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京華煙云讀后感

時間:2024-03-19 11:06:40 賽賽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京華煙云讀后感(通用2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京華煙云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京華煙云讀后感(通用20篇)

  京華煙云讀后感 1

  《京華煙云》是著名作家林語堂先生的一本頗有名的書。它描寫了清朝滅亡后,民國時期是北平曾、姚、牛等幾個典型的大戶人家的恩怨及抗日爆發后的民族情仇,非常逼真的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的中國的一本偉大小說。

  整篇小說說的是北京城里幾戶富家的少爺小姐們在動蕩年代的愛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頗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讓人看了不禁贊嘆,有時候給人似曾相識見紅樓的感覺,比如銀屏說:我又不是你們家買下的人,總有一天要離開了這里,嫁給平實莊稼戶的。不是很像襲人對寶玉說的一番話嗎,巧的是所處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說到木蘭大婚,有四人專管杯盤碗碟,有四人專司迎賓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賈府大喪鳳姐兒指揮的場景;還說到姚家買下王爺家的花園,連園景都修得像大觀園似的,還有“青紗櫥”,樓臺水榭等等。對林先生的生平并沒有研究,不過借著字里行間猜測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歡《紅樓夢》,《京華煙云》里相似的場景是向曹先生致敬來著,不過僅僅猜測而已。這是我自己在讀書時發現的.一點樂趣,覺得很有意思。和《紅樓夢》相比,《京華煙云》里的家族關系簡單得多,人們之間的心眼也相對少些,沒有那些劍拔弩張的氣勢,通篇都有一種平淡沖和的氣息。

  小姐們雖然能言善道,不過都有著舊時期女性的溫婉賢淑,先生們即使再不長進,也算孝順聽話,就是說,沒有什么讓人氣憤或者怒火中燒的場景和對話,稍嫌沉悶了些,卻很能平復心情。人家說,從一個人寫作的風格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脾氣以及當時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紅樓夢》,就算是最簡單的家居生活,也能給人錯綜復雜的感覺;而林先生的《京華煙云》,即使主人公經歷動蕩難測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遙自在,頗有得色。看來林先生是看透了起起落落,風云變化,方能下筆如此豁達安詳。

  《京華煙云》在實際上的貢獻,是介紹中國社會給西洋人。關于中國的書猶如從門外伸頭探入中國社會,而描寫中國的書卻猶如請你進去,隨你東西散步,領賞景致,叫你同中國人一起過日子,一起歡快,憤怒。而《京華煙云》介紹中國社會,可算是非常成功,宣傳力量很大。此種宣傳是間接的。書中所包含的實事,是無人敢否認的。此書的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寫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小說給人以一場大夢的印象時,即成為偉大的小說,直可代表人生,非僅指在二十世紀初葉在北京居住的某兩家的生活。包括無涯的人生,就是偉大的小說。

  京華煙云讀后感 2

  姚木蘭——一個個性十足,又知書達理、聰明美麗,浩然誠篤、寬容自尊、有道教風范的光輝女性。她落落大方,聰慧賢能,這是中國傳統女性具備的優點;她追求時髦,談吐詼諧,這又不失新時代女性的優點。

  她聰明勇敢,擁有自己對生活的主見,更令人驚嘆的是她那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她的生活方式隨著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在冬季則平靜沉穩,春來則慵倦無力,夏天則輕松悠閑,秋來則舒爽輕快”,甚至隨性改變自己的發型和服飾。她喜歡逛廟會、吃小館兒、逛公園、看電影,游覽名勝古跡;與丈夫在涼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說;還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邊,趁清露未晞之時去聞荷香,收集荷葉上的露水珠兒。這都反映了這個美麗女性的多彩多姿和多情善感。

  木蘭的浪漫情懷來自于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親的道教思想的熏陶,特別是莊子思想。她勤奮好學,喜歡看書,欣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喜歡在中國文化的海洋里暢游,這也正是智慧的源泉。

  小說中很多描寫反映了木蘭的智慧中具有堅實的根基。如莫愁生子,欲起名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說:“這名子聽來像個清道夫,又像個挑夫。”莫愁堅持自己的提議,引起爭論。機靈的木蘭便接連提了“孝夫”、“肖夫”兩個建議,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對“肖夫”的名字感到滿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這表現了木蘭有對博大精深中華文字準確把握與運用的高人一籌的才能。

  木蘭對曾蓀亞和曹麗華之間情感糾葛的巧妙處理,可以說更是令人心悅誠服。已屆不惑之年的`曾蓀亞與情竇初開的曹麗華一見鐘情,被精明細致的木蘭很快發覺。她滿懷同情與激情給曹麗華寫的那封規勸麗華“揮利劍,斬情網,斷情絲”的書信,全信堅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服人,情深意切,情理交融,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木蘭的精明、智謀、豁達與和善,使曹麗華幡然猛醒,迅即回頭,真可謂是“妙手回春”、“化干戈為玉帛”。她以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這次家庭危機,充分反映了她具有不平凡的智慧和超人的大度胸懷。

  莫愁與姐姐一樣聰慧賢能,氣質不凡,但和姐姐也有本質的區別。木蘭熱情洋溢,幽默詼諧,活潑開朗;而莫愁則沉靜自如,真誠爽快,圓潤渾厚,是中國傳統型的淑女。小說中把木蘭和妹妹莫愁作了一個很有意趣的對比:“木蘭的眼睛長長的,莫愁的眼睛圓圓的。木蘭的活潑如一條小溪,莫愁的安靜如一池秋水。木蘭如烈酒,莫愁似果露。木蘭動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蘭的心靈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靈靜穆堅強如春日的大地。”

  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干、秦可卿的溫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林語堂先生也說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林語堂塑造如此優秀的女性體現了他自己對中國女性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對女性進步的希望。

  京華煙云讀后感 3

  讀《京華煙云》的情緒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著這些能夠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蘭與紅玉。木蘭被稱之為妙想家一點也不夸張,她繼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理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蓀亞娶了她,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木蘭是適合做老婆的,她是一個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點子;她能夠與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個性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夠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理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對于書中的人物,我卻更喜歡紅玉。也許是因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憐香惜玉,總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她象一個有著許許多多煩惱的青春期少女,想減少自己的煩惱,卻讓自己的煩惱越來越多。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

  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她的身體與林帶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樣專情:整日擔心自己喜歡的男子不再愛自己。這部書不愧為現代版的《紅樓夢》。書中的主角姚木蘭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寶釵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鳳的精明強干、秦可卿的溫和、元春的賢孝才德、迎春的忍讓、探春的睿智。林語堂先生也說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也有人這么說:紅玉就是林黛玉,木蘭就是史湘云,寶芬是寶琴,莫愁是寶釵……全書就是《紅樓夢》的影子。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動讀者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當讀者看到她的寬容的時候,對她也許會有一個新的認識。

