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

時間:2022-03-02 11:52:07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 我要投稿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精選20篇)

  剛上學的孩子,學習數學時有些會很困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他們講一些有關數學的趣味小故事,讓他們明白其實數學是源于生活的,激發他們學好數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精選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

  小歐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2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

  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這個8歲的小鬼怎么這樣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3

  陳景潤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閩侯鎮,他的父親陳元俊是一個郵電局的小職員。

  陳景潤到了上學的年齡,父母給他找了一所離家近的小學,送他去讀書。在所有的學科中,他特別喜歡數學,只要遨游在代數、幾何的題海中,他就能夠忘卻所有的煩惱。

  陳景潤平時少言寡語,但非常勤學好問,他總是主動向老師請教問題或借閱參考書。

  一個中午,最后一節課下了,陳景潤走出教室,回家吃飯。他從書包里拿出一本剛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教學書,邊走邊看。書上的內容像電影一樣一幕幕地閃現,陳景潤就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著精神的食糧。

  他只顧專心致志地看書,不知不覺偏離了方向,朝著路邊的小樹走去。只聽“哎喲”一聲,他撞到了樹上。

  抗日戰爭爆發初期,陳景潤剛剛升入初中,中學里的一位數學老師使陳景潤的人生之路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位老師就是曾經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師。有一次,沈元老師向學生講了個數學難題,叫“哥德巴赫猜想”,學生們“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

  沈元老師最后又說了一句話: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陳景潤聽了這句話后,內心不禁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這顆明珠嗎?”

  1973年2月,陳景潤的關于(1+2)簡化證明的論文終于公開發表了!“陳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數學界引起轟動,專家們給予他極高的評價。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4

  說起數學家中最出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天才的大數學家高斯關于高斯的故事,最廣為流傳的是“5050”。老師本來想用一道難題,讓全班的同學安靜一節課的時間,卻沒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兩分鐘就說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別和100、99、98結對子相加,就得到50個101,最后輕易就算出從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嗎?小高斯在三歲時,就已經學會計算了。有一天他觀看父親在計算幫工們的工錢,當他父親念叨了半天總算報出總數時,身邊傳來微小的聲音,“爸爸!算錯了,應該是這樣……”父親驚異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錯了。雖然沒有人教過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觀察,自己學會了計算。

  小高斯家里很窮,冬天,爸爸總是要他早早地上床睡覺,好節省燃油。可是高斯很喜歡看書,每次都帶著一棵蕪菁(像蘿卜的一種植物)。他把中心挖空,塞進棉布卷當燈芯,淋上油脂點火看書,一直到累了才鉆入被窩睡覺。

  高斯的進步很快,不久之后,老師就沒什么東西可以教他了。后來,高斯進了高一級學校,可數學老師看了他的作業后,告訴他以后不必上數學課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數學好,語文也非常棒,當他18歲時,為自己將來到底是繼續研究古典文學還是數學而苦惱,正在這時,他解決了一個困擾數學家兩千多年之久的問題“尺規作正十七邊形”,于是,他決定繼續讀數學系。

  有一個比喻說得非常好。如果我們把18世紀的數學家想象為一系列的高山峻嶺,那么最后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巔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紀的數學家想象為一條條江河,那么其源頭就是高斯。

  人們一直把高斯的成功歸功于他的“天才”,他自己卻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深刻和持續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會作出同樣的發現。”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5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許多搞笑的數學問題哦。

  一天,我的家人帶著我一齊去超市買東西,我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十分興奮。

  進入后,逛了一段時間,我們就拿了四袋洗衣液。在走到文具區時,奶奶問我需不需要些什么文具。我走到貨架前看了看……

  到了收銀臺,我們一共買了如下商品:四袋洗衣液,一袋18.5元;十包衛生紙,一包4.5元;一支自動鉛筆,一支2.5元;三支鋼筆,一支5.5元。

  突然,在結賬后,我的爺爺問我:“你最近不就是學了關于小數的知識么?此時能不能先用筆算出這天買的每種商品的總價,再算出一共花了多少元?”

  “能,怎樣不能?必須不會錯的!”我胸有成竹的回答他。

  說干就干。我拿了一張超市的廣告紙,再拿出隨身攜帶的筆,立即在空白處算了起來。

  我的思路就是這樣的:洗衣液一共四袋,每袋18.5元,所以直接用乘法就行了;衛生紙一共十包,每包4.5元,只需要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來算便行了;自動鉛筆只有一支,在最后時加上便能夠了;還有三支鋼筆,也用乘法來算。

