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
作者:羅伯特·戴博德譯者:陳贏
大致內容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原本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郁郁寡歡,沒有一點兒生氣。在朋友和咨詢師蒼鷺的幫助之下,蛤蟆先生逐漸認識到真實的自我,走出陰暗心理的故事。
自我感觸
在這本書里提到了三種人類心理:兒童型、成年型、父母型。這三種人類心理伴隨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理在這三種類型中切換。這里面最難達到的就是成年型人格,成長是一個孤獨的詞語,沒有任何偏旁部首。成長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長大以后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生活的重擔壓的我們喘不過來氣。但是成長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事情。
在咨詢師蒼鷺幫助蛤蟆先生治愈心理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好的方法——回顧自己的生活。對于我來說回顧自己的生活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我幾乎很難找到幾件開心的事情,反而是有很多令我傷心、煩躁的事情冒出來了。為了避免加重我的焦慮,我就會立刻暫停回顧,不再去想這件事情。然而,我不曾想過要想解決自己的焦慮就要弄清楚焦慮的源頭,我們要仔細思考這些事情并且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要記住:車到山前必有路,橋到船頭自然直。
原句感悟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我們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會審判自己,經常認為這是自己的錯或者這是由“我”造成的。但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原諒”這個詞語放在他人身上似乎很容易做到,“沒關系”也是經常脫口而出。但是一旦到了需要原諒自己的時候我們又會加重砝碼,怎么也不肯放過自己。我們是會犯錯誤的人,不是神!我們要學會原諒自己,學會對自己說“沒關系”,拒絕精神內耗,享受美好人生!
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面對想要的東西的時候總是抱有這一種別扭的心態,不愿意直面我們的欲望。我們要真誠的去回應我們的需求,努力去爭取,總有一天我們會得到的。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我認為確實是這樣,那么讓我們勇敢起來,坦誠且直視自己的欲望,不要壓抑自己的野心,想要那就拼命爭取!
有些人會竭盡所能地選擇記住那些悲傷和不快樂的事件,而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
我是一個很討厭拍照的人,主要是因為拍照技術太差。所以當我遇到美麗的風景或者是有趣的事情的時候我的第一選擇是用雙眼將風景記錄下來。然而記性又太差總是忘記這些美好的時光。或許我該改變自己用照片記錄美好生活,將這些快樂具體化,以便以后翻閱、回憶那些美好時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2
該書作者是英國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這本在英國暢銷了20多年的心理學著作,在20xx年8月由陳贏翻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國正式發售。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學會用心理學的專業視角重新審視自我和人生、認識情緒、探索內心、提升情商、自助、助人。
《泰晤士報》評論說:“這是一本能夠幫助人們了解心理咨詢的指導手冊,沒有任何居高臨下的高談闊論,也沒有任何枯燥乏味的說教布道——令你在閱讀一個可愛的故事的同時學到知識,這實非易事。”《獨立報》也提出:“這部作品不僅充滿教育意義,而且有些地方非常搞笑,同時依然忠實于原著(《柳林風聲》)歡快的田園牧歌式的精神氣質”
一向熱情愛冒險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無法自拔,他一個人躲在屋子里,連起床的力氣都沒有了。朋友非常擔心,建議他去做心理咨詢。經過10次心理咨詢,蛤蟆先生在咨詢師蒼鷺的幫助下,一步步探索著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越來越自信。在這本書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探索了蛤蟆自卑、軟弱、愛炫耀的個性與抑郁的情緒究竟來源于何處,讓讀者看到童年經歷的深刻影響,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長大成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這就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講述的故事。
出版20年以來,這本書已經成了英國國民級心理咨詢入門書。跟中國人對于人生的理解很不一樣,比如曾國藩的《拙誠》里講的那些。剛翻看時,你也會像我一樣,滿臉問號,心想,這是什么鬼,童話故事嗎?其實,童話只是借用的表現形式,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心理療愈讀物。蛤蟆第一次見咨詢師蒼鷺的時候,就發生了超出我想象的事。蒼鷺得知咨詢費是蛤蟆的朋友出時,說道:那不行,你要自己付錢,不然我建議你今天之后就結束咨詢。蒼鷺這一招非常高明,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需要雙方自愿,而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要真正合作,咨詢者才能成為主動參與者,對咨詢負責。這本書里能看到很多心理咨詢中的溝通、傾聽、共情技巧,也可以看到一個標準的'心理咨詢流程的模板。就像親臨現場,體驗心理咨詢的每一個細節,見證療愈和改變的發生。
推薦理由:每個人都難免經歷低谷,失去信心和希望,當你不快樂的時候,你需要這本智慧而溫暖的小書,它會戳中你、治愈你,改變你,給你成長的力量。書中的蛤蟆先生會懷疑別人是不是都不喜歡我?我是不是一事無成?這樣的想法我偶爾也有,想到這些就特別沮喪。很慶幸讀到這本書,治愈了我很多。他是一本照見心靈的療愈之書,改變人生的勇氣之書,會幫你找回希望,笑對人生。
