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小黑板出示課文第1段,引導學生讀。
生:齊讀第1段。
師:風伯伯不讓孩子們找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這些是不是水媽媽的孩子呢?
生:不是。
生:是。
師:小朋友們再讀:“但不能找……也不能找……”。再想想,他們是不是?
生:是!
生:不是!(爭持不下)
師:出示簡圖(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海水),這些水逐漸變,他們有大有小,就像我們的人有大有小,我們每個人都有媽媽。那如果他們有媽媽,應該是……?
生:水。
師:我明白了,他們的媽媽是水,那他們就是水媽媽的--孩子。
(這一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從誤區中走出。因為學生一讀課文后,直觀的感覺就是:水媽媽的孩子們就是烏云、彩虹、濃霧等變了形態的水,而從“不能找……也不能找……”中誤認為泉水、溪水等不是水媽媽的孩子。)
師:好!小朋友們想一想,風伯伯要他的孩子去找水媽媽的孩子來,為什么又不能讓他們找泉水、溪水,也不能找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
生1:因為這些水太常見了。
生2:因為它們都是水。
生3:……
師:(向生1)“常見”,你再說明白一點就是……
生1:經常看見。
師:經常看見的東西,那要找到它會比較……
生1:比較容易找到。
師:小朋友們,好好想想看,泉水、溪水這些好找偏不讓找,風伯伯是想干什么呢?
生:是想考考他們。
師:考他們什么?
生:是不是聰明、能干。
(看似簡單的一個問題,對于二年級學生卻不容易明白。所以弄透這層意思,也是為課文的末尾一段風伯伯夸獎孩子們聰明打下基礎。)
師:風伯伯的每個孩子們找到了水媽媽的孩子嗎?從課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找到了。從課文的2~8段。
師:小朋友真聰明。請同學們一起讀讀這幾個自然段,他們分別找到了什么?
生:齊讀2~8段。
師:他們都找到了--
生:他們找到了烏云、彩虹、濃霧、露珠、白霜、雪花、冰山。
師:(板書以上詞語)他答對了嗎?從課文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他們都是水變的。
師:哦!真聰明,知道得這么多。那從課文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們找到了呢?
生:風伯伯說:“你們都找對了,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
師:太對了。你也是個聰明的孩子。那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
生齊讀“烏云、彩虹……”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風伯伯的孩子是怎樣一個個把水媽媽的孩子找來的?
生1:大娃回來了,抱著一朵烏云。
師:板書:“抱 一朵”。答得太對了,老師要獎勵他,大家歡迎他到講臺來,老師要獎勵他一個東西。(生上臺,老師拿出制作的“一朵烏云”圖片)來,給我們抱來一朵烏云,并說給大家聽。
生演示,背出:“大娃回來了,抱著一朵烏云。”
師:貼出烏云在黑板上。(然后依次講解圍著一條彩虹、捧著一團濃霧……)
師:我們都幫水媽媽找到了孩子,非常能干,非常聰明。大家一起來,看著黑板,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讀,行嗎?
生:抱一朵烏云;圍一條彩虹……
(這一環節,通過簡易自制的形象圖片展示,讓學生初步理解數量與名詞搭配的準確性,如一層白霜、一片雪花、一座冰山,感受動詞運用的準確性、生動性,也對烏云、彩虹等自然現象有一個更深的印象。)
師:小朋友們都像風伯伯的孩子們一樣聰明,找到了水媽媽的孩子們。這些看起來不是水,也是水媽媽的孩子,這又是為什么呢?
生:他們是水變來的。
師:水為什么會變成這些?你知道嗎?
生:水一熱就變成了云……冷了就變成了冰……
師:好聰明!(簡筆畫)水太熱就變成極小極小的水珠升上很高的天空,天空很高的地方很冷,這些水珠就結在一塊變成云。下雨之后,太陽一照,這些小水珠在太陽光下就出現七種顏色,成為彩虹。一到天氣比較冷時,這些水珠就聚成一團,變成濃霧……
師:這節課,我們的小朋友很聰明、能干,知道了水媽媽有哪些孩子,還知道他們為什么是水媽媽的孩子。只要我們多注意觀察,多動筋想問題,多讀書,我們還會比風伯伯的孩子們更聰明。(下課)
(這一小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一點水的三態常識,但又不能從物理學上講概念,所以通過簡筆畫方式,直觀地感受一下,并結合生活常識進行理解。)
板書設計:
5、水媽媽的孩子們
大娃 抱 一朵 烏云
二娃 圍 一條 彩虹
三娃 捧 一團 濃霧
四娃 采 一顆 露珠
五娃 披 一層 白霜
六娃 摘 一片 雪花
七娃 背 一座 冰山
教后反思
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話。水變為云、霧、虹、霜、露、雪、冰,在生活中常見,但要二年級學生初步明白原理,難度還是比較大的。這是語文課,又不能上成科學課,因此水的三態原理需通過直觀而形象的畫面演示,來讓學生掌握。這樣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中的起的作用很大:一是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踴躍表達,積極演示;二是直觀、形象地理解了抱、捧、摘等動詞以及一朵、一片、一層等數量詞;三是快速地記住了第2至8段,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西師大版《水媽媽的孩子們》課堂實錄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我媽媽的小班教案
10.采薇教案及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