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書筆記心得
【篇一: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最近,把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看完了。
看這本書的過程是跌但起伏的。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梭羅的“記流水賬”:他是怎么在瓦爾登湖邊上用木頭建小屋的,怎樣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最為簡單的生活的,怎樣種豆苗,怎樣和來訪過客交流并傾聽窮人們的心聲的,怎樣測量湖底深度制畫地圖。另外,他還頗費筆墨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以及附近小鎮的生活圖景。但中間,總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兩句作者貌似深思熟慮了很久才想明白的話,這樣的段落雖然不多,而且零星地散落在字里行間,但在凌晨閱讀的時候,還是感到它們的力量之強大,將瞌睡的神經都震動得再也不想入眠了。
這位曾經就讀于哈佛大學的高材生,人到中年,卻放棄城市浮華的一切,來到寧靜秀美的瓦爾登湖畔,在湖邊過起了半隱士的生活。要有多大的勇氣來撇清世俗齊刷刷的眼光,才能踏出這一步呢?這是我讀這本書時,不斷閃現腦海的一個問題。他來到湖邊,并非因為他已經參透了禪意,而恰恰相反,他隱居湖畔是為了做一個實驗,他想看看,用一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同大自然水乳交融地做鄰居,能否擺脫世俗的狹隘眼光,獲得思想上的升華。而事實證明,這位可愛的“大叔”真的可以做到。這本寫于19世紀的散文記敘了梭羅與自然為鄰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感悟到得某些與我們現今生活息息相關的犀思利想。仿佛一個古人,已經預見了人類的未來之蒼涼和悲哀。大自然叫他忘卻了時間,或者說擺脫了時間,從宏大的視域去審視人類和人類的精神以及肉體,難怪梭羅呼喊著:我們要愛她,愛自然。
【篇二: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1、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2、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3、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4、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這就是真正的知識。
5、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
6、愛情無藥可醫,唯有愛得更深。
7、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只需要閉上眼睛,轉個向,就會迷路。
8、每一個早晨都是一個愉快的邀請,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樣地簡單,也許我可以說,同樣地純潔無暇。……
9、社會已遠遠背離"社會"一詞的基本意義。盡管我們接觸頻繁,但卻沒有時間從對方身上發現新的價值。我們不得不恪守一套條條框框,既所謂"禮節"與"禮貌",才能使著頻繁的接觸不至于變得不能容忍而訴諸武力。
10、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11、一個人越是有許多事情能夠放得下,他越是富有。
12、我們也許不能夠在一個約定的時日里到達目的港,但我們總可以走在一條真正的航線上。
13、一個人怎樣看待自己,決定了此人的命運,指向了他的歸宿。
14、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要面對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別用惡言咒罵它。它不像你那樣壞。你最富的時候,倒是最窮。愛找缺點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點。盡管貧困,你要愛你的生活。
15、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好比果實上的粉霜一樣,是只能輕手輕腳,才得保全的。然而,人與人之間就是沒有能如此溫柔地相處。
【篇三:《瓦爾登湖》讀書筆記作文】
每一個作家都應該用簡略、誠實的方式描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總說一些道聽途說的事情,他們的寫作,應該像他從遠方給親人寄信那樣誠懇而又間潔:假如一個人真誠地生活,他肯定是住在遙遠的地方。
我是觀賞一切美麗景色的皇帝,我的權力是絕對的。
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閱讀,沒有人會勉強自己,只有合適的衣服才有用處。
所有不幸的根源,得來容易,擺脫卻很難。他們要像人那樣幸福的生活,就必須推翻一切東西,有許多不幸的靈魂即將被生活壓垮。
人們在大的錯誤前提下工作,只有愚蠢的人才想要這種生活方式,他們活著的時候還不明白,臨終之時也一定會明白。
由于愚蠢和錯誤,許多人都被人為的煩惱所困擾——整天進行無窮無盡的勞役。這個樣子,生命再美麗,他們又怎么能享受到?手指因為過度辛勞而變得粗糙、顫抖,每天如此勞動,根本沒有一絲空閑去改善自己。
關于車夫,比起他所運送的貨物的贏利,他的命運無足輕重,他一輩子都在為鄉村老爺駕車奔忙,他有何神圣可言?又怎會不朽?
