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當今素質教育下,那種“填鴨式”、“師傅帶徒弟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已顯得陳舊而落后。因此,當務之急是把求知的方法教給學生,使他們由裝“桃子”的“筐”,變成會辨別“桃子”好壞的“眼”,會去摘“桃子”的“手”。
于是,在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把講的權利還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學習,教師只起主導作用。
二、教學過程
師:上節課我們了解了作者的游覽順序,誰能說一說作者的游覽順序是什么?
生: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橋。
師:這節課我們也隨著作者的腳步,一起去參觀一下這個美麗的大公園。下面請大家自由讀書,喜歡哪一處就學哪一處。
(讓學生自學五分鐘后匯報)
生:我最喜歡長廊。因為它非常長,也非常美麗。
師:你從哪看出來的,給大家讀一下有關的語句。
生: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
師:這么美的長廊,同學們想不想讀出來呢?
(想。生齊讀。)
師:游玩了長廊,又該到什么地方了?
生:來到萬壽山腳下。在這可以仰望到高大華麗的佛香閣和金碧輝煌的排云殿。
(請另一喜歡這一處的學生讀這一小節,讀出美。)
師:來到山腳了,想不想往上走?想,就先講一句介紹方位的話。
生:登上萬壽山。
師:誰來當小導游,給大家介紹一下在萬壽山上都可以看到那些景物?
生:站在佛香閣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大半景色收在眼底。蔥郁的樹叢,掩映著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墻。正前面,昆明湖……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里的白塔。
師點撥: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點來描寫的?
生:抓住昆明湖的靜和綠來描寫的。
(再讀描寫昆明湖的兩句話)
師:從萬壽山下來,又該到哪兒了?
生:昆明湖。
師:在昆明湖上作者欣賞了哪些景物?
生:長長的堤岸,式樣不同的石橋,倒垂的楊柳,湖中心的小島。
師:作者重點介紹了什么?它有什么特點呢?
生:作者重點介紹了十七孔橋。十七孔橋有三個特點:橋洞多,石柱多,石獅子多。
師:你們能把昆明湖上的景色畫下來么?
(生在練習本上畫,挑選好的展示給同學們看。)
師:這里的景色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
生:美麗。
師總結。(略)
三、反思
這節課上,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學習按照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的特點,運用一些修辭手法來把事物寫具體的。并自己去體會頤和園各處景物的特點。整堂課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點撥、引導,如介紹完一處景物后引導他們用一句介紹方位的話轉到對另一處景物的介紹。學生介紹在萬壽山上看到的景色時,重點讓他們明白作者是抓住昆明湖的靜和綠的特點來寫的等。總之,我認為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充分發揮了其主導作用,讓他們體會到自己種的果子甜。
[頤和園教學案例(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頤和園圖片
2.長春版頤和園課件
3.頤和園教學課件
4.《春游頤和園》閱讀答案
5.寫頤和園的導游詞
9.經典頤和園導游詞
10.介紹頤和園的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