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約心得體會(精選8篇)
教約心得體會主要強調(diào)了德育的重要性、學習的質(zhì)量勝于數(shù)量、以及禮儀和實踐的結(jié)合。通過學習《教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許多關于教育和個人修養(yǎng)的深刻見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約心得體會 1
第一部分:一個人應該重在品德,切實踐行,每天重復踐行,就事啟發(fā)。結(jié)合學習經(jīng)典,我們剛開始讀第一遍懵懵懂懂,不斷的聽,學習,重復次數(shù)多了,有些話語可以隨口說出,像讀原文中溫凊定省之心得無虧缺?我想到冬則溫,夏則清這句話。再比如每天給孩子打卡,我也是一種重溫學習。
第二部分唱歌吟詩時,我們要整理妝容,心氣安定,吐字清晰,不急不躁,遇到一些事也不要氣餒,就像我們每天讀原文,聽解讀,做功課,有時候我們可能確實忙,沒有辦法做到精準精細,但是只要我們內(nèi)心篤定,一直在跟著就好,先完成再完美。
第三部分禮儀,在日常我們要做到心中清靜,排除雜念,做到心定。遇事從容不迫,講話言行謹慎,但是不推諉扯皮,畏手畏腳。可能我們目前做不到,但從現(xiàn)在開始刻意練習,久而久之我們形成習慣,培養(yǎng)成良好品性。
第四部分學習,我們在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質(zhì)量啊,不要去圖數(shù)量。在學習今天的`內(nèi)容的時候,我有一種感覺像在說我自己,那我平時是看到什么好的東西都想學學的,是廣但都不精,今年正在努力踐行讓自己做減法。
通過一周《教約》學習,我們學習分步驟進行,在誦讀時也要專心致志,保持童心,保持學習興趣。
教約心得體會 2
《教約》一文,是王陽明先生在平定南、贛賊寇之后,立社學,為社學制定的教育制度、方法。陽明先生認為,民風不善,是由于教化未明,所以,他在南贛所屬各縣立社學,對南、贛父老子弟延詩教子,歌詩習禮,開導訓誨。
陽明先生為社學制定的《教約》以德為教育之先,每天先考德:“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凊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jié),得無放蕩,未能謹飾否?一應言行心術(shù)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諸童子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復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fā),然后各退就席肄業(yè)”。從這里可見陽明把“孝悌忠信”作為教育中第一等重要的事。這讓我想起剛上班那幾年,那時在我們村里的小學,每周一早晨第一節(jié)課,各班全都一樣,都是上思想品德課。其實,社會無論如何發(fā)展,教育以德為先都應該不過時。
在這篇文章中,我感受深的第二點就是“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即唱歌吟詩,一定要儀容整潔,心氣安定。這要求的是學習的一直敬畏態(tài)度,唯有如此,才能讓受教育者把學習當回事。有了好的態(tài)度,效果必然不差。
讀《教約》,感受最深的是其教學原則“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正做著與之相反的事。想想現(xiàn)在,就我們這里來說,每學期都有競賽——去抽考或者五校聯(lián)考或同年級多個班比較,為了得好成績,老師們多喜歡匆匆學完課程,然后給學生展開題海戰(zhàn)術(shù)。有些孩子課余還有這樣那樣的許多特長班、輔導班。現(xiàn)在的教學,都恨不得孩子能學一個,那就使勁讓他學倆、學仨,總想成倍地往他們腦袋里塞知識,使勁拔苗助長,以致小小孩子就苦學、厭學,疲勞不已,有的無法體會自得之美,則是放棄學習。更不要說中學生。其實到那里不是這樣呢?正像人們說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是早早讓孩子累倒在了起跑線上。
讀著陽明先生的這篇《教約》,感覺古圣先賢的很多教育思想、方法,我們還是很值得繼承的。
教約心得體會 3
《教約》是陽明先生為弟子所規(guī)定的教育教學的規(guī)程,文章寫于1518年,是體現(xiàn)陽明先生在南贛地區(qū)管治和講學時,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五篇文章之一。《教約》文筆古樸,直白易懂,同時蘊涵了豐富的寓教、寓心、寓德的哲學思想。今日再作細細捧讀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恍如身臨其境、心臨其境,好像當面聆聽先生教誨一般,這種感覺真的太棒了!雖然先生撰寫的《教約》距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但其中所體現(xiàn)的教育思想,依然閃現(xiàn)著璀璨的光芒,有著巨大的借鑒價值。
捧讀文章之后,我的三點體會如下:
一、陽明先生高度重視德育教育。正德十三年(1518),先生任南贛巡撫時制定《教約》,并頒發(fā)給各社學蒙師。具體規(guī)定了社學每日功課及教學程序:“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先生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每日功夫,先考德”,每日清晨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如下四個問題來遍詢諸生:對父母孝順的行動有沒有落實?遵敬父母兄弟的心有沒有懈怠?與人交往有沒有不當之處?有沒有做讓自己內(nèi)心不安的事?以此不斷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先生每天這樣要求學生,實際上也是在鞭策和約束自己。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學生感化學生,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天天這樣自省,就能使自己的行為舉止成為一種習慣,日常的行為處事和思維模式都處在正能量的.狀態(tài)下。這樣培養(yǎng)的學生擁有正面思維,也才會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言行舉止才有真正的感召力。這與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是為了加強道德修養(yǎng),是高度重視德育教育的表現(xiàn)。
