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時間:2023-03-14 18:50:56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集合1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集合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早就聽說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后,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鑒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為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后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里,蘇霍姆林斯基反復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觀察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于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說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物理,很多的題目就來源于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題目就會顯得非常簡單,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里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

  實際上樂于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為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于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秘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于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么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為有趣?就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這樣說有什么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里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于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這里,我想到這一條建議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保持對知識的興趣,并且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才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才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才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第二十二條建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么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那么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于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采取要善于動腦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樣說,我們總會碰到在教學中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經常會聽到老教師講這樣的話: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后、考不及格,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那么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于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作為教師碰到這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要使一個人終于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感和規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條建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

  1、必須點滴地積累起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養自己有一顆敏感的心靈。

  3、要積累起一定的習題集。

  這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在這條建議里,他又提出了讀書對于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意義。他建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于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于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于心理咨詢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于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讀,那么讀又是為了什么呢,除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之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廈。讀到這里,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后悔,參加工作以后我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說得那樣去做的話,那么,現在我的書架上也應該有近百本的書了。

  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于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該像哪些教師學習的問題,對于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個明顯的征兆:在這個班里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推薦》,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完美的、善良的。

  我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師忽視、遺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我,證明給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厭惡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厭惡這個老師。為什么會厭惡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用心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征。

  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我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獲――不僅僅僅是知識的理解,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潛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愿望。

  課堂之前,我就應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難教的是什么?學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難理解的是什?”“我就應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用心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鑒的呢?別人的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用心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么應變措施呢?”……我都就應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超多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系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

  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我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學生面前,不僅僅給自我帶來信心,也能夠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主角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務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

  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決定自我的講課狀況和學生的理解潛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后,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就應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善;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就應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簡單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就應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總之,我的課堂就應有一種協調、融洽、簡單、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我、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到達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群眾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之后,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而且,我自我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

  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能夠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于我的智慧、機智、應變潛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后,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

  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

  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鉆研。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認真研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會使人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么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我總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么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么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范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征。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愿望。

  課堂的四十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難教的是什么?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難接受的是什么?”“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么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系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本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后,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松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松、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后,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于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后,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

  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鉆研。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最近幾個月,我有幸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用心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產生共鳴,受益匪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像一面鏡子,字里行間都真誠地表述著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結合自己的實際,反思自己的教學,下面我結合本書,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教師要注重知識獲取的過程。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隨著時代的進步,小孩子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課堂上與教師唱反調的學生大有人在,教師說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卻爭論不休,仔細想想,學生也是有理有據,有著自己的判斷與認識。教師如果非要一錘定音,那豈不是磨滅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嗎?如果教師能退一步,和學生一起探討,自己也會學到許多。課堂上,當教師在傳授知識出現錯誤時,要勇于承認,及時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教師要善于學習。

  教師要善于學習,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那些有德之人,有淵博知識的人,我們要把他們當成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的長處,以補自己的短處。一個教師群體中,個體的知識結構是不同的,年長的教師經驗豐富,年輕的教師朝氣蓬勃,富有創造精神,可以說各有所長。對于我們這些年輕的教師來說,論教育教學經驗,與年長教師比起來,真是相差甚遠。如果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創造的同時,能吸取一些經驗,豈不是自己的教學會更有吸引力。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明確閱讀的重要性。

  教師面對的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心靈是極其脆弱的,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啟迪著我,看過后,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么實在又那么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課上、課下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最先吸引我的是《要使知識“活起來”》、《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關于寫教師日記的建議》,看了后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

  我以前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后,觀念轉變了很多,從心底里認可了這個道理,只是覺得操作起來確實困難。但是,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待一個后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不要讓某些孩子在短時間里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記住要背的化學概念、一下子理解某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干,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后的不斷學習,不斷發展打好基礎。

  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對閱讀特別看重,如《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中強調的也是說閱讀對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說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復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激發他們去閱讀,閱讀是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字寫得好壞,既取決于兒童閱讀得怎樣,也取決于他們閱讀的數量”、“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像這樣的句子在整冊書中隨處可見。從而,我也給我的學生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讓他們多閱讀,多思考,多多學習新知識。