比起我們的個人見解,公眾的意見其實只是一個虛弱的獨裁者,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指明了他的最終歸宿。
她們根本不關心自己的現實命運,好像浪費自己的生命和永恒的價值根本沒有一點關系。
許多人過著看似寧靜、實際上卻是沒有希望的生活,這是絕望的命運安排。不做沒有希望的事,才是真正的智慧。
資歷深、年紀大的不一定可以教育好年輕人,事實上也不可能。他們的確獲得了很多經驗,但是他們失去的更多。實際上,老人也并沒有什么重要的知識可以傳授給年輕人,他們的生活大多很凄涼,充滿了失敗。他們沒告訴我任何東西,或許根本沒有能力告訴我這些。
從沒有人去衡量人的真正力量,我們也不應該總是按照個人的經歷來判斷他的能力,個人所能一一嘗試的事情并不多。無論你失敗了多少次,不要煩惱,我的孩子,沒有人可以要求你必須完成你還沒有做完的事情。
我們大可以心安理得地相信比我們實際知道的更多東西。我們不應該對自己過分關心,這樣才可以把這些關心真誠地給予其他人。我們天生就喜歡把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無限夸大,我們多謹慎啊!那些煩惱和憂愁實際上是什么?它們究竟是否值得我們費盡心思,或者說值得我們謹慎對待?
大多數的奢侈品,還有大多數所謂的生活舒適品,不僅不必要,還會嚴重阻礙人類的進步。從奢侈和舒適的角度來說,最有智慧的人的生活總是比窮人還要簡樸。一些哲學家,他們表面上十分貧困,但是內心卻十分充實。只有站在安貧樂道的立場上,一個人才能成為一名公正而有智慧的人生觀察者。
現代到處都是哲學教授,卻未見幾個真正的哲學家。一個哲學家與一個哲學教授不同,他不僅要思想深刻,不僅要建立一個學派,還要熱愛智慧并根據智慧的引導去過一種樸素、獨立、大度和值得信賴的生活,要解決生命的問題,不僅要在理論中埋頭,還要更多地從實踐出發。大智者、大思想家的成功,常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豪杰式的,而是大臣式的成功。
有一類人,他們表面上十分富有,卻是最貧窮的一種。他們積聚了亂七八糟的東西,卻不知道怎么使用、怎么擺脫,他們用金銀給自己打造了一幅鐐銬。
他們沒有意識到,如果別人要來買你的籃子,你必須要讓人覺得你的籃子是值得買的。我關心不是怎樣讓人來買,而是怎樣才可以避免出售。人們所贊嘆的所謂成功的生活,實際上只是一種生活的可能而已。我們為什么要夸耀一種生活,而貶低其他形式的生活呢?
國王和王后所有的衣服只穿一次,他們根本沒有沒有享受到穿合身衣服的快樂,只不過是個懸掛衣服的衣架,而我們的衣服每天都和我們融為一體,顯示著穿衣人的個性,最后我們甚至不愿將其舍棄,就像不愿意舍棄自己的身體一樣。
因為人們注重的并非是真正應該尊敬的東西,而只是那些受到人們尊崇的東西。我們熟悉的人很少,認識的衣服、鞋子和褲子卻很多。要是沒有衣服,人們的相對身份還可以保持嗎?要是沒有衣服,你能準確的告訴我,文明人中誰最高貴嗎?
