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師: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生齊讀)
師:課題的后面有個小①,表示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釋。這篇課文有很多注釋,幫助我們更好地讀懂它。昨天你們預習了嗎?
生:(齊)預習了。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預習的?
生:我把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都畫下來了,另外我還讀了五六遍。
師:等會兒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讀,好不好?
生:好。
師:你呢?
生:我先畫出了好詞好句,又把自己不認識的字加上了拼音,還找到了一些讀不通、讀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斷句。
師:厲害,不愧是師大附小的同學!你們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的前面有個“閱讀提示”?“閱讀提示”中有這樣兩個問題:(課件出示:石猴是從哪兒來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師:你思考過嗎?下面請你快速瀏覽課文,在關鍵的語句下面畫一畫。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
【妙哉!全課由“閱讀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實乃奇崛!何故?“閱讀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課文、就像插圖、就像注釋、就像各式各樣的課后思考題、練習題。可惜,現如今,“教材”一說早已被我們窄化為“課文”二字了。課文要細讀,其他教材焉能一掃而過、浮光掠影?比如,此課的“閱讀提示”,細讀,則至少蘊涵下述信息:其一,課文寫了石猴來歷和石猴成王的經過,這是主要內容;其二,課文先寫石猴來歷,后寫石猴成王的經過,這是寫作順序;其三,帶著這兩個問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這兩個問題表露了編者以“故事情節”為取向的閱讀理念。其實,小說的閱讀還存在另兩種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語言表達”取向。如:“石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所體現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樣寫石猴成王的”則反映了“語言表達”取向。此課教學,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為經,以“語言表達”取向為緯,構建了一個有別于傳統小說教學的新范式。此乃解讀本課的不二法門。】
師:石猴是從哪兒來的?誰能用文章中的話告訴大家?
生:(讀)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師:你們跟她找的一樣嗎?簡單說,這猴子是從--
生:石頭里迸出來的。
師: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他?
【四兩撥千斤!撥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來,自是正事!】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個側面。】
師: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呢?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
生:石猴是因為自己有本領,幫助眾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們有安身之處,眾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諾言,拜他為王,可以說他是憑著自己的本事成為猴王的。
師:這個本事,說具體一點兒,就是什么?
生:在這里是指他能進到洞里又出來,并能帶給大家一個安身之處。
師: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個跳進水簾洞,又能安然無恙地出來,成就了他當王。讀到這里,這石猴又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三句不離“形象”!趁熱打鐵,點到為止。】
生:石猴給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石猴勇敢無畏,一心為公。
師:一心為大家。
生:石猴給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師:同學們,一迸,迸出了一個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這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里。那么,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的語言把它寫出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地放聲讀讀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學生自由朗讀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節”為取向的閱讀模式落下帷幕,閃亮登場的,乃是以“語言表達”為取向的課堂實踐,而以“人物形象”為取向的教學主線則一以貫之。正所謂,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行所當行,止所當止。】
二、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師:同學們讀書的姿勢特別好,讀書的聲音也特別好聽。哪一句話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
生:(讀)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師:有同感的請舉手。
(生都舉手)
師:那我們一起來讀讀!(課件出示這句話)
(生齊讀)
師:讀著這樣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亂跳。
生:我好像看見他在山中采樹上的果子。
生:他在山中嬉戲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亂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飲一點澗泉。
師:呵,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師:快樂老家!自由天堂!誰再來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快樂來,讀出他的自由來!
(指名讀)
師:謝謝你。同學們,請你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從“怎么寫”的角度,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課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脫俗!“課眼”者,“語文意識”也!“語文意識”,說白了就是關注“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的意識,就是將閱讀旨趣由“思想內容”轉移到“語言表達”上來的意識。通覽全課,以教師的“語文意識”喚醒學生的“語文意識”,從而傳遞課程的“語文意識”,正是其教學脫俗于傳統語文的心氣所在!“語文意識”實乃本課教學的價值皈依!】
生:我覺得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你能把這個排比句讀給大家聽嗎?
