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1、超越既往的主題定位,既從現實的角度理解這是一個不幸的故事,也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是一個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兒童獨特理解的基礎上,讓兒童體會到,我們不是一個廉價的同情者,而是一個反思者,能夠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我們如何面對苦難,汲取怎樣活著的勇氣和力量。
2、采用文本細讀的方式, 教學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讀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讀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讀出文字背后的思考,從而從多種角度讀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從童話創作的角度,深入體會經典創作的內涵。通過對小女孩的“小”,發覺對應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一個個的“大”,以及內心包蘊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從而體會童話永恒的魅力。
思路:
1、從生活現實出發: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2、從文化背景出發: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3、從童話角度出發: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第一課時:
引出“不幸”
師:(大屏幕朗讀) 《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師:這是當年九歲的劉倩倩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下的詩。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個女孩(板書:女孩。學生讀一讀)。加上“小”字再讀,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我感覺小女孩身材瘦小。
生:我感覺這個小女孩個頭矮小。
師:那么賣火柴的(板書:小。至此補充完整課題)小女孩,給你怎樣的印象呢?打開書瀏覽全文,談一談。(學生靜場,進行整體閱讀,之后匯報。)
生1: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是個非常可憐的小女孩。因為她在大年夜出去賣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氣。
生2: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窮苦的小女孩。因為在大年夜里別人都是一家人團聚,而她卻在賣火柴。
生3: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小女孩。雪花落在她打著卷的金黃的長頭發上,她看上去非常美麗。
生4: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是個與眾不同的小女孩。因為她在大年夜的時候看到了她最疼愛她的奶奶,而且奶奶把她帶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5:我認為這個小女孩是一個缺少疼愛的小女孩,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爸爸會打她的,而且唯一疼愛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師:我聽到了“可憐”、“窮苦”、“美麗”、“與眾不同”這些語詞。真好。閱讀同一篇文章,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這節課咱們就帶著你們剛才說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課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課文是怎么寫出剛才你們所談到的這些感受的。或許會豐富你的認識,提升你的看法,甚至改變你的觀點。
二、解讀“不幸”
(一)寒冷
師: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來,放開聲音讀讀。(生齊讀第一然段)
師:再讀讀第一句話。(重點品味第一句。)
生:(齊讀)第一句--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
師:瞧,讀到一個“冷”字,(課件突出“冷”)就自然會想到這個冷字背后的信息,這是告訴我們--
生:天氣冷極了,“冷”字,交代了天氣。
生:再往下讀我們會發現還有一個字--“雪”呢,(課件突出“雪”)它也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季節。
師:這是什么季節?(學生說冬天。)
師:那“黑”呢?
生:這個“黑”字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
師:瞧,當你細讀每句話,讀到重點詞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詞后面傳遞給我們的信息。現在,再讀這句話,味道就不一樣了,來讀讀。
生:
師:還是這句話,我們再讀。讀到“冷”,什么感覺?
生:我們感覺到冷,再加上“冷極了”,說明真的很冷。
師:注意緊跟這“冷”后面又出現了一個“雪”呢?
生: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讓人感覺更冷了。
師:再注意,這兩個詞后面又多了一個“黑”,又是什么感覺呢?
生:已經是三個“冷”了!讓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極了!
師:如果我們在“冷”的前面加上一個字,才能體現這不一般的冷呢?
生:加一個“極”,就是“極冷”。
生:不,我覺得加一個“寒”更好,“極冷”是說冷的程度,而“寒冷”的寒,不僅讓我們體會到冷的程度,更讓我們感到寒氣逼人,令人覺得冷得可怕。(板書:寒)
師:你看,還是這句話,我們又讀到了一層意味,再讀更不一樣了。來,我們把閱讀到的滋味送到句子中去,讀讀。
師:(課件展示教師閱讀批注的文本內容。)我發現咱們班同學真會閱讀。你看,閱讀一句話的時候,抓住重點的詞語反復咀嚼,不僅讀出了詞語背后的信息,還讀出了詞語內在的感受。
師: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句一句也沒有寫小女孩,去掉可以嗎?
