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下冊數學《24時計時法》聽課心得(精選6篇)
《24時計時法》的教學是在學生學過時、分、秒知識后,掌握了時間單位的進率后進行的。時間方面的知識比較抽象,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陳玲老師設計的教學非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既學習了新的知識又豐富了情感體驗。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徐老師的這節課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由于“普通計時法”的概念在之前的教學中沒有明確的提出來,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陳老師設計了小學生一天中的3個生活片斷,用多媒體一一展示,讓學生通過鐘面上的時間說出小朋友什么時候在干什么?先喚起學生對普通計時法的回憶,然后用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預告的錄音,引導學生說出在生活中還會用到另一種計時方法,即24時計時法。與生活的聯系及形象的展示讓學生初步對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互換有了很好的掌握。
對學生來說,時間的知識概念比較抽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講“一日=24時”時,徐老師先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一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后,讓學生通過“春晚倒計時”的視頻明白了一天的起始時刻。這樣用生活中的實例教學生比老師單純的講解要生動的多,同時也 更加便于學生理解。
在這節課的知識拓展環節,教師也選擇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火車票上的時間,商店門上的營業時間,公路上小汽車的禁止通行時間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處處要用到數學。
徐老師的課堂讓知識充滿了活力,把教學還原成兒童的生命活動,在有限的課堂上,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為一段快樂的智性時光。
三年下冊數學《24時計時法》聽課心得 1
一堂好的數學課,應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的學生有所得的課;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課;也應該是學生快樂學習的課。縱貫整個教學過程,無不體現了這樣的課程理念。
一、能充分估計教學的起點,把握重點,找準難點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認識24時記時法,對于這一部分知識,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教者實施導入部分時,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新聞聯播》音樂及時間出發,讓他們說出時間(12時記時法),然后再看右上角時間的另一種表示法(24時記時法),通過比較,發現兩種記時法,從而引入新課內容。再如:新授中講授時間表示法的轉化時,也是通過學生進行對比及生活經驗,從而得出轉化方法的,教者沒有更多的解釋。在重點教學時,充分設問,讓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最后共同經歷了一個思考的過程,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提升。在0點與24點教學中,充分運用了時間線的作用,突破了難點,學生一看很明了。
二、能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倡導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創新能力
教者在新授過程中,沒有更多的講解,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而是讓學生提問題,合作交流,匯報總結。如:今天的研究內容是什么?(讓學生對比兩種記時法)提出了:
(1)看到什么記時法?
(2)看有什么不同?
(3)你喜歡哪一種?
問題源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學生間的思維進行了碰撞,這樣掌握的知識才牢,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意識。最后,再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得出了兩種記時法的名稱,不同點及喜歡的記時法。至于哪種記時法好,眾說紛紜,課堂氣氛很活躍,課堂也很民主,生生、師生互動非常和諧、民主,最終老師進行了總結,各有千秋。其實,在這里可說明一下,口語中經常用12時記時法,書面語中經常用24時記時法。當下一節課進行有關時間計算時,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什么記時法好了。在新授小結中,也充分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問難,學生的提問很真實,很有價值。
三、能充分利用電教設備,進行有效、生動的現代教學
本節課教者沒有大量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只有兩處:一是導入部分,播放了《新聞聯播》視頻;二是結束部分,播放了鐘面上分針與時針行走24小時的`過程,并及時對應顯示24小時記時法,并且配了月亮及太陽的圖示,顯得很生動,很有效。這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很形象,很直觀,很有效。