  我還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孩子缺乏自信時,我們不要吝嗇贊美和表揚;當學生犯錯誤時,不要輕易責怪;當孩子拘謹時,要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即便優點是那么微小,也要讓孩子覺得成功并不那么遙遠,從中嘗到成功的體驗,讓學生體驗被賞識的快樂。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作為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持之以恒地讀書,今后,我一定會每天堅持下去,多讀書,讀好書。

  蘇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真的讓我折服,他的話,猶如一把金鑰匙,在實際工作中,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只要靈活運用這把“金鑰匙”,相信我們一定能更科學地藝術地解決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在此,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后的一點感受,其實它里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反思,去聆聽!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認真拜讀了由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撕基撰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感到本書中提到的問題多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它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確實際事例及精辟的理論分析加以解惑,讓人心曠神怡。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每個老師多在盡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能做到這一點應當是一件引以為榮的事。如果在學校里沒有一種學科教師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么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里這種對學習和知識無動于衷,沒有為自己找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情的學生就越多,那么,教師們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里移植到學生的心里。

  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于衷的精神,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后,考不及格,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當我讀到這里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學生中也有一個非常類似的學生。他對于老師的教育與批評和同學的幫助多無動于衷,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學習成績落后,上課不認真聽講,影響同學學習,甚止要欺負同學和老師頂嘴。心理極不健康。針對這個學生的情況,我按照書上的提示,我先尋找他對那件事感興趣,因為他不可能對任何事多不感興趣的。

  通過觀察及與父母了解發現他喜歡唱流行歌曲,于是我就安排了唱歌接龍比賽,但是由于他平時要欺負同學,同學們不愿意和他合作,這可急壞了他,他求著我給予安排,我就借這個機會給予了批評與

  教育,他是滿口答應認真上課,不欺負同學。在教育中我也不急于安排,而是根據這個同學愛唱流行歌曲的優勢安排了一個關于數量的比賽,果然不出意料他詼諧的動作,較多的數量贏得了同學的掌聲,大家多爭著和他一組。通過這個活動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使他在某件事、某種活動中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表現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觸動他在集體中的人與人的關系。體驗到聽從教師的教育及與同學和睦相處的成功與喜悅。

  這個事例是我在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后,根據自己實際的教育問題,依靠他的理論分析進行的由理論到時間的嘗試,效果很好,對我的教育促進很大。同時也感到我們不光要看這本書,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實踐,好的建議可以去做如:建議教師寫教學日記。我從教12年,我從來多不寫教學日記,也感覺到損失了多少珍貴的財富呀,我決心從本學期開始撰寫我的教育日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透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溫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匯報如下,給教師的推薦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于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感悟: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到達我們想要他到達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

  我們教師就應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后到達,有些是到達然后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到達,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盼與忍耐:對不一樣的兒童來說,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感悟: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為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著群眾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里進行著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最后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里!

  2、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但是,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感悟:“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為: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就應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我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持續在學生的記憶里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秘密――也能夠說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后、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持續在記憶里,到達終生牢記的程度。

  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但是把墻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人們每一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但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但是墻基在裂縫。

  感悟: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后的學生并不是智力不好,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能夠趕上去的。

  我們必須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持續在記憶里,到達牢記終生的程度。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在閱讀了書中的部分文章后我驚喜的發現,《給教師的建議》讀起來十分親切,他的每條提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們有著指導和借鑒作用。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繼續學習。

  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國早在孔子時代就有終身教育思想意識。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終身教育,他主張“活到老,干到老,學到老,用到老”。許多人說教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開設多樣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時間讀書。但冷靜下來一想,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在增強國力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能守著不變的知識教幾十年的書嗎當然不能。僅有不斷讀書,不斷學習,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才是財富”,“要給學生一滴水,自我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從小就開始理解教育,學校教育使我們獲得的知識無疑會讓我們終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教育需要。“當今時代,是要求人們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一切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知識,學習做好工作所必須的一切知識。知識挑戰的嚴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門學科都是學無止境。專業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舊知識淘汰很快,我們隨時面臨知識危機。新世紀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崇尚學習我們不會落伍。迎接知識挑戰,不懂就學,沒有就補,學習是當代教師補充更新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終身學習無疑是艱苦的,同時也是歡樂的。因為學習使人自強、讓人發展、教人創新。教師要務實求真,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并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于教學實踐,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自我增長和應用知識,學會懷疑和創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與學之間循環發展。

