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貴州省教育科學院、貴州省教育學會
2012年教育教學科研論文、教學(活動)設計征集評選登記表
(征文封面)
學科類別(不要以編號代替):小學語文
論文題目 《北京的春節》教學案例
作者姓名 侯素勇 學校名稱 仁懷市周林學校
課題組成員姓名
學校地址 遵義市(州、地)仁懷 縣(市、區、特區)中樞 鄉(鎮)
聯系電話 固定電話:0852-2222555 移動電話:15985290654
論文內容摘要(200字左右)
在第三學段閱讀方面的主要任務是能抓住重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見解;初步領悟文章詳寫和略寫的表達方法。根據在閱讀教學中領悟到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學會在習作中運用。
個人誠信承諾(在括號內打“√”):
1、所寫論文為本人原創,并非從網上直接下載或抄襲他人(√)
2、所寫案例真實,源于本人親歷的課堂(√)
說明:
一、學科類別分別為:1.中學語文 2.中學數學 3.中學英語 4、中學物理5.中學化學 6.中學生物 7、中學政治 8.中學歷史 9、中學地理 10.小學語文 11、小學數學 12、小學思品 13、小學英語 14、小學科學 15、中小學音樂 16.中小學體育與健康 17.中小學美術 18.中小學信息技術 19.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20. 學前教育 21.綜合(凡不是純學科性的論文都歸在這一類,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等)。
二、論文題目不要太長。教學設計或教學案例直接點明是什么課的設計或案例,如:《祝福》教學設計、《分數的除法》教學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冊第某課作為題目的組成部分)。
《北京的春節》教學案例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教材
對比閱讀 品味語言 領悟寫法 學會表達
影響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但有幾個方面是不容忽視的。一是要了解學生,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明確學習目標,使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有增量。二是解讀教材,既要整體把握,又要重視文本的精妙之處,引導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三是合理設計適合于學生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使各種方法融會貫通,綜合運用。
一、學情分析
進入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學期,學生的識字量和閱讀量不斷增加,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不斷提高,而且漸漸具備了在讀中分析、概括、歸納的能力。并且初步了解了一些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在第三學段閱讀方面的主要任務是能抓住重點句段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見解;初步領悟文章詳寫和略寫的表達方法。根據在閱讀教學中領悟到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學會在習作中運用。
二、教材解讀
第二單元的主題是“中華民風民俗”,選編的4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在編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讀課文+三篇略讀課文”的方式。精讀課文《北京的春節》描繪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三篇略讀課文《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維吾爾》分別從戲曲、建筑和生活習俗等方面介紹了不同民族的特點。
認真研讀本組教材,不難發現文章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本組文章這方面的特點則更加明顯,從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俗等各個角度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畫。但像這樣人文主題較為鮮明的文章,千萬不要上成品德與社會課,要抓住語文課的核心價值,把學習的重心從關注內容轉到揣摩分析語言與學習表達方式上來。
(二)注重前后知識的有機銜接
六年級,既要對小學階段前面的知識進行鞏固,又要為升入中學的學習進行準備,這個單元,在前后知識的銜接方面,體現得較為充分。
第一在教材呈現方式上的繼承和發展。如第二組《北京的春節》后面,鏈接了梁實秋的《過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滲透了對比閱讀的理念。到了六年級下冊的對比閱讀,是在一篇課文之內進行的,一課的容量更大,對比的角度更多、更細。從形式和作用上來說,這種閱讀鏈接的編排與人教版初中教材銜接得十分緊密。
第二是學習方式上的繼承和發展。如第二單元中要求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某個方面,運用以前學到的方法開展調查活動,既是對以前開展綜合性學習方法的鞏固,又為初中大量運用調查、搜集資料的方法進行了鋪墊。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積累,對以前已學過的方法,加以復習,并在新學課文時進行鞏固。
(三)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運用
從單元導語到課后思考題,從口語交際習作到回顧拓展,各個部分都力求凸顯單元的學習重點:前面有布置,中間有鋪墊,后面有總結、拓展、交流,形成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導語中對學習方法進行了提示:本單元“進一步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開展調查活動,搜集資料,了解身邊的民風民俗。”我們在教學設計時,應考慮課型特點,精讀課文,重在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揭示規律,然后把學到的方法和規律遷移到略讀課文,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本篇課文以介紹性的語言為主,側重于謀篇布局及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在教學設計時適宜于整體把握,以模塊的方式整組設計,推進教學進程。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提出的閱讀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們可以把這組課文的閱讀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通過朗讀、默讀、列表格等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能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
3、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詳寫和略寫的表達方法;
4、通過對比閱讀領悟文章不同的表達方法;
5、能利用學到的表達方法進行習作。
其實,這樣的目標設定還是比較籠統的,在教學時,老師心中對“學段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目標――課時目標”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要層層把握,層層分解。
四、教學建議
基于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在教學時提出如下建議:
品味語言,關注課文的表達方法。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光是走“從內容上尋求”這一步,不是完整的語文課,必須“著眼于語文形式方面”,才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收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讓學生認識并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是怎樣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的。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揣摩課文的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學會在學習和生活中表達。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本班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我的教學情況,對《北京的春節》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流程如下:
第一環節: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 教師先一邊用富有激情的語言讀 “導語”,一邊用多媒體課件逐一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2. 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同桌互讀、小組合作聽讀……)閱讀本篇課文,提出閱讀要求:(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2)設計表格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6 北京的春節
