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通用11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通用11篇),歡迎大家分享。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1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合,文化亦是亭臺樓榭、音畫歌賦,文化的概念極寬泛而又極細小;文化又是個動態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獨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過文本研習讓學生全面地了解文化,有相當大的困難;再加上所閱讀的文章多以論說性文章為主,更增加了學生閱讀的難度。因此,首先,我采用了專題式的閱讀方式,打破以文章為單位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之初就明確一周學習計劃,然后對文章進行分類指導,集中閱讀,使學生有了足夠的閱讀心理準備;其次,在閱讀指導中為學生設計了階梯式的閱讀順序,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使學生對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維再到整體的文化觀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后,設計了體驗式的閱讀遷移創造,取諸生活,讓學生參與到文化的提煉與建設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這個一個環節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收獲頗豐。
教學之后,兩點感受頗深:
一是教師要有放手讓學生閱讀的勇氣,要敢于打破“反芻式”教學方式,走出替代學生閱讀的角色,把閱讀的時間交給學生,要敢于把閱讀的文章交給學生;當然,這種勇氣要以教學的智慧為根本,教師要善于做高效的組織者、智慧的對話者。
二是教師要不斷地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善于兼收并蓄,做生活的熱愛者,善于歸納整合,做知識的敏感者,善于思考創新,做教學藝術的追求者。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媽媽一起參觀了石家莊美術館。一進館,首先映入眼簾兒的是這段時間展覽的主題——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xx周年書法美術作品展。
一樓的幾個展廳都是書法作品,有的是小楷,寫毛主席詩詞的,媽媽告訴我說是《沁園春·雪》,有的是形草,寫的“八年驅倭擄、百代念英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氣壯河山”等等,我一邊看一邊聽媽媽講,無論從書法的內容還是從書法藝術本身,都深深感受到了我們中國人不屈不撓、保家愛國的靈魂和氣魄。其中我們停留時間最長的是徐光耀爺爺的書法作品展廳,因為我最喜歡根據徐爺爺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小兵張嘎》了!
接著,我們上了二樓,只看了一眼,我就驚喜地差點跳起來。原來,二樓展覽的都是徐爺爺的小說《小兵張嘎》中的插圖繪畫作品,只不過比書中的圖大多了,不光是黑白的,還有顏色。看著一幅幅的畫,《小兵張嘎》中嘎子拿木頭槍智捉胖翻譯、向小伙伴們炫耀他的真槍、勇敢和日本人作斗爭等情景浮現在我的眼前,活生生的。我們一扭頭兒,在另一個展廳正在播放《小兵張嘎》的電影呢,我和媽媽趕緊跑過去坐在凳子上開心地看了起來……
我們參觀的書法和美術(國畫)作品都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想,我們不僅要學習并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還要通過這種傳統的文化形式,表達我們的愛國情懷。受這文化的熏陶,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了!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3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一個和我一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臥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一切,一切都變得那么沉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沉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回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一呼云聚的威望,但我與他一樣流淌著炎黃的血,擁有一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一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于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箓是罪魁禍首,而對于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為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為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著要吃飯而最終饑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斗志,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一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一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污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4
xx年2月5日,我有幸參加了xx市“十二五”第一批骨干教師培訓。并聆聽了由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書記、副館長馬曉雄老師關于《傳統文化與師德新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佛更要金裝》的專題報告。深受啟發,受益匪淺。馬曉雄老師以鮮活的。案例、豐富的知識及深刻的理論闡述,給了我很多指導、引領和啟發,使我進一步開拓了視野,更新了觀念。