附部分內容:蒼鷺走進了房間,他個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他在蛤蟆對面的椅子上坐了下來,道過早安,接著便無聲地看著蛤蟆。蛤蟆早已習慣人們同他說話,正等著蒼鷺開啟一場冗長的訓誡,可什么動靜也沒有。這一陣沉默讓蛤蟆感到血液涌上頭部,仿佛房間里的緊張氣氛也瞬間加劇了。他開始感到相當不舒服。蒼鷺依然看著他,終于,蛤蟆再也忍不住了。他哀怨地問:"你不打算告訴我該做什么嗎?""關于什么?"蒼鷺答道。"呃,告訴我怎么做才能覺得好受一些。""你感覺不好受?""是的,不好受。他們肯定把我的事都跟你說了吧?""'他們'是誰?"蒼鷺問。"哦,你知道的,獾、河鼠他們幾個。"說出這幾個字時,蛤蟆哭了起來,不快的感受也更洶涌地釋放出來。這不快,他竟不知不覺悶在心里很久了。蒼鷺依然不語,只把一盒面巾紙推到了蛤蟆這里。良久,蛤蟆的抽泣漸漸平息,他深吸一口氣,感覺好了一點兒。接著,蒼鷺開口了。"你能告訴我,為什么來這兒嗎?"蛤蟆說:"我來這兒,是他們讓我來的。他們從報紙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說我需要咨詢。現在我準備好聽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覺得是好的,我都會照辦。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好。"咨詢師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體。"那么,誰是我的來訪者?是你,還是他們?"蛤蟆不是很明白。"你看,"咨詢師說道,"你的朋友們想讓我給你做咨詢,以便減輕他們對你的擔憂。你似乎也想得到幫助,為的是讓他們高興。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們才是我真正的來訪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
初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感覺應該是很有意思的科普書籍,后來在一次督導中聽到李松蔚老師推薦的這本書,對它有種不一樣的期待。這是一本科普書,同時也是呈現了一場精彩的中程咨詢的書,通過設定一些動物角色,講述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在來訪者身上所發生的變化。讀下來,覺得感觸很多,因此這本書可以多讀幾遍。
一
抑郁是可以有明顯的外在線索的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例子。某某人因為抑郁自殺,這是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的案例,但是聽到的更多的話是,這人平時好好的,怎么會抑郁呢?
作為高中心理老師,在工作中接觸更多是青少年,很多學生會來到咨詢室自述最近心情低落。但是直到去醫院診斷為抑郁,還是會聽到家長不解的聲音:“我們好好的,怎么會抑郁了?”“就是學習而已,除了學習也沒有其他的事情,怎么想這么多?”“不能吃藥,吃什么藥,休息幾天就回學校吧。”一方面我們的大眾對抑郁癥視為洪水猛獸,另一方面,對于真的得了抑郁癥的人,卻沒有給予適當的理解。
隨著心理健康疾病越來越走進大眾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多人知道,抑郁其實早有線索。就像書中的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眼中,他具有冒險精神,善于各種活動,當然也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但現在,抑郁包圍了他。
只要我們保持一點點敏感,其實很容易發現身邊的人有一些異乎尋常的變化:性格、情緒、生活狀態、生活興趣……我們每個人其實并不缺乏能夠識別出他人變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看到并理解這種變化。
二
抑郁這種無力感可能由來已久
抑郁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無力感,對生活的無力,對自己的無力。而在接待很多學生的過程當中,會發現,抑郁并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失敗挫折之后對自己的評價。它源于長期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事件的看法。
我們的情緒狀態其實就是一條波動的曲線,在一定范圍當中出現變化,有時候很積極,有時候也會越過中線,很消極。這個時候,我們會有自身對于生活事件的評價,或者看法,甚至是對自己的看法,把我們從偏離的軌道上拉到中線的位置。但有些人,積累太多,從情緒體驗,到自我認識,到對外界的看法,當所有圍繞著這個人每一個元素都在說著消極的話的時候,那它就沒有辦法有力量再回到正常的波動的水平了,就像頃刻崩塌一樣,一直沉到最底層
表面上看蛤蟆的問題是朋友們對待他的方式,比如不怎么認真聽他說話,對他批評指責,忽視他,等等,但根本的還是從小的經歷,讓他覺得不被看到。嚴苛的父親,從小對蛤蟆的要求非常高,在他看來,蛤蟆永遠做不到很好的事情,好像永遠也不會讓他滿意。母親對自己很好,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父親,總是不能很親近自己,永遠把自己當作小孩子來看待。
一個強勢的父親,一個弱勢的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在他的內心當中,或許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自我沒有辦法和諧發展。擁有挑剔型的父母,作為孩子,是否能夠發展出接納自我的人,這可想而知不太可能。
我們就是會在人生當中的某個時刻,突然意識到“我是誰”這個問題,整個人會陷入到雜亂無序的狀態,再重新整合自我,成為全新的自己。而抑郁,也賦予了蛤蟆這樣的時刻。其實,抑郁并不可怕,真正有影響的是對抑郁的誤解。
三
精彩部分摘錄及感悟
1.只有自己想要改變,咨詢才有效果。
一開始的時候,蛤蟆并不想改變現狀,甚至他并沒有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好,即便他知道自己似乎在一個很糟糕的狀態當中,但是他的`朋友們很擔心他,勸他進行心理咨詢,并且還幫他預付了幾次的費用。但在咨詢中,其實這樣的動機,沒有辦法進行下去。這一段其實處理的特別棒。引入原文的話“心理咨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也就意味著,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咨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
我們在咨詢的時候也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時候學生本人并沒有特別強烈的意愿,是家人或者老師要求來到咨詢室的,這個時候,我會明確他自己想要咨詢的意愿有多少。有的會在第一次咨詢之后,還有想要變好的想法和意愿,有的會明確第一次咨詢之后就再也不愿再次咨詢。當然,為了取悅別人而選擇聽從別人的建議進行咨詢,這本身也是值得討論的內容。我們要知道的是,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力量,但這個改變一定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2.心理咨詢師的信仰
當蛤蟆問咨詢師:“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直視著他的眼睛:“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個工作了。”這句話感動到了我。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感動,或許在我的內心,也是這么去看待這份工作的,這樣的信念,也支撐我走到現在。
3.要做什么樣的父母
