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

時間:2021-03-02 16:52:20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范文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范文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1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收錄了作者對50本經典書籍閱讀后闡發的感受。作者10年來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并寫一篇讀后感,十年如一日。書中有很多文章我在報刊上曾經閱讀過,但打開浸著墨香的新書,發現這些似曾相識,而今,又經推敲修訂過的文字,被作者精心架構在了五個小專輯里,足見作者的用心。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著嚴密邏輯的教師閱讀圖譜。書中作者列舉的書,我也曾跟著買了不少,但認真閱讀,能夠引發自己新的思考的書,不多。但閱讀《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偶爾還會翻出對應的書籍,愈發感受到常生龍先生閱讀的思考之深及論述之廣。

  常生龍先生的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育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樸實中顯功夫,他的課堂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干巴巴的說教,但道理卻深入人心。

  再看其它專輯,同樣可見作者多層面架構的心愿。所選著作涉及面廣,作者有中外名家,也有一線教學精英、新秀。所列內容有方法介紹類,有前沿、理性的觀念引領類,也有傳統經典名著導讀類。作者把這些內容有序列地搭配、組合在一起,呼應著每一輯的標題主旨。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經典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教師如果有心,認真閱讀每一輯的書目,猶如一張教師閱讀圖譜,若能按圖索驥,閑暇時多讀上幾本,再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會收獲多多。

  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閱讀,并不是人人都會。當然,這里除卻休閑式的隨性閱讀。教師閱讀專業類書籍,有時因為獲取的信息比較直觀,只需瀏覽即可,但更多時候是需要細心閱讀的。常生龍先生的閱讀態度是嚴謹的,我作為他的粉絲,曾讀過他幾百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感悟,使我受益匪淺。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2

  寒假里我讀了常生龍先生的一本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詩意的文字:“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打動我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閱讀的神奇。毫無疑問,閱讀是個人成長的必要途徑。對于教師而言,讀書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一條捷徑。漫長的閱讀之旅,是一段艱苦而歡喜的修行。這是一張有品質的閱讀地圖,作者根據多年的閱讀經驗,精選了50余部教育類著作,闡述從中得到的諸多收獲,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這本書帶領讀者領略閱讀之美,汲取教育智慧。在這本書的后記中常生龍先生這樣寫道:“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一本書在那里等著我,給我啟迪,讓我豁然開朗。”我亦有同感,書確實像開山的斧頭,像涉水的輕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燈塔。當你安靜閱讀的時候,總有一些心儀的觀點跳出來,令你怦然心動,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在這本書中,透過理性而深刻的文字,你可以想象從讀者到作者的那種神圣感責任感意義感。當很多人已經進入夢鄉,常生龍先生依然在敲打鍵盤、用心思考——閱讀時的幸福、寫作時的暢快,該是一種多么自我的人生體驗。

  這本書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著嚴密邏輯聯系的教師閱讀圖譜。合上書本,我的腦海里,蹦出了幾行字:

  一、這是一本教師閱讀圖譜

  師離不開閱讀,讀什么書很重要。回憶自己的閱讀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作者都是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出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電影院》是課程開發層面的,《教室怎樣與學生說話》是師生溝通層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是教學方式層面的……多角度闡釋了“教學即創造”的現代教學觀。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教師如果有心,認真閱讀每一輯的書目,猶如一張教師閱讀圖譜,若能按圖索驥讀上幾本,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獲多多。

  二、這是一本閱讀方法指南

  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閱讀,并不是人人都會。當然,這里除卻休閑式的隨性閱讀。教師閱讀專業類書籍,有時因為獲取信息比較觀點,只需瀏覽,但更多時候是需要細心閱讀的。常生龍先生的閱讀態度是嚴謹的,作為他的博客粉絲,讀過他幾百篇讀后感,每一篇讀后感都有作者自己的觀點和感悟,我受益良多。

