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心得體會(通用26篇)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己。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習論語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
通過開展“學歷史、品國學”活動,我有幸領略到了國學經典的魅力所在,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洗滌我們的心靈,讓我們面對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時能夠“誠意、正心、修身”。
《論語》所記載的,是孔夫子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對弟子的教導。誠然,經過兩千多年歷史淬煉的經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溫,去閱讀賞鑒。中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今天學習它,研究它,非但不是開倒車,而是去汲取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指點迷津。
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論語》就如一枚芬芳馥郁的鮮花等待著我們去采擷,去細細的品味它蘊含的芬芳。品讀《論語》,感悟這其中的文化精髓,就如同一縷清風,輕輕拂去我們心靈的塵土,讓我們能夠明白,世界不是我們一個人的,不管多聰明能干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所以,我們必須“誠意、正心、修身”,提升精神文化層次和素養,使自己人格健全,成為一個不憂不惑不懼的君子,在金錢、榮譽、地位面前能夠守住自己,戰勝自己,耐得住寂寞,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承擔起家庭、單位和社會的責任,才能真正享受到心靈的快樂。
學習《論語》,就是洗滌我們的思想浮塵,升華我們的道德因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因此加強學習是我們現在首要的任務,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和業務知識學習。在認真讀書的同時并進行思考,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學習的核心就是一個“悟”字,即自己修煉、自己思考、自己循環、自己完善。能“悟”,才能提高自身素質,提升工作能力;得“悟”,就會豁然開朗,做任何事才能事半功倍。
學習《論語》讓我領悟到人生要做到“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從容,要做到心靈的勇敢,要讓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手捧一顆心來,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崗位,永遠保持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奮力拼搏,演繹精彩。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
我讀完《論語譯注》,也算是對《論語譯注》有了些了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注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圣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于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就應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說他當年白凈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腮胡子,比此刻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樣著也算得上是個性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里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么樣的主角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樣主動要求給他家那么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此刻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就應與他的潛力與才干是分不開的吧。再看他對他自己的看法:
“非日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再看孔子對他志向的評價:
“宗廟回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呵,連孔子也不得不服了吧,如果公西華只能做小司儀,誰又能做大司儀呢公西華的志向就算沒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那樣慷慨清廉,也沒有“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那樣自信、勇猛,但作為戰國時期最好的外交官,他那英俊的外表和伶牙俐齒下包含的心,何不是溫暖善良的呢即使他沒有象顏淵那樣受人敬仰,也沒有像曾子那樣留下千古名句,他在這個群體中,絕對是最風光,最瀟灑的,這樣有什么不好呢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注》中最喜歡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歡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儒家思想長期占據主流位置,是中華文化最明顯的特征!儒家文化就濃縮在《論語》中,其中以仁這一博愛思想著稱。說起論語,就想到了于丹曾寫過一本《論語心得》,里面詳細介紹了論語中的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在現實中的意義。下面就介紹一下我心目中對論語的理解。從初中開始就接觸論語,那時就對里面的一些“名句”熟記于心,比如督促人學習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教授人“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謙虛態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風度。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中華文化中,表現在中國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論語對于中國人來說,也絕不僅是一本書,更多的是我們規范行為,完善品格的法典。2012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獲得巨大成功,人們在感嘆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時也能體會到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在解釋“鮮”這一詞時,說“鮮”既出自五味,又凌駕于五味之上。菜品的成功就是使各種食材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獲取了其他食材的優點,從而獲得最佳的舌尖體驗。在描寫制作一種魚時,要用魚生長的湖水煮,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魚的原味和鮮味,這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想要獲取自然的饋贈,就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當代社會環境污染嚴重,更體現出儒家思想的先瞻性和正確性,這也是儒家思想在當代社會亦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表現。
《論語》既是后人根據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對話所編,就代表了其蘊含的思想是多人的成果,而孔子對其弟子教誨的話語確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因材施教”亦是對后人啟發深遠,即使現在,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性格、資歷的學生才能發揮所長,也才能各生千秋。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這是論語中中庸思想的體現,中庸即不偏不倚,淡然置之的態度。“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在當時周王朝禮崩樂壞的環境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目的就是穩定社會秩序,使原本滿目瘡痍的周氏王朝重新找到一絲活力。環顧當下,中庸也是大行其道,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日益頻繁,如何正確處理這種關系尤為顯得重要。所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待人接物能夠做到不偏不倚,正直公正,你的人際還會有猜疑和不滿嗎?中庸的另一個含義是中正、平和,即指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事情時能夠面不改色,波瀾不驚。人生需要淡定,人生需要中庸。孝道。“有父母,不遠游”。這是孔子孔子對他弟子的忠告,雖然不知道當時對其弟子的影響如何,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必須了解,也必須遵從的.指導語。橫觀當下,多少年輕人只顧在外打拼,只為在社會贏得立錐之地,卻忽略了家里孤獨的老人。老人在急切的盼望孩子們回家團聚,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仍在上演!父母對于我們期待的并不多,哪怕多花點時間陪陪他們,就足以賺錢他們臉上的微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父母的生活本可以很美好,只是沒有我們的陪伴,也就變得不美好了。君子與小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以義字當頭,小人以利字當頭。“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與小人的差別在于為人處事的態度自己面對利與義的抉擇。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做到正直,而非諂媚,阿諛奉承,即有視錢財為糞土的明智,又有舍生取義的決心,這就是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君子!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說話一定兌現,做事一定果決。這是不懂變通的小人呀!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信則是這一切藍圖的前提,沒有信譽,人則寸步難移。取信于人,才能換去別人的尊重,才能獲得支持,做好事情。
《論語》是幾千年來人們為人處事的宗旨,儒學則一直占據著傳統思想的主流位置,古人學習論語以決戰科舉,求取功名,如今,雖然時代變了,但《論語》的對人們在現實中的指導意義仍然重大,孔子仍在幾千年之前指導著人們的行為規范,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今人們也仍在不斷的解讀論語,發現新的東西,以求從這位老者身上獲取更多知識。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4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后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論語太深奧了,我也看不太懂。聽媽媽說,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書。通過論語我知道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質是現在人中少有的。他教會我們如何接人待物,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
他能被我們后人稱為“圣人”那都是他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的經驗和思想,跟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直接翻譯過來的表面意思就是:一個人學了知識經常復習或者使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道而來,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也不生氣,這難道不是君子所為嗎?
