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可見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小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可塑性和模仿性極強,因而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和培養就顯得尤其重要。也正是這種特點,給我們創造了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機,也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從教十年,我深切感到: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首先就要從教會學生學會預習入手,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逐步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教學中,我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以往預習課文,也就是讀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再有就是對生字詞的初步認讀要求,把不認識的字,通過各種方式讀對,會認,會寫。在課前預習中,對學生的要求僅僅限于口頭要求。檢查預習效果,也僅僅限于在課堂上的讀課文,認讀生字詞。通過對學生的預習調查來看,課前的預習往往浮于表面。由于沒有對預習的明確指導和書面的落實,預習的實效性不大。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為設計一個預習目標導學案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所以我為《梅花魂》一課設計了如下的目標導學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讀準字音、記住字形、結合具體的詞語理解字義。查字詞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詞語例如氣節、頗負盛名等
3.了解華僑在海外的生活。
4、根據以前的學習,還有你對梅花的了解,以梅花為話題,說說古今人們對梅花的評價。
5.通過查找資料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意思是: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過節的時候格外思念故鄉的親人。“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是王維《山中送別》中的詩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綠草如茵的時候,您能回來嗎?(“王孫”是古代對人的尊稱)“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是北宋詩人秦觀的詞《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隨風飄飛的落花,輕飄飄的,好像夜里的夢;滿天的無邊無際落著的雨絲,千條萬縷,就和這心里郁積的愁一樣多。使學生理解這些詩句的意思,從而懂得唐詩、宋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它滲透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外祖父常常教“我”讀這些詩詞,目的是使“我”從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時借教讀這些詩詞,寄托自己對祖國的思念之情。而外祖父的流淚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思念。了解到這些詩句字字寫的都是鄉思,鄉愁,怎能不撥動外祖父那思鄉的情弦呢!他由詩句想到自己,思鄉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淚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6.默讀課文思考:(1)文中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2)說說梅花的品格是什么?“魂”是什么意思?(3)梅花雖是有名的花,但為什么說”梅花魂”呢?(4)課文圍繞著梅花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5)課文是怎樣來表達外祖父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的?(6)“梅花魂”的內涵是什么?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7)本文為什么以“梅花魂”為題?說說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這樣,根據教材中課文的特點,制訂明確的,難易適度,具有學法指導性的、可操作性強的目標導學案,在課前提前呈現給學生,并對目標導學案作必要的解釋,讓學生明確預習的操作方法和步驟,使學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了預習的盲目性。我相信只要學生用心按照要求去做去寫,課前預習一定會真正事半功倍,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會水到渠成的。
[《梅花魂》課前作業設計(人教版四年級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2.人教版梅花魂教案
3.《梅花魂》課件
5.梅花魂閱讀教案
9.贊美梅花魂的詩句
10.梅花魂中的三首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