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后感(精選24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斷舍離》讀后感 1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篇長論文?整本書緊緊圍繞“斷舍離”展開,其中強調最多的一點是“出”的概念,也就是“斷舍離”的核心吧。雖然整本書一開始就說了大家本來對于“斷舍離”的`觀念就是扔東西是錯的,但是說得粗暴一點,我覺得作者整本書的確一直在強調要扔東西……當然也提到了一些其他東西的“斷舍離”,比如自己情緒的斷舍離,人際關系的斷舍離等等,但是從頭到尾一直一直都在講“收拾東西扔東西”,舉的有些例子是比較理想化或者極端的,看得我疲勞,對于這種套路接受不來……但是還是挺佩服作者的,首先應該是他最初提出“斷舍離”的吧,然后做了大量功課從多方面多角度來闡釋、論證自己的觀點,甚至做成了工作?
盡管我看完了,我還是覺得自己很難扔掉一些東西啊,我真的是一個超級懷舊的人,以前的很多東西我會保存得很好,我對于過去的痕跡司空見慣了,它們也過多得融入到了我的日常生活,然后我就會忽略現在!“斷舍離”于我,是一件漫長的需要學習的事,希望自己深深切切地明白: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我只能是“現在”的臣仆,也是帝皇。
《斷舍離》讀后感 2
聽說這本書已經很久了,終于找到機會來看。真是對我很有幫助。在這個物質膨脹的時代里,
書里的觀念正如一陣清風吹來,幫助我放下很多的執著。
心里老覺得物盡其用才對得起它,但是一進到商場就看什么都好,尤其是朋友都在購物的時候,
覺得自己不買點啥真是對不起自己。春節去關島,同去的人都在買包包、鞋子、護膚品。原本覺得自己不需要買什么的,結果也滿滿的買回很多用不上的東西。現在還要麻煩我考慮送給誰合適。女人們常常說的'話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所以我也常常聽了、信了,然后就買了很多用不上的東西放在柜子里。有舍不得扔,真是好害人。
《斷舍離》這本書里不僅講到應該如何的處理生活的實際問題,也提升到一個心靈的層面。告訴讀者如何應用這個理念來處理內心的困擾。
如何去發現和清理一些心中的垃圾,讓正能量得以進入。而且能從處理東西上看出人的性格和狀態。
所以,我也正在努力將不需要的東西清出家里。讓自己脫離物欲的控制。過簡單舒適的生活。書中還提倡要接納自己,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就好,這對我這個性急的人來說真是安慰。哪怕沒做好又有何妨呢?這是我需要的。
《斷舍離》讀后感 3
讀了《斷舍離》,讓人感懷萬千,在生活中要做到斷舍離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迷戀物質,舍掉目前看來是廢物的東西,我們會想萬一哪天用到了怎么辦?斷開自己不需要的不適合的,而人的本能是只要我喜歡的就要,至于適不適合自己目前是不是需要,則很少考慮,比如搶購潮。所以,在實踐中,要打破傳統思維,做到斷舍離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外部的力量去推動。
實質上斷舍離的推廣也是一種外部力量,在教育人們改變自我,喚醒人們的主動意識。尤其在新農村的環境整治中,表現的更為突出。農村柴草亂堆亂放,散養的雞鴨鵝糞便院內院外到處是,這一點磚頭那一點石頭等等。要期待農民主動去做好,做到斷舍離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于是政府宣傳教育,出資出力,多少都有點強制的力量去改造,把農村建設的面貌煥然一新,向城鎮化發展。
表現在我們快遞行業上也是如此,徐州中通快遞總部對此強調要求,承包區門面要建設好,嚴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把環境建設好,要井然有序要安全等等,多次開會宣傳教育,加強承包區的主動意識。政府要檢查,不合格就罰款甚至取締,我們徐州中通快遞總部也是積極配合政府,審查督促承包區做到斷舍離,把門面建設好,為此還獎勵了建設的比較好的承包區。
因此外部力量加上我們的主動意識,就會做到斷舍離,提高我們的門面檔次、改善工作環境、處理好人際關系等等,輕松愉快地工作,進一步做大做強我們的中通快遞事業。
《斷舍離》讀后感 4
《斷舍離》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所著,這是一本不到兩小時就可以翻完,卻足以改變人生的書。當你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糾結困擾時,就是應該進行內在自我分析的時候。“斷舍離”是你與嶄新自己相遇的過程。
我想大多數人在整理家務的時候都會在內心吐槽:東西太多了!整理起來太累了!可是這許多東西不正是自己平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嗎,想扔不舍得扔,整理又懶得整理,有的時候咬咬牙收拾一下,下次再整理的時候發現又多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東西,而原來的東西一直在某個地方生灰發霉,長此以往,自我感覺空間越來越小,直到壓得你透不過氣來。
物品如此,人的內心也是如此,常常陷于一段挫折的經歷,一次失敗的感情,一段逝去的光陰中難以自拔,一方面讓自己痛苦,不僅有可能忽略當下生活中的'風景,還有可能失去更為重要的東西,另一方面讓身邊的人痛苦,自己的消極情緒慢慢地將那些愛著我們的人推離我們身邊。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做精神上的強者!