  其次,要有寬容精神。“寬容不僅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種精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作為班主任必須要善待學生的`失誤、要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因為我們是教師,而不是警察。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說過:“學生不管多么難教育,畢竟是孩子,其內心深處必須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丑與真善美并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在學生的心里,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忙他。”

  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有力量。學生是最需要被寬容的,無論他們有多么優秀,他們身上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不足,他們需要教師的寬容。而那些學習上有困難,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教師的寬容,需要我們教師耐心細致的工作。一些學生學習品質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那種對學生的缺點不依不饒,動輒譏笑、諷刺、挖苦,或多或少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學生還會出現否定自我,學習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現自卑,充滿敵意等行為。這時。善于寬容就意味著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減少教育遺憾。因為教育上的錯誤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對稍有越軌行為的學生,我們必須耐心地加以教育,幫忙他們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最終實現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認為,對于犯錯的學生,該批評的批評,該教育的教育,但最終,我們還是應當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圣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為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著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這話我們都應當深有感觸。讀著書中的每條提議,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所以我會更踏實地走好這條路,因為工作是幸福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記得初次翻閱《讀懂小學生——給小學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正好接任了三年級班主任和語文、數學教學工作。欣喜能夠和剛剛步入中年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緊張的是能否成為孩子們眼中的好老師。正是有了這種“甜蜜的負擔”,我清空自己,積極學習,迎接新的挑戰。抱著這樣的心態,拜讀了這本書。

  讀懂學生,是教師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也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本書的三位作者,都曾投身于學前與小學階段的教育研究工作,并在各自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他們是真正的'理論與實踐的踐行者。本書就社會普遍關注的幼小銜接、習慣養成、心理健康、讀書、家校合作、美育等話題進行了深度分析和闡述。下面我就來談談該書對我的啟發。

  一、關于班級管理

  在教學中我發現,個別孩子似乎始終只知道玩樂,但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玩樂的內容在發生變化,他們觀察和試探這個世界,在與周圍碰撞的過程中發現自我,塑造自我。而我們教師,就是為他們創建這個世界的人,我們在他們成長成熟的關鍵時期陪伴他們,因此,我們要細心地了解他們,嚴密地關注他們的發展變化;我們還要不停地審視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引領者和啟發者。

  二、關于學校生活

  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曾經說過:“孩子來到學校不只是為了學習,也是為了和同伴會面,和他們一起玩兒,彼此交換新聞乃至新玩具等等。學生永遠不會丟掉那些使他興奮的、使他憂傷的、使他快樂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東西。”所以,教師和家長都要理解,校園生活不僅僅有課堂、作業和考試,還有豐富多樣的集體活動。孩子們只有在真實的社會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才能完成他們情感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從而成為人格健全的人。我們在觀察和審視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孩子也在觀察和審視著我們。

  三、關于職業幸福感

  魏書生老師對教師幸福的理解頗有深度:“我們覺得教師的工作盡管又苦又累,但又確實是一項很吸引人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勞動有三重收獲”。教師的直接勞動對象是人,而人才的培養周期不像糧食、機器的生產周期那樣短,那樣很快就能看到效益,這才更使得教師產生一種為祖國未來鞠躬盡瘁的歷史責任感,產生一種更加神圣的自豪感與幸福感。教師除了收獲各類人才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收獲就是真摯的感情。

