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時間:2024-06-08 23:17:48 煒亮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通用1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通用17篇)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

  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假期之中,我閱讀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一、實施愛的教育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環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著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盡可能好的實效。

  三、實踐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是教育觀念,又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后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他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并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和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課外,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恒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2

  生活在災難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的陶行知先生,不愧為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實踐家和偉大的實踐教育家,他畢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為改革中國教育,創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論體系,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雖然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但是你會發現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閃耀著奪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代價值。當我第一眼翻看書本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本書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討教育而留下的寶貴資料,有種重現當時陶先生為教育事業憂心忡忡的心,也讓我們讀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和親力親為。

  書里有設計到陶先生對新中國成立后教育的發展的看法、有對如何創辦學校的建議、有對發展平民教育的肯定,在這里我主要談談書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師發展有關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當時的教育現狀,把教師分為大致三種。第一種教師:只會教書。這種教師把學生當成了書架子、字紙蔞,書上的東西一鍋兒往學習腦袋里裝;第二種教師:教學生。這種教師所注意的中心已從書本移到學生上,果然比第一種好,是一種進步,然而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學習,被動地接受知識;第三種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要學生學得"自得",學得"自動"。對照每一位教師,自己屬于哪一種教師呢?的確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這一點學軍中學的老師做的甚好,一個學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這么死記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再者是老師也有一定要教學學生如何學習的沖勁,他們也不屑于只教學生知識點,他們課堂貫穿的更多的事知識學習的方法,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后我們的學生沒有強烈的求知欲,那我們該如何操作?這個需要我們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于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先生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而我們現今的教育,特別是高中階段主要就是為了高考,無法做到全面的素質教育,所以我們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高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適當的劃分幾個行政部,讓弱的學生接受慢進度的教學,課后完成更加基礎的習題,而學習能力好的同學自然是進入快節奏的班級,因為書本上的知識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渴望了。在這里我們要跟家長溝通好,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節奏的環境里只是越學越沒樂趣,最后喪失學習興趣,在慢節奏的班級里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個過渡。

  在"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為,教師不是販買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應該是——"教學相長"嗎?。

  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教改思想,強調的就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在他杜威教師那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礎上的新的突破,這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很值得我們教師反復斟酌,我想每次閱讀都會帶給我們全新的感悟。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3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馬可連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對教育無限的愛的最真實的寫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是陶行知對我們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夠營造出和諧、親切、溫馨而且樂觀向上師生關系。陶公“四塊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懷和睿智的教育機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對學生的那種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種對孩子深深的愛。

  陶先生任育才小學校長時,一天,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學時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后陶先生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我卻遲到了。”當王友懷疑地接過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放到他手里:“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王友手里:“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哭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先生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認識錯誤,我再勵你一塊糖果······我的糖果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每當我們遇到學生打架事件時,我們是否會有這樣的胸襟和機智來面對我們的學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們自己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時,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說教,有時甚至會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指責和數落。根本無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無法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我們的.學生在這種說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種等待和應付,等待著老師劈頭蓋臉的批評后的一句“你錯了嗎?”學生會應付式地、高興地回答“我錯了。”“以后還會不會這樣?”“不會了。”跟小朋友說“對不起”。犯錯的孩子會在心里長長地舒口氣,興高采烈地對被欺負的孩子說對不起。開心地走出這說教的大門,回到教室去,繼續著自己快樂的游戲。這樣地說教有沒有用呢?各位老師心里很明白,也許第二天孩子還會繼續著他欺負學生的游戲,老師又會繼續著自己的說教,實在沒轍了就請父母。其實,在我們的教育中,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賦予更多的耐心、細心和愛心。對孩子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誘導,讓孩子們自己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將我們以往的批評,指責,抱怨換成欣賞,啟發,激勵。