《斷舍離》讀后感 5
昨天拿到一本好書《斷舍離》,可是太忙,只看了五頁。張德芬老師作的推薦序,引發了我好多的思考,所以讀的慢,雖然讀的少,但是收獲很多,下面與諸位分享一下:
推薦序名為《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讀到題目,我首先想到的是"越想得到的東西越難得到,比如說阿鵬就特別想掙錢,但總是掙不到"。佛學中提到人有七苦,求不得就是之一,先放下求的,才是脫離苦難的`開始吧!
這個題目同樣讓我想起了我最近特推崇的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最有效的做法是擴大影響圈。而"放下"這個詞,應該指就是"關注圈",只有放下關注,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影響圈的事,才有機會得到。
序中說:"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讓我又想到了思維的重要性,正如黃征宇在《終身學習:哈佛畢業后的六堂課》中所說"思維影響情緒。想要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就要改造自己的思維方式,讓思維來決定情緒的發生。"《關鍵對話》中也提到了"是你制造了自己的情緒,讓你自己感覺到害怕,惱怒和氣憤。請記住,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是,而且永遠是你自己"。所以阿鵬總結,斷了負面的思考模式,你就斷了壞情緒,自在和幸福自然而然就來了!
《斷舍離》讀后感 6
大約是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我已經看過了《斷舍離》。當時就已經簡單去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部分東西丟棄掉,并整理了自己的房間。
然而此次再看這本書,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工具書,有些理念需要時時刻刻復習,才能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
上一輩的人也許是因為經歷過物質匱乏的苦痛,因而具有強烈的囤積欲望。而我們這一輩的人,卻處在物質相當豐盈的時代,不知不覺就買了許多物品堆積在家中。于是家越來越擁擠,儲物空間永遠不夠用。
而我雖然想慢慢收拾家里的物品,一方面不曾時刻叮囑自己斷舍離,另一方面扔棄物品總要與父母做一次斗爭。賣個冰箱50元,老爸覺得這個東西賣的太便宜了,還能用呢!完全無視這個冰箱杵在客廳入口處有多難看。賣個電腦也要念念叨叨,還能用的電腦啊,當初三四千買的,賣出去三四百多不劃算啊。
更何況還要制止母親源源不斷帶來的'廉價小物品,比如多余的杯子,多余的筷子。買回來能用,但卻極不舒適的桌子。偷偷摸摸賣了不少,扔了不少,但家里仍然亂糟糟的。
現在重新再看《斷舍離》,復習一遍。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們買來物品,是為了讓物品使用從而讓自己方便與開心的。然而事實是我們成了物品的奴隸,物品花了錢,還占據了我生活的空間,卻并不被我們使用,還讓我們有事沒事收拾一下,規范它所處的位置。
也許父母那邊的東西我無法好好規劃,至少自己房間一定要慢慢做到斷舍離,今晚從衣柜開始,明日若有空,從書柜開始。
《斷舍離》讀后感 7
最近在看《斷舍離》這本書,很喜歡其中的一句話: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中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心才能回歸安寧。
喜歡歸喜歡,但斷舍離這三字,知易行難。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不,這不是當斷,是你必須接受你的無能為力。
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錯,這不是當舍,是你只能接受雙方的無緣無份。
在這里,你沒有任何的選擇權,不是你有斷舍離的初心,是你被迫接受了斷舍離的結果。
繼而,求而不得,執念懸心。
可哪怕結果已經擺到你面前,哪怕只需要你接受這個結果,但你依舊做不到“當離”。你沒有辦法在任何環境下想進就進,想退就退,你不具備游刃有余這個本領。
這時作家馮唐會告訴你:實在放不下的'時候,去趟重癥病房或者墓地,你容易明白,你已經得到太多,再要就是貪婪,時間太少,好玩兒的事兒太多,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糾纏。
但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你沒有經歷生死邊緣,你會覺得活著是大事,但你放不下來的那些也并非小事。
沒有必要讓自己斷舍離,因為你放不下的那些事中有你曾經的期待與努力。那些無能為力,那些無緣無份,那些煩欲執念,交給時間。
或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突然間你就釋懷了。無能為力的事,你依舊努力;無緣無份的人,你依舊欣賞。只是,心之所向,多了一絲地獄,少了一念天堂。
