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觀看校園欺凌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長觀看校園欺凌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長觀看校園欺凌心得體會 篇1
學校要反思。當前“唯分數論”的功利主義盛行,一些學校一昧追究高分數,卻忽視了對學生如何做人處世、關愛他人、理智地把握自己的行為等人格的培養,更談不上根據女性特點對女生進行行為教育,學校思想品德教育陣地長期空虛,致使一些不良思想和行為習慣乘隙而入。加上應試教育使一些“差生”不被重視甚至受歧視,在感情的沖動下,心里積蓄的情緒容易借暴力渠道發泄。除此之外,學校還存在管理不嚴、教育不力的問題。一些學校擔心校園暴力事件敗壞學校的聲譽,出了事能捂則捂,息事寧人,更不愿采取嚴厲的措施。女生校園暴力事件多數發生在學校寄宿學生身上,這暴露出一些學校的管理缺位。
家長要反思。現在的中小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一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缺乏對孩子進行責任、義務和愛心等方面的教育,許多孩子是非不分,形成了自私、冷酷的性格。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虧,向孩子灌輸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等錯誤觀念。一些家長自身行為失范,五毒俱全,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潛移默化中教壞了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一頭鉆到錢眼里,對孩子不管不顧,等到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壞了,已悔之晚矣。一些家庭或家境貧寒,或暴力不斷,或父母離異,孩子享受不到溫飽的生活和家庭的溫暖,加上平時缺乏關懷、幫助、引導和管教,很容易走上歧路。
社會要反思。時下,影視劇、網絡游戲、文學作品、卡通漫畫……等等充斥著“有仇必報”、“暴力至上”的觀念,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們的思想。在一些影視劇中,少女經常是欺凌弱者、語言粗魯、刁蠻任性的形象,這些不良行為甚至經常表現在劇中正面人物的身上,使一些女學生觀看后錯誤地以為,欺辱別人是一種快樂的行為,甚至是英雄的行為。再者,物欲橫流的社會現實不乏弱肉強食的例子,也無形中成為了缺乏辨別是非能力的孩子心目中的價值標桿,使孩子誤以強權、暴力為正道,加以刻意模仿。從而導致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家長觀看校園欺凌心得體會 篇2
校園欺凌是困擾美國的一個老問題,作為一名高中生家長,筆者對此并不陌生。每年9月開學,筆者都會收到學校寄來的信件,提醒家長既不要讓孩子欺凌別人,也要避免被人欺凌。原來,美國初高中在開學伊始都有所謂的“敲打新生日”。沒人知道這個日子源于何時,但老生欺凌新生,似已約定俗成,成為“歡迎”新生入學的非正式儀式。這一天,新生可能就餐時被搶走食物、被無端推搡絆倒、遭吐口水等。在有的學校,甚至發生過老生把新生塞進垃圾筒的惡作劇。
“敲打新生日”固然張揚,但畢竟是一年一度的事,真正困擾人們的是那常態化的欺凌現象。種族、衣著、相貌、缺陷、性取向等,都可能成為被欺凌的理由。由于害怕、難堪以及來自父母和同齡人的壓力,許多被欺凌的學生選擇忍氣吞聲。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一現象雖感無奈,但基本聽之任之,認為這是學生成長中一段不可避免的經歷。
美國政府不忘開展反欺凌運動,讓一個老問題驟然成為新熱點,主要與兩大因素相關。一是最近幾個月來,與校園欺凌相關的極端事件頻頻見諸報道。有一些受欺凌的學生或為報復而濫殺無辜,或走上輕生之路。二是人們發現校園欺凌有了新“變種”,即網上欺凌的興起。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社交網絡的普及,一些學生用網絡發送猥褻、威脅類信息。與一般欺凌行為相比,網上欺凌突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隨時隨地且具隱蔽性,危害性更大。
恃強凌弱這一叢林法則為何在美國青少年中如此盛行,甚至釀成悲劇?專家認為,它既與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反叛性較強有關,也是相關法律缺失的結果。美國政府主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應對欺凌現象時,處于前沿的學校并未積極作為。盡管全美已有44個州出臺了反欺凌的相關法律,但這些法律大多是含糊的政策原則,且基本不涉及學校該如何介入網上欺凌問題。這種法律法規上的缺失,讓學校擔心因越權管理而官司纏身。
