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克井柿檳小學 苗紅霞 張小娟
課程改革給了教師們一個審視自己教學行為的平臺,大家積極學習課改精神,紛紛使用自己學到的先進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老師們在教學中的“不當”教學行為反而使語文教學走上了另一個極端,使個別教師產生“還不如不進行課改”的感慨。我校堅持走課程改革之路,對教師的成長進行了全程跟蹤,對他們的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總結,得出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點,簡單總結如下:
一、莫忘記讓學生用手去感受生活
1、培養“能說會道”的辯論家時,莫忘記讓學生會寫。
新課改后的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學生津津有味的講解,滔滔不絕的議論,口若懸河的演說。看著孩子們在自由、平等的對話氛圍中暢所欲言,我們不禁為課改所收獲的果實欣慰。但是,語文老師們都發現,孩子們會說了,不會寫了。有一次,我引導學生學習《石灰吟》一詩,大家用精彩的語言闡述了自己對這首古詩內容、意境的理解。當我讓學生抄寫古詩時,卻發現正確率極低。且不說字體的端正與否,一首只有28個字的古詩里,學生竟抄寫錯了四、五個字!這樣的錯誤是令人吃驚的。學生學會了語言,卻拋棄了文字;開動了腦筋,卻忘記了用心;長時間地口頭承諾,忘記了把理想付諸行動。
因此,在課改中,我們語文教師要常常反問自己:我的學生寫字是否正確?是否工整?是否端正?是否拋棄了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字?
2、朗讀教學的同時,莫忘記讓學生用手架起溝通文本的橋梁。
曾在一次公開課上聽一位教師講《厄運中的海倫》,教師的引導非常精彩,學生讀得也深得其中味。但學生畢竟是耳聰目明的健康人,他們再有感情的朗讀也體會不出既聾又盲的海倫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如果讓我來講授這節課,我會引導學生做一個簡單的活動:模擬海倫的生活現狀:兩名同學合作,一個人模仿海倫,閉上眼睛,用手指摸著同伴的嘴;另一個人則慢慢地“說”出自己所要表達的詞句(當然是只張嘴不發聲),“海倫”由觸摸感覺同伴在“說”什么。結果,詞語大家還能感覺對兩三個,試驗到短句子時已經難住許多同學了,更別說長句子了。至此,學生已經感受到海倫學習的艱辛,更對她掌握了五國語言、出書立傳的事跡非常敬佩。“百聞不如一見”,我想加上一句:百看不如一做。“動手”,架起一座通向文本內涵的橋梁。
二、莫忘記關注全體學生
現代企業管理中有一種很重要的理念--木桶原理,即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這個木桶的容積不是取決于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集體的成功往往取決于集體中的弱勢人物。作為小學教師,我們更要關注到全體學生,珍視每一塊“木板”的存在與個性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常常讓學生配合表演課本劇。有位教師在教學《窮人》時,設計了由一名女同學扮演桑娜,表現她收養鄰居西蒙的兒子后怕丈夫責怪的忐忑不安的心情。該女生表演得非常精彩,聽課教師很受感染,但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有40名同學的班級中卻有近一半學生沒有認真觀看,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怎樣處理這種矛盾呢?首先,教師要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觀;其次,在個別學生表演課本劇時,可以用語言、手勢等引導其他同學欣賞,或者讓觀看表演的學生帶著“任務”(如:一個問題)去欣賞;最后,教師還可以將表演課本劇的“隊伍”盡量擴大,比如兩三名學生在臺上表演,其他同學則可以作“配音師”、“配樂師”,盡可能實現全班學生的互動。于永正老師在教學《狐假虎威》一課中安排學生表演課本劇時,便將學生分為“演員”和“導演”兩部分,“演員”演,“導演”負責審察。
在另一個課堂里,老師正在和學生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將喜歡爬山虎葉子的同學分為“葉組”,將喜歡爬山虎腳的同學分為“腳組”,各自展開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相信大多數語文教師都使用過。如果這種學習方式沒有在學生已經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使用時是很容易出現“偏科”情況的,特別是在小組匯報時,各組學生只顧介紹自己的發現,而忘了傾聽外組的發言。此時,教師可以在提醒沒有匯報任務的小組:“找找他們發言中的錯誤。”“看看自己有沒有新發現?”“聽了他們的發言,你還有什么問題?” 語文教學要從整體出發,經系統學習后,再回到整體。而不能過于順從學生的主觀意愿,而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
三、莫忘記談感受時立足于一定基礎
談感受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發展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且讓我們走進這個語文課堂,教師正在引導學習《鹿和狼的故事》,指名同學朗讀本課后,教師即發問:“同學們,聽了這鹿和狼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幾名同學發言,但盡數“雷同”,而且都是由“要保護森林,保護動物,保護生態平衡”幾個詞語組成的。這種情況說明學生并沒有真正深入到文本中去,教師就“急于求成”了。這時的感受是膚淺的。由此可見,感受應當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的反復閱讀和深刻領會上。除引導學生朗讀體會外,教師還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背景資料或有文章主題有關的信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傾聽別人的意見之后再談談感受,使自己的見解更獨到、更精辟、更有價值。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深入理解的學習基礎使學生說出了以下話語:“童話給人們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使人們對狼產生了偏見。”“人類像蝗蟲一樣改變著自己喜歡的環境,使凱巴伯森林像塞特凱達斯大瀑布一樣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四、莫忘記教師的示范、主導作用
課改提倡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處于主導地位。在一些課堂上,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的教師的主導地位,冷落了教師的引導和示范作用,似乎只要教師“一講”,就立刻回到了應試教育上。
語文課堂上,教師正指導學生朗讀《鳥的天堂》中的一句話:“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得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可惜的是,學生怎么也讀不出那個“味兒”來,教師就不厭其煩地提示:“哪個詞應該重讀?”“能不能把大榕樹讀得更有生命力一些。”效果不盡如人意。其實,在反復引導的幾分鐘里,老師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朗讀告訴學習大榕樹的生命力有多么旺盛。
五、莫忘記發自內心的真誠表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我想用這句話來形容教師對學生真誠的贊揚。
曾聽人說過一個幾近笑話的事情,一位語文教師在公開課課堂上為激勵學生踴躍回答問題,便“號召”大家邊鼓掌邊對回答問題的學生喊:“嗨、嗨、嗨,你真棒!”短短的一堂課“喊口號”竟達二十多次。也就是說,平均2分鐘就“集體稱贊”一次。聽課教師厭煩,學生也感受不到被贊美的喜悅。教師對學生的贊揚應自心底發生,不一定要假惺惺的夸些無所謂的話語:“你真棒!”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溫暖的微笑,都會把飽含愛的贊美傳遞給學生。一切如春風化雨,盡在不知不覺中傳送……
課改不是作秀場,不是表演臺,而是教師與學生與文本與生活的真情溝通。語文教師只要時時以學生為主,事事從為了學生的成長出發,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郵箱: sbxxmhx@yahoo.com.cn
[語文課改中,我們莫忘記(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5.忘記的反義詞
7.課改黑板報花邊
10.課改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