《斷舍離》讀后感 8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歡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屜,在整理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干凈、整潔成為心靈純凈的標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時,我也會通過整理屋子、整理抽屜的樸素方式,來平復心情。
近年來,人們關注了一種新型的生活觀念——”斷舍離“,正是這種觀念的極大擴散,悄悄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不說與現今中國反幾風的政治話題,這種樸素、簡潔的生活信念,通過心靈的凈化能夠讓生活更清爽,讓心靈更自由,這是信息社會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回歸,現代人對生活本質的回歸。
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樸素的行為中有一種”禪意“蘊含其中,”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為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從此起步,開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凈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著。
《斷舍離》讀后感 9
今天開始讀《斷舍離》,印象最深的是:以當下作為時間軸。東西是否要留下,看對于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有些東西是對過去的回憶。我見過有的人保留著很久以前的工資條;有的人保留著出游的機票和景點的門票;有的人保留著女友手織的毛衣。很多人認為這些東西帶有感情色彩,雖然現在幾乎不會再翻出來看,但是他們覺得到了老年后,可以曬著太陽翻翻這些東西,回憶那些美好的時光。
還有些東西是將來可能用到的。我見過有的人買了無數的抽紙,衛生間放不下,就堆在床底下;有的人把買菜送的塑料袋塞在柜子里,即使和垃圾桶不配套也舍不得扔;有的人保留著好幾年都沒穿過的衣服,總覺得明年穿得著。他們需要自己的`東西永遠處于充足的狀態。
其實,以過去和未來作為時間軸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真正美好的回憶始終留在你的內心深處,根本不需要外在的東西提醒,因為你從未曾忘記過它們。最好的時光就是當下。
認為東西將來有用舍不得扔,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與其整天擔憂未來,不如節省心力磨練自己的技能,我們要讓自己越來越好,做一個理性的樂觀派。
不要沉溺于過去,不要擔憂未來,永遠都要認真地篩選消費,判斷的標準就是對當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適合、舒服”。
《斷舍離》讀后感 10
主角是你,永遠是你自己。
你要記住,斷舍離的主角是你自己,而不是物品。考慮物品是否被留下前,想一想,我能不能用這件物品,而不是這件物品有沒有價值。
當然,也不要有“撿便宜心理”,感覺超市打折就買買買。我在超市買的打折食品大部分都進了垃圾桶,每次扔到垃圾桶時都有愧疚之情。為了減少這種愧疚之情,每次去超市前我都會列好清單,只買清單上的東西,避免折扣陷阱的誘惑。
看完《斷舍離》電子書后,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狀態。我家里的東西也超級多,穿在身上的衣服也就那么幾件,但衣櫥總是滿滿的。從一個小角落開始,斷舍離,同時也梳理自己的生活規劃,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物品要用才有價值,是為斷;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為舍;物品處在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是為離。
記住,斷舍離的主角是你,永遠是你。
PS買《斷舍離》的電子書看一看就可以,沒必要買實體書。
《斷舍離》讀后感 11
假期里媽媽推薦給我讀了一本書《斷舍離》。感悟頗多。
“斷”是舍棄自己“家”里不需要的東西。“舍”是舍棄“家”多年不用的舊物。“離”是脫離物品的執念,生活要自由自在些。
讀書以后,我想到了平時自己很喜歡讀書,跟媽媽出去,看到自己喜歡的新書,總是歡天喜地的要媽媽買,有些書買到家里不喜歡,就孤單的被拋在了一個角落里,有喜歡的書看完還是會給媽媽講講。以后再想做事情或者買書,就要學會適應自己的才買,不適應的,或者需要的圖書應該用另外的途徑得到。
由于經常買書,自己又是個戀舊的孩子,所以,只要是我的書,從幼稚園到現在都要媽媽保存起來,現在想想,有些書看完了,保存的完好無損的`可以拿到學校的“義賣”超市賣了,還可以換取別的同學手中的書,開闊了視野,又減輕了爸爸媽媽的負擔,真好!