生:(讀)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
師:剛才這位同學發現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兩個排比句,真了不起!吳承恩先生寫石猴,譴詞造句非常講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發現一個,我們就按你的發現先走進去看一看。(課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同學自己讀,你還能發現什么?
(學生自讀)
生:我發現每句話都是三個字,前一個字是動詞,后兩個字是名詞。
師:真是大發現呀!這幾個詞全都是寫石猴的動作,如果把它讀出來,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節奏呢?
【發現什么?構詞方式,語言節奏。而這,正是“語文意識”燭照下的“語文發現”!】
生:(讀得慢)“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因為猴子在山中快樂地行走著,非常活躍,所以要讀得有激情。
師:很有激情很活躍,那你為什么讀得像打太極呢?請你再試試。
(生再讀)
師:有進步。誰能讓石猴的身影在我們眼前跳起來?
(指名讀)
師:你的聲音很好聽,可我怎么也沒有聽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躍,只聽到一群小學生非常遵守紀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來讀一讀,好不好?
生:好!
(師范讀,語速稍快,節奏跳躍。)
師:你們也這樣讀一讀。
(學生自由讀)
師:我看到這位男同學讀的時候還帶著動作,很有感覺。你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讀,讀得輕快、跳躍)
師:這石猴跳起來了!我們一起來試試吧!
(生齊讀)
師:同學們,三個字的短句,有跳躍感,讓石猴在字里行間跳起來、動起來!往下讀,你還會有發現。自己試試看。(課件出示第二分句: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學生自讀第二句)
【其實,語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內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語言表達;手心承載人文性,手背體現工具性。他們是一體兩面、合二為一的,可謂手心手背都是肉。在這里,語言的跳躍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頑劣、活潑的性格特點,內容與形式水乳交融、渾然一體。】
師: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生:我覺得這個是四個字的排比句。
師:這四個字是隨便排列的嗎?
生:我還發現,前兩個字都是一些動物,后面一個字是人和人之間的一些關系。
師:這些動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親戚朋友。(眾笑)
師:是哪些動物?
生:狼蟲、虎豹、獼猿、獐鹿。
師: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蟲”字?這個“蟲”,可不是我們玩的毛毛蟲,知道是什么嗎?
【細!古今詞義有差別,點到為止。】
生:昆蟲。
師:是長蟲,知道是什么了嗎?蛇!
(生發出驚訝的聲音)
師:這石猴與狼蟲--
生:為伴。
師:虎豹--
生:為群。
師:獐鹿--
生:為友。
師:獼猿--
生:為親。
師:這是一只怎樣的石猴呀?請你把他讀出來。
(指名2生讀,讀得很有感情。)
師:同學們,往下讀,更有意思了!(課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試試看,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們就像詩一樣,對得非常整齊。
師:一對對子!你們經常誦讀古詩文,一定有感覺。我們來對一對。夜對--
生:朝。
師:宿對--
生:游。
師:石崖之下對--
生:峰洞之中。
師:誰能讀出這樣的石猴?
生:(帶著古詩文的韻味讀)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眾笑聲、掌聲)
師:你們真是太厲害了,讓我們一起來讀。
(生齊讀)
師:如果把這三個分句,連成文中的長句子,你還能讀好它嗎?自己先試試。
(學生自由練習)
師:誰向我推薦一位?自告奮勇也行。
(指名讀)
師:最后一句讀得最好。這三個分句,第一個分句要讀得跳躍,老師建議你讀后吸一口氣,再讀下面的句子。
(再指名讀)(全場掌聲)
師:非常非常好!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好不好?我來起頭,你們接著讀。
師:(讀)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
生:(接讀)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師:讀到這兒,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石猴?拿出筆,在這個句子邊上寫下批注。
【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個側面。不可不點,不可多點。】
(學生默讀、批注。)
師:我來了解一下,你寫的是--
生:友善。
生:活潑。
生:有親和力。(眾笑)
生:活靈活現。
生:活潑可愛。
師:老師也寫一個(師板書:頑皮可愛)。同學們,作者寫作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反過來說,正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了一個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內容與語言高度融合,這就叫經典。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研讀第二個問題,讀(課件出示閱讀提示)!
