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再別康橋》說課稿(精選9篇)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再別康橋》說課稿(精選9篇),歡迎大家分享。
《再別康橋》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 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 說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并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設計
① 背誦課文。
②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再別康橋》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第2課詩歌兩首中的第二首。這個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通過反復朗誦這組新詩陶冶情操,學習用精練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情達意。本詩描述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雋永。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愛戀和依依惜別之情。
二、說學情
高一的學生較少接觸現代詩歌,對新詩的風格、意象等都比較陌生,同時學生認知事物主要以感性思維為主,因此,對現代詩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會有些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把握,我從三個維度確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感知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學會抓住意象品讀詩歌的鑒賞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閱讀與合作探究,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學習,感受現代詩歌的意境美,同時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意象,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品味詩歌藝術上的`“三美”。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理解詩歌的情感。
五、說教法學法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采用朗讀體會法,輔助采用講授法和創設情境法進行教學。通過教師循循善誘的啟發及重點問題的設置,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體會探究、發現的樂趣。在學法上,采取“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一)作者導入,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我會先讓學生結合課前資料的搜集,介紹自己所了解的作者徐志摩,從而總結出詩人的生平經歷,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進而導入課題《再別康橋》。
我的導入與設計如下: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對于這首詩的作者徐志摩,大家了解多少呢?徐志摩是一個多情的浪子,情感經歷非常豐富,大家有了解多少呢?不過天妒英才,年僅36 歲就因飛機失事而去世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命運的結局。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這樣的導入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從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奠定分析詩歌的情感基調。為一步步深入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首先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做記錄,寫下自己的感悟和疑問。并引導學生思考:全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是什么基調?
然后教師檢查反饋,幻燈片出示加點字詞,指名學生朗讀。點撥疑難字詞。通過課前的預習和教師的補充了解背景知識,明確詩人年輕時曾游學劍橋大學,1928年秋詩人重到英國,故地重游,寫下了本詩,記錄了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
最后通過師生互動明確本詩抒發的是離別情,全詩以感傷、憂愁為基調。
(三)析讀詩文,感悟詩境
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與鑒賞教學目標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因此,本節課我設計了兩個不同層次的內容推進:
第一層次:賞析詩歌的美
這里我會組織小組討論交流的活動:結合具體詩句仔細揣摩,說說你覺得這首詩美在哪里?先在組內交流感受,再請代表在全班分享并說明理由。
我預設學生會體會出以下內容的美:
1.繪畫美
我結合學生找到的具體詩句,引導學生思考:詩歌中的意象分別是哪些呢?能否就一個具體的意象說說究竟怎么個美法呢?如果用自己的語言怎么描述這幅畫面?這樣由淺入深有層次地帶領學生從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意象入手,再具體著眼于“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中所描繪的意象,通過發揮學生想象,描繪出金柳、夕陽、波光、艷影構成的這幅動人的畫面。最后指導學生邊想象畫面邊讀詩句,感受詩歌中體現的繪畫美。
2.建筑美
這里我會提問建筑美體現在哪?引導學生從詩歌的形式。上發現本詩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好似中國建筑特有的對稱美的特點。再帶領學生仔細看詩歌的第一節和最后一節,思考在形式上,除了剛剛說的特點之外,還有什么特點呢?從而明確回環呼應,感受本詩形式優美。內容上我會重點引導學生思考從開頭“輕輕的”來到至結尾“悄悄的”走感受到了什么?明確詩人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來時“輕輕的”令人感受到詩人踮著腳,像清風-樣來了,走時又悄無聲息地蕩去,僅僅是揮了揮衣袖。在招手間,留下了至深的情絲。體會詩歌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3.音樂美
這里我會引導學生思考音樂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哪些詩句令你感受到了明確的節奏和旋律?進而明確節本詩奏感強、旋律優美。特別是“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不變,整齊富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接著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讀指導,如師生合作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讀出旋律和節奏美。
第二層次:體會詩歌的情
在賞析詩歌美的基礎上,我會再次帶領學生重新梳理一遍詩歌,從詩歌內容中思考詩人從第一節“輕輕的”來去身影中讀出了對康橋怎樣的情感?從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形象? 詩人回憶昔日康橋時光又體現了怎樣的情思?明確詩人對康橋難舍難分的離別情,對往昔無限的歡喜和眷戀之情。詩人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達到情感抒發的高潮。
(四)品讀課文,感悟寫法
這里我引導學生回顧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并將復習的古詩的送別詩與本詩對比,引導學生說出在送別的對象上兩者有什么不一樣呢?明確其他是送別的大多是人,本詩送別的是自然景物。從中感受詩歌獨具一格的特色。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教師總結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再別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感想。最后布置作業:搜集一首你最喜歡的離別詩,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小型的詩詞朗誦會。
《再別康橋》說課稿3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聯想鑒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別康橋》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說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說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說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
