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時間:2023-01-25 16:32:57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1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1篇)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懷特海是英國數學家、哲學家和教育家。《教育的目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他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強調古典文學藝術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等。他的教育思想為我們的素質教育提供了許多啟示。

  “教育,意味著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文化修養,又精通某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同時,教育是讓人們掌握知識的一門藝術,所以教科書必然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十分容易的話,教師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來完成。而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努力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再通過鞏固練習,提高學生的能力。

  “現代社會的游戲規則已十分明確,不重視智力訓練的民族注定在劫難逃。”落后就要挨打,位于世界各國之中,我們只有不斷進步,變成強國才可能不被欺負。任何一個國家如果不注重智力訓練的話,可能就會消亡,而我們的教育對個人或者國家都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本書還提到了宗教性的教育,雖然我不信仰任何宗教,但是有些教育理念值得學習。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促使學生求知。

  “學生在智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接觸不同的課程和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但是教無定法,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成長,沒必要拘泥于一種教學方法,用一種方法來教千萬種學生。我們可以根據作者劃分的幾個不同的階段,采取適合的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書中有一個觀點:越是符合自然環境的,最適合人的發展,學習的效率越高。同時拿嬰兒舉了例子,認為嬰兒學習語言概念這些內容特別難,但是他們能掌握,而我們之后的教育,卻沒有嬰兒學習語言、概念那么成功。是因為我們沒有自然的學習環境,沒有成功的刺激,也沒有做到專注、投入導致的。而且作者既反對籠統的學科,又反對現在的分科,而它的'方法論可能由于翻譯的原因我也看不懂,我覺得并沒有多大的指導效果。而且我認為幼兒學習語言比較成功,是因為他們處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學習效果比較好,當時他們學習語言才能生存,適應這個社會。而長大之后的學科,目的是什么呢?不學習影響生存嗎?學生覺得非得學習不可嗎?這些都能影響學習效果。書中有些內容有可取之處,但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

  我們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應用知識以解決現實問題。我們學過的很多知識很有可能是用不上的,但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是經過訓練的,這個對我們以后解決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大學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將知識轉換成能力。

  懷特海的教育思想,為我們了解西方現代教育的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有益的參照。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2

  談到這本書,我想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一下它的作者,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1947),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數學家。他對教育理論感興趣,曾把1912~1928年發表的一系列講演編輯成《教育的目的》(1929)一書,他反對把教育僅僅看成做促進發育的觀點。與杜威和沛西能一樣,贊揚理智和卓越。強調“規律是絕對的,凡是不重視智慧訓練的民族是注定要失敗的。那么,也就是在這本書中,作者充分闡述了其教育思想,比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他主張教育應充滿生活與活力,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他還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他的思想對今天倡導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價值,下面,我們試對其干點做簡要分析。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只為謀生的一種手段?還是進行知識的傳遞?那么什么是文化?懷特海說:文化是思想活動,是對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離破碎的信息或知識與文化育要培養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

  這時,我總是要想起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想起那一代文人學者百家爭鳴的景象,想象這些文人學者在各大學堂教學時滿懷的理想、激情。我想這跟懷特海所說的文化是相應的。他要的是教師這樣的滿懷理想、充滿激情投入的教育生活;他要的是教師自身豐富的思想、自身感受美、自身情感認知等融入教學的教育生活,這才是思想活動,才是文化的傳承。這就相當于人們對理性的探索,當社會形態更趨向于合理化的時候,人們對非理性的探尋。

  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教很多學科,每門學科教那么一小部分,其結果就是消極的接受一些沒有活力的火花照耀的、沒有聯系的概念。兒童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還要是它們盡可能集合成各種組合。兒童應該使這些概念成為他自己的概念,并且應該懂得這些概念此時此地在他實際生活環境中的應用。兒童應該從他一開始受教育就體驗到發現的樂趣”。如今知識的細致、分化,科目的精確、分類,人們忘記了當初追尋這些知識時的理想和激情,敢于固化經驗的教授,強調理性和精確,這正是懷特海所言的“呆滯的思想”(事實上,這和懷特海后面所說的自由—紀律—自由以及浪漫—精確—浪漫的循環是相對應的。科學的發展呈現這樣的一個循環,但當至精確時期時,卻容易因精確而留戀,導致經驗的僵化)。因為科目細致的分類,所以強調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必須透徹。這使我想起現在各個學校因為學科與學科之間聯系不緊密而導致學生學不好達不到理想水平的現實。現在很多專家要求老師研究一門學科就要研究的透徹,那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且有好的成績。

  征對教師學科研究不精的問題,懷特海論述了科學及知識的有限性,強調經驗及思想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而且還要付諸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能夠與其它有用的思想融為一體。另外,強調科目的整合,但貫穿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兒童的自我發展最重要,應該體驗發現的樂趣,理解思想概念并應用現實生活,面對現在、理解現在,現在包含著過去,又孕育著未來。也就是說,現在是過去慢慢形成的,但卻又是未來形成的基礎。所以,懷特海強調,要使知識充滿活力,而不是讓經驗僵化!而統一的考試正是扼殺了知識的活力,扼殺了文化的精髓。所以要根除各科目之間致命的分離狀況,思想概念猶如一根主線,導引各個科目的彼此融合。教師要傳授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與知識掌握者的生活有著特別的關系。其實也就是說,教育者與偉大事物,偉大事物與偉大事物,偉大事物與被教育者的彼此聯系。

  所以說文化與專業知識有著截然的不同之處。文化是思想活動,所謂思想,是包含著智力、情感認知能力的關系,所謂利用、證明、檢驗,與其他思想的有機融合,都是在展開這個關系,將生活融入。即使是專業化,也是有文化背景的。

