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極了”與“糟透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正式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美極了”與“糟透了”》主要寫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媽媽對此的評價是“美極了”,父親的評價卻是“糟透了”;作者在“美極了”的鼓勵中,在“糟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長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對自己的兩個極端的斷言,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著感情,滲透著深刻的哲理,文質兼美,富有人情味,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淺顯生動,后一部分概括優美,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具有啟發性,給學生提供了多維的思考感悟空間。學生已經有五年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文中一些含義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學生理解學習上的重點、難點。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因此本課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父母愛的不同表達方式,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我是這樣進行設計的:
首先,創設情境,師生共同進入學習情境。一上課教師用“同學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將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里,有的甚至對自己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的童年曾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給他的成長帶來什么影響呢?”這一懸念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師生共同進入學習情境,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
其次,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環節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朗讀的方式去朗讀課文,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朗讀方式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生樂于去讀。
第三,仔細品讀,在讀中體會情感。在學習“童年的故事”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品詞析句、分角色朗讀、聯系生活經驗,將無聲的語言轉化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將枯燥的文字變成立體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與學生的感悟融為一體,使朗讀變成一種享受。在學習“長大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議結合,暢所欲言,教師輔以適當的點撥,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激發了學生愛的情感。
第四,總結提高,升華認識。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說出生活中不同的愛。尊重了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自己的見解,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把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經驗及情感體驗溝通起來,既做到學語文,又學做人。
最后,積累詞語,欣賞佳句。要求學生把喜歡的語句、段落背下來,課后找一找描寫“父愛”或“母愛”的文章讀一讀。課文內容得以延伸,再次激活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 學 紀 實 與 點 評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的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和聯系,并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認識兩種不同評價方式間的聯系,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的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
教具準備:多媒體軟件。
教學教程:
一、 創設情境,引導質疑
師:同學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童年,童年生活將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里,有的甚至對自己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的童年曾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給他的成長帶來什么影響呢?我們共同學習課文《“美極了”與“糟透了”》。
【評析:設計懸念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師生共同進入學習情境,為后面各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
看到課題你想了解什么?(生答:“美極了”和“糟透了”這對截然相反的評價針對什么說的,分別是由誰說的?作者有什么感受?這兩句話給他的成長帶來什么影響?……)
【評析:語文教學就是培養一種習慣,形成語文綜合素養。課前主動預習是習慣;學會審題,也是一種習慣。在教師的點撥、啟發、激勵之下,來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理解文題,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另一方面,直奔中心,消解閱讀難點,為下面精講精讀,作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由選擇方法朗讀課文,當讀到你喜歡的段落時你就站起來讀。
【評析:閱讀是個性化的過程,不能以教師的思維而取代學生思維,所以,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時候,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帶著有價值的問題,自我感悟、自我理解、自我發現、自我交流。教師充分地轉變了角色,教師成為了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建設者、點撥者。教師很好發揮了導學的功能,學有針對,學有實效,學有收獲。同時朗讀是一種極具個性的融理解和表達于一體的綜合性活動,不同的人,即使對同一篇文章體會一樣,朗讀的方式也有差異,充分做到尊重學生的個
三、仔細品讀,讀中體會情感
(一)、學習“童年的故事”這部分內容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童年的故事”這部分內容,并勾劃出感受最深句,想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適時點撥,進行“學法指導”。
a.讀了第一自然段,我體會到母親很興奮。
師:你體會得多好,能不能把你的經驗向同學們介紹一下,是怎么體會到母親的興奮?
(從“眼睛發亮、興奮地嚷、贊揚、擁抱”體會到的)
師:原來你是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的。你能不能學著母親的語氣,興奮地嚷著--
(生有感情地朗讀)
引導:要知道,當時“我”才幾歲?--是啊!七八歲就能寫詩,多了不起啊,作為一個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七八歲就能寫詩,該是何等地興奮、激動呢?
