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江北廣廈小學 歐緒成
作文教學最怕急功近利,小學生剛學作文,教師馬上就灌輸“鳳頭豬肚豹尾”,如何開頭如何布局如何收尾,最好馬上能在作文刊物上發表。最近,更有書刊、網絡推出“作文快速成材法”(據我看,應該稱作應付考試的作文快速剪輯法),幾個小時幫你把所有的作文搞定,似乎教師個個擁有點金術,一點成金。真可謂見文不見人,練武不練功。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在給小小的繡花針穿線的時候,你越是全神貫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動得越厲害,線就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目標的顫動”。我想,功利性太強,陷入應試而難以自拔的作文教學,是不是也患了這種“目標的顫動”癥呢?要改變這一癥狀,我覺得應引導學生多寫、勤寫、愿寫、樂寫,課堂練筆與成篇作文雙軌進行,扎扎實實修煉內功,為學生的一生夯實基礎。
課堂練筆,促讀寫結合。課堂練筆,內容可根據需要自由指定,但一般多圍繞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寫作因素,把寫的訓練有機結合于閱讀教學當中。或仿寫,或拓展,或補白,或評議,或概括,或轉換……做到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一仿寫。學生有著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寫是小學生學習寫作的重要途徑。三年級課文《家鄉的河》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長江是神奇的,大海是廣漠的,而小河卻是渺小的”。我引導學生模仿寫句,結果學生衍生的句子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獅子是兇猛的,狐貍是狡猾的,而兔子卻是弱小的。”“小狗是可愛的,小貓是頑皮的,而老鼠和蟑螂卻是家中最可惡的。”“孔雀是美麗的,八哥是巧嘴的,而烏鴉卻是丑陋的。”“黃山是秀麗的,泰山是雄偉的,而我家門前的小假山卻是微不足道的。”愛看新聞的同學寫道:“美國是強大的,中國是偉大的,而伊拉克卻是不堪一擊的。”一個剛從希望小學轉來的學生寫道:“希望小學的教室是簡陋的,教學設備是不齊全的,而那里的老師卻是勤勤懇懇的。”仿寫可句可段可篇,讓學生從模仿中尋找語言表達的規律,習得語言,逐漸擺脫模仿帶來的束縛。它是從閱讀到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有效訓練手段。
二概括。用簡要的語言來闡述課文的內容,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簡明扼要、言通句順卻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需平時多加訓練。在學習校編教材《可愛的象山》后,我根據課文內容用象山名勝出了一個上聯“巍巍蒙頂山”,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象山名勝對下聯。學生興趣盎然,思考討論后,答案異彩紛呈:“滔滔石浦港”、“清清東谷湖”、“茫茫金沙灘”、“幽幽仙子谷”、“深深白蟹潭”等等。然后我根據蒙頂山的特點又加上四個字,“巍巍蒙頂山云霧繚繞”。這下學生興趣又增,絞盡腦汁后,妙對脫穎而出:“滔滔石浦港漁船穿梭”、“清清東谷湖楊柳拂堤”、“茫茫金沙灘游人如織”、“幽幽仙子谷蘭桂飄香”、“深深白蟹潭魚蝦成群”等。這樣的練筆,不但概括性的回顧了教材,而且學習了中國古老的語言訓練形式--對句,感受到漢文字的巨大魅力,培養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注:蒙頂山、石浦港、東谷湖、金沙灘、仙子谷、白蟹潭皆是象山景點)
三拓展。不少課文有供讀者想象的語言空間,閱讀中引導學生拓展語言情境,想象語言情節。如〈〈麻雀〉〉一文,學生充分朗讀后,心靈受到了極強的震撼,于是我適時的讓學生揣摩文中“我”、“老麻雀”、“獵狗”的當時心理,選擇其一寫下來。一學生“我想:一只弱小的麻雀明知斗不過龐大的獵狗,可為了自己的幼兒,不惜生命飛了下來,母愛是多么偉大啊!我怎么能讓自己做個冷血動物,袖手旁觀呢?趕快叫回我的獵狗吧。”一學生“ 老麻雀想:明知是死,我也要和這只狗拼上一拼!我是母親,為了自己的孩子而死沒什么遺憾的,那是作母親無上的光榮啊!但愿我的孩子能犬口逃生啊!”合理性的推測,提升了對文章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語言。