  常局長閱讀面很廣,視野開闊,每篇讀后感都是經由他對所讀書閱讀“消化”后釀出的閱讀蜜糖。他的這種閱讀態度和閱讀方法對一線教師而言,無疑是一本方法指南。

  翻閱《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里所介紹到的書籍,很多書籍我也讀過,但如常局這樣認真寫讀后感卻很少,更別說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了。

  有人說:“每個人總是閱讀中找回自己。”常局長這種從閱讀中生發個人觀點,旁征博引引發多種論點的閱讀方式,尤其是在這個閱讀泛化、網絡閱讀盛行的時代,能靜心每周認真閱讀一本紙質書,這本身就是最好的方法指導。

  三、這是一本專業指導手冊

  回看本書五輯小標題,其實每個標題都指向了教師專業化發展所應具備的教育視野:“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雖然有些觀點不是常局首次提出,但以小專輯圖書書評組合起來闡釋,讓這些根本性理論變得“親切可感”,是專業導向,也是專業指導。

  拿“理論即支點”這部分來講,本專輯涉及的作者都是中外名家,單讀名家如陶行知、蒙臺梭利的著作,我們也會有收獲。但是經由作者這樣一編輯組合,“為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兒童是成人之父”、“課堂改變,學生就會改變”、“占據未來制高點需具備的五種能力”……這些標題之下,多是作者深入淺出對經典著作的解讀。這對教師把握教育原則,是引領,更是感召。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獨特感悟。這是我的感悟,是我的收獲,滿滿的。很幸運地與《讀書是最好的修行》一書及書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讓我們都捧起書來,汲取越來越多的知識營養,獲取越來越多的精神財富;閱讀經典,豐富人生,讓生命在閱讀中更加精彩。熱愛讀書的人,知識不會老化,善于讀書的人,才思不會枯竭。

  留一點時間給閱讀,陶冶我們因繁雜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點時間給閱讀,矯正我們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擠一點時間給閱讀,開啟我們因機械工作而遮掩了的心扉。

  作為一名教師,就是要多一些書生氣,多一些書卷氣,多一些書香氣;多一些天之浩氣,多一些地之靈氣。讀懂社會,讀懂教育,讀懂學生,讀懂自己。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3

  我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還以為是寫讀書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的書,讀完才知道完全不是這樣的。這本書是作者從自己閱讀過的500多本書中精選出來的50篇讀后感,分為五個專輯,即:第一輯教學即創造,推薦了一組有關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書籍;第二輯教育即生活,強調教育和生活的關系,幫助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親子關系、家校關系、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等;第三輯學校即社會,突出說明學校就是孩子的社會;第四輯理論即支點,精選了九位教育名家的著作,有的是從哲學層面提煉出一般性的教育原則,有的是從實踐層面歸納出教育策略;第五輯變革即未來,為我們展現了互聯網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景。

  讀完整本書獲益匪淺,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有兩點:一是教育的未來;二是作者堅持讀書的精神。

  在第五輯中《可汗學院的奧秘》、《慕課來了》、《何為翻轉課堂》,讓我看到了未來課堂的樣子,也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了思考。

  《可汗學院的奧秘》中提到“從對學生的期望看,現有的學習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缺少高期待。學生在考試中獲得了60分的及格分就不用補考了,學生會因此而如釋重負,學習中沒有搞明白的知識和問題,會被這60分所掩蓋,很多學生之所以會成為“學困生”,就是因為這些問題長期積累導致的。”因此,我看完書后也給班里的學生制定了目標,高期待,要求大部分學生單元測試必須達到90分以上,幾個學困生必須85分以上,達不到要求的自己課下學習,找時間補考。幾個單元學下來,效果很好,一些平時基礎不太差但對約束不了自己的學生有了明顯的提高。