更深入一點其實學而時習之就是告訴我們說遇到問題了該怎么辦?我們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遇到問題,第一種是不學習,第二種是已經開始學習的人,如何去應用和內化呢?很多人學習了短期看不到理想的結果,會誤以為學習沒用,學習無法改變生活,因此會感到焦慮。其實這種焦慮來源于內心,說白了還是想走捷徑。似乎“我看了一本書,就會立刻變得不一樣”,而孔夫子告訴我們,不要那么著急追求結果,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找到快樂。
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我們與他人合作時要培養開放的心態,這是一種不斷進步的人生態度。最后一句講的是我們修為的境界。如果連起來這句話告訴我們的是人生中面對困難,面對變化,以及面對他人不理解時的應對方法。應對的方法就是一個字:樂!梁漱溟先生曾說,孔子之樂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勁,不必說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戰。孔子認為“不亦樂乎”,這種快樂是油然而生的。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家庭中是很好的成員,在工作崗位上是非常好的員工,尊敬領導,做事靠譜,與同事溝通順暢,這樣的人去做亂的可能性就很小。在我們今天,作亂可以指做出背信棄義的事。君子務本,指君子做事一定要抓住根本。什么是根本?根本就是孝弟,是家庭倫理。當一個人能夠抓住家庭倫理的時候,本立而道生。何為本?人最應該抓住的根本是孝弟—先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只需要面對兩種關系,一種是和父母的關系,一種是和其他人的關系。而你與其他人的關系,其實也是與父母關系的投射。一個人如果跟父母,兄弟的關系處不好,跟其他人的關系也會出現問題。“其為人也孝弟”是一件小事,接下來“而好犯上者”是一件大事,之后“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是一件更大的事。
其實告訴我們:我們行為的最終結果,是由我們初期的.微小習慣積累而成的,這叫微習慣。如果我們每天能對自己的微習慣有一點點的改變,那么五年,十年之后將會收獲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而很多人卻沒有耐心去等待長期的結果,卻總期待短期回報。希望在幾個月甚至一年就收獲一個巨大的變化。你下班之后是看電視還是學習,是陪孩子運動還是陪孩子學習,這些微小的習慣,在每天看來似乎差異不大,但五年到十年之后,兩種生活方式肯定迥然有異。撒切爾夫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心你的思想,它會變成你的語言;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動;小心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所以這句話是想告訴我們: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追求遠大而虛無的目標,而是把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做好。在家庭中,努力成為好父親,好丈夫,或好母親,好妻子。以此為基礎,你跟整個社會的關系便會逐漸理順,你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如果花言巧語,油嘴滑舌,表情極其豐富,這種人八成不會太好。孔子不喜歡特別伶牙俐齒的人。他喜歡的是誠懇樸實,剛毅木訥。巧言令色,之所以鮮矣仁,就是因為過分了。所謂過猶不及,凡事一旦超過尺度,就缺乏真誠,它背后一定有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目的。對一個人而言,保持真誠的生活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狀態,就是有話說話,無話靜坐。兩個人安靜地坐著,但不會覺得尷尬,這才是朋友相處的最佳境界。見面之后,大可不必為了套近乎而沒話找話,開一些低俗的玩笑,或者故意相互調侃,來顯得兩人之間有話聊。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6
其實論語中的博大精深哪是我能看穿,猜得透的,這里就是我一點淺微的看法。另外我認為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孔子在《論語》中體現出來的封建、專制、等級、愚昧、努力的'宿命論思想。
以及在現代社會制度下、現代文明條件下,他的禮樂制度,他對封建等級制度的秩序追求都不是我們現代社會所能接受、認同、推崇的,甚至還可以說是有害的,但是盡管如此,在當時看來,他的這些思想仍然是杰出的、順應歷史潮流的,他的政治思想是古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成為集權制度的基礎,歷時數千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和《論語》都是歷史上偉大的產物。
《論語》一書可謂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則”。如果你認為《論語》已經過時,那就大錯特錯了。
《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眾人耳熟能詳的,因為已經列入了中學語文課本。
《論語通譯》是這么翻譯的,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論語》一書實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們人生永遠的燈塔。孔子其人更是難得的圣賢,他更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7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變父親教給我們的行為作風,就可以說是盡了他的孝道了。
我覺得這句話的確沒錯,這不正是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嗎?人做事就是要講信用,要盡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為牽扯到朋友的種類,很多話不及細說,下文再談。
《論語》有關結交朋友之標準的'論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對朋友的要求,又有對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還有矛盾之處。
首先,孔子認為,交友必須交優秀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只有這樣才能見賢思齊,有道而正,這一點頗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8
論語是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生。于丹曾說過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論語記錄的孔子的點點滴滴,它為人們構架了一道完美的道德殿堂,我們需要這樣一位灰色孔子。
當品讀“學而第一”時,我似乎能感受到先賢的治學之道。時光飛逝兩千年,我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學子,接受現代化的教育,細想之下,古今之間的治學之道有同有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自己不是生下來就了解很多事,只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歷的事非常感興趣,而且能夠孜孜不倦,一直認真學習。在當代,我們更應努力學習,像孔子一般,好的學習是指導行為改變的學習。“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一個人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那也只能是一具軀殼;一個人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一臺急速運轉的工具,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最終只會讓自己精神崩潰。所以應該一邊學習,以便提出疑問,并用自己的所學去解決,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如今初中生活讓我有些喘不過起來,甚至有些迷茫,不知該如何下手,當捧著《論語》事,心中泛起陣陣波瀾,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使我在學習的道路中奮起直追,有了好的學習方法如獲至寶。“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我認為這對于考試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臨陣磨槍,不快有剛。”但如果對知識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那么也終歸徒然。莊子的《逍遙游》中說道“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局勢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顧名思義,當滿世界的人都在夸你時,你不會因為這種鼓舞而多往前走一步;而當全社會都在指責、非難你、說你做錯的時候,你的內心并不泄氣,依舊會堅持你認定的想法。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讀論語讓我們成長,品孔子讓我們感悟人生。