二、陽明先生非常重視教學效率。《教約》對內(nèi)容教學的秩序安排的非常清晰,“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學生先背書,學習儒家經(jīng)典著作,然后“習禮或作課仿”,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學習禮儀,又可以讓他們借此機會活動一下筋骨,緩解一下疲勞,接下來在學習四書五經(jīng),在感到疲勞之后,學習比較輕松的詩歌。這種安排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既沒有浪費時間,又讓學生在精力充沛的情況下學到許多東西,非常注重勞逸結(jié)合。目前的教育,從早到晚,學生的時間幾乎全被繁重的知識學習所占滿,大部分的休息時間也常常花在各種輔導班上。這種狂轟濫炸式的教學模式,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其實都很容易疲勞,也容易效率低下。我們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教學安排,做到勞逸結(jié)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三、陽明先生非常重視教學的質(zhì)量。“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這是要求教學要因人施教、適可而止,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不要貪多嚼不爛,要讓他們真正的能領會其中的內(nèi)容,不在乎多,在乎的是理解的質(zhì)量,你說十個觀點,他能充分的理解五個觀點,那也就是不錯了。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也容易。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學習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陽明先生非常強調(diào)樂學。“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凡習禮歌詩之數(shù),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瑕及于邪僻”。適量的學習讓學生更輕松的掌握學習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有成就感,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有成就感,自然就會自己主動的去學習,這就是快樂教育。如今的社會,人們是普遍重視教育的,但是往往重量不重質(zhì),從幼兒園開始,就是學不完的課程、做不完的作業(yè),遠遠超過了孩子的身心接受能力。我們應當學習陽明先生的適度教學原則,讓學生們在真正掌握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還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捧讀文章之后,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五點:
1、在教育教學中始終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 要以立德樹人為本,我們就完全有必要學習陽明先生“每日工夫,先考德”的德育第一精神,并且結(jié)合自身的具體實際,將其貫穿到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
2、勞逸結(jié)合,提高“教”和“學”的效率。 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從早到晚,學生的時間幾乎全被繁重的知識學習所占滿,一再被壓縮的休息時間也常常是不情愿地花在各種輔導班上。這種教學模式,老師和學生,都很容易疲勞,導致效率低下。我們需要改變這種局面,讓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做到勞逸結(jié)合,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3、掌握適度的原則 。如今的社會,人們是普遍重視教育的,但因為沒有科學精神的指引,所以導致重量不重質(zhì)的畸形局面。我們應當學習王明先生“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的適度教學原則,讓學生們在真正掌握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還可以讓自己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4、因材施教 的原則。 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的個性、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學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應當千人千面、因材施教,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了。
5、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眾所周知,趨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自然也不會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成績,我們務必要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學、愛學,不再視學習為一件苦差事。惟其如此,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總而言之,通過學習陽明先生的《教約》,靜心反思我們的教育格外重要。據(jù)于德與游于藝并重,我們的教育才能擁有堅韌且持久的力量。