四、教師教學基本功扎實
板書很合理,一看就知道,兩種不同的記時法,便于學生進行探究、思考。教態很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能聯系自己的實際(乘飛機起飛及到站時間),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教師的語言也很有啟發性,語調適中。
幾點建議:
1、本節課注重了三維目標的前兩個,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目標、過程性目標,但忽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可利用時間對學生進行一點數學文化的教育,以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方面的教育。
2、時間的記時法。學生很不容易懂,可進行時間練習,本節課練習的容量及密度不大。
三年下冊數學《24時計時法》聽課心得 2
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
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數學又為實際生活服務,這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錢老師在導入時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資源,用課件呈現了一天中的不同時段學生的生活作息,以此來切入普通記時法,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感興趣的現實場景中,喚起已有的生活經驗。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使得學生更深地了解普通記時法,并為后面讓學生更好地區分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作了鋪墊。
2、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完全可以而且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處理教材。
錢老師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融入了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注重內容的選取對教材深加工,充分有效地激活了教材中的知識。
3、新課程強調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并把它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而新型的師生關系落實在課堂上,應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下愉快地學習。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師生間始終保持著一種朋友式的合作關系。課堂氣氛是和諧的、寬松的。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也體現了張老師的差異教學的教學理念,如張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區別。在教學實施中,錢老師也很注重引導,放手讓學生用這一方法獨立去發現知識,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也有合作討論的機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錢老師的時間是最寶貴的,在一天的時間里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
雖只是一句簡短的話,但卻看得出她對培養學生建立時間觀念、要會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的重視。數學的起點是培養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在這節課中,錢老師能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年下冊數學《24時計時法》聽課心得 3
拖延癥肯定是大家的毛病了,當然也是我的毛病,我覺得我是非常嚴重的患者。現在想起來,我曾經為了一個不超過3分鐘的電話,拖延1個月之久,而且動用各種理由。我借的書總是過期哈,都過期兩個月了,交的罰款可以再買一本新書了~,還有一本書在我桌上莫有換掉。其實,圖書館我只要穿過一條馬路就到了,我就拖延~
不過最近一年間,因為開始用記事本,用to do list,用計劃和每日反省,拖延癥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加上我久病成良醫,堅持不懈地同拖延癥斗爭,今天我給大家介紹我使用了一年的“番茄計時法”
鑒于拖延癥已經是一個“地球人都知道的疾病”了,如果你和我一樣“拖延”呢,今天你來對了。
番茄工作法,我買了一個計時器,每次我看書,完成工作的時候我都定時。咔嚓咔嚓的聲音,書評里面大多數還是在將其“倒計時法”的內容,番茄工作法的核心雖然是“專注于當下”的倒計時,但它還包含有“合理規劃任務和分解任務”,“合理規劃時間”“堅持自我觀察和分析”“對自己要求低一點”等各種有趣而且有效的部分。
1、先來講核心的“倒計時法”。
番茄工作法中的倒計時,就是把任務分解成半小時左右,每25分鐘集中精力工作,然后休息5分鐘。哪怕工作沒有完成,也要定時休息,然后再進入下一個番茄時間。