古時,人們可以黃燈白卷,從小就苦讀圣賢書,筆耕不輟。他們學習的第一課是—怎樣做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儒家的仁和禮,道家的清和靜,墨家的.節儉和和平;黃香溫席的孝,孔融讓梨的悌,尾生抱柱的信,都是古人學習的必修課。只有通過了這關,才有繼續學習的基礎。有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無學,吾必謂之學矣。”可見,學做人對古人治學有極大重要性。然后,讀諸子,通經略,破萬卷書,行萬里路,下筆如有神,出口成文章。古時有“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覺說話無味”之說。文學修養是古人學習進修之法。作文寫賦,是全社會普遍之事,一致有“橋頭窗口門扉處處處貼對聯”之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
論語讓我在書之海洋中自由遨游,使我有了無比快樂、充實的感受,在論語的光芒下,我學到了許多關于學習的方法、道德的修養、交友的樂趣,我不斷地成長。在論語的伴隨下,我會踏上自己那成功的舞臺,與論語共吟,其樂無限也!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9
于丹在《論語》心靈之道中推介了好多個小故事,用來說明心靈的強大力量。濃縮于丹心靈之道的主題就是,心靈中至為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自信和勇敢。當然,似乎有人以為這是在勵志,因為在世界知名的勵志學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侖希爾還有安東尼·羅賓斯的書中,充滿對這三種力量的喚醒和訓練。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為一篇勵志的小散文,這個演說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師摘自論語中的原話,構成了演說的論點,這些論點我們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與論點比起來,我倒是覺得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勵志的主題更加接近一些。批評于丹老師假借論語之名行其它主題的演說和出書甚至出名之實,這樣的話,一向對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態度的我說說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話說回來,于丹老師還是一個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達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說過,各人讀歷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師此篇中較為美麗的文字。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于丹老師
“我曾經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著主人去京城里辦事。碰上了一個浪人挑釁身著武士服防身的茶師比劍。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著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就說你容我幾小時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館,求大武師教給他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說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為什么?
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么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斗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么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
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里面,洗茶、濾茶、然后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
這主人就這么一直看著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
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么嗎?
他說: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
這茶師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見那個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
茶師就老在想著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著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后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后解開身上寬松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著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扎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
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后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聲,停在了那里。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畫外音:
這個小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所以毫無武功的茶師憑借內心的定力能夠戰勝囂張的日本浪人。
潮生結束語:這是一個崇尚張揚餞行淺薄的年代,深刻和深刻有關的東西被打上“不合時宜”的烙印。但與千百年前相比,我們何其有幸的是,這也是崇尚個性復蘇,崇尚自信乃天賦人權的年代,這個年代的心靈的力量主要來自于自信,來自于對自己的認知、遵循和發揚。所以,注定帶有濃烈的張揚的意味。不從容,不鎮靜,但篤定,而堅信。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0
暑假期間,我和爸爸媽媽閱讀了《論語》,它像一個無聲的智者,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深受啟發。它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儒家風范,還明白了做人要守禮儀,守誠信,要自強不息,樂于向別人學習等等。
其中,我最喜歡《知之為知之》,它是這么說的: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識是: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明白嗎?明白的就是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這就關于明白的真諦。”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一種實事求是對待問題的科學態度。敢于對自己不懂的問題說“不明白”,不僅僅是一種氣量,一種品格,也是一種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我只明白自己一無所知。”從那里也能夠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謙遜的,這也正是他們偉大的地方。
在《論語》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過則勿憚改》,里面是這么說的: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我理解為:孔子說:“君子如果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和威望,并且學問也不會牢固。行事當以忠厚誠信為本。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錯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個人要交朋友,那么他必須會交一個比他好的朋友,但優秀的人就會因為他不夠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來想去我得出一個結論:這么做會導致人們不再有朋友!這么大的發現,怎樣能不告知媽媽呢?二話不說,我立即飛奔到媽媽面前,把我的發現告訴了她。聽我說完我的發現后,媽媽笑著告訴我:“傻兒子,孔子其實是告訴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要和自己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這才恍然大悟。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讓我受益匪淺,它讓中華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滲入我的血脈,伴隨我茁壯成長。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1
