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課是本人05年或省優質課一等獎的教案)
教學目的:通過欣賞一系列與劉三姐有關的民歌、現代音樂、流行音樂,改變傳統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關民歌產生、發展、演變的基本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教學重點:1.影響民歌發展的主要因素。
2.傳統民族民間音樂與現代音樂發展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課前投影標題,播放葫蘆絲獨奏的音樂《山歌好比春江水》
導入:根據上節課布置的作業,學生自動分成紅藍兩隊,并分別展示他們搜集的有關于“民歌”及“劉三姐”的材料,并自主講解。教師給與修正并充分肯定。
創設思考情景一:1.欣賞影片劉三姐中“與秀才對歌”片段。
2.欣賞內蒙民歌《遼闊的草原》片段
劉三姐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民間傳說。熱情、勇敢、聰明、美麗的歌仙劉三姐被惡霸地主陷害落水,沿江漂流,被老漁夫一家收留。她和采茶姑娘們拔掉了地主莫懷仁的禁止上山采茶的牌告,在對歌中把莫懷仁一伙問的狼狽逃去,后來莫懷仁又把她搶到家中,威逼利誘,三姐堅貞不屈。群眾掩護劉三姐和阿牛機智巧妙的愚弄了莫懷仁一伙,劉三姐和阿牛勝利的轉移到新地方,用自己熱情的歌聲繼續和群眾共同與封建勢力做斗爭。在這里,歌聲已不僅僅是劉三姐對生活的熱情歌唱,更是她向惡勢力斗爭的武器。
學生思考并討論:1.這兩段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歌旋律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原因在哪里?
2.請分別從民族分布、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生活條件等幾方面闡述它們對民歌發展的影響。
對比發現結論一:廣西民歌細膩婉轉,這是因為那里山水相依,民族眾多,人口稠密,民族文化多樣性。內蒙民歌粗獷豪放,這是因為那里地廣人稀,多為單一的蒙古族,長期過著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此可見,地域、地理狀況、民族分布、人文環境、生活條件等因素對民歌產生、發展及風格特點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承上啟下:高節奏的現代生活,眼花繚亂的音樂世界,使得我們的耳朵似乎不再喜歡這種原汁原味的民歌,于是,許多現代音樂人開始了運用傳統音樂進行現代再創作的大膽嘗試:
創設思考情景二:1.欣賞電影《劉三姐》中《藤纏樹》的片段。
2.欣賞張藝謀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 劉三姐》中《藤纏樹》的片段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 劉三姐》是繼美國“紅石”瑞士“高山”實景演出之后,最大規模的山水實景演出,耗資三億,并充分利用廣西民間傳說中“劉三姐歌圩”原址的地形地貌,以十二座遠近錯落有致,極具陽朔特色的山峰為背景,以綿延兩公里長,五百米寬的水域為舞臺,將融入自然又超出自然的編排,舞美,服飾,燈光,音響等以及近千名演員的演出陣容躍然水上,令身臨其境的中外觀眾感受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音樂界評價--這不是音樂,這就是山水,一種比生命更長久的聲音,一個比山水更美麗的傳說。
學生思考并討論:1.相同的歌詞,相似的旋律。請從節奏、演唱方式、音樂風格、配器、語言等方面闡述他們之間的不同。
2.他們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
《印象 劉三姐》的音樂基于民歌《劉三姐》的基礎進行創作,而運用傳統民間音樂進行現代音樂創作的例子舉不勝舉:(舉例: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為旋律素材創作的歌曲《北風吹》《酒干倘賣無》《山不轉水轉》,教師范唱主旋律)
對比發現結論二:傳統與現代之間最大的不同即表現形式的不同:電影中的劉三姐率真、質樸、勇敢、不失民歌的本質!队∠ 劉三姐》的音樂現代卻不失典雅,運用傳統音樂要素追求純粹的現代藝術享受。
由此可見民族民間音樂與現代創作音樂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系
承上啟下:運用傳統民間音樂本就是現代音樂創作的重要素材之一,而我們所要討論的是我們是否應該接受這樣一種更為現代的表現方式,如果說張藝謀的大手筆是在現代中不失典雅,我們再來看下面兩種“劉三姐”的音樂
創設思考情景三:欣賞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劉三姐》音樂片段。
古老的民間音樂,民族樂器,古典又不失現代的包裝,聲光電強烈的舞臺效果,民間音樂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走上了流行音樂的舞臺:
學生思考并討論:節目中出現了哪幾種樂器?有什么聲音特點?
對比發現結論三:1.巴烏 獨弦琴
2.民族樂器的聲音特點(各抒己見)
[《劉三姐》教學設計 教學教案設計(S版五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6.s版搭石課件
9.語文S版窮人課件
10.語文s版搭石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