  于就是,我算了起來。我先用4×18。5=74元(老師說過,整數乘一位小數等于一位小數,但如果兩數末尾相乘的得數末尾就是零,那么結果就就是整數)算出洗衣液的總價;之后,用10×4.5=45元(一個小數乘10,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就是這道算式的結果)算出衛生紙的總價;然后,又用3×5.5=16.5元算出鋼筆的總價。這天買的每種商品的總價都算出來了,該算一共花的錢了。一道綜合算式74+45+16.5+2.5=138(元)(在講小數加法時,老師個性強調過,列豎式時,相同數位要對齊)便算出了所有花的錢。

  當我把紙遞給爺爺并講了我的思路后,他直夸我聰明,我也樂開了花。

  我真誠地對大家說:“你們也好好學數學吧,難道不會受益終生么?”我想:學數學,真有用啊,我以后肯定會好好學數學的!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6

  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我們四周隨處可見,而它們的表面積也運用得十分廣泛。如,在你家里地上鋪地磚、木地板,在墻上刷的白漆,用玻璃做一個長方體的大魚缸等等,都需要用上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可是,在生活中該如何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呢?

  大家恐怕都知道,長方體表面積是“長×寬×2+寬×高×2+長×高×2”,正方體表面積是“棱長×棱長×6”。但是在生活中可不能就這樣生搬硬套,因為書上告訴你的是一般情況,生活中不是這樣,有時,可能不用六個面全算。比如,讓你給教室刷漆,人們常識性的只會刷上、左右、前后五個面,而你把公式套上去后,就可能連地面也給刷了,這個要注意。下面還有一個實例。

  健身中心新建一個游泳池,該游泳池的長50m,寬20m,深2.5m(也就是公式中所說的高),現在讓你貼上瓷磚,需要多少瓷磚?

  首先,咱們得分析這道題,當然,最好的方法是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既然是游泳池,肯定要求底面積,那就用長×寬求得底面積,大家可能會奇怪,為什么不鋪上面呢?因為上面是水,鋪上的話就不叫游泳池了。四周肯定也要鋪,用寬×高×2+長×高×2就得出需要鋪多少平方米的地磚了。

  所以,其最終結果是1625平方米的地磚。還要注意地磚和游泳池面積的平方米是否一致,不一致還要換算單位。所以說,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只是“半成品”,這其中的很多情況是需要你仔細思考的。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7

  蜜蜂沒有學過鑲嵌理論,圓形織網蛛也沒有學過對數螺線。但是正像自然界中的許多事物一樣,昆蟲和獸類的建筑常常可用數學方法進行分析。自然界用的是最有效的形式只需花費最少能量和材料的形式。不正是這一點把自然界和數學聯系起來的嗎?自然界掌握了求解極大極小問題、線性代數問題和求出含約束問題最優解的藝術。

  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于蜜蜂,可以觀察到許多數學概念。

  正方形、正三角形和正六邊形是僅有的三種自鑲嵌正多邊形。其中,對于給定面積來說,六邊形的周長最小。這意味著蜜蜂在建筑蜂房中的六角柱巢室時,比起用以正方形或三角形為底的棱柱來鑲嵌空間的情況,可以用較少的蠟和做較少的工作圍出相同的空間。蜂房的壁由大約1/80英寸(英制長度單位,1英寸合2.54厘米。譯者注)厚的巢室壁構成,但是能支持自身重量的30倍。這就是蜂房給人以沉重感覺的原因。大約14.5英寸8.8英寸的蜂房能儲存5磅多的蜜,而建筑所需的蠟只有大約1.5盎司。蜜蜂用三個斜棱柱截段構成六角柱,巢室壁交接處恰巧成120角。蜜蜂們同時在不同截段上工作,天衣無縫地筑成一個蜂房。蜂房是垂直向下建筑的,蜜蜂把它們的部分身體用作測量儀器。事實上,它們的頭起著測錘的作用。

  蜜蜂所擁有的另一迷人的工具是羅盤。蜜蜂的定向受到地球磁場的影響。它們能探測到地球磁場中只有靈敏磁強計才能辨別的微小漲落。這就是為什么一群蜜蜂在占據一個新的地點時可以在這新領域的不同部分同時開始建筑蜂房而并無任何蜜蜂領導著它們的原因。所有蜜蜂都按照與舊蜂房相同的方向為它們的新蜂房取向。

  在下頁圖中,可見巢室排得很緊密,蜜蜂已經用半菱形十二面體將端處蓋好。此外,蜜蜂所建室壁的斜度是13,這樣可以防止蜂蜜在端頂被蠟帽封蓋前流出。

  通信聯絡是又一個令人感興趣的領域。工蜂經過長途偵察回到蜂房時,以跳舞的形式發出一串代碼,表明它們找到的食物源的方向。它們能傳達食物的方向和距離。跳舞相對于太陽的定向提示食物的方向,跳舞的持續時間則指出距離。同樣令人驚奇的是,蜜蜂知道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一條直線。或許這是蜂線這一術語的可能來源。工蜂在花間隨意來去而采集到大量花蜜后,它知道取最直接的路線回到蜂房。蜜蜂是通過它的遺傳密碼獲得數學訓練的。從數學的觀點分析自然界的各個方面,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對于蜜蜂生活的這一瞥也不例外。我們在這里發現了材料和工作的最優化、平面和空間的鑲嵌圖案、六邊形、六角柱、菱形十二面體、幾何定理、磁場、代碼和驚人的工程技術。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8

