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可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卻令人擔憂。究其原因主要有缺少閱讀時間、缺少閱讀書籍、缺乏閱讀興趣、缺乏閱讀指導。針對原因從保證閱讀時間、挖掘閱讀資源、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質量四方面提出指導策略。正確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是我們語文教師應盡義務和重要職責。我們要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幫助學生挖掘課外閱讀資源。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確定課外閱讀目標。我們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引領學生實施課外閱讀策略。我們要深化學生合作意識,激勵學生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
關鍵詞:課外閱讀 教學研究 指導策略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作為語文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外閱讀,日益突現它的重要地位。明確時代賦予它的一些新功能和新特點,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才能幫助學生積累盡可能多的語言材料和語感經驗,才能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寶庫”,從而不斷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積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并且在“總目標”中對課外閱讀的總量有了具體而明確的量化規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為了確保學生完成這一課外閱讀量,學校要創造一切條件,加強課外閱讀的管理和指導。
課外閱讀是課外語文活動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經常的形式,是課堂閱讀的繼續與擴展,是閱讀能力訓練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閱讀能改變學生的認知,能讓新知識進入學生的領域,讓學生的成長充滿活力。通過課外閱讀,學生可以間接地走向社會、貼近生活、走進自然、探究奧秘的自主學習,從中不斷發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學生成長的“加速器”。
那么如何運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課外閱讀,提高閱讀的質量呢?
一、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幫助學生挖掘課外閱讀資源。
學校的圖書室是開展課外閱讀的物質基礎,是學生看書的主要閱讀園地。圖書室不僅僅是用來借書的,更應該是用來品書的。我們應積極利用學校圖書室,開發現有資源,推薦名著、時文美文。
1、把握閱讀方向,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好書。
課外閱讀是學生們求知、啟智的重要平臺。當前,不少中小學生閱讀追求獵奇,沉醉于小說和漫畫的故事情節里,課外閱讀更是以娛樂、消遣類和休閑類讀物為主。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會確立合理的課外閱讀取向,提高他們的閱讀質量,不能讓“輕閱讀”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主流,更不能濫讀一些腐蝕學生思想的低級趣味的劣質書。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經說過:“兒童閱讀在孩子生活中起著重大的作用。童年讀的書幾乎可以記一輩子,影響孩子進一步的發展。”好書可以影響學生的一輩子,壞書也會引人誤入歧途。可見讀書,讀好書是多么的重要。可現實生活中學生并沒有那么多好書,也不明確哪些書適合自己。
首先是引導學生去讀原著。因勢利導讀長篇名著閱讀,可以通過精彩片段賞析強化學生閱讀興趣。有時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愿望。有些課文是長篇名著的節選,學這些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原著。
利用讀報課、班會課推介優秀書報、期刊、讀書網站。如《語文報》、《中學生閱讀報》、《讀者》、《青年博覽》、《雜文選刊》、《小小說選刊》、《散文》等。在取得圖書室的支持后,開放次數由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二次,特別增加雙休日的開放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閱讀,特別是閱讀需求強的學生,圖書老師為他們開通“綠色通道”,允許他們隨時都可去圖書館借書。并有目的地去尋找書籍。根據現有圖書室資料中整理出適合本學段看的書。學生可根據這些書目有的放矢地去圖書室借書讀。
利用校園網、廣播室、黑板報開辟《好書推薦》欄目,《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提出,每周每月由家長、學生或老師向同學們推薦精品少兒讀物。這些圖書有散文、雜文、詩歌、科普讀物、名人傳記等傳統精品,如《科學博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國四大名著、《名人傳》等;也可以是熱銷圖書等。
其次是進行比較閱讀。比較閱讀就是“從課內文章出發,從某個角度出發,進行擴展比較式閱讀,為課文找到有關比讀的其他文章;就是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找到主題上、題材上、寫法上、內容上、語言表達上具有相同相異特點的課外材料,在課堂或課外與課文聯系在一起讀,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有規律的語言現象中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我的做法是為課文找“朋友”,有時候是教師找,復印下來與課文比較閱讀;有時候要求學生自己去找,把學生帶到閱覽室,每位學生自主為教材找到一位“朋友”,并在小組中說出找到這位“朋友”的理由。讓學生主動尋找,能培養學生略讀、精讀的能力;能訓練學生求同思維、求異思維。