  教育最終要培養的是精神活動特質中最樸素簡約的特質——風格。對教育而言,風格就是每一個個體所體現出來的自身的獨特性。可體現在細微的一個活動當中,比如課外活動中,每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有的天真,有的自然…美術課上,孩子們各自形成的表達風格——寫實、抽象、簡約等;可體現在一個人個性上的特征傾向,比如內斂漸成的覺察和敏銳、外向漸成的圓潤表達等;比如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慢慢形成的專業傾向性,個人在各專業領域體現出來的做事風格、審美特性、思維方式……一切更彰顯個人獨特性、彰顯個人力量感的方面。懷特海認為在風格之上,知識之上,還有一種東西——力,而風格是力的塑造,是力的約束。我覺得,正是成長中逐漸形成的力量感,形成的這個“我”,“我”所體現出來的堅定、自信與力量。這個“我”就是現在,包含著全部的存在,過去的所有。正如海特還所說“現在包含著一切現在存在的東西。現在是神圣的基地,因為她就是過去,也是將來。

  通過我的理解,我可以感受到,幼兒時期是孩子們大量感受音樂的浪漫階段。而浪漫階段就是孩子直接去感受、體會、領悟,但是這僅僅是去聽音樂嗎?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這一章中所揭示的,把音樂僅僅當作一個“東西”或“知識”,不知道它還承載著全部的文化背景。那么誰會把這個文化背景呈現出來,當然是教師!所以教師要來展現這個文化,讓孩子們整體去感受、體會和領悟。所以教師帶著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把握去表現音樂,很多老師就誤認為要孩子機械的模仿!

  模仿,要看是老師強求的,還是孩子主動受感染的。我們可以想見來到一個俱樂部,看到那些邊歌邊舞的人們,自己也會不自覺的舞蹈起來,當然最初的就是去模仿他們的身形與步伐!我們受感染的是他們內在對音樂的感受!或者說受感染的是整個音樂舞蹈背后的文化背景。我想孩子學習語言的最初,應該也是如此吧。嬰兒對周邊成人的語言的感受,不止是聽取某個詞匯自身,而是連同說出這個詞匯的所有背景一起感受和理解的。這種模仿是主動的、欲求的。這樣來說,音樂語言與口頭語言各有各的的特點,其浪漫時期就不在同一個時期內。

  但是即使是在這樣的浪漫時期內,也是一個浪漫—精確—綜合的小循環。教師用自身對音樂的表現感染孩子,讓孩子感受自己身體與音樂之間的聯系,是的,當老師翩翩起舞或沉入音樂時,孩子也會不自覺的帶著自己的身體進入,雀躍欲試。之后,不管是故事樂譜還是圖畫樂譜,都是在幫助孩子將對音樂的最初感覺精確化。

  回到懷特海關于浪漫—精確—綜合的論述,浪漫—精確—綜合是螺旋循環的,而且還是循環包含著的。生命處處包含著“浪漫—精確—綜合”的循環,各自環節中又各自包含著小的“浪漫—精確—綜合”的循環。但是人類的精神生活的確是一張千絲萬縷的線織成的網絡,要讓孩子去體會和感悟教師對音樂的理解,那么教師最先達致表現的精確和綜合階段也是至關重要的,說明浪漫階段,要能感受到事物之間隱約可見的關系,才能引起或產生繼續尋求的欲望!那么這個被體會和感悟的環境、條件必須能夠呈現這樣的關系才行。就如讀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正是因為在自己的生命中,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至感受和細節中,能夠體會到它與之的各種隱約可見的絲絲相應與聯系,才產生了一遍一遍細讀的需要,促使自己逐字逐句的理解和揣摩,然后自然滲透于自己的直覺,使面對生活時,不時體會到它!印證是多方面的,這種印證恰恰又印證了懷特海所說的利用、檢驗和面對現在。那么這說明,對于沒有讀過《教育的目的》的人來說,如何展現它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他們去感受、體悟,讓他們進入對《教育的目的》的真正的浪漫時期呢?

  懷特海從兒童最初的浪漫體驗,第一個精確階段掌握口語,從這自然循環期,到兒童循環周期,到青少年的循環周期,到大學教育,他大體勾畫出了從嬰兒階段到青年這段時期教育發展的過程,他不僅描述了整個生命大的循環,還描述了每個小循環里的循環,強調教育就是這樣一種不斷重復和包含的循環周期。在此論述中,懷特海循環過程內的自然發展,尤其是嬰兒的自然循環期,懷特海與蒙臺梭利一樣,強調了人天性里的對周圍環境的自然專注,天性好奇和探索,那么成人這個時候以非自然的形式指派給孩子任務,破壞了這種生命發現的節奏,明明處于浪漫時期的孩子,有著自然的好奇和專注,但成人以自己精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那么就破壞了浪漫—精確—綜合的循環節奏,所以也就失去了專注集中,這是傳統的教育的弊端所在。也是很多現在的老師和父母所犯的錯誤!這就是懷特海所謂的給予無節奏的關注,積極的關注應該是順應這個循環的節奏提供環境支持孩子。

  懷特海同時注意到了課程是如何破壞這種節奏的。他說我們應把對學生直觀理解來說,各有其內在價值的不同的教學內容,調整到各個從屬的循環周期中,通過這樣的努力,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幅和諧的圖案。其實也就是如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所強調的一樣,強調課程的整合,但強調貫穿其中的思想概念要少而精。從嬰兒到成年的整個發展時期形成了一個大循環周期,在這個循環期里,課程也體現了從整合到分科再到綜合運用的一個過程。懷特海說蒙臺梭利的成功之處就是承認浪漫期在發展中的地位。但是蒙臺梭利并沒有處理好浪漫期感受、感知的多向性,他的教玩具操作是朝向封閉性操作的!但是瑞吉歐課程卻又偏向了數理圖形方面的循環,而相對忽略了包括文學等在內的藝術方面的循環,課程沒有體現了諸多方面的整合。正如懷特海所說,生命的格格方面,都呈現了“浪漫—精確—整合”的循環反復,不管是認識規律還是人的發展,萬物在這樣的循環中誕生。