其實,在我的心里,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雜念,比如:媽媽讓我做了我不愿意的事,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給我報了一個班,沒有問我喜歡不喜歡就擅自做主給我買回來一些衣服,還有就是我有的時候也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都應該實施清理。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輕松前行。
《斷舍離》讀后感 12
“斷舍離”這個詞好像是挺火,也聽聞過很多次,但一直在我心里就是丟棄家中無用物,把家里的物品壓縮到最少、最剛需,雖然可以使生活高效,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但總給我一種過極簡無趣生活的感覺。直到讀了《斷舍離》這本書后,才發現這是件上升到生活哲學和美學的事情,并且第二天我神奇的開始扔家里的物品。
我覺得對我啟發很大的有3點:
1、不是要你把家里清空,而是考慮自己和物品的關系,是否喜愛這個物品?當下這個物品是否還需要?這件物品好像未來可能可以用到,但是真的會用到嗎?當思考過這些問題之后,開始丟棄和購入物品,慢慢的自己身邊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每天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喜愛之物,心情也會晴朗起來了。
2、放下自己的執念,就像我是一個非常戀舊的人,總是喜歡活在以前,同樣也會很多時候和一些陳年舊事,無意義的自我糾纏不清,難以走出來,難以有精力和心情,開始新的生活,一直都讓我覺得很苦惱。現在我發現我對承載情感和記憶的物品都是這樣,無法讓自己丟掉無用物和自己不喜歡的物品,同樣也會讓自己無法丟棄自己不喜歡的人事和回憶。人的精力和時間就像家里的空間是一樣有限的,讓一些無用和討厭的事物阻塞了好事物到來和安放的空間真是不值得。
3、把家里收拾得別人隨時來都很整潔的'樣子,家里的東西被外人看到都沒有關系。我直到大學才開始住校,大學室友和高中同桌都幫我整理過東西。高中因為學習資料很多,同桌幫我整理過課桌,并且同學說了句:“劉舒婷,我發現你耶,只喜歡收拾自己,不喜歡收拾東西。”隨時讓自己和家保持好的狀態,人才能活得透亮和真實,不用掖著藏著,而且這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吧。就像很多外表光鮮,實際上家里很亂,就像以前的我,基本上都很害怕別人突然踏進家里,或者有人來提前把家收拾干凈,沒有人愿意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暴露。長期已久,總是有種害怕別人靠近自己,發現自己充滿瑕疵的感覺,或者虛偽的掩飾不足,心理充滿恐懼和無法放松的感覺。
這本書里面很多概念和思想對我啟示還是挺多,就此結合自身說三條。希望以后能踐行這本書的有益思想,讓自己變得自由和有活力起來。
《斷舍離》讀后感 13
十年磨一劍,日更十年第83天。
想要突破1000人關注,2月結束時有930人關注,本月計劃增加70人關注,今天增加1人,本月累計增加47人,目前977人,感謝每一位小伙伴的關注。學會享受過程,懂得知足常樂。古典老師說,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斷舍離》是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的作品,許多年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今年終于把它看完了。這本書豆瓣7.4分還不錯,但是對我而言,比較失望,看完幾乎沒有什么收獲,全書能夠帶給我啟發的內容屈指可數。唯一有一句話讓我比較感動,演員陳數在推薦書里引用了霍金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也是第一次看到演員為書寫序,也讓我對陳數多了一分好感。
覺得看這個書名,就把這本書的內容已經包含完了,重點就是去實踐,不僅是生活中的斷舍離,還有精神上的斷舍離。不過我十分佩服的是作者創造了“斷舍離”的理念,然后把它傳播出去,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讓別人因為自己而受益,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想到《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曾經從來沒有微習慣這個概念,但是作者創建了它,并且把它傳播出去讓無數人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是微習慣終身踐行者,我現在也在給人傳播微習慣,如果我能夠用多年時間持續影響100人,500人,1000人跟著我踐行微習慣,讓大家因為微習慣而受益,這就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國內的社群有幾個比較火的,比如譚杰創辦的.007,影響了許多人每周寫一篇文章。小牛媽媽創辦的日記星球,影響了許多人跟著每天寫日記。曾經沒有斷舍離,沒有微習慣,沒有007,沒有日記星球,他們創建了這樣的一個概念,然后把它傳播出去,實現從0到1的突破。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規模還在不斷持續壯大。我就想到張杰彬老師講個人品牌,收費接近20萬一個人,一年只需收費5個人,就是年入百萬。看他的文章得知,他在個人品牌課里說到,要創建一套理論,我之前看了這句話沒有感覺,但是現在把這些聯系起來,發現真是那么回事。我就想,既然微習慣這么好,我能不能也創建一個概念呢,它就是微習慣星球,是受到堅持星球與日記星球兩個社群名字的影響,就這么干,寫完我就開通一個知識星球,名字就叫微習慣星球。
