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這句話就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寫照。在90年代,我讀小學語文教師中許多名家教師都以此為教學目標,在課堂上重方法,學詞、學句、閱讀的方法,我對此頗有同感。在教學中,我常把方法教給學生,能讓學生學會自學,這也許就是老師要達到的目的。只要掌握了方法,任何難詞或段落都可以舉一反三,做到自讀學懂。
在芳草地小學,聽的沙漠里的船一節課,就深有感觸。對于填表格,在我們看來易如反掌,對學生來說,就很難。那位老師,教學生填表格,先做范例,教學生如何抓住句子中關鍵詞,精煉語言再填進去,然后讓學生提填。特級教師樊老師說:“如果讓一個學生試填第二行,比較中使學生明白該怎樣抓關鍵詞不更好嗎?如果第二部分還用表格來填,學生不就更會填表格了嗎?”她的話使我明白,上課老師的引導就是讓學生掌握方法,觸類旁通。所以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在上跳水一課之前,在網上看了靳家彥老師教學實錄。我不得不佩服名師的教學魅力。其中教學生理解詞語,提問、讀書、讀句子,總結段意的方法處處得到體現。比如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先讓學生抓住主要人物,再自讀中發現每個人物在做什么,并讓學生抓住準確的詞去表述。例如,猴子“氣”孩子,還是猴子“逗”孩子,學生抓住一系列猴子的動作的詞就明白是在“逗,”從而讓學生明白今后要用詞準確。給我留下深刻的是理解詞語的方法,如“取樂”是結合生活實際,“放肆”是查字典結合上下文,“因而”是通過換詞,“顯然”“更加”是通過句與句之間的聯系。這些法方法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而且最后老師還進行歸納的總結。如果我們的課堂上把這些方法時常滲透其中,學生也就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數學重視方法,美術、音樂也重視方法,宇文內容雖然不系統,但更重視方法。學生有了學習的方法,就等于他們每個人擁有了一件法寶。這件法寶能帶學生越過千山萬水,渡過千難萬險。教師就是把自己手中的這件法寶傳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運用,使他們的學習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方法是學生有效學習的橋梁(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建橋梁教學課件
2.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3.教學反思與評語
4.教學反思或隨筆
5.論文的教學反思
6.語言故事教學反思
7.成語教學的反思
8.成語教學反思高中
10.教學反思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