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心得有感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心得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前段時間,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
與字節跳動
創立了“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初期啟動資金人民幣1000萬元,將定向資助中華珍貴古籍修復和專業人才培養、古籍活化與數字化等項目,對古籍這一文化根脈的傳承與保護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流傳千年的《趙城金藏》到曠古爍今的《永樂大典》,從揭開古代王朝神秘面紗的西夏文獻到堪稱百科全書的敦煌遺書……認識歷史離不開古籍,古籍是不同歷史時期、彰顯地方特色的珍貴文獻,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與重要載體,是跨越時空的歷史卷帙。古籍的回歸、保護與修復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對歷史軸線的延展,關系著文脈延續與文明興盛。
據了解,全國現存古籍和民國線裝書5000多萬冊件,有1000多萬冊件亟待搶救性修復。由于古籍存量龐大且年代久遠,霉蝕蟲蛀、老化酸化、水濕糟朽等影響讓古籍不可避免地遭受毀損甚至是消亡,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元以前的書往往是論殘頁賣,600年前的書是論頁賣,400年前的書是論冊賣。”這條業內人士總結的規律充分反映了古籍的毀損現狀。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古籍的完整性與原真性迫在眉睫。
古籍的修復與保護并不簡單,是一項精修細補的系統工程。需經嚴謹細致的點校整理、論證研討、方案制定,后經補洞、脫酸、噴平等數十道繁瑣工序方能完成,技術要求極高。古籍保護需要大量專業性人才,然而人才斷層、與古籍供需失衡卻是擺在眼前的現實難題,古籍保護與修復面臨著后繼乏人的現實困境。解決人才短板,要在高校建立專業化的實踐課程,為人才提供系統學習與磨練技藝的師資保障,促進教學相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培養復合型人才;與此同時,要提高人才待遇保障,制定職稱評定機制,解決專業人才的后顧之憂,不斷壯大人才體量,為古籍保護事業注入新鮮血液,推動古籍保護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創新發展等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對古籍的保護所瞄準的不應僅僅是其品相,保護的舉措也不應簡單地歸于防治蟲害和古籍修復。新時代新形勢下,要著力加強古籍保護的數字化建設,讓“束之高閣”的古籍走向時代舞臺,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珍貴典籍進入大眾視野,以古籍在數字平臺的活躍促使古籍在現代社會的“活化”,通過“兩微一端”、電視欄目、短視頻等受眾廣的平臺進行推廣,推出古籍電子閱讀,通過對古籍背后故事的解說與宣傳,擴大其傳播覆蓋面和社會影響力,讓“故紙堆”煥發新活力,讓“冷板凳”熱出新風潮,再現古籍魅力。
此次“尋找古籍守護人”活動,招募創作者通過各大平臺創作與推介相關內容,并邀請專家學者、文化名人等作為“古籍宣推官”,集聚平臺影響與名人效應,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度。數字化讓古籍“走下高閣”“走出深閨”,古籍的流量與熱度,吸引更多人從接觸、認識和了解到欣賞、熱愛與參與,調動大眾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得古籍保護大眾化、社會化,凝聚古籍彌足珍貴、蘊含豐富的共識,激發大眾保護古籍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讓古籍保護與傳承成為大眾共同關注并付諸行動的事業,凝聚多方力量。
每一本古籍,都是連通悠遠歷史、綻放時代光芒的“吉光片羽”,要將古籍傳承與保護融入新時代與新形態中,借助市場主體促進資源共享,讓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將公眾力量調動起來,讓古籍成為大眾看得見、聽得到、讀得懂的“活字典”,讓古籍穿越層疊的塵埃、消融歲月的落霜,重現生機與活力。
【字節跳動古籍保護專項基金心得有感】相關文章:
咬文嚼字節選閱讀答案10-18
繼電保護培訓心得01-22
高教版樂理說課稿 跳動的節奏說課稿11-03
大班健康教案及教學反思《跳動的心臟》09-22
小升初《中國古籍和名著》需掌握的文學常識05-27
讀自由選擇有感:誰在保護消費者01-20
高中生的讀書心得:讀《歌德談話錄》有感01-20
《釵頭鳳》有感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