時間 風俗習慣
臘月初八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的整體閱讀,讓學生通過整組瀏覽,了解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主要解決內容層面“寫了什么”的問題。通過表格或填空等形式,為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提供適當階梯。】
第二環節:品味語言,領悟表達
一、借助表格,回顧課文主要內容:主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人們在臘八那天要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非常熱鬧,初一的光景卻截然不同,到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二、分清詳略,練習朗讀
1.分清詳略:文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
(1)默讀思考: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詳寫的部分做上記號。
(2)集體交流:明確作者詳寫的是“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個部分。
2.練習朗讀:朗讀詳寫的四個部分,注意讀得正確、流利。
(1)自由練讀。
(2)展示朗讀:你覺得自己哪部分讀得好,就讀哪個部分。在朗讀、評價、集體練習中達到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的目標。
三、深入詳寫片段,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在老舍先生詳寫的四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讀一讀,勾畫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結合自己過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準備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個交流過程要注意讀悟結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節的習俗的同時,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氛圍,體會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交流重點如:
1.臘八: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1)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體會到老舍先生語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臘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著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雙美”兩個詞,體會到老舍先生語言簡練,給我們呈現出一幅鮮明的畫面,這也是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總起句“除夕真熱鬧”來體會。
(1)從人們活動的角度來體會。“家家趕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還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足以看出人們差不多全都在慶祝除夕,當然熱鬧了。
(2)從“味、色、音”的角度來體會。“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紅紅的對聯”“各色的年畫”“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老舍從香味,到色彩,到聲音,進行了全方位描寫,充分表現了除夕的“熱鬧”,足見老舍先生描寫的細膩。
3.正月初一。主要通過人們的活動來體會。
(1)與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數鋪戶要到初六才開張。
(2)人們的活動:男人們在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販們在寺廟外邊擺攤,小孩子們則愛逛廟會,還有很多人參加賽馬賽駱駝的比賽呢!總之,每個人都沒閑著,或者走親訪友,或者逛街、比賽,可謂輕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過對燈的描寫來體會。
(1)勾畫出寫燈的語句,自由朗讀體會。
(2)談談自己的體會。
燈的數量多:從“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等詞句就可以感受到。
燈的種類多:從“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燈”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著力描寫燈的數量多,種類多,目的是什么?
為了突出“元宵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突出“元宵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這也是寫元宵的總起句和總結句,作者采用的是總-分-總的段落結構。
四、回顧全文,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引導學生經過討論懂得:老舍在整體介紹春節習俗的同時,著力突出“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這四天,讓春節的風俗習慣給我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也是詳略得當寫法的好處。
第三環節:對比閱讀,體會寫法,學會運用
一、“閱讀連接”,對比寫法
引導學生體會到老舍爺爺在《北京的春節》里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都只寫了一句話。但梁實秋和斯妤卻寫得很詳細。同時懂得,同樣寫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寫法。在以后的習作中,我們也要善于靈活運用不同的寫法,寫出個性,寫出特色。
二、學會表達
1.結合課文的學習,通過自己調查搜集的資料,交流身邊的民風民俗。
2.利用我們剛學到表達方法把家鄉不同的習俗通過你智慧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去描繪吧。
3.練筆。
第四環節:板書設計
6 北京的春節
對比閱讀 品味語言 領悟寫法
學會表達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在我校開展觀課議課的教研熱潮中,我作為一名教導主任,承擔了骨干教師觀課議課示范課的任務,根據陳大偉教授《觀課議課》視頻的學習,結合所任教的年級和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我決定挑戰《北京的春節》第二教時,從而解決讓學生領悟文章的寫法,學會在習作中表達的教學困惑。
執教前,我認真研讀本組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提出的閱讀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進行了教學設計。
2012年3月20日,我在六(1)班執教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上課一開始,我想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采用了五根手指的啟示來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的表現。可沒想到,學生在面對很多教師聽課的情況下,本身就很緊張。我再這樣去組織,效果適得其反。學生的表現不但沒有達到我的目的,反而讓可能活躍的課堂效果變得更差。
在第二個教學環節中,因為教法引導不當,未能及時引出本文的寫法。所以在第三個環節的教學中,也沒有領悟到作者的語言的樸實及片段的結構。在拓展延伸,對比寫法這個方面,學生預習效果與課堂的回答都做得較好。但為了讓學生明顯的感受到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學生匯報結束后,我又利用幻燈片投影和講解,這樣又重復了這個環節得教學內容,又耽誤了教學時間。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是善于捕風捉影,當我在第二個環節引不出文章的寫法時,突然一名同學的“當我讀了熬臘八粥這一段后,就特別想吃臘八粥。”我緊抓住這句話,才引出了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
執教結束,通過各位老師對我這堂課的交流中,我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是設計的環節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個側重點進行教學,其它環節作為輔助教學,這樣就更能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總之,一次執教就是一次解決教學疑難的途徑,也是一次教學的收獲,讓我們在教學生涯中繼續探究吧!
[北京的春節 教學案例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5.北京的春節的課件
9.
10.北京的春節公開課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