  不忘初心潤成長,耐心耕耘待花開。有幸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在工作中不僅看到了學生的成長,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長。這本書啟發我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綱要》中指出:藝術教育在整個幼兒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特殊意義。它貫穿著不同領域,在不同領域的交叉和融合過程中發揮著中介作用。幼兒美術教育是以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要、提高其審美修養和藝術素質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它強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是以活動過程本身為目的的一種需要的滿足。在暑假里我閱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的《在情境中教美術》一篇文章后,結合本人在美術課題中的一些教學活動,也做了一些思考:

  在大班《豐收啦》的主題活動中,我們開展了國畫“向日葵”的繪畫活動,活動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能掌握向日葵的.特征,學習用一筆雙色來畫花瓣。另一個是能夠合理布局,表現前后的遮擋關系。這次活動是通過邊講故事邊畫圖的形式,把孩子帶進故事情境中,從而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故事是這樣引出的:“有一天,老師去散步,走了一大圈(向日葵的花盤外形),這塊地真不錯,我決定開墾一下,要種點什么。先往左邊開了一條條溝,又往右邊開了一條條溝……變成了一個個小格子。這么好的地,我種上了一顆顆種子(點畫向日葵的籽)。”然后我又用相同的方法畫了另一個遮擋的向日葵,并沒有刻意的提出遮擋的關系,只是說在走大圈時,碰到了一條溝,就不能再走了。完成了這些步驟,整個向日葵花盤就呈現出來,孩子們一下就猜出畫的是向日葵。然后是添畫花瓣,先請孩子們說說花瓣的顏色:有的說是黃色的,有的說是橘黃色的,也有的說一半黃色一半橘黃色。結合孩子們的觀點我及時講述了一筆雙色的畫法:先用毛筆蘸上桔黃色顏料,把筆舔好再去蘸黃色的顏料,舔好筆后沿著向日葵圓一個接著一個印畫花瓣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是孩子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只有個別孩子的花盤畫得小了些,這次繪畫活動多數孩子都是自己動手畫的,前后的遮擋關系的向日葵表現的很好,一筆雙色運用的也不錯,最后我還將多數孩子的作品布置成了主題墻飾《向日葵花園》。由此可見,一旦孩子們的注意力和情感被故事的情境所吸引,并被給予了運用美術語言加以表現自己情感的機會,那么,不用過多地去教他們美術技能、技巧,他們也會對自己的美術創作變得積極、主動。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幼兒沒有較高的繪畫技能,他們的美術作品也依然會充滿著創造性和激情。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后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拴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于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

  讀到這里,我深切的體會到,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感受頗深。他精練的語言、閃光的思想,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作為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確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實踐鼓舞著千百萬教師。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一開始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這些同學們太笨,還是他們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某些原因?“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條建議引發了我對以往教學行為的深刻反思。

  在學困生方面,以往,面對學生的“不會”,我們經常會責怪學生:“都已經講過了,你為什么還不會呀!”、“同坐在一個教室里,別的學生都會了,你為什么不會呀!”等等。有時候想想,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認為這是不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呀,小學這么簡單的數學知識,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會的.。

  但是看了第一頁到第二頁的一段話,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讀完這段話后,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給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從尊重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與學生談心,讓他們體會到老師是真心幫助他進步,并通過談心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制訂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最后,在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在平時的教學中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的個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無藥可救”的“后進生”。 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應走到這些學生的跟前去,看看他們遇到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好的作業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今日重溫前蘇聯功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倍感親切。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每一個富有創見的觀點、每一處生動的教育細節和鮮活的教育案例,都仿佛跨越了時空,在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這部創作于半個世紀之前的教育經典,之所以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是因為作者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個來自于教育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任教22年直至去世,在這期間,他不斷的實踐并完善著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他給我們總結的這一百條建議,既是作者教育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教育教學實踐的理性反思。沿著大師的思索軌跡,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立足于教育教學規律本身,以一種超前的意識,在娓娓的講述中,為我們揭示了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從閱讀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蘇霍姆林斯基用下面的一個案例回答了這個問題。