當我抱著一本厚厚的《論語》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我的人都會驚訝的說:“你看得懂嗎?”而我會自豪的說:“看得懂!”其實這本書很趣味。
論語這本書講的是在我國東周時期,由王全空東遷后日益衰敗,逐漸失去了以往的威風,各個諸侯為了爭奪土地,展開了長期的斗爭。
在這期間,魯國的孔子應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十分心痛。為了建立一種新的秩序和規則,孔子為了恢復周公建立的禮樂制度,提山“克已復禮”的主張,用“仁”對“禮”進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學”的理論。
孔子認為,“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遵重丄和關愛,就是重視老百姓,關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為此定現“仁”,孔了十分重視“禮”,主張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貼合的要求。
這本中還讓我們明白了一些關干孔子和他學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教師,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復周禮,就是“仁”;以周禮為標準,時時處處嚴格安排,使自己的言行貼合周禮,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為了讓自己的主張成為現時,于是四處游訪,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可最終各個諸侯國由忙于爭霸,所以沒有理會孔子的主觀,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魯國……
我看完這本書之后十分氣憤,因為孔子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終他得到的卻是拒絕,要不是個各諸侯國不聽孔子的提議,所以才傷亡慘重。
《論語》這本書不但趣味,還能讓你受益韭淺,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2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教師讓我們每星期做讀書筆記積累好詞好句。教師告訴我們讀書必須要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樣才能把書讀好,做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我讀過一本書《論語》這是儒家經典。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完美藍圖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讓我異常喜歡。
記得有一篇是這樣: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他的祖先是名門,到了父親那代家敗了。張衡從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雖然家境貧寒,但張衡從不自暴自棄,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聰明,十分好學。經過各種辦法找書來讀,他對知識十分渴望。他喜歡晚上一個人對著天空數星星,滿天星星吸引他漸漸地他對天文學產生濃厚興趣。他喜歡聽祖母講嬋娥奔月的故事,他邊聽邊思考,為什么晚上會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書,他用幾年時間就全部讀完。張衡和書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我讀了這篇故事深有感觸,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慚愧。以前爸爸媽媽讓我多寫一些字,我就不高興,一會兒跑來跑去,一會兒看電視。不聽爸爸媽媽的話心里總有委屈,就明白讓我寫字。有一次,我把作業本上的字寫得東倒西歪。媽媽看見了讓我擦掉重寫,我不但沒有寫好,反而把作業本弄破了,媽媽狠狠地打了我,讓我道歉,我也要把自己想法說出來,才認錯。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媽媽嚴厲也寫不好今日的字,我決定以后必須要聽爸媽的話做一個學會感恩的好孩子。
書,使我開動腦筋,使我歡樂,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惡,書增長我知識開闊了我眼界,學會了感恩伴我成長。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3
真理是最樸素的,就好像春天永遠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當我捧起《論語》時,就好像坐在杏壇之下、白果樹旁,聽圣人諄諄的教導,如沐春風,心靈在激蕩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讓我學會了謙遜,明白了“見賢思齊”的內涵,懂得了人無完人、人人皆有閃光點的道理。在我自大、驕傲時能低下高傲的頭、彎下不可一世的胸膛。虛心向他人學習,讓我變得充實;發現他人的缺點,讓我學會了自省。
雖不為師,但教師的教學方法卻與我息息相關。圣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誘導教學法讓我從另一個角度學會了學習。在我學習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時,我明白了應當如何應對,在什么情景下是向教師請教的最好時機,充分發掘了我的.潛能,又讓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歡樂。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讓我在學習中幾多埋怨的心結打開了。長期以來,我因為對數學缺乏學習的興趣而沒有學習的動力。在其他學科的成績在班內名列前茅時,唯有數學成績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為此,我痛苦過,也努力過,但付出之后的結果總不令人滿意,數學成了讓我恐懼的學科。在這種境況下,我步入了八年級,這時候我突然發現教師問我的問題我總能回答出來了,上課時也不再心境忐忑了。漸漸地,我有了主動學習數學的沖動,課堂上準確的回答,教師的表揚讓我的信心也足了(實不知我回答的問題都比別人的簡單)。成績竟然真的突飛猛進的上升。之后,當我問起教師他是怎樣讓我這塊頑石開竅時,他只笑著說了一句話:當時你的底子有點差。我明白了······此時,我仿佛從教師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賢哉,回也。”我在學習與生活中的點滴提高,總能從教師或者家長那兒得到獎勵,有時雖只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也會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增強了我學習的動力。“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當我犯錯時,教師和家長又儼然像孔圣人一樣對我嚴加管教,受到應有的懲罰。句句嚴厲的話語會令我如醍醐灌頂,激活我內心深處的良知,在反省中再走人生路。
《論語》,沒有讓我做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打開《論語》,我就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正坐在杏壇邊、白果樹下,傾聽圣人的諄諄教導,那一句句話語如心靈的及湯滋潤著我的心田,凈化著我的靈魂。
《論語》,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書,多謝你與我同行。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4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并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影響了中國,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展進程并且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影響深遠的書,恐怕也僅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每個星期的星期五午時,最終兩節課是信息和《論語》閱讀課,我覺得算是最放松的課了吧。信息課上完后,《論語》閱讀課并不會讓我感到有壓力,教師帶著我們讀論語,釋論語,析論語,并且結合日常生活。論語中大多都十分貼近生活,做人也好做事也罷,都適用至今。
