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再過十幾天你們就要畢業了,就要離開母校,離開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學,分別在即,有何感想?(心情怎樣?)
2.是啊,人生自古傷離別。提到分別,總會使人覺得傷感。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送別詩--(板書課題,齊讀)
二、釋詩題,解詩意。
1.從題目當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是誰送元二使安西呢?說說你對王維的了解。
3.再來讀讀詩的題目。(注意停頓)
4.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們不僅要知道怎樣學詩,更要知道怎樣來自己學詩。怎樣來自己學呢?
接下來,我就要考考大家會不會自己學詩。拿起書,自己讀,讀準,讀通,讀熟,邊讀邊對照注釋,理解了詩意,你會讀得更出色。
5.怎么樣,都學會了嗎?誰來讀一讀?
他是在讀詩,而且是用現代的方法在讀詩(板書:讀),古人可不是這樣讀的,看見過古人讀詩嗎?(生:搖頭晃腦)不只是搖頭晃腦,而是在吟詩(板書:吟),吟出了詩的韻味兒。想不想象古人那樣來吟詩?那就請你聽好了。
三、講平仄,練吟誦。
1.古時候很多人寫詩都會遵循一個規律--平仄規律,(板書:平仄)
2.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很簡單,普通話里有四個聲調,分別是第--
前兩聲稱為平聲,三四聲稱為仄聲。舉個例子比如“渭城”,“渭”是幾聲,哪個聲調?“城”是幾聲,哪個聲調?
怎么讀呢?遇到平聲,讀的時候要把它的聲音延長,那就叫做--平長,如果遇到仄聲,讀的時候要把它的聲音--收短,那就叫做--仄短,為了區分容易,用“-”表示平聲,用“︱”表示仄聲。標上平仄,這首詩就成了這樣,請看屏幕。(課件)
3.平長仄短的規律知道了,還要知道朗讀的規律。讀時要兩個字一讀,關鍵看第二個字,如果第二個字是平聲,就把它的聲音--延長,如果這個字是仄聲,就--收短。
先來看“城”,平聲還是仄聲?把聲音--
城--渭城--朝雨--第一句--整首詩
4.指名讀,齊讀。
四、創情境,入意境。
1.有一首古琴曲叫《陽關三疊》,是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就是根據這詩譜曲而成,想不想聽?閉上眼睛。(播放,范讀。)
當你靜靜地聆聽時,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語言描繪一下。
引導:雨后,呼吸,這里的空氣--
這里的柳色--
這里的客舍--
能讀出這么美的渭城嗎?
2.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美麗的清晨,一對好朋友就要分別了。從哪兒可以看出他們是好朋友?
注意到酒了嗎?這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嗎?這是一杯怎樣的酒啊?
引讀:這是一杯離別的酒──生讀“勸君……”
這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讀“勸君……”
這更是一杯連心的酒啊!──生讀“勸君……”
3.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此次分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這一別,朋友要到哪里?(屏顯:元二出使安西圖。)從渭城到安西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用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騎馬,也要走整整半年的時間
4.當時的陽關以西又是什么樣啊?(播放視頻)
(畫外音:這便是當時的陽關以西,滿眼的荒漠,滿目的荒涼,陪伴他的只有那無盡的荒草,除了荒漠還是荒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
此刻,身為好友的你,有什么話要對元二呀?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
師:渭城這兒有喝不完的家鄉水,聽不完的家鄉話,安西那兒--舉目無親、鄉音難覓
引讀: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所以的牽掛、所有的擔憂統統化作--生讀“勸君……”
5.正所謂千言萬語化作薄酒一杯,一切盡在不言中,來,朋友,舉起酒杯吧!--生讀“勸君……”
6.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喝完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得起程了,讓我們一起舉起酒杯,再送送元二吧!(配樂誦讀)
7.喝下這杯酒了嗎?什么滋味?(板書:情)
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間才有了萬古不朽的詩篇。
8.據史料記載:王維在元二離開的幾年后就去逝了,沒想到,此次一別竟成了永別。讓我們再一起吟誦這首詩,銘記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話吧!師生共讀。
五、課外拓展
1.古詩當中,關于送別這一話題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你在課前還搜集了哪些送別詩?能不能用今天學習的平仄式誦讀法來讀一讀。
2.(示《別董大》)這里有一首老師非常喜歡的送別詩,用平仄式誦讀法練習讀一讀。
3.是啊,“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同學們,你們即將離開母校,開始新的生活,老師就把這句詩作為臨別的禮物送給你們:“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下課。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鄂教版四年級下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