  在這本書中,令我感觸很深的另一點就是關于大學的教育及智慧的培養,懷特海認為大學是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大學教學應使學生擺脫細節去掌握原理,生成智慧人格;大學課程應著眼于融合,使普通教育與專業化教育趨于平衡;大學教師評估在于學術的思想價值,管理上應去“商業化”。大學是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掙脫與沖破舊有大學的興盛與繁榮。懷特海認為,造成這一災難性后果的癥結在于我們對大學在服務于國家時所發揮的作用缺乏清醒的認識。因此,必須對其進行重新思考、理解與定位,大學何以存在?在西方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有過不同的主題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它以傳播和推廣知識而非增擴知識為目的。洪堡認為:“高等學校的一個獨特的特征是,它們把科學和學問設想為處理最終無窮無盡的任務——它們從事一個不停的探究過程。低層次的教育提出既定的知識。……在高層次,教師不是為學生而存在:教師和學生都有理由探求知識。”對于這一點,我個人是非常贊同的,這樣不僅可以明確教育目的,更為研究教育提供重要價值。

  “大學是實施教育的機構。也是進行研究的機構。但大學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僅僅向學生們傳播知識。也不在于僅向教師們提供研究的機會。……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懷特海強調,盡管傳授知識是大學教育的重要職責與使命,但這種傳授方式絕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機械式、程序化、灌輸式、模式化的,而應當是一種充滿想象力、師生共處于一個平等、協商、對話、融洽的情境之內,孕育于自由探索精神之中的方式。

  大學課程應著眼于融合,使普通教育與專業化教育趨于平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專業化、技術化、職業性教育愈顯突出與重要。這種教育形式在滿足社會大工業生產需要。懷特海認為,要克服這一困境與危機,大學應建立起著眼于綜合、交叉、互融的課程體系,進而在普通教育與專業化教育之間達成協調與平衡。在課程設置上。懷特海認為。在國家教育系統中應主要設立文科課程、科學課程和技術課程三種類型。這三種課程類型都具有各自的缺點與不足,文科課程“過分強調語言的重要性”,科學課程趨于專門化,技術課程則易于喪失想象力。因此,惟有將此三種課程類型相互交叉、融合,才能使我們的智力與性格達到均衡與和諧。

  綜上所述,作者對于各科目之間聯系問題、現在與過去,以及對幼兒期青年期各個時期的教育觀點、大學存在的理由、大學教學與課程設置、大學教師評估與管理等一系列關鍵性問題作了深刻而系統的剖析與解答,對后世的高等教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如今,他的這種真知灼見明顯被后現代思想家所繼承、延續和張揚。懷特海的教育觀對我們的啟示很多。

  1、科目之間應該聯系緊密消除分散現象。

  2、我們應努力的把握現在,積極創新,不能太多的重視過去。

  3、認清人的發展的各個階段具有的特點,進行良好的教育。

  4、大學是對想象力的訓練。我們應把大學看作是一個充滿朝氣、生機與活力的精神家園。是放飛最具挑戰性、想象力的舞臺。大學教育必須把對受教育者想象力的培植、喚醒、激發與提升作為首要任務。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一個宏大而又難解的問題。身為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讀完懷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之前并沒有深思過的這個問題,也時常在腦海中盤旋。所以,在素質教育轟轟烈烈地被推行開來的今天,我們更要去考慮教育的目的。

  韓愈的《師說》一文將教師的功能定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幾乎成為了我國關于教師的傳統認識。教師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授圣人的學說,解答疑難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學者,教書往往是無組織的行為,他們對世界對知識的.認識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在傳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帶著個性的烙印。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由為少數人服務的、高水準的職業演變成了為公眾服務的機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為條件的原因幾乎得不到實現。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發生改變呢?懷特海認為教育不僅僅是來促進發育,他更贊揚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長,就是希望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地發展,而不是把知識等外在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蘇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個人靈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作比來嘲笑當時宣稱能把靈魂里原本沒有的知識灌輸進去的所謂智者們。這就是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們總是要給生長設定一個外部的目的,例如將來適應社會,謀求職業,出人頭地等等,壓著孩子朝這類目的努力,否則仿佛生長、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義。這位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兩條戒律時,是抱有置疑的態度的。他認為在眾多的科目中選擇一小部分進行教授,會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不連貫的思想概念,會沒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閃爍。由此可見,教育的功利性是應該被淡化的,應更多地著眼于個體的發展,從人本化角度來考慮,反對向學生灌輸知識,反對讓“校外考試”扼殺了文化的精華。

  教育是一個一分鐘一分鐘、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細節的過程。不存在一條由燦爛的概括鋪成的空中過道通往學問的捷徑。教育的目的到底為何,需要我們在每次的教學過程中去思考;激活學生對一切的感悟和創造,需要我們盡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和引導。這樣,教學才不會陷入程序化、機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終充滿著鮮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教育的目的》是英國教育家、哲學家和數學家懷特海的教育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在教育哲理上的系列思考。他在書中以其嚴密的邏輯和深刻的哲學剖析了關涉教育目的的一些基本問題,其主要觀點來自于實踐經驗、教育反思和理論批判。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生氣勃勃的學生自我發展。

  書中有幾個說法或觀點讓我很有感觸:一是"惰性思維",二是"教育的實用性"。

  "惰性思維":只是通過大腦去接收某些觀點,而不去應用、驗證或與其他新事物有機地融合起來。為了使其通俗易懂,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那些聰慧的婦女雖未受過什么教育,但閱歷豐富、涵養深厚,步入中年以后成為社會中最有文化修養的群體——原因在于她們擺脫了惰性思維的枷鎖。我想,這里的惰性思維不單單指向學生,可以說指向任何一個有思想意識的人。

  我想避免讓自己陷入"惰性思維"的最好方法,也是最為簡單的方法便是"反思",如在教學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每一堂課,在班級管理上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決定和措施,在待人接物上,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等,在不斷的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正,同時讓自己的長處更加突出,在反思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而在這一過程中,必定要克服"惰性思維"的阻礙。