道理是很簡單,因為焦慮的'原因之一就是來自于對任務,尤其是龐大任務的恐懼感。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等等。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把過去的失敗和未來的壓力都忘掉,只集中于當下,會比較有效率。
另外,每30分鐘的小任務的完成,又是一次小小的激勵,使得下一個30分鐘更有動力。大家別小看這25分鐘,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時間過的真慢啊,剛過了10分鐘我就坐不住了,我連25分鐘,1個番茄的時間都堅持不下來。我坐立不安阿,不停地看時間,喝水,接電話,走來走去。練習集中你的注意力在“當下”,培養“專注力”。
2、合理規劃任務和分解任務。
實際上,這是倒計時工作的前提條件。沒有做好這一步,只是單純設置倒計時,恐怕不會有這么大的效果。例如: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呢?三個步驟,1)打開冰箱門2)把大象放進冰箱3)關上冰箱門。工作內容分解。
內容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巨大的任務(例如寫演講稿),化解為非常小的時間單位。(例如用1個星期寫演講稿)確定演講題目1天,收集資料2小時,1小時寫作,括1小時修改,1小時彩排)
這樣的任務就化作周末6個番茄時間(3個小時),可以分布在任何時間段。
3、堅持自我觀察和分析。
實際上這個,比較像我在“如何使用記事本”中所說的“每日反省”。這也是我用記事本后覺得非常重要的內容。
沒完成幾個番茄時間,要自我觀察和分析,看看是不是時間規劃得不合理,又或者是不是被很多雜事打斷了。原因是什么?應該采取什么對策?不斷在在最開始的基礎上提高。
因為人的心理中,總有“一招鮮,吃遍天”的心理,今天聽說“番茄工作法”了,覺得很好。覺得只要堅持半小時設個鬧鐘,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實在是自欺欺人,要意識到,自我改變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只有不斷自我觀察和分析,提出小的改進方法,才會慢慢改變原有的壞習慣。我每天花1番茄的時間反省自己一天做的事情。看看時間都花在哪里了~
4、慢及是快。
對自己要求低一點。因為大部分的人總是過高地評價自己。買過健身卡的人有莫有?我剛買健身卡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會一周起碼去3天,算一下,5000的年卡不算貴。但實際上,據說有超過70%以上的人,一年去的次數不超過10次。“健身房”盈利的要點。就是利用人心理上的弱點
對這一點有所認識,無論如何算是我的一個重大轉折。我以前就是那種雄心勃勃,覺得自己什么都能的人。買健身卡這種事,我也做過,而且不止一次。舒適堡就在我對面一條馬路,我剛辦卡的時候,一個星期去兩次,兩個月以后,我再也沒有去過。我以為我寫一篇演講稿1番茄就夠了,其實我需要4個番茄。而且我一直拖到下午四點開始寫~
我已經慢慢意識到這點。要以非常低的標準要求自己,然后逐漸進步,漸漸養成習慣。
但是它抓住了“實戰性”三個字,就“倒計時法”這一點上,講得非常仔細,而且步驟清晰,便于操作,還是很推薦大家看的。
三年下冊數學《24時計時法》聽課心得 4
本周,有幸學習了張老師教學的基于學生微視頻預習的《24時計時法》。感受如下:
一、培養學生比較、總結和歸納的數學素養
課堂上,張老師通過讓學生比較說說24時計時法和12時計時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對兩種計時法建立清晰的概念,理清兩種計時法的異同,同時培養學生的比較、總結和歸納能力。
二、數學緊密聯系生活
通過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24時計時法,張老師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24時計時法,為什么使用24時計時法,讓學生感受到24時計時法的便利和重要性。同時,在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的'同時,又讓學生針對幾個例子進行兩種計時法的換算,鞏固對兩種計時法的運用。
三、融數學文化與課堂中
張老師在讓學生充分認識24時計時法后,在課程結尾簡要介紹了古今中外的計時法發展演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文化素養。
四、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學生小組合作在鐘面上表示出24個小時,教師出示申請了專利的在鐘面表示24時的鐘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成就感,更加鼓勵學生進行創新。
不足:在教學把24時計時法換算成12時計時法時,在學生發表想法后,教師的總結過于簡單,沒有系統梳理兩種計時法進行換算的依據。
三年下冊數學《24時計時法》聽課心得 5
在林老師的數學課堂上,學生不再退縮,而是主動地陳述自己的想法、辯論自己的觀點、交流自己的思維;不再從眾,有了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疑惑,提出自己的問題。數學課不是知識的灌輸與模仿練習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靈性的創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成了“精彩”的.主體。
林老師在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從學生的角度著想,把觀察、思考、討論、合作、質疑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是,也決不放棄課堂“平等中的首席”的責任,尊重學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學生的思路,不斷地引導學生發展,教師成為創造“創造精彩的人”。
