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指的是師生間在教育過程中發生的直接交往和聯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保證,是有效實施教育的前提。但是在當前的學校教育中,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不和諧的畫面,聽到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教師的教育方法不得當,把對學生的諷刺挖苦和處罰、體罰當作教育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其實對于那些受到諷刺和體罰的學生,這種教學手段,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對立情緒與強大的心理負擔,當這種消極情緒或感受與日俱增,達到了一定程度后,就會或明或暗地釋放出來,結果將會導致師生關系要么惡化要么松弛等。
根據資料,《蘭州晨報》有報道:2003年6月,永登縣回民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婷婷(化名),因美術作業未按時完成,她的左耳被其老師賈某差點撕下。其實這種體罰學生的現象自古以來,經常會在校園里發生。
體罰現象究竟怎么樣,已經有心理學專家對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有做過專題研究。研究發現:“體罰學生不僅傷害了學生的人格尊嚴,同時也降低了教師在學生中完美的形象。這種惡劣的師生關系對教學沒有一點好處。”其實,當學生一旦與老師的關系惡化,自然就對那些老師上課內容產生消極的影響,不愿意認真積極的聽課,課堂效率非常低。這個在實際的教學經歷中,我們教師都身有體會,感悟頗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發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我們教師,應該滿足學生的重要感,尊重每一個學生,促進學生全面卓越發展。
尊重學生,是師生關系密切的必要前提,是師生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增加情感因素,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幫助老師提高職業幸福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才能感覺到愛和尊重,才能表現出樂觀自信,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才會變得生動活潑、積極主動,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創造力。學生的到自我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會更加尊重、信任和感謝老師,從而教師會產生職業幸福感,在工作中確定了自身價值。如何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結合我在教學中的點滴心得,我覺的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1.平等是師生相融的基礎
平等的師生關系就是要求師生之間要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經驗開放、沒有防御、毫無威脅,它要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之間的“等距”和“等高”。教師作為“以德育人”的勞動者,不僅要用自身的知識才華去教育學生,而且還要用人格風范去影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身教”往往勝于“言教”--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早退,教師必須首先也要遵守時間紀律;要求學生勤奮學習,教師也應不斷學習充實自己;要求學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必須首先要有崇高的人格和師德。
2.民主是師生相融的催化劑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對班集體的管理實行的是封閉式的強制與說教,學生對教師是“敬而遠之”,無法實現親近與交流。就是這樣的管理鎖住了學生的心扉,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倡導真正的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支持、賞識,營造班級民主管理氛圍。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參與教育教學的組織工作,參與教學方法的選擇,對學生提出的正確意見要善于采納,讓學生逐步養成主體意識和自我管理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提倡學生進行教學結果反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大小,不管難易,教師都耐心講解,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同等重視。真正做到允許學生獨立思考,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意見,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善待每位學生是師生相融的粘合劑
大部分教師會自然而然地會善待學習中的佼佼者。如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使他們產生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的內在動力。一些教師在抓住尖子生的同時,還瞄準了中等生,如撥開他們蒙在學習意識上的薄霧,使他們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目的明朗化,糾正他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庸心態等。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少有教師愿意善待學困生,這種現象可以理解:做生意很大程度上為的是賺錢,善待學生在某些教師眼中就是為了賺分數,他們認為在學困生身上“無利可圖”,再加上學困生在學習上存在很大缺漏,教師也不是女媧,這天大的洞一時半會兒無法下手,所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忽略善待這部分學生。其實,我們細想一下,我們教師,只有做到了善待學困生,才能真正踐行善待每一位學生的理念,否則這一理念將成為一句大而空的套話。
4.和諧是師生相融的最高境界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某教師有好感,往往會對這位教師所教課程產生很大的興趣,因而會積極主動地去學;反之,如果師生之間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缺乏感情交往甚至對立,那么就會對學生的學習起消極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技術的頂峰--即師生之間心靈交往的和諧境界。”琴瑟和諧,靠的就是演奏師高超的技藝,從某種意義上講,師生關系這根弦需要教師高超的技藝才能奏出華麗的樂章,只有這樣師生才能產生共鳴,出現和諧的境界。
二: 建立良好的師生心理關系
所謂師生心理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心理距離的大小表明師生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關系的深度、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等心理方面聯系的程度。師生心理關系主要是由認識、情感和行為的三種相互作用的心理成份調節而構成的統一有機體。
1. 認識成份
認識成份指的是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師生的一切心理關系都是建立在相互認識基礎上的。師生在交往過程中如果能相互理解,就容易形成協調、融洽的心理關系。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可柏生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證明,凡是被教師預先認定為具有發展可能性的兒童(事實上這些兒童并不一定具有特殊的智力,而是由實驗者隨意抽取,隨便指定的),若干個月后,他們的智力相對來說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這種效果被稱之為“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所以說,師生之間如果產生積極肯定的認識,就可以幫助促進其教育過程的進行,并且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 情感成份
情感成份指的是師生之間情感體驗及其相互間的聯系。師生如果在交往過程中,能情投意合,情感融洽,就會容易產生相互關系和諧、相互親密的情感。但是相反,情感上一旦有隔閡或者情緒上相互對立,其相互關系就會緊張。一般說來,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如熱情、親近、同情、信賴、愛護、關心、滿意等等,都有助于在師生之間形成融洽的心理氣氛;而消極的情感如冷淡、厭煩、憎惡、仇視、敵意等,則會損害師生關系的融洽。
3. 行為成份
行為成份包括師生的各種活動、舉止作風、行動的結果,也包括師生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及行為動作等。一個人的言行是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都是通過其言行而表現出來的。在師生的交往過程中,行為成份常常起著直接的作用。師生心理關系的協調性,主要體現在行動的配合上,體現在教和學活動中的相互支持和協作上。
師生間的相互理解、情感融洽和行為協調是良好師生心理關系的基本標志。
在《新課程標準》里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程設置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結合多方面的因素,以及師生之間的各方面因素,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共同互動、共同探究。在教學中,教師要擅于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促進學生學習的轉變,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翟立原.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調查與對策[J].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1)
2.王炳照.簡明中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3.[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杜盈沖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4.陶俊峰.關于教師評價問題的思考[J].殷都學刊.1988(02)
浙江省江山市河東小學 夏寒燕
[增加情感因素,建構良好的中小學師生關系]相關文章:
1.建構室活動教案
6.小班建構房子教案
9.小班建構游戲教案
10.拖班建構區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