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蓮
實錄片斷一:
師:上節課,同學們已充分朗讀并交流了相關的資料。這節課,讓我們跨越時空,走進歷史,去體驗《赤壁之戰》這著名戰役的整個過程。現在,請大家再讀讀戰爭起因及戰前準備部分,找出有關交戰雙方的語句,選定一方與你的合作伙伴討論研究,一會兒派代表上臺來作戰前形勢分析(師出示示意圖)。(學生按學習小組認真討論,不時發出爭議聲,師也邊巡視邊尋機參與討論。)
生:我是曹操,已統一了北方,為了能早日統一中原,現在率領80萬大軍南下,先奪取東吳,后踏平蜀川。如今已到達長江北岸,可惜我軍乃北方人氏,不熟水性,只能等練好了水上作戰的本領才能渡江,真是急死我也!
生:(補充)不過,我兵多將廣,拿下東吳不在話下。瞧,有一謀士給我獻上一計,讓我把船用鐵索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真的像在平地一樣。將士們不用擔心坐不慣船了,看來,我們可馬上渡江了,哈哈哈……(作仰天大笑狀)
生:我是東吳都督周瑜,看(邊說邊指著示意圖),曹軍80萬大軍已駐扎在北岸了,我也調兵遣將,在赤壁這個地方安營扎寨,與曹兵隔江相對,我方只有3萬,兵力懸殊,看到雙方日夜操練,我真是心急如焚啊,怎樣才能保住東吳,我得與眾將士好好商議對策才行(作焦急憂思狀)。
師:剛才,周曹雙方的精彩分析,讓我們對戰局有了清楚的認識,同時,又為我們留下了一處思考空間:周瑜一方有何良策,以克敵制勝,以少勝多呢?下面請同學們繼續研讀課文第三部分(略)。
反思:新修訂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在談及閱讀教學時指出:“要避免繁瑣多余的內容分析。”戰因和戰前準備不是課文的重點,而且這一段語言淺顯,內容易懂。于是,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改變了傳統的講析式教學方法,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創設情境,讓學生扮演有關角色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使教材中的文字變成學生生動的語言,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討論的對話和介紹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習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實錄片斷二:
師:成功是令人關注的,失敗也同樣。戰斗戰束后,大獲全勝的東吳和慘敗而歸的曹操,同時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吸引了無數言辭犀厲的記者(指指同學們)。現在,你們可選擇你所感興趣的一方組成研究小組,這時,你既是一方將領或謀士,也是一方來采訪的記者,即可采訪對方,也可被對方采訪。(創設的有趣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也引起了探究質疑的好勝心,討論了幾分鐘后……)
生1:黃蓋……(師打斷:請注意禮貌),請問黃蓋老將軍,你是在什么啟發下想到用火攻這個辦法的?
生a:當我看到曹操把船連在一起時,我就想到如用火攻,他們想逃都逃不了了。
生(同組的補充):還有曹操輕敵多疑,可以利用他的這種性格用火攻。
師:除此之外,還有理由嗎?
(無人回答)
師(補充):用火攻還有一個原因是雙方兵力懸殊,相持下去對東吳沒有好處,所以只能智取不能力敵。
生2:請問黃蓋老將軍,你認為火攻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生b:關鍵是東南風,沒有東南風,火攻計劃布置的再周密,都不可能成功。
生2:據我所知,戰前一直是西北風,你怎么知道那天是東南風?
生b:這是……這……
師:是啊,沒有東南風,火攻就無法施行,你是如何得知那天有東南風的呢?誰能幫助他。
生2:我知道,是孔明“借”來的(手持《三國演義》),其實他早就測知那天會有東南風了,這里面還有故事呢……
師:對,有句成語就出自此,(出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要想詳知這其中的故事,課后請來借閱《三國演義》,請繼續。
生3:那你為什么要給曹操寫詐降書呢?他會相信你嗎?你又是怎樣寫的?
生c:我寫詐降書是為了能接近曹營,只有與曹營近距離,這樣火攻才能成功。為了讓曹操相信,我在信上寫著:尊敬的大將軍,我是周瑜手下的一員老將,叫黃蓋,周瑜年少得志,很自以為是,我說東吳兵少,抵擋不住您的八十萬大軍,為了城內的老百姓,還是趁早投降,可他自不量力,硬拿雞蛋去跟石頭碰,不但不聽我的勸說,還叫人狠狠打了我幾十軍杖,打得我皮開肉綻,叫我老臉往哪擱呀(眾生大笑)!我可不想白白送老命,因此,我將帶上我的兵士和糧草,投奔大將軍您……
師:噢,這位同學,你是從哪知道“苦肉計”這個故事的?
生c:我課前就閱讀了《三國演義》了,這里面還有幾個小故事呢,我可以為大家講講……
師(打斷):是的,這又讓我想起了一個歇后語,(出示)周瑜打黃蓋--
部分學生(回答):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生d:請問曹丞相,您是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了,怎么會被他的一封詐降信騙倒呢?
生4(作傷心狀):唉,都怪我太驕傲輕敵了,黃蓋詐降,其實我也懷疑過,還派人去打探過呢,只恨對手太狡猾,早有準備,我又操之過急,被黃蓋的花言巧語蒙痹了,這真是“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者(手指扮周瑜的學習)千慮,必有一得啊!”
作者郵箱:
[《赤壁之戰》課堂實錄與反思(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赤壁之戰教學課件
5.走進詩歌課堂實錄
6.詩經兩首課堂實錄
7.魯迅故鄉教案課堂實錄
10.《詩經》兩首課堂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