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凡四訓》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了凡四訓讀后感(通用24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了凡四訓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了凡四訓讀后感 1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這本書是他用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書中他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共分為四章,開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學】中袁先生就講述了自己從“被命數所困”到“努力改變命運”的真實經歷,讀了之后我深有感觸。
從他的故事,讓我們切實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命運,改變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所束縛、禁錮。
因果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定數,但是也并非不可改變。關于命數已定,云谷禪師這樣描述:“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數雖定,但要看我們對待它的態度。行極善的人們,命運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為他不斷的累積善果和福報,這極大的福報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變為吉祥;而行惡的人,命數同樣不能確定的,因為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極大的惡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報變成禍事。
我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變,我們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書中袁了凡追問命數是否可改時云谷禪師說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句的意思是說:個人的命數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澤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個人造惡,就自然折福,個人修善,就自然得福。緊接著禪師又列舉出佛經里的句子--“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來證明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改變命運的事實。但要注意,這句并不是鼓勵大家為求功名富貴、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這樣單純只為一己貪念而為善,沒有真心誠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業障。
我覺得,在現代的社會當中,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例子有很多,他們都是經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想有所改變,我們就應該從現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積累。有這樣一句古語--“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多讀書、多學習,多做有意義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學習不良嗜好,不做惡人。要心存善念、積德行善,無貪念、無惡念。只要這樣每時每刻的累積,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樣,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正如《了》文后面章節中所說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了凡四訓讀后感 2
對于《了凡四訓》這本書,自己接觸不是一次兩次了,也有多個版本的書籍,朋友贈送的,我也贈送不少友人。之前還有朋友讓我讀十遍,我很認真的去讀了。但是讀過三遍后,我就在困惑中自己矛盾了,以及掙扎著。書中講到惜福、改過,修行,積德行善,這些都沒有錯。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去面對,去改正,就修正,就是一種善。能利益蒼生,為他人著想,更是大德,確實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
但是針對我自身,我覺得之前自己迷惑了。我以為自己若想改變自己命運,必須去做這些事情,去發大誓愿,去求,去身體力行的完成。這樣才能有希望。我缺什么呢?我缺一段能牽手的姻緣,缺財富。有師兄說,你可以在菩薩面前發大誓愿,兩年內自己若能婚配,做滿多少善事,或者一步一頭磕到寺廟去,或者終身不吃素,將來重建廟宇,重塑金身等。我啞然,不是我不信,是我覺得如果這樣,那跟交換有什么區別,我的追求難道就是這些嗎?我用自我約束的積德行善的行為,去交換一個我未知的,我渴求的事情。這并不是我追求的.人生,得到又如何?婚姻只是人生一段不是一個人的生活而已,現在不過是一個人孤獨之旅吧,兩個人了,就不孤獨嗎?我不想去發誓兩年內做多少好事,去求個姻緣,那求來也是假的,是自己偽善的表現,和貪婪。不是我做不到,是不想那么去做,我可以積德行善,但我無所求。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依然會堅定我學佛的信念和信心,我惜福,改過,修行,修心。修好這一顆心,時刻讓自己心靈能安寧、安靜,心安。朋友說能心安是多么難得,能踏實的生活,能平靜平淡的對待人生,那是何等的自在?我追求的是一種大自在的境界。在點滴的生活中去做,不求大,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嚴格自律,積極努力的去生活,去追求。
合伙人說我不是個商人的料,我沒有利益心,沒有野心。我不語,我只是把我該做的事情做好,不欺騙人,不坑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消極不頹廢,工作中,我積極投入,但是我不問結果,我只在乎這個過程。我不是不追求結果,只是我更看重這個過程,我會更加完善自己。交朋友貴在交心,做事情,也貴在真誠。人生中任何事情,都不要心存僥幸,平淡對待,那是多么難得。不卑不亢,不貪婪,不悲觀,那也是很難得的,不要太多的欲望,人心不足蛇吞象,任何時候都要知足,得到時問問自己無愧嗎?心安多么難得!
