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本真課堂教學研究心得體會共3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本真課堂教學研究心得體會共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本真課堂教學研究心得體會共3篇1
初次接觸“生本”一詞,我是歡欣的,從聽周一貫先生的講座《語文課堂的求本之道》開始,我就渴望用生本的理念來指導我的教育生涯。我也以為這樣的一陣改革風是抓住了根本的,聽到生本倡導者郭思樂教授在鳳臺的講座,我覺得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了。
學校成了生本教育的基地,我成了一名“生本”老師,有了一個不一樣的稱呼。在對待學生上,我當然要“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了。當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時候,我享受到了他們學習的快樂。在學習第一課《山中訪友》時,孩子們暢所欲言,在對課題進行解讀時,有孩子拋出了一個問題,他說:“既然作者訪問的這些朋友都是山中的一些景物,為什么不給‘訪友’加上引號,表示特殊含義呢?”孩子們思考著,爭論著,最后終于明白了作者已經把這山中的一切當做了自己的好友、知己,他和這些景物已經融為一體,因而不用打引號。看來,孩子們特別喜歡提問題,有時提出的問題也正是課文的關鍵點呢!問題即學習,這是我一向的主張。但是,孩子們的問題太多了,我經常用一節課也沒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只能帶著遺憾下課。這樣我的課常常上不走。有老師提醒我,六年級了,還是要抓住關鍵期,他們是要迎接考試的。是啊,面對我的這一群學生,我有幾多無奈在心頭。我還是驚喜地看到了生本課堂發生的變化,有許多孩子樂意展示自己,小芳是個文靜的孩子,在我以往的課堂上總是默默不語,現在,她也經常來談自己的觀點;小鐘是個調皮的孩子,課堂上經常管不住自己,現在的他,常常拿著自己的小發現找到我,告訴我他發現的樂趣;林是個表達能力比較差的孩子,但是現在,我們常常聽到他的質疑,多么會思考的孩子啊!這樣改變著的孩子還有很多很多……那天上《草叢的村落》,在寫字環節,我請上了青桐,平時愛龍飛鳳舞的他,黑板上居然能工工整整的寫字。當他寫完“烘烤”這個詞后,同學們進行檢查,發現了他的火字旁的點寫成了捺,青桐自己改正過來了。我也認為沒有錯誤了,這時,有孩子的聲音傳來,老師,“烤”字的右下邊寫錯了。“錯了?哪里錯了?”我驚奇不已,我請那個孩子上臺板書,其余的孩子和我一樣認真地看著,當這個孩子寫完后,一陣爭論聲傳來,有認為寫對的,有認為寫錯的,我讓孩子們打開書進行對照,原來,那個孩子真的寫對了。我也一陣汗顏,告訴同學們:原來,馬老師這么多年來也是在錯誤地書寫“考”字,今天這位同學可是我的“一字之師”啊。寫對的孩子們可得意了。回到辦公室,我告訴我的同事,讓他們也來寫寫這個字,六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寫對,看來,很多時候,孩子們也會成為我們最好的老師呢!
在我的課堂上,我有時會感到自己的多余。學生之間探討一個問題,我常常隱身在后面,我能做的就是給這些上臺的孩子鼓勵并提供一個方向性的指導。再不見我那精心的引導,再不見我動情的演說,再不見我精彩的設計……我有時感到自己再沒有精彩而言,而學生是不是就是如此的精彩呢?或許我的期望高了一些,作為兒童,他們總是探討著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有時會跑到另一個方向去,我常常會費力地往這個正道上拉一拉,可效果卻不甚理想。我又想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就海闊天空地說,無限地發展他們的語言,當我再次細查時,發現課堂并不是所有孩子的課堂,十多個小組中,有的孩子想上臺,可還有的孩子不想上來,互相責備之聲傳來;有的小組孩子們合作好,每節課他們都舉著小手,可是這樣的組也是屈指可數的。依然有許許多多沉默的面孔,那么照這樣發展,也就只鍛煉了一部分學生的能力了,我感到很是迷茫。我聽到的課中,看到的是孩子們的表達,那么,生本教案該如何寫呢?是不是我只需要設計前置小研究就行了呢?看了“生本教育網”后,我依葫蘆畫瓢,寫了一節課的設計,一點兒也不滿意。成立小組后,每個孩子都有了一份責任在里邊,可主人翁的意識他們還沒有,每個人不盡責,該如何落實呢?相關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有的孩子在乎,有的學生無所謂: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
什么時候,我才能看到林立的小手,聽著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我來,我來。”不是資料的堆積,不是自我的表述,應該有思維碰撞的火花飛舞。讓我歡喜讓我憂的生本課堂,我該如何走近你?