  在木蘭與曹麗華相見中,誰也想不到,木蘭會對她丈夫的情人那么寬容。寬容是一種很普通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它,能夠說是很難很難。寬容就是一門藝術,一門做人的藝術,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行為。寬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世方法,尊重別人的處世原則。我們在理解別人的長處之時,也要理解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和平相處,社會才顯得和諧。如果木蘭不寬容曹麗華,那么事情可能會變得更糟。也許孫亞會拋下木蘭與曹麗華結婚,這個結果也是木蘭最不想要的。但寬容也并不是說一味地縱容。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千人千面,有氣度的。這種寬容才是真實的。

  《京華煙云》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讓我再翻開書,細細品嘗林語堂的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

  京華煙云讀后感 4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原書名為《Moment、in、Peking》。全書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動、“三·一八”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書結構宏偉,線索交錯,全景式展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發生的急劇而深刻的變化,被譽為現代版的《紅樓夢》。林語堂先生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為了向不了解中國而鄙視中國的外國人展示真正的中國社會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他對本土文化的鐘情以及對祖國深深的熱愛。誠如作者所言,“《京華煙云(紀念珍藏版)》曝呈中國的一切困惱紛擾,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們對國家未嘗放棄我們的希望!無需加以粉飾,她將調整她自己,一如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誠盼此書將給予吾人以深刻的啟示,將我們深植于往昔的根蒂,開出燦麗的鮮花!”

  最近在看林語堂的《京華煙云》,說來慚愧,長到20幾歲,很多名著都沒看過。記得當時是看到網上書城有一個影視原著的欄目,瞥見《京華煙云》的原著者是林語堂先生,突然來了興趣開始讀這本書。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應該是高中的時候讀過他做的文章,依稀記得他是我的老鄉,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個很挑剔讀書的人,喜歡的書,看上幾遍都不煩,比如《紅樓夢》,不喜歡的書,就算勉強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十年前讀到哪里,現在還是讀到哪里。說的是北京城里幾戶富家的少爺小姐們在動蕩年代的愛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頗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讓人看了不禁贊嘆,有時候給人似曾相識見紅樓的感覺,比如銀屏說:我又不是你們家買下的人,總有一天要離開了這里,嫁給平實莊稼戶的。不是很像襲人對寶玉說的一番話嗎,巧的是所處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說到木蘭大婚,有四人專管杯盤碗碟,有四人專司迎賓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賈府大喪鳳姐兒指揮的場景;還說到姚家買下王爺家的花園,連園景都修得像大觀園似的,還有“青紗櫥”,樓臺水榭等等。對林先生的生平并沒有研究,不過借著字里行間猜測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歡《紅樓夢》,《京華煙云》里相似的場景是向曹先生致敬來著,不過僅僅猜測而已。這是我自己在讀書時發現的一點樂趣,覺得很有意思。讀書真是一件可以讓人平復心情的.好事,雖然我說不上什么具體的道理,不過確實對我有這樣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覺得實在是絕妙之極,恨不得自己也能寫出這樣的佳作,把好詞好句收集起來,閑暇時候點評點評或做點發展擴充,實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時候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現在看來讀萬卷書和行千里路同樣重要。書中沒有黃金屋,也沒有顏如玉,書中卻自有一份韻味在。

  大師最負盛名的傳世之作四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華語文壇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筆。現代版《紅樓夢》,三大家族半個世紀的中國往事。一部全景展現中國風云變幻的人文、社會和文化的史詩巨著。

  京華煙云讀后感 5

  打開著者序時,就吸引了我。

  “本書對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完美,亦非揭發其罪惡。既非對舊式生活進行贊同,亦非為新式生活做辯解。只是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難受,如何享樂,如何養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境而已。”

  這么多“如何”,看的我心激動不已。看了該書之后再看該序,著實如此,有體會有共鳴有收獲。

  有的書要在合適的時候再看,這個合適或許是能看進去的時候吧。以前看過點點《京華煙云》,不管是電視還是小說都沒興趣。現在想看這本書是看了《風聲鶴唳》的緣故。《風聲鶴唳》被稱為《京華煙云》的續篇。該書合我喜好,又有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東西,想一求究竟。看《京華煙云》初的時候,就像偵探破案的感覺,發現自己知道的內容就暗自高興,互相有關聯的地方就天馬行空,自我推測,很是起勁。

  《京華煙云》有著現代《紅樓夢》之稱,高中時粗看過解說版的《紅樓夢》,對故事細節了解不詳細,而《京華煙云》的描寫和《紅樓夢》有聯系,想了解更多,則是勾起了看《紅樓夢》的興趣。兩書的聯系之處有很多,都是描寫某社會背景下的大家族故事,都有借著夢境暗示故事的發展和結局,用詩歌暗藏人物的命運等,人物的服飾和建筑描寫的很是氣派,這個氣派怎么感覺怪怪的,總之——就是描寫的相當不錯的意思。里面的美食也是十分誘人。

  里面的眾多人物,除了酷似仙人的姚思安姚老太爺外,他從叛逆到領悟生活,領悟道家精髓外。除卻一些反面人物是大家所不喜之外,還有其他的眾多奇妙人物。總有那么些人能讓我們為之傾心。我喜歡里面很多的女子。豪放機智有靈氣的木蘭。沉穩睿智的莫愁,漂亮迷人且聰慧的寶芬,溫柔善良專情的曼娘,柔弱敏感愛古語的紅玉等等,眾多的美女子,我都愛。

  正是她們的存在,故事才這么精彩。

  《京華煙云》描寫的不僅是故事,也是作者的生活之道。怎么說呢,書中隨處可見的'生活哲學。不知道哲學是什么,但總感覺,書中表達的是很有道理,并讓我相信,確實生活是這樣的。比如個人的性格影響未來的生活,木蘭和莫愁的性格就更好的說明了這點,(對她們倆的描寫有點像《理智與情感》中的兩姐妹的描寫)找伴侶時,性格也是有重大影響的,林語堂先生未說男女的性格要互補,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彼此最好性格互容。接著,生活的趣味是自己創造的,“情趣”咋看是個高大上的詞,實則是生活中的小事,木蘭就是里面的代表。不管是廳堂還是廚房又或是戶外,吃穿住行玩樂等總是花樣多多。這里的關鍵或是她有顆熱愛生活的心吧。還有很多想說的,可是沒讀懂,然后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綜上,先放下它,等想看的時候再回顧。

  京華煙云讀后感 6

  終于把《京華煙云》看完了,這是很長的一部書,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2-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云變幻的歷史風貌。這部書被稱為現代版的《紅樓夢》。作者極力刻畫書中的每一個人,不同人的性格、形象躍然于紙上,使你感到的不是一個個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形態、面貌、言行,是如此清晰的展現于眼前。在未看之前我是不認識他們的,看完之后他們似乎就成了我的朋友,我所熟悉的人。