從此書中,我已明白大的道理,原來只局限在,我以為只是讓我們去發愿去求改變自己命運。如果只是為了發愿求自己一時的安樂,那只是一種小我境界,現在這已經不是我想追求的了,我會深信不疑的去做,但是我不想求自己此生的榮華富貴,也不求什么感情長久美滿,我想要的是更多領悟人生的意義,追求心靈深處的東西。
了凡四訓讀后感 3
都是一些道聽途說的例子,大部分應該都是以訛傳訛胡編的,還好都勸人向好。大概是封建思想的產物吧。
有一點值得肯定:做好事卻不深究其中的客觀道理,就自稱是做了好事。知道其實是造孽,浪費了一番苦心不說,還沒好處。
了凡認為,對自己好的好事不算好事,對別人好的`好事才是真的好事。這在現代社會的風氣里,不太可能流行起來。經濟學中認為每個人都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就會推動社會變得更好,雖然也有外部性等例外,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以經濟人的利益為首。
了凡舉孔子的例子說明,人做善事不應該只看眼前的好處而要看長遠的利弊。不談論一時而談論長遠,不談論一個人而談論全天下。有時候看起來不道義反而是道義,看起來不符合禮節反而符合禮節,看起來不誠信反而誠信,看起來不仁慈反而仁慈。
文中有言,韓愈說過:“如果想要勸人家一時,用嘴說就行了;如果要規勸百世的人,就要寫成書籍。”不知道是真的假的,可能他沒有考慮過萬一后人不讀書怎么辦吧,但是不對,不讀書總有人會讀,只要讀了就會影響些人,一些人就可以影響其他人。
了凡四訓讀后感 4
讀此書,從她說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_機緣巧合結緣佛教,_暑假回家鄉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幾本書,其中一本———《了凡四訓》,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淀,借此機以為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來,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云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發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與佛經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一書,才發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復品讀《了凡四訓》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讀后感 5
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感慨萬千,以前對人生迷茫無錯的我突然間豁然開朗,尋得了一條通天的人生大道,這條大道是如此清晰,如此的光明,令我十分感動,信心倍增。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為教育后代子孫而寫的一本家訓,原名《戒子文》,后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此書分為四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講述了袁了凡一生改變命運的經過,舉出了許多因行善而得善報、改變命運的實例,闡述了積德行善的種。種方法,鼓勵人們積極改過修身,力行善道,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云谷禪師和了凡先生的對話,他說,人的命數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于凡夫俗子,對于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為他行了善事,那么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為他行了惡事,那么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
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后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后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是父母祖宗上天給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運則是由先天的命運轉變而成,有的人一生無所作為則后天命運終生沒有變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積德行善,則他的后天命運就會向更好的方向轉變;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惡多端,則他的后天命運就會向壞的方向轉變。
此書分為四章,有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等四篇,了凡先生用親身實踐向人們證明,命運原本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總結了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撰寫了這本探求立命之學的訓誡之書。書中立命篇,就是說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自己。立命之學,是討論立命的學問,講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所經歷,所見到改造命運種。種的考驗,告訴他的兒子袁天啟;要袁天啟不被命運束縛住,并且應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后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后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是父母祖宗上天給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運則是由先天的命運轉變而成,有的人一生無所作為則后天命運終生沒有變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積德行善,則他的后天命運就會向更好的方向轉變;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惡多端,則他的后天命運就會向壞的方向轉變。
第二篇講的'是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那么大的罪孽,自然就不會再造了。一個人改過,如果能具備書中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那么就能有過錯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陽光一樣,還怕不融化嗎?但要改過,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發慈悲心,廣積陰德。善一定要積很多,才能發生大作用。而且所積的善最好是別人所不知道的陰德,才能夠扭轉命運。然而行
善積德都以慈悲心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愛的胸懷,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第四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驗。仔細的研究,不囫圇吞棗,那就必定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他人來往,所以必須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學問也會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會進步。如此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
我們一般認為,人在一生中,通過加強鍛煉有一個好的身體,通過刻苦的學習有一身好的本事,有了這兩樣,人就會有了幸福和長壽。這當然是對的,而且是完美人生所必須的兩樣東西,人們在年輕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追求這兩樣東西,但是,人是有社會屬性的,你的行為、語言和思想對你的周邊社會時刻都在產生著影響,你的周邊社會也每時每刻都對你的行為、語言和思想產生著反饋,而這些來自于外界的反饋無不與你的言行有關,你好的善的言行就會得到好的反饋,即使你是一個能力有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會得以拓寬和通暢;而你的不好的惡劣的言行就會得到不好的反饋,即使你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會變得狹窄和不暢。這一道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無數次的被檢驗。
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兩回事,我們的祖先把他們五千年來的聰明才智和道德美德留給了我們,使得中華民族長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我們的驕傲。但是,當今的一些國人,盲目的追逐物質的享受而忽略了獨立自主的創造,盲目的追求外國的時尚而忽略了自己
民族的風格,尤其是盲目的追逐金錢而忽略了傳統的道德美德。他們的言行盲目,內心浮躁,他們經常會拿著一知半解就去挑戰權威,對本該尊敬的師長很不以為然,把本該孝敬的長輩視作他們的奴仆,內心已空虛到瘋狂的忘我的追逐明星,真不知他們哪一天會愛上侵略者部隊里的靚仔大兵,他們視為所欲為為自由,視侵害他人為搞笑,視放縱為瀟灑,視另類為酷,這樣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學歷對社會又有何用,他們不危害社會就算燒了高香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有才無德的人,更不要說那些無才也無德的人了,這樣的人你能喜歡嗎?你愿意做他的同事或好友嗎?你愿意接納這樣的人做你的員工嗎?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他們,他們的人生道路會寬廣嗎?