  文中還提到“對于小學生來說,能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時長大約是10分鐘”可汗認為如果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每天學習一兩個小時就夠了。這一點相當顛覆我的認知,平時我們上那么多的課,重要的知識點不厭其煩地講練,時間少了怎么能夠?關于這個困惑《何為翻轉課堂》給了我解答,“在我們的課堂上,很多學生并沒有做好上課的準備,但已經坐在教室里聽課了;學生經常孤立地完成一項學生目標,卻看不到這個目標與其他關鍵主題之間的聯系。很多學生學會了在學習里混日子的把戲,卻沒有真正掌握學習的能力。”就是因為我們的學生缺乏學習的動力,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所以人雖然坐到了教室里,時間雖然用了不少,但效果卻并不明顯。

  可汗學院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況,錄制不超過10分鐘的視頻,通過關于知識點的題庫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空出的時間可以展開各種實踐的、藝術的、體育的活動,讓孩子們從中感受快樂。翻轉課堂也是學生個人或學習小組自己決定學習速度,通過教師制定的測量工具(如一套題)判斷是否掌握了某一知識點。

  翻轉課堂學生自己說了算,是學生主動要求學習的,所以有主動性,而且是自己選擇的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讓學生學會了承擔責任。很羨慕這樣的學習方式,但目前我還做不到,積極向著這方面努力吧。

  再來說說對作者的敬佩。作者從20xx年開始,用10年的時間堅持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寫了讀后感共200萬字。平均每年50本書的閱讀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從書中我知道,作者沒有大塊的時間用來讀書,他就將書放在手提包里,將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后、睡覺之前的零碎時間利用起來。

  還說,有一次出差到旅館的時候已經夜里11點了,而還有一本書的讀后感沒寫,如果是我肯定放棄了,而作者堅持完成了當天的任務才休息。這種執著、這種堅持怎么不讓人感動呢?

  就像這本書的封面上寫的“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我一定會像作者一樣堅持把閱讀堅持下去。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4

  作為一名從教二十多年的教師,自知讀書甚少,尤其是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更是很少涉獵。今年暑假,在學校要求下,耐下性子開始閱讀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不想無心之舉卻收獲頗豐。下面僅就我感觸最深的兩點談一談。

  一、怎樣讓孩子愛上學習

  雖然素質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是考試制度仍讓我對分數看得很重,對于考試經常出現的題目我會反復講,多次練,即便這樣仍然有不少學生記不住,考試丟分,我也因此常常責怪學生不認真,不用心。

  讀了《怎樣讓學生愛上學習》一篇,我才明白原來是大腦的自我系統在作怪。得不到學生自我系統的關注,無論老師講的`怎么賣力,知識如何重要,老師的講解卻根本無法進入他的認知系統。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充滿情趣的講課方式比教材內容更重要。

  二、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習慣于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的我,很想轉變為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雖然也多方嘗試,但效果一直不理想。

  閱讀了常先生《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一文后,我有所頓悟。首先要讓學生對每節課充滿期待;其次將課堂上的話語權讓位給學生,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再者讓坐在教室里的每個學生都充分的互動交流,而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參與的氛圍和課堂文化上來,讓學生與手頭的學習內容活動,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常生龍先生的這本書將精髓提煉、升華,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與實踐,讓閱讀與工作的有機結合。我會繼續認真研讀,用其中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5

  《禮記學記》有云:“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于從教第九年的我而言,雖然在教學上比較精進而略有所得,不過“困”與“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愈發明顯,且恐于有積而不散之勢。何能“自反”、“自強”?怕不是純粹主觀心念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實現的,不過我相信大略還應該有一座與教育相接的橋梁,尋到它,走過去,使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可以得償所愿。

  當我近來“會約”常生龍所著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心儀之感油然而生。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里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于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著一點距離;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了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愿。誠如作者在自序《讓我們都來讀書吧》一文中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并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梁了罷。