  國難當頭,在那個動亂年代,他們卻有著好貴的品質。姚木蘭出生在民國時期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性格深受其父親的影響但又不失獨立,她明理經事,忠國愛家,深明大義,而在父親信奉道教的影響下又豪放灑脫,可謂女中豪杰。林語堂曾評價: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因此木蘭給我留一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書中給我留下同樣深刻印象的還有曼妮,這是一個性格與命運和木蘭形成對的女性。曼妮有著中國式古典女子的軟弱、失去自我、相信命運,她沒有木蘭和莫愁懂得保護自己,是那個時候傳統女性的.代表。曼妮新婚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年紀輕輕的就守了寡。后來從親戚那抱來了個孩子作為養子。

  整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書中人物對國之將亡時,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體現中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今天的中國也是在像有他們這樣品格的千千萬萬個人的努力之下鑄造的。也讓我明白應更加珍惜現在,創造未來。

  京華煙云讀后感 7

  我不知道林語堂先生寫《京華煙云》這篇小說的初衷是什么,有人說是《紅樓夢》的映射,但暢讀全文卻又覺得比起黛玉的內慧外秀,姚木蘭這個有氣魄有膽識的新時代女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紅樓夢》講述的是賈王薛史四個大家族的故事,《京華煙云》講述的是姚曾牛三個家族的愛恨糾葛。但是《紅樓夢》講述的是一個大家族由盛轉衰的過程,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京華煙云》講述的是在亂世,不同的家族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姚父為了不讓甲骨文落入日本手中與甲骨文一同葬身火海,孔立夫選擇抗戰而牛家卻選擇當漢奸。

  全書我最為喜歡的是姚木蘭,木蘭是一個無傲氣但有傲骨的人,她并沒有降服于命運而失去自我。相反,她總能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做適當的事。不失自尊又給人留有余地,極有分寸。她用自己的智慧經營著她的婚姻和人生。而這種經歷了大風大雨,萬般磨礪的愛情也恰恰是最實在的。木蘭,不可否認的,一個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動我的心,是她的美貌?她過人的才智?她的氣魄?她的膽略?這些其實都是微不足道的。其實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往往將寬容和屈服聯系在一起,這樣的'寬容是軟弱的。

  又往往將寬容和左右逢源混為一談,這樣的寬容是廉價的。木蘭的寬容是有尊嚴的,是大氣的,而不是一味地縱容,抑或故作姿態。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大美京城,繁華竟為過眼云煙,人生若夢,真正擁有的歡樂時光又有多少呢?

  京華煙云讀后感 8

  “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題記

  這本書我并沒有讀完,但是,在這種沒有讀完的情況下,作者林語堂寫書時的心情卻是在我心中完整的體現了出來,這本書即使是沒有讀完,那種凄涼的感情在全書的開始就已油然而生。

  自從讀過了此書,在我的腦海里,“木蘭”也從一個變到了兩個,一個就是“鐵血女漢子”花木蘭,而另一個則是書中的貌美如花的姚木蘭。而二者的性格似乎也決定的兩個木蘭結局時的情感的不同,與花木蘭的熱血、姚木蘭的冷靜所對應的,花木蘭的美好的`結局,與姚木蘭的凄慘的結局。

  雖然姚木蘭的結局不稱人意,但是她在書中所表達出的那種不折不撓的精神,則讓更多的讀者喜愛她,對于壓迫,她反抗;對于封建,她反對;對于權力,她反感。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充滿現代思想的人,出生在那么一個充滿現代思想的大家庭,結局卻是依舊的慘淡。它的結局好比駱駝祥子,卻比駱駝祥子更加高深莫測;他的故事情節好比水滸傳,但比水滸傳更加凄慘;它的人物設定好比紅樓夢,卻比紅樓夢更加復雜纏亂。

  這樣一本書,則是作者林語堂獻給那些在抗日前線戰士,林語堂以這種方式來批判這種封建的社會的腐敗,以及對先進思想的一個贊揚。就如題記所說:“不是英雄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

  而我則對于這本書的感覺,則更多的感覺到了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孤獨。

  “一書一世界”之類的話形容這本書已經不適用了,這本書則是“一書多世界”。

  京華煙云讀后感 9

  國之繁爛影視陋作,常譏諷舊派婚姻。因其受父母之命憑媒妁之言,故受制禮教而無自由,迫于命運而失性情。為顯新思想的革新,現抗體制的沖突,種種劣作喜教幼年男女,即是共同成長、青梅竹馬,亦無有真戀情。兒時嬉戲打鬧之情,相與提攜之境,及至成年之時,僅言此為“長兄對阿妹,同學近親朋”之想法爾,類本作初之木蘭嫁蓀亞而愛慕立夫之情形。

  然本作平亞與曼娘,亦是舊派婚姻之執行人,古之孔儒禮教之躬行者,二人互相傾慕,日篤情深。概雖兩小無猜、父母欽定之婚姻,亦有真愛情者。吾讀此書至此,既覺故事中平亞曼娘之不俗遠勝其他云云粕著。亦恨禮教之陳腐,相愛之人,未及婚嫁,不得相見相語,不能傾訴衷腸。擦掌磨拳,為其糾葛,速速閱讀,欲知后事。及至曼娘喪父,平亞以婿作祭叩首,吾心方定,此天作之合,終成人之美。更羨曼娘,有愛人如平亞者,夫復何求。

  然下章急轉直下,平亞染疾,良醫束手,日復一日,每況愈下。及曼娘趕至,沖喜成婚,疾病少退。此非古之沖喜所成,而積郁少年見傾心之人心情豁然,日漸好轉之效。但不測風云,禍福旦夕,十日光景,猝然,平亞死。吾讀至此,茫然若失。

  平亞未養兒育女,非高壽終老;未出將入相,非戰死沙場。食一黏粽喪生,何其悲也!似五虎將張翼德戰陣前未亡于呂奉先方天畫戟之下,而夜深寐時喪命兩無名走卒之刀口,何其痛也!

  書讀至此,未及三分。人常匆匆翻閱而過,以曉木蘭之后故事。吾無心續讀,合頁長噓,慶幸此非端午之祭,否則必無念復食粽耳。

  京華煙云讀后感 10

  全書最耀眼的角色非要木蘭莫屬了,木蘭也許是語堂先生心中勾畫出的最完美的女子,美貌絕世,才華過人,蕙質蘭心,家財萬貫,知書達理,機智幽默,溫柔高雅,自在坦蕩。一方面她已經開始向現代女性過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的所有優秀品質,“德、言、容、工”都是

  豆瓣上面也看了一些書評,有人愛不釋手反復研讀,可我覺得也就那樣吧,不是對大師不敬,可能是之前的期望值過高,也可能是我還年輕,也許等年歲再大些,就能理解書中的莊子了。或者等有空的時候去讀一讀英文原著,也許又會有新的體會呢。

  突然發現,有很多事情我們根本不能預料,比如,什么時候打仗,什么時候會死......