  8月4日,我想和好朋友毛毛一起去看電影,由于擔心8月4日與上輔導班沖突,就想看看日歷,可是,新家沒有日歷,就讓媽媽翻看手機上的日歷,沒想到旁邊爸爸插話了:“根據你所學的知識,爸爸相信你能算出8月4日是星期幾。”我思考片刻,答:“今天是7月17日,星期天,7月共有31天,31-17=14,14÷7=2,剛好兩星期,8月1日就是星期1,那么8月四號自然就是星期四嘍。”媽媽忙趁熱打鐵都問:“那明年的8月4號會是星期幾呢?”我脫口而出:“當然是星期五啦!”

  “為什么?”

  “因為明年閏年,二月多一天唄。”

  “回答錯誤!手機顯示,明年的`8月4日是星!期!六——”

  這回輪到我犯迷了,明明二月多一天又不是多兩天,這剩下的一天是哪兒來的呢?一家人想了半天也沒想出準確答案,我左思右想,寫了滿滿一張稿紙但就是算不出準確答案,正在我愁眉不展時,突然,媽媽的一句話,改變了我的思路和想法。只見媽媽皺著眉頭,嘴里嘟囔著“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一星期有七天。”啊!我的思路是對了,但一周有七天這事我怎么忘了呢,今年的8月4日到明年的8月4日剛剛好是366天(因為明年是閏年),就讓366除以七,恰好余兩天,不是剛剛好在星期六嗎?我將想法告訴媽媽,媽媽非常是高興,我又開心的算出了我的生日和爸爸媽媽的生日在明年是星期幾,連明年大年初一是星期幾都算出來了呢!

  對呀,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你學會發現數學,研究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你一定會發現許多數學中的奧妙,刻苦鉆研,認真發現,數學一定提高非常快,讓我們一起去發現生活中數學的奧妙吧!

  爸爸打趣兒道:“晨晨,咱家日歷不用買了,你就當咱家的日歷吧!”暈!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9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如:推理問題、周期問題、植樹問題等等。數學王國真是奇妙無窮,但又往往讓你捉摸不透,甚至還會產生錯覺呢!

  記得在我讀幼兒園時,我非常喜歡邊爬樓梯邊數臺階數,我家當時住在六樓,每個樓層之間有18個臺階,每次離家和回家我都要牽著媽媽的手數臺階數,每次數的結果都是90級,媽媽還老夸我聰明呢。

  到讀小學時,我學了簡單的乘法后,不假思索地認為我每次回家上六樓應該爬108級臺階才對呀,因為住在六樓,每層有18級臺階數,根據乘法原理,6×18=108(級)。可我實際上每次只需爬90級臺階就到家了,當時我心里打了個大大的“?”號,不知何因。于是我帶著滿臉的疑惑問了我家的智多星―爸爸。爸爸聽后笑了笑,但什么也沒解釋,他牽著我的手來到了一樓,笑著說:“孩子,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家住在一樓,需不需要爬18級臺階呢?如果住二樓、三樓我們需要爬多少級呢?你再爬爬,體會體會。”聽了爸爸的話,我帶著“?”又體驗了一番。結果是一樓不用爬,二樓需爬18級,而三樓只需爬36級,我又如此這般爬到了七樓,爬了108級。通過這些體驗,我恍然大悟,尋到了其中的規律。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0

  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在生活中。比如說,上街買東西自然要用到加減法,修房造屋總要畫圖紙。類似這樣的問題數不勝數,這些知識就從生活中產生,最后被人們歸納成數學知識,解決了更多的實際問題。

  我曾看見過這樣的一個報道:一個教授問一群外國學生:“12點到1點之間,分針和時針會重合幾次?”那些學生都從手腕上拿下手表,開始撥表針;而這位教授在給中國學生講到同樣一個問題時,學生們就會套用數學公式來計算。評論說,由此可見,中國學生的數學知識都是從書本上搬到腦子中,不能靈活運用,非常少想到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從這以后,我開始有意識的把數學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有一次,媽媽烙餅,鍋里能放兩張餅。我就想,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嗎?烙一張餅用兩分鐘,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鐘,鍋里最多同時放兩張餅,那么烙三張餅最多用幾分鐘呢?我想了想,得出結論:要用3分鐘:先把第一、第二張餅同時放進鍋內,1分鐘后,取出第二張餅,放入第三張餅,把第一張餅翻面;再烙1分鐘,這樣第一張餅就好了,取出來。然后放第二張餅的反面,同時把第三張餅翻過來,這樣3分鐘就全部搞定。