人的需要,不是一定要應付什么事業,而是要有作為。我們盡管穿著舊衣服,但還感覺像個新人,有了新的生機。依靠的只是內在的辛勤和擴展,因為衣服只是外在的保護和世俗的煩惱。
一個人應該穿的簡單,他還應該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周密,防患于未然。
如果你很富有,那就要像棗樹那樣慷慨施予,但是如果沒什么可給的,那么就像柏樹一樣,成為一個信仰獨立的自由人吧。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簡樸與安寧,不要充當窮人的先知,而是要勤奮、努力的成為世界上一個有價值的人。
做好事,同樣需要足夠的智慧。行善,不是泛愛。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方式簡樸,頭腦聰明,那么就不應該是一件難事。人們謀生并不一定需要流汗,如同原始民族的簡樸生活追求。
我愿意世界上的所有人,生活方式越不同越好,但我更希望每個人都能謹慎、耐心地找到并堅持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簡單地采用父母或鄰居給他的生活方式。
合作其實就是一起生活。
人們做了罪惡的事情,死后就難免留下罵名。
人們一年只要工作六個星期就可以保證全年的費用支出。打零工的人最自由,他一年只要勤奮工作三、四十天,就可以解決一年的生存問題。
(關于放牛)不是人放牛,簡直是牛在放人,因為前者需要更大的自由。
他們不應該對人生僅僅采取一種游戲或研究的態度,而是應該自始至終真實地體驗人生。
那里傳授一切知識,訓練一切技能,就是不傳授和訓練生活的藝術。(讓他學化學,卻不教他制作面包的技巧…)
最昂貴的的并不是學生最必需的,學費是收費項目中最重要的,但是他通過和如同代人中最有知識的人交往所獲得的最有意義的教育,卻是免費的。
學生們逃避了必需的任何勞動,但他們得到的卻只是可恥的、無用的空閑,而本該借此獲得的豐富經驗,他們卻完全沒有學到。
崇尚奢侈的人開創了新的時尚,而其他人的就緊跟隨他們。所有的人都在追求xine服裝樣式,這是一種幼稚而原始的趣味。
【篇四: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著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之下。那是徐遲翻譯的那個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歡海子,喜歡葦岸,湊巧海子和葦岸這兩位詩人又都是在中國最早推崇梭羅和《瓦爾登湖》的兩位詩人。于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觸到了這本對我來說影響甚大的書。
徐遲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于春天,對于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這里有大自然給人的澄凈的空氣,而無工業社會帶來是環境污染。讀著它,讀者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凈,精神的升華。回顧我們當下的社會現狀,特別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無怪乎葦岸在《我于梭羅》一文中說,“梭羅近兩年在中國仿佛忽然復活了,《瓦爾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學人書店持續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大約鮮有任何一位19世紀的小說家或者詩人的著作出現過這種情況,顯現了梭羅的超時代意義和散文作為一種文體應有的力量。”在資源被無限制地掠奪的今天,讀這樣一本純凈的書,成為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生活的我們一種無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這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對于工業文明和改革浪潮對中國原始村落的沖擊的那種切膚之痛有著深刻的體驗。人類的年輪走到今天,在此時此刻,我不敢說我們的社會是進步的。在《瓦爾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羅的偉大之處,他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情。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使他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地努力,他重新獲得一種成熟的恬靜。整本書記錄了梭羅在微觀宇宙歷程中的經歷。而他的這一種生活方式,別人也稱之為超驗主義——主張通過親歷親為,來獲得屬于自己的經驗。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溫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別,從這里,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為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脫,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說:“我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積蓄了一些閑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并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說,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為一部文學名著;5、作為一本神圣的書。