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心得體會
品德在當今社會可以說是一張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
《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心得體會1
通過學習《品德與生活》新課標,加深了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學習過程中,我也收獲頗多,倍受鼓舞。下面談談自己的收獲體會和一些感悟。
現在的《品德與社會》最大的改革是把學生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培養目標切切實實地放在兒童的生活中去培養。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以生為主”的發展性戰略計劃;真正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密切聯系兒童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當我們翻開《品德與社會》這本教科書時,我們會發現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倡導“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脫離兒童的現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回避紛雜的現實生活,只是沒有生活的空談,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思想跟行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沒有真正落到實處。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走出小課堂進入大社會,回歸兒童的世界,回歸生活的世界,回歸現實的世界。唯有如此,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才會使《品德與社會》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品德與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讓品德回歸生活,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注意觀察生活,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捕捉生活中的點滴信息對學生進行三維目標的教育。相信通過這次培訓,我們的老師一定能夠更新理念,正確地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上好每一節課,以實際行動踐行品德回歸生活這一理念。
通過學習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學習觀上,要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材觀上,教師由教材的忠實宣講者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確立起自己作為課程教材的創造者和實施主體的.意識,學會用教材來教,在內容上關注兒童的實際,設計上注重以主體活動的方式呈現,將教學的目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調節教學內容;在教學觀上,教學是師生交互、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體驗與交流。新課程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經歷。不僅教師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通過本次學習讓我更懂得珍惜兒童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引發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突出活動,讓學生自主地、能動創造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新學期,我將不斷加強自我反思,加強與其他同行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與研討。站在一個真正的品德課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學生,與學生共享品德課自身的魅力。
《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心得體會2
今年有幸成為思品工作室的一員,為了在教學中能不斷以課標的要求反省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策略,呈現出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我們全體工作室成員學習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我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
通過認真閱讀課程標準,我明白了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開放性。
3、活動性。
其中“活動性”提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踐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活動應源于兒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要知道小學生并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經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教育,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課正是在學生這樣的發展基礎上建構,并予以繼續教育與培養的。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一張合家歡的照片,可以回憶起濃濃的親情;解讀自己的名字,可以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某一次班隊活動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有助于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師應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善于發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也能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應該積極嘗試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反對過去那種程式化、教條化的做法,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靈活變通,既講原則又不失靈活,既注重規范又體現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新教材無論是在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在呈現方式的設計上,均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拓展、延伸的平臺。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應生成一種開放的教學運行環境,在開放中搞活。品德與社會課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學生的發展,挖掘學生的'心理因素,激發學習興趣的課程價值。
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到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化的課程。教育不應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則就會限制和束縛人的自由發展。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是師生互動交往的過程,學生應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地學習,主動地體驗和感受,這樣,教學與過程才能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才能把品德與社會課堂變成一個關注學生成長的樂園。
總之,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感覺自己心里更有底氣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把新課標中學到的新知識,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上,讓學生樂于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小學品德教案08-25
品德與社會總結11-10
《品德與社會》教案03-15
《品德與社會》教案08-06
品德與社會的教案06-22
品德與社會教學心得體會01-19
學習思想品德心得體會08-12
學習思想品德的心得體會02-21
學習思想品德心得體會08-18
關于品德與社會教學心得體會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