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云谷禪師和了凡先生的對話,他說,人的命數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于凡夫俗子,對于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為他行了善事,那么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為他行了惡事,那么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所以人的命數是沒有一定的,如果一個人不行善,也沒有違犯過失,那么他就只能順著他的命數向前走,半點都不自由啊!只有力行善事,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聯想到實際,我覺得改過行善最重要的是要修心,從念頭上做起,做到意念清凈,不起一絲毫的妄念,順和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才能成功。人的一切惡行歸根結底都來源于心里,如果一個人不生惡念,那又談何造惡呢?要修心,就必須在心中培養扶持正念,在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時常反省自己的過錯,別人冒犯我,那是別人的過錯,于己無干,不怨別人。古人道:舉頭三尺有神明。敬畏天理,心體光明,無愧于一切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豪杰。現代的社會之所以很少見到君子豪杰,是因為社會能干擾人清凈本心的因素太多了,世人已經很少有人能保持意念的清凈了,也很少有人能深信因果報應之事了。
看完這本書,合上書頁時也卸下了塵世的偽裝,誠實的審視自己也許這就是機緣吧?在一個平凡的午后我與這本書相遇了,這個巧妙的邂逅也注定了我的人生將走向不同的道路。
了凡四訓讀后感 6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斗之間的關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奮斗的意義,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于找到了一種說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云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余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后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證了古圣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我還是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并按照古圣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沒有現在這么亂,一定會比現在更繁榮富強。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祿呢?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立志必須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讀完此文,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于行了。相信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在此,感謝眾師。
了凡四訓讀后感 7
近日,我瀏覽了《了凡四訓》,如同凝聽圣人教誨,收獲甚大。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代袁黃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份內容,集中概括總結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重、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極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變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類轉變也正是信仰的轉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成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但要積極其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由于人們有不正當的思想才會發展成千萬種錯誤,一個人假如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出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地。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但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修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假如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可以夠具有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自豪使人落后。
通過了凡先生的經歷,有兩點我感慨頗深:
一、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布滿信心,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著想,這人必有后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勢必遭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滅亡。即空門講求的因果報應。佛教以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力感化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化。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因此,要培養仁慈之心,多行善事,這類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人的身心。要經常檢討自己。當意想到不好的情況發生時,要立即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英勇心。
第一要發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檢討是否是對得起父母的養育、組織的培養、親人的期待。
第二要發畏心。要有畏敬之心。假如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甚么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畏敬黨紀、國法和規章制度,這是鐵規,須深知觸碰各項規章制度高壓線的后果嚴重,教訓慘痛。
第三要發勇心。有過當下就改,不必遲疑。發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讀后感 8
初聞《了凡四訓》,并不知其為何書,不知為何人寫,不知為何故書。
是故翻閱,即被了凡先生的語言和人生經歷吸引。可以說,此書乃了凡先生在不同人生階段因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而得的感悟,一共分為四篇,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此書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用佛家的語言講,先生頓悟人生,修成正果,其思想對后人處世大有裨益,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大有益處。
過去,我也曾被“人的命,天注定”的說法困擾,得過且過,隨遇而安,不曾想,其實,所謂天命,不過是一種自然規律和法則,萬事萬物沿著既定的規律發展前進,但,人,有主觀意識,能發揮能動作用,正如書中云谷禪師所言,“命運是由我們自己造作的,與別人無關”,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棄惡行善、修煉自我、廣種福田歷練人生,所以,即使是經歷相同的兩個人,心態不同,最終的命運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讀此書,于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收獲是調整心態、反思自省、漫漫修行。
一、調整心態、把握當下。
在進入行政裝備科工作之前,我曾在派出法庭工作了5年,每天與不同的當事人打交道,看著不同的當事人重復上演著他們或相同或近似的故事,我因為別人的開心開心過,因為別人的煩惱感嘆過,因為別人命運的不堪傷感過,我曾經認為所有的時間都在重復,所有的付出都在費力傷神,我甚至感覺自己已經看遍了世間繁華,看透了世事凡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的習慣了在各種矛盾糾紛中與自己平衡相處,內心不再泛起動蕩的小波浪,我學會了總結不同案件的共性,分析相同案件的特殊性,與當事人真誠溝通,用心化解當事人的不良情緒,不僅案結事了,更使得我的心情明媚,終于,我得以在鋪天蓋地的卷宗里逐漸喘過氣息。正是有了在派出法庭的工作基礎和心態調整之路,使得我懂得珍惜我走過的每一步路,如今到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新的路程,新的`歷練,我會更加珍惜,干一行愛一行,我愿意成為單位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正如書中六祖慧能大師有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方寸就是指我們的當下現實之心,于我而言,就是把握當下。
二、反思自省、見賢思齊。
了凡先生有云:“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意思就是我們都是尋常之人,平日所犯錯誤多不可計,可不少人在總結往事時,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錯誤,這不過是因為太過大意粗心、目光短淺的緣故。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清醒和正確的認識,正如《論語.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對此的理解是,每天要多次反省反思自己,內心淡定從容,不為外利所動,為人處世,從善如流,不失真我。遇到德才兼備之人,以其為榜樣,堅定信念,保持能量,盡力追趕。我以前聽老人們說古代寺廟里描繪壁畫的僧人,從日出畫到日落,即使在黑夜也會手持蠟燭繼續工作,他們用盡一生,立定心意,就做這一件事。而我們面對當下紛繁復雜、物欲橫流的時代,僅做到“潔身自好”這一件事就需要莫大的秉性與定力,為什么我們常說要遠離負能量的人、親近具有正能量的人呢?因為人與人之間各自內在的能量是會傳遞并相互影響的,正能量的人自有他們樂觀、陽光、積極向上的磁場,而他們所擁有的也必是他們應得的。這就是書中云谷禪師“世間享千金產物,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之意所在。因此,我們勢必要定心定意、拓開心量、見賢思齊,如此這般,何愁不能超越“命數、定數”。
三、不驕不躁、謙虛謹慎。
“滿招損,謙受益”的訓誡在《易經》、《道德經》、《尚書》中都有體現,在《了凡四訓》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凡先生說:“只有謙虛的人才有福氣”,謙虛也是道家極力提倡的優秀品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表達萬變,不離其宗。謙虛,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品行,更是一種內在修為,空虛的麥穗舉頭仰望天空,而成熟的麥穗則低頭朝著大地,于我而言,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應該沉下心,不驕不躁、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前行。
這就是我讀《了凡四訓》的一點感悟,其實,對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以我的閱歷和思想境界若要完全領會尚需時日,也只有時間才能成就這一切。
謹以此感悟與大家分享!