教約心得體會 4
王陽明這篇《教約》是他為弟子所規(guī)定之教育學習規(guī)程。
這篇文章寫于1518年,也是體現(xiàn)他在南贛地區(qū)管治和講學立德立功立言的五篇文章之一。這篇文章文筆古樸,比較直白易懂,讀后深深感覺《教約》中蘊涵了豐富的寓教、寓心、寓德的哲學思想,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教約》最精彩是第一段(16。1),它的大意是:“每天早上,學生向老師行過禮后,教師應向每一位學生提問:你們在家的時候自己那顆尊敬父母和長輩的心,有沒有懈怠疏忽的時候?能不能做到真情實意?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禮節(jié),有沒有虧欠和缺失?能不能按照禮儀的要求都一一做到?在路上行走的時候,步履姿態(tài)有沒有失禮之處?能不能做到謹慎小心?言語行動和內(nèi)心活動,有沒有欺騙狂妄之處,能不能做到忠實守信篤行和令人尊敬?所有學生一定要對照回答這些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老師講課的時候,要隨時根據(jù)具體情況,循循誘導啟發(fā)教育。” 從此段話中可以看出,王陽明先生的治學理念是治學先治德,很注重教育的儀式化和常規(guī)化,是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思想觀。陽明先生令學生行禮之后的“遍詢諸生”的詢問更是令人感動。“遍詢諸生”即要詢問每一個學生,這里體現(xiàn)的是教育要面向每位學生,從他們對父母的孝道到語言再到做人的品行等都一一過問,先內(nèi)而外,注重品行道德的內(nèi)化與反思,這是教育的“知行合一”的一種體現(xiàn)。他要學生如實回答,而之前就已經(jīng)營造了這樣的學習氛圍,即沒有對或錯,而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學生就沒有回答的壓力,當然愿意講出內(nèi)心真實的話了。作為教師,要“教讀復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fā)”,意思是教師講課的時候應隨時根據(jù)具體情況,循循誘導啟發(fā)教育。曲加表示不是強加于學生,而是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去施加教育的影響;誨諭則指教育、開發(fā)、啟發(fā),類似于我們當今的啟發(fā)式教育思想,注重孩子內(nèi)心的反思與接受。
第二段開始則非常具體地指點學生在誦讀、習禮及教師在授課時的具體要點及注意事項。他教導學生要:“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jié)調(diào),毋躁而急,毋蕩毋餒,毋餒而懾。”“見習禮,需要澄心肅慮,審其禮節(jié),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這些非常質(zhì)樸句子,讓人讀起來有種穿越時空,恍如身臨其境和心臨其境,當面聆聽陽明先生教誨的感覺。這篇《教約》充滿智慧,蘊含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育策略。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仍有很大啟發(fā)作用。最后一段說到的“先考德”的'方法,就是對思想品德的考試,生動具體,說明不在分數(shù)的多少,而在學生實際的收獲——即他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人性覺悟。這樣的“考德”,比當今思想政治工作的內(nèi)容具體,能使學生有真切的心得,值得借鑒。其中的“習禮”,就是讓學生擁有“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在中國改革開發(fā)三十多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但道德觀念比較淡薄情況下是很好的精神營養(yǎng)大餐。對于當今應試教育現(xiàn)象仍然比比皆是的社會,也非常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對照反思和學習借鑒。同時,對于企業(yè)管理者,如何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引導和發(fā)揮員工積極性,也有很大啟迪。
教約心得體會 5
“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jié),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好的文章百讀不厭,且其意自見。在唱歌吟詩時,聲音洪亮,抑揚頓挫,能夠感受到歌曲和文章的浩然正氣,被文章中的精神義氣所滋養(yǎng)。我現(xiàn)在誦讀原文也喜歡調(diào)息靜氣,然后大聲誦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完之后,整個人心情舒暢,精神飽滿,這就像博仁老師說的,內(nèi)心恭敬,外在必然莊嚴!據(jù)我了解,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的重視孩子的大聲誦讀,他提倡兒童時期必須達到一定的誦讀時間,才能更好的積累語感,更好的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jié),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學習禮儀需要從外在的身形容止進行訓練,以達到“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禮貌習熟,德性堅定矣”的目的。通過外在禮儀的練習,長養(yǎng)人的氣質(zhì)和心性,天長日久的訓練,能夠促進一個人的德行修養(yǎng),堅定良知之心。
我認為不論是歌詩,還是習禮,終極目標是“從內(nèi)心恭敬萬事萬物,感受天地萬物為一體!”