  我最佩服的是姚木蘭,一個懷真情、持深情、涌激情、凝柔情、抒豪情、聚慈情、捧哲情的中國優秀女性,她的大度是我最佩服的,沒有任何一個女人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的,可是呢,姚木蘭就能,很巧妙的化解了家庭的矛盾。姚木蘭常說一句話:“人的命運不是在于無可奈何的選擇,而是在于選擇了之后,如何去面對和走這條路。”她是愛曾蓀亞的,這一點我不會懷疑,也許這又是她偉大的另一個側面吧,愛一個人就要一輩子,無論對或者錯,看姚木蘭對曾家的心,對蓀亞的'心,對莫愁的心,對誰都是那么謙和,都是那么禮讓。

  或者愛一個人真的是很偉大的事情吧,你能夠容忍他的一切,他的所有的缺點在你的眼里都是優點,而且會永遠在他最需要你的時候幫助你,支持你,至少有個肩膀給你靠,愛要相互走完一生,愛要一輩子,不要一下子就輕易放棄,輕易傷害自己的愛人

  京華煙云讀后感 11

  林語堂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一個學著,他學貫中西,更主要的是,他總是讓人覺得很和藹,從不會板起面孔教育人。同時一本著作,不同的人肯定會有不同的解讀,里面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姚思安,他很顯然是道教學派的忠誠信徒,道教和儒家有什么區別,從里面的三大家祖可以看出了,一個是姚家,書香門第,富有之家,生意做的很大;另一個是曾家,顯然他的家族代表儒家思想的代表,為人處世,遵從禮節,對孩子的教育也非常嚴格;另外一家就是牛家,是追逐權貴和利益的代表,雖然也從書上學到了裝飾門面的.所謂“學術”,但只不過是沽名吊益的一種粉飾和手段而已。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中國當時屬于一個動蕩的年代。在世事變遷中,無論那家都無法幸免于難,但在面對同樣的動蕩和不按時,他們的反映和最后的結果卻大大不同。姚思安,道家的代表,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當一切繁華過后,一切都化為虛無,最后他很安靜的離開了人士,在世人的嚴重,他似乎真的成了仙人,可以遇見未來,最后安然平靜的離世。曾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當一切變故發生的時候,他的反映,是對世事的不滿和憤恨,最后在悲哀中離開了人世。而牛家,榮華享盡,風頭盡顯,成了日本人的走過,最后成了人們的笑柄,日本人刀下的魚肉,讓世人恥笑。

  雖然對儒家和道家理解不夠深刻,但我的感覺是儒家總喜歡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告訴你如何處事,如何做人。被稱之為出世的哲學,如果要工作,要入世,處處都能感到儒家的影響。而道家總是給人一種很隨意的感覺,他認為天人合一,一切順其自然,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哲學。對一切都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可以接受所有的觀點,經常認為自己是錯的,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歷來中國的文人總是在出世和入世中間徘徊,一心想成就一番事業,換選擇儒家思想,而一旦受挫,會不由的選擇道家文化,可以關心生活,關心自己。

  京華煙云讀后感 12

  昨天晚上終于讀完了《京華煙云》,很厚的一本名著。有多久沒有完完整整的讀完一本厚厚的書了?自問自答:“好久了。”真的好久了,就到記不起來上一本讀的是什么,在什么時候。當我看完這本書的最后一行字時,我莫名嘆氣。而后的一天時間里,仿佛還是在那段亂世之中,扎下根出不來,也不想出來,多呆一會兒,總是好的。

  如今,我的腦袋里有了兩個木蘭的存在。一個木蘭,巾幗英雄稱豪杰,不懼強敵勇向前,是我們朝朝代代贊揚的.對象,古書記載,勵志故事,動畫形象,讓國人無人不知,家喻戶曉。而另一個木蘭,只是存在于林老的筆下,存在于讀過《京華煙云》的讀者心里。機靈活潑,端莊大方,時髦新派,拋棄舊習,思想自由奔放,敢作敢當,是當時整個時代的先鋒。書中的前言是林老之女林如斯所寫,她說林老當時說過:“若為女兒生,必做木蘭也!”可見林老對于木蘭的鐘愛。此處的木蘭,沒有巾幗的英雄奇跡,更現實更生動,讓人不禁大聲感嘆:“不做巾幗此木蘭,必做書中彼木蘭”!

  書中的人物和關系結構是我讀過的所有書中第二復雜的,第一便是《紅樓夢》了。很巧,林語堂先生終生癡迷《紅樓夢》,對于龐大的人物體系細化之分,想必當時也受益于《紅樓夢》。書中只是描述了曾,姚,牛三個富貴家庭的起落和變遷,僅僅三個家庭,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時封建落后又努力掙扎的中國。

  姚家,一個不參與政治的生意人家,產業遍布江浙。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這位老先生在整個過程中是唯一一個讓我想不出缺點的人,人無完人,也許我沒有參透看到。姚先生的思想的極度自由的,在看書時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輕十歲二十歲,會不會和他的女兒一樣,積極適應新社會,崇尚新思想。也許是因為年紀,姚先生的這種自由思想沒有明明白白的說出來,但是在兒女身上,得到了最明顯的體現。即使到最后先生云游四海十年,我沒有不理解,一個靈魂自由的人,即使山河破敗炮火連天,又怎么能擾他清凈?

  京華煙云讀后感 13

  開始閱讀這本書,是在朋友的推薦下。

  本書以姚木蘭為主人公展開敘述,講述了姚家在逃難時姚木蘭失蹤,與曾家的人相遇,與曾家結緣后發生的一連串的故事。全文圍繞著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雖然只寫了幾個小家庭,但卻全景式展現了人們從舊思想到新思想上的一些轉變。

  就拿書中的曼娘來說好了,她處在一個舊思想的家庭中,她需要裹腳,在未婚夫面前需要矜持,盡量少見面,不能有肢體接觸,導致在新婚第二天丈夫死后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相比之下,木蘭就顯得自由許多,她不需要裹腳,并且喜歡古玩,京戲,在異性面前可以大方談吐,她算得上是一位擁有新時代思想的女性。

  書中令我感觸較深的還有父母對于子女的教育。書中姚母因為對木蘭的哥哥體仁過于溺愛,而姚父對體仁又過于嚴厲,在兩種極端的教育下,體仁變得非常叛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甚至和家中的丫鬟銀屏攪在了一起。本想著去英國讀書,結果途中放棄,留在了香港,將父親給他讀書用的大筆財產全部揮霍了個精光,將父母氣了個半死。不過,幸好在木蘭出嫁,看到了她的嫁妝,他終于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無能,頹廢,想重新生活一次,做起了生意,開始了新的生活。