了凡四訓讀后感 9
《行善莫懼人言》這一篇,袁了凡寫得很短:
“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從興修水利說起,講行善,不避嫌疑,不辭辛勞。
人類歷史上,搞不定洪水的民族和國家全被洪水淘汰,所以說,洪水是人類的敵人,興建大利就是要搞定這個敵人,它是人類善行中最大的善之一。開辟水道、建筑堤壩、修筑橋梁都是大善,至于施送茶飯、救濟饑渴之人,也是行善積德。古代不發達時,修橋、鋪路、治水是不需要審核的大善行。
“勿避嫌疑,勿辭勞怨”,意思是,這些大善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所以給人的感覺是,行善的人可能是故意這樣做,通過行善而希望得到點什么。袁了凡卻告訴行這種善的人:你別管別人怎么說,聽從你內心的聲音,只管做去。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就如鍵盤俠一樣,嘴炮厲害,其他一無是處。
我總結為幾點:
第一、普遍化的善,才是最大的善。
第二、人言可畏,吐沫星子有時候勝過萬箭穿心。我專門查了一下:“人言可畏”這則成語的言是語言,指流言蜚語;畏是怕。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這個成語來源于《詩.鄭風.將仲子》:“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說古時候,有個名叫仲子的男青年,愛上了一個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會。姑娘因他們的愛情還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父母知道后會責罵她,所以要求戀人別這樣做。于是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門樓,不要把我種的杞樹給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樹,而是害怕父母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父母要罵我呀。”
姑娘想起哥哥們知道了這件事也要責罵她,便接著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墻,不要把我種的桑樹給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樹,而是害怕哥哥們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哥哥要罵我呀。”
姑娘還害怕別人知道這件事要風言風語議論她,于是再唱道:“請求你仲子呀,別爬我家的后園,不要把我種的檀樹給弄折了。并非我舍不得樹,而是害怕人家說話。仲子,我也在思念你,只是怕人家風言風語議論我呀。”
看到了嗎,人言可畏啊,連姑娘談個戀愛,都麻煩,怕人說啊!特別是在最近一些年,網上的一些噴子,小人,網民……他吐唾沫星子,隨口就來。但是,他真的做了什么吧,也不見得。
第三、做事,做善事,成事,要不懼人言,不辭辛勞。有一部超治愈的電影,叫做《海蒂和爺爺》。講述了許多道理。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小女孩海蒂自小父母雙亡,所以海蒂一直由姨媽照顧,但不久姨媽找了一份工作,將海蒂交給性格古怪的爺爺于力照顧,但爺爺與海蒂的感情迅速升溫!可姨媽的再次出現打破了海蒂和爺爺平靜而又幸福的'生活,姨媽將海蒂再次帶走,海蒂來到了富家小姐克拉拉的家中,在海蒂的愛心幫助下,克拉拉鼓起了對生活的勇氣,重新從輪椅上站了起來。海蒂最終和爺爺團聚,克拉拉奇跡般學會了走路......
