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守望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守望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1
學生都在放暑假,對我們教師來說,也是一個難得的假期,在假期里,閑來無事,我就經常買一些好的書籍來讀,擴大自己的知識量!最近我在讀《守望教育》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書中的觀點和我的教學的一些觀點不謀而合,我覺得我應該繼續讀下去,讀好!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等撰寫的童話故事,一代代少年兒童通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劉教授所說的:“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德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信。”“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于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范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作為教師的我們何不利用美麗動聽故事把道德倫理貫穿到其中,循循善誘給孩子一個凈化心靈途徑。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范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我心里,那就是孩子們的道德品質。隨著社會環境的發展,網絡科技的不斷發達。這進步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了利,也帶來的弊。一些孩子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存價值,那些不文明的行為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目前一些領域中道德的示范,對道德期望與對道德行為要求和道德投入與產出效果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旋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了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一、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二)教師不要讓學生成為你的觀眾。
(三)教師不要過分執著“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四)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二、啟發:
(一)關注孩子的童年,多關心我們的學生,給學生以愛的教育,讓他們留有美好的回憶,留給學生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
(二)給孩子們提供寬松、和諧、自由的學習生活空間,讓他們擁有健康、活潑、充實、明亮的自我。
(三)教師要成為永遠的思考者,與學生成為共同成長的伙伴。
(四)教師專業成長道德修養,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他們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教育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十分陌生的事情了,我對自己說,我應該做的更好了。現實條件下,我應該將我在書中所學的東西用在現實的教育中來,我相信我會是一個好的老師。
教師的工作就是如此,我相信我會做的更好!
守望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2
哲人康德曾說過這樣的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贊嘆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僅將“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則”與“頭上的星空”亦即無限的宇宙相提并論,甚至認為道德法則要高于自然法則。那么,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美好的道德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兒童世界何處尋》開篇第一段劉教授就引用了王富仁《把兒童世界還給兒童》一書中“兒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還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獲得更快的發展,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獲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只要一個少年兒童沒有僅僅屬于自己的世界,僅僅屬于自己的感受方式,他就沒有任何抵御被成人的文化過早異化的能力,他或者毫無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導,造成創造力的過早桔萎和生命力的過早消失,或者產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絕成年人的任何教導。”的言論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的理念。劉教授認為:“教育要把兒童的世界還給他們,首先要尊重兒童的人格尊嚴,在此基礎上再去積極引導、扶助兒童去創造那屬于兒童的世界,讓他們能真正體會到“兒童世界”的感覺。
作者的觀點點醒了我,縱觀我們的教育現狀,迫于應試教育的導向,迫于學校間競爭的壓力,為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們教師常常好心的霸占了學生的體育課、電腦課,常常下課時,還舍不得離開教室……整天埋在作業堆里,奔波于輔導班間,孩子哪有快樂而言?非但如此,在課堂上,我們教師常常把成人的思想灌輸給學生,很少顧及他們的感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一些模式化的觀念,寫的文章是滿口的成人腔。學生犯了錯誤,我們只是簡單粗暴地批評,卻很少耐心地去傾聽他們犯錯的根源……孩子哪有自我而言?
一位心理專家在一次專題講座中對近幾代人的童年做出了這樣一個總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在玩泥巴中度過童年,八九十年代的孩子在游戲加學習中度過童年,而如今的孩子卻在沉重的負擔中去經歷自己的童年。”雖然這樣的總結可能不很準確,但卻大體上反映出了過去和現在孩子童年時代的巨大差別。從這個總結中不難看出來,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但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孩子們的童年也越來越缺少樂趣和快樂,越來越缺少自我了。
如何尊重兒童,讓兒童擁有屬于自己的快樂呢?身為教師,我想:首先,我們要提高自身的思想覺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正如劉教授所說的:我們不能夠在目前更充分實現對兒童生活世界的尊重,但我們至少可以把它作為一種行動的理念納入到我們的實踐中,用以糾勘我們的教育行為中的不合理性。
其次,要引導學生確立明確、高尚的學習目的,樹立崇高的理想。讓他們明白學習不是為了老師、為了父母、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為了將來的生活做準備。從而養成積極的心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再次,要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力求讓學生在課上就能掌握新知識,避免大量重復機械的.訓練。要努力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樂中求知,趣中探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覺性,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滿懷信心地進取、向上。
然后,要關愛后進生,尤其是問題生。當他們犯了錯誤時,不要一味的批評或懲罰,應該從兒童本身的特點出發,采取恰當的辦法,使他們在自尊方面受到激勵,從而自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自覺地進行改正。
最后要努力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給兒童以喜歡的、需要的教育,給兒童以生活中的親切的面孔出現的教育,帶著兒童走出書本的世界,走向活潑潑的生活世界,努力去除行政化、成人化的主題活動色彩。
總之,兒童的世界是童話的、頑皮的、富有童趣的;兒童的世界是彩色的,是快樂的,不是被成人化了的灰色調或單色調。我們要把兒童看成兒童,要善于蹲下來看兒童;要重視對兒童的觀察;重視觀察兒童的生活。我們要尊重兒童,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遵循兒童的自身的發展規律,好好地讓孩子享受童年的樂趣。當然,尊重并不是迎合,如果兒童有不良的興趣,教師要加以引導,而不是聽之任之;尊重也不是一味的順從,即使兒童不感興趣的,但如果是兒童成長必需的我們也要想辦法引導學生感興趣。
守望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3
《守望教育》是劉鐵芳教授一本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著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后,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脫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為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于教師,甚至傳言"一流的學生,二流的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并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
有人說當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遠遠超過過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說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說的,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為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對于孩子什么最重要?”