生:不成,這是環境描寫,很重要。通過細讀,我們感覺故事發生的環境如此惡劣,預示著故事的悲慘,小女孩的不幸。(掌聲)
(二)恐懼
師:是啊,就這樣慢慢地讀啊,細細地品。看,小女孩就這樣向我們走來。那就細讀這段后幾句話的描寫,哪個詞語觸動了你,就把你讀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給我們。(學生默讀,而后發言。)
生:我覺得“光著頭、赤著腳”說明了小女孩的窮苦,大冬天卻是“光著頭、赤著腳”。
生:是啊,小女孩從頭冷到腳。我還想補充,這里說是“大年夜”,“大年夜”本來是一家人快快樂樂溫暖地在一起,而“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還在街上走著,我眼前仿佛看到這可憐的小女孩就這樣光著頭赤著腳向我們走來。
生: “一向是他媽媽穿的”也說明小女孩非常窮,沒有屬于自己的一雙鞋。
師:(教師因勢利導)那就是說,小女孩一向就沒有鞋穿。好啊,就這樣細細地讀,慢慢地品。
生:我從課文的最后一句“小男孩說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當搖籃”,“搖籃”一詞說明小女孩的鞋非常大,這是安徒生用夸張的寫法。
師:你看他多會讀書,安徒生多有童話趣味啊。他發現了“搖籃”背后的信息和修辭方法。你再讀讀這句話,看看在“搖籃”中你還體會到什么?
生:“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我覺得這個男孩太調皮了,也不懂事,說的話挺氣人的。
生:本來小女孩“光著頭、赤著腳“就已經很冷了,再加上我又讀到的“又黑又冷”,我體會到,天簡直冷到了極點。
生:小女孩已經夠可憐的了,“她在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從這個“嚇”字看出小女孩當時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
生:我還想補充,“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這“嚇”是因為“沖”,可以想象小女孩心里恐懼的程度。(板書:“恐懼”)
師:就在這樣寒冷環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滿恐懼,沒有辦法(出示第二自然 段)--
生:“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里還拿著一把。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師:(引讀)這一整天,誰也--(學生接讀: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學生接讀: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師:想象這里的誰,都會是哪些人?(沉靜一會兒,不讓學生答)作為高年級同學,我們一定浮想聯翩。那么、我們把你們想象的這些“誰”去掉,看看句子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課件出示去掉“誰”的句子)
生:我認為用上兩個“誰”,我眼前就浮現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們根本沒有注意這個小女孩,可見,課文的句子體現是是大人們的冷漠。
生:“誰”指每一個人,“沒有人”指一批人,范圍很廣泛,沒有第一句的程度嚴重。“誰”字特別強調沒有一個人買過她一根火柴,沒給一個人給過她一個錢。更能看出社會的冷漠,人們的無情。
師:還是這句話,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課件出示變換了角度的句子,引導學生完成:這一整天,小女孩 ,小女孩 。)
生:這一整天,小女孩沒有賣出過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
師:不是寫賣火柴的小女孩嗎?既然如此,安徒生為什么偏偏不從女孩的角度來寫?
生:“誰”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說沒有人買她一根火柴,沒有人給過她一個錢。而第二句話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來說的。我覺得站在別人的角度比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更有強調的力量。
生:也就是說,第二句話只交代了結果,你不知道小女孩做了怎樣的努力,就好像小女孩很笨,努力了一天也沒有賣出一根火柴。可是,課文的這句中是說,小女孩辛辛苦賣了一整天,也沒有一個人同情她,這樣更加強調了這個人世間的冷漠無情!
師:好一個冷漠無情!回過頭來再聯系第一自然段的寒冷,這僅僅是自然環境的寒冷嗎?
生:我覺得這不僅是自然環境的寒冷了,還有社會環境的冷漠。可以說小女孩從頭冷到腳,從外冷到內,從身體冷到內心!(掌聲)
師:此刻,自然環境的寒冷,加上社會環境的冷漠恐懼,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對小女孩來說那可真是--生:(齊說)雪上加霜!
師:(屏幕出示教師的批注)你看,剛才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抓住一個重點的句子,反復推敲、比較,還可以聯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樣像你們這樣獲得了豐富的閱讀體驗嗎?
(三)饑餓
師:閱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詞,一句話,把你閱讀的信息或者感受寫在文字的旁邊,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批注嗎?批注就這么簡單--下面就請你也試著從3、4自然段中任選一段。哪個詞哪句話觸動你,就把你讀到的信息、感受,以及其他批注在旁邊。
(學生充分自學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之后分享。)
生:“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覺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為她一整天沒有吃東西,又“光著頭,赤著腳”走,“又冷又餓”。
師:你很會聯系上下文讀書、思考。這一整天,那可是從早到晚,這里的“餓”是我們平常說的餓嗎?
生:小女孩是餓極了,那叫“饑餓”! (板書:饑餓)
師:好啊,不僅讀到了寒冷,還讀到了“饑餓”。
生:要說寒冷,再加上饑餓,可以說,小女孩整個是“饑寒交迫”。
師:好!把這個成語批注在句子的旁邊。誰來讀讀,體會女孩此刻的饑寒交迫!(學生在文章中批注:饑寒交迫。)
生:我讀到了這一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我覺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美麗。而且課文還寫道,“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說明富人家很有錢,而小女孩卻在這個大年夜在街上走著,冷著、餓著,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師:這個對比說得好!是啊,小女孩這么美,她沒有注意,你們注意了。(課件突出:“她可沒有注意這些”,“她可沒有忘記這個”。)一個沒注意,一個忘不了。這對比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生:小女孩這么美,她沒有注意,沒有人和她一起過大年夜,可是她卻忘不了,我覺得這個對比,更讓我感覺到小女孩的可憐和不幸。
師:其實,對比閱讀批注也是一種方法。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小女孩該注意的顧及不了,不用記住自然來到的大年夜她卻忘不了。一個沒注意,一個忘不了,這強烈的反差更突出了作家的匠心之處。
生:所以這段中的第一句話說“可憐的小女孩!”
