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甌海區實驗小學 張克
各位老師:
大家好!很高興能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和大家作一個習作課例的學習和探討。以往,很少聽到一線的老師去上一節習作的公開課。習作課很難上,難于課堂的不確定性欲生成性。今天的聶老師很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三次不同版本的教法,讓我們看到了踐行的銳氣。今天的課堂,我想用一句這樣的話來做一個概括“老師有所為,寫不再遭遇尷尬。”
一、課前布置有所為
課前,聶老師給學生發了觀察記錄表,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小動物有關吃相、休息、玩耍等方面展開觀察記錄。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來自眼睛的觀察,這種觀察起初是春感性的,是新鮮的接觸、激動的嘗試,因此,眼睛觀察的初始實際上意味著“首次、基礎、嘗試”的特征。這種對動物的觀察在學生學習活動過程中起到了一種喚醒、激發的作用。它不一定深入到學生學習思維的內核,達一定存在于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的某一個環節,起著引領學生思維向更深處發展的作用。
在《我喜歡的小動物》習作之前,用這樣的一張記錄表留下了觀察的印記,在學生觀察要淡忘之前將這種初始性的不完整的記錄留了下來。今天學生的課前記錄很完備,有一種大局已定的格局,為了不加重學生的負擔,我以為課前的記錄可以用圖片可以是只字片語式的。這些圖片和只字片語的記錄就是學生的“本”學生的“源”。
課前,聶老師還做了一件事,讓學生對第四組的課文做了梳理。用一些關鍵詞語去概括作家筆下的小動物特點,是怎么寫出這些特點的,摘錄相關的語句。這是一個簡單的單元整組規劃,理清了本組課文的表達特點,站在整組備課的角度提煉學生零散的語言。讓學生在讀中取法,有習作的憑借。
二、課中指導有所為
課中的“說”,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喜歡的小動物”,這時的說旨在把學生的語言提煉成規范的語言,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語言的“場”。學生習作場地營造還在于老師用生動精美的圖片點燃學生的興趣,一開始,給出關鍵詞猜課題,出示對應的圖片,鏈接閱讀,也鏈接學生頭腦中的意象。其次,“金魚”的視頻化靜為動,課堂動起來,學生預熱,產生寫的沖動。
2.寫什么和怎么寫的提煉。聶老師把這節課的目標設定為:①初步把動物的某個特點寫具體,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②運用擬人、比喻、聯想、等手法寫具體。習作,我們往往糾結于“寫什么”和“怎么寫”,寫什么,寫動物的某個特點,怎么寫,抓住動物的“休息”“進食”“與人嬉戲”等某一個方面把特點寫具體。至于用“擬人”“比喻”“聯想”讓文章錦上添花那是上限目標。今天的聶老師很關注“怎么寫”,把課前的觀察記錄表一一點評,提煉怎么寫的技巧。這樣做也是學生下筆之前的一種示范。
三、作后評改有所為
聶老師在學生習作的短短時間內,能迅速地找出兩篇佳作予以講評,圍繞“寫了動物的什么特點”,是“怎么寫具體的”兩個方面加以評改,評改的要求就是這節課的目標。
三點商榷之處:第一,寫前指導要適時適量 ;第二,關注怎么寫還要關注寫什么;第三,再留點時間給評改,讓學生有二度評改的時間。
兩點思考:目標要一貫到底,寫前抓特點,評改時圍繞“寫出了什么特點,怎么寫出來的”,抓住動物的特點寫具體,這是本次習作一課一得得點。其次,習作教學要納入單元整組的謀劃中去。關注兩大因素:一是習作教材,這是主題單元內隱的“筋骨”;教材中有哪些訓練的項目,并將這些項目的梳理、選擇、排列,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鏈條,姑且稱之為主題單元的“經線”,體現著習作課程的“歷時性”;二是兒童生活,這是主題單元外顯的“血肉”;圍繞主題單元“經線”上的訓練節點,可以營造出與之對應的兒童生活,姑且稱之為主題單元的“緯線”,體現著習作課程的“共時性”。這兩者相互交織,形成對流,從而生成以兒童為主體的習作教學活動。
[老師有所為,寫不再遭遇尷尬--兼評四上第四單元習作《我最喜愛的小動物》(人教新課標四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9.老師個人教學日記
10.老師個人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