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中心小學校 李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從中不難看出,閱讀在學生的學習中的重要性。在閱讀中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豐富的知識,而且可以得到能力的培養。因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然而,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呢?現就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 以讀為本 貫穿課堂教學。
“閱讀”,顧名思義,讀是其中的核心。“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這是葉圣陶先生對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當評價。因此,在教學中,學生通過默讀、朗讀、復讀、賽讀、美讀、整體讀、部分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理解課文內容,品析語言文字,感悟情感價值。在讀的過程中實現學生 、教師、文本和作者之間的對話。如我在教學《少年閏土》這課時 ,首先,讓學生自由試讀課文,讀通課文,利用工具查找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詞。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齊聲朗讀課文,弄清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事?理清文章結構層次。再組織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品讀,感悟作者抓住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描寫來表現人物特點的寫法。最后,抓重點語句“他們不知道一些事情,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里賣罷了。” 進行研讀,再聯系上下文理解關鍵詞語“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素不知道”、“先前”、“如許”, 體會“我”對閏土的羨慕、欽佩之情。這樣使讀層層推進,學生在讀中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二、 以訓練為點 細節與整體相結合。
“訓練”即語言文字訓練。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提倡把握整體,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但整體需要細節的充實--抓重點語段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每一個細節都是整體的基石,有了一個個精彩的細節,才會有完美的整體。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首先對課堂整體有一個宏觀地把握,伯父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我”之所以對伯父無限的懷念和敬仰,是因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課文的第一部分是結果,后四部分是原因。這樣再通過對“談《水滸傳》”、“笑談‘碰壁’”、“救助車夫”、“關心女傭”等環節的品讀、研讀,對在這些環節中伯父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細節的賞析,就不難理解課文,體會文章思想感情了。例如抓住伯父說的話“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進行賞析就可以體會到伯父的含蓄、幽默、風趣的性格特點和他當時所處的危險環境,以及他面對危險表現出的不怕挫折、不懼迫害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態度。再抓住他救助黃包車戶的一系列動作詞“扶、蹲、半跪、拿、夾、拿、洗、敷、扎”進行訓練,伯父那“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三、 以媒體資源為輔 優化課堂教學。
媒體資源,特別是多媒體資源和遠程教育資源,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受到很多教師的青睞。可是,有相當部分的教師在使用這些媒體資源時,是不加選擇,不擇時機濫用,教學中不但沒有激發學生學習文本的興奮點,反而滋長了學生“好耍”、“有趣”的貪玩心,課堂效率的提高就是空談。怎樣合理地運用資源呢?
1、 在理解學生現實生活中無法看到、觸摸到的事物時運用。
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時,“鎧甲”、“降落傘”、“豆莢”等圖片的出現,可以使學生形象生動地認識和理解到植物媽媽的外形,教師就不再去多費唇舌了,也節約了教學時間。
2、 在朗讀、想象都無法達到的效果時運用。
如在教學《觀潮》時,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豐富的想象都無法感受潮來時壯觀、雄偉氣勢場面的時候,抓住時機插入多媒體課件,學生就很容易從視覺和聽覺上體會到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
3、 在學生一知半解,感到困惑時運用。
如《只有一個地球》,當學生讀完課文,知道地球資源遭到了破壞,還不明白嚴重后果時,可以大量出現破壞環境造成一系列生態環境惡變的圖片資料,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了“只有一個地球,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當然,還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根據需要適時、合理地使用媒體資源,切不可毫無目的地濫用。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隨時注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適時性和有效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會更容易,更牢固,教師也就教得更輕松,課堂效率當然就提高了。
[淺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1.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2.閱讀教學課件初中
4.閱讀教學計劃
7.閱讀教學計劃精選
8.課外閱讀教學計劃
9.語文閱讀教學的論文
10.語文主題閱讀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