所以,不用管別人怎么說,你喜歡的事情,盡管去做。人生短短就一百年,眼睛一睜一閉,其實也就結束了。而且,那些平時流言蜚語的,東一句西一句的人,其實,他們不是真的關心你,而是無聊地以你為素材來打發時間。我覺得,真的關心你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幾個。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言語。一句話:做自己的事,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了凡四訓讀后感 10
在觀看《了凡四訓》電影的時候,我記得開頭有這么一段話:了凡先生本名袁黃,早年被孔先生將一生命運算定,后遇云谷禪師,為其開示“命自我立”之學,遂改別號“學海”為“了凡”。了凡先生書其一生,實踐改過積善之法,成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運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要有一個好的心態。真的很感謝公司向我們推薦了這部電影,并且發放圖書,時刻鞭策我們,提醒我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多積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云谷禪師曾對了凡先生說,人的命數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于凡夫俗子,對于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為他行了善事,那么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為他行了惡事,那么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兩回事,當今的一些國人,盲目的追逐金錢而忽略了傳統的道德美德。他們的.言行盲目,內心浮躁,見義勇為的反遭誣陷,公車讓座的反被罵,中國已經出了多少個彭宇?這不禁讓人思考,作為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現在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這部電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態改變人的命運,從了凡的知命認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認命,從這一轉變就是心態發生了質的變化,神奇教練米盧帶領中國足球隊歷史性沖進世界杯,我記得他的名言就是:態度決定一切。心態就是心大一點,一切從心開始,結善緣,積仁德,俗話說:“惡從心中起,口乃心戶之門”,對別人,對親人,對孩子,口出惡語,沖動這個魔鬼會讓你肝火旺盛,最終損傷的還是自己的身體。
保持良好的心態,多積善行,不計較一得一失,時刻記得提醒自己,讓浮躁的心靜下來,不要管別人計較你什么,也不要管別人說你什么。誰能救自己?誰又能解讀自己?只有自己,從我做起,從心做起,才能改變自己的個性,改變未來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訓讀后感 11
了凡四訓至此已通讀一遍,文雖讀完,卻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剛開始。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又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慨命運的不可捉摸,反復無常,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里面則把此謎底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人因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數,才有天命,才會為陰陽所縛,不得轉動分毫。如果人無心,也便無數可講,又怎能為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所以用數學可以推算出來。但得無心,即是無數,數學又如何能算定?數是如何來的呢?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定。人的`七尺之軀,其實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系嗎?不是的。關鍵在于心。身軀是受心的支配,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于一念之間。肉身只不過是一個附庸而已,沒有絲毫自主權。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實在沒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沒有仔細想想,我們應該擁有這些東西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喜歡捉弄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慚愧,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經常打壓諷刺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言妄語數也數不清。既然如此,我們還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由得羞愧萬分。至于讀到無子的種種因由,自己更是無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相比之下,還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深重了。
易經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可惜很多研易之人,并沒有重視這點。千方百計騙取他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撼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原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分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刻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后,立志必須改過,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增進不少。世間聰明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念頭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就的卻非常少,為什么?因為茍且偷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很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茍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自己便長存了知恥心與畏懼心,勇猛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于行了。相信在同盟諸位老師的教誨下,必定能使自己的德行日益精進,同時也更明白了同盟設立易德學習的良苦用心。在此,感謝同盟,感謝眾師。
了凡四訓讀后感 12
書籍是美好生活的元素,從書里能讀到智慧的語言、通透的人生、深邃的思想以及曠遠的未來,有時是一句話的頓悟,有時是一個故事的感慨,今天,我想談談正在讀的《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給后代的一本家訓,正因為是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字里行間言語懇切,用心良苦,薄薄的一本小冊子,道盡人生深味。袁了凡通過自身經歷,講述了命運可以通過修行改變。
首先是改過,就是要矯正自己的行為。人有所為有所不為,書中說,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有了這三種心,必有過能改,如春天的`冰遇到太陽,即刻融化。
其次是行善,要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書中列舉了與人為善、救人危急、舍財作福、敬重尊長等十種善舉,袁了凡認為,通過日積月累,人的慈悲心會逐漸增長,自身必得福報。
最后要謙虛。滿招損,謙受益,這是非常智慧的人生哲理。袁了凡用自己和友人馮開之、夏建所、張思巖的人生經歷告誡后人,人要進步,必虛懷若谷。謙虛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受教的機會,從而獲益無窮,這是修行者必不可少的品質。
1569年,36歲的袁了凡去南京國子監之前,前往棲霞山拜謁云谷禪師,這一見,改變了袁了凡的人生軌跡。這之前,袁了凡的人生拘泥于“天命論”,他認為不用努力,不必攀爬,因為不管是科舉仕途還是婚姻子嗣,甚至壽命長短,一切早已命定,但禪師的話,讓他重獲新生。云谷禪師說,每個人的命運都是通過自己的造作而成,每個人的福報也是自己努力追求而得。每個人要通過改過、行善、謙虛,來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軌跡,這是一種向內的修行。