  1、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二條建議就是每位教師“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蘇霍姆林斯基在文中列舉了一個案例:一位歷史老師講了一節精彩的公開課,課后,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那么,究竟怎么樣來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里,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而回顧自己工作后的讀書經歷,卻帶有極強的功利主義色彩。除了一些不得不讀的教學參考書外,自己好像沒有認真地,系統地讀過一本教育類專著。按照蘇霍姆林斯基的說法,時間絕不是不讀書的借口,“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也就是說,時間,只要你愿意擠,總還是有的。

  那么,我們應該讀些什么書呢?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每個月要買三種書,一種是關于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于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于心理學方面的書。他說,希望你到了你參加教育工作滿十年的時候,因為你讀書,你的教科書在你眼里年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

  現在我們順義區教委正在全區范圍內推進“彩虹讀書”計劃,倡導學生和老師一起讀書,創建書香校園。我們正應該以此為契機,多讀一些教育類、學科類的專業書籍,也可以讀一些非專業書籍,從教育的范疇(專業研讀)和非教育的范疇(跳出教育看教育)兩個視角,去把握教育的規律,認請學科的本質,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作為一名負責任的教師,我們不僅自己要讀書,我們還應該充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去讀適合他的書。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第18、19條建議中告訴我們,閱讀是對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

  二、教育從尊重人開始。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教育首先是人學”。因為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精神交流活動。這里所說的尊重,不僅僅包括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尊重學生”,還包括尊重我們自己。

  1、尊重學生就是承認并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蘇霍姆林斯基說:“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學生個體存在差異,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尊重人的差異,尊重不同的人不同層次的需求,如生存、安全、獲得尊重自我實現等,激發出潛能,為人的和諧發展創造條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通過對各種人物的觀察和對一些人物傳記的考察,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任何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作為學生,他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自己的能力,成為自己想做的人,就是基于自己的差異,得到最優化、最大化的發展。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真正的對學生的尊重。

  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不同學生需要、發展的差異,還要尊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尊嚴。這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維護學生的自尊,采用科學的,人性化的評價學生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這一點各種論述很多,在這就不再贅述。在這里,我想結合這本書中的觀點重點談一談第二點,讓學生有自由的精神生活。學校作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沒有集體的'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議的;而個性——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如果沒有豐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議的。遺憾的是,我們給了學生學習足夠的關注,卻忽略了他們年齡段應有的精神生活。作為一個年輕人,甚至是兒童的天性,被扼殺在無休止的學業和訓誡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一個學生的智力興趣的世界僅僅局限于準備功課,如果除了必修課的知識以外,什么別的東西也沒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學習的圈子里而缺乏創造性的勞動,那么學校對一個人來說就會變成毫無吸引力的,陰郁沉悶的地方,而學習就會變成沉重的、枯燥的、單調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學校里充滿生機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況下,掌握知識才能變成一種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作的事情。”

  所以作為一個尊重學生的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說,要讓學校生活變得有趣,并由此成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東西。換句話說,“應該使學生的學習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

  2、反對偽圣化和假崇高(韓軍語):把教師當“人”看。

  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本書,在他的每一本著作中,都飽含著他對教師成長,對教育教學規律的關注,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沒有把教師置于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首先把教師看成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普通職業,把教師看成一個人,一個“也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比如他關注教師的時間問題,關注教師的待遇和人格尊嚴問題,他認為,教師,這門職業的從業者只有在各種外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才能被要求不斷進步和最終升華,說得再通俗一些,就是說要在滿足教師最基本的物質筆精神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再要求教師從內心地去熱愛這門職業,去追求專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捫心自問,這是符合普通人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也是客觀的。

  但是,我們雖然不愿意被動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卻清貧無助的神壇,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的職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因為我們是塑造靈魂的人,是影響孩子們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最多、最大的人,這就使得我們的工作不同公司企業。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有著比一般人更強烈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我們更渴望被承認,被理解。所以我們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用更嚴格的社會規則約束自己——用正確的、積極的思想、觀念去影響學生,同樣是我們的專業責任,這同時也是對自己人格的最大尊重。