期望將來可以影響1000人跟著我踐行微習慣1000天。當然,這肯定不容易,但是值得嘗試。我覺得微習慣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戰勝半途而廢,生活中有太多半途而廢的案例,幾乎都麻木了。而微習慣仿佛就是漆黑夜里的一束光,讓我看到持之以恒的可能性。我非常有信心可以持續行動1000天,我也做好了持續行動十年,持續行動一輩子的準備,我成為了一名微習慣終身踐行者。
《斷舍離》讀后感 14
一直想看《斷舍離》這本書,但是家里的書已經很多了,書看過一、二遍,也容易將之束之高閣。今天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很驚喜。借回到家中,一口氣將192頁全部看完。原來心中種著小小的欲望,看起書來速度是如此的飛快。
書中對我內心還是非常觸動的。我對斷舍離的初印象是:剪斷自己對物質的欲求,能夠做到舍棄,便能更簡單輕松的生活。看完書后,我有了更深的領悟。
表面上是我們對物質的斷與收拾,其實也是整頓自己內心。清理的過程就是清理我們的內心的灰塵。奪回被占據的空間和能量,通過行動而帶來了心靈上的變化。也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內心有一個改變,不再隨意隨心情買入眼的物品,你買了物品而不去物盡其用,讓它呆在角落里冷落它,那也是對物品的一種否定與忽視,更不能體現出物品的自身價值,那這個主人當的也是有欠缺的,呵呵!
也會減少對冗余的`物品的心煩,不再做物品的奴隸,而是真正的把握住量與品質,和物品交朋友,買東西時多了一份思量,是否能夠確保將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物品有用才有價值,這樣不斷的精心篩選,簡單而不簡約。
當你的家沒有多余的雜物,整潔、有序、通透、干凈、舒適,那家就會成為你特別想要呆的地方。
打造一個款待自己的空間吧!
讓家成為最放松的地方吧!
《斷舍離》讀后感 15
讀書能讓我們經歷書中人物的人生百態,每個故事都讓我有不同感受、不同的成長,讀書能增進涵養閱歷和素養,開闊眼見,增長知識。
最近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便是《斷舍離》,書中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凡欲執念當離,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放下執念,才能回歸安寧。”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著選擇,善于放下的人生才能走得更遠。
生活中很多庸人自擾的煩惱,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會斷舍離,舍棄不了該舍棄的。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寫到,“人為物累,心為形役”。意思是說,人們為物質利益所累,心神被生活、功名利祿所驅使,受到形體的奴役。斷舍離,就是對自己生活和心態做減法,通過“扔掉看得見的東西”,實現“改變看不見的世界”。生活方式越簡單越好,學會斷舍離,生活就會快樂很多。
就比如我自己,當看到臥室很凌亂的時候,自己內心也必定慌亂。相反,每當我大掃除之后,就感覺到自己非常舒服自在,說不上來的快樂愉悅。我以前很喜歡囤東西,東西沒少囤,就是沒有什么意義,而且占地方。后來自己把認為無用的扔掉,就感覺輕松很多。所以整理東西也等于整理自己的內心,有隨時可棄之心,離自由也就更近些。
學會斷舍離,學會簡單生活。
《斷舍離》讀后感 16
4月份我讀了,人生哲學書籍《斷舍離》,這本書主要講了“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整理術,它起源于日本,并在短時間內風靡亞洲,成為近年來都市生活的全新概念。這一概念由山下英子提出,她出生在東京,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大學期間接觸到瑜伽的行法哲學“斷行、舍行、離行”,將這種心靈修行法延伸成一種生活整理術,發明出一套全新的行為方法:“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不買、不收、不取;舍=舍棄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創造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
此書把“斷舍離”分為生活篇、工作篇和心靈篇三部分,其中我對簡單快樂生活這個章節有喜愛之處,本書講“簡單的生活是快樂的源頭,能夠為我們省去汲汲于外物的諸多煩惱,又能為我們打開解放身心的快樂之門。“簡單生活”并不是要求你放棄理想、放棄追求、放棄工作,而是要學會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質和重心,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去除掉世俗浮華的拖累。我們一天天長大,隨著年齡、閱歷的增加,心也變得不似從前那般單純,本應簡單的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復雜,其實這些變化都源自于內心不斷膨脹的欲望。生活本可以恢復簡單,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要總是因為外在的影響,而使自己面臨次又一次的痛苦抉擇。定期地清空內心,如同剝竹筍一般,去除那一層層不必要的裝飾和累贅,最后露出最為真實、寶貴的內心,這就是簡單,它可以使人感受到寧靜和快樂。”