每個家長最大的期望就是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什么是“成功”?在他們眼中便是考試成績優秀的人抑或讀書機器罷了。為了這“成功”,他們費盡心思替孩子著想,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殊不知,這只是美其名曰罷了!那孩子除了認真讀好學校的書考出好成績之外是否還需要其他的本領和知識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認為兒童更需要童話故事的滋潤。童話是人類的夢,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幾何時,祖母、母親的故事是伴隨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記得“山里的破廟”、“狼外婆”、“小紅帽”……即使自編的也給童年增添了許多神秘和快樂的色彩。童話總是用淺顯的語言,通過幻想將一個個聰明、善良、調皮、可愛、愚鈍、可笑的人物、動物用幻想的手段編織起來。即使童話中總是好人戰勝了惡人,到最后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孩子們還是會聽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即使長大后,這些童年的故事還會在依稀在記憶中存留。現在的童話故事豐富多了,但孩子們口耳相授的故事卻少了。也許正如人們所說“社會的發展總是要付出代價”,那孩子們的代價就是聽故事看故事的時間被電腦游戲和興趣班所替代,家庭也僅是個學校的延伸。教育本該讓孩子貼近兒童生活兒童世界,可是現在的教育是純而又純的。故事漸漸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漸的就是快樂童年越來越遠。
守望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4
是聽人說起《守望教育》這本書后才去翻閱它,讀后曾與人交流過自己的所思所想。近日偶爾得空再讀案頭上的《守望教育》一書,掩卷之余,總感覺應該寫點什么,抒發心中之體會與感觸。恰逢學校要求每位老師撰寫讀書心得,便坐在案前,敲擊鍵盤,留下以下文字做讀后之感。他日若另有心得,再作補充。
讀到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讀到一本能產生共鳴的好書是令人高興的。而在這喧囂功力的社會,還有一批像劉教授這樣沉靜思索的人是值得慶幸的。我知道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劉教授有著非同尋常的境遇,干著非同尋常的事業。他之所以事事比他人做得好,首先取決于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也確實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是需要愛心的職業,沒有愛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師的。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劉教授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復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書中講到,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一個一個的教育事件,我們的教育生活就是由一個一個的教育事件積累而成的。正是那些活生生的教育生活故事,有意無意的影響著學生,也影響著我們自身在教育生活中的生存狀態。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教育敘事就是講述我們教育生活的故事,講述那或隱或顯地蘊涵著教育意義的故事,那影響著學生和我們自身生命的細微脈絡就可以在故事敘事的過程中清晰地展現出來,同時,也展開我們的教育生活如何發展與改善的可能路徑。我想這一點許多教師讀很有體會。每當有學生犯錯誤時,我們時不時的用自己經歷過的事,或是自己遇見過的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就是應用了教育敘事的方法。教育敘事就是一扇打開我們的心靈通向教育生活的意義世界的門扉。
劉教授所說的教師做差生的轉化工作如同醫生診病一樣,醫生只有在治療疑難雜癥中才能提高醫療水平,教師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這一認識應該說也是非常獨特、耐人尋味、給人啟示的。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也能體會到,雖說在教學中我們對后進生的確也很關心,但能夠像劉鐵芳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對待一個學生,說實話,我做不到。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他身上所體現出的反復,足以考驗天底下最有耐心的人。
在這一篇中還講到了教師的成長。葉瀾教授曾提出,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研究學生及教育實踐的能力,教師的研究大量是結合自己的實踐工作與對象展開的,因此教師的研究能力也是高素質教育生活和教師自身專業能力不斷發展的必要條件。從這段話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研究,也就是說離不開學習。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活到老,學到老,因為我們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擔。那么教師要成長,就要從提高自身教育質量開始,要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遍發生的教育現象的進行反思,善于從中發現問題,發現新的現象,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不斷的改進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認識。
教育敘事和教師成長兩者是密切相連的,教育敘事作為一種切近與教師日常教育生活的研究方式,讓我們與自己所從事的日常教育工作更為親近,讓我們在平凡的,逐步習慣化的日常教學工作中發現幽微的教育意義,從而獲得我們對自身作為教師生命個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的發現與提升,并可能成為我們走出教育生活中的習慣,提升我們教育生活的質量。記得海明威曾經說過,現實不一定總是美好的,但我們必須擁有一顆面對美好的永恒的心。若以我們短暫而又脆弱的身軀面對浩瀚而又駁雜的世界,生命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做一個教育理想的守望者,那么,人類文明的薪火就能夠永傳不滅。
守望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5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狀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復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資料要貼近實際、采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個性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每個人的童年,都就應是被故事浸潤著的。閱讀故事能夠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必須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熏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但是他不會不明白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透過閱讀童話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閱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敘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于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范的倫理讓人被動地理解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就應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溫情的美德故事,就應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范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持續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托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守望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相關文章:
教育名著《守望教育》讀后感01-19
家庭教育讀書的心得體會(通用5篇)12-01
守望夢想作文通用15篇12-24
守望夢想作文(通用11篇)12-18
守望的詩歌07-26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書筆記【薦】12-14
親情的守望高考作文(通用29篇)01-28
教育電影守望一生觀后感01-19
教育孩子讀書心得體會3篇_讀書心得12-08
守望——友誼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