  而對于學生,我想他們中的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這種思維,有的學生上課不聲不響,也在認真聽講,作業也是認真完成,但就是考試不出成績,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孩子懶惰,不勤奮,因為他向我們展示的現象,給我們的感覺是認真踏實的,對于這樣的孩子,我們往往認為他們是沒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想,找到正確的也就是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是一件易事,前提一是對自己有較為正確的認識,如了解自己的學習行為習慣,自己的性格特點等,二是,對于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不僅僅停留于簡單的信息接收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對信息要進行吸收和消化,將課堂上課下所聽到看到的信息、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只是簡單盲目的接收信息,卻不動腦經加以思考,就像機器人聽從指令完成任務一樣簡單機械,但學習本身并不是完成一項項具體的任務。這樣的學生或許是被"惰性思維"控制著,行動上不懶惰,但思想上卻并不勤快,學生自己也并未意識到,所以學習效率不高不出成績。若不及時改變思維,久而久之,他們或許會一次次被這樣看上去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的結果打擊,進而對學習失去信心,以至變成頭腦簡單,做事魯莽之人。所以,我在課上和課下,經常告訴學生學習要動腦筋,多思考。不僅要求自己反思,也時常提醒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進行反思。

  另外一個就是"教育的實用性",他認為教育應該是有用的,人接受教育學習到的東西卻藏而不用是不應該的。書中還說到"理解即寬容",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應服務于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發現和應用,而不是與生活相脫離。如果所學的知識缺乏實用性,不能解決思想和生活中的問題,那這樣的學習也就毫無意義可談,可以說是在浪費時間。這就讓我想到,之所以反對和制止學生看那些言情武俠小說、漫畫等,是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虛無縹緲的,沒有任何實用價值,所以我們倡導"看好書",也就是看有思想內涵,有實際意義的書籍。

  另外,結合自己所教的科目來說,并不是就課本講課本,而是要正確啟發和引導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習,才能將課本上的知識學得活靈活現,也才能夠更加凸顯出學習課本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能被調動起來。

  無論如何,理論指導總是與親身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教師這條道路上,我需借助這些正確思想,在其指導下大膽采取行動,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5

  上學期學校成立了數學教育工作室,我有幸成為了工作室的成員。校長為我們每位成員購買了《教育的目的》一書共我們學習。憑心說,我是一個不太愛讀書的人,當我拿到這本書,特別是還要求邊讀邊寫讀書筆記時,我很是無奈。回到家中,吃完晚飯,趁著孩子練琴的時間,我拿出這本書坐在沙發上開始為了所謂的作業看起來。結果我都不敢相信我自己竟然被書中的文字吸引了,不自覺的一頁一頁地翻閱著。從那天起,我決心要好好學習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寫讀書筆記的任務,而是為了自己重新被喚起的教育熱情。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書,幾乎每個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論述,聯系和啟迪著今天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有感觸,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影響了我,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全書共七章156頁,最精彩的部分是前三章。

  每天我絞盡腦汁給學生傳授知識,目的好像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關注的不是學生到底有什么真實的思想,他的實踐能力是否有利于他當下生活的改變,而是他是否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雖然有時候這也只是我的一廂情愿。文化?根本不在我的考慮之列,或許我自身就是一個沒有方向的人,因為我當初受的`教育和我給予學生的教育是一樣的。以前遇到學生問我學習有什么用或學習某個具體的知識有什么用,我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學習是為了考上更好的初中,更好的高中,更好的大學,找到更好的工作。可當自己的孩子問我,媽媽學習有什么用時,我頓時竟不知如何回答她才是正確的。這是怎么了?教育目的的庸俗使我們無論怎樣折騰,教與學的過程都必然是索然無味的,教與學的方式都必然是枯燥無趣的,教與學的結果都必然是可笑無聊的。因而,搞清教育的目的至關重要,它是根,決定著一切。教育有什么用?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正確地理解生活,過去的知識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它們能夠幫助我們的頭腦聰慧,使我們能夠自信地面對現在。所以,教育培養的人必須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門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為人們奠定生存的基礎,而文化為人們指引生活的方向,把人們引向深奧高遠之境。這番話讓我真有醍醐灌頂之感。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反思我們現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課堂的模式決定了中國的學生會出現大量的厭學情緒,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差生”和“壞生”。我們沒有向學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完全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擠壓教給他們。正如北大教授鄭也夫把中國教育的現狀比作壓縮餅干。他說,“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了伺候分數的現象”,而分數變成為了劃分“優秀學生”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并沒有傳授其思想。只是單純得為了解題而解題,為了考試而考試。這段話已經把我們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揭露出來。我們認真去想想,這些用于考試的內容真能讓學生們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多少問題呢?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這為我今后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寒假期間,為了這次讀書交流活動,我又重新閱讀了一遍這本書,對文中的觀點又有了新的認識,和第一次讀比起來認識更深刻。隨著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以后再讀這本書時可能還會又有新的認識。好書就是這樣,讓你百看不厭。

  過去看書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且自身的深度記憶并不好,有些書看完沒多久就只剩下零星片段或直接忘了。寫讀書筆記無疑是再次加深記憶的首選方法,在自我提升中起著莫大的作用。在此,不得不再次感謝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讓我有機會參與課題研究。校長對成員們專業水平和個人素質的要求,讓我不得不在壓力中產生動力,在動力中逐漸形成好習慣,在好習慣中逐步提升。希望自己不負重望,珍惜難得的平臺,加強學習,全面提升自我素養。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最近閱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中懷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幾乎每個段落都有精辟、深刻的論述,聯系和啟迪著今天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有感觸,以至我必須寫一篇學習讀后感的文章。

  艾爾弗雷德·諾恩·懷特海(1861—1947),英國數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大聲提出“兩條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務虛透徹”。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們廣泛關注而產生著重大影響。它的實質是反對學校里傳授死的知識和“無活力的概念”,反對學習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運用、檢驗或重新組合知識概念,認為一切教育的中心應該使知識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識僵化。說得何等好啊!這些20世紀前期的論述,仍是今天的學校實踐中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大量復現式的枯燥教學,知識同實際脫節,是今天的學校突出而嚴重的問題。