2、運用情感激勵策略,在課堂上推薦課外讀物。教師應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向學生介紹《課程標準》建議的讀物。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往往會起到一種暗示的作用。在許多學生的心目中,來自于老師的評價比父母的更具有權威性,來自于老師的關注更能讓他們興趣盎然。老師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的倡導者,支持者,引導者。老師應當好參謀,像朋友一樣與學生分享閱讀心得,交流閱讀的苦樂。讓他們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成就感,強化他們對閱讀的肯定意識,從而使閱讀真正內化為學生的一種心理需求。例如,學了《楊修之死》,可以組織學生收看電視劇《三國演義》,組織學生閱讀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拉近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距離。采用這種活動方式推薦圖書,有利于課內外的聯系,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受學生歡迎。
(1)利用家校聯系卡,取得家長支持,對癥下藥。學生的個性差異造成閱讀的喜好也不同。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不足之處,專門推薦有針對性的課外閱讀。如學生的持久性不強,沒有毅力,可以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利用家長會和家訪,爭取家長理解和配合。許多家庭都訂有《中國少年報》、《報刊文摘》等報刊雜志,可以將有意義的內容進行閱讀。
(3)利用學生藏書,成立班級“圖書角”,組建讀書互助小組,在班級中開展合作性閱讀。每位學生每月向班級“圖書角”提供一冊圖書。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每隔1-2個月更換一次,這樣就又解決了閱讀圖書少的難題。我們可以在班級設計幾個小小“討論角”,讓同學們進行討論,以增強讀書氛圍。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充分發揮群體效應。這樣就可以形成濃厚的 “閱讀組合”。
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確定課外閱讀目標。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應在學生心靈中激起求知欲望和點燃熱愛知識的火花。這“欲望”和“火花”就是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激發。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它是學生個體在主觀上對學習產生的一種愿望。
距離目標太遠,會因高不可攀而使學生失去信心。因此,確立閱讀目標,要切實可行。首先讓學生明確《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的要求,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其次由教師推薦值得閱讀的書目;再次由全體學生推薦值得閱讀的書目;最后由每一位學生自主選擇、確定自己的課外閱讀書目。每一位學生確定了閱讀書目以后,必須制訂一份閱讀計劃。保證每天至少應有1個小時時間進行課外自由閱讀。這樣既可以降低學生閱讀名著的心理壓力,又可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利用環境激勵策略,創設課外閱讀的氛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
環境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師生合力打造的“閱讀文化”,能對閱讀活動的推進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閱讀文化”包括一種客觀的物質環境,也包括一種內在的心理環境。
“閱讀文化”的打造可以從氛圍營造、環境布置、活動開展等各個層面進行。如師生共同在班級建立“小書屋”;輯錄一些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張貼上墻;設立集體的閱讀記錄單,及時將學生的集體閱讀內容、閱讀成果反映出來。如:學古詩時教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使學生明白讀書是寫作的基礎,多讀書,讀好書,寫作也就不難了。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使學生明白多讀書能使我們足不出戶就了解大千世界。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明白書在人類的進步乃至社會的進步中所起的作用;學習“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讓學生明白由于自己的見解不同,對作者筆下的人物也會有不同的了解。學習“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讓他們明白只有不怕艱苦、認真努力的人才能攀登知識的高峰。將這些名人名家名言有關讀書的話作為標語,貼在教室里。
師生可以結成書友,進行合作閱讀,定期交流閱讀情況,對師生雙方的閱讀都能產生激勵和督促作用。課外閱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自主閱讀。因此,應有別于規定教材的學習,教師應給學生以寬松的沒有心理壓力的環境,如不對課外閱讀提出高要求,閱讀地點、閱讀時的坐姿、座位的選擇等組織紀律方面可以靈活機動些,讓學生在身心輕松的狀態下全心感受閱讀的樂趣。
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引領學生實施課外閱讀策略。
學生課外閱讀的理想境界是自主閱讀。但調查顯示,學生的課外閱讀中,隨意型、消遣型、功利型占很大比例。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因此,需要教師發揮主導地位,有針對性提升學生課外閱讀品位,培養學生高雅的閱讀興趣,接受高雅文學的熏陶。
1、利用目標激勵策略,樹立優秀的榜樣。
定期把學生中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加以表揚。仔細發現每個學生的變化,對于學生在閱讀當中哪怕是極小的微不足道的優點,作為我們老師都應該善于捕捉和搜取,及時而充分地分析其存在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影響,不失時機地進行適當的“放大”表揚,這樣既是對學生本人更上一層樓的激勵,又是對其他同學行為選擇的導向。定期評比閱讀標兵,并將課外閱讀書籍作為獎勵。
