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3-03-26 14:29:36 先進事跡材料 我要投稿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范文2000字(精選5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事跡吧,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那么事跡怎么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范文2000字(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范文2000字(精選5篇)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1

  我是一名鄉村醫生。為周圍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著重度殘疾的雙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務于社會,不僅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卻是那樣的精彩。

  1975年,一場蕭瑟的秋雨后,我不幸患上小兒麻痹后遺癥,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走過一步路。貧寒的家境,苦悶、彷徨、無助甚至絕望伴隨我度過了本該是無憂無慮,從滿天真與童趣的童年。

  也許是命不當絕,上天雖然沒有給我一雙健全的腿腳,卻賜予了我能吃苦耐勞而又自強不息的好父母,我們真情無私的呵護,不向苦難低頭的可貴品質,還有那些好心村民對我的真誠鼓勵和開導,使我逐步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別是看書學習,驅走了我心中久積不散的陰霾,感受到陽光的明亮和燦爛。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我開始嘗試著自學。家里有《小人書》和一本撕的沒有部首的《新華字典》。我就把《小人書》上的字一頁一頁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后把拼音標到《小人書》字的旁邊,然后一遍一遍的去讀。不到半年我就認識一千多字。之后,我借來舊課本開始按照課本學習。

  這就是我自學的開始,從a o e開始念起,從一筆一劃開始寫起,從簡單的加減乘除開始算起。學習使我過于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有了樂趣,當然這背后要付出比常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勞。

  學習更給我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對生存和生命進行深刻思考的'營養,特別是我知道了許多殘疾人的人生經歷,貝多芬、保爾、張海迪,他們也是殘疾之軀,處境也非常艱難,但是他們沒有因為身帶殘疾就失去對生活的勇氣,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迷茫不振,沒有逃避現實,而是勇敢地直面人生,昂起頭,挺起胸,自立自強,向命運挑戰,向不幸抗爭,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深深觸動著我,感染著我,并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逐漸內化為我的人生信條:雖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奮發努力,爭取做一個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不成為社會包袱、不成為家庭拖累的人。張海迪不是說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生活和戰勝困難的力量嗎?那么小小的我就要為了自身“站起”、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就這樣,白日苦讀,夜伴孤燈,七年辛勤自學,我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知識照亮我前進的航程,信念賦予我攀登的勇氣。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鄉村,遠赴千里之外的省會石家莊,自費在一所醫學院跟班學醫。

  我想做一名醫生,為老百姓治病療傷,服務于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石家莊學習了的三年里,我沒有回過一次家。環境變化和身體殘疾給我帶來了許多困難,功課的壓力我要堅持頂住,迎頭趕上。日常生活中,上樓下樓、打飯打水、洗衣服、上廁所等一些瑣事,對于一個健全人來說是舉手之勞,可是對于我而言卻是何等的艱難。但我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仍然以堅韌挺過每件難事,用微笑迎接每個黎明。

  我的學習成績在全系也是很優秀的,教授們對我的經歷既感到驚訝又很是贊賞。驚訝的是我的自學歷程,贊賞的是我雖是自學,但成績卻一點也不比正式參加高考學生的成績差。05—06我連續兩年被學校授予“優秀學生”的榮譽。

  三年寒窗苦,不付有心人,我拖著癱瘓的雙腿,以一個跟班生的身份,圓滿完成了醫學大專課程的學習,留給老師和同學的是身殘志堅的感動和優秀的學業成績,留給自己的是沉甸甸的收獲和開啟人生新篇章的力量。

  踏著香港回歸祖國懷抱的腳步我也回到了哺育我成長的故土。

  記得我剛回來就趕上夏秋季節時的腹瀉流行,這種病幾乎每年都會流行。原因就是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的不良。鄉親們知道我回來了,有的人試著來找我看病。望著鄉親們那種期盼已久的眼神,我既是憐憫又是同情。他們太需要懂得醫學知識的醫生為他們服務了。我把帶回的藥品無償的分發給了已發病的人們,然后向健康人群宣講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腹瀉流行期間應注意的起居飲食。人們很樂于接受我的宣講。同往年比較,這一年的腹瀉發病率明顯的下降。