“嬰兒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都會引發母親或者父親的某些反應,這些反應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嬰兒遠比我們想象的強大,總是會用自己的方式與外界產生聯系。當然也會從外界給予他們的反饋當中進一步得到經驗。近年來,原生家庭的概念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我們越來越發現,其實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會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的影響,也會有很多人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進而無法原諒自己的父母。我們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為了責怪父母,而是讓父母能夠有所覺察和意識,避免給孩子帶來長久的傷害。“父母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需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御因此而產生的后果。”嚴苛的、忽略的、過分焦慮的、暴力的父母,這些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太大的影響了。希望為人父母,我們都能心境平和,內心穩定,給予孩子堅定的愛和規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已經看過兩遍了,篇幅不長,故事中的人物是:患抑郁癥的蛤蟆先生、它的好友鼴鼠、河鼠、獾,還有心理咨詢是蒼鷺,這些動物的登臺,讓人感覺在讀童話,生動的演繹了一個心理咨詢的標準模板。
感悟一:人一定要有幾個好朋友
蛤蟆本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家伙,惹出過不少的麻煩和笑話,看似很樂觀,可當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朋友的關心,體貼給了他改變自己的動力。
我們一定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悟二:真正要改變只能靠自己
蛤蟆與咨詢師蒼鷺初次見面,蒼鷺先生讓蛤蟆知道,他來咨詢不是為了讓朋友高興,要為自己負責,最后蛤蟆表態,愿意與咨詢師合作,找出感覺悲慘的原因,并且決定做些什么來改善這一切。如果不是自己愿意,蒼鷺寧愿把首次見面當成體驗。
蛤蟆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直視著蛤蟆的眼鏡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承諾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全心投入,假如可以一起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歸根到底取決于你。”
我是一切的根源!
感悟三:做一個善于傾聽的人
咨詢師在咨詢中要善于傾聽,對來訪者的表達,蒼鷺先生每次咨詢過程中,都讓蛤蟆把自己表達完整,童年的記憶,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做任何評判,只要做好引導。生活中面對孩子,特別青春期的孩子,家長也應該如此,不能對孩子喋喋不休,否則起到反作用,影響親子關系。
感悟四:適可而止
心理咨詢時間每次大概一小時,有時蛤蟆還想說些什么,蒼鷺先生也會做出停止的動作,給蛤蟆廣闊的思考或者反省的空間,這讓蛤蟆有時會甚至期待下一次見面。
生活中的溝通也要學會適可而止,給對方思考的`空間。
感悟五:人有多種狀態
人的心理成長與年齡增長不是同步的。
書中提到: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這幾種狀態會交替出現在人的生命中,然后用它對待別人或者自己。
學習成長是很重要的,不管曾經怎樣,通過學習都會改變,就像蛤蟆經過多次的咨詢,終于告別過去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5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咨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咨詢,重新發現自我,了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詢。在開始咨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著接受指導,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該怎么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來咨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對于蛤蟆先生來說,“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對象,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仿佛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
在后續的咨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為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為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經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后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成年以后“高情商”是我們需要培養的,情緒穩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個做過心理咨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咨詢的經歷。心理咨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并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并且現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處于平和快樂的狀態。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6
這是一本可以代入自己去看的書,越看越上癮,會引發思考,同時越看越覺得自己有病。
那種感覺大概就叫做:蛤蟆竟是我自己。
在看書的過程中,發現圍繞在蛤蟆先生身邊的人,都能在現實中找到例子,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某人。
突然就理解了蛤蟆的心境,閱讀的過程就像是拿著手術刀,向自己下手。
原本以為能夠像是童話般輕松讀完的,沒想到能讀得那么深,看一遍還不夠。
但是總的來說,是一本讓人看過后會進行思考,對比自己的情況去想象,并且感覺像是被撕開了一道口子的書。
雖然最后部分蛤蟆先生完全走出來了,感到豁然開朗,但是我自己讀完后卻覺得沒那么簡單,結尾部分的.轉折有點大,被蛤蟆甩下了,轉不過彎來。
