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書心得范文
仔細研讀了這本《跟孔子學當老師》的佳作,掩卷深思,受益匪淺,只感覺自己教學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堅定和從容,作文之讀后感:教師 讀后感。做教師若不學孔子乃是一種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學習,不僅因為他有我們沒有的東西,更因為他的精神可以成為我們這些中國教師的“根”。我們以他的精神為“根”,不僅可以讓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個中心,而且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給學生帶去一種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們將來無論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國文化的“根”,而不僅僅是讓他們通過大學的招生考試,然后便不知道心靈將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在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導我們教師學習的準則。“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教學相長,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這些中國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風景,這些深深卷入了我們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語詞,蘊藏著一份宗教般虔誠、熾烈、雋永的”教學之戀”。
一、大教教心是中國歷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一。
我們教育學生不僅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流的學術養育,更是為了能讓他們的心靈獲得熏陶,即所謂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國歷代優秀教師或讀書人秉持的優良傳統之一。
孔子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體貼“仁心”。在朱熹看來,孔子堪稱圣人。朱子所說的一切堪稱完美再現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將“圣人之心”、“圣人之教”與真正偉大的教育視為同一事物,認為教師教學、學生求學都必須“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來統攝自己的教學活動。“吾之所以為學者,以吾之心未若圣人之心故也。”----朱熹。這種“仁心”在我們實際教學當中就是那種對學生無私的愛。中國式的大愛學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學與不息探索,為學生做求學、正心的榜樣與引導,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術與人生道路。這種大愛反過來又會激勵教師終身求取學問,端正品行,從而將教學引入“教學相長”的最佳軌道。
大教教心在我們是教學中不僅是教學生體貼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識教到學生的心里去,即知識傳授的前提是如何獲得學生的“傾心”——對任課教師的仰慕之心,對所學文化知識的喜愛之心。“親其師,信其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傳授的知識或對學生的管理沒有滲入到時下這些思想千差萬別的當代學生的內心深處,那我們所謂“生動”的說教也只好算得上毫無意義的忙碌了。因此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真正蹲下來看學生,和學生平等相處,走進學生的心田,播種知識的種子,才可能收獲豐收的喜悅。我們的新課改已經向我們說明“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這個幾千年前孔子曾經倡導的千年古訓的深層含義了。
二、“學第一,教第二”永遠是教師不懈追求的教學思路。
“學”仍然是教師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學”,就會有很好的“心”與教。
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第一需要是: 要想贏得學生的欽佩與追隨,哪怕只是少部分學生的欽佩與追隨,都得有真才實學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對教師來說,有學問,行,無需遮掩,是一件多么體貼、暢快的事;沒學問,不行,還要“演戲”,是一件多么恥辱、難受的事。
“藝高人膽大”,國學大師或那些真正有學問的教師如梁啟超,章太炎等這些大先生,他們的底氣實在太足了,以至那些不好學的學生也不敢詆毀他們的尊嚴,而那些好學的學生更是只能“仰之彌高”,心悅誠服地跟在后面,收獲“從游”之幸福與快樂。“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
教書不等于教學。教書是教別人的書-----自己不了解的別人編寫的教材。教學教的是自己通過學習撰寫出來的書,把自己的“學”教給學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漁”送給學生,而不是弄一盤“死魚”給學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學的時候,與其為了“趨新”或想出更動人并且更新穎的“教學模式”,不斷地建構新概念,還不如冷靜下來,想一想教學的永恒之道,讓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實踐。大量的教學實踐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學實踐詮釋的“教學之道”支配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最喜歡的事不是“教”,而是“學”,他不停地“學”,藉此當上了教師,獲得了快樂。孔子是把自己研讀過的歷史文化遺產變成了自己的“文”,換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學到的歷史文化遺產,把它們變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學問”。難怪他可以心情快樂、底氣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來的“杏壇”上。“學”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確立人生第一樂事的過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誘-惑是“思”。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把“思”作為第一樂事。“思”必以“學”為基礎,否則“思”與“學”都無樂趣了。因此可以說,孔子之所以能夠當上教師,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夠通過教學,通過與學生相處,品嘗到類似與真正貼心的“朋友”或“知己”進行交流的幸福,全是來源于他的“學而時習之”。
陶行知 先生常說,當教師的,得先“學而不厭”,方可能體會“誨人不倦”的大樂。錢穆,朱自清們似乎沒有這樣說過,但他們的幸福教師生涯同樣是建立在自己不斷“為學”的基礎之上。“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慍”與“樂乎”皆來自“學”,換言之,“學”實為教學或教師生活之本。
只有先學了,才能教學,才能成為“不慍”與“樂乎”的教師。孔子即是先通過歷史文化將自己所要教授的“義理”研究清楚,然后才來教學生。他是一位真正的以“學”與“思”作為“教體”的教師。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讀《跟孔子學當老師》有感08-31
跟孔子學當老師讀后感04-29
關于讀《跟孔子學寫作》有感600字10-18
《孔子學琴》教案09-09
《孔子學琴》說課稿12-26
孔子學琴說課稿11-03
《孔子學琴》教學設計05-30
孔子學琴的故事及感悟11-07
孔子學琴的故事及感悟01-17
《孔子學琴》的啟示作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