  開辦診所,對于一個靠手搖三輪車才能出行的殘疾人而言,困難可想而知。辦各種手續的周折,特別是開始資金僅有500塊錢,所進的藥品數量少,品種單一,每周都得往十幾公里外的縣城跑一趟進藥,每趟都要花上半天的功夫。這里的土路并不平坦,斜坡坑洼隨處可見。路上每逢斜坡坑洼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氣,搖著車努力向前沖,因為只有靠這一點點的沖勁兒慣性才可能沖上斜坡,穿過坑洼,滑下來了還得再來一次甚至兩次三次四次,胳膊累得抬不起來,即使在冬天也累的渾身是汗,好多次趕上手搖車壞了,不管寒冷、暴雨還是狂風,就只能在路邊等,等著路過的好心人來幫忙推一推,或者給家里報個信兒……命運是不公的,生活是無比的艱難,但是我沒有因此而流淚。當手搖車壞了,有人路過時我還是以微笑來邀請幫忙,決不把痛苦與無奈表露在外,因為我不愿意在人們的同情中活著。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2

  河有多深,能不能過?過不了!這是新疆鄉村醫生居馬泰護送小病人阿革蘭時在路上和同伴的對話。鄉村醫生居馬泰被冰河攔住了回診所的路,他懷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蘭。只有8個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發高燒已經兩天了,在這樣的高原和高寒地帶,隨時可能會轉發肺炎,危及生命。牧場里缺少藥品,居馬泰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蘭帶回到50公里外的診所。而這天山最艱險的一段路程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過得話,我們看一下,抓緊時間,過不去!冰太軟!繞過山從那邊走吧!阿革蘭。高燒不退的小阿革蘭,一直哭鬧不止,居馬泰想盡辦法,逗小家伙開心,8個月大的小阿革蘭很快就跟他熟悉起來。阿革蘭的笑容讓48歲的居馬泰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居馬泰滿心愧疚。他的大女兒高哈爾說:我爸一般都說: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嗎能干什么呢?

  我們都上學的,這次居馬泰出門診前,妻子剛剛的做完子宮切除手術,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馬泰就又要出發了。他必須趕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藥品送到冬季牧場把危重病人轉移出來。因為自己是天山深處一塊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場中唯一的醫生。女兒高哈爾說:我爸走的時候,我媽就又掉眼淚說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給她給了一些藥說可能過幾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給15歲的大女兒和9歲的小女兒照顧,居馬泰的心一路上牽掛。可這時,他卻不得不將精力放在眼前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離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馬泰在冬季牧場出診已經在這根溜索上來回20年了。可是這一次,要抱著小阿革蘭。他雙手根本沒辦法抓住溜索。居馬泰把小阿革蘭緊緊綁在自己身上。路過的牧民找來繩子,把他倆拉過了河。

  阿革蘭!阿革蘭!居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著哭鬧的孩子。小心點!鄰近傍晚小阿革蘭體溫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嚴重了。居馬泰停了下來,給小阿革蘭喂了僅剩下的一點藥。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憊。居馬泰卻一個人在冰河邊剃起了胡子。這也是他每次轉診病患孩子時必須做事。居馬泰說;一邊打鞭子,一邊抱孩子。那時候看看娃娃的體溫怎么樣,這樣子面對面(測體溫),但是娃娃不舒服,胡子刮掉好。上午十點回診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蘭病情加重,但回診所,卻要面對4200米的雪山。在這樣的冬季翻雪山被當地牧民認為是最危險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蓋著無數的懸崖和冰川。居馬泰在這條路上往返20年,熟悉這里每一條路的分布,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他的三匹馬都曾摔死在這樣的路上。我和馬一塊下去了,摔倒了,馬死了,我活著。這讓居馬泰身上留下了三處舊傷,每到寒冷天氣就會傷痛加劇。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最危險的用自己的身體為阿革蘭和媽媽開辟出一條安全道路。峰頂氣溫驟降到零下25度,撲面的冷風空氣讓人無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讓每一步移動都非常艱難。4個多小時不停息的趕路,馬終于支持不住了。

  兩晝夜的奔波,居馬泰已經體力透支了極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蘭最后的`生命保障,無論腳下的路多么艱難,多么漫長。無論還要面對怎樣的風雪,除了堅持他已別無選擇。兩個小時后,居馬泰帶著孩子終于回到診所。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阿革蘭恢復了健康。