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一本能給予人勇氣和鼓勵的書。即使沒有學過心理學,讀起來也毫不費力。
跟著蛤蟆先生的腳步,經歷探索和成長,是一場有趣的體驗,盡管沒有他那樣跌宕的人生經歷,還是能從中找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閱讀過后,對人際關系和一些煩惱,看得更透徹了些。
如果你正在經歷低谷,或者曾有過那么一段黑暗的時光,或者僅僅是迷茫、常常覺得不在狀態,這本書可能會幫你走出來。
希望大家都能振作起來,重新變得開心,勇敢面對生活,越來越好。
下一本計劃要看的是《被討厭的勇氣》,還是立個flag,一周讀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7
最近花了幾天時間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本書沿用了《柳林風聲》這本在英國家喻戶曉的故事書里的人物,以蛤蟆先生為來訪者,蒼鷺為心理咨詢師,展開了一段為期十次的心理咨詢。隨著咨詢的不斷深入,蛤蟆也從第一次咨詢的情緒溫度計的最低點(1—2),上升到了第十次咨詢中的情緒溫度計的最高點(9—10)。
為什么僅僅通過十次面談,蛤蟆竟從悲觀厭世轉變為以前的熠熠生輝,甚至產生了新的人生規劃,也許這就是心理咨詢的神奇作用吧!我認為蒼鷺心理咨詢師主要運用了人本主義和精神分析學派的一些方法理論,并一步步引導蛤蟆通過不斷自省,認識問題,轉變對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在這個咨詢過程中,蒼鷺真的是把啟發式教育運用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讓蛤蟆在不知不覺中自己發現、提出問題,自己回答,當蛤蟆領悟到那一步的時候,蒼鷺再上升到心理學的理論框架,幫助蛤蟆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后面隱藏的深層動機。
首先,我們來看下這本書里的人物關系。蛤蟆先生出生在一個社會地位很高的家庭,家里擁有釀酒廠和大莊園,父親給他的印象是嚴苛,總是用責備的語氣訓斥他,母親則把他當小寶寶,認為他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錯,這就是蛤蟆出生和成長的原生家庭,在這樣的家庭影響下,蛤蟆從小養成了順從、道歉和依賴的行為模式,蛤蟆也經常處于本書中提到的“兒童自我狀態”。
蒼鷺心理咨詢師把人的心理狀態分為三類: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三種狀態中進行切換。這三種狀態根植于人生坐標的不同象限。
如果人從小形成的觀念是“我不好,你好”,正如書中的蛤蟆,從小受到父親的苛責,形成了低自尊,容易受困于“悲傷的兒童狀態”,經常玩“PLOM”心理游戲,“PLOM”是“Poor Little Old Me”(可憐弱小的我)的縮寫。雖然雙親已經去世,但是蛤蟆總是認為朋友們在不斷地指責自己,這也是蛤蟆在本書開始抑郁、焦慮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朋友老獾,總是拿嚴厲的目光審視批評自己,讓蛤蟆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這本書里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人物就是獾啦,他是蛤蟆父親的.朋友,總是喜歡對蛤蟆先生的生活指手畫腳,獾的人生坐標是“我好,你不好”,對蛤蟆時刻處于“挑剔型父母狀態”,我相信大家在生活里也遇到過獾這樣的人物,也許是你的父母,亦或曾經的老師、領導。這類人經常玩的心理游戲是“NIGYYSOB”,“NIGYYSOB”是“Now I’ve Got You,You son of Bitch”(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他們常常會占據權利和權威的制高點對別人評頭論足。說實在的,有個獾這樣的朋友的人,還真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
當然最健康的人生坐標就是“我好,你也好”啦,處在這個人生坐標的人對應的是“成人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指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不被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不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思考當下的情況,基于事實決定要怎么做。
蒼鷺心理咨詢師通過十次心理咨詢,逐步引導蛤蟆先生從“兒童自我狀態”過度到“成人自我狀態”,幫助蛤蟆先生擺脫原生家庭的消極影響,當然這個過程離不開蛤蟆先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領悟。
書里詳細介紹了“兒童自我狀態”的概念,并提到了精神分析學派提出的“移情”,以及人本主義學派重視的“共情”,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讀下原文。
本書提到了另外一本廣受歡迎的心理學著作《人間游戲》,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可惜目前只有臺灣翻譯的繁體字版本,希望簡體翻譯版盡快面世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借以童話《柳林風聲》的角色書寫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故事內容以活潑開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癥,朋友們勸他去看心理醫生,然后在與心理醫生蒼鷺的對話中逐漸與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這一條線展開。主要表達的是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
故事結尾是個常規的好結局(這兒有點跟不上莊園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愈的速度),在最后所有的小動物都明白了無論風險如何,都必須繼續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數十年所經歷的童年創傷僅憑幾次心理咨詢對話就能被治愈嗎?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這樣的結局讓人充滿希望。
第一次了解原生家庭、兒童心理創傷等概念時是在《愛的藝術》這本書里,當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這章后,了解到父母的愛是不一樣的,父親與母親扮演的角色有偏差,會使孩子性格往單一方向發展,童年父母給孩子的愛對孩子成年后甚至是一生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蛤蟆先生》這本書中說“我們的父母把我們帶到世上來,他們盡他們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將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原生家庭是絕對完美的,因此孩子們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御因此而產生的后果。