①采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
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說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師根據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②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③老師點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說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回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后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系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于①了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著“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煉,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后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筑美。
“音樂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里可以點到為止。
6、作業:(2分鐘)
①嘗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②課后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復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了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范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①齊讀:了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②請一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③學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并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④聽名家誦讀
⑤老師結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并范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仿佛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艷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仿佛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⑥小結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①課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篇鑒賞短文。
目的:因為在第一課后寫過《老馬》的鑒賞短文,所以這里繼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②背誦《再別康橋》
③完成《固學案》相關練習
八、說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舍、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橋》說課稿5
一、 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教材研究
1、學情分析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于必讀課。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學目標
由于本詩是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在其它書籍和網絡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加上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及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位成:
認知目標: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工具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自主探索、協作創新的能力。(研究性)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并不陌生,但是他們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和對大語文環境下自主學習能力的缺失,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通過意象體悟詩人情感的鑒賞能力及查詢收集、整理歸納、協作探索的能力。
三、說教法
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中的認知目標。
發現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四、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 :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鑒別、協作探究
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五、說課過程(結合課件)
1.導入新課
結合本單元幾首詩歌,由復習舊知導入。
2.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誦讀體味(教學重點的解決)
先讓學生自由朗誦。要求學生談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教師稍加點撥,答案不需標準,只要整體把握正確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導朗誦并結合作者獨特的人生際遇分析本詩所體現的詩情和藝術上的“三美”,從而達到準確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這種引導是循序漸進的,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4.鑒賞品評(教學難點的解決)
物象——意象----意境: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
5.知識鞏固遷移
為了拓展學生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件進行復習,自學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并進行比較賞析。
《再別康橋》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一篇現代詩歌。這首詩以其優美的語言、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意境,成為中國現代詩歌的經典之作。通過學習這首詩,學生能夠領略到現代詩歌的魅力,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
二、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理解詩歌的意象和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情感脈絡。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誦讀、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對康橋的深深眷戀和不舍之情,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三、說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義,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2.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復雜的情感,理解詩歌的主題。
四、說教法
1. 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體會詩歌的情感。
