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個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投影片兩幅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會背誦。
一、揭示課題
1、導入:以前我們曾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誦給大家聽聽?(指名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板書:11 古詩兩首)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書課題)
2、解題。(1)簡介峨眉山。(2)簡介作者:李白 唐代詩人,幼時隨父遷居四川,長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詩想象豐富。本詩是他青年時代初離四川時所作
二、初讀課文。
1.范讀課文。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
2.自讀課文。A 拼讀字音:峨、羌、君、渝
B 指名朗讀,點評
C 再讀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記號。
D 交流
三、精讀課文。
出示: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1)疏通詩句。(主要解決疑難之處)
教學前兩句
半輪: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圖理解) 影:詩句中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著我順流而下。
教學后兩句
夜發:連夜出發。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連夜從清溪出發,向三峽方向駛去,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州駛去了。
(2)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3)學生閉眼,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4)教師描述:
一個深秋的夜晚,年輕的詩人告別了與他朝夕相處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峽的帆船,當小船行至平羌江時,詩人抬頭看到了峨眉山頂那明晃晃的月亮,低頭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隨他前行呢!唉,詩人低下頭,心中一片惆悵,月影能夠伴隨我,而我的友人 卻留在了 清溪,想見也見不著了?墒沁@又有什么辦法呢?
5、指導朗讀。要讀出詩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語調要低緩些。
范讀、指名讀。
6、 指導背誦。
四、 作業
抄寫古詩并解釋帶點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望洞庭》,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中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會背誦。
一、復習檢查:指名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學習《望洞庭》
1、揭題解題。
(1)理解“望”。(“望”即“向遠處看”)
(2)介紹“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現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稱,那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洞中有君山,名勝很多。
(3)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4)作者簡介。
劉禹錫:唐代詩人,洛陽人,他的詩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锻赐ァ肥窃娙饲锾煨薪浂赐ズ鳌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學。
要求:(1)拼讀“未”、“螺”。查字典了解“磨”的兩個讀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結合詩句理解下列詞語:相、和、磨、遙望。
(3)讀通課文,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
3、檢查自學情況。(1)指讀生字卡片。
(2)指名朗讀詩句。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精讀指導
1、 引導理解詩句。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相互 和:和諧、協調 鏡:銅鏡,本課喻洞庭湖面 磨:磨拭,即擦
句意: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銀光閃閃,湖水和月亮交相輝映,顯得那么寧靜、和諧,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就像沒有被磨軾的銅鏡一樣。
B.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望。
句意:遠遠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個白銀做成的盤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則像放在銀盤里的一個小巧玲瓏的青螺。
同桌互說句意
2、思考討論。(1)詩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2)“湖光秋月”為什么會“兩相和 ”?(3)課文中的“鏡”、“白銀盤”、“青螺”分別指什么?為什么這樣比?
3、引導詩的意境。
這首詩的意思大家都懂了。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詩人所描繪的畫面。(1)看插圖,指名說說圖上畫了哪些景物。(2)范讀詩句。學生結合詩句內容相機指點圖畫,引導學生將詩句和圖畫聯系起來。(3)教師描述詩歌所描寫的景色,學生閉眼感受(4)你能把你描繪的畫面說給大家聽嗎?
四、指導朗讀,背誦
五、指導寫字
六、作業
抄寫古詩并解釋帶點詞的意思
作者郵箱: gaotian111981@.sohu.com
[古詩兩首:峨眉山月歌、望洞庭(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古詩兩首》教案
10.詠柳和春日古詩兩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