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精選6篇)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1
著名作家劉心武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的心態,猶如一條線,而人身上的優點,就像一顆顆珍珠。良好的心態會將珍珠穿成一串美麗的項鏈;而一條脆弱的線,會使珍珠散落在地,失去價值,”的確,優秀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所有素質的基礎。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呈上升的趨勢,在大學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學校教育所面臨的無法回避的現實課題,應勢在必行。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如何指導大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盡快適應新的要求,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決的新課題。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利于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知、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更好地適應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復雜的社會形勢,成長為具有較強的心理適應和心理調節能力的全面發展的優質人才。
。3)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直接的作用,是整個素質教育的心理基礎,同時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高校德育理論教育和高校德育實踐教育得以整合與實現的基礎與橋梁,只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確保了高校德育內容的完整性,才能進一步實現高校德育方法的科學性和效果的有效性。
二、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大學生是特殊的一個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問題之一,當前大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心理問題:
。1)大學生生活適應性差。我們強調大學生生活要“自覺、自律和自省”,“自己事情自己做”等,往往不少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不能較快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等,在學習方面,存在被動學習現象,無法較快的拜托中學“逼學”、“填鴨式”學習思維,形成主動學習習慣;在生活方面,衣服褲子、床單被罩請人洗。且現在多學學生都是獨身子女,父母怕孩子受苦事事包辦,學校老師“寵著”,一旦在學習、生活和感情上遇到一點波瀾,往往顯得無所適從,甚至懷疑自己。
。2)追求怪異,講求獨特。“90后”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并沒有能夠供其進行參考和一起成長的伙伴,所以通常喜歡跟著時代潮流,現在的“哈韓”,“哈日”現象使“90后”盲目跟風及模擬的問題越來越嚴重。90后大學生有著很強的獨立意識,因為這一代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大多是父母來包辦他們的一切事情,自己洗衣服和做家務的次數很少,經濟以及日常事務方面都過分的依賴父母。
。3)社會交際能力薄弱。當前進入大學的都是90后學生,面對的是新的室友、同學和老師等,由此形成的同學、師生和異性關系讓很多學生極不適應,有的學生一直在父母呵護下長大,從未離開過,不懂得如何去關心別人,幫助人,生活在自我閉鎖的世界中,沒有傾心交流的知心朋友,遇到問題時無人可訴。
。4)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學生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使他們成長的道路變得更加順利,他們的成長被贊揚和呵護不斷的圍繞著,優越感太強,在他們的世界里充滿著陽光和笑臉。但是這樣的成長經歷使這些“90后”大學生們的心理太過脆弱,不夠堅強,一不小心就會喪失信心,嚴重的情況會導致他們形成厭世的情緒。筆者在本院校系對于“對待挫折態度”的調查,經過調查的100名“90后”新生,在遇到挫折后希望“總結經驗,重新來過”的人占73%,大部分“90后”大學生心理素質過差,沒有足夠強的抗挫折能力。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徑
開展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正確對待“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每個時代的青年都具備自己獨有的特點,社會、家庭、個人以及學校的共同作用促使著這些特點的形成。在對待“90后”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時,應該持有一顆平常心,對他們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利用,針對他們的特點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教育形式。首先應該對他們身上存在的共同特點予以承認,然后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問題,對他們的行為和態度加以理解,因為只有了解了他們才能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強課程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按照貼近當代90后大學生的心理、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的原則,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程和多元化的相關選修課程。課程設置和內容要有針對性和實踐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大學階段教育的全過程,分年級和專業有所側重。例如,一年級主要是適應、自我和學習心理輔導,二年級是交往、情感和戀愛心理輔導,四年級側重于就業和成才心理輔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不能再是一般的心理學理論傳授,要有活動性、互動性和體驗性,還要有針對性、趣味性和藝術性。
。3)開展心理輔導和健康咨詢工作。高校要重視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和健康咨詢工作,要積極創造條件面向全校學生,通過個別面詢、團體輔導、心理行為訓練、書信咨詢、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服務。
