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想別人沒想到的
學情分析:本班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從字、詞、句三個方面進行預習的好習慣,并且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在閱讀時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初步掌握了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將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自主探究。基本上能抓住重點語句,表達自己比較淺顯的體會。但大部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教育學生遇事要善于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重點:
學習他人遇事要善于動腦筋,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根據自學提示,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邊讀邊想,文中寫了一件什么事?用筆畫出三個徒弟各是怎樣畫的句子。
3、說說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二、匯報交流
1、同桌互相檢查
2、指旬讀,想機指導讀流利。
交流思考問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
說說為什么師父夸小徒弟畫得好?好在哪里?
(根據交流,重點讀師父說的話,體會好在哪里?)
三、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讀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畫的,以及師父的話。
四、總結,隨文閱讀
總結:一張紙,即使畫滿了駱駝,也是有數的,兩小徒弟不公畫法簡潔,而且利用山路轉彎,只畫了兩頭行走的駱駝,意味深長,給人無限想象。這就是想別人沒想到的,只有這樣,才會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創新。你通過讀書或在生活中發現還有沒有這樣的事?(自主談,教師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隨文閱讀《踏花歸去馬蹄香》,畫一畫,看看誰想別人沒有想到的。
踏花歸去馬蹄香(寫作趣談)
伍玉成
宋朝時候,有一次畫院招考。考試是命題作畫,題目是一句古詩:“踏花歸去馬蹄香”。
考場上安靜極了,應考者都在認真思索。有的認為詩句的重點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畫了一些花瓣,讓一青年騎著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這不正是踏花么?表現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覺得重點是在“馬”上。踏花也好,歸去也好,馬蹄也好,都離不開“馬”。于是就精心地畫了一匹駿馬,一青年騎在馬上從花叢中疾馳,顯得很有氣勢。
也有的人琢磨“馬蹄”應是重點,因此在畫紙上突出那騰空的馬蹄,并在“馬蹄”旁畫著紛飛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揚了起來,馬蹄還不會“香”么!
眾多的應考者中,只有一位畫得很特別。他的畫卷上根本沒畫花瓣。他畫的是:夕陽西下之時,一位英俊少年騎在一匹駿馬上。馬在奔騰著,馬蹄高高揚起,一些蝴蝶緊緊地追逐著,在馬蹄的周圍飛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張張評選。當他看到那張蝴蝶紛飛的畫卷時,就會心地笑了。這張畫被評為最佳。
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評說,應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這考生的成功,關鍵在于他仔細地分析了題目,全面領會了詩句的含義,并找到了體現題意的巧妙的方法。
畫題中的“踏花、歸去、馬蹄”都是具體的事物,容易用圖形表現,所以一般人都在這表面上下功夫。而題中的重點在“香”字上。這“香”是一種感覺,憑嗅覺所得,而繪畫是讓人從視覺上感受。如何在畫面上體現出“馬蹄香”來就很不容易了。讓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難突出那“香”味。用蝴蝶來烘托真是想法新穎。蝴蝶為什么追逐馬蹄呢?不正是體現“馬蹄”的香么。這“香”不是直接畫出來的,而是觀畫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寫作也是一樣,作文之初要仔細分析題意,這就是審題。它是動筆的基礎。然后精心地構思,尋找體現題意的表現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符合題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讀一讀,寫一寫。
召集 駱駝 得意 稱贊 群山
連綿起伏 若隱若現 恍然大悟
二、照樣子,寫一寫。
密密麻麻 ( ) ( ) ( )
整理整理 ( ) ( ) ( )
三、不改變原意,把下面句子換個說法
1、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
2、畫師把三個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這樣做?
五、課外拓展。
1、學習古詩
風(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2、閱讀《同步閱讀》P66 《差別》
[想別人沒想到的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2.中班夏天到的教案
6.本命年的回想教案
7.人教版天地人教案
10.人教版日月水火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