馬老師從當前傳統文化現象談起。并從以下切入點進行詳盡分析:
1、認識現代教育之特點是開放而非封閉的。因此務必要實現從培養勞動者、建設者到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轉身;
2、鼓勵教師自由發展、自我提升,倡導依靠崗位實現個人價值和利益最大化;
3、尊重、關愛教師而非強化約束和控制。
4、幫助教師享受職業樂趣而非增加職業和心理壓力。
5、幫助教師塑造“師道尊嚴”而非銷蝕和詆毀“師道尊嚴”。
6、幫助教師實現家庭文化的傳承和提升。
馬老師的報告中,著重強調的六個方面的問題,目的是要求教師要認真把握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要認清人的發展關鍵,在教育實踐中,應當努力使“個性化教育”要成為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并通過學生教育之成功重塑“自身師德建設與師道尊嚴”。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5
通過這幾天在學校崇德樓聽老師們講課,我深深地體會到做人的道理。老師們講了一個又一個富有意義的故事,給我的啟發很大。
在我4歲那年,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得了重感冒,不停地咳嗽,爸爸媽媽擔心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匆匆忙忙地帶我去醫院。一路上,街道靜悄悄的,人們都沉浸在睡夢中,爸爸媽媽不管自己有多困,只是在擔心我。到了醫院,爸爸媽媽已經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醫生檢查之后說:“發高燒了,40度,必須打一針,然后吃藥,多注意喝水和休息,過幾天就好了。”聽了醫生的話,爸爸媽媽才松了一口氣,心中那塊沉甸甸的大石頭終于落下了。我們按醫生開的方子去藥店抓藥。回到家里,媽媽照顧我,爸爸去熬藥。他們已經忙得汗流浹背卻不辭辛苦,看著爸爸媽媽一副憔悴的樣子,我非常心痛,也非常感動,因為我有這么關心我、愛我的爸爸媽媽。
要學會感恩父母,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美麗的世界,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長大,無微不至地照顧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是他們告訴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當我們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時,是他們耐心地交道我們,給我們分析。他們不求一絲回報,從無怨言,默默奉獻。難道我們不應該孝敬父母嗎?難道我們不該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嗎?
我們不但要感恩父母,還要感恩老師,老師為了我們,無私奉獻,每當進入深夜時,我們已經走進了甜美的夢鄉,可是老師卻在窗前為我們批改作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千古絕唱的詩句用來贊美老師是最適合不過了。
我們要認真學習《弟子規》,并好好落實,做一個有崇高道德、禮貌仁愛的人,將來為社會共享我們的一份小力量,把中華傳統文化與美德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6
中華武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一門技擊之術,同時也是一門養生修身入道之學。它有著豐富的技擊內容體系,藝術般的攻防方式,更具有獨特的健身養生功效。
而就在它的技擊內容而言無非就是對人體各個部分加以鍛煉和加強,從而達到非普通人能所及的地步。
就比如說它對頭,腿,手,骨頭,皮的修煉。從而創出的武術;鐵頭功,佛山無影腿,醉拳,縮骨功,金鐘罩等。體系則是以天人合一,太極哲理,人道與氣和知行合一為主流觀點的。而理論基礎是在陰陽,五行,八卦戲一套哲學范圍。
就養生而言,傳統武術養生則有大養生與小養生之別,大養生包括“三基大養”即“居住”“飲食”和“環境”三個大的基本方面,以及“動養”“靜養”“神養”“節養”德養“六個小的要求。這里特別強調的是,作為小養生并不是大養生減去三基而是指其居住條件,飲食條件,環境條件。
但是總的來說養生和技擊是不容分割的,而且具有中國國術之稱的武術自古以來就與養生有著不解之緣。況且武術界更是有一種說法兄有先養生,強身,健體,壯身,達到身體的強健因而才可進行技擊。不然的話身體慮弱或不夠強壯,不擊自倒。何談與人較技呢?因此,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養生,強身之道。且武者們窮其畢身精力把修煉的`首要目標是放在增長本源上性的功力之上,以達到先養生,壯身而后提高技擊實戰效用為目的。
既然武術的本質上市一門以“技擊“打斗為追求,以養生,強身,修身,為根本且的門類。那么毋庸置疑,武術在養生方法學問的積累上有其獨到之處。而就傳統武術而言,拳起于易而理成厭,易理和醫理事拳理的主要構成因素。
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養生要義總結為:“通過行拳修煉來達到身體陰陽二氣的最佳平衡。”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武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靜者壽,噪者失”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的武學經典非太極所禹。而太極武學的奧義在于練功對過程中“以靜求功”以此來開發人體的神經功能。
“靜者壽,噪者動。”這句話似乎能夠很好的解釋今天的武術界。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熱武器的不斷創新。技擊的作用也越來越小,武術界的躁動者也似乎少了很多。不然任你武功再高,我也能一槍干倒。由此武學的格斗和技擊猶如枯萎的花朵。不過還好還有一朵正在盛開的朵。