2. 問題引導法: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 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
五、說學法
1. 自主學習法:學生自主預習,查閱相關資料,初步了解詩歌內容。
2. 合作學習法:小組合作討論問題,交流觀點,共同解決疑難。
3. 探究學習法:深入思考,探究詩歌的內涵和藝術特色。
六、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播放一段康橋的風光視頻,然后提問學生:“看到這樣美麗的景色,你們想到了什么?”從而引出課題《再別康橋》。
2. 初讀詩歌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教師范讀,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和詩歌的情感基調。
3. 分析意象
引導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如“金柳”“青荇”“潭水”等,并分析這些意象的特點和象征意義,體會詩人的情感。
4. 體會情感
組織學生討論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是怎樣通過意象和語言來表現的。
5. 誦讀詩歌
學生再次誦讀詩歌,注意情感的表達和聲音的抑揚頓挫。
6. 課堂小結
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和情感表達,強化學生的理解。
7. 布置作業
讓學生模仿《再別康橋》的寫作手法,寫一首關于離別的小詩。
七、說板書設計
黑板中間寫上課題《再別康橋》,左邊寫詩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義,右邊寫詩人的情感。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再別康橋》說課稿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堂是《再別康橋》。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詩兩首其一),選自《徐志摩全集》。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對現代新詩進行學習,關于如何來鑒賞詩歌,單元導語也給了我們清晰的建議,即“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我就是在這樣宏觀的框架下來建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同時,我們每一課著重講框架中的一至兩個知識點(《沁園春長沙》意象、知人論世;《雨巷》意象、音樂美;《再別康橋》、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從而更系統地完成本單元的整理教學目標--“把握新詩的藝術特征、掌握鑒賞新詩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嘗試寫寫現代詩”。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重點字詞(7個);
②對“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愛、自由、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④學會分析每節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夢、夏蟲、云彩”和詩人想借之表達的情感;
⑤理解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并學會分析本詩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有感情的分層次誦讀,讓學生感受體驗詩的意境和形象;
②采用多媒體教學(精選劍橋大學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詩人的康河情結;
③圍繞本詩,進行拓展閱讀,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偶然》、《你是人間四月天》,引導學生課下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使學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②使學生了解“詩意的棲居”不僅僅是一句高雅的口號,更是值得我們為之付諸實踐的道理。
教學重點:
①重點字詞的積累;
②把握“三美”的詩歌理論;
③對本詩“意象-情感”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對“三美”詩歌理論的理解。
三、【說教法】
本堂課主要采用了興趣導入法、講解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通過分層次朗讀、課堂討論、重點識記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詩
五、【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設計:
學生三分鐘演講來導入新課:
1、上周假期作業是現代詩創作,劉媛媛同學提前在同學們的作品中選擇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現代詩(王真的《陌上花開》)來進行點評和分享。
2、這首學生自己寫的原創小詩,其中也運用到了“三美”的美學主張,為我們《再別康橋》的學習也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
3、同齡人始終是同齡人最好的榜樣。讓學生來幫助老師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
(二)分層次朗讀設計:
1、齊讀:清除閱讀障礙,領略詩歌原味。
①勾畫重點字詞
②標出節數、韻腳
2、抽讀:每個學生讀一小節,給更多學生展示的`平臺。
自選一個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形式),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讀:聽名家配樂朗誦,感受本詩的畫面美。
請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跟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去想象徐志摩筆下如詩如畫的康河美景。并談談哪一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老師跟隨學生所描述的畫面,共同討論每一節詩的精彩之處。學生未提到的詩節,老師稍作補充。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本堂課盡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主動地走進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的世界。
老師要明確的每一節的重點,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第一節:實寫自身悄悄到來和離別康橋時的情思。
1、三個“輕輕的”連用,有何表達效果?
①情感:為全詩奠定了輕柔纏綿的感情基調,寫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橋的寧靜。
②節奏:疊詞的連用,使本詩的節奏更加舒緩、音韻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輕柔、飄逸、自由、絢爛
(西天------------云彩)
輕輕作別
(淡淡的離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類和表達效果
柔媚、美麗、嬌羞
(金柳------------新娘)
心頭蕩漾
(迷戀、摯愛)
第三節:寫康河的水草
1、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擬人】
表達效果:
①賦予青荇以人的神態,形象地寫出了青荇對詩人的熱烈的歡迎
②“招搖”一詞也寫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康河-----------青荇)
游游招搖、甘心
(自由追求、依戀之情)
第四節:寫榆陰下的清潭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間變化:下--上--下
動靜結合:靜--動--靜
虛實結合:清泉 vs 虹/夢
絢爛、靜美
清潭----------虹/夢
揉碎、沉淀
(眷戀、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節:詩人流連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這一節畫面感極強,像電影里的鏡頭一般
2、“尋夢”
康橋之夢?
求學之夢?
愛情之夢?
借此補充本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愛、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斕、絢爛、美好
長篙----------尋夢
漫溯、滿載、放歌
(情感的高潮)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
1、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轉喜為悲),思考:為什么此時“我不能放歌”?