  有許多人將這本書稱之為現代版的《紅樓夢》,但我覺得《京華煙云》還是要遜色許多,暫且拋開復雜的人物關系不說。相比《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愛恨情仇,《京華煙云》講述的家族恩怨則顯得更為平淡許多。其次,《紅樓夢》中主要圍繞著賈府從繁榮到衰退的過程,而《京華煙云》講述的卻是整個中國,時代,社會,思想上的'變遷,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對傳統中國的文化和生活細節的真摯熱愛,這點是與《紅樓夢》大不相同的。

  京華煙云,撥開煙云,探究云霧下真實的舊社會,這,便是全書要向我們訴說的東西。

  京華煙云讀后感 14

  意猶未盡,這是我讀完《京華煙云》后的第一感覺。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那么的個性鮮明。

  姚思安,主人公的父親,他是真正讀懂了“道”的人,他不拘舊習,思想進步,遠非同一時代的人可比。他反對給女兒纏足,視金錢如無物,勘破生死,享受人生。他超然的見解深深地影響著年輕一輩,木蘭、立夫等因此都顯得卓而不群。他是那個時代的圣人,那個時代真正的老神仙。

  姚莫愁,主人公的妹妹,她穩重,賢惠,寬容,雖然思想略顯保守,但的確是最適合持家的人。有這樣一位妻子,孔立夫基本不需要為生活而再擔心,一切都那么井井有條。或許,立夫更喜歡木蘭,但,的確,莫愁更適合他。

  馮紅玉,相貌出眾,才華橫溢,多愁善感,體弱多病,從任何一個方面看,她都是翻版的林妹妹。除了名字的顏色外,再也看不出什么了。她和阿非本可以算作青梅竹馬,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段事不關己的話,讓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天妒英才,何況她還是紅顏。

  孫曼娘,木蘭眼中最美的女,也是木蘭最好的姐妹。她溫婉賢德,尊禮儀,孝父母,她和平亞,本可算是天作之合,可惜二人均為舊理所縛,最終的結局凄凄慘慘。幼時喪父,少時喪夫,一輩子沒享受過丈夫的疼愛,沒生過一個孩子,一直生活在悲劇之中。如果她當年能大膽一些,或許,生活會好很多。

  牛素云,我覺得是這里面最可憐的人之一。蠻橫無理,為了利益,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一直以來被人們所憎惡,但最后在面對民族大義與個人利益時,她番然悔悟,讓人們肅然起敬,當然這也跟經亞的.孩子以及姚老爺子的話有關。

  當然還有平亞、經亞、蓀亞、暗香、曾文璞、曾太太、桂姐、麗蓮、愛蓮、姚太太、馮舅爺、環兒、體仁、銀屏、華太太、寶芬、陳媽、陳三……太多太多的經典形象,讓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懷。他們之間的各種故事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雖然我覺得,最后的結局有點生硬的走了高唱愛國的政治路線,但總的來說,《京華煙云》是一部再好不過的書了。

  京華煙云讀后感 15

  我是先看的電視劇《京華煙云》,后看的林語堂的小說,此劇對小說改動很大,由于先看的劇,倒沒有先入為主的感覺,電視劇拍得很好,每個演員都讓我感覺那就是人物,處處都是戲。這部劇從初中看完,偶爾心境不好,或者想起來了,都會再看,每看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猶如看《紅樓夢》。

  初中看時,一看到木蘭上了曾家的花轎,眼看和立夫的情感沒有了結局,我就心急如焚,如鯁在喉,耐不住性子。一對這樣好的人,簡直天作之合,為什么命運要將他們分開我看不下去了,木蘭和曾蓀亞結婚那一段,我看得太揪心。正逢一個堂哥到玩,他不愛看這電視劇,于是換了臺。可我又不愿意了,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可我搶臺也搶可是他呀。哎呀,真是急死了。過了幾個晚上,堂哥最終回去了。太興奮了,不管怎樣樣,我還是看了下去。

  對于木蘭和立夫的情感,我始終不能釋懷,總為倆人感到可惜。立夫第一次見木蘭,便一見如故。如同寶玉第一次見黛玉,“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可陰差陽錯,木蘭要報答曾家的救命之恩,她對父親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是救命之恩呢”于是忍痛放下對立夫的感情,嫁給了不愛她的'曾蓀亞。嫁過去,可想而知,受了諸多委屈。我真為木蘭不值,放著志同道合的立夫不嫁,偏偏要替妹妹的任性承擔后果,太氣人了!

  可是年歲漸長,再看此劇,已經不再僅僅糾纏于木蘭的這個痛苦的選擇了。木蘭這么重情重義的人,要她不去報答曾家的救命之恩,這是做不到的。可是,她心里的委屈,也許僅有立夫和她的父親最懂吧。

  木蘭的父親曾對她母親說過,有些人,雖然不能結合,可是他們是精神的伴侶,比如木蘭和立夫。這一句話,也讓我恍惚明白了什么。木蘭和立夫,雖未結合,但他們在精神上,到達了高度契合。

  立夫入獄,木蘭費盡千方百計去見立夫。倆人淚眼相對,感慨萬千。木蘭給立夫帶來了一本關于甲骨文研究的書,立夫一愣,木蘭問:“你不是最愛甲骨文嗎”立夫隨即點頭。看到那里,我不知哪兒來的眼淚,模糊了畫面。木蘭哪,你大概不明白,其實立夫是因為愛慕你,才喜歡研究的甲骨文啊。立夫讓木蘭唱一段《李陵碑》,他大概以為自己兇多吉少了,所以想再聽聽。聽完后,他說:“今生今世,有你這樣的紅顏知己,我知足了。”我真想說,此情只應書(劇)中有也。倆人之情深矣,也許已經超越了感情。

  立夫娶了莫愁,我想其中也有木蘭的原因在。莫愁與木蘭大不相同。莫愁一心想到的是立夫的安危,阻攔立夫寫文章針砭時局。此情可理解,但與立夫的心性不合。而木蘭呢,會問立夫:“你最近寫什么文章了嗎”立夫用筆名寫的文章,木蘭讀了,不明白是誰寫的,可總是會心一笑,深表同感,木蘭和立夫的心性可真遙相呼應啊。

  這讓我想到了寶黛釵三人,寶釵總是想為了寶玉好,勸他考取功名。而黛玉則不會,甚至與寶玉共讀俗人眼中的“穢書”――《西廂記》(想想畫面太美)。名義上的為人好,其實還不如惺惺相惜、情投意合難得。當然立夫重情之人,娶了莫愁之后,一心對妻子,盡管他心中還是有木蘭的一席之地。