袁了凡生活的明朝,太多人把命運和前途交給神佛,并求助風水,《了凡四訓》卻如一股清流,他用事實說話,用親身經歷證明給世人,靠自己的努力和修行,靠自己的信念和行為可以改變命運。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今天也依然不會過時。
當然,我們早已從老一輩人口中聽說過“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我們也在很多書中都能讀到類似改過、行善、謙虛的勵志名言,《了凡四訓》帶給我們的是另一種閱讀體驗,那就是來自真實的行為和經歷后的結論,并言辭確鑿地說給了他的至親,我們只是在浩渺書庫中撿得并借來一讀,像是發現了真金。如果每一個讀到這本書的人,多多少少能做到一二,遇事常思己過,或許我們身邊就會少了很多蠅營狗茍,我們的時代也會更加和諧文明。
當然,《了凡四訓》中也有唯心主義的傾向,我們讀任何書都要辯證地去讀、去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當下聯系實際,把書中的珍貴思想加以提煉,從而更好地為己所用。
了凡四訓讀后感 13
《了凡四訓》里面講,擁有千金財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發郁悶。看來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輕于鴻毛的,如果能變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訓》告訴了我們命運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訴了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行善積德。問題是,這樣的標準還是世俗化的標準:有兒子,中進士,當高官,發大財。
可是,這些對于佛教徒來說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煩惱之物么?世尊舍國棄家而求人生真諦,說明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標,這些也不能作為標準吧。而且若把這些作為修佛的目標還是有分別心,修的是有為法呀,這應該不是四諦所宣揚的吧。也許,是我閱讀和理解錯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訴后人命運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變的,而且即使是富貴功名這樣的事情也是可以通過修善行和發愿改變的。但是,本人認為不能太過執著于本書的教誨,因為這些畢竟屬于有為法,也是根源于貪嗔癡念的,對錢財和權力的追求源于貪,對生兒子的追求源于癡,而這些都是不能斷煩惱的。但是,下一個問題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可能憑自力永遠也斷不了這些。于是,即使修有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畢竟比沒有修行要好。這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和選擇呀。
生命是要重量還是數量,我覺得自己命里沒有數量,嗬嗬,只能選擇重量啦。
了凡四訓讀后感 14
《了凡四訓》是明朝道教大師呂洞賓所著的一本修行文集,它以寓言的形式講述了呂洞賓自己的歷練經驗,傳授了很多關于修行的實用方法和內在的道理。
在閱讀了這本書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啟迪和引導。它從思維、修行、健康、養生、心理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和技巧,讓我受益匪淺。
它告訴我們要用正確的思維來看待事物。不要順從自己的欲望和個人利益,而應該以大局為重,以人類的.利益為最高目標。這樣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們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修行成果。
它強調了修行的必要性和方法。修行是一種內在的努力,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和自由的方式。呂洞賓建議我們通過打坐、靜心、修行等方法來加強自己的抗壓能力和內在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
此外,它還提供了很多有關健康和養生的建議。呂洞賓認為,只有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才能有利于修行和自我提高。因此,他建議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運動、保持飲食平衡等等。
最后,它還教導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呂洞賓認為,正確的心理狀態是修行的重要前提。為此,他建議我們要保持積極、平和、寬容和開放的心態,以應對各種不同的挑戰和難題。
閱讀了《了凡四訓》后,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得到了很多的啟示。它讓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修行道路,也讓我更加深入地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
了凡四訓讀后感 15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了凡先生的人生,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么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最后一點,改過的勇心。勇于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改正,改變自己需要勇氣和決心。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了凡四訓》告訴我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么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么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
1、每天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記在本子上,經常拿出來看。
2、改掉自己急躁的脾氣,凡事慢三拍,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
3、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別人,這樣才能寬容。
4、凡事都要想到兩面性,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
5、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
6、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了凡四訓讀后感 16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人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度,所謂發恥心、發畏心、發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
發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督,排除了別人發現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頭頂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發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善德;易經同樣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對于我們這些在俗世學佛的人一定要認真踐行《了凡四訓》所說的金玉良言,發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遠離顛倒夢想,證悟菩提。
愿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早脫輪回,往生西方極樂,證得佛果。
了凡四訓讀后感 17
《了凡四訓》總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學,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講了自己小時候被算命先生算命,算到作者一輩子的造化。這個觀點我是不認同的,我一直對算命這個說法很反感。后來云谷禪師傳授的改變自己命運的道理,就是多行善。行善無大小,只要有心,處處可行善。