總之,讀了這本書后,使自己心無雜念,去繁就簡、回歸自然、找到自己的原來,從新奮斗,實現自己的初心。
《斷舍離》讀后感 17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說中說:斷舍離是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舍的秘訣,就是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并以當下為時間軸。其實,仔細品讀此書,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作者的觀點跟我國傳統文化里的舍得觀點非常接近,中國有句老話叫舍得,舍得,不舍便不得。我們想得到一些東西,就必須舍棄一些東西。譬如我們想獲得銀行業務上的不斷提升,那么我們就要舍去內心安逸的想法,去努力的耕耘,我們的服務技能和業務技能才能真正的提高。
這本書的作者所指的斷舍離,是指個人行為和思想方面的綜合舍棄,其中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不到的物品,或者充盈在內心的貪欲。作為一名銀行職員,在深度此書之后,我最深的感受是,適當的斷舍離,可以清空我們腦海中的雜念,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專注,從而可以提升我們個人的辦事效率。
斷舍離,斷、舍、離里的三個字,首先是要我們斷除,然后舍棄,最后我們才能從中解脫離開,這三個字為什么為什么要放斷在第一位,其實是頗具深意的,作者認為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我們要不斷的減去生活中和思想中過多負累的部分,我們前行的步伐才會輕松。
其實,不管是銀行職員還是普通人,我們的內心都有需要斷舍離的部分,那部分可能是對貪欲或者物質的一種執念,也有可能是對昨日記憶舍不得的留戀,如果我們的內心時刻被各種念頭所占據,那么我們在工作當中便很難做到專注和認真,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追憶昨日業績而不看重今天的努力,我們必定會被昨天困住,找不到通往明天的路。
適當的斷舍離,清空思維中的廢物和垃圾,輕裝上路的我們會有更輕松的心態面對未來工作當中的一切挑戰,羈絆少了,人生自然海闊天空。
《斷舍離》讀后感 18
通過圖片,會看到物品的空間利用是多么“奢侈”,卻又讓人覺得是這么的舒服,便對斷舍離產生了好感。后來為了引導自己合理消費(因為總是有買了的東西,最后是利用率極低的)自己緩解壓力(在我看來清潔房間能解壓),就給自己定了每一個季度進行一次“斷舍離”活動(也就是大清潔),感覺像上方圖片那樣擺放東西也不錯。實踐之后的結果:每次還是總會發現買了之后用得比較少的東西(后來漸漸減少了),同時把一年至半年內的未曾用到的大部分東西清理之后,最后不僅居住的環境寬敞明亮了許多,內心也會莫名覺得很開心。
再讀第二次,我也就更認同了作者所說的:“斷舍離是維持生活狀態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說起來,它就像是不必去深山老林也能進行的修煉。通過反復扔掉破爛兒的行動,頭腦和心情也能變得清爽起來。與此同時,還能改變客觀環境的氣場。等到內心世界和外在環境中恢復清爽后,才算是完成了“場的進化”。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如此一來,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形象。”
在斷舍離里,對物品的收拾是重要的`。在談到篩選物品時,作者提到需要考慮兩個維度:與物品的“關系”及“當下”這條時間軸。比方說,有人送給你一套名牌杯子,但你一直舍不得用反普通不過的東西,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用它,你可能會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舍不得用啊”。如此一來,潛意識里會認為“自己配不上那套名貴的杯子”,自然和物品的關系也不是對等的。認識到了這點,在以后的物品使用或收拾當中,就可以減少諸如物品該不該留或該不該用了這樣的猶豫了。
《斷舍離》讀后感 19
家里雜物總是很多,桌子上、櫥柜里到處都堆積些無用之物,總是覺得有些東西以后會用得上,但實際并沒有多大的作用,還占用著家里的位置。朋友推薦我一本書——《斷舍離》,當我真正的讀過之后才發現,斷舍離不僅僅是扔掉廢棄的“東西”,真正的斷舍離還應該做到:甩掉自身惰性,采取有效行動,促進生活和生命的新陳代謝,從而迎來煥然一新的人生。
當代大多數人存在的普遍現狀:喜歡囤貨,還舍不得扔一些沒有用的東西。就拿我自身來說,在看到購物廣告時總會忍不住買一些非必需品。在面對物品的時候,想的'不是“這個東西需不需要”,而是“這個東西還能不能用”,總是相信這個東西還會派上用場,但最后導致櫥柜里、桌子上、沙發上甚至地板上都是些根本不需要的物品。這種思想,致使我們進入到一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斷舍離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將生活用品鎖定到最適量,才是生活原有的理想狀態。書中說道:“無法放手”的人有三類,而我就是屬于執著過往型。我總是珍藏了以前上學時傳過的小紙條、從小到大戴過的手表、同學送的已經硬掉的棉花糖……要做到斷舍離,首先要不輕易地入手物品,然后就是要對雜物說拜拜。打開自己所有收納盒的蓋子、拉開抽屜、打開衣柜門,讓眼睛看見房間的所有東西,以雜物的量來判斷生活的質。當雜物最適化之后可以進行收納,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出”之美學。但斷舍離的出發點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納”。舍棄生活雜物才能進行觀念上的斷舍離,舍得便是獲得,斷舍離給我們帶來極簡生活,而最重要的是“出,則進”,“進,則出”的良性循環,都能提升我們人生的新陳代謝機制,讓生活更上一層樓。