(1)營造氛圍,讓學生敢于創造“精彩”。課堂的“精彩”是師生心靈與心靈、智慧與智慧碰撞的“火花”。林老師首先創設了一個寬松、平等、民主、和諧的學民環境,讓學生感到在這個環境中是安全的、才會有這樣的創造。如:讓學生來定這節課的研究內容,自然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2)找準起點,讓學生能夠創造“精彩”。林老師不斷尋找順應學生思維而又高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如課始,以猜電視節目為材料,有效地喚起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學生是帶著知識、經驗來探究的,課中,林老師還用一條直線把昨天、今天、明天的關系呈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分界點,也為認識鐘面的分界點奠定基礎。
(3)激發情趣,讓學生樂于創造“精彩”。林老師上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讓課堂變得靈動,富有情趣,如:給24時計時法、普通計時法取名字、當回小小推普員等,整堂課都在數學活動中進行,學生始終保持了強烈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愿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4)開放教學,讓學生易于創造“精彩”。林老師在教學中始終注意避免教師的權威者的角色影響,設計的問題多具有開放性、探究性、發展性。如: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有什么區別?你喜歡哪一種計時法?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應該怎樣轉化等等,學生的發言十分精彩。教師的問題設置給學生的回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然也就容易迸發“精彩”
三年下冊數學《24時計時法》聽課心得 6
本周三在新區三小聽了三節關于《24時計時法》的研討課,三位教師在本課中和學生一起探討了24時計時法以及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換算。
三位教師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了一下一些思考。
一、生活情境與童話情境哪個更能建立時間觀念?
24時計時法的教學中,三位教師用了不同的導入展開本節課的教學,第一位教師用的是學生課前收集到的關于時間的信息,有車票、電影票等;第二位教師用的是兩個情境說說鐘面上的時間;第三位老師用的是喜羊羊和美羊羊的誤會設疑導入。
第一位教師和第三位教師在練習時都把想想做做的第一題刪除了,第二位教師卻是讓學生打開書本,在書上用24時計時法寫出時刻。
三位教師對與導入和練習題的不同處理,我個人認為學習時間,在情境中學習是很有必要的,本課的`教學目標中,時間觀念的建立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適合的生活情景能夠使學生感受到24時計時法是如何表示時間的。中午12時之前的,鐘面上看到幾時幾分,就是幾時幾分,但是到了中午12時之后,鐘面上的幾時幾分要加上12。學會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時間,就要在適合的情境中學生才能夠聯系生活實際有真實的感受。教材中提供的幾個素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的,教師也可以用我們生活中的公交車站牌,單行道的禁行標志讓學生來說一說,這樣更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很多問題就能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
二、讓鐘面的時間和時間彩條的聯系更緊密些。
第一位教師和第三位教師都將鐘面和時間彩條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對比,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不同之處和聯系,這一點我很認同。我對于第一位教師對于一天中鐘面上時針第二次指向“1”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想個辦法區分這兩個1時這個教學環節印象比較深刻。學生提出了用下午1時來表示,學生也提出了用13時來表示。我覺得教師的這個問題很好地激起了學生的思考,用一個辦法來區分一天中的兩個1時,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想到24時計時法要用13時,而普通計時法要加上時間詞“下午”,就是為了能夠區分一天中的兩個1時表示不同的時刻。但是教師卻沒有溝通“下午1時和13時之間的聯系”,如果能夠溝通起來的話,那么鐘面時間和時間彩條就有了緊密的聯系,學生就能通過簡單的推理知道下午2時與14時之間的關系,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就不言而喻了。
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運用地很多,學生平時知道一些,但是教師要做的是將學生的零散的認識進行整理和數學化,然后再運用到生活中,學以致用。
【三年下冊數學《24時計時法》聽課心得】相關文章:
24計時法教學設計05-18
24計時法教學設計05-18
數學聽課心得范文04-14
數學三年級上冊《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11篇)08-19
24時計時法評課稿10-07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13篇)05-24
《24時計時法》教學反思(精選5篇)11-21
三年級下《24時計時法》教學設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