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精選5篇)
幼兒期是人一生發展打好基礎的一個重要階段,家庭是幼兒生活和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最深刻、持續時間最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精選5篇),供大家分享。
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1
圖圖(化名),是一位男孩,獨生子,家庭條件比較優越。自孩子出生就成為家里的焦點,家里人都希望他長大后能有一番成就,能夠揚名立萬,為家族爭光。
這個孩子自一年級入學的第一天,我就發現一些問題。首先孩子是爺爺奶奶送到學校,再送到班級。爺爺背書包,奶奶拿著早餐奶,到了教室后,這個孩子還是要爺爺奶奶陪護。孩子什么也不做,不和其它孩子說話和玩耍;就是孩子發的作業本,也是奶奶幫他收拾好。一個星期了,每天上午奶奶都在教室門口守候,否則孩子下午便不再來上課。
我發現這個情況后,及時與爺爺奶奶溝通,并單獨找孩子談心,鼓勵孩子自己能行。最后,孩子同意自己一個人留在學校,不過條件是我答應他在學校有任何問題會幫他解決。一點時間后,我發現圖圖的書包里經常放著零食,有時還有零錢呢。一問情況,原來是孩子的父母作為其到校上學的“談判條件”……
這里的圖圖為什么有著這么多的問題呢?首先,家長沒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獨立意識,總是想著為孩子做好事,認為孩子還小,孩子就是孩子。殊不知,這樣容易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養成生活惰性。其次,過分溺愛,隨意在生活中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不論孩子做事對錯都給予滿足,從而使孩子自我意識過強,長期以往,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孩子當然會缺少明辨事理的能力。印度作家泰戈爾說過:“鳥翼系上黃金,這鳥兒永遠不再天空翱翔。”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不可以以利益驅動,不能把成人的功利主義帶到教育中,讓孩子覺得實際利益是做好事的保證,這樣孩子從小會出現價值觀偏移,將來極有可能誤入歧途。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學會放手,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自然成,說的就是此理。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求,可以滿足,但一定要合情合理;不能滿足,就一定要說明原因,讓孩子接受現實。此外,家長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一定要用積極的、正面的、最好的影響孩子,讓“正能量”滲透孩子的思想意識中。
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2
中四班張任弛家長
幼兒剛入園的會出現諸多不適現象。
不適應癥一:寶寶哭鬧難入園。
有的孩子入園特別難,哭天喊地,還有的孩子抱著家長的腿就是不讓家長走,搞得家長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長聽到孩子哭鬧很不放心,便躲在墻角、門后、窗外觀望,還有的家長為防孩子哭鬧,送孩子上幼兒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長時間將孩子留在家里。
分析與建議:家長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給大人看的。家長送完孩子后要趕緊離開。其實家長走后,孩子大多停止哭鬧,因為老師有許多平息孩子情緒的辦法。家長的心不要太軟,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長就要堅持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中斷。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該上幼兒園了,就像媽媽上班一樣,這是任務。”千萬不要說“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等灰色的語言,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幼兒園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路上,不要反復叮囑孩子要守紀律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好等,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望園心怯,甚至產生焦慮情緒。
不適應癥二:回家以后發脾氣。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后,變得愛發脾氣、鬧情緒,家長就以為孩子在幼兒園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對此不知所措。
分析與建議:孩子在家里習慣了任性而為,初入幼兒園,對于諸多規距難以適應,如想玩玩具時老師不讓玩,不想睡覺時老師非讓上床。而回家后,就徹底放松了,發一點小脾氣也很正常。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先不要去管他,讓他把脾氣發出來,然后再去安撫,并講清道理。如果孩子哭鬧得異乎尋常,家長要主動與老師溝通一下,向老師問問孩子的情況,看看是不是老師表揚別的小朋友而沒有表揚自己的孩子引起的,以便讓老師多給孩子一點兒鼓勵,進行正面教育。對于有的孩子無原則的哭鬧,家長千萬不能一味遷就,要有原則,不該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去做。但孩子哭完,要給孩子喝點水,以免上火。
不適應癥三:穿衣、如廁都不會
有些家長,特別是老人,對孩子太過溺愛,孩子在家里的所有事情一律包辦。這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后,連吃飯、穿衣、如廁都不知如何應對。
分析與建議:在孩子1歲半到兩歲的時候,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試著讓孩子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入園后結合幼兒園的要求,家長要配合幼兒園的老師,教孩子學會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飯,認識自己的衣服、鞋子等。同時,教孩子學說一些日常生活用語,使孩子能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如:餓了、渴了、熱了、上廁所等;該說話的時候要講話,有事情要大膽地告訴老師。這樣可以使家庭教育與園中教育協調一致,還可以讓孩子產生自信心。
不適應癥四:幼兒園里不午睡
有的孩子不習慣在幼兒園午睡,自己沒睡好,還影響了其他小朋友休息。