。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按照相關編制規定合理確定高校心理輔導教師人數,建立一支由專職人員、兼職人員、教師和學生心理輔導員多方面聯合組成的工作隊伍。在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工作隊伍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常識與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水平。爭取校內外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支持與指導,建設一支以少量精干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職相結合、專業發展背景互補、多學科人才融合、專業綜合素質較高、人員相對穩定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加強專業學習培訓,把心理健康師資培訓工作納入學校總體培訓計劃,鼓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采取自學、函授等多種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資質,同時盡快解決從事此項工作教師的工作量與職稱評定等實際問題。
(5)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條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可以使大學生感到輕松、民主、和諧,保持良好的心態,還可以使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園文化環境的營造還要動靜結合,并輔之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便形成一種和諧、奮進的群體心理氛圍,使大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影響之中,促使他們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健康,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應激和危機感。
。6)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應將高校的心理素質教育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在社會實踐中,對一些不良現象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辨別是非的綜合判斷能力、承受挫折的適應環境能力。
總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任務,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專業技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2
大學生健康問題是我們大學生目前所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大學生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經過了幾個禮拜的學習,我學到了許多有關于大學生健康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健康問題。下面就是本人學習之后的心得體會: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為重要了,故只談心理方面的問題。
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那么,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憶能力減退。
第二,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我學習了這門課程后感覺到受益匪淺,對我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3
通過上了這么多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與影響因素,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原則,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比較正確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健康的個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我們都是從高中升到大學,面對新的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例如煩躁、壓抑、苦悶等,當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千萬不要獨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鉆牛角尖,要積極主動調試自己的心理,知道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學會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習輕松愉快,然后確定一個切乎實際的目標;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學會從心里去接受現實中的一切,既來之,則安之,使自己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
二、人際關系的處理
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因此,我們大學生更要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要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戀愛中的矛盾問題
在現代大學生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中應遵循:以愛為基礎,以高尚情趣為戀愛發展的動力,在戀愛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與權利以及人格,同時信守責任,忠貞專一,以誠相待。要以理解為前提,以奉獻為內容,以被愛為結果。大學生要避免戀愛的消極影響,學會運用愛的技巧要學會澄清愛情價值觀,做出愛的決定,注重愛的交流,并履行愛的責任。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可以閱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可以進行心理咨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好自己的時間,增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4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早在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就指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健康。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標志為:
、偕眢w、智力、情緒十分調和;
②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
、塾行腋8;