小結:這一段短短幾句話,通過母親的神態、語言、動作,把母親看到“我”寫了第一首詩的那種興奮、欣喜和自豪表現得淋漓盡致。全班同學齊讀一遍,讀出母親的那種興奮、自豪。
b.“我”的心情是既靦腆又得意洋洋。
師:“靦腆”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回答。)
師: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會,你對課文的理解會更透徹。生活中,大家肯定有過被人贊揚的時候,所以,這種既靦腆又得意洋洋的感受相信對每個同學都不會陌生。
c.“迫不及待”--我想早點讓父親看到我寫的詩。
師:我巴不得立刻與父親分享這份喜悅。因此,朗讀這段話的速度應該稍快一點。(生朗讀這段話)
師: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一個七八歲的小孩正滿懷信心地期待父親的到來。
3、分角色朗讀父母親的對話。
師:同學們掌聲是對你們朗讀的最好評價。
找出父母親對話過程中,“我”的神態變化的語句。
根據同學的回答打出相應課件。
①我把頭埋得低低的, 詩只有十行,可我覺得他讀了很長的時間。
②我的眼睛濕潤了,頭也沉重得抬不起來。
③我再也受不了了,沖出飯廳,跑進自己的房間,撲到床上痛哭起來。
這幾句話準確地寫出了作者當時的心里感受。體會“我”神態的變化,并通過朗讀表現出這種變化。
通過反復朗讀,大部分同學此時已能夠體會到“美極了”是母親贊賞“我”八歲能寫詩,是為了鼓勵“我”;“糟透了”是父親對詩本身的批語,是為了警告“我”別太驕傲了。
【評析:以生為本,自由表達。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不是看教師講授給學生多少,而要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自己真正悟到了多少,體驗了多少。即使孩子理解得不夠準確、深刻、豐富,但其意義卻完全不一樣。這里突出了孩子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以讀為本,讀中感悟。通過朗讀,加深感情的表達,深刻體會人物心感情變化,同時,還加強了朗讀指導,重視朗讀的過程。學生在品詞析句、分角色朗讀、聯系生活經驗中,將無聲的語言轉化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將枯燥的文字變成立體的形象,是文章的情趣與學生的感悟融為一體,使朗讀變成一種享受。一遍又一遍體會親切、動情。】
(二)學習“長大的認識”這部分內容
師:默讀“長大的認識”這一部分。讀完后,有疑難的提出來在小組里討論交流,能解決的小組里自行解決,小組里解決不了的,小組長做好記錄,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來探討。
估計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有:
①長大后,作者為什么體會到自己當初是多么幸運?
②單憑母親的這種愛,為什么會把人引入歧途?
③為什么說“美極了”也好,“糟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1、自由讀書,小組討論。
2、交流匯報,互相啟發。
小結:母親的鼓勵使我一如既往地寫作,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作的源泉;父親經常用“糟透了”來評價我的作品,是他這種警告的力量,使我保持清醒的認識,讓我得以不斷地提高。
3、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一段,進一步深化閱讀感受。
【評析:讀議結合,暢所欲言,教師輔以適當地點撥,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激發了學生愛的情感。】
四、總結提高,升華認識
師:作者長大后,越發體會到自己是多么幸運,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既有母親慈祥、贊賞的愛;又有父親嚴厲、深沉的愛。我們班每個同學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中你都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愛,談一談,讓大家和你一起分享。
1、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感悟生活中不同的愛。
(慈祥的愛 鼓勵的愛 寬容的愛 深沉的愛 期待的愛 嚴厲的愛 “恨鐵不成鋼”的愛……)
2、交流分享。
師:大家談很好,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會。一個人的生活中,既需要有人用鼓勵的話語來為你增強信心,也需要有人用警告的言辭來鞭策你進步,你才能不斷進取。
【評析: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自己的見解,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把語文教學和學生生活經驗及情感體驗溝通起來,做到既學語文,又學做人。】
五、積累詞語,欣賞佳句
1、這篇課文寫得很美,你一定很喜歡文中的一些語句、段落,喜歡它,就多讀幾遍,把它背下來。
2、課后找一找描寫“父愛”或“母愛”的文章,讀一讀。
【評析:課文內容的延伸,再次激活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板 書 設 計:
“美極了”與“糟透了”
鼓勵 贊揚 嚴格 批評
愛
評 析
綜述這一案例,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新課程的理念,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本課教學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老師不但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而且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樣表達出來的。引導學生去關注文章的寫法,體現了語文學科所強調的工具性。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從課文對父母的言行描寫中體會到:母親的贊揚是一種寬容的愛,父親的批評是一種嚴格的愛。又從巴德的成長過程的反思中(感悟到,兒女體會父母的愛需要時間,需要經歷。巴德不是一開始就明白父親的意圖,從當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運,經過了很長時間。總之,這些感悟是在朗讀課文,品味詞句中得出的,體現了語文學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點,整堂課很有“語文味”。
二、本課教學以讀為本,為學生真實創設了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
全課采用不用形式的讀,而且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開課整體感知時的瀏覽,突破難點部分的細讀,升華情感處的分角色讀等等,以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到了文章的表達方法。同時,有聲有色的讀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教學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題,既有語文知識的生成,讀寫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體驗和思想的升華,較好地實現了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的整合。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感受。
有個性才會有創新。課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義較深,具有哲理性和啟發性的句子,學生讀時,肯定會有所感,有所悟,同時也會有疑問。因此,教學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情況,從老師提供的兩種學習方法中,選擇一種自讀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觸較深的句子,聯系上下文或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出自己的感受;二是發現難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問題,可以先試著自己回答,或與同學討論,也可以向老師求助。讓學生在讀、悟、寫、問、議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熱情的鼓勵和嚴厲的警告都源于愛,只不過是表現方式不同而已。學習感受愛,理解愛,明白鼓勵與批評在成長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美極了與糟透了》 教案教學設計(西師版六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5.西師版認識人民幣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