  我以為,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的另一個難得之處,就在于作者的閱讀與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匯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后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著眼當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來的教育觀。我想,自己在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后感”打動之余,更是被作者這種閱讀的分類分層思索的做法所吸引——與其說這本書的好處在于向我們紹介了一本本好書,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說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引導教育同行們對閱讀過的教育著作進行分類整理,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脈絡,以助今后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較為方便地找到對應書籍而再次得到指導。所以,我便尋著這種做法,對自己之前讀過的部分書籍進行了整理,分出“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以及“教育效能感”這三個版塊,雖顯粗淺稚嫩,卻是對照本書內容與做法而得的一點感悟——這大略可說是我與本書的真誠致敬了罷。

  第一,應努力完善師德素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以為,恪守作為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并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于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鉆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于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在我讀過的許多書里,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匯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余力地以“愛”為核心,生發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又如于漪老師在自傳《歲月如歌》中寫到,即使是在群魔亂舞的“文革”時期回想當初自己給患肺結核病的學生買藥,給骨折又無錢的學生付醫藥費,給沒錢的近視學生配眼鏡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據,她依然沒有后悔——“這樣做圖的什么?我從未張揚過,也從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過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這些孩子那么困難,我心里難過,故而想方設法幫助。”這雖不是在課堂上授課,但我相信這實實在在給那些受助的學生們上了關愛這一課,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進了一束溫暖的光芒。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第二,應加強教學專業化的研究。眾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學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學有鮮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說,許多學科(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師授課的內容相對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這個問題就不足為懼,重點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語文學科則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學具體內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對寬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什么”,如果無法確定適合且有用的教學內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結果也可能并不樂觀——或許你的教學方舟在出發伊始已經偏出了最佳的航道。王榮生博士在《語文教學內容重構》的序言《語文教學的內容與目標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情況的存在:“對著新標準,苦想教什么;捧著新教材,不知教什么;舉著新理念,還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這些現象,在語文新課程的實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聞或者目睹,對此我們應該老實地承認并嚴肅地面對。”讀到這番話語,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心中有些“誠惶誠恐”,但幸好從這本書中得來了一些專業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夠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內容,是為一喜。又如,作為近年來興起的傳統文化特色教育——國學課,也要求語文教師自身進行專業化研究,對于中華書局出版的這套《中華文化基礎教材》,要做到“吃深吃透”,才能采擷其中菁華以授予學生,使其不僅做個“知之者”,還能成為“樂之者”甚至“好之者”。

  第三,應重視教育效能感的提升。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編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讀本》一書中援引了辛濤發表于1996年第二期《應用心理學》上《論教師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義——“教師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說得再通俗些,李嘩、劉華山發表于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與實驗》上的《教師效能感及其對教學行為的影響》一文中提到,“‘教師效能感’(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是指‘教師相信自己有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師效能感是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的預測變量。而教師效能感很可能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來影響學生的。”我認為,教學效能感不僅展現了“以情傳情”、“以情動人”的感性一面,而且還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師于教法等種種方面打磨與改進,以求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改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這樣看來,之前所提到的“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此外,還有一些書中的具體思考與做法,值得細細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編的《問道課堂》中對于“導學案設計與使用”的點撥,細到趙國忠所著的《透視名師課堂管理——名師課堂管理的66個經典細節》中對于各種課堂教學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風”》中對于顛覆性的教學模式的展示與評價……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問題,為實現教學有效性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建議。

  上述關于我讀過的部分教育書籍內容的梳理,便是讀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后的一點感悟,也是我在教學之路上逐漸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記中,常生龍寫道:“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都寫下了讀后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與其相比,我真是“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課時,我知道自己的教學之路還長,今后定會加倍精進,像他一樣用心去閱讀,且有收獲。誠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會“捧書為生”,而實現“自反”、“自強”——捧起書本,再當一回渴望求知的學生;捧起書本,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學生們。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6

  作為教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是,倘若沒有培養讀書習慣,根本就不算是讀書人。最近讀《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些話雖然不是第一次讀到,但仍舊有很多共鳴。正如本書里所說的,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看完本書后,更是同樣的感受。現摘錄幾點感受與心得:

  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沒有了解,就沒有有效溝通,沒有有效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 用柔軟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為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一種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那么你會發現你身邊的孩子,正在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內心的熱情,也即將會大大地發光,大大地發熱。教師和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互相影響的伙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懷一顆真誠的心,才能走進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墻,為學生遮擋風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兒,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峰。

  二、將教師和學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不是能力有問題,而是尚未培養出思想上的韌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撓克服苦難的精神。我們常常將學生成績的不盡人意歸結于學生的無能,事實上,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最主要的取決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養應該成為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視了對孩子情商的關注與培養。

  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只有學生自愿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無論是整個學期的教學,還是每節課的學習,在開始之前老師都要給學生一張清晰的“地圖”,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達到的位置在那里。學科教學應該有宏觀目標與規劃,中觀計劃與策略和微觀的課堂設計與活動。每學年、每學期、每節課,學生都應該明確知道本學科對自己的預期目標是什么。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習為中心的。導入部分,不僅要喚醒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讓他們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應該激發對新知的學習欲望,明確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四、別讓童年在信息時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線的教師會發現,兒童正逐漸丟失羞恥心,變得無所畏懼。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鋪天蓋地、泛濫成災的信息資源占據了兒童的時間,良莠不齊的知識進入他們的大腦,兒童成人化日趨嚴重。沒有羞恥心和敬畏感、沒有思考力,兒童犯罪屢見不鮮。若干年后,今日的兒童將會成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時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在物欲膨脹、信仰缺失的時代,社會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轉型、尊重個性。讓孩子遠離輕浮喧囂的環境,家庭和學校應該有所作為。

  五、讓孩子愛上學習。

  老師們常常奇怪為什么自己反復講的東西學生總是記不住,原來是這大腦的自我系統在作怪。得不到學生自我系統的關注,無論老師講得怎么賣力,知識如何重要,老師所講的根本沒有進入他們的認知系統。

  由此可見,激發動機、培養興趣是關鍵。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充滿情趣的授課方式比學科和教材內容重要。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兩個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方向是向內,不斷探索自己的內心,嘗試正確地認識自己。另一個方向是向外,不斷探索與自己生活、工作相關的領域,建構起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其實,閱讀應該像吃飯穿衣一樣,成為我們生活的方式。一個好讀書的民族,幸福指數高,社會問題少。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然,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黃金屋”和“顏如玉”,但書籍確實能給我們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內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說,閱讀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好。心理學研究和大量的事實還證明了閱讀是一劑醫治心靈的靈丹妙藥。除此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離不開批判性閱讀。閱讀是最重要的課程,閱讀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只讀教科書上的東西,未來的人生只能走進死胡同。

  閱讀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政府、社會、學校應該聯合大力鼓勵、倡導讀書運動,形成親子閱讀、師生共讀、全民閱讀的環境。相信那時很多青少年和成年所出現的問題都會大大減少。想起了那句“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我們要給自己閱讀的時間,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閱讀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網絡、報紙的閱讀,那些閱讀是淺層的信息的瀏覽,充其量增加了許多莫名的煩惱。只有深層的閱讀,讓靈魂完全與哲人對話,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是精神的滋養與洗禮,讓自己不斷的獲得丟棄再獲得再丟棄的過程。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7

  “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這是常生龍先生的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中很有詩意的一句話,我覺得也是最打動人的,而通過讀這本書就能體會到,打動人的其實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閱讀的神奇。細讀這本書,它的字里行間都讓我感悟頗深。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里,作為教師的我們養成閱讀的習慣,可以讓自己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少走很多的彎路。和作者一起用閱讀來增添教育智慧,享受幸福的閱讀時光。身為特級教師的作者以10年的閱讀功底,分享了50本對教師自我提升有助益的教育類圖書。讓學生喜歡你的訣竅,轉變問題生的各種“法寶”。杜威、佐藤學等經典著作的精華,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前沿的教育理論和發展趨勢一并展示給你。好老師始于讀書的那一刻。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如何讓學生喜歡你。作者給出三個訣竅:其一自己先變成孩子,其二遵循教育的規律,第三要時刻以身示范。