因此在看完《愛的藝術》后第一次接觸到這個概念時,像是被重錘敲了一下,我嘗試著把我童年的經歷就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里完整的放映了一遍,這是個較為痛苦的過程,好比在鏡子前將看似完整的自己一點一點撕開,逐步撥開自己身上的每個角落查找,然后發現每個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補的地方。于是產生了對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后比較有代入感,將自己代入到每個動物身上,發現他們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于是得到提醒要盡量改變自己的這一部分。從中也得到啟發:辨別三種自我狀態“父母、兒童、成人”、自證預言與人生坐標、心理游戲與角色扮演。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長為一個有共情能力(具有強大的意識,了解自己的情緒,能從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沖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體現在成熟和自我接納和求同存異接納他人)、獨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狀態。
將自己剖析這無疑是個痛苦的過程,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正如那句所說的:沒有一種覺醒不帶著痛苦。但是正因為有覺醒才會有改變,盡管沒有那么容易脫胎換骨。
所有的愛都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包括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自己對自己的愛等。就像是學習其他的藝術一樣,如音樂、繪畫等。那自己愛自己無疑是最重要的,足夠的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別人,愛這世間萬物,所以請務必學會好好愛自己!
最后,引用這本書的一段話作為結尾: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9
這本書是在朋友圈看到有老師在推薦,于是下單買了一本,花費了3天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書的后面寫著“心理自助”四個字,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心靈自我救贖的書籍。
我們身上都有著蛤蟆先生的影子,表面風平浪靜的生活,內心實則洶涌暗流。
蛤蟆先生的成長背景:蛤蟆住在一個大莊園里,父親古板嚴苛,,總是對蛤蟆不滿意,母親則是懦弱無能,想要關心孩子、擁抱孩子卻要看丈夫的臉色行事,不敢在丈夫面前抱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蛤蟆極度想要得到父親的認可,而直至父親去世,他都沒有釋懷。文章中寫道,蛤蟆擤了擤鼻子說道:“現在想起他,哪怕他死了有二十年了,我還是能感覺到他對我的不認可。我從沒有成為他希望看到的我。“我們能從蛤蟆身上看到一些人的影子,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太大了,孩子終生的目的就是想向父母證明自己,就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
長大成人后,原生家庭的傷讓蛤蟆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繼續折磨著他。他絞盡腦汁想要經營好父親留下的蛤蟆莊園,然而大家總拿他與父親的輝煌作比較,絲毫沒有看到他的付出。為了與朋友更合群,他佯裝成熱情的嬉皮士,活成了別人的開心果,但自己的內心卻是千瘡百孔。曾經因為一些事入獄,出獄后一度被人嘲笑,他做選擇的時候喜歡詢問朋友的看法,這樣就把責任推給朋友了。朋友看到他頹廢的樣子,幫他推薦給了心理咨詢師蒼鷺。
蒼鷺先生的每一次咨詢都會慢慢引導蛤蟆先生找到自己的感覺,一直在詢問:“你現在感覺怎么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咨詢中讓蛤蟆悟出一些道理,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
在這里咨詢師蒼鷺講述了兩種兒童的自我狀態,一種是自然型兒童,一種是適應型兒童。兒童與生俱來的情感有快樂、悲傷、恐懼,而適應性兒童則是指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物、環境,則會學著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個特定的情形。
里面有很多關于應該尊重自己內心感覺,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模式自己負責的話語。“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并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了他們,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體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你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不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就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
“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你內在的、包含著情緒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過你早年的經歷而形成的。童年的經歷如此強大、如此鮮活,于是便塑造了每個孩子對世界的獨特看法。換句話說,外面的世界變成了內在的世界。無論你對生活形成了怎樣的態度,從此你的行為和幸福感都會收到影響,往后余生都會如此。除非你決心要改變。”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0
“大家好,我是蛤蟆先生,盡管我不想說,但不可否認的是,我病了。我很想哭,卻一滴眼淚也沒有,望著我的家。樹籬枝葉無人修剪,玫瑰花壇雜草叢生,草坪上落滿了黃葉,整一個蓬亂凋零,無人打理的樣子。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對外界的評價如此的敏感,習慣在被朋友數落時,會感覺極端的委屈,我常常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在朋友的建議下,我帶著幾乎絕望的心情找到了我最應該感謝的人——蒼鷺先生。他的幫助下,我漸漸找回了自我,找回了那個熱情而積極,樂觀而又向上的蛤蟆先生。開始了新的生活。”
初讀這個故事僅僅是被童話般的情節所吸引,漸讀漸深,發現蛤蟆先生身上,又何嘗沒有照出我們這樣普通人的影子呢?