師:注意這句,這是誰站出來說話了?
生:我覺得是作者在說,是安徒生在說。是作者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就寫下了這句話。我發現這里用到的是“!”,這也說明作者內心的這種情感很強烈。
師:按理,作家應該躲在故事的后面冷靜客觀地描述。也許作家或者翻譯者無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情不自禁寫上了這句話。瞧,這就相當于批注!其實剛才你們批注的,生成的感受,已經超越了這個“可憐”這怎么是一個“可憐”了得的呢!
(四)孤獨
師:就這樣慢慢地讀啊,細細地品。
生:我在第四自然段中,讀到這句話“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著腿,縮成一團,可她覺得更冷了。”我覺得這個冷首先指天氣非常寒冷惡劣,第二我覺得她的內心非常寒冷。從下面的一句可以看出來--“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她爸爸又會打她。”
生:小女孩在外面受了這么多的苦卻不能回家,心里就覺得更冷了。再說家里跟街上一樣冷,她家里是多么貧窮!用草和破布堵住,可是風還是能灌進來。這里“灌”可以感受到風的威力,因為我們平常說風刮進來、吹進來。說“灌”,那是說風像水一樣倒進來,可以想象她家該怎樣的冷!
生:我還想補充,我發現,從開始讀到現在,哪兒都是一個冷字。這里寫她家的冷淡。比如“再說家里跟街上一樣冷”,我覺得這里的冷有兩個意思,一是她們家本身很冷,二是她們家沒有關愛,“她爸爸會打她的”,我想如果她爸爸能給她一點溫暖,他也不會在這么冷的天氣里在墻角呆著,一定會回家呆一會兒的,此刻,她是心灰意冷!
師:你們很會注意整個段的聯系與把握。如果說讀到自然環境的寒冷,社會環境的冷漠,我們還讀到了家庭環境的冷淡。可以說,整個世界對于小女孩來說,是冷酷的。看,(屏幕出示小女孩配字畫像)茫茫黑夜,小女孩只好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高大的墻角邊,想象小女孩什么心情,為這幅畫像題詞吧。
生:若題詞的話,就是剛才同學說的心灰意冷。
生:我覺得她的神情是悲傷。
生:我覺得最準確的是她此刻有家不能回的那份孤獨,無助。(學生板書“孤獨”)
生:讀到此處,看到小女孩蜷縮在墻角的樣子,我想流淚,她怎么這么不幸啊。
(五)痛苦
師:無助的小女孩!她實在太孤獨,太難過了,她要點燃這些沒有賣出去的火柴。她一共點燃了幾次?
生:5次。(師引導說出)第一次看到了溫暖的火爐;第二次看到了噴香的烤鵝;第三次看到了美麗的圣誕樹;第四和第五次看到了奶奶。
師:(屏幕出示文中體現女孩可憐的部分語句,師配樂梳理,增強對前面所學內容的整體感受)盡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滅了。要知道這可是令人們歡樂無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生:(齊讀)小女孩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
師:盡管小女孩穿著那雙沒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過馬路的時候----
生:(齊讀)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師:一只怎么也找不著,另一只呢--
生:(齊讀)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了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
師:本來應當贏得人們的同情與幫助,但是--
生:(齊讀)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師:本來應當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關愛,但她卻--
生:(齊讀)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她不敢回家,因為爸爸一定會打他的……
師:小女孩本來想點燃火柴,獲得溫暖與快樂,然而--
生:(齊讀)火柴又一次熄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墻……
師:這寒冷,這饑餓,這恐懼,這孤獨,當我們把這些散亂四處的句子規整 一起,整體閱讀的時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內心又是怎樣的情感?
生:是無奈、是無比的悲傷。
生:用書上的詞,就是痛苦! (板書“痛苦”)
師:飽受這樣苦難的小女孩,可以想象,當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時,她會怎么呼喊?生:“奶奶!”(學生帶著驚喜的語氣朗讀。)
師:她那么饑寒交迫,這回終于看見了唯一疼愛她的奶奶,她又會怎樣的呼喊?
生:“奶奶!”(學生帶著快樂的語氣。)
師:她要驅散內心的恐懼與孤獨,該怎么請求奶奶?