滄海桑田,海枯石爛,中華傳統武術仍對我們的生活有著不可代替作用和影響。歸其原因是中華武術是中華優秀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7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發,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么敢毀傷呢?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8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個大概,通過這次的延津之行,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又有了新的認識,更深的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缺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通過學習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云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為“老”,下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時也意味著“老人”要永遠在“孩子”之上才能稱之為“孝”,中國人講“以孝為先”,便可知國人對“孝”的重視,主要強調對父母,長輩的“孝”,強調長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賣身葬父”的傳說,還有“孔融讓梨”的故事,雖然強調的是禮貌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長幼有序”可見“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僅僅在古代,即便是在當代物欲橫流,充滿鋼筋水泥管的社會也同樣被看得很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9
今天我們學習了周節老師的關于《生命教育》的講座,短短一個小時的學習,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與感悟。生命,玄妙的東西,兩個肉眼所不能見的細胞結合而誕生的我們,真是世界上最難以描述與研究的。在我看來什么奇跡的誕生,都沒有一個嬰兒的孕育來的這般震撼人心。自人有思想以來,由遠古時對自然的崇拜,到對神的崇拜,再到自我精神的覺醒,這幾千年的時間對宇宙來說不過是瞬間,但對我們來說卻是近乎永恒的磨難。因為生命的最終結果只有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死亡。人死之后,所有的一切都化為了云煙!于是很多人開始迷惘,開始痛恨,開始自我墮落!
誠然,生命的最終結果是死亡,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死亡而放棄生命。誰給了我們生的權利?是我們自己!誰又能把我們生的權利奪取?只有你自己!哪怕是生我們的父母,哪怕災難與疾病,哪怕是所謂的神佛,都沒有權力奪取你的生命!我們要學會享受生命,享受生命中的七情六欲!無論是幸福甜蜜、辛酸浪漫、成敗榮辱、生離死別,我們都應該去享受它,因為我們是這世界唯一能享受這些感覺的生命體!我們應該驕傲,驕傲我們能經歷這些事,這些情。所以我們要學會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歡樂抑或不幸。其實,生命就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豐富多彩的,是令人神往的!因此,有人不斷發出“活著,真好!”的贊嘆!有故事云:蘇格
拉底和一個朋友相約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游覽一座大山,據說那里的風景如畫,猶如仙境。幾年以后,兩人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實在是太遙遠了,他們就是走一輩子也難以到達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朋友十分沮喪地說:“我用盡精力奔跑過來,卻什么也沒有看到,真是太叫人傷心了!”蘇格拉底撣了撣身上的灰塵說:“這一路上有那么多美麗的風景,難道你都沒有看到?”朋友說:“我只顧朝著遙遠的目標往前奔跑,哪里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那就太遺憾了。”蘇格拉底說:“當我們追求一個遙遠的目標時,要知道沿途處處有美景!”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有認識到生命的短暫、一起不復返,才會想到珍惜生命。只有意識到生命屬于自己且只有一次,才渴望抓緊每一個現在、重視每一個過程!只有了解生命的真實過程,才會讓人們更加尊重和熱愛生命,甚至能夠更加平靜地面對死亡。
生命教育體現了人權的基本理念——生存權。如果沒有生存權,其他的權利無所依附,“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實施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關愛生命,更加注重提升生命質量,更注重實現生命價值。
生命教育也有成功經驗,從去年底開始,成都的石室中學率先把中學的生命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總規劃,開展生命教育課堂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其內容為三維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識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三個層次,就是從活著、到活好、再到活出價值。這是值得贊賞的,生命教育,不僅關愛生命,更注重實現生命價值,把生命觀、價值觀觀和實踐觀結合起來。
今天的生命教育講座,讓我明白了對于自己的終極真理,熱愛生命,珍惜現在,好好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斗。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10
生命教育強調以人為本,關注人的整體健康發展,而生物課堂恰恰是生命教育的沃土。《標準》中明確指出“生物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生物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正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生命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那么,對于我們老師來說,這就意味著我們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什么樣的課堂是充滿生命意味的?