“你要明白世界還在繼續,不會因為你的情緒不好而就停下來”
這是在一次治療中,蒼鷺對蛤蟆先生說的。其實他不光是在告訴蛤蟆先生,更是在對那些因短期的情緒不滿,而將生活的好全部遺忘的人。其實我們真的很渺小,對于這個世界而言,不過是鱗次櫛比的大廈下那只來回踟躕的螞蟻。
“一星隕落暗淡不了整片天空,一花凋零也慌不了整個春天。”———巴爾扎克。
我們并不會因為某些失敗或是某些閑言碎語而就一蹶不振。其實有些東西是無法改變的,比如故事中的蛤蟆先生的家庭,從小他父親對他就是嚴肅的斥責,很少以關愛或是平等的語氣與他溝通。這讓蛤蟆先生曾經無法正視自己的童年,無法對自己予以肯定或是贊同的`態度。但在蒼鷺先生的幫助下,他開始明白,生活所治愈的永遠都是那些想要被治愈的人,只要你愿意,一切都可能改變。想要變好想要新的生活,所以他發自內心的改變將生活恢復讀心,用勇氣和毅力戰勝了病魔。
這個短而治愈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里我們看到了自己,并不一定就是我們所喜歡的樣子,所以我們渴望改變,就像蛤蟆先生一樣,在變化中我們可能會聽到很多閑言碎語,但這并不重要,因為生活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我們終究會成長為獨擋一面的大人。
余華先生曾在《活著》中說過:“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人的看法,如果只是按照別人的想法做事,你不為自己活出的人生,還有誰為自己而活呢?”
是啊,如果你自己都想放棄自己,妄想從別人口中得知自己的整個人生,那么無疑你將是個失敗的人;如果你永遠依靠旁人,試圖用運氣過完一生,那么無疑,你注定會是個失敗的人。
改變的唯一前提就是認識自己,這個世界上能幫到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希望我們可以在長長的人生里,用力生長。無需在意旁人的閑言碎語,在生活里,認真且堅定的活著,活成真正的自我。
如果無人做光芒,那就獨自照亮遠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1
在我離開珠海之前,我一直有個念頭,就是要去看書。
我為什么會有這個想法?我回顧了我過去三年,我的大學生涯里沒看過幾本書,我感覺到我自身已經沒文化了,即使我得到了很多我們專業的專業技能,但在這個快餐時代,我覺得我失去了獨立想法,取代獨立想法的是從眾、人云亦云......
然后我在上班摸魚的時候,我看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和我以前看的書不怎么相似,這本書通篇講的.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醫生,蛤蟆先生本身患有了抑郁,去心理醫生蒼鷺里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談話,從而慢慢敞開了心扉。只是在每一章節穿插了很多專業術語,它不像那種大道理,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才能接受這些話語。因為思考角度不一樣所以接受程度也會不一樣。
人應該具有三種狀態,兒童、父母和成人狀態,但大部分人只有兩種狀態,比如“媽寶”等人,等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腦子里父母的聲音驅使和也不會被童年里的情緒所圍困時,那才是獨立的自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2
這個暑假我有幸讀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讓我收獲頗豐。剛看到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會看心理醫生呢?它也會有心理問題嗎?帶著疑問我詳讀了此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由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撰寫的,故事以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了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詢的故事。整本書通俗易懂,沒有高深的專業術語,整個故事在一群小動物中展開,趣味性強,適合大眾閱讀。
書中說,完整的人生有三種狀態,分別是父母狀態、兒童狀態和成人狀態,三種狀態在一起,就形成了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這個三位一體也代表一個人的人格結構。我們只有了解這三種狀態的關系,了解自身所處的狀態,才能更好地解決心理問題。
通過詳讀此書,我明白了擁有健康陽光的心態,對家庭、對自身、對工作都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壓力,既有來自家庭的壓力,也有來自工作的壓力。種種現象說明,心理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壓抑與逃避都不是正確的解決辦法。那如何解決心理問題呢?首先,我們需要正視問題,學會接納、共情;其次,我們要通過正確的方式自我化解或尋求外界的幫助;最重要的一點是“助人者自助”,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狀況和問題。就像書中蛤蟆初次來訪時所說:“我來這兒,是他們讓我來的`,說我需要咨詢。”從這看出,蛤蟆不知道自己為啥來,他的做法只是為了迎合朋友。有了困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份,主動尋找釋放的方法,這就是“助人者自助”。讓自己始終保持健康、陽光的心理狀態,活出精彩的人生。