  他是居馬泰在天山深處“魔鬼路”上轉診的第92個病人。在這20年中居馬泰救治過192位病人。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極地行走,守護著1500多戶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問居馬泰:北京冷嗎?居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對我們來講,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個元旦。零下十幾度相當于您那兒的什么季節居答:現在我們那兒是零下30度。在這種天氣下,您還得進行巡診,繼續巡診。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歷,我仔細看了這份病歷,分別是居馬泰所在那個縣和所在的州醫院所開的病歷證明,這上面醫生寫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這么重的心臟病換個人行嗎?換個人去,換個人也行。但是我們牧民想有點擔心。擔心什么?擔心他們為了需要我們這樣子。我們擔心他,擔心別人對路途不熟悉是嗎?到底有多危險?又高又那個啥?滑的很,雪也大,學業厚。那樣子,特別危險。一走就是20年。據說您是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藥箱。嗯!對,我父親留給我的。這個藥箱你想傳下去嗎?想傳給誰?那個藥箱,傳給誰?我的丫頭,兒子他(們)用。幾個孩子您?一個兒子,兩個丫頭。年紀最大的是女兒是嗎?對!她希望當醫生嗎?她也希望當醫生。

  有請居馬泰的大女兒高哈爾登場獻獎!小姑娘今年話不能不到16歲,家里很多活死她干。自己想當醫生嗎?想!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像我爸爸這樣的醫生。其實居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鄉村醫生。這一家人對周邊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護衛,真應該向他們致敬。這座獎杯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實的鄉村中國,上面綻開的是巖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醫生責任,向所有鄉村醫生致敬!向居馬泰致敬!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3

  第一次知道王忠誠院士還是我大學三年級在醫院神經外科實習的時候,那時帶教老師經常給我們講述一些神經外科界醫學前輩的事跡,其中最常提起的就是王忠誠院士,在那個時候我就經常被王忠誠院士的大醫品德、精湛醫術、不畏艱難和堅持創新精神所打動,由此他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努力奮斗的目標,與此同時我也喜歡上了神經外科這個“萬丈深淵走鋼絲”的專業。

  “要多為病人著想,像愛護親人一樣愛護病人。”這是王忠誠院士常掛在嘴邊的話。每次手術后,他總是不放心,總想去看看,或者打電話詢問病人的康復情況。從事神經外科50多年來,他救回了不計其數的原本已奄奄一息、半身不遂的病人,但他常淡淡地說:“沒什么,救死扶傷就是醫生的天職。”他還強調,對于醫生而言,一重技術,二重品質,“沒有好的醫德,再好的醫術也發揮不出來。”

  雖然王忠誠院士已經84歲高齡,但只要需要,他仍然堅持為重癥疑難病人會診,堅持在手術臺前督陣,在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的病房樓層,人們幾乎天天能看到這位滿頭銀發老人穿著白大褂的身影。這份堅持來自于王忠誠院士一直以來的夢想“讓中國的神經外科躋身于世界之林”。2001年,王忠誠院士獲得了世界神經外科“最高榮譽獎章”,他使中國的神經外科在世界醫學之林挺起了脊梁。目前,王忠誠院士是世界上唯一完成開顱手術上萬例的人,至今仍是世界神經外科手術歷史上5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王忠誠院士說:“如果我算是站在神經外科金字塔塔尖的話,真希望有人能超越我,而且最好是中國人!”深刻蘊藏著他對我們神經外科后輩人的期望。

  王忠誠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無怨無悔,不顧個人安危,只求搶救生命,不僅成為人所景仰的名醫大家,也培養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醫學人才,將我國神經外科帶上了國際醫學的最高殿堂。在他的帶領下,以神經外科為重點的北京天壇醫院目前已發展為世界三大神經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和亞洲最大的神經外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基地,先后為全國培養了2500多名神經外科醫生,許多人如今已是當地的學科帶頭人。王忠誠院士總是對他的學生說:“拿起手術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萬不要去割斷與人民的.感情。”