【結合具體語言現象,滲透“語文意識”,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強大的“內容”慣性,極易將學生的閱讀視野撞離“形式”的軌道。故此,“語文意識”需要過來人不斷提醒、不斷召喚。】
生:(齊讀)課文是怎樣寫“石猴成為猴王”的?
師:請你抓住一兩個關鍵的句子進行研讀,用心體會語言的秘密,做下記號,待會兒我們進行交流。
【再次提醒!再次召喚!注意,要研讀的,不再是習以為常的“寫什么”,而是正在“語文意識”燭照下明朗起來的“怎么寫”。所謂語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詞造句、怎么謀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辭的秘密,這正是語文課程的獨擔之任。】
(學生自主研讀,同桌討論)
師:我看同學們都很有收獲,誰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這一句:(朗讀)“哪一個有本事的,鉆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連呼了三聲,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忽睜睛抬頭觀看,那里邊卻無水無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橋梁。
首先,從這么多的語句中,我感到,吳承恩在寫這里的時候用了擬人的手法。猴子是不會說人語的,但是他卻把人語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這個猴子說得活靈活現。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這里的“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和“跳”字把石猴的動作描寫得十分生動。(眾掌聲)
師:我要拜你為師!(眾笑)你姓什么?
生:周。
師:周老師,請坐。(眾笑)
師:同學們,你也研讀這句話的請舉手。好,我們把這句話讀一讀,再來感受感受。
(生齊讀:“連呼了三聲……徑跳入瀑布泉中。”)
師:剛才他說得非常好,我還想建議你們再讀讀猴子的語言,讀讀他說的話,看看有什么新的發現。
【“建議”一說,妙不可言!即便是對語言秘密的研讀,也有一個相對集中、突出重點的問題。盡管學生的研讀取向不離語言表達,且條分縷析、有理有據,但,這種研讀,是散漫的、無界的,東一榔頭西一錘。教師的建議,及時將學生的目光拉回到猴王的話語特點上。正所謂,傷其十指,莫如斷其一指。】
生:(齊讀)“我進去!我進去!”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這猴子非常自信,感到對這件事情很有實力。(眾笑)
生:他很有活力,我進去,我就一定能!(掌聲)
生:他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我進去,我就一定能出來。我就是猴王了!(眾笑,掌聲)
師:如果換一種寫法,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呢?(課件出示,改成:我進去吧!我進去吧!)
【比較,只有比較,才是發現語言秘密的無上秘法!語言的張力在比較中激活,語言的魅力在比較中彰顯,語言的生命活力在比較中熠熠生輝!大道至簡!】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強人所迫的樣子。
師:勉強。
生:我感到他猶豫不決。
生:我感到他是被逼著進去的。(眾笑)
生:我感到他沒剛才那樣自信。
師:所以呀,這話一聽就不像是從石猴的嘴里蹦出來的。讓我們再讀課文里的語句。“連呼了三聲……”讀!
(生齊讀)
師:難怪有一位大師說,一流作品與二流作品之間的區別,往往只差幾個字。同學們,像這樣描寫石猴的語言--短促、重復,文中還有幾處,你讀一讀,再感受感受。
【高品位的“語文意識”,正是在對語言細節的細膩、細密品讀中,得到砥礪和提升的。】
(學生跳讀課文,感受石猴的語言特點)
師:誰讀到了?
生:(讀)石猴喜不自勝,急抽身往外便走,復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兩個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師:同學們,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這兒指福氣和運氣。
師:大家都有福氣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氣了。怎么讀呢?
(生有感情地齊讀此句。)
師:還有嗎?
生:(讀)眾猴把他圍住,問道:“里面怎么樣?水有多深?”石猴道:“沒水!沒水!”
師:一聽又是石猴的語言。
生:(讀)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隨我進來!進來!”
師:請你關注這個“都”字,可以加上動作,試試。
生:都隨我進來!進來!(做動作)
師: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師:讓我們一起來一遍,加上動作。“石猴卻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邊做動作邊讀)“都隨我進來!進來!”
