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案例反思心得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新課程認為,對課程的內容和意義的理解不是每一個人都相同。每一個人都在重新解讀課程,把課程給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課程。教師是課程的二度開發者。學生也應該是課程的最終創造者。所以我們要努力為學生創設參與和建設文本的機會。
我在教學三年級第五冊語文教材《蜜蜂》時,學生個性化閱讀感悟讓我驚喜,學生咄咄逼人的質疑,也讓我不知所措。從中,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為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里,帶到兩里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我讓學生了解了完成實驗有哪些必要條件后,又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法布爾來到陌生地方放飛時,看見蜜蜂飛得很低,幾乎要觸到地面,假如你是法布爾看到這個情景,你會想些什么?會有怎樣地推測?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假如我是法布爾,我會想,蜜蜂肯定回不了家。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聰明,它飛得怎么低,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以便更快地飛回蜂窩。有的說:我覺得蜜蜂很笨,飛得高才能看得遠,才容易發現蜂窩。它飛得那么低,怎么能看見兩離多外的蜂窩呢?這時依然有小手高舉著,他自信地發表了自己的'推測:我猜,蜜蜂飛這么低是因為,空氣太潮濕,空氣中的小水珠粘在了蜜蜂的翅膀上,蜜蜂身體變重了,所以飛不高,它要飛回蜂窩一定很困難。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么多獨特的思考,這讓我意想不到。
在后文學習中,我讓學生從文本中尋找實驗結果。根據學生的反饋,我在黑板上板書:
第一批
第二批
回到了家:
2只+15只=17只剩3只未歸。
(花費40分鐘)
(花費大約4個多小時至15小時)
了解了實驗的結果,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可是有學生卻說:老師,這個實驗是真實的嗎?我不容質疑地說:那當然可是學生卻很不服氣地質疑:為什么蜜蜂同時放飛,卻分兩批返回?同一蜂窩的蜜蜂飛相同的路程,為什么所用的時間相差這么多?我被震住了。是呀?我怎么就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呢?為了挽留自己的顏面,我給自己找了個臺階: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很棒,老師把這個問題作為作業,留給大家課后思考。課總算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于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蜜蜂》案例反思心得】相關文章:
蜜蜂教學反思案例201806-13
《蜜蜂》教學反思02-20
蜜蜂教學反思08-09
《蜜蜂》教學反思09-13
《蜜蜂》的教學反思06-13
蜜蜂教學反思11-23
《蜜蜂》教學反思12-27
蜜蜂教學反思05-19
《蜜蜂》教學反思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