凡事皆可從“恭敬”中修“德”。堅持光盤行動,就是把種植糧食、制作食物的人的勞動放在心上,也尊重食物順應自然生長的這一過程。輕關門,輕放碗筷等家用器物,就能夠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衣物不亂丟、亂放,及時放入衣柜或儲物間內(nèi),能夠保持衣物的干凈整潔,當我們需要這些衣物時,它們也能夠使我們神采奕奕……這是我理解的,我們愛惜物品,他們就和我們?nèi)跒橐惑w。
為什么我們出門見朋友或工作的時候一般不穿拖鞋?還要注意穿得體的衣服和鞋子?這是我們重視朋友之間的友情,重視工作的源故。當朋友和工作在我們心中占有很高的.分量時,我們就不會產(chǎn)生輕忽怠慢之心,會用真誠和友善維持良好的友誼,用敬業(yè)和篤定提升工作效率!
陽明先生提倡每日問德、習禮,我們做教師或父母的,應該要簡單聽話照做,否則會出現(xiàn)孩子與父母、老師頂嘴,甚至是有孩子辱罵、毆打、仇殺父母和老師的現(xiàn)象。這些極端負面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可能就在于孩子從小沒有每日習禮,每日踐行愛親敬長的德行。有了前車之鑒,有陽明先生的《教約》指引,我們父母和老師不可不重視長養(yǎng)孩子的恭敬之心!
教約心得體會 6
最近,在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自覺地想到家風家教。王陽明的《教約》是寫給老師的,但更合適家長,更符合家教教訓,對于家庭教育有借鑒意義。4條感悟,分享如下:
1、到底是死記硬背,還是以理解代替背誦?西方教育理念主張以理解代替背誦,鄙視背誦為“填鴨式”教育。按王陽明的看法,死記硬背是必須的,強制孩子遵守嚴肅的課堂紀律,尊重老師,涵養(yǎng)素養(yǎng)和自律。重復訓練,反復背誦,直到倒背如流。因為,詩歌能讓人心性高尚,反復背誦詩歌時能把你的高尚心性和正能量激發(fā)出來。大聲地詩歌誦讀,這既是一種學習的高明捷徑,也是一種情懷。人類對知識的記憶,瀏覽次于默讀,默讀次于朗讀。
2、為何中國古代的那些優(yōu)秀人物,諸如劉伯溫、王陽明、張居正等人為何小時候都是過目不忘的.神童,并且死記硬背了很多經(jīng)典書籍。確切地說,他們把自己的良知光明得很好。《教約》的最后,是一天的學習考核。我們注意王陽明主張的次:德行,背誦課文,禮儀和課業(yè),解釋課文,詩歌朗誦。在道德至上的古代中國,德行永遠都排在第一位,第二個就是死硬背的童子功。家長可以依此順序,培育自己家的孩子。
3、到底是提前踮起腳摘桃子?還是量力而行,學有余力?前蘇聯(lián)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兒童教育發(fā)展觀,主張“跳一跳,摘桃子”。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目標高一點,結(jié)果好很多。王陽明的主張,要經(jīng)常讓學生學有余力,“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這樣才不會厭倦學習,享受學習。
4、所謂兼收并蓄,我感覺并非執(zhí)著于一種教育理念,一種辦法。更多地要中西結(jié)合,參透每種教育理念背后的底層邏輯,面對不同孩子,不同學習情境,采取“混搭”模式,針對不同情況,我可以拿出n種方案,混合使用。比如,孩子精力旺盛,求知如渴時,要給挑戰(zhàn)性任務,讓他挑戰(zhàn)高標準。孩子有失落感、挫敗感時,那就降低標準讓其“學有余力、游刃有余”,這樣孩子自我感覺良好,享受學習。
教育心得體會 1
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業(yè),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每日工夫,先考德”。從這句話說明先生是告訴我們作為教育者要注重德育。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德育教育是人心和靈魂的教育,是一個人內(nèi)在修養(yǎng)的教育。毋庸置疑,作為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我們修文一中教風是培德育知、篤行善導。其中培德育知正是體現(xiàn)了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方針。”本“是指“根本””先“是指“前提”。教師教學,他的本職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但前提是要先教會學生怎么去做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當今社會把德育作為教育評價的核心重要指標,突出學生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只有做到立德才能樹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作為教師首先是傳道,然后才是授業(yè)解惑。這句話明確了教師教育教學的責任和方法。篤行善導篤行,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善導,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去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我深知自己的任重而道遠。常言有道:以仁治國,以德服天下。教師自己要有德,身教重于言傳。所以作為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規(guī)范自己行為,給學生數(shù)量榜樣,并不斷的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理論水平,營造文化氛圍。教師要做到“以德育德”。所謂“以德育德”就是教師以自己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zhì)去培養(yǎng)影響感化學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惟有愛心才能培育愛心,惟有善心才能培育善心;“以德育德”也是以師德規(guī)范為標準,時時刻刻處處體現(xiàn)教師良好的`行為,淡化個人名利,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做人,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學生感化學生,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種說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無德無才是廢品,足以說明育德的重要性。我們要培養(yǎng)出的人是既有德又有才的精品,這是高標準,培養(yǎng)出來的不該是危險品、更不該是廢品。