  縱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雖然沒有揭示出教育的全部規律和本質,但是卻為我們認識教育的規律和本質,打開了一道門,開啟了一扇窗。尤其是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如何促進教育的專業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被廣泛關注的今天,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怎么做一名合格、然后優秀的教師,或許這才是蘇霍姆林斯基這本書對于我們這些21世紀教師的價值所在。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一切都歸功于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有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里就邊得越來……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蘇霍姆林斯基語)”

  又一次捧起大師的經典,想起初讀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懷著對大師的崇敬拜讀了它。教了近十年的書,當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那樣的少。

  年少時總覺得教育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是一份輕松的'活,教書的日子久了,越來越發覺做一名好老師不是那么容易。就簡單的讀書而言,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要想在課堂上成竹在胸,縱橫馳騁,不斷讀書是一條不錯的捷徑。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后。教科書的背景越發寬廣,學生的生活接觸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的通暢。作為課堂教學的行為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從而也可以從學科知識的背景中取得相應的知識給予學生富有成效的啟發。

  西漢的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雖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讀書,使你聰慧;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你站得高看得遠,使你的見解和視野更加開闊。面對學生捫心自問我準備好了嗎?感到不足,讀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暑假里我有幸拜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給我很多收獲,書中的很多建議,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有參考意義,本書收集了各種案例,涉及各個方面,講述怎樣教育孩子以及在課堂上發生意外后的處理方法,還有在教學中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學生和教育學生的一些方法,收獲多多……

  在學習時,我聯想到我在教學工作中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正確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思考著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 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個別班里差生較多,每次上美術課時,他們感覺美術課沒有考試,思想就會放松開小差,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認真完成,久而久之,他們的美術水平上不來,上課老是批平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為“可愛”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只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文學,就讓他成為一名文學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老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獲,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后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獲……

  讀著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只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育故事,就像長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長遠;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著經典,蘊含著永遠。每天,每周,每月,記錄一個小故事,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更多的老師拓寬視野,提升修養。讓我們一起,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為他人提供一個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獲。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對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恐怕也算不上一位真正的教師。

  這本書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根據自己三十多年的從教經驗以及切身感受得出的一系列教育智慧。這是一本對一線教師極具幫助的書,打開書本,與以往的章節式不同,密密麻麻的100條“貨真價實”的建議整齊的排列在一起,這些建議可謂是非常全面,不僅有生動形象的事例,也有科學的理論分析。他不僅關注教師、關注課堂,更關注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每一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具有不同的身體和心理發展狀況,所以他在書中不止一次的提醒我們要關注差異。

  他在第一章提到:為什么一些一年級就落伍或者不及格的學生到了二三年級會變得越來越可怕。是因為這些學生從一開始就沒有被關注到與其他孩子腦力發展的差距,這也是班級授課的一種缺陷。我們照顧到的永遠是集體,而總是忽視一些個體。正是這樣的一些個體,才是我們教育者最應該去關注的。

  本書有多條建議都關注到了對后進生的'教育。何為“后進生”,大眾眼里的“差生”,而教育專家們是不容許有“差生”這個概念的。

  就如蘇霍姆林斯基在開篇所說,他們不是“差”,只是與他人存在一些差異。教師要在這些差異中尋求解決的方法。導致后進生學習有困難的原因較多。不僅是孩子本身的一些差異,也取決于教師的后天作用。為什么同意是一位學生,在不同老師的課堂中會有不同的表現呢?成績為什么也會有差別呢?這也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堂、評價方式、與學生的溝通模式、對作業的反饋等。

  而在蘇霍姆林斯基親身的經歷中,他遇到過不少的后進生,也舉了一個關于“費同學”真實的例子。后進生比起別人,在學習的時候遇到的障礙更多,那么掃除障礙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是閱讀。閱讀能教會他們思考,能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的多了,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更敏銳。

  而對于教師來說,想要翻閱在教育生涯中的種種障礙,解決種種難題,閱讀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教師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素養,才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身受心得06-12

《給教師的建議》教師讀書心得06-12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04-15

精選《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心得06-12

精選《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6-12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6-12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6-11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3-02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2-11

《給教師的建議》的優秀讀書心得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