  教師沒有愛,教學就會沒有動力。沒有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心與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偉人都要大”,陶公親切地稱學生為他的“愛人”。心中有學生,心中就會有愛,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地親切、和諧;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的美,那樣地能吸引老師和孩子。民主的愛,智慧的愛,公平的愛,會讓教師收獲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沒有愛的教育將會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樣。”從小沐浴在愛中的孩子他以后給予人家的也是愛。只有愛的教育,才會讓孩子在充滿陽光的道路上成長;只有愛的教育,才會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愛是教師的職業情感,愛就是理解、尊重、信任與公正、賞識。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從《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讀出更多的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4

  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

  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由于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

  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不管什么樣的學校,什么樣的班級,都會有一些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俗話說:“一娘養九子,九子個九樣。”“五個拇指還不一樣齊呢?”特別是一些薄弱學校的薄弱班級,這樣的現象特別的突出,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們傷透腦筋,想了許多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可總感覺收效甚微。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還是不厭其煩的多鼓勵,多引導,教給他們一些比較適合的學習方法,就算我們的教學內容他們還是聽不懂,但這些方法可能對他們今后學習其他知識技能會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學上,加強檢查督促,讓他們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5

  最近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腦海里更加清晰起來:“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更加耐人尋味,讓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從書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學校,他愛學生,他把學生和學校稱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下面是我讀后的一點體會:

  一、教學做合一

  所謂“教學”即教生學;所謂“學生”意要于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

  教學并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如果說教學內容已體現了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話,就無所謂能力的`培養了。因此我們主張要由“喂養”式轉為“覓食”式的教學。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這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

  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二、學會尊重學生、欣賞學生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愿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陶老 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此外,我們教師也必須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長,這樣才會完善自己,得到學生的尊敬、信任和愛戴,使自己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學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時代前沿的鮮活的群體。教師如能走近他們,了解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學生,從學生身上了解時代的訊息,領悟到學生真正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真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地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感觸到教師的關心。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6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

  本書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事業具有許多現實意義。

  他的創造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頭腦解放、手腳解放、身體解放、感官解放、時間解放、語言解放;二是“勞力的基礎上勞心”;三是“教學做合一”;四是“實驗即創造”,創造的本質是活鮮鮮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樣的.熱情,是在于探究的興趣,創造來源于生活的活力、來源于生命的本身。

  其中“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它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可見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該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的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并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真諦。

  作為一名老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在未來的教育之路上,我們聯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來看當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7

  陶行知常說:“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余,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而是對學習的傷害。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里有紀律,愛里有教育。作為現代的教師,在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能去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才能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鐵塊,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當一些學生輟學,是否反思自己將愛灑向他的`心間去了呢?有一個鄉村女教師為走訪學生翻山越嶺,不幸摔傷,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訪了,她硬是以滿腔的愛找回20多個輟學生。我們能否用自己的愛將孩子牢牢留住,不讓他們流失呢?

  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須要“制”的,否則既無補于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自己的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8

  好書就是好人生的導師,它時時處處都在啟導著你的人生,為你披荊斬棘;為你鋪路建樹;為你剔除人生的“棘”。人離開了好書就是放棄了追求好人生,放棄了向往新未來,就等于放棄了鮮活的生命。

  與好書形影不離的人就會遠離貪心,不再自命不凡,而是大智若愚。有好書相伴的人生,更會因物質世界中的貧乏,才恰恰可能在其心靈世界中謹慎地恪守著己欲,竭力使其欲望與能力相平衡,不貪欲;對其喜好的事物更具持久性,見異思遷的可能性就很小;由于物質的欠缺而更接近靈魂深處,并因生活中點滴獲得而對命運多一份誠謝,從而更能保持一份難得的內心的感恩、寧靜與平和;從而認真做事,規矩做人,成就好人生。

  蘇東坡詩曰:“舊書不厭百回讀”,這“舊書”就是讀書人最心愛的書,是讀過不知多少回的.書,也就是能給人的靈魂乃至人生以啟迪,并成就好人生的好書。

  我早已深切地感悟到一本好書對人生是多么重要。在臨大學畢業之際,《陶行知文集》就成為指明我迷茫心路,乃至成就而今好人生的一本好書。從那時,我就走出了困惑中的我,清除了前行的屏障,改變了人生的追求,頑強地直面挫折,不斷走向一條鮮亮的人生之路。