分析與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帶一個在家常玩的、心愛的寵物玩具,孩子抱著它睡覺,可以減少孤獨感。在小朋友都午睡的時候,讓他幫老師做點事情,然后跟他說,如果你不來幼兒園,老師會想你的。如果你睡醒午覺再能幫老師分水果,那就更好了,老師會謝謝你的。
不適應癥五:缺乏朋友孤獨少語
入園前跟小朋友接觸少的孩子,入園后難以融入到小朋友之中,不愿參與游戲,群體生活似乎與他無關,表現比較孤獨。
分析與建議:家長可利用入園和離園時間,讓孩子認識本班的一個或者幾個小朋友,互相介紹后,鼓勵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時,家長主動請老師幫孩子介紹一個活潑大膽的朋友,讓孩子活潑起來。在家的日子,家長要盡量找一些鄰居的小朋友跟孩子玩,培養孩子的群體意識。總之,家長要多給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時間一長,孩子熟悉了幼兒園,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了。
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3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環境是幼兒園和家庭,但家長們往往把幼兒園當做了教育幼兒的主體。但其實這是很片面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有不同的特點,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缺陷。而家長應該重視的不僅是幼兒園環境,還應該有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家庭環境。
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每個幼兒是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與其他幼兒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然后在幼兒園中教師往往按著普遍的大眾的教學方法教導著每一個兒童,在幼兒園中存在很多性格不一,習慣不一的幼兒,但是老師只能在照顧大部分幼兒的前提下花較少的時間對個別兒童進行特別指導,這往往是不夠的,于是便出現了家園合作,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等一系列的活動,都是為了對幼兒實行更好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實現家園合作。使幼兒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發展。
在一方面,在實施計劃生育后,我國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不一定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難免對幼兒有所溺愛和驕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兒表現出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在家庭這個小環境中,家長忽視了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這個社會環境后,所暴露出來的不良行為習慣就會引起小朋友間、家長與教師間或家長之間的矛盾。對此大家都抱怨重重又苦無良策。我們只有意識到孩子所表現的不良行為習慣會對孩子今后的身體、學業、人際關系有多么重要的負面影響,才能明白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決心采取行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不良行為是正常現象,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使情況惡化。比如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兩個孩子在幼兒園發生了爭執,更多表現出來的不是寬容不是理解,更多的認為自己沒錯,都是對方的錯,然后在幼兒園的大環境中,這樣的問題是容易被忽略的,這便需要家長的合作,需要家長配合并在家庭中就要對幼兒進行教育,使幼兒有寬容理解的心態。因此,家庭教育在矯正幼兒問題行為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特別對于幼兒來說,0~6歲是一個人性格行為形成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兒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滿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養,兒童就會成為人格健全的人,否則,兒童可能會出現行為障礙、人格缺陷等問題。0~6歲時期,家庭是幼兒主要的生活環境,父母是幼兒接觸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兒行為問題發生中起著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讓人不太滿意。因此,通過探討家庭教育方式對幼兒行為的影響,使我們對這一問題有一個清醒、全面的認識,對于防止幼兒行為問題,形成幼兒健康人格有著重大的意義。
并且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長期性,全面性等特點。首先是啟蒙性,幼兒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點都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幼兒生長的首要環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不同的,孩子在沒有上學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形成、智力發展、品格形成至關重要。比如說小孩愛發脾氣,如果開始引導好,他就變得比較平和,就會變成他穩定的人格個性,如果啟發引導得不好,他就變得脾氣暴躁,逐漸形成了愛發脾氣的性格。第二便是長期性,家庭教育的時間最長,遠遠超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隨著孩子從出生、上小學、初中、高中、上大學、參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個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和家庭的距離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響仍然存在,家庭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學校教育還要深遠。第三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內容極其廣泛。學校要管的,家長要管,學校不管的,家長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愛好、審美等都離不開家庭對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蓋面很寬。正是因為家庭教育具有這些特點,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