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人才都應以心理健康為前提條件。積極的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調適者,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實踐,必須全面滲透在學校整個的教育過程中,因為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于父母。教師要引導他們關愛生命,關注自身的價值;它不能以成敗功利來評價。事實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需要不斷摸索實踐,需要具體措施的有力保證。
其次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什么樣的課堂是充滿生命意味的?我挺看重“樂趣”二字。只有是有樂趣的,才是充滿生命情懷的,才是對學生的學習最有幫助和提高的。如果我們老師只是一味地去教去講,這種填鴨式的教育又如何能符合當下新課程的精神呢?只有是
充滿童真童趣的,符合孩子心理特點的,有人文關懷的,才能被孩子最大限度的接受,我們的教育也才會更具有意義。做老師的太過一廂情愿,太過霸道,而忽略了那小小生命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做老師的總是要求全體統一,按一個步調去學習去生活,久而久之,必然會抹殺了學生自己的思考和創造力,沒有獨立思考和創造力的學習,歸根結底也只能算是被動的,無效的學習。真的希望,我們教師能成為一個更具有人文關懷,更有人情味的老師,成為一個因為觀察而更敏銳地捕捉快樂和陽光的人。
再個是家庭的影響。家庭折射出來的社會各種因素,正以極強的力量影響著孩子。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學校更有份量。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是孩子永遠的老師,家庭留給孩子的烙印是終身的。學校教育再盡職盡責,也難與家庭的影響相抗衡。所以,如何在家庭這個層面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須高度重視。教人育人的問題,我們教師自身難以完全擔當,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總之,生命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作為教師的我,要在這種新理念的引領下,關注每一個學生,為學生構建起一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的平臺,把他們看做生命發展的主體,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人格,珍視學生的獨特性。每一個學生都是正在成長的人,難免會犯錯誤,我要允許學生犯錯誤,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我愿意盡己微薄之力,努力做好這項工作,為學生送去安慰,送去陽光,讓他們輕松健康地成長。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 篇11
《生命與教育》這本書基于對生命與教育本體關系的理性思索,探討了教育的生命本質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點,構建了生命化教育的體系,書寫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學。它讓人們重新深思教育的過去,向著生命的未來行進。當今社會,進步與浮躁并存,文明與喧囂共生。繽紛的世界固然精彩,卻掩飾不住慌張中透出的無奈。
‘我’逐漸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生命愈發地彷徨,教育遭遇著迷失。教育與生命的隔離,不僅是教育本身的誤區,更是整個社會的不幸。于是,我們祈求回歸。”一種對教育現狀的憂患躍然紙上,而這種憂患也無時不貫穿著整本書。面對被越來越多的規訓約束的孩子,被越來越重的課業折磨的孩子,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今天的兒童越來越多地被封閉在狹小的空間中……這樣的生活,兒童是快樂不起來的”。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個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創造性的。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正因為它的唯一性,我們才要更加珍惜。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童年,我們的教育要關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發展的良好土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各種成長的考驗,有些考驗甚至是災難性的。作為學生成長的守護者,我們教師既要關注學生自身知識及精神發展的規律,又要教給學生各種生存的知識、方法和面對各種生存危機的處理老師,是一處處細得連眼角眉毛都記錄的思考細節,或許大師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或許這是大師生命成長的見證給我們的引領。
教師素質的提高莫過于和高尚者、與專家、與有經驗的人攀談,這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只有提升,拓廣自己的閱讀質量和閱讀領域,教師才能擔起"帶著先進文化走進教室成為知識的代言人"在本書的閱讀中,我越來越感到一個教師要變得高尚起來,那就要多讀書,多讀大師的書,一個教師要變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師對話,同書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談。
教育中的所見要善于記錄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諦。記錄學生,記錄學校,記錄同事,記錄自己的生活細微,智慧也會在這細微中得以成全,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榜樣,在他的筆下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老師,是一處處細得連眼角眉毛都記錄的思考細節,或許大師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或許這是大師生命成長的見證給我們的引領。
將生命融于教育,將教育融于生活,讓教育成為生命的詩意存在,凸現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并以此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這不僅是馮教授一人的期望和夙愿,更是眾多有良知的教育者為之實踐和奮斗的目標!
【傳統文化與生命教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生命教育心得體會04-22
生命教育的心得體會03-04
生命實踐教育心得體會03-17
觀看生命教育心得體會03-10
春節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01-08
《生命教育》的心得體會3篇07-02
生命教育心得體會(精選11篇)02-04
傳統文化教育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05-27
孩子的生命教育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