小學本真課堂教學研究心得體會共3篇2
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真學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我個人有如下心得體會:
一、重視課前的備課
(1)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前,應當認真閱讀教材、教師用書,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而應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么備課“備”什么?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備學生怎樣“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其次是教師要勇于創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課中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課改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學生的這些學習方式都是在教師組織、指導等“教”的行為下發生的。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師“教”的行為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具體行為都應當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設計。如何提高教師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呢?我認為:
(1)教師要著力打造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下傳統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有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就需要教師樹立以發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2)教師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傾聽。我們經常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致力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其實,我們教師更需要有一雙善于傾聽的耳朵。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一文中寫道:“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要提高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教師更應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在課堂中善于傾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問題時,要善于傾聽、關注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各類信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組合,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去發現,去思考,推進教學過程。有了教師的傾聽,才有師生、生生間有效的互動,才有學生新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高。
三、重視課后的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所謂課后反思,即教師在完成一堂課的教學后,對自身在課堂中的教育教學行為及其潛在的教育觀念的重新認識。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后反思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進行課后反思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并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教師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不是每節課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即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更應該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并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后的教學幫助會更大。另一方面是反思學生的“學”。我們的教學始終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時,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與問題,或在某一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創新見解,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
小學本真課堂教學研究心得體會共3篇3
**之行讓我收獲滿滿,這么多年來我一直探索怎么讓語文課自然走進孩子的心田,作文課不再枯燥難熬,但這種探索與研究在斷斷續續的激情中終是沒有成形。這次,在這里讓我內心豁然開朗,原來冥思苦想的作文就從我們身邊開始;魯迅的文章也可以生動有趣,簡單;古詩詞就要在詩情畫意的唯美境界中體驗······第一節課是長辮子老師的創意寫作課,通過短短幾分鐘與學生的交流,一個資深教師的幽默風趣,富有感染力的情態已影響了在場所有人。讓我、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場即興的詩會,沐浴在知識的春光里。我不禁想短短一節課的時間她會創作出什么呢?只見長辮子老師拿出了給孩子們帶來的禮物——紅紅的蘋果······
蘋果是什么?蘋果是太陽的孩子蘋果是什么?蘋果是甜甜的笑臉
孩子們七嘴八舌,眾說紛紜,一首小詩就這樣輕松完成了。接著變魔術般的拿出一幅簡單的畫,顏色只有黑白色,老師用帶著磁性的聲音輕輕發問:
如果有顏色,它是······像······
我們不得不佩服孩子們的想像力,一首題為《如果》的想象詩在不到兩分鐘內輕松完成,作詩如此隨性,跟著長辮子老師的思路我特別想成為一位滿腹經綸的詩人,何況上課都是充滿好奇心愛表達的孩子呢,他們想成為詩人的感覺更強烈吧!這才是剛開始熱熱身。這節課主要是學習人物描寫,我們總是通過已有的詞匯對一個人進行描述,長辮子老師沒有,她讓學生觀察她時髦的著裝,并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運用各種修辭來形容自己,并在林林總總的細節中發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后孩子們再把這些瑣碎的資料做有序的整理。一節作文課下來,我想學生對人物描寫的方法已了如指掌了。長辮子老師的作文課通過教師的示范,并潛心引導,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再發揮豐富的想象,內容題材隨心而動,用她的話說思想比表達更重要,作文是拼出來的,玩出來的,是合作出來的。這幾節課中我最期待的是竇老師的示范課《阿長與山海經》,因為每到上魯迅先生的課時總是很糾結,總覺得上課時孩子們一臉茫然,我也用盡氣力把魯迅的思想傳達給他們,但還是覺得心里不踏實。我很好奇竇老師怎樣的教法把初中孩子才學的文章放到小學并在兩小時之內完成。
竇老師在講《阿長與山海經》一開始和我們平常老師上課沒什么不同,介紹背景資料,文章講了幾件事,待到關鍵處——怎么通過魯迅平常的語言來體現魯迅對阿長的敬意呢?原來是表演,孩子們輪番扮演這個作者認為沒有文化、迷信、甚至有一點點粗魯,讓人生厭的阿長。加上竇老師適時、有趣的在中間插上一句:“阿長難道不會說我白天累,所以晚上才擺大字。或阿長難道很有錢嗎?”經過一系列的感悟活動,孩子們總結出阿長其實是誠實善良,不善表達的一個人。魯迅對阿長的感情由憎恨轉化為深深的敬意。
竇老師這節課讓我明白,有些課的意蘊不是講或討論出來的,通過學生身其境的表演、展示,不光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還把深刻的內容變得易學。
如果說長辮子老師和竇老師那里學到的是一種教學方法的話,那從孟強老師講的《漁歌子》當中接觸到的是一種教學理念,他的課樸實豐富,形成了以“組串教學”為代表的師多次以舉一反三,以組促學為切入點,以反三歸一,學以致用為落腳點,在文本內部或文本之間進行有機整合,適度重組,形成“字詞句段篇”多種類型的教學組串,發揮“抱團效應”和“拳頭效應”。如果孩子們從一首小的詞接觸到更多優美的詩,而且詞中所寄托詩人的情感是和其他詩作比之后自然流露出來的。在理解“斜風細雨不須歸”時,找到了和“歸”相近的“還”字,“明月何時照我還”,一“歸”一“還”意境情不同,本節課的主題也自然流露。
課雖結束了,但老師們講課時幽默風趣的音容笑貌仍歷歷在目。我不禁想“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在臺上看看而談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幾倍于常人的努力。他們所傳授給我們的,不光是一些教學的方法和技能,他們身上那種知識的魅力,文化的修養,以及對學生傾注的愛,對每一位教師的影響是深遠的!
【小學本真課堂教學研究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讓語文課堂回歸本真論文04-16
小學課堂情景教學研究論文10-25
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研究論文09-24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論文04-15
小學信息課堂個性化教學研究論文03-19
小學體育課堂高效化教學研究論文10-14
高中課堂教學研究論文07-20
課堂作文教學研究論文09-15
小學教育專業教師口語課堂教學研究論文01-19
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教學研究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