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
難點: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收集送別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歌曲導入,渲染氣氛
1.讓學生在舒緩的音樂聲中進入情境。
2.教師:從剛才的樂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離別時的淡淡惆悵與不舍……)
3.教師:是呀,古往今來,友人的遠去總是讓人牽掛。今天,讓時光流回唐朝,讓畫面定格在兩幅感人的離別圖上吧。(板書課題。)
二、 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你從這首詩的題目知道了些什么?
(送別的地點,人物。)
2.強調題目讀法:芙蓉樓/送/辛漸
3.齊讀課題。
4.現在誰再來介紹一下作者王昌齡的生平呢?
教師對作者寫詩時的政治遭遇作補充。(王昌齡在政壇上多受謗議,仕途上很不得志。)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讀準 “平明”、“冰心”。
(三)再讀課文,感悟詩歌的內容
1.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當導游。辛漸由江蘇鎮江赴河南洛陽。(出示地圖,指明“江蘇鎮江”“河南洛陽”的位置。)
2.師:路途遙遙,兩人不知什么時候才能見面。在芙蓉樓,他們依依話別。在詩人的筆下,勾畫了一幅怎樣的送別的畫面呢?再讀課文。
3.抓字眼,明詩意。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寫,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
(3)匯報。(說說詩文的大意和自己初步的感受。)
(四)美讀課文,品詩悟詩境
1.學習第一、二行詩句。
(1)配樂播放畫面:夜晚,下起了蒙蒙細雨,天、雨和江水連成一片,天亮了,王昌齡和辛漸在芙蓉樓話別,遠處的山脈顯得冷清蒼翠。
(2)請學生談看到的景象及自己的感受。
(3)結合圖畫,從“連江”、“楚山孤”入手,感悟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以景烘托氣氛的寫法。
教師:當友人離別后,作者看到楚山,再看看自己,他會怎么想呢?(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感悟江水或楚山被賦予了人的感情。)
反復美讀詩歌第一、二行。在讀中感悟離愁別緒。
2.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師生互動,精讀課文。
教師:在離別之際,作者對辛漸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他請辛漸這樣轉告親友,生讀:“一片冰心在玉壺。”
(2)教師:這一句詩,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他要辛漸轉告洛陽親友的是,自己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王昌齡到晚年還被貶為龍標尉,最后竟于安史之亂期間為刺史閭丘曉所忌殺。雖然遭受貶斥,依舊冰清玉潔,堅持操守;即使詆毀能夠銷骨,眾口可以鑠金,也銷熔不了他的一顆“冰心”,何況又是置之于“玉壺”,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他要告慰親友的,就是這樣一顆表里澄澈的純潔之冰心! 了解了他這些悲慘遭遇,回頭再讀此詩,更要為這“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情操所感動。
(3)反復讀第三、四行詩。
3.誦讀全首古詩。
4.背誦古詩。
(五)總結學習方法
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
三、 學習第二首古詩
用學習第一首的方法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四、配樂書寫古詩
五、詩歌整合,積累運用
1.教師:像《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這樣表達朋友深情的送別詩在古代詩歌中數不勝數,在我們今天的課堂中我們只能截取其中的一小部分來誦讀來體味。
4.師生共同交流送別詩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別董大》(高適)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
[古詩兩首 教案教學設計(西師版六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古詩兩首》教案
10.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