、茉诠ぷ骱吐殬I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本身及環境許可的范圍內所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絕對狀態。我國學者王登峰、崔紅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在良好的生理狀態基礎上的自我和諧及與外部社會的和諧所表現出的個快體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應是個體的一種主觀樂體驗,是身心和諧的結果。主觀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終表成長現,也是個體良好的生理狀態以及個體的內部和外部和諧的結果。幸福雖然人們對什么是心理健康至今尚無一個公認的說法,人但仍可確定這些關于心理健康的看法都認識到并強調個體的內部協調和外部適應,都把心理健康看作是一種內外調適的良好狀態。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長期以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求助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其實一些大學生的[精神求助"同樣不容忽視。據北京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市有16%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衛生問題。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級學生差于高年級學生。農村學生差于城市學生。來自邊遠山區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最高。為19%。
大學生的心理困惑從何而來?概括來說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學生是個承載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強烈,低。其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較差。正是這欲與不能之間的矛盾造成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具體來說。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
家庭教育的影響
1、不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教養方式。
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校和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多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總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學校。父母的教育觀念。家庭教養方式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正相關系。
2、大學生家庭教育的忽視。
相當多的家長在子女考入大學后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家庭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大學階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各階段家庭教育的延續。但又有其特殊性。這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其內容是配合學校。社會進行綜合素質培養。這就要求家長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觀念。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做好其心理壓力的調節和疏導工作。
社會現實的影響
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在促進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人感到精神壓抑。身心疲憊。改革開放給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但隨之出現的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亦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會轉型期的陣痛。這使得大學生人格弱點泛浮出來。形成心里疾患。
人的心理素質是伴隨著人的成長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于我們過去忽視了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因此。加強高等教育中的心理素質教育尤顯重要。只有心理素質提高了。大學生才能正視社會不良現象。才能變壓力為動力。更好地爭取和把握社會機遇。
高校心理咨詢工作欠缺
學校教育在一個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值青春期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但尚沒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從現在大學生的心理困惑看。許多都是由于人格障礙而導致的。然而。據報道。北大校醫院心理咨詢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應診。預約就診的患者已經排到了兩個月以后,北京52%的高校至今還未設立心理咨詢機構。亦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教師。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問題施以不科學的教導。
針對當前的現狀,高校應逐步完善兩個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咨詢功能。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容易在引導方法上產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詢隊伍時不我待。其二,心理教育課程化、多渠道開展。在大學階段絕大多數學生碰到的只是些尋常心理問題,對尋常的心理問題走預防之路遠勝過“亡羊補牢”。學校應根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的課程,同時,通過?、校廣播站、校園網等載體,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5
大學生通過全程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與心理健康教師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使大學生有效地獲得心理健康教師的幫助,那么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之后是否會總結?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符合人的此能力成長規律的方式,開掘人內在的.心理潛能的教育。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既要注重他們的個性,將其生命價值內化,增強他們對生命和健康價值的認知,增強學習和創新的能力,培育他們適應復雜社會環境并增強自身幸福感的能力和品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有三個概念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厘清:心理問題、心理困惑和心理疾患。心理問題是個體成長中的必經之路,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每個個體選擇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問題的過程;心理困惑是指心理成長過程中某個階段的徘徊、猶豫、迷惑的狀態,這時需要心理教育和干預;心理疾患就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偏離了“正常狀態”,其行為已經對自我發展和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需要專業咨詢和幫助。