美國教育部正與其他政府部門聯手,并會同學校和全國家長協會等組織,共同研究應對欺凌現象管理細則,力爭有法可依。美國兩大教師工會也將啟動相關預防運動。社會輿論也呼吁聯邦政府推出全國性的反校園欺凌法。一些社交網站還開始向受欺凌的青少年提供網上幫助。專家特別強調,家長在其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家長需要和孩子保持順暢的交流和溝通,既要教導孩子如何在不舒服的環境下處理問題、珍愛生命,又需讓學生明白,必須為自己欺凌別人的行為承擔責任。
說到底,反對校園欺凌,不能指望單一因素的改變就能起作用,政府、學校、社會、家長和學生必須協調行動,形成合力才能將其根除。
家長觀看校園欺凌心得體會 篇3
近年來,“校園暴力”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但它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并且不可否認它一直在升級,施暴者通過熱暴力,冷暴力等一系列各種各樣的方式手段對受害者進行身體和精神上的攻擊。這個現象多發生在中小學,低年級的小學生,遭受的暴力以肢體接觸類的硬暴力為主,初中生則以語言上的軟暴力為主,而對于高中生而言,則是言語上的軟暴力和行為意愿類暴力為主。
我覺得,這些校園暴力能發生的原因在于群體,沒有誰壞的'徹底,群體劃分,幫派劃分很容易讓他們產生一種沖動情緒,群體感情的狂暴,會因為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為,所以,群體很容易干出最惡劣的極端勾當。
校園暴力事件要想得到妥善解決,我們對那些犯過錯誤、知道悔改的'學生不應一味的指責,應該悉心教導,并且對受害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增強他們的信心。對于情節嚴重者,應制訂出相關的法律進行適當的制裁,不能任其肆意妄為。學校應更加注意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完善大腦的同時,不要忽視對心靈的教育。而作為朝夕相處的家庭,它的環境氛圍也顯得尤為重要,父母應盡量多多陪在孩子身邊,不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在其身邊進行積極的多方面指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盡可能的將校園暴力扼殺在搖籃里。學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未來,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呵護他們,為創造和諧校園,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長觀看校園欺凌心得體會 篇4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后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主要表現是欺負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校校園,由老師、同學和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實施的,達到某種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根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北京團市委、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歷時一年時間進行的調查表明:來自校外人員實施的欺凌最多,占76.8%,而來自本校老師和管理人員的侵害只占13.9%。實施校園欺凌最多的是校外人員,其次是本校高年級學生,最后是本校老師和管理人員。
根據行為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校園欺凌簡單地分為以下5類:
1.本校或其他學校高年級學生毆打低年級學生;
2.校外青年毆打在校學生;
3.某些學生的家長因為學生之間的糾紛而到學校毆打其他學生
4.校內外高年級學生以及社會青年搶劫、勒索學生錢財,使學生不但損失錢財,而且心理受到極大傷害;5.同年級甚至同班同學之間的斗毆。 原因可能是,法律沒有被充分認可也導致了校園欺凌的頻頻發生。侵害弱者是人類的天性,而社會道德的演化和法律的完善會制約、弱化這種以強凌弱的人類天性,使人類得以逐漸創造一個和諧、平等的社會。而這種社會背景就導致弱小的在校學生成為缺乏制約的欺凌行為的受害者。
【家長觀看校園欺凌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防校園欺凌心得體會02-23
反校園欺凌主題班會03-02
校園防欺凌活動總結12-02
校園欺凌觀后感02-23
校園欺凌的演講稿03-05
關于校園欺凌演講稿03-05
拒絕校園欺凌征文(3篇)12-25
拒絕校園欺凌征文3篇12-25
拒絕校園欺凌征文1000字12-20
反校園欺凌作文800字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