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讀法,于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鐘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篇五:《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書中,他描寫到,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原來,找著住的地方,是那么簡單。隨后,這間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種的蔬果地。原來,填飽肚子,是那么簡單。再后,他不定期地用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換,原本空曠的屋子由此裝點得頗具姿彩。原來,構筑起一個心靈的港灣,還是那么簡單。
這一點,正是梭羅與陶淵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淵明如此沉浸于對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間每一個人能夠企及的。但之我見,這其間,卻缺少一種源于心境底部的樸素與淡泊。而梭羅則不然,他明確自己簡樸的生活所需,并用自己的雙手卻為自己盡可能簡單地創造出這些。從而騰出時間來,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貼身傾聽,沉靜思考。老子便曾這樣說過,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絕不可被人為地割裂開來。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圣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里,僅用很少的時間憑借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后使自己和自然融為一體。梭羅面對著湖,眺望著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為理性。
縱觀閱讀全書的過程,梭羅在我的印象里,已不再那般強調“避世”的概念。梭羅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余兩天——他仿佛為自己掐準了秒表一般,準時告別。他能意識到自己何時不再需要繼續地沉寂,于是,“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統一地聯結成一片,而且句號完滿——還是那么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偽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而這恰是《瓦爾登湖》這部著作的本質、關鍵,以及可貴。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圣書。《瓦爾登湖》字里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于瓦爾登湖的熱愛,對于小屋的熱愛,對于山林的熱愛,對于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于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么自然,所謂的心靈凈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嘆服的是,每次讀后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復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篇六: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作品。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一座木屋,過起自給自足的生活,并在那里寫了這部著名的作品。
正像封面上介紹的那樣:這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它分析生活,批斗習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十分耐尋味。國慶節買來,看了一部分,但世事紛擾,我有一種看不下去的感覺。上次休息三天,窗外一直陰雨,卻給了我一個讀書的好機會,終于把它粗粗地讀完。我知道,讀得還不過癮,以后肯定還會細細品味。
讀《瓦爾登湖》,我仿佛在聆聽班德瑞的音樂。跟隨著梭羅,跟隨著天籟似的文字,我來到了瓦爾登湖邊,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
別的鳥雀靜下來時,叫梟接了上去,像哀悼的婦人,叫出自古以來的“嗚——嚕——嚕”這種悲哀的叫聲,頗有班·瓊生的詩風。夜半的智慧的女巫!這并不像一些詩人所唱的“啾——微”,“啾——胡”那么真實、呆板;不是開玩笑,它卻是墓地里的哀歌,像一對自殺的情人在地獄的山林中,想起了生時戀愛的苦痛與喜悅,便互相安慰著一樣。然而,我愛聽它們的悲悼、陰慘的呼應,沿著樹林旁邊的顫聲歌唱;使我時而想到音樂和鳴禽;仿佛甘心地唱盡音樂的嗚咽含淚,哀傷嘆息。它們是一個墮落靈魂的.化身,陰郁的精神,憂愁的預兆,它們曾經有人類的形態,夜夜在大地上走動,干著黑暗的勾當,而現在在罪惡的場景中,它們悲歌著祈求贖罪。它們使我新鮮地感覺到,我們的共同住處,大自然真是變化莫測,而又能量很大。嘔—呵——呵——呵——呵——我要從沒——沒——沒——生——嗯!湖的這一邊,一只夜鷹這樣嘆息,在焦灼的的失望中盤旋著,最后停落在另一棵灰黑色的橡樹上,于是——我要從沒——沒——沒——生——嗯!較遠的那一邊另一只夜鷹顫抖地,忠誠地回答,而且,遠遠地從林肯的樹林中,傳來了一個微弱的應聲——從沒——沒一一一沒——生——嗯!