生:“奶奶,請把我帶走吧!”(學生帶著急切的語氣)
師:她必須請求奶奶帶走她,因為--
生:“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讀出了懇求的語氣。)
師:此刻她的臉上一定還留著傷心無助的淚花,聲音哽咽,誰再來呼喊?
生:“奶奶!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師:哽咽的她,這個“啊”一定是內心抽泣的聲音。那聲音里就是哀求啊。
生:(多種朗讀形式體驗“啊”的情感。讓學生通過“啊”的處理讀出抽泣的聲音,或者哽咽無聲,即不讀“啊”,而是含在嗓子里。)
師:這是怎樣的童話場景啊,這哪里是懇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仰望奶奶,把雙手伸過頭頂,祈求奶奶--
生:(學生把雙手伸向天空)“奶奶!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師:小女孩也許像圖中的畫面一樣,雙腿跪地,祈求奶奶!(生再次朗讀,體會。)
師:盡管如此,火柴還是熄滅了。隨火柴一起熄滅的還有--
生:小女孩的生命。
師:“她死了 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出示這句話,句子的空白處為下一步讓學生加標點。)
師:如果請你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標點,你會怎么加?
生:可以加上兩個感嘆號,小女孩沒有得到關愛,在大年夜里死了,沒有人關心同情,我非常憤恨,我覺得可以加上感嘆號。(該生朗讀出語氣,略。)
生:我覺得中間可以加上逗號和句號。逗號表示沒有說完,后面的句號表示小女孩的死跟別人沒有關系,就這樣死了,句號就是故事沉痛的結局,表現人們的冷漠無情。
師:你和課文的一樣,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號也就是生命的終結。更是在表明一個殘酷的現實,驚醒那些冷漠的人們。(指導朗讀。)
生:這句話讓我覺得非常沉悶、沉痛,我會給它加上逗號和省略號,小女孩會到哪里去了呢?生命就這樣死去了嗎?有一種憂愁的感覺沒有訴說完,給我留下無限回味的余地。(掌聲)
生:我也是,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中有一種憂傷、有一種回味、有一種思考、有一種難過沒有停止,所以,我也用了省略號,我讀給你們聽--“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生:我覺得中間的還可以用破折號,我覺得這樣更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更突出了大年夜,正說明了小女孩的凄慘。(該生朗讀,略。)
師:你和葉君健爺爺用的一樣,他也用的破折號呢。
生:我也認為中間加破折號更突出小女孩的凄慘。因為悲慘的死去和本是充滿快樂的大年夜形成鮮明的對比。
師:看來,批注的時候,不僅是一個詞,一句話,甚至一個小小的標點,都會給我們帶來豐富的理解,這就創造了教材。因你們的創造,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美麗的天使死去,嘴角還掛著微笑。原來,弱小生命定格于狂歡的圣誕夜,定格于絕望的呼喊,定格于令人心碎的死亡的微笑!
三、梳理“不幸”
師:故事結束了。回過頭來再梳理閱讀的內容。再看課題。我們發現,在這矮小、瘦小、弱小的女孩的生命里,對應著我們讀到的,卻是那些看得見的“大”--
生:那雙可以用來做搖籃的大鞋。
生:那兩輛沖過來的大馬車。
生:那些不肯買火柴的大人。
生:還有那堵高大的墻。
師:這都代表著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個強大的冷酷的世界。透過這個強大的世界,我們還讀到了那些看不見的大--
生:(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板書)不盡的寒冷,無邊的饑餓,不盡的恐懼,難掩的孤獨和無限的痛苦。
生:這小女孩真的是太不幸了!這簡直就是人間的地獄!
師:這強烈的感受,不就是同學們透過文字后面批注出來的“大”嗎?你們看,當你們把題目和全文聯系起來進行批注的時候,你獲得的就是整體的更大的認識。
師:我不禁要問,你們為什么能讀到這么多的信息和感受呢?
生:因為我們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味了這篇課文,才讀到了這么多感受。
師:是的,這是因為你們內心有著對文字的敏感。我還發現,之所以你們閱讀到這么多,也是因為在閱讀文字后面,還藏著你們那顆富于同情、憐憫的心。
媽媽給我兩塊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個。 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生:(師指一名學生朗讀)--
爸爸給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哥哥給我一盒歌片, 我選出了最美麗的一頁。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晚上,我把它們放在床頭邊,讓夢兒趕快飛出我的被窩。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給她吃,把棉衣給她去擋風雪。在一塊兒唱那最美麗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誰嗎? 請問問安徒生爺爺--她就是賣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賣火柴的小女孩 課堂教學實錄(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日記兩則》課堂教學實錄
2.《木蘭詩》課堂教學實錄
4.日記教學實錄
8.議論文教學實錄
9.《木蘭詩》教學實錄
10.議論文結構教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