改過之法,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真正能達到這樣思想境界,如此徹底的人又有多少。許多人知道自己有過,往往抱著僥幸心理,或者想著這次做了,下次就不再做。或者知道有過,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我想,只要覺察到自己有過,哪怕沒有像作者說的那樣勇猛徹底到位,只要每天每次改一點點也是好的。
積善之方,指做善事的各種方法方式。作者講到了真善和假善之分。善的偏、正,半、滿,大、小之分。真善和假善,有時很難區分。行善時需要對善事仔細考察分析,才能分辨。我回顧自己的助人,有些表面上是幫助他人,但結果反而是使他的結果更壞。常人很難分辨。以后做善事,多留一份心,多覺察。
順其自然地幫助別人,大概有十種:
1、與人為善
2、愛敬存心
3、成人之美
4、勸人為善
5、救人危急
6、興建大利
7、舍財作福
8、護持正法
9、敬重尊長
10、愛惜物命。
其中與人為善,感觸比較深。與我家先生相處十幾年,受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與人為善。認識他之前,我看到的別人,大多是懷疑,不信任,帶著敵意。覺得別人都是不友善的。
記得十年前的某天晚上,我們的汽車在路上被人追尾,對方司機是個滿身酒味的五十多歲男人和他的妻子,我感覺自己的車無緣無故被人追尾,仗著得理對對方夫妻一通指責抱怨發脾氣,而我的先生卻是溫和的.教對方如何打保險公司電話,如何打交警電話等等一些安全注意事項,當時的我是不理解的。最后在交通事故處理完,對方妻子說:“看在你老公的份上,要怎么賠償我們都會配合,如果是你,我們就不賠你。因為我先生的行為,讓后續理賠的事情順暢許多。我自慚形穢。
謙德之效。謙虛使人進步。
了凡四訓讀后感 18
《了凡四訓》是一本蘊含著深刻人生智慧的經典之作,讀完之后,如醍醐灌頂,讓我對命運、自我修養以及人生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識。
書中,袁了凡先生以自身的經歷為基礎,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他起初被算命先生算定一生的命運,幾乎失去了對未來的期待。然而,后來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積善改過,他成功地改變了原本被預測的'命運軌跡。這讓我深刻地明白,人的命運并非完全注定,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困境或者所謂的“命運安排”而放棄努力和追求。
“改過之法”這一部分讓我認識到,每個人都會犯錯,但關鍵在于要有勇氣正視自己的錯誤,并積極地去改正。錯誤就如同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只有勇敢地將其鏟除,才能讓前行的道路更加順暢。而且,改過不能只是一時的沖動,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決心和毅力。
“積善之方”則教導我們要多行善事,善不分大小,無論是一個微笑、一句溫暖的話語,還是一次實際的幫助,都有可能給他人帶來希望和改變。積善不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人,更是為了滋養自己的心靈,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善良和正能量。
“謙德之效”強調了謙遜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應該保持謙遜的態度。謙遜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只有懷著一顆謙卑的心,我們才能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不斷地完善自己。
《了凡四訓》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盞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燈。它讓我明白,人生是一場自我修行的旅程,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足,積極地改過遷善,以謙遜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將以《了凡四訓》中的智慧為指引,努力修身養性,積極行善,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以一顆謙遜平和的心去面對人生的起伏和挑戰。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收獲一個更加充實、有意義和幸福的人生。
了凡四訓讀后感 19
“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了凡對朋友說,如果上天真要賜福給一個人,那么首先就會賜予他智慧,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萬物的廣度,有著謙卑處下的胸懷,狂妄自大的是浮夸的,也是無知的。
一個人只有懂得謙遜的.道理,才能踏踏實實的積累些東西,才能獲得上天的青睞,獲得福報。
小時候,老師就讓我們要謙虛謹慎,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是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真正的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個人做到“立命、改過、積善、謙德”這四點,那么福氣、運氣,自然會降臨。
了凡四訓讀后感 20
這本小書是朋友送來的中華經典隨筆中的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明代的袁了凡。總體而言是一本勸人行善、修身立命的理論指導書。其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中心思想,強調命運雖有天數,但自己亦可掌控,只要積德行善、謙恭有加,就能獲得福報,是為因果報應。本書糅合了儒釋道三家之學的梗概,可以一方面使得我們初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也會增進我們的個人品格修養。
一、關于作者袁了凡其人
袁了凡,名表,字坤儀。江浙人士(江蘇吳江還是浙江嘉善已不可考)。彷徨時因參訪云谷禪師后,得以領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自己的命運,因不愿再做一個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因而改名號為“了凡”。袁了凡博學多才,天文、水利、象數、兵法、星宿無一不精通。棄醫從仕后,勤政愛民、興修水利、免除雜役、為民謀利。官仕途中,因不認同提督對倭寇的使詐做法,被構陷革職,在死后終于沉冤得雪,得以善終。
二、關于本書的主要內容
四訓,顧名思義,是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包括“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立命之學”為其總結人生經驗、訓誡子嗣的《立命篇》;“改過之法”和“積善之方”是他早年所著“改過第一”、“積善第二”;“謙德之效”為其晚年所做的《謙虛利中》。四篇文章各自獨立成文,但其中義理又一以貫之,強調命由我作,善惡報應之理。
“立命之學”中,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完整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其童年棄文學醫,因偶遇異人預言他能夠仕途通達,于是棄醫從仕考取功名。隨后發現人生際遇與所預言命運絲毫不差,遂生懈怠。后機緣巧合,拜會禪師后終于了解了宿命論的錯誤,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
“改過之法”中,作者論述如要行善積德,必先端正心態、改正缺點。敬畏天地鬼神,立定決心,以先賢為榜樣,勇于改過。
“積善之方”中,作者重點說明了“積善余慶”的道理,對于何謂真善、至善,做了充分闡述,勾畫了中國傳統的魯麗道德。
“謙德之效”,告誡世人要抑制自滿扶持自謙,即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抬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有我”。
三、一些感悟
舉凡世事,命運皆有安排,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任何時候、任何背景下,主觀的力量都是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力量。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物欲橫流、信仰松動的現實世界,修身立德、改過積善、抑滿扶謙當是人真正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了凡四訓讀后感 21
《了凡四訓》第一篇立命之學至今天全部學完,我整整讀了兩個月,原文只有幾千字,我寫了近五萬字的讀后感。
每讀一小段,就領悟出1000-2000字的感想,并且發布在平臺上,收獲特別大,因為不是聽道理,而是“了悟自性”。自己悟出許多智慧。