四改寫。變換敘述角度,進行讀寫訓練,可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因素,活化課文內容,激發寫作興趣。如《送小烏龜回家》寫了“我們”一家三口把買來的小烏龜放回小河的事,是從人的角度來寫。現在我讓學生以“小烏龜”為第一人稱來寫,其中一學生以《他們送我回家》為題,這樣開頭:“我終于又回到那生我養我的小河了,看著柔軟的水草,光滑的卵石,熟悉的伙伴,我禁不住淚流滿面,那驚險而屈辱的日日夜夜又浮現在我的腦海……”角度變換,決不是簡單的內容移植,而是以課文內容為憑借,進行全新的創造表述,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五評議。有些文章的內容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力,教師應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涵泳教材語言,抒發自我感受。如《我的戰友邱少云》教學中,當學生被英雄事跡深深地震撼時,我適時要求學生把心中的感受用幾句話或最拿手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生1:“邱少云,如果把這次戰斗比作是跳高,那你就是那塊墊腳的跳板;如果把這次戰斗比作是飛行,那你就是托起飛翔的雙翼。”生2:“你雖是血肉之軀,但卻鐵骨錚錚。”生3:“邱少云,燒毀的是你柔弱身,留下的是你堅韌心,你的名字萬世景仰!”生4:“人民英雄邱少云,英勇殺敵為人民。烈火焚燒渾不怕,留作美名萬世揚。”生5:“他之所以任烈火焚燒半個鐘頭而不動,并不是因為他有什么金剛之軀,更不是有什么神人相佑,只是他擁有一顆愛國愛人的心。”生6:“他,如一根鋼釬,一個鐵釘,打造了一次輝煌的勝利; 他,是一個軍人,一具血肉之軀,卻勝過一切銅澆鐵鑄。在火中,他紋絲不動,在火中,他毫不畏懼,在火中,他走向人生的終點,在火中,他完成了精神的升華。在火中,他化作了人民心中的永恒。”自由評述,有利于鞏固閱讀,鍛煉表達,形成思想。
六運用。學生初學語言,往往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和應用情緒,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促成學生的語言運用。把消極語言轉化成積極語言,在運用中達成積累。如《熟能生巧》一文,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筆:
小王:小張,你的英語那么好,有什么訣竅嗎?
小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張的話里用上“熟能生巧”)
又如學習《亡羊補牢》一文后,進行這樣一個語言訓練:隔壁小青年小k整日打架斗毆,已是“二進宮”了,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破罐破摔。請你用上“亡羊補牢”一詞去勸勸他。
課堂練筆,篇幅短小,便于語言上的精雕細琢,有利于學生提高賞析語言的能力和養成錘煉語言的習慣。
拓展題材,激發寫作熱情。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這為學生習作松開了緊勒的繩索,也為教師的作文教學洞開了一個嶄新的探索天地。但也有部分教師認為自主作文就是放任學生自由地寫,于是作文成了教師最隨意的作業“周末日記一篇,字數500”。小學生剛學習寫作,教師如不與援手,光憑學生之力,甭說成功,就是確定寫作素材也是十分困難的。讓學生陷于咬著筆桿,無從下手的無奈狀態,體會不到成功的樂趣,這怎么可能會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呢?我覺得自主作文,教師更應做好引導工作,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寫作題材,來喚醒學生的感性積累,激活學生的生活儲備,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一、生活作文,激活素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積累生活。我曾做過這樣一個小實驗:
我未做任何暗示,直接把學生從教室帶到了小區公園,學生匆匆行路,大約15分鐘到達,然后突然問:“一路行來,找到多少寫作題材?”。學生一臉愕然,光顧行路,哪注意過周圍事物?于是,我下達任務,原路返回,要求人人必須找到可供寫作的素材。這下,同學們左顧右盼,指指點點,議論紛紛,足足走了40多分鐘。回到教室一搜集,情況喜人,竟有30個不同素材:街頭的修車鋪、公園的動物展覽、新開的肯德基店、紅綠燈下的交警叔叔、超市門口的摸獎機、小區居民門口的辟邪物、校門口眾多的小攤、宣傳開漁節的各種燈箱------然后讓學生從這些材料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提出三五個問題,例如新開的肯德基店:“環境怎樣?食品有哪些?生意好不好?服務員穿著怎樣?態度好不好?”超市門口的摸獎機:“怎么操作?有哪些獎品?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摸?靈不靈?”等等。然后根據這些問題到目的地又一次觀察、采訪。這次觀察又花了半個多小時,回來后,學生暢所欲言,激動不已,覺得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從結果來看,這次作文質量普遍較好,其中6篇作文后來還在市級刊物上發表。