“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讀書。讀書能增智、能立德、能修身,讓我們讀出精彩,讀出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戴博德寫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輯,看過這部書,就會明白,在人生長河里沒有誰是你的擺渡人。
蛤蟆先生看似樂觀,其實內心傷痕累累。他從小生在這一個刻板陳舊的家庭,爸爸嚴苛,媽媽懦弱,蛤蟆先生從未感受到溫暖,有的只是冷漠和責難。
蛤蟆先生七歲被送到私立學校,大學畢業繼承產業,他絞盡腦汁經營父親留下來的蛤蟆莊園,但是大家看不出他的付出,為了得到認可,他努力取悅他們換來的卻是橫加指責。為了看起來合群,他活成別人的開心果。這一件件的瑣事,讓蛤蟆先生無法自拔,身心疲憊,借酒澆愁,于是再一次大醉之后他偷了一輛車有化妝成洗衣服逃跑,他搶過馬,偷過錢最終入獄。
蛤蟆先生在出獄后身心崩潰,他患上了抑郁癥,家園被黃鼠狼霸占,曾經光鮮的蛤蟆先生,最后活成了臭蛤蟆,作者通過蛤蟆先生,反映了人們的縮影,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蛤蟆先生,每個人都在費力討好一個人,然而對方卻利用你的善良索取更多,你盡心盡力工作生活,但是命運總是給你使絆子,讓你的辛苦付諸東流。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帶傷,不論愿不愿意,你都無路可退,所以不管什么讓你停下腳步,但是都不可以讓自己倒下。蛤蟆先生一度傷心,一度輕生,好在朋友給他推薦了心理醫生。他第一次來到蒼鷺小筑,蒼鷺問他誰讓他來的,蛤蟆說是河鼠。蒼鷺搖搖頭說能讓你來的只有你自己。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自己,只有自己為自己負責。
之后每周蒼鷺都會給蛤蟆一個問題思考,每次都是問他這件事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感覺?你會怎么做?蒼鷺一路引導蛤蟆,打開了他的內心。經過幾個月問診,他始終記得蒼鷺說要不要與生活和解,你自己說了算。
蛤蟆終于重新開始,早起劃船,感受世界,接納痛苦。幾個月后,蛤蟆結束治療。這次蒼鷺告訴蛤蟆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境和自己。于是蛤蟆重拾愛好,買了新船參加皮劃艇比賽,開啟了大篷車短途旅行。蛤蟆找回自己的勇氣和魄力。他奪回了屬于自己的東西。干起了自己喜愛的`房地產事業。他賣掉了蛤蟆莊園,另建新居。生活能治愈的永遠是自己愿意走出來的人。“面對傷害,我們無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很多迷茫。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當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為你打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4
讀這本書源于班級先后有好幾個同學跟我傾訴他們的不開心、壞情緒和負能量,我也是盡我所能的去寬慰,去引導,希望他們能盡快調整,戰勝情緒怪獸,回歸最好的狀態。但是有時候也是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就找到了這本書。以下想寫給親愛的你們:
蛤蟆先生一向愛笑愛鬧,最近突然郁郁寡歡,躲在家里不出來,對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來。朋友們很著急,斷定他得了抑郁癥,把他送到了心理咨詢師蒼鷺那里去,希望他能好起來。
蒼鷺上來就把蛤蟆先生給懟回去了,因為蛤蟆先生不是自己想做咨詢,而是朋友希望蛤蟆先生好起來,付了錢然后逼著蛤蟆先生過來的。蒼鷺說,想要咨詢的必須是本人,想要做出改變的也必須是本人。否則,他就不服務。所以說想從壞情緒里走出來就必須是自發的,沒有人能逼你走出來。
蛤蟆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這個答復,真的是說到了我的心里,真的很想傳達給情緒不好的你們。
我們一定要嘗試可以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并且掌控它,能控制沖動延遲滿足,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同時也具有共情的能力,理解回應對方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
如果你不開心了,需要自己有勇氣做出改變。通過挖掘自己的感受,講訴自己的經歷,最后找到問題,也可以找個咨詢師,然后走出來,進入更好的狀態,并且保持在“我好,你也好”的狀態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5
很快速的讀了一遍,對于這種心理學入門書籍也看了幾個版本,都是對話形式,從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物一步步從發現自我到解放自我的過程。這本書的一些觀念同樣蠻令人印象深刻的。
1、人生的三個心理狀態,兒童階段,父母階段,成人階段。只有處于成人階段才能實現心理成長。
反觀自己,其實在一天中都時刻處于不停地切換狀態中。
我工作上是偏理智的成人階段,不會感情用事,實事求是,以一種共贏的目標對密切聯系,并能促其幫助的工作伙伴。但處于競爭狀態的同事,自己卻沒法抱著大度的心態去面對。所以每當有私心,過后都會自責和反省,但始終避免不了產生競爭的心理。
生活上,就更容易恢復本性,要嘛像愛挑剔的父母一樣,跟朋友聊天中侃侃而談,絲毫沒感受到自己在語氣上是凌駕于人的,最終免不了會產生分歧。雖然過后自己也會反省,但當時自己就會以這樣一種管教的狀態,自以為自己才是真理。
回想起自己跟親密的人相處,發現自己是最容易變身為兒童型心態的,依賴,喜歡撒嬌,用一種慪氣,或者胡鬧的處理方式去處理自己不喜歡的事。但說自己不喜歡什么,反倒是為了表現這個情緒,而不是具體因為什么。就跟小孩子總會撒潑打滾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一樣,女生也時不時會作一下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卻不曾想這樣的行為還確實蠻兒童的,幼稚又不講道理。