因此,我們還應該引導他們為自己設立一些回報期短,實現的可能性大的
目標。這些目標越明確越好。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多少的閱讀量;我們要合理利用教學,保證課外閱讀時間,注重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給學生留出時間,讓他們在輕松愉快之中去進行閱讀、去接受新知識。每天堅持20-30分鐘的課外閱讀,將獲得“閱讀恒星”;積累多少語言材料,將被評為“閱讀之星”等等。真正使學生的閱讀“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2、利用成就激勵策略開展課外閱讀比武。
人的最高層需要都是成就需要。因此,教師應盡量的為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提供機會,圍繞課外閱讀活動設置各種各樣的評比、展示、交流。如制定課外閱讀月評表,對學生當月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等級評定,并送上一句鼓勵性的、談心式的話;可定期舉行“閱讀之星”的評選,并給以適當的物質獎勵;可組織閱讀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自由選擇展示形式,體現自己的閱讀成果;提供相互交流的學習機會,并注意創造條件使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扮演一個實際的角色并主動地參與。我們可以進行知識性的編小報比賽、知識競賽,我們也可以技能性的書面閱讀比賽,我們還可以運用性的讀后感比賽,增強閱讀動力。這些比賽,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好勝心、表現欲,成就感。
四、深化學生合作意識,激勵學生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
課外閱讀活動是一項需要師生共同參與、長期堅持的活動,活動的目標、制度、方式、具體實施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逐漸形成一個專門的組織管理體系。利用組織激勵策略,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讓學生參與到管理中來,更容易激勵學生的閱讀主動性。
如果大量的課外閱讀沒有質量,那將是徒勞無益,所以要進行有效的指導。
1.指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激勵學生閱讀興趣。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應是組織者和輔導者,所起的作用是利用情景、協作、對話等學習環境要素,激發學生的能力。教師要安排讀書交流活動課,開展讀書交流會。班主任開好一堂“讀書的感覺真好”主題班會。教師與學生都以參與者的姿態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通過活動,讀書的篇目可以交流,讀書的喜悅可以分享,讀書的方法可以借鑒,而且,讀書交流課集聽說讀寫于一體,是一種極好的“綜合性學習”,達到“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的目標。
新課標總目標中提到“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方法有精讀、泛讀、瀏覽、速讀等。要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廣泛而快速的閱讀,最大限度地吸收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毫無疑問,這種閱讀方法對于開闊思路、博采眾家之長是大有裨益的。然而這并不是說我們不需要精讀。瀏覽與精讀并不是對立的。瀏覽的目的是為了選擇和捕捉信息,而要運用選擇和捕捉到的信息,就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這就需要精讀。優美的寫景類文章要用精讀的方法。而對于小說就可用瀏覽的方式閱讀。
2.指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提高閱讀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到“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階段目標中提到“根據需要搜集信息。”做讀書筆記是搜集和積累信息資料的最基本的方法。可分組摘錄專題內容。讀書筆記可以分為:(1)作者篇目索引式;(2)觀點內容提要式;(3)優美句段摘錄式;(4)問題思考感想式。學生在學有所得,學有所悟的情況下,應強化學生寫讀書筆記和隨筆的意識。
3.指導學生學會制作資料卡片,豐富閱讀資料。
制作資料卡片也是搜集、積累信息資料的基本方法。這不僅是將來做學問,干事業的基礎工作,也是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基本能力。
制作卡片要定量,分工合作,各負其責。制作卡片要不斷地交流。制作卡片,還要善于總結。
4.指導學生適時使用閱讀卡片,運用于寫作之中,以提高寫作水平。
我們在早讀讀卡片,別有一番滋味。因為那是自己的勞動果實。每個人都拿出卡片,有了比較,就有一種成就感,促使學生更珍惜自己的學習成果。在早讀時不斷地加以運用,記憶就有效,寫作更有成效。
隨著網絡的普及,對課外閱讀途徑應有充分認識。我們倡議應重視現代傳媒的電子報刊雜志和網絡閱讀,它將會擴大知識視野,豐富知識體系。
課外閱讀,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終身受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收集材料、匯總信息,結合課堂教學使課外延伸閱讀反饋于日常教學,應用于寫作,才能真正實現課外閱讀的目的。
總之,在課外閱讀的諸多方面,我們應該更多地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使他們產生主動閱讀的內驅力,逐步養成合作閱讀的習慣;更多地激勵思考,喚起學生的成就感;更多地引導學生探究閱讀,不斷實現心靈的轉變和行為方式的轉化,提高閱讀水平,促進自我發展。
參考書目: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蔡少軍 《初中語文 案例專題研究》 浙江大學出版社
謝象賢 《語文教育學》 浙江教育出版社
[開啟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金鑰匙(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