師:讀到這里,你又讀到了一個怎樣的石猴?請你在相關的句子邊上寫下批注。
【人性,猴王形象的第三個側面。感悟形象,可謂“不離不棄,芳齡永繼”。】
生:我讀到了一個有自信、有勇氣、毛遂自薦的石猴。
生:我讀到了勇敢。
生:我讀到了大膽。
師:我們每個人都讀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寫一個。(師板書:敢作敢為)
三、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
師:(邊總結邊板書)同學們,讀了《猴王出世》,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僅僅是一個猴子,頑皮可愛;他更像一個人,敢作敢為;如果你走進《西游記》,你會更強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廣大,神異出眾!喜歡這樣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飛揚。】
師:在這篇經典名著里,語言的珍珠隨處可見。請同學在最后一點時間里,再挑選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語言讀一讀,背一背。(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感受語言、領悟語言,最終要落實在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上。否則,感悟到的東西往往是過眼煙云、轉瞬即逝。】
師:同學們,40分鐘時間很快就到了,我想,上了這堂課,大家一定發現: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因為--(課件出示)
生:(齊讀)“寫什么”人人看得見,“怎么寫”對于大多數人卻是個秘密。
【一語道破,天朗氣清!捅破了窗戶紙,開啟的卻是一個本真、絢爛、充滿著語文氣息的課程世界。想起了徐志摩的詩,“為要尋一顆明星,我沖入這黑茫茫的荒野”,“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芒!”善哉!】
師:希望同學們一生都與經典相伴。下課!(掌聲)
語文意識和小說教學的閱讀取向
《猴王出世》一課,以其銳意的創新意識、鮮明的課程主張、嫻熟的教學藝術、扎實的課堂效果,受到了與會教師的積極評價和普遍首肯。這一課帶給我們的課程啟示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對課程內容的重新加工和處理上。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說白了就是兩件事,第一,“教什么”,即教學內容的把握和處理;第二,“怎么教”,即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學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本質的、決定著課程價值的。然而,很不幸,迄今為止,出現問題最多、最嚴重、又最不為廣大語文教師所覺知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問題。《猴王出世》一課,正是對“教什么”的問題做出了自己獨到的思考、展示了自己充滿膽略、閃耀智慧的實踐。
一.撥云見日,以“語言表達”為取向的本體觀
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既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其獨一無二的“言語性”。言語性,“是指語文課程所獨具的學習‘個人在特定語境中的具體的語言運用和表現’的特殊屬性”(潘新和先生語)。這才是語文課程、語文教學的“獨擔之任”。《猴王出世》一課,其彰顯的教學主張正是這種以“語言表達”為價值取向的課程本體觀。從教學時間的配置比例看,全課四分之一的時間用于梳理故事情節和主要內容,四分之三的時間則是用來品讀、咀嚼、領悟、積累課文的語言和表達范式。從教學語言的意圖指向看,諸如:
“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地留在了我們的腦海里。那么,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的語言把它寫出來的呢?”