達到這樣的程度要丟掉很大的傲慢,拾起耐心,并且堅定不移的相信這樣的方式就是最啟發自我,最深入的學習。
過去讀書還喜歡“集郵”式迅速翻閱,現在我已經可以做到慢慢深精讀透一本書,這是一個自我的挑戰,人生的樂趣不在結果,而是挑戰自我的過程。
立命之學使我最大的領悟有以下幾個:
第一,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
這幾個字可以說是第一篇的核心智慧,儒家在紅塵大浪中以超然的態度去面對富貴,貧窮,得失,才能真正得到它。
總體來說《了凡四訓》是儒家入世的真理和心法。
有能力就要去升官發財,實現世俗的成功,很真很誠的去爭取,但是心態上不是追求結果,一心撲在“成功”二字上,而是專注在用自己的智慧在現世中的運用,享受過程。
在極其專注的時候,就根本不會去想“成功與否”,徹底認識到,富貴與貧窮,長壽和短命根本沒分別。
第二,從心出發,從心而覓。
這是提醒我們不要在執著于外求,無論是功名利祿還是情感健康,或者是孩子的教育,我們已經形成思維習慣,遇到困難就馬上尋求外界的具體方法,希望上天幫助自己,這樣的認知只能解決表面的問題。
本質的根源需要“反諸求己”,從心上改過,心上覺悟個人的智慧,相信每個人“本自俱足”,一切方法都在我們自己身上,不在外部。整個人才會自信和穩重起來。
第三,一切事情都可以是滋養我的`東西。
這是事情是我最近才完全領悟通透的大智慧,過去每件事都要思考“消耗我,滋養我”這樣的判斷,當人有這樣的認知也是比沒有判斷好的,靠近滋養我們的人和事就會增強能量,接近負能量就把我們也變成負能量。
當我們的能量到達一定程度,把自己的“引擎”啟動了,我就再也不會被其他事情影響了,就不存在消耗和滋養,每件事都是一個燈,都可以成為照亮我的契機。
我們有時怕事,躲事,避事,煩事,其實就看我們怎么去對待它,真了悟之后,覺照如花開,日日覺照,會體會到當下每一個事情,時光,就如花般層層綻放,一切無二,事事如燈。
了凡四訓讀后感 22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須發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大有幫助。
了凡四訓讀后感 23
《了凡四訓》這本書,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他的價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與命里風水相融匯,超越了迷信的層面,變成一種操作性很強的生活哲學。袁了凡通過自身的經歷來告訴世人如何改變命運,首先改變你的內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過修行改變,透過持續不斷地做好事。如何改變命運作者提出了一下幾個觀點:
一、立命之學
通過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讓自己的信念和行為合乎情理。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寬容,一定要和氣慈愛,一定要保養精神,多種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改過之法
要有羞恥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從改正過失開始,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改過要趁早,覺悟要趁早。
三、積善之法
有利于別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惡,有利于別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報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點也不想著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論做什么善事,都會得到圓滿。十種善事,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四.謙德之效
如果能夠心存善念、嚴于律己,對天地鬼神敬重,對別人抱著謙遜的態度,那么,鬼神也會時時眷顧我們,我們才有受到福澤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難成大器,即使發達了也不會享受生活的樂趣和美好,謙虛使人進步,凡是抱著謙虛的態度,不但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還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讀此書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向外求,將自己的命運歸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內求,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快樂和方便。人生不過一場修行,通過修心創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心和心態去為人處世,這輩子就有什么樣的人生反饋
了凡四訓讀后感 24
《了凡四訓》是我這么多年以來看到的最能打動我心靈的書籍,第一篇,立命之學。”命由天做,福自己求”。這么多年,從參加工作起我就珍惜自己的工作,很認真,也很努力,經歷過生存的艱辛,也更懂得什么是生活。當我看到了凡先生的人生,就很羨慕他,他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一生過的簡單,卻又快樂。他知道自己的命運后,很坦然的向自己求福,最終得到了很好的福報。
“若不反躬內省,而途向外馳求,而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揮優勢,最終會有好結果的,一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么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于自身而言,我自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三個心: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么改過就不難了。二,發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后一點,改過的勇心。勇于改正錯誤,戰勝自己的勇猛之心。我們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要將一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如不是經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慣的,習慣的養成,就是要靠重復,不斷的重復,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第三篇,積善之方。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如果你今天看到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你沒有去幫助他,那么有一天,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會指望誰來幫助你呢?這就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去做善事,不要擔心自己的力量太小,只要大家都這么做,那將產生巨大的能量!
第四篇,謙德之效。“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正真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讓我懂得古人家訓的重要性,袁了凡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我們現代年輕人遇到什么困難,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克服困難,加倍努力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命運。我們家長教會孩子改正自己不好習慣的方法,家長為榜樣,通過家長成功方法,讓孩子學習。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我們從現在每天做多一些善事,通過家長行為來影響孩子多做善事習慣。“滿招損,謙受益”的重要性,讓孩子懷著謙虛之心去學習做事做人。
【了凡四訓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了凡四訓》經典句子09-05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11-08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精選20篇)05-22
《了凡四訓》心得體會(精選10篇)10-29
了凡四訓讀后感08-13
了凡四訓讀后感[經典]09-19
了凡四訓讀后感02-04
《了凡四訓》讀書筆記(通用15篇)09-13
了凡四訓讀后感通用05-05
(推薦)了凡四訓讀后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