  常生龍先生的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育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樸實中顯功夫,他的課堂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干巴巴的說教,但道理卻深入人心。

  教師離不開閱讀,像常老師這樣專注于閱讀教育教學書籍,借書籍之力開拓自己的教育人生,應該是一條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某種意義上還是一條捷徑。循此捷徑,努力實踐,我想大部分教師都能有所收獲。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8

  利用暑假讀完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和王定華先生的《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兩本書。綜合二書與自身經驗,也想聊聊自己對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并將自己所產生的策略做一個記錄。

  在我粗淺的理解里,教育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學生、教師、家長,以此建立的人物關系為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家校關系、親子關系;涉及的場所包括教室、校園、家庭、社會;涉及的具體事件則是教、學和實踐的形式。至于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認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所提出的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下面我具體談談教育過程的各個要素。

  一、教育的關鍵是人

  一直以來,在教育環節中到底是以教師為主體,還是以學生為主體,各學派各有各的理論和事實支撐。從當下的教改形勢來看,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等傾向于以學生為中心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一直以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卻一直未變。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教師的位置。

  在我看來,教師不該是簡單的人類知識和經驗的傳遞者,教師應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劑”。打一個比方來說,就好像春節時一個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辦法找火器燃放一樣,教師就是點燃學生自己去嘗試和體驗的引導者和激發者。所以,教師不該將自己的學識復制粘貼給學生(滿堂灌),而是想辦法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歡快的翱翔。再用一個比喻來描述,教師就如一位廚師,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豐富的菜目給學生,讓學生享受饕餮盛宴。

  無論是如送鞭炮的激發者還是提供大餐的服務者,教師自身的學識與素養、能力與眼界都必須達到一定高度。美國教師弗蘭克·邁考特所著《教書匠》里描述的那個為人誠實、勇于創新、崇山自由的邁考特老師是我所推崇的教師模樣。

  學生的位置。

  學生代表的是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未來,自然是教育環節中最受“保護”的一方,繼往開來就是他們的使命。學生對于接受教育這件事要有清醒的認識,無論是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理論,還是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其理論的提出都是基于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學生要明確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進化需要。

  家長的位置。

  無論是基于對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的認識,還是功利主義的追求,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將孩子送到學校那樣簡單,而是應該承擔起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責任。家長不斷的優化自身,是促進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個教育環節中,家長依然要主動接受終生教育。

  當教師、學生、家長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親子關系和家校關系的處理就會變得更為和諧。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場所

  教育的發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場地,自基礎教育創立以來,學校就成為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是組成了學生校園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級為組織結構的學校,教室又成為教學最主要的場所。此外,家庭和社會則構成教育的輔助場所。

  美國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讓人意識到教室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在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教室文化的打造。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室布置如張貼標語、圖片均是統一樣式,有的學校為追求一致性,不允許班級有特殊的裝飾與改造。可以說學生從讀書到畢業,教室永遠都是一個模樣。當然,如果說外在的裝飾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學校真正重視班級管理的文化建設呢?沒有一個穩定的、鮮活的、可持續的教室文化支撐教室這一教育的重要場所,那么學生不免會因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而激發不了學習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會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場所和輔助場所。當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的價值觀與家庭和社會想違背,那么學生會疑惑、會迷茫,甚至會放棄學業。因此,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場所在培養學生方面需達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樣

  關于這一層次的分析,有許多教育專家都有過清晰的闡釋,筆者囿于能力限制,暫時提不出更為進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一書中關于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部分,談談自己的理解。