那么家長應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家庭教育呢?不是說是要讓幼兒在家庭中學習多少知識,掌握多少數字語言,做多少作業,而是應該從各個方面對幼兒進行引導和習慣教學。
那家庭教育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呢?什么是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養方式指的是父母對待孩子比較穩定的教養觀念和已經習慣的教育行為。它是指父母在撫養子女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傾向,是對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征概括,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經研究發現有這樣幾種類型:積極型、嚴厲型、成就壓力型、溺愛型和極端行。最后概括分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民主型:這類家庭教養方式的家長會給孩子一定自主權利,滿足孩子合理要求,正確對待孩子犯錯,家庭成員間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對子女既有約束,又有鼓勵。這種民主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自尊、自信、自律性強,具有創造性,社交能力強,具有成就動機等良好社會適應性的個性特征。而民主型教養方式對幼兒個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的交往需要溝通和交流,溝通是聯結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紐帶。民主權威型的父母就牢牢地抓住了這一點,他們不管自己工作有多忙多辛苦,每天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陪他們玩游戲,聽他們講各種有趣地事情,給他們說故事,和孩子成為朋友,讓幼兒與家長之間不再有隔閡,彼此的心靈靠得更近。幼兒與父母有了良好的交流與溝通,就會變得開朗、外向,愿意自我表現并會對自我進行肯定。幼兒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是一個循序漸進地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一個經過努力就能達成的目標,會使幼兒的自信心大增,變得積極向上
權威型:權威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無視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錯,過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經常懲罰斥責孩子。這種教養方式以家長說了算,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的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他們在學校中卻有較好的表現。在權威型家庭中充滿著嚴肅的命令、規范和要求,父母對幼兒的行為有著絕對的控制,他們不能隨意做自己喜歡的事,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久而久之,幼兒就會習慣性地、盲目地按父母的指令做事,逐漸失去自我和喪失自信,遇事后只能習慣性地等待著父母替自己解決,而不會主動去處理問題,最后只能成為父母個人意愿的"執行者"和思想的"代言人"。權威型的家長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行事,很少或根本不會從幼兒的發展特點出發。他們總是一廂情愿地讓幼兒學這學那,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極大地期待和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人中龍鳳",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都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于是當孩子沒有能達成父母的這些希望時,他們就會恨鐵不成鋼,對孩子大聲責罵,甚至是奉行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面前會越來越"乖",而在外面則會變得越來越霸道,欺軟怕硬,他們相信暴力才能解決問題。
溺愛型:溺愛型的父母對孩子表現出很多的愛與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提要求和對其行為進行控制。這類家庭教養方式的家長經常嬌慣放縱孩子,遷就孩子任何要求,遷就孩子的錯,一切為孩子代勞,在孩子心目中沒有威信。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表現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們的要求不能被滿足,往往會表現出哭鬧等行為。對于父母,他們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當今的幼兒,不可否認他們是聰明的、機智的,對外界事物有著很強的接受力和適應力,但在看智力的同時再來看他們的生活能力,卻是如此的不堪。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5、6歲的孩子還需要父母在后面追著喂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不會自己系鞋帶,曾經有一個幼兒點心吃橘子的時候他竟然連皮一起咬,問他為什么,他說:"我不會剝,不知道怎么剝,在家都是媽媽剝好喂我吃的。"想一想,這就是我們社會未來的主人,這樣的主人如何能肩負起社會的重責?幼兒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對任何事都有興趣,都想弄個究竟,而當孩子想去嘗試和探索的時候,往往就會遭到嬌慣溺愛型家長的阻攔。老師組織小朋友用粉筆在地上畫畫,所有的小朋友都畫地很高興,只有欣欣小朋友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粉筆丟在一邊,老師問他:"為什么不畫啊?"他說:"媽媽說:'粉筆很臟,不能玩。'"老師突然發現欣欣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他不會搭積木,不會小