在高校中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把握好系統性原則和學生主體原則;需要著力于大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的提高。
二、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心理衛生學有兩大基本任務:
1、客服消極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
2、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因此,我們應該具備三大積極心理的品質:
1、能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有利于心理保健;
2、能促進工作和學習績效的提高;
3、利于提高主觀幸福感水平。并且將這些心里品質傳遞給我們的學生。
積極心理品質包括:智慧――認知的力量;勇氣――情感的力量;仁愛――人際的力量;公正――公民的力量;節制――避免極端的力量和超越――精神信念的力量。了解積極心理學促使我們在反思自身具有哪些積極心理品質的同時,也進一步思考如何發掘學生的積極心理,幫助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技巧,包括用PQ4R法培養學生愛好學習的習慣,用PMI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洞察力等。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積極發掘學生所覺有的優點,鼓勵他們充分地培養自己的健全人格,恰當地采用共情的方法加強與學生溝通的效果,通過合理的歸因和積極人文素質的培養,達成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的目的。
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具體途徑有:
。ㄒ唬I造積極心理氣氛,
。ǘ╅_展團體輔導活動,提高團隊的寫作能力,
。ㄈ╅_創心理拓展訓練,培養人際溝通能力,
(四)通過講座、班會、各類宣傳等開闊思路,全方位積極貫徹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三、團體活動的基本理論與技術
。ㄒ唬┗纠碚
團體是指:“成員的共同努力能夠產生積極協同作用的工作群體。團體的工作任務必須通過其成員共同努力、積極協同方能完成,其績效水平遠大于個體績效的總和!边@個定義告訴我們,人的集合不等于團體,人要組成一個團體,需要通過良好的組織和配合,實現“績效水平”大于個體績效的總和才能叫做團體。團體的特征應該包括:有共同的目標,成員間相互交往和依存,分享和參與,相互理解,相互影響。
團體對團隊成員既有社會助長的作用,又有社會懈怠和去社會化的作用。為避免團隊的負面影響,應注意團隊所有人的參與感,并且建議團隊規模在8—12人為宜,超過20人就很可能會出現次小組或其他負面現象。
按團體結構分類,團體可分為結構性團體和非結構性團體;若按團體的開放程度分類,可分為封閉式團體和開放式團體,按成員的構成可分為同質性團體和異質性團體。并且,在團體輔導中要注意豪豬原則和方舟原則。
團體輔導中要注意對空間的把握,特別注意影響溝通的因素,處于第一位的是團體與地位,輔導中要注意團體的大小、次團體、情感聯結、使用暗示與增強等技巧。
根據領導中心與團體中心的類型,可將團體分為自由型、圓圈型、輻射性和熱椅子型四種。其中,自由型最好,因為該類型的團體成員根據團體過程中的現象自由溝通,可充分地表達團體成員的意見,實現最充分的溝通,有利于溝通效果達到最好。
吸引成員的因素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團體成員的期待,此外要讓成員感到安全,注意團體間的比較和團體資源的吸引力。培養團體凝聚力,需要通過明確團隊任務、積極角色的規范、成員有授權感、合作與溝通,最后達成團隊目標等步驟方可實現。
團體輔導中,要注意把握社會控制的度。影響社會控制的因素第一是成員地位,其次是成員在團隊里的角色和團隊規范的制定與遵守。但是,做團體輔導時也要注意社會控制的消極影響,如團體盲思和社會性懈怠。在輔導員做團體輔導時,更常見的是社會性懈怠問題,可通過選擇動機較強的成員、團體規模保持適當、明確成員任務,及時評價成員的表現和貢獻等途徑來降低社會性懈怠的危害。
。ǘ⿲嵺`操作
一般而言,團體活動由1——2名組長主持(若有副組長,則坐在組長對面最好),由10名或更多成員組成(團體規模不大的情況下,如10人,大家圍坐成一圈最好,并且,最好男女相間而坐,權力平衡的狀況最佳)。
團體活動的過程(以10次為例)包括:
1、準備主題;
2、建立關系(在第1——2次團體活動中完成);
3、過渡(第3——5次);
4、工作(第6——9次);
5、開放討論,最后一次收尾。每周一次團體活動,每次2—3小時為佳。團體活動/輔導一定要有開始、一定要有主題,一定要有結束。
四、大學生常見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機的甄別與干預
心理學的三大使命:
。1)研究消極心理,治療人的精神或心理疾患;
(2)致力于使人類生活得更加豐富充實,有意義;
。3)鑒別和培養有天賦的人。對輔導員而言,首要任務是面向全體學生做好“發展、教育和預防”工作,幫助全體學生發展自我,通過教育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預防或減少心理疾患。其次是協助學生有效地應對心理危機、心理問題,合理幫助有心理疾患的學生,幫助他們更好地面對生活。
判斷心理正常與異常的標準包括:
1、癥狀檢查標準(通過精神檢查、實驗室檢查和心理測驗完成),
2、數理統計標準(以統計和測量結果為準),
3、內省經驗標準(以病人的主觀體驗和觀察者的體驗為準),
4、社會文化與社會適應標準(以社會常模和社會適應為標準)。
對于缺少心理學專業背景的輔導員而言,可用以下常識性標準來區分:
1、言談、思維和行為的怪異,
2、情緒體驗和表現過分,
3、自身功能的不完整,
4、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但是,判斷的時候要注意文化背景、社會準則等。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阂钟舭Y及躁狂癥、精神分裂癥、強迫癥、社交焦慮癥、驚恐障礙、急性應激障礙等。分別講了這些心理疾病的特征、識別方法、風險和應對策略,增進了我的知識,有助于我更好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別是在碰到問題時,不至于茫然無措。當然,面對心理疾患的時候仍要小心,畢竟我并不專業。
心理危機的分類:發展型危機、境遇型危機和存在型危機。產生心理危機時,一般有兩種反應:交感反應(喚起與過度喚起)和副交感(迷失)反應(低喚起或缺乏喚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候,首先要做危機評估,即是否有即刻的危險和穩定性如何,是否能在此時此刻進行干預工作。
當然,碰到自殺問題的時候,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足的,必須依靠學校、公安機關的專業力量,平時經常保持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聯系,遇到情況及時報告領導和公安機關,聯系相關部門尋求支持,依靠團隊應對和解決相關問題。
進行危機干預時,也要注意相關原則:及時預警原則、生命第一原則、親屬參與原則、全程監護原則和分工協作原則。
五、輔導員的壓力管理與情緒紓解
壓力是源自于負荷的超載。輔導員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線,由于他們特殊的工作性質,面臨的壓力常常超出可承受的范圍,如學生的安全問題、心理問題、學生違紀等。但是,內在壓力源才是最大的壓力。其實,在工作中,既不要讓自己沒有壓力,也不要讓自己的壓力過大,而是要讓自己處在合理健康的壓力范圍內。