  美國教育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與時俱進,兼容并蓄”。在教、學、實踐三個環節中,環環相扣,理論跟得上實踐,實踐服務著發展,發展定位于國際。例如“在家上學”這一領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對,到后來社區出面協同發展,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孩子”,讀書筆記。讓在家上學的孩子一樣去社區學校參與公共事務,給予在家上學的孩子實踐的機會,且由當地教育部門出面對在家上學的孩子進行階段性考核。這一系列的舉措,讓人艷羨!而反觀我們國家,目前在家上學的現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學并沒有被先關部門所承認或協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學與管理策略

  在閱讀王定華和常生龍兩位專家的著作后,我結合所在學校、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語文教師和班主任的雙重角色的反思,記錄和制定出以下幾種教學與管理策略。

  第一,從傾聽到表達,杜絕“我不知道”的課堂。

  《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11法》的作者對教師提出的“兩個希望”“一個變化”讓我印象深刻。“兩個希望”是希望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說出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把回答的權利交給學生;希望教師要求學生有問題時才舉手,而不是想回答問題時才舉手。“一個變化”指教師不能只讓舉手的人回答問題,而是隨即抽取學生,以保證每個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秘訣》中“杜絕退出”是我在課堂上不夠重視的教學技巧。“杜絕退出”的目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這句話驅逐出課堂,讓每一個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無法逃不提問。《教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中“學會傾聽”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貫徹:每個人在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須先復述前面一位同學的講話內容,知道對方滿意為止。這樣就會有效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若將以上四個策略連接起來使用,讓學生從傾聽到表達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第二,樹立“閱讀是為了活著”意識。

  土耳其小說家歐漢·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這樣一段話:“人生猶如單趟車旅,一旦結束,你就不能重來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書是多么復雜和艱澀,假如你愿意的話,當你讀完它時,你可以回到開頭處,再讀一遍,如此一來就可以對艱澀之處有進一步了解,也會對生命有進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讓自己閱讀的習慣感染給學生,隨時隨地的分享閱讀的快樂。

  具體的實施辦法就是開展一一系列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第一個行動就是打造班級讀書角,第二個就是每天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第三就是開展“書香月”活動,第四讀寫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選平臺。

  第三,以身示范,師生共寫。

  我一向注重學生的寫作訓練,但卻在堅持讓學生每天寫隨筆以外就很少有比較系統的寫作指導。蘇明進老師的《懂你的孩子:喚醒潛能的秘密》一書中的“聯絡簿的作用”激發我改進了我們隨筆隨意些的舊模式。蘇老師學生的聯絡簿除了讓學生記作業之外,還要求學生每天寫兩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創意短文寫作”。周一記錄當天或者上周最快樂的一件事;周二用三個以上的成語創作一個故事;周三是“寫信給老蘇”;周四是“創意急轉彎”,用幾個天馬行空的詞語創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聞新知”,剪一篇報紙新聞并做評論。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記”。或觀察身邊的人對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將其描述出來;或寫下自己每天幫助別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進方案。

  在仿照蘇老師的寫作訓練外,我會增加我與學生一起寫這一環節。讓學生看到老師(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這無形中就增進了師生、同學間的感情,影響整個班風。

  第四,班級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一書中陶行知說:“看學校的標準,不是校舍如何,設備如何,乃是學生的活力豐富不豐富。”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聲,在今天依然是那樣的振聾發聵。我在反思自己身為班主任,何嘗不是講教室把控的嚴嚴實實。

  因此,我要借鑒書中的管理班級的策略,設置“三權分立”,成立立法委員會、司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明確各委員會的職責,彼此監督,自我管理。

  五、小結

  《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一書,為我開眼看見區別于自己熟識的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則為我的教師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心得體會范文】相關文章:

大班詩歌《你是最好的》08-23

挫折是最好的學校作文03-04

感恩是最好的禮物作文12-23

最好的教師作文02-22

感恩是最好的禮物作文精選12-23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養料作文07-23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03-15

【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02-16

【熱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02-16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薦】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