當然德育工作本來就是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對學生德育工作不能忽視掉其他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在德育過程中若遇到問題要跟家長進行合作,及時的溝通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幫助家長轉(zhuǎn)變一些錯誤的思想,掌握每位學生的最新動態(tài),以便能及時的發(fā)現(xiàn)錯誤和進行改正。從一點一滴把德育工作滲透到日常的生活。
總之,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夠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對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視,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品行,為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使之成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教育心得體會 2
第一、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雖然目前社會上一直在提倡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但其實這只是一句喊了幾十年的空洞口號罷了,很少有人將其落到實處。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學習王陽明“每日工夫,先考德”的德育第一精神,并且結(jié)合各地的具體實際,將其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始終。
第二、勞逸結(jié)合,提高“教”和“學”的效率。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從早到晚,學生的時間幾乎全被繁重的課堂學習所占滿,一再被壓縮的休息時間也常常是不情愿地花在各種輔導班上。在這種狂轟濫炸式的教學模式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很容易疲勞,導致效率低下。我們需要改變這種局面,讓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做到勞逸結(jié)合,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第三、掌握適度的原則。如今的`社會,人們是普遍重視教育的,但因為沒有科學精神的指引,所以導致重量不重質(zhì)的畸形局面。如今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有學不完的課程、做不完的作業(yè),這遠遠超過了他們的身心接受能力。我們應當學習王陽明“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的適度教學原則,讓學生們在真正掌握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還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第四、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的個性、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學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應當千人千面、因材施教。當然,現(xiàn)在學生數(shù)量多,老師不太可能給每位學生單獨授課,但在分班時可以將水平相近的學生盡量放在一個班,這樣就可以在不同的班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了。
第五、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眾所周知,趨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自然也不會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成績,我們務必要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學、愛學,不再視學習為一件苦差事。惟其如此,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教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心約的作文10-22
教英語心得體會03-22
早教心得體會10-21
義教心得體會12-07
帶教心得體會12-27
《約客》原文翻譯11-25
約客原文翻譯08-29
《約客》原文及譯文08-15
《約客》教學設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