李榮浩的一首歌《年少有為》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假如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貴。”是啊!假如我年少有為…相信有很多和我差不多大的人,關于這句話都有自己深刻的感受吧。在這碩大的宇宙,我什么也算不上,我很平凡,很脆弱也很頑強。《論語》中有一則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的規劃,“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的規劃,可我們一介凡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的。但我們在風華正茂的年代應當根據自身情景確立自己的夢想,平凡中亦可活出偉大。
未來好像十分遙遠,但作為一名高中生,眼下我們每一天不得不應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正如孔子的那些弟子一樣,他們每一天也像我們一樣。只是他們是拜孔子為師,主動向學;而我們此刻大多是被動學習,疲于奔命。孔子有很多弟子都十分的勤奮,而顏回是最勤奮的那個,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每次讀到那里,我都會覺得汗顏,那么惡劣的環境,能樂觀相學。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顏回一半刻苦勤奮好學,我相信給我們肯定不會差,我想告訴那些和我一樣正在努力的同學們,眾生皆苦,你也不能輸啊。
《論語》在中國甚至世界都是一本極具影響力的書,教會我們很人生的道理,多期望每個人在閑暇之余都能閱讀閱讀《論語》,學習學習前人的經驗,這樣或許就會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5
今天,我在論語書上讀到了一句話,它叫“子曰:默而知之,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那句話其實是孔子幫助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的`效果不一樣的,自身的品德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樣,當你產生興趣后自然學的好。
孔子這句話,表面上容易,做起來就很艱難,后世為人師表者,可以將這幾句話作為格言,在碰到厭倦的時候,提起孔子這句話,臉便紅了一下,馬上自己改正過來。孔子接著這三句話便說:“何有于我哉”,說白了,就是說我沒有什么學問只不過是到處留意了一些,默默的學習中,我把它記了下來;求學問不厭倦;教人也不厭倦;但是除了這三點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沒有。
這三點都是真學問,我們大家要想做到,是很難的,但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成功!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6
曾參說了具體的“三省”,但這句話的核心還是在于一個“省”字。生活中的“省”不止于這三處,然而要真正做到自省往往需要極高的自覺性和很大的勇氣。
生活百態,人生復雜,在曲折且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是很容易迷失自己的,例如:當我們略有成就時,就會飄飄然不知自己為何許人也;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又會自怨自艾。只有這世界撤去喧鬧,我們冷靜下來,愿意正視自己的內心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自己有什么事做錯了?什么事做對了?做錯的錯在了何處?這才是自省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學會自省,并且學會自省,才會正確認識自己,才會找回迷失的自己,擁有更好的心態。所以想脫穎而出成為優秀的人,就必須時刻自省。
吾人最大之知識,系反躬自省!(賀鈺珺)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孔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實踐中取得了豐富經驗,《論語》一書中關于教育指導思想的內容很豐富,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即受教育者不應分貴賤、賢愚,應該機會均等。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這在當時無疑具有重大的進步意義。還有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即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論語》對中國古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8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論語》中廣為人知的一句,位于開篇首則。
一直以來,在我所接受的解讀中,都將這句話理解為孔子之“樂”!在交通與信息并不發達的歷史現實中,若有好友遠道而來,的確是一件令人開心不已的事情。古代民風淳樸,朋友自遠方來,主人想必也會像孟浩然詩中所描繪的那樣,熱情地準備好“雞黍”,來一番“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甚或無妨隔著墻頭或籬笆,邀請左鄰右舍,過來一起小酌幾杯。
然而近來翻閱《論語》,卻看到了一位學者的另外一種解讀:“有朋自遠方來”,表達的不是“樂”,而是“苦”。細思之下,竟覺自有道理!因為“有朋自遠方來”,在孔子的一生中,更多的是一種盼而不得。
春秋末期的社會,動蕩變革,禮崩樂壞。周王室僅有虛名,諸侯國各自為政,雖然自晉、楚兩大國在宋國召開了弭兵大會之后,各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少了,但各諸侯國內部,尤其是大國內部,權臣間或者強大氏族間的吞殺,卻多了起來。孔子所在的魯國,三大氏族(季氏、孟氏、仲氏)互相兼并的現象還不嚴重,但和魯國公室的沖突日益激烈,甚至迫使魯昭公寄居齊國和晉國,并死在晉國邊邑,魯哀公出亡在越國,后也死在越國。
孔子出身普通,但志向高遠,他想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社會理想,然而在魯國卻一直沒有機會參與政事。
才華出眾的孔子在51歲時才擔任了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務,盡管政績卓著,后受齊國離間,依然被魯定公、季桓子疏遠。
孔子54歲那年,魯國國君在春天舉行祭天儀式,按慣例,祭祀用過的臘肉,國君要把它分給士人,讓士人分享神祗享用的貢品。但是,那一年,擔任重要職務的孔子卻沒有等到魯國國君派人送來的臘肉!
孔子明白自己的處境,在屈辱與留戀之中,他決定帶著弟子到其他國家尋找施展才華、實現理想的機會。他懷著熱切的愿望奔走衛國、陳國、蔡國、宋國等,卻不斷遭遇猜忌、排擠,冷落,難堪,甚至多次有喪生之險,更有隱者的諷刺、嘲笑、勸慰。
當思緒沉浸在孔子的人生經歷中時,我的.腦海里總會出現一個高大而又風塵仆仆的老者的形象。54歲,已然不再年輕,卻為了救世濟民,改變社會,帶領著眾弟子,長途跋涉,奔走他鄉。衣衫或襤褸,步履已蹣跚,忍饑挨餓,風餐露宿,肩膀上落滿灰塵,腿腳上沾滿了泥漿,容顏黧黑憔悴,蓬亂的白發在風中飄蕩。在一次次無處可去的狼狽與尷尬中,惟靠內心的信念邁起乏力的雙腿在不同的國家進退徘徊。
孔子的第一站便是衛國,衛靈公起先是以禮相待的,但不久便起傳言,說孔子弟子眾多,且都頗具才華,萬一對衛國有所企圖,衛國豈不是會有危險。衛靈公便派人監視孔子,后來衛國又發生了內亂,孔子不得已離開了衛國。孔子走得很匆忙,被一個衛國人嘲笑“如喪家之犬”!
楚昭王派人邀請孔子,孔子途經蔡國時,師生一行被亂軍圍困,食物也被搶光,弟子們又餓又困,又有弟子病倒,后多虧子貢找到了楚國的軍隊,才從亂軍圍困中脫離險境。這便是陳蔡絕糧的故事。
然而來到了楚國邊境之后,孔子又一次遭遇了尷尬。楚昭王原欲重用孔子,并打算賞賜他七百里的封地,卻遭受了楚國貴族令尹子西以與衛國貴族同樣的理由反對,于是楚昭王打消了原來的念頭,又很快病死了。依舊停留在楚國邊境上等候消息的孔子,連楚國的國都都沒有被迎進去,又一次進退兩難,無路可走。孔子再次去往衛國的路上,遇見了在地里耕田的隱者長沮,桀溺。他們的一番譏諷與惋惜,讓孔子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哲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然而懷才總不遇,壯志常難酬,孔子雖初心不改,但也難免人之常情。他的酸楚孤寂求知遇之心發乎情,達于言,也被弟子們記錄在了《論語》之中。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圣人也會發牢騷,誰能夠走出屋外不從房門經過?為什么沒有人從我這條路行走呢?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問美玉是要放在柜子里藏起來還是找識貨的商人賣掉?孔子說應該賣掉,并且說自己在等待識貨者呢!
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若能把個人的學問修養道德,用于社會實踐,造福社會,不是很快樂嗎?美玉,比喻美好的品質和才華,才華不應該藏起來,而應該等待識貨者,讓它大放異彩。
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這位偉大而又有親和力的思想家,把自己內心無法排遣的寞落苦悶,說給弟子子貢。“沒有人知道我啊!不抱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有天吧!”