  當我在從教生涯中一次次遇到困難時,每每想起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哲理明言: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我百讀不厭,津津樂道。正是它改變了我的追求,改變了我的人生。

  正是這本書,我才理清了人生之路;正是這本書,我才看清了人生之望;正是這本書,我才揚起了人生之帆;正是這本書,才成就了我好人生。這本好書就是我美好人生的導師,是這本好書為我點起了一盞好人生之光明永恒的燈。

  好書,就是好人生的導師!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9

  拿到《陶行知文集》這本書的時候,有些犯難情緒。因為不知該從哪兒入手。于是就翻開了目錄,立刻地,就被《師范生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這個題目所吸引。

  “不可忽視小孩子的情感”,當此句躍入眼簾時,我陷入了沉思,思緒也不由千回百轉,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腦海中回蕩:每當下課后,孩子總愛圍在身邊,頂著那一張張無與倫比的燦爛笑臉,連太陽都為之失色。他愛說笑話給你聽,希望換得你的一笑;他愛為你捏肩捶背,換得一句輕聲的“謝謝”,然后再歡呼雀躍般的回句“不用謝”;他愛興奮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點滴的'成果,希望聽到你的一句贊美:“你真是了不起!”;他愛向你報告同學們之間發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賦予他神圣的職責;他愛將自己帶來的水果與你分享,眨著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愛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著家庭成員最近的動向,以期你對他有更深層的了解。他愛,在他犯了錯被批評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淚,再伴上一句深切的懺悔:“老師,我知道錯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諒,然后轉身,又是一片歡聲笑語。

  可是,每當在短暫的課間休息時間里,我們總是埋首于作業堆中,或者在訓斥那幾個“慣犯”。所以,當他要說笑話時,一句“下次吧”,凍結了孩子的笑顏;當他給你水果時,你的拒絕接受讓他心傷;當他......總之,他們的滿腔熱情總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實,孩子的心思很單純,是希望與你多親近,而我們不停歇的腳步,讓他們抓不住,于是,距離就越拉越遠,也許,長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無法懷有當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腳步,降低身姿,變成他們中的一員,也許,學校將成為師生共同的樂園。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0

  今年學校給我們每個人發了一本《陶行知文集》,也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陶行知先生,此前我只零零星星地接觸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系統不全面。拿到這本書,我便開始讀起來,但自覺并不深入,直到一件事情的出現讓我深深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

  有一次早讀,我照常來到班里上課,看到在座位上的兩個學生桌子上干干凈凈,什么都沒有放。我心中怒火中燒,就立即呵斥了他們,讓他們抓緊進入今日學習狀態。那個男生切了一聲很不情愿的掏出了書,這讓我心中很疑慮,便悄聲問了另一個女生,她說他們兩個剛打掃完衛生區回來。聽到這個消息,我立即上前摸了他們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小手早已凍得冰涼,剛回到教室還沒緩過來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非常愧疚,在班里向他們承認了錯誤。回到辦公室,手邊恰有陶行知先生的文集,于是拿起來閱讀,讀到了他在1931年《師范生的第二變——變個小孩子》里的一段話:“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的慷慨。他放了一個紙鳶飛不上去,是有齊柏林飛船造不成功的躊躇。他失手打碎了一個泥娃娃,是有一個寡婦死了獨生子那么悲哀。他沒有打著他所討厭的.人,便好像是羅斯福討不到機會帶兵去打德國一般的慪氣。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撻,連在夢里也覺得有法國革命模樣的恐怖。他寫字想得雙圈沒有得著,仿佛是候選總統落了選一樣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會兒而您去抱了別的孩子,好比是一個愛人被人奪了去一般的傷心。”