壓力管理的目標應該是尋求自身心理狀態的動態平衡。為此,可采用正向情緒調節法,多轉變觀念和態度,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有意識地注重用積極態度看問題等調節手段,實現內心和諧。建立健康動態平衡的工作模式,知道為什么工作和生活。
六、高校輔導員職業心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多講一點關于輔導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容易碰到的問題。輔導員應具備的職業心理能力(心理素質),包括:
堅定的信念和使命感;積極的心態;廣泛的興趣;良好的情感情緒;堅強的意志;寬廣的胸懷;清晰的自我意識;敏銳的觀察力和鑒別力;有獲取知識并整合的能力;自我調節力、挫折承受力和社會適應力等。
輔導員群體應修煉和提升這些能力,提升知識素養,提升職能品質、情緒情感品質、需要與動機品質,及提升自我意識等為重點。那么,怎么提升呢?通過學習、積累、更新,通過實踐,通過思考總結,通過升華等方式來實現。
對多數輔導員而言,工作中既面臨專業性不足的困境,也面臨需要調節好自身心理狀況的問題。通過明晰與職業心理能力相關的心理素質,把握好提升自我心理能力的途徑,有助于保持自身健康的心理狀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輔導員的日常工作。
輔導員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線,如果是帶大一新生,還要正確對待新生入學心理健康普測結果,正確處理自身的角色沖突,區別好心理問題、發展性問題、情緒缺陷和人格缺陷等問題,以及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的區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黨團工作、班級建設、文化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日常事務管理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和網絡教育引導的融合等八個方面的融合,對做好輔導員工作都具有重大意義。
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6
20xx年5月23日,由教育科學學院、學生處、心理咨詢中心聯合承辦第九屆“525大學生心理健康周”系列活動正式開始,此活動以“陽光、友善、和諧、健康”為主題,倡導學生關注心理健康,形成關愛心靈的校園氛圍。本次活動內容豐富,廣大學生踴躍參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懸掛橫幅,發放心理健康宣傳單
在文科樓與學生漢餐門口分別懸掛了以“我愛我,和諧心靈,健康成才”、“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的橫幅。
本次共印制彩色宣傳單5000份,傳單的內容包括:“心理咨詢對大學生的幫助”、“寧夏師范學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簡介”、“大學生如何提高人際關系能力”。由大學生心理協會的學生以一個宿舍6份的方式發到每個學生的手中,目的是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懂得當遇到心理困惑時到心理咨詢中心進行調節。
二、心理健康講座
(一)“大學生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講座
20xx年5月27日晚在文科樓320教室舉辦了“大學生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講座。20xx級小學教育專業的全體學習聆聽了本次講座。
心理咨詢中心教師李芳霞以“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之句展開了本次講座。通過對情緒認識的講解向同學們講述了不良情緒的影響,并教會同學們如何識別情緒,調控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李老師的講座風趣幽默,現場笑聲連連,掌聲不斷。
通過此次講座的成功舉辦,學生不僅對情緒有了新的認識,也學會如何調控自身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本此講座加強了院系學術交流的氛圍,也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二)“愛的成長”心理健康講座
20xx年6月5日下午2:30,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劉桂文老師,在逸夫樓312為化工學院20xx級學生開展關于“愛的成長”的講座。講座共分四部分的內容,第一,如何理解愛情;第二,如何在愛中成長;第三,大學生的戀愛觀;第四,愛的能力的培養。
講座開始,劉老師先播放一段歌曲“最浪漫的事”,在美妙的音樂的映襯下,引出了“愛的成長”的話題,在整個講座的過程中,劉老師用樸實,生動的語言為大家講解關于對愛情的理解,大學生如何鑒別真正的愛情,如何讓愛情保鮮,如何正確看待分手及怎樣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幫助大家解決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與困惑。這次講座使大家對愛情有了全面的了解,明白了想要對別人付出愛,自己就應該儲存愛,愛身邊的人,從愛自己開始!本次講座受到了學生一致的好評。
三、開展以“提高人際關系能力訓練營”為主題的團體輔導
20xx年6月6日下午4:30,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劉桂文老師,在逸夫樓模擬法庭舉行了以“提高人際關系能力訓練營”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政法學院的同學參與了本次活動。劉桂文通過做游戲的方法測驗了同學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同學們之間的團結情況,通過刮大風、滾雪球、棒打薄情郎等游戲的開展,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同時也鍛煉了同學們的行為敏捷程度。劉老師細心指導,同學們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活動在一片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著。游戲結束后,劉桂文對本次活動做了簡要的總結,向同學們指出了加強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總之,在教育科學學院、學生處的大力支持下,本屆心理健康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通過本次活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了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職能,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同時對于提升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緒論心得體會(精選6篇)】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范文10-12
大學生心理健康文化節心得體會(精選8篇)05-17
疫情封校期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精選6篇)05-10
大學生心理健康計劃書(精選14篇)05-18
心理健康教育節目心得體會(精選10篇)05-16
走進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精選8篇)05-16
大學生心理健康策劃方案04-27
心理健康教育體驗課心得體會(精選15篇)05-17
新時代教師心理健康心得體會(精選11篇)04-28
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