“請你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從‘怎么寫’的角度,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作者寫作的是活潑、跳躍的石猴,用的語言也非常短促、跳躍、有節奏。反過來說,正是這樣的語言,讓我們讀到了一個頑皮可愛、活潑跳躍的石猴。內容與語言高度融合,這就叫經典。”
“難怪有一位大師說,一流作品與二流作品之間的區別,往往只差幾個字。同學們,像這樣描寫石猴的語言――短促、重復,文中還有幾處,你讀一讀,再感受感受。”
“上了這堂課,大家一定發現:讀經典,不僅要讀懂‘寫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因為--‘寫什么’人人看得見,‘怎么寫’對于大多數人卻是個秘密。”
這些教學語言,是教師的“語文意識”在課堂實踐中的一種自覺表現,它們的意圖是語言表達,它們的指向是語言表達,它們的回饋也是語言表達。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的價值取向大多體現在教師的教學用語上。
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則是學生的學習表現,他們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語言節奏和人物特點的有機統一,是語言表達的準確、細膩和傳神,是“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這個對多數人來說的語言秘密。
二.獨辟蹊徑,以“人物形象”為取向的文體觀
從教材的“閱讀提示”看,其對小說這一文體的閱讀取向定位于“故事情節”上。自然,這一定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畢竟,小說能夠吸引人讀下去的首先在于它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但,這一取向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語文課上成了“情節分析課”,語文本體的落實往往成了空中樓閣、天方夜譚。《猴王出世》一課,貫穿始終的不是情節分析,而是對猴王這個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讀。從“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細讀語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在“總結提升,整體把握猴王形象”上收官,其以“人物形象”為取向的文體觀明明朗朗、一以貫之。
以“人物形象”為基本取向的文體觀,符合小說創作的主要意圖,符合小說閱讀的根本原則。文學即人學,以敘事為主的小說更是以寫人為中心。情節敘述、環境描寫,無不以刻畫和塑造人物形象為旨歸。抓住了“人物形象”這個綱,就能有效舉起小說閱讀的所有目。《猴王出世》一課,對猴王這個人物形象的解讀,可謂獨辟蹊徑、獨具慧眼。對人物形象的特性把握,教師抓住了不可思議的神性、活潑頑劣的猴性和敢作敢為的人性,三性合一,形成一個豐滿立體的人物形象。對神性的解讀,立足于石猴的來歷敘述;對猴性的分析,立足于石猴的動作刻畫;對人性的把握,立足于石猴的話語描寫。總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取舍有度、主次分明,不枝蔓、不板滯,靈動而不失穩重,細膩而不失大氣。
三.對癥下藥,以“喚醒意會”為取向的主體觀
在學生的課程經驗中,“語文意識”是一位沉睡的魔法師。沉睡是因為被催眠,被誰催眠?被自己的常態閱讀催眠,被平時的常態課堂催眠。常態閱讀,注意力的分配往往在文本內容上,形象、情節、環境、情緒、細節等等,學生透過語言這面鏡子,看見的是紛紜繁雜的大千世界,是語言所指向、所表現的那個對象性存在,而語言這面鏡子本身,則往往熟視無睹、習焉不察,即通常所謂的“得意忘言”;常態課堂,因了本體意識的失落、課程理念的滯后,往往將教材內容、課文內容當做教學內容,以為讀懂、讀深、讀透了文本內容,就是完成了語文教學的任務,殊不知這個任、那個務,往往是替人作嫁、自食苦果。
其實,語文學習必須同時睜大兩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視思想內容,一只眼睛聚焦語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但是,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眼龍”,睜大了注視內容的眼,死閉著本該聚焦語言形式的目。怎么讓學生睜大這只眼?靠學生的自得自悟恐怕為時已晚,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我們這些過來人結合具體文本、具體語言、具體情境,在語言表達處、在文本秘妙處、在遣詞造句處、在謀篇布局處時時喚醒、常常提示,庶幾方能使學生雙目炯炯、切實受用。
《猴王出世》一課,正是在喚醒意會中實踐著自己的課程主體觀。師生的平等,在人格、在制度、在權利。畢竟,在知識、經驗、能力、學養、智慧上,教師就是“教師”,教師必須“教師”。誠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讀多少書,讀出了什么,讀出了多少自己的發現和創造,永遠是衡量一個語文教師智慧水準和教學效果的潛規則。”
讀什么?讀什么更有價值?怎么讀?怎么讀更有成效?這些,是《猴王出世》一課中教師在不斷喚醒學生去警覺、去思考、去感悟、去發現的問題。
“從‘怎么寫’的角度,你發現了什么”,這是“讀什么、讀什么更有價值”的意識喚醒和提示。
“如果換一種寫法,還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呢”,這是“怎么讀、怎么讀更有成效”的意識喚醒和提示。
學生的“語文意識”,正是在教師這個過來人、個中人的一次又一次喚醒、提示、傳遞、激活、啟示、引領中,得到了切實的感悟、澄明的覺醒。
此乃語文之幸!此乃學生之幸!此乃教師自己之幸!
[《猴王出世》教學實錄及點評]相關文章:
1.猴王出世教案
3.猴王出世教學課件
6.美猴王教學課件
8.美猴王優秀教案
9.日記教學實錄
10.美猴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