《斷舍離》讀后感 20
《斷舍離》網易蝸牛電子書,因為注冊的之后免費送3天的會員,所以用3天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前所未有的快,而且發現了讀電子書要比紙質的快很多,當然很多的是喜歡這本書。
以前的認為斷舍離就是扔扔扔,讀完書才發現,斷舍離最難的是斷舍離自己的執念,“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這才是真正的斷舍離,一提到斷舍離就想到我的那一堆衣服和一堆在抽屜中有著記憶的雜物,每次整理都會想這其中有一段回憶,擦拭一番又放回到原位繼續靜靜呆著,或者一些久久未穿過卻很干凈的衣服,總抱著將來會有機會再穿的想法,讓他們占據的本來就不寬闊的空間。
我是一個戀舊的人,對于我來說更多的是對物品的情感聯結,每件物品都有一段故事,和老公曾經戀愛時一起時留下來的并不實用的小紀念品,還有自己曾經用過的但自然能用的'包包,也包括現在孩子在幼兒園里拿回來的手工,統統的被我收藏起來,這些物品的累積足矣讓空間被壓縮的讓人喘不過來氣。
聽一個好友分享過打掃家務的相關注意的事項,最好蹲著去打掃,因為身體累了,身心就會愉悅,沒錯,確實這樣,每當自己把整個屋子上下打掃很亮堂的時候,雖然身體很累,但是心情會跟著清亮很多。
斷舍離所傳遞的“必要,合適,愉快”的理念,不管從進來的物品,還是要處理的物品,都要考慮的因素,通過整理物品,來調整一個人的心態。
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有進有出才會有健康的身體,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同樣需要有進有出才能有健康的居住環境。不迷戀過去,不畏將來,活在當下,有進有出,生活和心靈才會流動。
《斷舍離》讀后感 21
這本書以前也讀過一部分,感覺是我比較喜歡的類型的,當時被別的事耽誤,一直沒有讀完。但是心里從此有斷舍離的一個簡單概念,平時多多少少也會做一些斷舍離的事。
這次讀完之后,才真的明白斷舍離真正的意義。生活中很多人都因為舍不得,搞的家里沒用的東西太多,影響效率不說,還會影響心情,最主要的是影響“氣運”。
通過讀這本書,也明白了自己的以前舍不得的心理,知道了自己是因為什么原因才導致了自己的舍不得。
這本書通過把物品想象成人,跟物品做朋友,來分析自己跟物品的關系。讓我們一點一點的思考,反省,最后斷舍離。
舍棄一些東西的同時,我也反省了一下自己的一些無用社交,有些所謂的“朋友”,是時候從通訊錄中清理出去了。
當然還有哪些我們經常緬懷的`事情,耿耿于懷的心結,也是時候“斷舍離”了,斬斷過去,活在當下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以自我為軸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是書中經常提到的一句話。以自我為重心,就是跟物品相處的時候,要以自己為主,而不是以物品的價值為主。物品再貴,也是用了才有價值,如果因為一個東西貴,而舍不得用,束之高閣,那這個東西就是無用的。
把時間軸放在當下,則是告訴我們活在當下,跟“不念過去,不懼未來”是一個意思,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斷舍離還是一種生活方式,通過斷舍離,讓自己的生活包括整個人,活的更精致,灑脫。我們也可以“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來恢復自己對生活的自信,讓自己有更多的動力,來追求更加精致的生活。
《斷舍離》讀后感 22
山下英子的這本《斷舍離》表面上看是教我們如何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本質上來看,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都應該懂得適當舍棄,任何事物并不是越多越好。
與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我認為我的收納整理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仍然有找不到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急需的時候找不到,就好像它騰空消失了一樣,但不需要的時候它卻莫名其妙地出現了,這就說明我的收納方式仍有待提高。
“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具體有三步: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舍既有;離,松開“多就是好”的念頭。”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總而言之,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間,讓自己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
“因此,要采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通過不斷重復斷和舍,最后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大勞動人民總是不斷在做人生加法,而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絕大多數人們都已步入小康社會的生活水平,那么,面臨紛繁雜亂的物質,我們是否應該適當做些生活減法呢?
