”擺在首位,在教學中要突出朗讀教學。如果我們熟讀或背誦課文,試題或課外閱讀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解釋,只要課文中已出現過,我們就可聯系課文相應遷移,這樣閱讀能力就提高了。
四、學以致用,巧用文言文寫作素材。
文言文教學同寫作一樣,歷來讓教師學生頭疼。學生普遍厭倦或害怕文言文,千百年積淀之文學經典作品在他們面前很容易索然無味。而作文教學也是一大難點,學生由于置身于校園封閉的環境,課業負擔重,對生活觀察甚少,缺少豐厚的生活底蘊,寫作素材貧瘠,導致作文材料千篇1律,缺乏新意。若能學以致用,把文言文內容變成作文素材則將一舉兩得。學生既能得到文言文教學帶來的輕松愉悅的享受,又能積累相應的歷史素材,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在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名人、大事層出不窮。其中既有孔子、屈原、陶淵明、蘇軾等名人,又有秦滅六國、楚漢戰爭、澠池之會等歷史大事,這些都是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但是不少同學對此好像熟視無睹,寫作時就喜歡泛泛而談,一個具體的人物事例都沒有,而這樣的作文往往難以拿高分。通過文言文教學,拉近了學生與古人的距離,巧用這些事例寫作,定能讓學生寫作時有話可說。而巧用文言文中的名言佳句,更會讓學生作文增色不少。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的部分,這個特殊就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方法,走出誤區,積極探索,勇于革新。在夯實字、詞、句知識的基礎上、吸收文言文的精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久而久之,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一定能夠走出當前的困境,我們的學生也會慢慢地喜歡上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8
古詩文教學方法初探如何講好古詩文,讓學生對其感興趣,從而學好古文是中學語文教師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我自己的一些教學經驗而言,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一、引入新穎,激發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且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也較大,學生較難讀懂,普遍認為“文言文枯燥無味,難以學好”。這是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欲望。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引入新課的藝術是非常關鍵的。
比如,在《木蘭詩》的教學中,花木蘭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我先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花木蘭的故事,談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學生在把握歷史背景及花木蘭的人物故事后,對《木蘭詩》所表達的思想內容理解也會簡單快捷得多,特別在背誦時會感到親切許多。在老師的啟發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回答問題。這樣,教師在課堂中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而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反復誦讀,培養語感。
誦讀是我國語文傳統方法之一,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懂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復誦讀。俗話說:“熟讀百遍,其義
自見!睘榇,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師先范讀(或聽錄音),然后學生再仿讀,以及分組背誦競賽等多種誦讀方式結合起來,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從而擴大了知識面,提高了閱讀能力,說話能力,又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學生通過反復讀,不斷的揣摩,感情的變化,長期潛移默化,培養了較強的語感。
三、擴展閱讀,課外延伸
擴展閱讀是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以課文為中心,根據不同的學習重點,精心選擇一些與文章立意、寫作背景、語言風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構設一種輻射性的網狀閱讀系統,讓學生在思維中進行比較、剪輯、組合的學習過程。學習文言文時,如果僅就文論文,學生很難擺脫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之感。有了這些文章做參照系,學生就容易與作者建立心理溝通,從而進入立體的藝術境界,審美活動也能最終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學生將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和系統的整理,這樣,天長日久,學生便會在頭腦中形成整體概念,信息網絡,便于記憶,便于提取,也便于創造。如學習《石壕吏》一文后,課外拓展讀《禮記》選文孔子過泰山側
四、聯系生活,學習運用
古詩詞作為祖國文學寶庫中最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帶領學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巔,我們可以問學生:此時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生一定能答出: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一學生考試失意時,我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當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篇課文中寫雨的一段時,講到“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三個比喻寫出了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我問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學生用杜甫的詩《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潤物細無聲”不正是春雨細密輕盈這一特點的絕好寫照嗎?
此外,我經常鼓勵學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詩詞,把這些古詩詞運用到他們的日記中、作文中。有些學生不但運用自如,更是對一些古詩詞進行大膽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學在寫到自己的校服丟了,他獨出心裁,模仿《春曉》一詩寫到:“春眠不覺曉,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謝少不了!彼穆斆鞑胖,他對古詩詞的巧妙改寫不能不讓我們由衷地折服。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學生心理,就一定能夠在文言文教學中有所收獲。總之,為了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好文言文,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更用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是一個師生的雙邊活動,只有教師與學生互相配合,才能圓滿地完成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任務。
【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文言文教學12-05
文言文的教學05-28
文言文教學05-30
文言文教學探究12-06
文言文教學試探12-06
《文言文》教學設計02-09
文言文教學思考06-04
文言文教學技巧06-11
文言文教學的方法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