  除了感情,最讓我感動的是木蘭和父親之間的親情了。木蘭自嫁了蓀亞后,總受委屈。父親也很無奈,然而父親總是開導她。父親讓她明白,人怎樣活,全靠自己。父親信道,崇尚莊子,常用道語開導木蘭。木蘭又是極聰慧的人,一點即開。

  當初曾家逼婚時,父親未曾逼過木蘭半分,他讓木蘭自己拿主意,因為他明白,木蘭有自己的想法。這樣一個父親,在鬼子來臨之時,他為了守住那一箱子甲骨文,不讓它落在鬼子之手,留在家中。他讓女兒先走,木蘭很舍不得,木蘭哽咽道:“從小到大,您為我費了那么多心血,我還沒來得及報答您呢”看到那里,這些生離死別,我像經歷過一遍似的,潸然淚下。父親,女兒,生離死別,人世間多么痛苦的時刻。

  父親也許見不到女兒了,牽掛,思念涌上心頭。女兒可能再也看不到父親了,不舍、悲痛和擔心總在心上。而父親,為了大家,為了老祖宗留下來的甲骨文,忍痛舍小家,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放火燒了前來搶東西的鬼子,連同甲骨文和他自己。這悲壯的一幕,愛國之情油然而生。

  一部《京華煙云》,不止感情,親情,愛國之情讓人動容,還有很多細節值得回味。不明白下次看,還有什么體會呢。

  京華煙云讀后感 16

  近來,在電視劇上看到林語堂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京華煙云》,在被劇終情節吸引的同時,也激發了我對原著小說一探究竟的沖動。而在看完小說之后,內心也是頗受觸動。

  《京華煙云》描述的是1900--1938年那個政權更迭,軍閥混戰,人心郁悶的北平城中,通過對姚家、曾家、牛家,這三大家族中各類人物在那一特殊時期的恩怨糾葛,凸顯了儒、士、商階層由盛而衰的過程。

  這本書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人:熱情似火的姚木蘭,溫婉如水的莫愁,崇尚自由的姚思安,才華過人的孔立夫,老實穩重的曾經亞,工于心計的牛素云,身世凄慘的銀屏,優雅嫻靜的曼娘……一個個鮮活生動,有血有肉。小說的描述,貼近日常生活,真實宛如人生。讓我覺得不是在看一本枯燥乏味的.書籍,而是在品讀人生,汲取智慧。

  《京華煙云》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姚木蘭這個女孩。林語堂說:“木蘭,乃真女子”她一面秉承道家女兒的隨緣自在,活潑灑脫,一面又有儒家媳婦的孝順賢惠,聰明多才。她會識甲骨,會京劇,會烹飪,懂女工,知人情……毋庸置疑,她是一個好女孩,好妻子,好兒媳,好朋友。曾蓀亞和孔立夫這兩個優秀的男人被她深深吸引,也是情理之中。最令我意外的是她的胸懷。曾蓀亞在外面和曹麗華曖昧,還有了孩子,但她卻不計前嫌,讓麗華把孩子生下來,并且還幫她撫養孩子。而她對這件情感糾葛的巧妙處理,更是讓人心悅誠服。當她得知曾蓀亞和曹麗華之間的情感,她便滿懷激情與同情的給曹麗華寫信,并勸告她:“揮利劍,斬情網,斷情絲”最終她憑借自己的智慧、真誠、豁達和友善感化了曹麗華,是使其幡然醒悟。她用最平和的方式,平息了這場情感危機,挽救夫妻之間的感情。

  在讀完本書后,對道家思想也有了新的認識。不同于拘泥于三綱五常的儒家,道家思想更加強調一種自由無為,隨性灑脫。姚思安就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人。他沒有讓木蘭和莫愁裹小腳,讓她們上新式學堂,既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也允許他們閱覽西方文化。同時還帶著木蘭四處走動,去收集甲骨……正是這些思想的影響,兩個女兒也才有廣博的見識,坦蕩的胸襟,清新脫俗的氣質。木蘭也才有“京城第一才女”的美稱。

  讀此書確實花費我諸多時間,因為它確實有諸多可取之處。文章并不單純用文字勾勒出每個人的命運變化,情感糾葛,而且還包含建筑知識,社會風俗,歷史變遷,他的描寫和《紅樓夢》極為相似,兩本書都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的更迭。但平心而論,它的文學價值與《紅樓夢》相比,確實稍遜一籌。可于我而言,已足夠豐富我的見識,教會我去思考人生,處理感情,并對傳統文化和古代文學產生了許多新的認識。

  《京華煙云》寫于1938年,歷時一年寫完,那時的中國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新無可待,舊無可取。即使這樣,林語堂仍盡力宣揚著傳統的忠孝觀,家庭倫理觀,鼓吹仁愛與慈悲,高舉愛國奉獻的旗幟,這一切都在文中人物身上有真實體現:牛素云雖做盡壞事,卻在最后為國捐軀;孔立夫在國力微弱之際,做了自然科學家;木蘭在逃亡四川的途中,一再收留流亡孩童……他在這本書中處處描寫世間的愛與溫暖,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讀完此書一段時間了,如今仍覺回味無窮,哲思不斷。

  京華煙云讀后感 17

  林語堂先生是我特別喜歡的文學家。一部京華煙云好似民國時期的紅樓夢,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還有好多宏大的場景,細節的描述都給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木蘭和曼妮這兩個女性人物。民國是新舊兩個時代更替的時期,木蘭蛻變和成長成了新時代的女性,而曼妮則是舊時代的犧牲品。

  曼妮無疑是很美的,美得如同一個畫像,一個標志。后來我想林語堂先生把曼昵寫的越美,讓讀者心中產生的惋惜就越深。曼妮的出場很有意思,林語堂先生花了好多的文字來解釋什么是婦女的四德,還有在那個時代人們如何理解“貞節”。曾家讓曼妮用沖喜的方式跟平亞成婚,之后很快平亞便過世了,她成了處女寡婦。在成婚之前,曼妮曾做過一個離奇的夢,夢中她到一個極美的地方,走過一個停著棺材的長廊,跨過一個棺材板的橋。這個夢無疑預示著她的未來。之后在曾家,她幾乎一直生活在她跟平亞成婚的小院里面,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他年輕人討論的話題,無法參與。木蘭她們去看電影,曾老先生也不允許她去看。她的生活徹底的變成了干枯的井,美麗的容顏和曼妙的身姿也好像一同陪著丈夫平亞進入了墓地,變成了這段婚姻和世俗的祭品。曼妮和木蘭不一樣,她太柔弱了,柔弱到從未想過跳脫和掙扎,更不要提沖出那個束縛她鮮活生命的牢籠。她靜靜的呆在那里,放棄自己生而為人的所有權利,接受著道德,禮教給她的重重束縛。曼妮的結局是最慘的,我認為甚至比素云還慘。素云雖然過了渾渾噩噩的一生,但是最后是慷慨赴死的。而曼妮,這一生最為珍視的“貞節”最后卻被日本兵隨意的踐踏著。看到這里,我心里很難過,我在想:“如果能夠給曼妮再一次的生命,她會不會勇敢的沖出束縛,去追逐原本就應該屬于她的美麗愛情和人生。”舊的道理倫理用一個道貌岸然的貞節牌坊毀了曼妮的一生。而林語堂先生用曼妮的死撕掉了這種蹂躪女性的教條,規矩的最后一條遮羞布。