  病人來到醫院就醫,說明病人對這個醫院這個醫生的信任,才會把生命托付給我們,這是一種讓人感動的信任,我們作為醫生一定要用自己所學讓這種信任得到最好的回報。他的諄諄教導與他的學生們產生共鳴,培養了大批推動我國神經外科發展的專家學者。 王忠誠院士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他兢兢業業和忘我的醫德精神讓我得到了深刻的教育,領會到醫患關系中,貢獻精神是不可少的,唯有將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把專業技術的作用發揮出來,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提高。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努力地通過學習,提高技術,在崇高的醫德精神的指引下,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為患者解除病痛。王忠誠院士是我奮斗的目標,向王忠誠院士學習,學習他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高貴品質;學習他敢為人先,勇于攀登醫學高峰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恪盡職守,視病人為親人,維護醫學圣潔的大醫品德;學習他甘為人梯,不遺余力培育人才的高尚風范。通過學習王忠誠院士的先進事跡,弘揚王忠誠院士的崇高精神,使我自身經歷了一次高尚

  醫德的洗禮。“牢固掌握專業相關知識,努力探索勇于創新”成了我學習的目標,“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盡自己所能解除每一個患者的病痛”是我工作的追求。作為一個即將步入神經外科臨床工作的學生來說,了解王忠誠院士的先進事跡對我以后的學習工作至關重要,他不僅為我指明了在以后學習工作中前進的方向,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塑造了我的醫德觀念,在內心深處推動了我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的積極性。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我會謹記王忠誠院士對我們后輩人的教誨,為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推動我國神經外科事業的全面發展盡自己的全部力量。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4

  撐起母嬰健康晴空的白衣天使——記婦產科醫生潘秀枝

  1996年7月,從內蒙古醫學院畢業后,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她放棄了在大醫院工作的機會,帶著內蒙古人的熱情、直爽、善良,不遠千里隨著丈夫來到淮陰這片熱土上,并很快克服因異地生活而語言不通的不便,投入到一個極其偏僻的鄉鎮衛生院婦產科工作中去。工作的十幾年來,曾多次獲得過先進工作者、區衛生系統先進個人、區衛生系統醫德醫風標兵等榮譽。她用平凡的事跡詮釋了一名白衣天使救死扶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全部;她就是南陳集中心衛生院婦產科醫生——潘秀枝

  因為熱愛所以無比執著

  現今社會生活和工作壓力大,尤其是從事繁重且高風險工作的醫務人員,當別人發牢騷或吐苦水的時候,同樣身處“高壓鍋”的潘醫生卻依然淡定從容。在潘醫生看來,工作中總會免不了有些辛苦、委屈,但歡樂和笑聲卻是她看重的,尤其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是她作為一名婦產科醫生最感神圣和喜悅的事情。潘秀枝清楚的記得,那是一個難忘的夜晚,正在晚查房的她,突然聽見走廊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憑著職業的敏感,她奪門而出,迅速跑到跟前,映入眼簾的是一位被家屬抬著的滿臉、滿身血污的孕婦,就聽家屬大聲哭喊:“醫生,救命啊,我家兒媳婦羊角風發了啊!”。她不顧污血染到身上,跪伏在孕婦身旁,經過詢問和詳細檢查,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她,迅速判斷出孕婦是“子癇合并胎盤早剝”。生命危急,時間緊迫,她立即向產婦家屬交待了病情的嚴重性,同時用電話緊急“拽”醒備班的手術護士、麻醉師……,一個科室迅速被調動了起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戰役”就此打響,經過爭分奪秒的搶救,最終母子平安。“熱愛這份工作是我堅持下去的理由,雖然忙碌、雖然辛苦,但當看到產婦生產后舒展的眉頭、一個個呱呱落地的小生命和病人家屬微笑的臉龐,心里就特別甜,特別有成就感,所有的辛苦好像瞬間被抽走了。”潘秀枝常常笑著與人說。

  醫德高尚治病順帶濟貧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潘秀枝便以此作為道德上的追求。時至今日,她也記不得有多少質樸的患者或家屬拿著“紅包”或農產品感謝她,而她總是婉言謝絕。不僅如此,還會自掏腰包,幫助一時拿不出醫藥費的患者先墊付上醫藥費。2012年3月份的一天,一位產婦需要住院分娩;由于家屬來得匆忙沒有帶夠醫藥費,正好被潘醫生撞見,她二話沒說,當即掏出400元幫其墊付了住院費,解了家屬的燃眉之急。這樣的事情很多,她自己都不記得給病人墊過多少次醫藥費了,有的人忍不住會問:

  “你不怕他們借錢不還或忘記還嗎?”而她總是大方的說:“那就當是濟貧吧。”這就是潘秀枝,樂觀而快樂,大方而坦然。

  內外兼修工作家庭不誤

  “一個醫師何時能休息是由病人的病情決定的,”潘秀枝說。工作繁忙的她常常處于24小時待命狀態,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通宵達旦也是常有的事。對于一個女人來說,似乎家庭和事業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不可兼得。但是,雖然工作異常繁忙,潘秀枝還是盡心盡力兼顧好家庭。潘秀枝的婆婆全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她就每天早上做好一天的飯菜,留著丈夫下班回來熱著一起吃。下班回家后,第一件事就到婆婆身邊問長問短、擦洗身體,不怕臟、不怕累。潘秀枝的兒子今年正逢高三,關鍵時刻,怕兒子在學校營養跟不上,影響學習,她就湊空做些營養餐遞給兒子補充營養。懂事的兒子十分理解母親的工作,優異的成績也讓潘秀枝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在別人眼中,在醫院,潘秀枝是個好醫生;在家里,潘秀枝更是一個好兒媳、好妻子、好媽媽。她崇尚一種海一樣深的情感、天一樣闊的人生態度,因此她自然取得了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平衡、和諧。

  “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有個夢想,二是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潘秀枝的心中,從事婦產科行業就是她的夢想。從一個對社會充滿憧憬的少女到自己的子女即將長大成人,面對彈指已逝的青春年華,她始終選擇默默地奉獻著。作為一名婦產科醫生,她所做的是那樣樸實無華,但點點滴滴卻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5

  李廣歆,男,漢族,民權縣人,1963年10月生,中專文化,全科醫師合格證,1983年至今擔任伯黨鄉鄉雙樓村衛生員,30年來,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和奉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醫療事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贊譽,多次受到鄉主管部門的表彰。其主要事跡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1983年剛畢業,李廣歆就在雙樓村衛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當時經濟較為落后,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雙樓村人口一千余人,雙樓村地廣人稀,卻沒有一名鄉村醫生,群眾就醫十分不便,李廣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報名到商丘衛校學習,畢業后他回家干起了鄉村醫生工作,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艱巨的.工作崗位上,李廣歆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鉆研,盡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到衛生院、縣醫院虛心請教。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虐祖國大地,外出返鄉人員如潮水般涌回,李廣歆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危,每日要給五十多名返鄉人員上門監測體溫,及時將信息反饋給衛生院,并自費數百元打印“非典”預防宣傳手冊和黑板報,發送到家家戶戶。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累計行程數千公里,不計個人得失,鄉黨委和衛生院領導給予高度贊揚。

  三、情系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很普遍。還記得在1997年9月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十二點多,勞累了一天的李廣歆剛剛睡覺。突然間,鄰村的兩個村民在門外大聲敲門,說他們村有人服了農藥,李廣歆急忙起床,向他們簡單了解一下情況后,背起藥箱,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趕到現場,對病人進行搶救,終于,病人得以脫險了。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于李廣歆來說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來,李廣歆共接診病人四余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卻從沒有收取群眾的一分出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少診療費用數十萬元。這三十年來,李廣歆跑遍本村和周邊幾個村每一條小道,熟悉了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輕松愉快的節日。由于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過他精心醫治的人,都夸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四、與時俱進,積極支持醫改工作

  2010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完成了規范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四室分開,寬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齊全。,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使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支持擁護和交口稱贊。在我縣實行醫改以來,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于鄉村醫生來講,這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沒絲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樣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正確宣傳醫改政策,言傳身教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動員工作。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廉潔自律,嚴格要求自己。相信黨和政府,困難是暫時的,也會得到妥善解決的。嚴格執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認真開展公共衛生項目工作,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規范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基層醫生先進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基層社區醫生先進個人事跡材料11-09

全國最美基層醫生先進個人事跡材料范文03-31

基層醫生個人先進事跡材料(通用12篇)08-16

基層醫生抗疫先進事跡材料范文(精選5篇)11-16

基層醫生事跡材料02-26

先進醫生的事跡材料06-22

基層社區醫生先進個人事跡材料2篇11-09

醫生先進事跡材料05-29

基層優秀醫生個人先進事跡材料范文(通用14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