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7-5-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段。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課文內容,認識事件中的兩個人物。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朗讀課文。

  (三)按自然段讀懂課文意思,劃分結構段,初步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按自然段讀懂意思,劃分結構段,初步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三、教學過程

  (一)讀課文。按“預習”要求,了解初讀課文的情況。

  1.提問:《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寫了兩個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亞里士多德,他們是怎樣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簡單地做個介紹。(必要時教師做補充)

  (伽利略,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人。具體說,是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發現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個衛星,太陽黑子、銀河由無數恒星組成的等等。今天我們學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也是伽利略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現象。

  亞里士多德,兩千三百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他。他說的話被看作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稱他是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物”。)

  2.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兩千三百年前古希臘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兩位科學家相距兩千年,怎么走進一個故事里?是誰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為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經不在人世了。)

  (二)讀課文,正音正字,檢查預習中讀解生字詞情況。

  1.讀準字音(帶點的字):

  哲(zh6)學家 教授(sh^u)固執(zh0)(以上字是翹舌音)

  比薩(s4)斜塔(“薩”是平舌音)

  2.“當(d4ng)作”的“當”不要讀成“d1ng”的音,這里是看成,作為的意思;

  “同時著(zhu$)地”的“著”是接觸到的意思,不要讀成“zh2o”、“zh8”等音;

  “驚訝(y4)”的“訝”不要讀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區別“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檢查讀解生字新詞情況:

  哲(zh6)學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學家,是研究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對各種問題怎樣正確處理的學問的專家。

  教授(sh^u):授,傳授,如授課。教授是大學里職務最高的教師。如,伽利略,25歲已經是大學里的教授了。

  比薩(s4)斜塔:薩,是一個姓;“拉薩”的薩。比薩,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薩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傾斜,因此得名。

  違(w7i)背:違,不依從。違反、不遵照的意思。

  膽大妄(w4ng)為:妄,不是分內的,胡亂的。膽子大得不管不顧,胡作非為。

  宣(xu1n)布:宣,公開出來。正式告訴大家。

  固執(zh0):執,掌握。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磅(b4ng):英國和美國用的重量單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詞語,再概括討論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學生時代就敢于提問,被稱為“辯論家”。

  第2自然段: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亞里士多德說,一個重10磅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10磅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錯了。兩個大小不同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總是同時著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大家驚訝地明白了:亞里士多德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四)為課文分段:

  提示:課文講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青年時期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度研究科學的故事。分段應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系。

  1.課文是介紹伽利略的。一開頭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樣一個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擔負這個任務的?

  (第1自然段。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為課文是表現伽利略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的,所以接著就該說明這位權威究竟是誰?

  (是大家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兩位人物都出現了,這又該是一段了。看看哪一個或哪幾個自然段擔負這個任務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課文是介紹伽利略不迷信權威,肯大膽提出問題,課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權威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接著就該說明這位權威亞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論引起了伽利略的疑問呢?看看哪個自然段或哪幾個自然段是專負這個責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問提出來了。下一步,就該敘述伽利略為了證實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對的要做什么?

  (試驗)

  試驗的結果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為了讓大家都知道,就要公開驗證,這就是在哪里試驗呢?

  (比薩斜塔)

  結果引起極大的轟動,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個或哪幾個自然段包管這一點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歸納四個結構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這樣,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個自然段段意歸并起來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組議論這三個自然段段意怎樣歸并為一個結構段段意的。

  提示:著重看誰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來。具體內容用概括的詞語歸納。

  (第5自然段講伽利略多次試驗,第5自然段講大家看伽利略公開試驗成功,大家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三個自然段都提到試驗的事,只是最后還肯定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因此,第四結構段的段意應該是:

  伽利略經過多次試驗,使大家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

  (六)小結

  全文6個自然段,按事情的階段劃分,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圍繞兩個鐵球著地的問題展開敘述的,段與段之間聯系得十分緊密。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問的根據,理解不迷信權威的意義。

  (二)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正確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問的根據,即由一個事實推出兩個相反的結論。

  三、教學過程

  (一)帶著問題閱讀課文,解答“思考練習”中的1~3題。

  帶著以下問題讀第一、二段,然后再議論解答:

  1.敢于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一句話產生疑問。那么,亞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樣一個人呢?

  讀第二段(第2自然段),體會一下人們對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詞語表現了這種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人類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種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于人類的,這又說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實的、普遍的,人人應該遵從的道理。這種道理不容許更改,而且是屬于人類的。可見亞里士多德的話,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這一段最后一句話用了加問號的反問的語氣(或指出用了反問句),讀一讀這句話,說一說為什么用反問的語氣?改用加句號的陳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陳述句就使“不能違背的真理”效果差了,達不到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容許更改”的“權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對這位大家信奉的權威亞里士多德說的,不容許更改的話提出了疑問,說明伽利略的一種什么精神,或者說什么態度?