  與舊向對的是不斷更新的木蘭。我喜歡木蘭。喜歡她的灑脫自然,喜歡她的胸懷大度,喜歡她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書中的姚木蘭經歷了很多的坎坷,而正是這些苦難成就了木蘭,讓她從對家人,朋友的小愛升華成對整個民族和人類的愛。剛開始的時候,木蘭還是一個小姑娘,我看到了她對難友暗香的愛,對好友曼妮的愛,對父親的愛,后來西山之游,我們看到了少年木蘭對立夫的愛,那種少女懷春的期待,讓她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在山巒之巔自由的飛翔。后來立夫被囚,木蘭勇闖牢獄把立夫救出來,這是一種多么深情的愛。書中對于木蘭的描述我最喜歡的是對她處理孫亞出軌的那一段。她和父親商量之后,兩次單獨約見曹麗華,后來又將曹麗華帶到家中,讓她成為全家人的朋友。一則避免的一場家庭悲劇,二則結交了一個新的朋友。既保留了孫亞的顏面,又讓這件事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真是高明至極。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我看到了她對孫亞的愛,也許在她眼里,孫亞就是個偶爾貪玩的孩子。甚至我看到了她對曹麗華的愛,她盡量的保全曹小姐的尊嚴,還給她兩種選擇來處理這個尷尬的`局面。以上這些都是小愛,在小說的結尾處,我看到木蘭的愛升華成一種大愛,她在逃難的途中不斷的收留失去父母的兒童,還有棄嬰。當時中國正處在抗日的初期,每天都有很多人因為戰亂而死去,而孩子在民族的希望,木蘭用無條件的大愛,用母性的溫柔挽救著一個又一個脆弱的生命。而中國恰恰是有成千上萬這樣美麗而偉大的母親。木蘭的成長有兩個特別明顯的節點,一個是她愛上立夫,在對立夫的愛中她找到了自我。另一個是送阿通入伍,全家進入逃難大軍中,一路救助孩童們。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放下自我,融入到偉大的群眾中。當然木蘭是不完美的,她的性格特征受到時代的一些約束,但正是這種不完美,才讓我更喜歡,往往過于完美的東西我覺得不夠真實。

  上面我說了兩位女性,其實書中還有一位我特別仰慕的男性,他是木蘭的父親姚思安先生,他是一個極其智慧的長者,臨危不亂,未卜先知,虛懷若谷。與我而言就是神秘的“道”。

  京華煙云讀后感 18

  用了七天時間看完了《京華煙云》,書比電視好看,所以我喜歡看書,書中的人物更立體,更合理。我不是很相信現代的編劇們,經他們修改后的名著們總是失了味道,走了調。

  很喜歡看歷史,歷史總是那么的精彩,或許是因為留下來的都是歷史學家們精選下來的史料。最近研究歷史偏重于封建社會的家庭組成,在封建社會,女人大都被認為是男人的附屬,女主內,男主外。女人操勞于家務與孩子。有些地位的家庭,女主人的工作則更為繁重,管理下人,家庭外交,節假禮儀。封建大家族更像現在的家族式企業,男主人是這個家族的品牌,大家要靠這個品牌過日子,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個品牌開展。女主人更像這個家族企業的CEO。管理家庭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家人的和睦相處,家族的外在聲譽的保持與提升,內在精神的.堅持與傳承,家人和仆人的素養品德,子孫的教育,這都是耗人心血的。

  在流傳下來的書籍里面,有很多類似于《曾國藩家屬》《顏氏家訓》之類的書籍,看來子孫教育都一個家族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古時會有書香門第,官宦之家一說,也是家教不同。

  之前讀紅樓夢,元春為這個家庭一直在隱忍,沒有自由。迎春太軟弱。探春太潑辣,惜春太執拗。妙玉太孤傲。寶釵太圓滑。相比之下,黛玉比較真實,有才氣,但是對黛玉一直有說不出的感覺,總覺得有什么地方不對。而湘云更為我所欣賞,有才氣,不必黛玉差,又性格豪爽。讀了京華煙云之后對她們則有更客觀一點的認知,紅玉好比黛玉,太過聰明,凡是看的很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排解,總是多愁善感,郁郁寡歡,心理上屬于不健全的哪種類型,把紅玉和木蘭莫愁一比,就很明顯的感覺到紅玉的不健康,人格上的不健全。電視劇里木蘭成了寶釵,所以電視里莫愁才會一直怨她的姐姐,她的行為給人帶來太多的心理陰影。太不真實,太過完美,沒有了自我。書本上的木蘭很好,活潑浪漫,奇思妙想。像是湘云。書本上莫愁也比電視上的更加讓人喜愛,某些方面像是襲人。

  看了京華煙云很喜歡木蘭,她的人格獨立是我最羨慕的。她是好的女主人,同時她不拘泥于世俗,對自己的精神有很好的追求,在這種追求中,她得到滿足。木蘭和立夫是很好的一對,但是他們在一起不見的很幸福,木蘭會助長立夫的銳氣,不像莫愁可以克制立夫,木蘭也不見得會像莫愁那樣為立夫做出那么多的犧牲。那么木蘭就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奇思妙想,立夫也不會像蓀亞那樣包容木蘭。所以愛情不見得就是兩個人結合的最好理由。

  思維有些跳躍,想起什么寫什么,希望這里會成我這個愛胡思亂想的水瓶座之人的涂鴉之地。

  京華煙云讀后感 19

  開始認識《京華煙云》是由于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知道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

  故事是從義和團運動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主人公姚木蘭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中年婦女。魯迅的文章寫的是這個時候人民群眾的愚昧麻木,而林語堂是在歌頌中華的傳統美德與面對外來者侵略時一個富貴儒商家庭的變遷故事,從而贊美保家衛國的勇士們。

  《京華煙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為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著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閑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京華煙云》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為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里。

  《京華煙云》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可以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雖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內容有哲學上的內在聯系。其思想美更體現在對民族災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讀書筆記的時候,我相當于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復復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為人坦蕩,關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美好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后他因憂國憂民而病臥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云一面,他說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云的靈魂。