  同杜威“學校科目相互聯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幾乎一樣,懷特海“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消除扼殺我們現代課程活力的各學科之間相互不聯系的嚴重現象。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學科同生活的隔離,消除學科之間的互不聯系,一直是20世紀教育革新家極力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天課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懷特海反對灌輸式教學,他向有實際經驗的教師呼吁:不要認為“只要學生紀律好,總能把一定分量的無活力的知識灌進他們的腦子里去”。他舉例說,教兒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傳統回答是:鍛煉心智。懷特海指出:“這個回答雖有部分真理,但有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很可能窒息現代世界的才華。”把兒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創始人的權威和影響有多大,懷特海譴責這是“教育理論中的最致命、最錯誤、最危險的概念之一”,并且極富意義地指出:“心智決不是被動的;它是一種永不休止的活動,靈敏、富于接受性、對刺激反應快。”這或許是后現代課程家們最感興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動地位,才能減少教學過程中的.浪費和厭倦現象。

  懷特海反對教學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試:“每一所學校,要是訓練男孩子們準備小小的一套考試,一定要受到毀滅的痛苦。”他尤其反對脫離學校具體需要的校外統一考試:“一個以考察學生個人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試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費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結果”,只能是“扼殺文化的精華”。那些沉迷于考試和分數排隊(學生排隊、教師排隊、學校排隊),反復組織統考、不斷印制試題的人們,是否求實地細想一下,這種工作的實際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廣泛接觸和評析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外,還深刻揭示了兒童成長的階段和學習道路。他認為兒童的心靈是成長著的有機體,而成長和智慧發生在自由所給予的創造機會與學生學習知識之間達成平衡之際。他提出“教育韻律”——渲染(游戲)、精確(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認為這三者不斷統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學和初中以觀點的渲染和游戲為主,精確和掌握的發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則為大學時期的焦點,學校若脫離這一大致的計劃,將違背學習的自然韻律。顯然,這是夸美紐斯提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師認識不同時期的學生學習特點,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值得我們深深體悟。

  我們在談論教育的目的時,很多是指向著未來結果的。然而,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的結果和教育的目的絕對是兩回事。這點我們通過閱讀懷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獲知。懷特海告訴我們,教育改革,應該改掉那些束縛人的心靈而無活力的教育制度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規劃綱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許多思路皆旨在對教育制度除舊布新,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我想,很多孩子都和我一樣,在被學習困擾時,不禁提出一個疑問:我為什么要學這個?或許有人會說,考試會考;也許有人說這說不定在今后的什么時候就會用到。學生如果這樣來看待學習,他所學的依然將是僵化的、呆滯的知識,因為他找不到該知識在當下的意義,不知道如何去應用它,無法讓它生動起來。

  以語文學科為例,語文是眾多學科中最為實用的,它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路邊的招牌是語文;閱讀的書籍是語文;電視里的廣告詞是語文;春節時貼的對聯是語文。語文培養我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聽,是語言的信息的接收,別以為聽人人都會,有的人說話引經據典,有的人說話一語雙關,有的說話還有弦外之音,你都聽懂嗎?說,是語言信息的輸出,別以為人人都會說話,說話也是一種藝術,要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要學會說話,讓不同的人都能正確理解你的意思。什么時候該慷慨激昂陳詞,什么時候要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用詞遣句、語速、聲調、姿勢都很重要。所以,我們不能僅僅給學生提供一大堆知識的碎片,而是要讓他們對其應用有一個清晰的概念。

  這揭示了教育另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讓學生借助樹木認識森林。懷特海認為,“教育是教人們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種對知識的運用,關鍵就于根除科目之間、知識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善于把各種知識綜合起來運用,善于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學生了解某一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方位,以幫助學生借助樹木來認識森林。懷特海強調,“零零碎碎的信息或知識對文化毫無幫助。”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們都很強調良好的課堂紀律,以便將大量無活力的知識灌輸到一班學生的腦子里去。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通過被動記憶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來塑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話,簡直不可想象。人性不是這樣,生活更不應該是這樣。”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知識也是普遍聯系的,而且有內在的結構和秩序。我們是因為教的方便,人為地將具有普遍聯系的知識分割成一個個的課程,通過一個個知識點讓學生一步步地去學習。但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自己必須要引導學生將某一具體的知識放到整個知識體系的大背景中去學習,讓其明白知識對理解世界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希望通過教育,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復雜環境的掌控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但如果學生缺乏整體意識,不知道知識之間的內部結構和內在邏輯,不能夠站在整個森林的生態系統上思考一棵樹的生長,他是做不到這些的。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與羅素的大名相比較,我們對懷特海的了解,是伴隨式的。

  這本薄薄的《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整個哲學大廈外的隨手之作。正如皮亞杰出于對“認識論”研究的目的而投身兒童智力發生領域,懷特海出于“演講”需求陸續寫了《教育的目的》。作為獻給學校教師的勸解,它闡述的是博見洽聞者對教育常識的梳理。它的啟示并不過時。

  在茅于軾為本書所做的推薦序言中寫到:“我國從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普遍的問題是把人當成工具來培養,要把人塑造成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才。人是為建設服務的,只不過是一種工具而已。”同時,茅于軾指出,學習的第一目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知識的方法。老師所需要的是保護孩子們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進而表揚他們提出問題,啟發創造性思維。

  懷特海亦在前言中明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要塑造既有廣泛的文化修養又在某個特殊方面有專業知識的人才。

  “我們必須要記住:自我發展才是最有價值的智力發展,這種發展通常在16和30歲之間發生。訓練這種自我發展,最重要的應該是12歲之前從母親那里所受到的教育。”自我發展亦即一個人自我教育中建立自發地從自身出發探索周圍世界,獲取知識的途徑的能力。

  懷特海強調教育要避免太多科目,同時要在所教科目上做到透徹。針對兒童,他說:“如果只給兒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組合,他們就會利用這些所學的知識去認識世界,并在現實中加以運用。這些孩子自己的`發現就是一些普遍的、基礎的概念,這些概念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他生活中涌現出來的層出不窮的各種事情,孩子就是要這樣來生活。”對所學知識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組合,那就需要給孩子創造一種開放性的游戲環境,在這種心理氛圍中,他們運用材料,自由發揮,逐步從思維上建起一套屬于自己的游戲方法,并推及其它方面。