兔跳跳,不善于想象,欣欣說:"媽媽都不讓我這么做。"是啊,父母的一句不允許,阻擋了幼兒嘗試與探索的道路,湮滅了幼兒的無盡得想象,也阻礙了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忽視型:這類家庭教養方式的家長不干預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優缺點,孩子的事自己定,不過問或者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適應障礙,他們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較差。現在的生活節奏在不斷地加快,社會競爭壓力在不斷增加,這就迫使許多年輕父母要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自己的工作上,于是對于幼兒的關心就少了,有的父母認為只要滿足幼兒的物質要求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計。可是他們是否知道,幼小的孩子并沒有很強的名牌意識,他們覺得有的吃有的穿就可以了,在物質方面并不會刻意去追求什么,而在情感方面他們卻要求的很多,他們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和他們一起玩,一起說話,需要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這是任何物質所無法取代的。文文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于是便將他托付給奶奶撫養,雖然經常看到文文穿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也經常帶高檔的玩具來幼兒園,但卻很少看到他笑,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個人躲在角落里。文文奶奶說:"文文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難得回來幾次,雖然他們常常給文文寄回來漂亮的衣服和高檔的玩具,但文文卻一點也不開心,只有在爸爸媽媽回家的那幾天才能看見文文發自內心的開心和喜悅。"像文文這樣的孩子由于得不到親情地關愛,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關心他人,交不到朋友,變得不和群和孤僻。
在這幾種教育方式下,我們更倡導與建議家長采用民主權威型,幼兒才能形成自信、樂觀、向上、獨立、寬容、勇于創新的個性,才能健康地成長。因此,父母在尋求合適教養方式的時候,一定要以幼兒為前提,為幼兒提供自由發展的機會,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對幼兒合理施愛,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作用,并將不同的教養方式融合使用,才能讓幼兒健康成長和形成優良的個性。
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4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受到挫折,父母要及時疏導,幫助他們調整情緒。鄭州心理咨詢中心專家給出以下四種方法:
(1)情緒宣泄法。當孩子感覺心理受挫時,父母要及時采取合理的方式,通過正常的途徑,讓他們釋放,保持心理平衡,不鉆"牛角尖",不走極端,引導他們"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如可通過交談傾聽,還可以借助各種活動,將因緊張情緒所積累的能量排遣出去。
(2)遷移法。父母要盡量使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活動上去,暫時避開挫折情境,如讓其回憶一些愉快的事,也可聽聽音樂、打打球、散散步等。
(3)心理咨詢法。父母可以通過找專業心理咨詢機構進行心理咨詢,對孩子的內心沖突和苦惱給以分析、研究、勸解、安慰、鼓勵,減輕其情緒壓力,改變其認識問題的方法,用新的、正常的經驗代替舊的、反常的經驗,使孩子擺脫矛盾,恢復心理平衡,并幫助孩子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取得更有效的發展和成就。
(4)父母要不斷調節自己的心態,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孩子施以心理教育,教育孩子保持一顆平常心。父母可讓孩子多與同學交往,通過平等相處,使孩子感受同學身上值得自己學習的優良品德,在為同學服務的過程中體驗一種奉獻的幸福,面對分數和榮譽學會淡然處之、互相謙讓,以培養自己豁達而淡泊的心境。
其實挫折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方法,讓孩子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困難,教會他們如何應對挫折和困難,這比讓孩子考100分對孩子更有用。
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5
啟蒙性:教給幼兒的東西,必須是周圍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具體的、形象的、初步的、淺顯的`東西。
復雜性:復雜性首先是指家長對孩子不僅有撫養的任務,還要通過教育,使幼兒在體育、智育、德育、美育諸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其次是指幼兒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在成長變化中,而家庭內外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要教育他們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親切性:因為父母與子女是血緣關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潑可愛,家長對幼兒有著天然的溫存、體貼之心,親切、輕柔的話語和動作。
生活性:孩子是隨著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過程是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過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點之一。細致性:幼兒的行為表現,看起來都是些具體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關系著孩子的發展。家長應給予細致的照料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葉。權威性:親子情感,子女在生活上對父母的依賴,以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幼兒家庭教育具有權威性。
幼兒家庭教育"三克服"
家庭教育是完成幼兒心理和行為塑造的重要環節。應該說每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會不會愛卻是需要學習的。特別是如何克服家庭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是每一個家長都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一要克服不講究教育效果。家長在對幼兒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講究教育的效果。父母同孩子交流過程中,應多提建議少命令。一忌嘮嘮叨叨。不要對孩子三叮嚀,四囑咐,左說右講,以至讓孩子對家長正確的行為指導,產生逆反心理,或是對幼兒的自信心產生影響,達不到教育的目的。二忌脾氣急躁。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用成人的心理衡量幼兒,不能因孩子一時不能理解某個問題,就訓斥或責罵。這樣易使孩子形成對家長的"仇視",把家長放在孩子的對立面。三忌前后不一致。家長的觀點不要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不然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產生是非標準的模糊。家長要學會運用家庭教育中的靈活性特點,對孩子從情感入手,采取遇事施教,小處啟發等方法。