心理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探究本心,你了解你自己嗎,如何擺脫外力做自己。我是個自省的人,也能理解他人。但還是很難一天都維持成人狀態,做個情緒穩定,理智的人。雖然一直認為當下的選擇最重要,但也不禁在想,是什么導致自己會在面對不同的人和事上,顯現不一樣的面貌。我相信千人千面,為了適應社會一個人也有不同的面貌,但問題行為卻往往發生在自己最在意,也是心理最輕松的狀態中。對外人可以和顏悅色,對親密的人卻抱有挑剔的眼光和對你的無條件縱容。雙標的人是因為夾雜著情感成分,還是潛意識就有這樣的觀念。對于這個問題,我也像蛤蟆先生一樣,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
小時候作為家里的老二,得到的關注和關懷都是最少的。所以也養成了樂觀,自得其樂的性格。現在對家里人的態度也是一樣,從不奢望他們給到我什么,就是這么一種放養式的自由。自認為自己是可以處理好親密關系的,因為反省道歉,我做得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但過程不斷地在消耗,結果再怎么彌補也是有傷痕的。所謂的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的自我,大多也是在親密關系中較常出現,說明自己在這種模式的相處關系中是很不成熟的,這跟我想成為一個包容,大度,體貼是不相容的。
再往前思考,為什么會那么在意親密關系。其實一直還蠻羨慕我爸媽的,這么一對幾十年來一直相互陪伴,對彼此的關心勝過于對孩子的。我沒有體會過爸媽全身心的關心,但對于爸媽的彼此關心我內心也是覺得幸福的,他們給了我自由,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做我自己。所以內心也渴望有這么一個親密伴侶,關心我多過于家里人的。就跟我爸媽一樣,孩子始終會長大,而且也是獨立的個體,以后會有自己的生活,讓他們自己做主。但伴侶是要相伴一生的,不管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都應該是彼此的依靠。但現實是,兩個人在一起都會經歷從相識到熱戀到熟悉或者冷淡的時期,處理不好還會產生厭倦期。或者自己不喜歡太過于平淡,焦點慢慢從對方身上轉移,習以為常的時期,所以自己就會切換不同狀態去作或者各種鬧騰,為了讓對方的焦點可以重新回歸到自己身上,再來用成人狀態去彌補解決。
如何去處理自己的問題行為呢,蒼鷺給蛤蟆先生的建議是:下定決心去改變。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在發生改變,并且是有害無益的,認清它并做回成人的自己。于我也是一樣的,知道問題在哪,我要如何跟自己在親密關系中,表現出的重視程度和解。史蒂夫柯維說過,人要以原則為中心。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工作上,家庭上,生活中。不同職位都有自己的行事準則,這就是你人生的信條。不能僅僅以伴侶,以孩子家庭,或者工作為核心,這樣遲早會有失偏頗。我也試著調整自己的人生準則,開始把精力分散給更多有意義的事,看很多的書,養成健身的習慣,看電影,聽歌,斷舍離過極簡生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三個心理狀態,努力成為為自己人生負起責任來的成人狀態。
2、另外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觀念是人生坐標。
人跟人相處中,心理狀態都是不一樣的。處于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狀態,就會產生幸災樂禍,打壓,pua的對話模式中。感覺現在社會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才會出現內卷,攀比競爭的.心態。人是很難避免跟人交際的,不能設法改變別人,可以先改變自己的觀念。首先要學會跳脫開來,不管是上司還是長輩也好,總是想通過我好,你不好的挑剔型父母狀態,設法對你精神攻擊來達到一種管教的目的。這是他們慣常玩的游戲,我們可以從局中人變成局外人去看待它,讓這個游戲難以進行下去,正所謂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也有這樣一部分人,總是用一種祥林嫂的姿態,說自己的各種不如意,不順,社會壓力多大,通過抱怨自己的不好來獲取別人的認同。這個社會可抱怨的確實很多,但我相信也有這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小時光里,安心悠閑的活著。想要一個良好的狀態,就是讓自己調整為我好,你也好的共贏心態。這是個團體性社會,朋友,家人,同事,生活總會圍繞著他人。以一種我希望自己好,并希望大家也好的狀態去面對人事物,所謂的競爭就變成互利,資源那么多,共享才能實現心理健康的雙贏。
通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么簡單的一個小故事,可以反觀自己的很多心理狀態也是需要調整的,最終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開心的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12-2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4-2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800字(精選7篇)12-19
最新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有感心得03-31
蛤蟆的作文09-08
《數蛤蟆》教案06-10
數蛤蟆說課稿06-02
寄給蛤蟆的信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