因為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從美夢中醒來,回到清冷的現實,離別之傷襲上心來,哪還有心情放聲高歌。
2、夏蟲也為我沉默【擬人】
悄悄的別離
夏蟲----------沉默
沉默的康橋
(回到現實、轉喜為悲)
第七節:呼應開頭,最后點題。
結合課后習題,解決第三題兩個重要的知識點:
1、徐志摩的這首經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結合中國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對其進行鑒賞:
①音樂美(語言)節奏、韻律
節奏感( 疊字) 韻律美 (押韻)
②建筑美(形式)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全詩七節、四行一節、每行字數相近、
錯落排列、回環呼應
③繪畫美(意象、意境)
“云彩 金柳 夕陽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豐富、視覺美感;意境優美
2、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及其表達效果:
①強化了真摯的情感:第一節和最后一節,語意相似,結構相同,個別字詞稍作改動,都表達了詩人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與纏綿悱惻的情感,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的情緒始終繞在心頭。
②創造了深邃的意境:詩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懷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詩人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輕輕的到來又悄悄的離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無不蘊藏著詩人對康橋的濃濃情思和依依不舍。這種淡淡的詩味和濃濃的情思,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間。
總結:請學生來為我們總結一下本詩的大致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這是一首抒情意味極濃的詩,首節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舍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輕柔纏綿的基調;中間四節描繪了康橋迷人的風光,滲透了詩人無限的情思,第六節是一個過渡,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最后一節只將第一節稍做改動,進一步深化了離別的心緒。
《再別康橋》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于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游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說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但由于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說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說一說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導入:的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通過這樣的導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閱讀期待。
接下來,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并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并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于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泄,而是側重于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么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里,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系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么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復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系。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嘩,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后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于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贊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閱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并與本詩進行比較。
《再別康橋》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教材把它列為講讀課文。這首《再別康橋》是二十世紀最出色的別離詩,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的表現了徐志摩的這種風格特點。
根據對教材地位與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維目標:
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寫作背景,感知本詩意境。
2.有感情地朗誦本詩。感受本詩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感受詩人對康橋的濃濃不舍之情。
依據以上對于教材內容與作用的分析以及對于教材目標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我認為本課的重點是感知本詩意境,了解本詩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教學難點是感受詩人對康橋的濃濃不舍之情。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誦讀和鑒賞有一定的基礎,讀著這樣一首詩歌,他們會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準確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所以,我的上課的重點放在“誦讀美感”和“賞析意象”上,在誦讀中引導學生感受《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和繪畫美。通過賞析意象,體會由這些獨特意象營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傷的別情,感受《再別康橋》的意象美、情感美。
三、說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這節課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
1.閱讀感悟法,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設計有目的、有梯度的閱讀實踐。
2.啟發法,提出問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說學法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最大程度上體現課改精神,因此,在本堂課中我將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朗讀、合作討論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體現“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學習本文,把握文意。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情感
課堂初始,播放舒緩的音樂,并用語言渲染。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既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也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勸慰。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我們現在就來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領略一下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
這樣的導入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課未始,興已濃”的效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引導學生介紹、了解徐志摩生平,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中傳達出的思想和情感。其次,在學生能夠流暢朗讀的基礎上,教師范讀并指導學生劃分出節奏,讓學生體會格律詩逐節換韻的音樂美。
最后,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本詩的圖畫美,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入到研讀環節。
(三)研讀課文,深入分析
此環節是本課的核心環節,旨在鍛煉他們概括文本和表達的能力,對文本內容的準確把握也為他們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1.繪畫美
為了更好地實現“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鑒賞詩歌”這一教學目標,我會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的基礎上找出作者都與哪些意象一一告別?進而引出“金柳、青荇、潭水”三個主要意象。接著,從“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入手,引導學生自由合作探究,感受作者筆下的流水、水草所營造的安閑、自在的境界,體會徐志摩對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
然后,我會順勢提出一個問題作為這一環節的小結:“本詩如何體現繪畫美?”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依次感受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畫面,感受畫面的動態美和立體美。最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邊讀邊想象畫面。
2.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朗讀本詩第一節和最后一節,并在小組內討論:“第一節和最后一節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回憶《詩經》中“復沓”的寫作手法,感受這種手法用在現代詩歌里體現出來的前后呼應、結構圓合、富有節奏的特點。除此之外,我還會引導學生將該詩與《雨巷》比較韻腳,體會詩人徐志摩追求的韻律跳動的美感,使整首詩像一首歌,朗朗上口,悅耳動聽。
3.建筑美
這一環節,我會先拋出幾個問題:“這首詩一共有幾節?每一節有幾行?每一行的字數有何特點?這么寫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以同桌交流的方式解決,我會最后進行檢查反饋,旨在讓學生體會詩歌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劃一的特點,給人以美感。讓學生切實感受這種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建筑美。
(四)鞏固拓展,提升認知
在學生整體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適當拓展,可使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會引導學生試著將課文第二、三、四節改寫成散文。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感受現代詩歌與散文之間的異同點,并能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情感。
(五)歸納總結,深入理解
該環節我會引導學生自由談學后感,旨在讓學生感受徐志摩先生的詩歌成就和短暫卻絢爛的一生。讓學生小結而不是老師,體現了新課標“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六)實際演練,分層作業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并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基于此,我設計了分層的作業,以期達到“課雖下,趣仍濃”的目的:
1.想想離別母校會是怎樣的心情,仿照《再別康橋》嘗試寫一首小詩。
2.嘗試寫現代詩歌《故鄉的______》表達對故鄉、童年的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