  “知識的唯一用途,就是武裝我們的現在。與先賢們的交流是一種偉大且令人激情迸發的集會,但這種集會只能在一個地方進行,那就是現在,而先賢們到達這個地方的先后順序并沒有什么意義。”

  注意這里所說的“現在”,它所涉及的深沉廣闊的思維感受,就如同“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這一真理般的命題,對那些正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發展進程中的人,具有方法論上的啟發。即,所有已經成型的知識與方法皆為此時此地而存在,我們選擇性地認識,激發,再認識與激發。

  “最理想的教育取決于幾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師的天賦、學生的智力類型、他們對生活的期望、學校外部(臨近環境)所賦予的機會,以及其他相關的因素。這就是為什么統一的校外考試非常有害的原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復雜環境的掌控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所有這些能力的塑造,不是單靠幾張考試科目表中所體現的幾條既定規則就能傳授的。”統一考試的弊端造成了人們在不同地理、風俗、境遇、個體差異等前提下,為追求一致性而喪失了自我發展的可能,多數人在大一統的教材和考試中,變得比較被動,思維僵化,興趣索然,有一些人會放棄對學習熱情和好奇心。

  懷特海說:“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異性。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異化,那就是在毀滅生活。”他的話針對的是百年前的英國,但也適用于更多時代的更多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是,學校必須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必須有自己的經過批準的課程,這些課程應該根據學校自身的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師開發出來。”

  另外,懷特海堅持對審美的培養是教育中極其重要的部分。這使得人們具有對風格的追求意識,進而對人類生活中的“創造”產生心理共振。要知道,藝術和創造是相伴隨的概念,無論物理學家還是數學家,那些在各自領域最前端的位置挖掘的人,絕大部分是出于對審美和“秩序的可能性”而工作的。

  懷特海強調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采用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他意識到極其重要且常人很難理解的問題,在復雜的教育實踐中,把較難的內容往后放并非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智力發展的階段性早已在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研究中得到總結。但懷特海與他們不同并且進一步的地方在于更強調智力發展階段的循環特性。他借用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關于認識的“正”、“反”、“合”概念,將智力發展的階段規定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綜合階段。即大量感受、精確認識、運用實踐,三個階段。

  浪漫階段是指孩子們懵懂面對大量的信息和內容,不知所措卻興奮異常,知識不受系統程序的支配,孩子處于對事實的直接認知中,只是偶爾對認識的事實進行系統化分析。這時候對幼兒和兒童來說,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感受機會,大量的自然環境、游戲材料,動手和參與過程。此時他們無需“規定”這些事物和材料的分類、性質,亦不進行任何訓練,重在感受。

  然而人必須對大腦中紛繁復雜的騷動進行有需整理,這就要求進入精確階段。這一階段,各種知識之間的廣泛關系居于次要地位,從屬于系統闡述的準確性。各種概念被分類,條理化和系統化。這時候,你只需在某一領域或類型中,獲得必要的訓練即可。掌握了思維的方法,能夠運用知識于不同的客體對象之后,孩子的大腦會發生質的變化。精確階段是通過掌握精確的知識細節進而領悟原理的階段。

  到綜合運用階段,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理論綜合。這是在增加了分類概念和有關技能之后重又回歸浪漫。利用分析和綜合力,在漫漶分散的各類信息中尋求潛在的邏輯關系,進而將知識的邊境向前推進一點點。這一階段是拋棄細節而積極使用原理的階段,這時候知識的細節退卻到下意識的習慣中去了。重要的是對方法的運用。

  每個人都必然經歷從具體特殊的實例到對一般概念的了解,這種對應關系在幼兒期正是用大量圖片文字和發音的對應來訓練的。之后,人又必須學會從一般概念向具體事例的運用的轉變,即所謂的綜合運用。如果通俗來講的話,這有點類似培根的歸納,得到某種共性后,又以演繹的方式將之推演到個別事物中去。

  在懷特海看來,盡管智力發展有階段性和循環性。但初期的浪漫階段是至關重要的,它能把孩子推向精神世界的生活中去。它的精髓是在知識王國里遨游和激發大膽生動的創新,盡管它也缺乏精確階段所必要的克制和約束。這就涉及到幼兒教育中兩個最重要的問題:關乎自由的開放性和關乎訓練的規范性。教育的開始和結束階段主要的特征是自由,但是中間會有自由居于次要地位的訓練階段。需要注意的是,鑒于知識的能動性,教育中過分嚴格的訓練是極其有害的。而我們的教師最喜歡做的事,就是不斷地實施“過分嚴格的訓練”,讓孩子對教室、老師、學習產生厭惡心理,視學校如同牢籠。

  在教育的任何階段,都不能沒有訓練——或沒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階段,重點是必須放在自由方面,允許兒童自己觀察,自己行動。在精確階段也并非沒有浪漫。真正的關鍵是,要在實踐中發現自由和訓練之間的那種確切的平衡,這種平衡能使求知獲得最大的收益。所謂平衡的原則就是:在成長的早期,應該注重自由,在稍后的中間階段,重點放在對指定的知識的確切掌握上。另外,唯一重要的訓練是自我訓練——這種訓練只有通過充分享有自由才能獲得。

  在所有的教育階段,自由教育是一種培養思維能力和審美力的教育,它通過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學作品和藝術杰作來進行。它關注運用能力。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東西,那就親自動手,這是一個可靠的原則。你的概念獲得了現實感,這種現實感來自于你親眼目睹了這些概念和原理的適用范圍。因此,開放的環境、開放的精神、開放的游戲、,在任何教育階段都比較重要。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9

  這是比較實用的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一章。懷特海主要說的是教育是有周期的,要在不同的階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課程。這個概念一定不能機械的去理解。作者在最后也說“人的內在精神生活是很多串成的網,這些先不回按照統一的標準編織延伸。”