還有一只叫個不停的貓頭鷹也向我唱起小夜曲來,在近處聽,你可能覺得,這是大自然中最最悲慘的聲音,好像它要用這種聲音來凝聚人類臨終的呻吟,永遠將它保留在它的歌曲之中一樣,——那呻吟是人類的可憐的脆弱的殘息,他把希望留在后面,在進入冥府的人口處時,像動物一樣嗥叫,卻還含著人的啜泣聲,由于某種很美的“格爾格爾”的聲音,它聽來尤其可怕——我發現我要模擬那聲音時,我自己已經開始念出“格爾”這兩個字了,——它充分表現出一個冷凝中的腐蝕的心靈狀態,一切健康和勇敢的思想全都給破壞了。這使我想起了掘墓的惡鬼,白癡和狂人的嚎叫。可是現在有了一個應聲,從遠處的樹木中傳來,因為遠,倒真正優美,霍——霍——霍,霍瑞霍;這中間大部分所暗示的真是只有愉快的聯想,不管你聽到時是在白天或黑夜,在夏季或冬季。
許多東西都是相通的,藝術更是。音樂與文學,同屬于藝術,驚嘆于徐遲,翻譯得這樣傳神與精彩。一個地方,是因為作家造就了名勝,還是因為名勝造就了作家?兩者相依相融,密不可分。就像蘇東坡與西湖,李白與天姥山,葉圣陶與雙龍洞,巴金與鳥的天堂……梭羅造就了瓦爾登湖,徐遲又介紹給了我。好想好想遠離城市的喧囂和世事的紛擾,到瓦爾登湖邊造小木屋去……作文
【篇七: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么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于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復,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梭羅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是只身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并捕獵、耕耘、沉思、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在書中這樣描述:“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儉樸生活,并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里呼聲。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凈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許吧。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篇八:瓦爾登湖讀書筆記】
讀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是在前幾年。對我來說,這來自遙遠國度、有些年代的作品,而且還不是英文原本,當然不是很入味。但是我還是要感謝徐遲先生,他的推介讓我們讀到了這部曠世作品,而其譯作之明白曉暢,大大化解了我和作品之中的“隔”。
但是讀著讀著,我“沒來由”地想起中國古典隱逸作品。
以前讀中國古典隱逸作品,也是山林,也是孤獨,也是那種頗為自得的生活模式,讓人感受到了別一種自在而悠遠的情調。李白《贈孟浩然》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蘇舜欽《獨游輞川》:“隱逸何曾見,孤吟對古松。”白樸《漁夫》:“……點秋江白鷺沙鷗。傲煞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都表現出自我的肯定與情感的放逸,心不為役、志存高遠。——當然中國隱逸作品再怎么隱逸、都有著不一樣的壓抑的味兒,讓人感受到并非真正的超脫,書畫樂曲也一樣的。
李白當過官,他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當路無人”,便只好還歸故園。白樸因家國變故、不復有仕進之意,是另一種境遇。
《太平廣記》引《逸史》:盧杞遇到仙女太陰夫人,夫人謂杞:“君合得三事,任取一事:常留此宮,壽與天畢;次為地仙,常居人間,時得至此;下為中國宰相。”杞曰:“在此處實為上愿。”待朱衣少年奉帝命前來確認時,盧杞情急之下大呼:“(愿做)人間宰相!”小說家之言雖是虛構,但反映了當時讀書人在隱逸與做官之間進行抉擇的真實內心運作。
中國傳統讀書人燼其心不愿“入世”的大多已皈依佛、老,除此之外一般來說,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包括那些放浪山水的,他們并非不想當官。當然這些有意仕途、或執著于仕途的,也并不全是僅僅為了出人頭地光耀門庭升官發財,他們更主要的應該是想做些事、要做些事,有所作為,他們有理想有情操有著終極追求,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者。
在古希臘古羅馬以至近現代西方,知識分子有著獨立發展空間,對社會對政治生態可以發揮其重要影響力。而在官本中國,知識分子不得不依附于某個統治集團而生存。元代高明《琵琶記》:“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秀才,你這般才學,如何不去做官”?