人們都說思想決定行為,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本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即“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的確是這樣,相信很多人也都熟悉網絡上常推出的類似于“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的挑戰吧,正是人們在一段時間內堅持某些行為,而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思想。換言之,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本書強調,斷舍離是一種不收拾的收拾法,這是什么意思?
首先,“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系這條關系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系,進而對物品進行取舍、選擇的過程。”
其次,“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于關系軸和時間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著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系。”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后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
最后,“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改變了人際關系。
一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你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見,這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力量。
我現在就要回家把用不著的東西都包扎起來啦!
《斷舍離》讀后感 23
日本作者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試圖讓人從生活到精神上進行一場“減欲”之旅。我在讀完后卻想起中國古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以及那句“有舍才有得”。
一個人物欲太多,容易陷入人生名利場,以至忽略自身內心的精神需要,在這前所未有之物資大豐富時代,個人的'欲望太多格局卻變小,斷掉多余的欲望才能擁有胸懷天下之氣魄。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現在人往往要求先得再舍,標榜自我主義的“小確幸”,以占他人便宜為榮。可惜誰都不傻,誰也不想讓人占自己便宜,結果誰都占不著便宜,自私冷漠風氣之盛前所未有,敢予舍,方有得。
放下過度的執念,舍棄多余的雜物,離開精神上負能量滿滿的“垃圾人”。從生活到精神都成為一個輕裝上陣的人,清爽無負擔的人才能從平淡的人生里活出真我。即便不能做一個偉大的人物,也可以變成帶給身邊人輕松自在、用正能量感染他人、幫助他人獲得簡單愛的小人物。
《斷舍離》讀后感 24
《斷舍離》并不理解其意思,小書很薄,反復看了二遍,重點簡約明了,整本書其實說的就是一種超級整理術。
說到整理,就想到自己家里的衣柜,隔三叉五就要翻出來重新折疊衣物,也是非常苦惱的一件事,總埋怨家里人,說他們找衣服翻亂,又不會自己及時整理。相信大部份人對于物品總覺得丟了太可惜了,先放放吧,之后就會越放越多,越來越亂,最終的結果還是丟棄。書說所說的斷舍離,粗淺來說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東西,要斬“斷”物欲,“舍”棄廢物,脫“離”執念。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才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書說讓人減少東西的觀點,并不是目的',它更注重空間感,我想如果給一間完全沒有物品的干凈的房間給你,這房間也不會有什么溫暖的氣息,所以物品很重要,但不要去塞滿空間,這樣會令人窒息。為確保空間的干凈整潔,要將物品盡可能地縮減成最合適的量。
在閱讀本書之前,在打掃自己屋的時候,有時會放著自己愛聽的音樂,然后整理物品、衣柜,擦桌子拖地,在干完家務之后盡管勞累,一個有成就感,還有就是在干凈的住所里的確讓人非常舒心。
斷舍離的方法不僅僅適用在家居整理上,人生不也應當如此嗎,以“必要、合適、愉快”為標準進行取舍。
【《斷舍離》讀后感】相關文章:
斷舍離作文07-13
斷舍離作文09-01
斷舍離最經典的話10-22
斷舍離雜文隨筆03-25
斷舍離經典語錄09-17
斷舍離中的經典語錄04-12
斷舍離讀書筆記06-19
我看斷舍離作文08-26
斷舍離經典語錄5篇02-12
斷舍離作文(通用38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