  這段話多么好呀,簡直是對我無聲的譴責,陶行知先生站在兒童的視角講出了兒童的心聲,也讓我明白自己錯在哪里。作為一名老師,我總是著急的否認他們,而沒有多多聽聽他們的心聲。愛學生,就要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此時,我不僅是一位老師,還是學生的朋友,以后我要多站在他們的角度,多傾聽他們的聲音。我也將繼續閱讀、繼續進行教育實踐,在陶行知的引領下做堅定的自覺學習者,提高生命的自覺。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1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假期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匪淺。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學高才能為人師,身正才能為人范。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范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于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

  陶行知先生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學生的語文學習僅僅靠閱讀課本中的文章,閱讀量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增加他們的閱讀量,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我始終在不斷摸索、嘗試:

  (1)、給他們推薦好書,甚至到少兒圖書館給他們借書,而且當前暢銷的.兒童讀物,適合青少年的優秀書刊,我都買來或借來讀,以求和孩子們找到共鳴,有共同談論的話題。這樣一來,孩子們感覺老師和他之間的距離在縮小,在班級中掀起了一股讀書的熱潮,互相“攀比”,看誰讀得書多。借機開展讀書交流會、討論會,使讀課外書常態化、自覺化。

  (2)誦讀經典的古詩文。老師教學時的出口成章,讓學生深深地折服,發自內心想像老師一樣多背古詩文,自主學習自然就落到了實處。在作業不多的情況下,堅持每周背誦2—3首古詩,積累內化。

  (3)優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奧難懂的鼓勵學生背誦。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那清新的文字,詩一般的筆調,背著背著,學生就完全融入了這充滿生機和活力,充滿希望的春天里。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2

  我讀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特別他的鄉村貧民教育踐行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通過閱讀《陶行知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還有許多誤區,需要調整與改進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與積累。下面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蕩氣回腸的話語告訴我們,做一名教師一定要真誠、熱情、具備奉獻精神。學生需要我們教師的“五心”:用愛心溫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關心照顧孩子,用信心鼓勵孩子,用細心觀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個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課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對學生愛就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與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與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就是偏愛,偏愛就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她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她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就是真正的愛。”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陶行知曾說:“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課程課改確立了以幼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突出了學生發展的自主性與能動性,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致力于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表達,致力于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與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就是教育,就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瞧就是動態的,隨環境與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就是“做”即實際生活。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后,學校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不再就是單一的傳授,多了觀察發現法、實驗探究法、游戲操作法,教育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達與表現。創新教育就是教育觀念,又就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就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后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她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并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最后,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就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與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瞧社會、瞧自然、瞧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就是問的。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3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要用心去學、去體會、去實踐,這樣才會進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每天要四問: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每天都問問自己進步了嗎?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們抱著這種精神去教導學生,總是不會錯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奉獻精神是我們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他的那些極具時代精神、創造精神,又極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見,都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精髓內涵,成為我們不斷吸取教育改革營養的源泉,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恒主題。其意義有二: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么?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探索真理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這種困惑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和正面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悅和歡樂體驗可以塑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其探索行為,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陶行知先生還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們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們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我們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思想能力的人,有發展潛力的人,而不是老師施愛的被動對象。當老師把學生當成教育的主體,用贊賞的眼光去看他們時,就會發現他們有可愛之處。我們在對學生教育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冷靜地考慮學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們一點,多關心他們一點,老師對他們給予深深的理解,就會發現他們值得你愛,你才會發自內心地去愛他們,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學習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論,自己感覺受益匪淺,他的著作又如一盞明燈,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領我們去找尋屬于我們自己的目標。讀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動之余,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為人,更佩服他在那個時期所提出的一些鮮明的觀點,也正如魯迅所說:“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我將努力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業務素質。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4

  工作之余,反復翻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這與當今我們正在推行的素質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對實踐課改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種理念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實際、禁錮于書本的基礎上產生的,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而生活無時不在改變,那么生活中就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這就需要我們做老師的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及時的觀察,并發現問題,同時及時的做出回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知識經驗,豐富情感體驗,拉近學習與生活的聯系,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那學生就如同一個機器般被灌輸知識,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獨立思考更是無從談起。