諸如此類的話語,孔子自然不止說了這三句。但這三句卻足以顯示出孔子現實的困境與精神的困惑無奈。
在外奔走14年,年近古稀的孔子最終又回到魯國,余生的精力則用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獻。
孔子熱心救世,到處游說,但在當時的魯國,在當時的諸侯,沒有統治者愿意或能夠走孔子的“禮樂”“仁愛”之路,其中有統治階層的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縱然有極少數小官,如儀封人之輩贊許孔子,但在二千多年以前,要對當時的政治實行較大改變,沒有適當力量的憑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孔子徒抱大志,感慨至死。
叔本華說:“要么庸俗,要么孤獨。”才高和寡的他曾熱切癡情地盼望著自己能被他人理解、接納、賞識、任用,但知音難遇,連一些隱居者,也站在一邊熱嘲冷諷。熱衷于政事然而寂寞凄涼的孔子,晚年間雖多了一番淡然與超脫,但若真“有朋自遠方來”,有志同道合、知他懂他、賞他勵他的朋友遠道而來,該是一件多么痛快與欣慰的事情!
如果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一句輕輕地呢喃,以委婉的方式道出了孔子一生深潛積壓在心頭的期盼與盼而不得的苦悶、失落、辛酸與孤寂,那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則是最直接的千古之嘆。
十四年風塵仆仆、困頓偃蹇,現實引領著孔子,走上了一條“曲線”之路,自己實現不了的,就把學問思想、理想愿望播撒傳揚開來。這或許也是孔子將拜師禮定為“束脩”的原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自愿拿著十條干肉來拜師的人,他從來沒有不教誨的。十條干肉,真的是一份很微薄的禮品。
孔子帶領著他的學生,整理傳授古代文獻,刪《詩》授《書》,記《禮》《樂》,贊《易經》,作《春秋》,筑壇講學,“誨人不倦”。“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當社會國家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干起來,不用呢,我就藏起來。孔子在政治上無法實現“有朋自遠方來”,卻在學術教育方面吸引了眾多的弟子。只可惜,這終不是孔子最看重的。
漢代建立,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寫《史記》,推崇贊譽孔子,這中間的幾百年間,孔子及他的思想想必是寂寞的,然而有真學問有良好修養有仁愛禮樂思想的孔子,以自己的實力呼喚到了歷史的回音,終于有朋自遙遠的漢代而來,將他的思想推崇到統治天下的尊位,孔子若地下有知,必然“樂”矣!今天,從孩童到耄耋,手捧《論語》,耳聽《論語》,當我們在朗朗的書聲里思考、感悟著這位圣人的語錄時,又不知孔老夫子看在眼里,會“樂”成什么樣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反復吟詠《論語》開篇第一則,愈加感覺這一則有開宗明義之深意,也深切體會到,孔子一生,苦矣!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19
孔夫子的《論語》語言深奧,作為一名中學生,我除了知道《論語》是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也只是略懂一二。即使人們常說:“半部《論語》,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對它一點也不感興趣。直到,今年暑假我讀了這本富含哲理的儒家著作。
論語中,我認為最富含哲理的一條,莫過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方法。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會閉塞落后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凈重要于外界環境的清凈。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卜放到開水里,胡蘿卜變軟了,把雞蛋放水里,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里,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于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里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于改過,不能故意不改,并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0
中國是一座文明古城,它享有著“擁有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美德”的美譽。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文化廣為流傳,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這也就有了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民學習漢語,愿意來到中國這片土地發展他們的事業,甚至是走完他們的一生。如今,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國,發生了很多改變。從任人宰割到重新站起,從沒有選擇權到集體起義,從一個落伍的社會走向時代的盡頭。中國,正在以一個全新的姿態、一顆熾熱的心,走向世界的巔峰。
要說中國從未改變的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圍繞我們幾幾代代人民的歷史文化。在中國的上下五千年里,祖父輩們總會告訴你那么幾句千古流傳的佳話,在以后的時代里,你也一定會把這些話告訴晚輩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讓你耳熟能詳,甚至說了上句便能對出下句的句子,正式出自于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巨作——《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孔子弟子們言行的一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這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說起《論語》,就不得不提起孔子。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當時社會最博學的人之一,被后人稱為“孔圣人”。文中孔子的言語循循善誘、簡單應答、點到為止、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道來。《論語》一書正是孔子的弟子記錄他和他的學生言行的一本書。孔子的名言有許多有影響了人們的一生。當今社會,有許多人都會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想去做的事情讓別人幫自己完成,而這一現象在《論語》中也有相應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訴我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還有些學生,學過的東西就丟在一邊,但是,也許當你再次捧起這本書時,又能有新的體會,正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這本書除了有很多的好詞佳句,也刻畫了書中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鮮明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有人說,《論語》這本書就是教會別人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說,《論語》是讓那些迷茫的人重現找回方向和自信。我認為,《論語》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最好的體現,同時,它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最好體現。
《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可能時代已經變了,但是論語仍然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把《論語》的知識傳給下一代,把經典傳給下一代,把文化傳給下一代,把中國美好燦爛的明天,繼續的延續下去。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1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論語》,它闡明的道理,使我受益頗深。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成,共二十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書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無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反省自己多次,替別人辦事盡心盡力了嗎?同朋友交往真心對待了嗎?老師傳授的知識用心溫習了嗎?