  他將這種周期分為:浪漫階段,廣泛認識無序的素材,有所領悟,很興奮;精確階段,系統準確的用文法和規則將無序的素材進行分類,形成概念,解釋分析出其他的不顯而易見的事實;綜合運用階段,用文法和規則去認識更多的事物,與世界互動。這個周期是不斷地循環往復的,大部分時候針對不同的領域相互交織,但在16歲之前最密集發展,并且有一些規律可循。但是作者又作了提醒:這三個階段之間不是界限分明的,是相互孕育轉化的。

  幼兒期的周期是最早的最自然狀態下的發展周期,這個周期的難度大大超過以后的一些發展周期,這也說明了教育不必由易到難,也說明了孩子智力的發展不是勻速向上前進的。

  幼兒期第一個發展周期的主要任務是掌握口語。浪漫階段他認識了解不同的物體和物體間的聯系,精確階段他開始用口語試著向他人描述他的觀察,綜合運用階段他理解了語言所代表的事物,用這些簡單的概念再去發現周邊的世界,并與人進行交流,掌握他人所說的名稱、概念、規則。這個周期結束,孩子會說話,觀念可以歸類,感知能力更加敏銳了。

  幼兒期智力發展中掌握口語的周期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但也有著巨大的優勢,在于高度的的專注集中,不像后面的周期要受到學校課程教育的碎片化影響。而且這個周期孩子所取得的每一點成功都會得到充分的鼓勵。關于專注我的看法是,這個周期是孩子開始自主學習的第一個階段,在他專心的觀察,專注地擺動那些在我們成人看來毫無意義的事物時,要尊重他的行為和想法,盡可能少一些打擾、打斷,這對他今后的專注度也是有相關意義的。

  在八歲以前,關于語言的學習任務和智力發展還會繼續上述的循環,一直到八歲左右。隨后漸漸進入到“一種無與倫比的浪漫期,各種概念、事實、關系、故事、歷史、可能性和藝術性,以語言聲音形狀顏色,涌入孩子的生活,激發他們的情感,刺激他們的鑒賞力,激勵他們去活動。”通常到十二三歲,孩子學會利用母語,利用已經掌握的能力觀察和處理問題。這時候的精確階段會重復出現,孩子掌握書寫、拼寫能力、記憶一些簡單的事實,這些對培養他的專集中很必要,但更重要的還是浪漫階段,“決定了他們將來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豐富”。

  當這個階段接近尾聲時,大約在11歲開始,孩子需要在精確知是的獲得方面增加注意力,語言成為他專注學習的內容。懷特海針對的是英國的教育,所以他建議學習法語和拉丁語,他還建議把歷史的學習融入到語言的學習中,而不要做“大量系統的精確記憶細節的考試。”

  12歲左右語言的精確階段也是科學的浪漫階段的開始,科學的重要本質是講科學用于具體的實物,以研究來進行科學的訓練。15歲時,語言的綜合運用階段和科學的精確階段開始了。這時候需要集中注意力來進行科學方面的學習,相對減少語言學課程的關注,通過闡述機械物理化學代數幾何學的概念原理來把他們之前浪漫階段的實物研究融合在一起。這時候語言進入了綜合運用階段,語法的學習告一段落,語言開始用于廣泛的閱讀和表達。這個階段大約到十六歲半(好精確啊)。

  懷特海對之前的這些教育周期最后做了總結,說這樣根據生命的節奏進行教育,學生可以既專注學習又保持活力。“理科生既能得到難得的文學教育,又在最敏感的年齡開始養成在科學領域獨立思考的習慣”。

  從嬰兒到成人階段的大周期中,“浪漫階段覆蓋了兒童前十二年的學習生活,精確階段包含了整個中等教育的整個學校教育,綜合運用階段是從少年邁向成人的階段。”大學階段是很重要的綜合運用階段,“他應該站起來,環顧四周。從這個論述來看,小學階段的補課是多么要不得啊,扼殺了孩子將來精神世界的源泉啊。

  特別喜歡最后的這些話,“當你丟掉課本,燒掉筆記,忘掉為考試背誦的細節,你的學習才是有用的。”“大學的功能在于使你能夠擺脫細節而保留原理”。“智力的培養無非是人在執行某個活動是,大腦以一種滿意的方式進行運轉而已。“大學的職責就是把一個孩子的知識轉變成一個成人的力量。”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作為一名一線教學工作者,教學內容基礎,教學工作具體,有時候在繁瑣的工作當中,很容易忘了屬于這一份職業的星辰與大海,更多是沉浸在日常的單一重復當中。然而,越是基礎的工作,越需要有一個遠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導,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有些宏大甚至沉重,但全篇讀完,能讓讀者對于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務產生進一步的思考。特別是第一章到第三章,令我非常有收獲。這本書當中,懷特海針對當時英國存在的教育問題進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觀點,但對于今天的中國教育現狀,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懷特海認為,教育是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圍繞生活而展開運行。凝練成為一句話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說他主張將教育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并把學生視為有血有肉的個體,而不再是工具。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將知識運用到鮮活的生活之中,再通過生活實踐來驗證知識的科學性,而不是當一個知識的搬運工,機械地將知識填裝到學生的大腦中。畢竟教師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實施者之一,也就是說一名教師在立足于教育現實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有一份堅定的教育信念和追求。

  書中提到:“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它生動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問題。”對于這一點,我也感觸頗深。單純的概念必須要結合生活當中能接觸的實際事物來舉例,學生們才會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一些具體問題時,帶入到生活場景,學生們也會更印象深刻。在今后的教學中,這個做法也值得我繼續發揚光大,在備課時考慮如何結合當下學生們喜愛的話題上多花心思。