  聯系我們的教學,對于出現的問題,教師應該更多的引導,在關鍵地方給予學生提點,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題過程告訴學生。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加深了對問題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后碰到同類型問題的時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觸類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對照一下自己,當然與陶先生所言還有相當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恒的課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學生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5

  今年寒假初次拜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先生的教育之光洞開了我懵懂迷茫的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但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陶先生反復強調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

  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而現在的孩子缺少的卻是重要的——做”。

  先生多次講到:”如果我沒想學會游泳,我們必須在水中游。”這是強調要在做中學。每次讀到這個例子,我就想起自己班上的這些孩子。因為是農村留守兒童比較多,孩子們平時跟著爺爺奶奶,老人們都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平時除了上學,其他事情一律包辦。幾年級的孩子啦,衣服還不會自己穿,飯要喂著吃,鞋要抱在懷里換。做完作業連書包都不會收拾。到校后卻發現不是作業忘帶啦,就是課本落在家里啦,諸如此類的小事真是舉不勝舉。結果孩子們依賴性越來越強,一點生活常識也沒有,生活上沒有自理能力。學習上也困難重重。

  班里的一個小女生,葛艷艷長得清秀可愛,禮貌十足。可是一談到學習就知道搖頭,根本就不知道動腦筋思考問題,平時的成績一塌糊涂。向父母了解情況,他們一直認為孩子太笨啦。我告訴他們孩子這不是笨,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動手動腦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要讓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經歷也是一種學習,比如做家務、做手工、或去購買東西等。都要鼓勵并引導孩子去做,不要認為不讓孩子做就是對她好,不能太嬌慣孩子。聽了我的話,他們點頭贊成。可是一到平時生活又舍不得啦。說孩子不會干,干不成還不少添亂……。像葛艷艷這樣的孩子還真不少,所以我常常有點兒擔心。現在的孩子長大了怎么辦?現在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后,更增添了幾分擔憂。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6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不免為這樣一所小學校叫好,因為“這個學校不但教學生讀書,并且教學生做事。”

  即使是現在,在人們的觀念中,還是以為學校就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教他們做事,學生家長也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只是認為在這里能夠接受知識即可,這里所講的知識,主要是講書本知識。而燕子磯小學,卻在短短的半歲時間內,使學生從原來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學問,學生在學校里既然肯做事了,會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會做事了,自然也贏得了家長對他們辦學理念的認可,所以這所學校在短時間內規模擴大也應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磯坡上因為經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凈,丁超校長就領學生們把所有的垃圾掃除一空。村民不知道衛生,仍是時常把垃圾倒在這個地方,但村民只要往這里倒,他就會去打掃,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掃一回,后來,鄰居竟然也責備起往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磯也就從此干凈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對丁校長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對于村民們亂倒垃圾的行為,他既沒有抱怨,抱怨他們素質差,不懂得講衛生,也沒有在那里豎一塊“此地禁止亂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別人倒我就掃,正是這種無聲的舉動影響了村民,使他們自己在內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后來形成了村民自覺維護環境衛生的情形。

  “潤物細無聲”,在無聲之中他的這種行為影響地也不僅僅是燕子磯小學的師生了,而且影響了村民,讓一種好的行為影響到周圍所有的人。

  是呀,當我們面對的現實與我們的理想不一致的時候,與其抱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態,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去改變。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17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愛心滋潤學生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著淳樸、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師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并不是什么都是缺點,然后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二、依“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

  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再說,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生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意要學會學。歸根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字簍子”,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復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散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不屑地培養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文集》讀書筆記03-27

陶行知教育名言10-10

陶行知的名言警句10-24

陶行知的名言警句11-08

陶行知的名言200句05-02

關于陶行知的教育名言10-19

《陶行知喂雞》閱讀答案03-02

陶行知學習心得05-04

陶行知的名言220句07-20

陶行知的經典名言語錄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