也因為讀書人不得不依附的社會地位,注定了中國歷代讀書人天然的悲劇性格。在嚴酷的政治生態中,當讀書人不得志、或個人理想與現實產生極大沖突而為了保全個人人格的時候便很容易萌生隱逸情緒、在精神上或行動上逃避于“山水”之間,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追求,退為“獨善其身”、作最后的人格固守。齊己《閉門》:“外事休關念,灰心獨閉門。”孟浩然《自洛之越》:“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酒,誰論世上名!”很超脫,但任誰也看出沉浸其中的那種無奈與無力感。
中國傳統的隱逸是一種被動的逃避與拒絕。梭羅《瓦爾登湖》也是同樣的避世同樣的“山水情結”,卻有著不一樣的大自然的氣息與天邊朝陽的蓬勃,而感受不到絲毫的“官場”味兒。
1817年7月12日梭羅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1838年回到家鄉,執教兩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作家愛默生的家里,當門徒,又當助手,并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3月,他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伐木,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后,他認為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然后拿這些到村子里去換大米。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梭羅將他所找到的了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他的感受、他的一點一滴的經過,都記錄在他十多萬言的散文集《瓦爾登湖》里。
隨英國及法國德國之后,19世紀初,美國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開始起步。梭羅對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自由發展空間、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松和愉悅:
“人們終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種種需求中,在物質的羅網里苦苦掙扎,最終只是物質占有了他們,這就是人的物化。人們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工具,滿載著人為的憂慮,忙不完的粗活,卻不能采集生活的美果。”
梭羅崇尚自然的美內在的美,他認為:“美來自他的不知不覺的真實感和崇高心靈,至于外表他一點兒沒有想到;這樣的美如果必然產生的話,那他先已不知不覺地有了生命之美。”他借助中國古代哲人孔子的話闡述生活的本質:“孔夫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一個人把他想象的事實提煉為他的理論之時,我預見到,一切人最后都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筑起他們的生活來”。
“時間只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淺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來”。這讓我想起孔子的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跟那些怡情于山水的中國傳統讀書人一樣,大自然總是最好的朋友與伴侶:“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溫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侶,即使是對于憤世嫉俗的可憐人和最最憂郁的人也一樣。”不過,我覺得,同樣都是大自然中的天使,梭羅是自由自在的,他屬于無邊無垠蔚藍的天空;而我們的、包括陶氏情結是折翼的,也在飛翔,可是被局促在官本社會的有限空間里。
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適宜人們在其中進行觀察與思考。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與孤獨結伴,簡單、寧靜,真實的活著,無欲無為無牽無掛:“我的短處和前后不一致并不能影響我言論的真實性,盡管我有不少虛假和偽善的地方——那好像是難于從麥子上打掉的糠秕,我也跟任何人一樣為此感到遺憾,——我還是要自由地呼吸,在這件事上挺起我的腰桿子來,這對于品德和身體都是一個極大的快樂;而且我決定,決不屈辱地變成魔鬼的代言人,我要試著為真理說一句好話”。“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就是亨利·戴維·梭羅。
愛默生:“真正的美國人,非梭羅莫屬”。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1882年),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是確立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國前總統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
我無意列舉一二三將李白孟浩然等與梭羅做比較,當然如果一定要進行比較、則先得比較兩地迥異的社會背景及文化背景。這必須的。
況且我覺得我并沒真正讀懂這部《瓦爾登湖》。
上世紀80年代初讀金圣嘆評《鶯鶯傳》,金圣嘆說,讀《鶯鶯傳》須沐浴讀之,焚香讀之(大意如此,我當年是在福建省圖地方文獻閱覽室讀的民國印行舊書,以后沒再看到該著述)。同樣的態度,我們接觸任何人類創造的精神產物,既不該俯伏,也不應傲視,不妨排空任何預設立場及既有印象、長拜之后認真閱讀。對梭羅的《瓦爾登湖》也是一樣的。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心得】相關文章: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心得04-07
瓦爾登湖大學生讀書筆記心得08-26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6-20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8-20
《瓦爾登湖》經典的讀書筆記04-14
瓦爾登湖的讀書筆記03-23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3-02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09-22
瓦爾登湖讀書筆記摘抄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