由此,我想:自己是否做到一日三省了呢?我在家里做家務活是否盡心盡力了呢?對待自己的好朋友是否真心了呢?對待自己的學習是否認真負責了呢?想到這里,我深感慚愧:自己做家務活的時候不夠用心,房間也打掃得不夠干凈;對待朋友不夠真心,有時不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對待學習也不夠認真,粗心的`問題經常出現。
我當以《論語》中:“吾日三省無身”為自己改進的方向,爭取做到“一日三省”,改掉身上的壞毛病和缺點,讓自己擁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更讓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真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辨,曾皙的瀟灑脫俗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缺點等具體情況,給與不同的教誨,表現了一個長著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融合了古人智慧的《論語》是不可多得的中國傳統文化寶藏。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2
一個故事之所以人盡皆知,是因為它包含著永不泯滅的人性;一段歷史之所以千古流傳,是因為其蘊含著不朽的精神傳奇;一部文學作品之所以享譽中外,是因為它時時奏響著真與美的旋律。當它們匯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間最神圣的文學殿堂。暢游其間我們將跟全世界的人們的一起,欣賞美麗,感悟真諦,與他們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論語》就是一部享譽中外的文學作品,其間經典名句,含義深刻,值得咀嚼,耐人尋味。如: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溫習舊知識,從中悟出新的體會和見解,這樣的人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從中我體會到及時復習的重要性,我今后學習時,一定要認真復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意思是說:學習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受到蒙蔽,只是空想而主動學習,就會疑惑不解。這真是說到我心里了。我有一個不好的習慣,總是不能專心學習,老師也因此常常批評我。聽了孔子的'勸導,我明白了,學習時思考的重要性。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說,由,我教給你的知識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這是一種多么令人敬佩的學習態度。想到自己有時候為了顏面,不懂裝懂,真是不應該!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更是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里面有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而其“仁”、“禮”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終貫穿全書。其中不少言論在當今仍被公認為至理名言。在倡導青少年學習國學的今天,讀讀《論語》,不失是很好的選擇。我愛《論語》!我一輩子都要讀《論語》。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3
“禮之用,和為貴”,要說起維系中華上下千百年歷史的文化紐帶,當非儒學莫屬,若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百家爭鳴”畫上休止符的時代算起,儒學的光芒已經在神州大地上蕩漾了兩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學精華被傳承至今,體現在當今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若要說儒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那么《論語》則是儒學文化的結晶,或者說,樸素而華麗的真理。
時間的長河沖不走《論語》帶給后世的文化沉淀,歷史的沖刷刷不掉《論語》立于中華文化中的豐碑。作為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將孔子“仁”的思想作為中心,言語間無時無刻不在默默傳遞著“禮”、“德”、“孝”等思想。縱然時隔千年,細細翻讀《論語》,那位對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禮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議統治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強調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讀者面前觸手可及——他不茍言笑,舉止莊嚴,用禮得體——兩千年的厚重歷史帶不走他在讀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認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時也有不解之處需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賈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種和諧的姿態安逸地落在《論語》中古老的文字上,幾經歲月的波折,被歷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鵝卵石般靜靜地躺在人類文化海洋的灘涂上。
《論語》是樸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外沒有任何多余修飾的辭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編鐘般利落大方,而敘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樸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辭簡潔,以樸素的松木作比,準確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對于“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志的肯定與贊揚。
但同時《論語》又是華麗的,這份華麗如一口被塵封許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靜下心來輕輕拂去表面的塵埃,再小心地順著開口推開盒蓋,你才能發現其中真正讓人賞心悅目的瑰寶。細細品味“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禮時的莊嚴感與華麗感,而又從“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不難察覺到孔子對于天地萬象的不斷變化發出的感嘆,或許孔夫子善于從遷流的現象追求不遷流的本體,才能看到另一種華麗的人生境界吧。
《論語》的華麗蘊藏于樸素之中,使人在品讀之余無限回味。冥冥之中總能體會到一位長者穿越時空的諄諄教誨,縱有千年時間間隔,卻仿佛也能聽到他在教導著我們: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4
暑假里的一天,媽媽帶我去武進圖書館看書,我讀到了《論語》這本書。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時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很大幫助,其中有幾句印象最深刻。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的體會和見解,就可以當老師了。孔子的這種學習方法很好,我們要在課后或回家以后復習一下當天學習的內容。通過復習可以讓我們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會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以后我要天天復習,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談到學習,小朋友們只認為向老師學、向書本學,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就非常有限。其實只要我們用心,隨時隨地都能學到東西,這樣我們學到的東西都大為增加,就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三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要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于他們的缺點要引以為鑒,以利于自己改正。”這句話告訴我們:朋友或同學之間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寫的真好,我們要好好讀讀。
學到了學習方法和態度,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現實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生無盡的思考。“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是最珍貴的,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很多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是受益匪淺。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5
參加敘事者,每月共讀一本書。我想盡兩年時間,一起共讀共寫,我稱得上真正深度擁有的一本書就是《論語》吧。