  關于教育的節奏,懷特海結合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浪漫階段、精確階段及綜合運用階段。在他看來,教育的節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學習方式應該在學生的智力發育達到適當階段時采用。不同的情況下,這三個階段開始的時間和持續的時長都不盡相同,而我們的教育應該是這樣一種不斷重復的周期。所謂教育有周期,其實就是教與學都有周期,從“教”的方面講,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計劃,從“學”的方面講,有一個接受過程甚至是反復練習的過程都是常見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計劃性的同時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節奏這一章里,懷特海還特別提到:“如果教師在滿足學生有節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處地起激勵作用,學生一定會不斷地為某種成就而欣喜,不斷地重新開始。”這一句話我是十分贊同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非常需要老師的肯定和鼓勵。很多時候,一句簡單的贊揚,就能夠激起學生們更加積極的學習熱情。希望自己能時時牢記這一點,努力給予我的學生們更多的正面反饋,幫助他們投入到學習的樂趣當中。

  這本書在讓我透過日常教學工作以外,能更多地去思考關于教育的本質,對我而言大有裨益。

  01、作者簡介:

  懷特海,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他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志著人類邏輯思維的空前進步,被稱為永久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創立了龐大的形面上學體系,《過程與實在》、《觀念的歷險》等是其哲學代表作;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廣泛承認。

  02、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原版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他有關教育的演講論文集,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觀念。他主張教育應該充滿生活與活力,反對學生灌輸知識,面應引導他們自我發展;他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學生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倡導使受教育者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他還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路教育便無從談起”。懷特海的教育思想對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有很大的參考與指導價值。

  03、精彩分享:

  1、真正有價值的教育是使學生透徹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這些原理適用于各種不同的具體事例。在隨后的實踐中,這些人將會忘記你教他們的那些特殊的細節;但他們潛意識中的判斷力會使他們想起如何將這些原理應用于當時具體的情況。

  2、 填鴨式灌輸的知識、呆滯的思想不僅沒有什么意義,往往極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最美好的東西遭到了腐蝕。

  3、 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恒活動著的,能對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應。你不能向對待工具一樣,把它磨鋒利了才去使用它。不管學生對你的課程有什么樣的興趣,這種興趣必須在此時此刻被激發;不管你要加強學生的何種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此時此刻得到練習;不管你想怎樣影響學生未來的精神世界,必須現在就去展示它——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很難去遵循的一條規律。

  4、 教育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借助樹木來認識森林。我極力主張這樣的解決方案,就是根除科目之間毫無關聯的狀態,這種分崩離析的局面扼殺了現代課程中的生動性。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當理想降低到實踐的水平時,其結果便是停滯不前。特別是當我們把智力教育看做僅僅是獲得機械呆板的大腦能力,看作僅僅在于對有用的原理作系統的敘述,那么就不可能有任何進步,盡管在對課程大綱無目的的重新安排中,在回避那不可避免的時間短缺的徒勞的努力中,將會進行許多活動。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上帝創造了這樣一個世界,其中眾多的知識主題絕非一個人所能夠掌握。羅列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各種科目,用這種方法來對待這個問題是毫無希望的。知識的科目太多了,每一個科目都有其存在的充分證明。也許這種知識材料的過剩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幸運,因為對重要原理處于一種愉快的無知狀態,使世界變得有趣了。我非常希望你們銘記于心的是,雖然智力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但智力教育還有另一個要素,比較模糊卻更加偉大,因為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古人稱之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識就不可能聰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獲得知識卻仍然沒有智慧。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成為一名老師,已經有接近兩年的時間,既然選擇教育的這條路,就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負責任的好老師,怎樣才能算是一名好老師呢?優秀的教學成績?評上中高級教師職稱?我認為一名好老師,不能從教師的角度評判,而是要從能否把學生作為教育主體,從能否促進學生的發展來評價。《教育的目的》這本書做了深刻的闡述。

  拿到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封面上的幾行字。“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這本書的重點在于智力的教育,反對灌輸生硬的知識,反對沒有火花的使人呆滯的思想。這條主線貫穿了整冊書。

  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講到“呆滯的思想是指那些僅僅被大腦所接收,卻沒有經過實踐或驗證,不具有普適性的知識。”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當中。這樣一堆不能運用的知識,你覺得他能夠儲存在大腦里多久呢?一周,一個月,一年還是兩年?很多同學出了考場就已經把這些知識忘掉了。那同學們在他們人生當中最寶貴的時間里花如此多的時間來學這些很快就忘掉的知識有什么用呢?

  本書當中還提到“不能讓知識僵化,而要讓他們生動活潑起來”如何防止思想上的僵化呢?

  第一、不要同時教授太多科目。教授大量的科目卻只是蜻蜓點水的教授,一點皮毛只會造成一些毫不相干的知識的被動接受。所以學校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接受能力來合理的安排科目。做到少而精,所學的知識能夠靈活運用。

  第二、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徹。新學的每一點知識都要講的清楚明白。教同學們學習知識背后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讓同學們徹底的掌握,能夠真正的運用到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在現行的考試制度下,對老師尤其是初中高中的老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老師必須要十分清楚學生需要學習的知識范圍,不讓學生記住一些不相關的,次要的知識。因為這牽扯到了速度和效率的問題。學生的中學階段和高中階段,都是有固定時間長度的。初中三年后面對中考,高中三年后面對高考,這是暫時沒法改變的事。另一方面,老師又要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啟發同學們的創造性,不能讓同學們的思想僵化,所以說教育的藝術絕非易事,克服教育的困難,特別是初級教育中的'困難,值得最有天分的天才來為之努力。

  第三、每所學校根據自身的特殊情況設置適合自己的課程。這一點在咱們國家暫時不太現實。因為全國絕大部分的同學是要面對中考和高考的。要想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就不得不面對考試所規定的科目。

  第四、根據智力發展的節奏和特征來安排教學。孩子年齡階段不同,智力發展也不同,只有根據智力力發展的節奏和特征來安排最適合孩子的教學才會產生最大的功效。

  第五、有創造性的人。要想教導出思想不僵化有創造性的學生,就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老師,以及創造性思維的管理層和校長。

  最后,我想再說一遍“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也許這條路不是那么平坦,但是值得每一個教育人為了這個目標奮斗。

【教育的目的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06-13

有關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10-14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范文03-28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04-25

關于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06-19

有關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范文05-18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集合06-01

有關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04-14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模板集錦06-06

教育目的實踐總結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