  (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態度。)

  那么,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提出了疑問,提出了怎樣的疑問?

  (亞里士多德的話是:“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大鐵球落地速度快,小鐵球落地速度慢。大鐵球落地需要5秒鐘的話,那么,小鐵球落地就得幾秒鐘?

  (50秒鐘)

  5.那么,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這種說法提出了什么疑問?讀讀伽利略提出疑問的那幾句話,再認真議一議: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

  6.這一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是指什么事實?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哪兩個?

  (疑問中的“一個事實”指亞里士多德說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兩個不同的結論是指兩個“應當”:

  一個是: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一個是: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7.把兩個不同的結論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來,并讓學生填在“思考練習”第2題中第(1)題的兩條橫線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話把兩個結論的內容說給鄰近的同學聽,說給大家聽。

  輕聲自由讀第二、三段課文。

  8.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不僅提出疑問,而且推想出兩個不同的結論后,用什么辦法來驗證自己對或者不對呢?

  (用試驗的辦法去檢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或者不對。)

  從這一點看,伽利略表現了一種什么態度?

  (認真求實的態度。)

  9.朗讀第三段。再想一想,議一議,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問中的兩個結論。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閱讀第四段,理解本段內容,體會伽利略通過試驗驗證自己提出的疑問是有道理的。

  (二)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做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準備。

  二、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伽利略以嚴肅、認真的態度通過反復試驗,證實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

  三、教學過程:

  (一)默讀第4、5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以下幾個問題:

  1.伽利略敢于提出懷疑的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他的話可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因此,試驗的態度怎么樣?結果怎么樣?

  第4自然段中有五個詞,突出了試驗的態度,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的結果。把它們找出來,標上橫線。

  2.為什么還要在比薩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3.公開試驗時,人們又怎樣議論的?

  以上四個問題想好之后,議一議,然后集中起來用自己的話簡要地回答出來。

  (伽利略帶著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可見,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反復”“許多”“都”“的確”“總是”五個詞突出了試驗態度的嚴肅、認真,也有力地證實了試驗結果和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不一樣。

  伽利略決定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的試驗,目的是公布自己試驗的結果,也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時,人們認為伽利略竟敢跟“人類的真理”挑戰,是膽大妄為,是固執,會丟盡臉的。)

  要求:把第(1)(2)題的答案填寫到“思考練習”第2題的第(2)題中(時間緊迫可在課下做)。

  (二)朗讀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圖,想一想,議一議:

  1.公開試驗成功了。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什么呢?

  (“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樣。”)

  2.現在把回答的一句話,跟老師提問的一句話,顛倒順序,它們中間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變沒變,為什么?

  (顛倒順序: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所以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

  意思一點沒變,因為把先說結果的句子跟后說原因的句子,顛倒了順序。這種先說原因(因為),后說結果的句子,一般中間要加上“所以”一詞。)

  3.課文結尾的一句話: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這句話里的“原來”,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起初”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表示發現了不知道的真實情況。你認為是前者,還是后者?

  (是后者)

  4.這句話最后指出“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不是全都對的”換個意思不變的另一種說法,是什么?

  (“也會有錯的”)

  5.這句話還有什么進一層的意思,聯系生活實際,大家說一說這句話給你什么啟發。

  (權威、專家學識淵博,懂得東西比一般人要多,這是事實,應該尊重,應該學習他們。但是權威、專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也會有錯誤。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行動,就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學習他不盲目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想敢做的創新精神。)

  (三)正確,流暢地通讀課文。

  (四)練習背誦第3自然段。自己輕聲讀,再同桌互檢。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劃分兩層意思(亞里士多德說的話是一層,伽利略提出的疑問又是一層),先背誦第一層,再背誦第二層。)

  2.重點練習背誦第二層:兩個結論中各有一個“如果……應當……”它們之間用“但是”連結。

  (五)讀寫“思考練習”第5題中的詞語。

  【板書設計】

  【小資料】

  比薩斜塔 在意大利比薩城內,建于1174年。塔體共8層,高54.5米。該塔建至第三層時,便發現地基開始傾斜,當整座塔體完工后,塔頂中心線已經偏離塔體中心垂直線2米左右。該塔由于“斜而不塌”名聲遠揚。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試驗。該塔名聲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傾斜,科學家正在采取措施保護這一世界名塔。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課件

2.形容同時說話的成語

3.大班體育活動膝蓋著地爬的教案

4.兩個就像造句

5.用兩個是造句

6.七年級歷史上冊《帶著地圖定向越野》教案設計

7.進公司兩個月總結

8.用仿佛的兩個意思造句

9.用兩個仿佛造句

10.用兩個那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