二要克服重智育輕德育傾向。眼下越來越多的家長讓孩子參加諸如書法、美術、鋼琴等興趣班,在智力上投入較大的心力。這些方面,只要孩子有興趣,家長注意防止對幼兒教育過分超前、低齡幼兒教育高齡化外,其他也無可厚非。但同時不能忽視對幼兒的品德培養。目前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單向性輸入,養成孩子單向的愛,片面的愛,這種心理錯位,容易促使幼兒在家中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幼兒沒有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如果不加以糾正,孩子進入社會后就會產生交往困難。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僅要注重智力投入,更要注意孩子品德的培養,讓孩子學會愛和被愛。
三要克服不能擺正幼兒在家庭中的位子。要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子,既要考慮孩子年齡小的一面,
又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獨立的一面。從小培養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能力,讓他們有小主人的意識。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小,安排生活、學習等不把他放在眼里,要么不理不睬,要么高壓制服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家長對孩子的意見既要耐心傾聽并滿足合理愿望,又不姑息、遷就。不要無原則地迎合孩子的要求,更不能包辦代替孩子做的事情,隨機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慷慨、誠信、細心、整潔的良好習慣,促進孩子的社會化發展。
幼兒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則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啟蒙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尤其是對于嬰幼兒,不科學的家庭教育甚至會給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我們在這里為您提供的是一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則:
第一,平等原則。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種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培養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獨裁"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許多家長覺得辛辛苦苦賺錢養孩子,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必須服從自己,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要把孩子看做是與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尊重原則。
我們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們,有的家長只希望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而不能有自己的觀點或者申辯一下,否則就對孩子大聲呵斥,這種孩子長大后很可能是一個人云亦云的人,沒有自己的觀點,而且缺乏自信心。第三,感情交流原則。
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有書你讀,有飯你吃,有衣服你穿,還想什么?"但人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孩子和家長若沒話說,長期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尷尬。
第四,自由原則。
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第五,統一原則。
家庭的教育要和學校統一,否則孩子無所適從。另外,家庭成員之間教育的觀念要一致,否則孩子不知道聽誰的,結果就誰的都不聽。
第六,榜樣原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不良的種子。
第七,信任原則。
謊言是從不信任中來的。如果你從孩子小時候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
第八,寬容原則。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經常犯錯誤。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小錯大罵,大錯大棒伺候"。
第九,鼓勵原則。
許多家長有個壞習慣,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便說:"是不是偷看來的?"當孩
子成績差時又說:"你從來都是這樣差的。"盡管是很隨意的一句話,卻大大傷害
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多鼓勵孩子。
第十,方法轉變原則。
教育方法要隨孩子年齡的增大而不斷改變,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成長很快,家長們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總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來教育孩子,只要讓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樂觀,他(她)富有愛心,充滿信心,對前途滿懷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長。
【幼兒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相關文章:
批復案例分析10-31
家庭教育案例5則07-29
最優秀的家庭教育案例07-30
小學教育案例分析08-22
課文《掌聲》案例分析12-25
財務分析報告案例11-18
藝術教育活動案例分析09-01
過早教育的案例分析08-30
德育教育案例分析07-30
關于教育案例的分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