把《論語》讀“活”,在《論語》中“活”自己,是我堅持的兩大原則和努力方向。
一、把它當成一本教育哲學書去讀
一個具有漢語言文學本科學歷,從教十六年的教師,突然覺得自己沒有文化。這個人,就是我。我不敢說,但是這是我心里一種真實的自己評價。
七十多歲的岳父不管與家人還是外人交流,都讓我覺得特有文化,于是好奇,探尋他文化的源頭。岳父樂呵呵的告訴我,自己只是在八歲時跟著老師斷斷續續背了九個月的《論語》。那個時候,雖說不理解,但是背過了。
在后來就是當了團支書村支書以后,經常在幾位文化水平很高的駐點干部指導下寫發言稿并發言。每次寫稿子,都反復幾次,每次都得到各方面的指點。
于是,我對《論語》產生了興趣。從集市小攤上花了兩元錢買了一本《論語》,開始認真閱讀起來。我也學以致用,從中找出與現代教育理念有關聯的教育文化和教育思想。記得當時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論語》與現代教育理念。
也是我從中感悟到了什么,覺得這些文化理念與現代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常常被教育者忽視了。期間還寫了一篇“豆腐塊”文章——《讓現代教育理念在傳統文化中尋根》,發表在《現代教育導報》上。
那個時候誦讀《論語》,就是讓我的教育隨筆具有一種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二、堅持中,將《論語》熟讀成誦
著了迷一般閱讀《論語》,卻因為自己的理解和那些自相矛盾的注釋,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走進了一條死胡同——在一種過時的文化中做著起死回生的.夢。說實在的,放棄對于這本書的閱讀,我覺得舍不得,它似乎與我的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繼續看著文中的注釋呆讀死記,恐怕讓我覺得發瘋。
2017年暑假,我聆聽了當時山東教育社總編陶繼新老師的報告——《做一名幸福教師》。報告的主旨,就是提倡老師們在誦讀像《論語》《道德經》《易傳》等經典中,找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感。陶老師用自身的經歷和大量師生誦讀經典的生動事例,闡述了經典誦讀的魅力。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通過反復抄寫十幾遍的方法,徹底背過了《論語》。當然我根據陶老師的建議,也誦讀了很多相關的古今中外的經典,并寫了大量的摘記和閱讀隨筆。那個時候的我,覺得誦讀《論語》,就是在給自己積攢精神財富。記得我的一篇閱讀隨筆《守候文字的幸福》,發表在了《山東教育》上。
三、含英咀華,做最好的自己
完成誦讀《論語》后,我突然有一種站在文化“珠峰”之巔的感覺。那個時候,我認識了一位“老三屆”博友,他告訴我:背過《論語》沒有值得驕傲的,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傳承其中的優秀文化。那個時候,我深深的體會到,像陶繼新老師那樣,讓周圍的人感受到《論語》的好并非一件易事。
《論語》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自己生活工作學習的敘事寫作,幾乎都離不開《論語》。2016年1月25日,參加王維審老師組建的敘事者,堅持每天撰寫一篇關于教育敘事的博文。一個月三十篇文章寫下來,竟然有六七篇與《論語》有關。甚至有老師建議,讓我寫一個關于《論語》的系列。
我知道,寫關于《論語》的系列文章并非易事。我只是一個初涉《論語》這條源遠流長文化長河的人,遠遠沒有這樣的資格和素材。但是《論語》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信仰,極大改善提升著我的心智和話語模式。那些沒有引用《論語》中語句的博文,也流動著《論語》文化基因。
有段時間,我覺得眼前的一花一木一磚一瓦都與《論語》可以聯系上;自己任何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可以與《論語》找出一種關聯。我在敘事者群,做了一次《論語別裁》讀后感線上交流活動主講。一個小時,將近萬字的發言稿念下來。我真的分不清是在講述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還是在談閱讀感悟體會——兩者已經是血肉相連了!
與其說,我是在引領老師們一起閱讀《論語別裁》,毋寧說是敘事者團隊的老師們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鼓勵我在誦讀經典堅持做最優秀自己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也就在那一刻,我深刻認識到現代文明與優秀傳統經典文化,也已經水乳交融的交織在一起。
現在我經常誦讀佛經的內容,隨著敘事者閱讀一些古今中外的教育經典。但是《論語》總是以各種異彩紛呈的方式,在我身心中一次次“活”過來,溫暖并支撐著我努力做最優秀的自己!“自信自律助人”,是我教育教學的座右銘。我堅持與所教的學生做真朋友,一起努力以一種悲憫的情懷,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努力傳承一切優秀文化。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篇26
文化有許多級臺階,每一級都安頓著不同的項目。那么,最后一級是什么?
最后一級不是名校,學派。不是國粹,唐詩。它們每一項都有資格找到自己的文化臺階,自成氣象。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而且也互不承認,然而當說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人格,幾乎沒有人有異議。
那在中華文化中,最后一級臺階便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范圍之廣,難以一言以蔽之,君子懷德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知恥…而我今天所想談的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出于孔夫子之口,見之于《論語.為政》表面白話翻譯很簡單:君子不是器具。但它所想反映的命題就比較艱深了,所以我選擇從“君子有禮”這點切入,精神需要賦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形態。中國歷代文人君子沒有不講究禮儀的,所謂煌煌中華,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可上溯周公定禮制商國是,周朝禮制分為禮和樂兩個部分。禮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范,而樂用于緩解社會矛盾。孔夫子就季氏用了不合規矩的八熤,他立刻憤然不平“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極其注重禮樂這方面的修養,強調樂這項對政治起非常大的作用的桿秤。而如今的我們對此絲毫不在意。生活中從來無儀式感這一說。這由此能讓我們聯想到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前陣子引起公憤的北京幼兒園紅黃藍事件,教師的形象受到深深的玷污,所謂教育的儀式感何在?況且人類文明在名義上應該是在前進發展而為什么會有這樣泯滅人性的事發生在帝都之中?中國禮制是否要在如今斷片?我們到底缺失的是什么,是已經被所有人所遺忘的君子之禮。回到“君子不器”這個命題,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我們做事總是重復著完全一樣的言語與笑容,對于我們而言與道德相悖的事情也幾乎沒有機率去做,但我們機械的生活常常讓我們缺少一種君子之道很重要的東西—儀式感。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儀式感,小到寫一篇文章,也總是像寫反思一樣在腦中機械構造,缺乏應有的靈感與靈動。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敷衍。我們就像孔子所說的器物一樣地在生活總覺得生命不該這樣平淡,于是我們提出了“從前慢”“希望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而真實生活中一遍遍地麻木著自己,總抱怨著過年沒有年味,而實際上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不夠,不愿用心編輯一條祝福的短信,沒有耐心寫一份帶著溫度的信,是我們自己將多彩的生活變成了復制之器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人世間最重要的是“這一個”亦即獨立生命的自己把持,因為人的生命不可重復。不要讓自己成為器物過著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生活,同時也不要成為器物的奴隸,將外界物質看的比自身品性還重要,中國文人講究一個氣節,很多人將之稱為“文人的清高”不錯君子之道需要的就是這種不僅于外在而且于心底所生的這種清高的品質。俗話說相由心生,當你內心堅持著一種儀式感的時候。你的所作所為也都讓人感動。因為有體溫,有彈性,不極端,不做態的君子如今已寥寥無幾了。
諸君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希望所有人的生活都能夠過出一種儀式感而讓自己覺得自己不僅僅是活著。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2-27
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04-21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優秀06-13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11-25
學習論語后的心得體會04-27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范文03-31
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范文04-20
論語的學習心得體會06-02
論語學習總結02-02
論語學習筆記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