  我很喜歡木蘭,富有才情,柔美婉約,給人以靈動之美。她從小便識甲骨文,知書達理,而且女身男命。書中有一段講木蘭在杭州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她用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讓她的家庭充滿世俗的快樂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閑快樂的生活,但是丈夫蓀亞卻放蕩不羈,不甘平淡,喜歡曹麗華那樣的新式女子。面對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憑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讓問題迎刃而解,從而維持好她的婚姻。我也很喜歡莫愁,莫愁是個沉穩,節檢,教養好的富家小姐,她是個思想成熟,性格穩健,遇事有主見的女子。后來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當立夫出事后,她能沉著應對,把立夫平時的文件都燒掉。她還很孝順,婚后還親自孝順母親。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蘭和立夫之間的這種感情,她能夠理解,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他們三個人之間感到尷尬。

  曼娘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接受了傳統的思想教育,并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為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但是我認為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可以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言到中國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于中國是否應該打仗的態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該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么中國又怎么會沒有希望呢?其實曼娘自己也很矛盾的,我認為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她還和木蘭一起去看過電影呢。

  京華煙云讀后感 20

  在圖書館翻到了這一本英文版的《京華煙云》。雖然不能完全看懂,但好在看過電視劇及中文版,大體能夠理解。

  林語堂先生一生多用英語來寫書向國外介紹中國悠久的文化和中國人民淳樸的生活。這正是他旅居海外時用嫻熟優美的英文完成的巨著,向那些鄙視中國的外國人介紹中國真正的文化。

  《京華煙云》主要描述了姚家、曾家、牛家三大家族中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三十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恩怨怨。在政權更迭、軍閥混戰的北平城中,在那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性格演變、思想碰撞和命運選擇,展現了儒、士、商階層由盛而衰的過程,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社會歷史的風云變幻。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之喜怒哀樂,包括過渡時代的中國,成為現代世界的一本偉大小說。林語堂的女兒林如斯曾說過《京華煙云》是一本能夠隨時翻看的小說,并不是必須要有閑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該書還被視作現代的《紅樓夢》林語堂先生曾提到:“(該書)重要人物約八、九十個,丫頭亦室來個。大約依紅樓人物擬之。木蘭似湘云(而加入陳蕓之雅素),莫愁似寶釵,紅玉似黛桂姐似鳳姐而無鳳姐之貪婪,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紈,寶芬似寶琴,雪蕊似鴛鴦,紫薇似紫鵑,暗香似香菱,喜兒似傻大姐,李姨媽似趙姨媽,阿非則遠勝寶玉。”

  確實,該書最大的優點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動,不在風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繪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學意義。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終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悠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夢也。或可說,“浮生若夢”是此書之主旨。

  《京華煙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古典的,現代的;年輕的,年老的;出身高貴的,身為丫鬟的;老實本分的,工于心計的;各式各樣的女人,個個個性鮮活,有血有肉;同一個女人,寫她從待字閨中到嫁作人婦生兒育女,從女兒到母親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樣階段的女人,她們的心理變化也很真實的寫出來。例如木蘭和莫愁,這兩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木蘭偏向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逍遙,自由,追求夢想卻又不強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也容易滿足;莫愁則偏向母親繼承了儒家之道,學會了作為妻子母親的生活中的智慧。同為女人,木蘭更適合做老婆,因為她有想不完的妙點子,能夠陪你去很多的風景名勝,和她聊天,永遠不會氣悶;她喜歡做菜,特別愛研究新奇的菜式,對于種花養草,琴棋書畫也有興趣;既能滿足你對生活上的要求,也能夠陪你品茗賞月,做風雅之事;有時候可能有些過于夢想化,但木蘭也懂得適時調整。莫愁則適于做母親:她方正穩重的性格會給孩子一個好榜樣;莫愁最懂得以柔克剛之道,對于立夫這樣個性激進易沖動的人,也能懂得什么時候予以忍讓,什么時候堅持,什么時候暗暗責備,什么時候給予鼓勵,恰當地順應立夫情緒的起落,最終改變他,使他成熟穩重。相信這對于孩子要容易得多。因為莫愁有足夠的耐心,也有足夠的智慧,不會過分嬌慣,也不會過分嚴厲;莫愁在文學上的造詣也足夠給孩子的學習以指導,從她少女時代和立夫的幾次辯論就能夠明白,其實她思想鋒利,見解獨特,并不輸于木蘭,只是嫁人之后著意收斂,培養自己的穩重方正。

  但這兩姐妹,在很多方面,是十分相似的。就從莫愁和木蘭對待丈夫外遇(立夫甚至能夠不算,因為那只是精神層面的)的態度就能夠看出,她們的沉著和智慧是多么的相似。同樣的善解人意,同樣的不動聲色。可是在應對立夫被捕這件事上兩人的態度迥乎不一樣,又能夠十分好的表現她們的不一樣——木蘭的沖動和夢想化,還有莫愁的冷靜穩重和忍讓寬容。這兩個可愛的女子,是全書的靈魂所在,或許也是林語堂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吧。

  當然最讓人佩服的是木蘭——堅強而又有主見的木蘭。林語堂曾說:“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

  她落落大方,聰慧賢能;她追求時髦,談吐詼諧,這又不失新時代女性的優點。她聰明勇敢,擁有自己對生活的主見,更令人驚嘆的是她那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她的生活方式隨著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在冬季則平靜沉穩,春來則慵倦無力,夏天則簡便悠閑,秋來則舒爽輕快”。應對生活的變遷,應對從富家生長享用一切物質的安適到變為村婦的劇烈轉變,即使最終變為普通農民,她依然能過著幽雅山居的生活,堅韌地應對所有困難,并在磨難中成長,成為忍苦,勇敢,偉大的民眾大海中的一滴水。

  命運早有天注定,哪由強弩硬上弓。書中雖未提及命運,但命運的造化隨處可見。銀屏硬碰硬的抗爭,最終葬送了自己。而姚太太的強硬,也沒有給她換回什么好下場,最終她的小兒子竟然還是娶了個丫鬟,何其諷刺!紅玉的死,是聽從了命運還是聽從了自己呢?莫愁是個注定了幸福的女人,命運,可能有時候,真的,有薄厚之分每一個人,不論生于安樂還是憂患,誰都不足矣改變整個生活。然而每個時代都會賦予我們特定的職責,京華煙云的時代,就是要齊心抗日保家國。一個民族的人只要有覺醒意識,只要團結一致,什么樣的強敵都能夠戰勝!海明威說的好:“人能夠被毀滅,可是不能被打敗!”中華民族的兒女們,永遠都是好樣的!

【京華煙云讀后感】相關文章:

《京華煙云》讀書筆記08-12

《京華煙云》讀書筆記優秀范文03-23

京華煙云小說的讀書筆記(精選13篇)06-08

京華煙云讀后感11-14

《京華煙云》讀后感03-16

讀《京華煙云》有感03-02

《京華煙云》讀后感12篇03-16

《京華煙云》讀后感范文(精選22篇)06-01

《京華煙云》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