此次實驗,學生明白了:原來作文就在身邊,只要留意生活,作文材料俯首皆是,唾手可得。此次實驗,也讓我思考:以上事物是學生平時耳熟目詳的,但為什么會熟視無睹呢?由此可見,生活積累少,固然是學生感到無東西可寫的重要原因,但積累與寫作之間的思維脫節使平時積累的素材時常處于休眠狀態,更是學生感到無東西可寫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師在引導學生注重觀察、積累素材的同時,更應幫助學生分析素材,激活已有的素材,充分調動起他們對這些素材的情感,產生“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
二、 隨機作文,善捕捉瞬間。生活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不曾預料、突發而至的事情。如一堂語文課上,窗簾突然飄然落下,蒙住了一個學生的腦袋,他嚇了一跳,好不容易才從窗簾里鉆出來。繼而窗簾環一個一個掉下,落在了窗旁同學的腦袋上,同學們哄堂大笑,久久難以平息。于是,我靈機一動,讓大家暢談當時感受,然后寫下。又如秋天來時,很多同學嘴唇裂開,十分難受。于是我馬上讓學生以《秋風瑟瑟防唇裂》為題,談談唇裂的起因、感受、防治等。兩人打架了,急著找我評理,我就讓他們用書面形式來申辯,既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又鍛煉了他們的寫作。隨機作文要求老師能留心生活,善于捕捉,只要是有趣的、新鮮的、有感觸的皆可成為學生的習作素材。
三、想象作文,讓思緒飛揚。小學生接觸的想象作文主要有三類:1、童話式想象作文,根據學生的生活認識,想象出情節,形成一則則故事。如:你是一條魚請你告訴我,你在海洋中一天生活的快樂或憂愁,假如你是一只鳥請你告訴我,你在森林里一天生活的快樂或憂愁;2、科幻類作文,憑借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了解,大膽想象出故事情節。如:《太空遨游》、《月球居民》等;3、未來現實生活的想象作文。如〈〈50年后的歐老師〉〉一文,學生對我的外貌這樣描寫:“噠、噠,迎面走來一個手拄拐杖的老人,他滿頭銀發,黝黑的臉上皺紋一道接著一道,好象一條條年久失修的公路,眼窩深陷,還戴著一副老花眼鏡。瘦癟的身上套著一件肥大的襯衣,背有點駝,干瘦的雙手青筋綻露,走起路來步履蹣跚,好象弱不禁風似的。”想象作文既追求大膽創新,也要求合乎情理,這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生活積淀, 只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孕育出豐富的想象力--這是一條顛仆不滅的心理學定律。
四、課堂紀實作文,走學科整合。很多學科教學為寫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例如科學課中的很多小實驗:黃豆的發芽、研究土壤、迎接蠶寶寶的誕生、雞蛋的沉浮等;美術課中的想象畫、捏橡皮泥、小制作等;班隊課各種隊活動;數學課中的數字作文;體育課就更不用說了,跳馬、攀巖,游泳、乒乓賽、籃球賽、運動會等等。這些就是極好的寫作題材。寫好課堂紀實作文,需要各學科教師之間的相互協調、通力合作。我們語文學科更應主動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交流,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
五、嘗試“創作”,貴合作交流。我從三年級始,嘗試著讓學生自由搭配,以三四人為一組,進行長篇幅的記敘文創作。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空前高漲,有的同學竟因為沒人合作而號啕大哭。第一次,我提供學生三個人物:刀疤臉(勇敢者)、小吳用(機靈鬼)、眼淚九(膽小鬼),讓學生編一個他們最喜歡的歷險故事。第二次,我要求學生以我們班同學為對象,以《咱們一鍋子》為題,分工合作完成。這兩次作文,同學們充分利用課間、晚上、周末來寫。用家長的話說“還從來沒見我的孩子那么認真過!”而且,兩次作文平均字數在一萬以上,一些成語、諺語的運用更是令我出乎意料。這可是他們小組智慧的結晶。如〈〈咱們一鍋子〉〉寫作中,其中一組以人物為線索:班中王羲之--周銘茗、華羅庚再世--王嘉歡,鋼琴大師--樓奕廷,領導天才--張小燕,垃圾大王--董鑫,女中豪杰--周芷伊------文中人物寫得特點分明、栩栩如生。我想這也許是合作交流挖掘出了他們的寫作潛力,激發出了他們的寫作熱情吧!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要努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貼近現實生活,以人為本,趣字當頭,重視寫作靈性的啟發和培植,在實踐中求發展求提高。羅伯特、艾文斯認為,只要學生把作文看成是一種“自我放縱”,不受條條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如實地寫什么。熟練地掌握寫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作者郵箱: oxc7862@163.com
[長短互陳,修煉寫作內功(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2.比較長短中班教案
7.陳禾文言文及翻譯
9.匆匆那年陳尋語錄
10.陳太丘與友期ppt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