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中學生個人心得四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中學生個人心得四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培根隨筆》中學生個人心得四篇1
培根這個名字我們并不陌生,在我們的英文本上,印著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讀《培根隨筆》有感:感悟人生。他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有一種肉也叫培根,所以有人開玩笑說《培根隨筆》是教怎么做培根的。可大大相反,《培根隨筆》是一本令我們受益匪淺的書。
《培根隨筆》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該書所涉及的問題可謂應有盡有——政治、經濟、愛情、友誼、藝術、教育……大到國家問題,小到個人內心世界的情感問題,幾乎觸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讀后感《讀《培根隨筆》有感:感悟人生》。每一個問題,都能讓我們體會到培根獨到的見解。全書共五十八篇,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隨處可見。因此,這是一本蘊含豐富哲理的書。
從《論嫉妒》中,我知道了如同巫術一般的嫉妒需要我們嚴加防范,因為它會不斷詆毀那些世界上原本美好的事物。從《論厄運》中,我明白了當幸運來臨時要欣然接受,但不要止步向前;當厄運降臨時要頑強抵抗,即使慢如蝸牛也不能停。從《論友誼》中,我懂得了友誼能平和我們的心態,增強我們的理智,給予我們幫助。因此,我們要交好的朋友,讓他們來幫助自己。
《培根隨筆》語言簡潔、文筆優美、趣味雋永、說理透徹、警句迭出,需要我們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感悟培根、感悟社會、感悟人生。
《培根隨筆》中學生個人心得四篇2
在中培根說:"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澤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動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讓我又一次深刻的知道了相貌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心靈上的美才是最真實的,最高尚的,最高雅的。這一篇隨筆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心靈上的美像是埋在土里的未發芽的種子,不管埋得多深,有多少的土都不可能不發芽,不成長,不開花,不結果的。而那種相貌上美而心靈不美的人就像是在土里埋了一個定時炸彈,不管在上面加多少的掩蓋,在不定的時間一定會突破圖層,將滿地炸得開花,令每個人的厭惡。
如今,真正理解這句話的人并不多,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閱讀這本書,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生。
《培根隨筆》中學生個人心得四篇3
培根的名言警句,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激勵著我們。但他的著作《培根隨筆》同樣精彩。培根隨筆》為英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弗蘭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
在論健康中我們懂得了一個人不僅是身體上的將抗,更是思想上的健康,人格的健康,心靈的健康。健康是一個平衡的概念。“健康是指一個人應有的、自然的、最佳的因而堂正的、磊落的、大方的、光明的、平和的、愉快的、生動活潑的,充滿智慧力量、玄機的狀態。”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筆記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在這里培根把讀書的含義表現的淋漓盡致。讓人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度數的重要性。
《培根隨筆》中學生個人心得四篇4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既然苦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喝它;既然逆耳,又有多少人甘心聽它,即使知道那是對身體、對生活有助。現在的青少年厭倦了被人的說教,就連父母的話有時也是一耳進一耳出的,這樣的少年又怎會愿意去看一本類似說教的書呢,那只會增添一份心中的痛苦。
說實話,我很佩服弗蘭西斯?培根的,因為他能體會到人生百態,品遍人生百味,見解獨特。但是,《培根隨筆》在我的眼中,就是一本酷說教類的書,我討厭看它,原因就在于它只會一味的評論、批判,只會一味的發表言論,只會……
我討厭這樣的書,或許它能觸及我們的傷口,打動我們的心靈,但是,這種感覺又能持續多長時間呢,它對我們的影響只有一時,當這個時間段過去后,它又失去了作用,這與不看又有何區別呢?更何況,只有少數的文字能博得現在少年的認同。
現在的青年都變了,心胸要么十分寬廣,寬廣到什么都無所謂;要么就十分狹窄,一個小小的刺激就能使“火山”爆發,保留著那一份真的,在茫茫人海中又能有幾個?所以不是書籍無用,也不是它不能給予我們什么,只是人在變化,以前的教育方法已經過時,不適合我們了。
時間在流,社會在發展,人們的品味也隨之變化,過去的書籍能給我們的東西也日益減少,我此刻想說的是,廣大教育者們,可不可以對癥下藥,不要在死板硬套以前的教育方法,另創蹊徑,換個角度來體會我們的感受,讓我們的藥不再那么苦口,對我們的忠言也不要那么逆耳。還有一些書籍,不要只是一味說教,因為說的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而且那只會讓我們厭倦。
【《培根隨筆》中學生個人心得四篇】相關文章:
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10篇03-11
閱讀培根隨筆心得體會8篇03-11
《培根隨筆》讀有感700字07-03
《培根隨筆》的讀書筆記11-14
讀《培根隨筆》有感800字01-20
讀《培根隨筆》有感900字08-09
《培根隨筆》學生讀書筆記01-05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精選】12-14
培根隨筆讀后感600字07-11
培根隨筆讀有感作文600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