  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媽媽,她說,實際上不會這么巧,總得有一些誤差,不過算法是正確的。看來,我們必須學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數學就應該在生活中學習。有人說,現在書本上的知識都和實際聯系不大。這說明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正因為學了不能夠非常好的理解、運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非常多人對數學不重視。希望同學們到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學深了,學透了,自然會發現,其實數學非常有用處。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1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數學,經常從人們身邊走過,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它,它為人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我們的班級中經常要使用到數學,例如算單元平均分、統計校園電費……等等數不勝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去購物,買過年吃的糖。超市里糖的花樣可多了,有脆皮糖15.80元一斤,牛皮糖10.50元一斤,牛奶糖8.00元一斤,酥酥糖23.9元一斤,巧克力糖21.9元一斤……但主要分為散稱和包裝。爸爸媽媽問我:“兒子,你期望買什么糖呢?”我望著玲瑯滿目的“糖果世界”,不知如何抉擇就是好,但我自幼喜好巧克力,所以我就選了巧克力糖。這時媽媽又給我出題了,他說:“那兒子,你說我們就是買散稱的呢,還就是買包裝的呢?”這我就摸不著頭腦了,立即心算起來:散稱的巧克力糖21.9元一斤,包裝的則58.9一盒。散稱的巧克力糖一包才10克,包裝的巧克力糖一盒就有1000克呢!但就是,單單看重量還不能決出勝負,就讓我仔細算算——其實算這個并不難,直接用1000克=1千克1千克=2斤58.9÷2=29.45(元)29.45元》21.9元所以散稱比包裝更劃算!我高興的把我得出的結果告訴媽媽,媽媽高興的點了點頭,夸我愛動腦筋,因此我也就成為了媽媽的"小會計"。

  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能從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變成一個個生動搞笑的數學題。我們常做的應用題,就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編而成的題目。這不,我又在做數學題時發現了一道趣題:

  大河上有一座東西向橫跨江面的橋,人透過需要五分鐘。橋中間有一個亭子。亭子里有一個看守者,他每隔三分鐘出來一次。看到有人透過,就叫他回去,不準透過。有一個從東向西過橋的聰明人,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最后透過了大橋。

  我初看這道題,一點頭緒也沒有,難不成坐船過去?這就是不可能的。此時難道走了一會往回走?唉,這好像行得通……

  我經過反復的計算,先想到了走到2分59秒的時候把頭轉回去,看守的人就會讓我往回走,這樣不就過去了嗎?之后又想了一會,得出只要在走了2分30秒至2分59秒的時候往回走(最好不要到2分59秒的時候走,因為可能你還沒轉過頭來,看守的人就發現了。),就能夠成功過橋。

  大家肯定都會說這么容易的題誰都會做,我拿出來吹噓什么?不,這樣貌你就錯了,我并沒有在炫耀自己,我就是在告訴大家數學在于聯系生活思考,在于全心全意去領悟,而不就是拿著別人的成果炫耀。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2

  曾經以為生活就是一根線段,簡捷而單調,兩個端點就就是家和學校。每天清晨,在緊張的自行車鈴聲中,背著書包,跨進學校的大門,開始了一天的學習旅程;傍晚,伴隨著“回家”的薩克斯樂聲,此時我收拾起零亂的文具,背著越發沉重的書包回家。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逐漸知道了:生活其實就是個多邊形,復雜而又豐富。果園里,燦爛的桃花,嬌艷的杏花,雪白的梨花下,不時傳來銀鈴般的歡笑聲,我們的身影與花相映,人比花嬌,花比人艷。恩,生活就是個三角形!書城里,我努力搜尋著自己的目標,那一部部長方形的“大塊頭”都就是我的摯愛。啊,生活還就是個四邊形!田野里,和朋友們一起嬉戲,捉蝴蝶,聽蟲鳴,賞花開……這時,我忽然感到:生活就是五角形、六邊形……

  在這么多形狀中,我最喜歡圓形。

  圓,所有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最富有創造性,最富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意的圖形。我追求完美。什么事都要求盡善盡美,就像圓一樣。所有學科我都要爭做第一,語、數、外,理所當然,甚至就連女孩子們最怕的體育我也要一爭高下。我富于想象、創造。每一道數學思考題我都想別出心裁,都想得出與老師不一樣的解決方法,就像圓一樣,一個圓心,無數的半徑。因為只有不停地想象,不斷地創新,我們的未來才更寬廣!我廣交朋友。“手拉手”的小伙伴,我有一大堆。陜西、昆明,都有我的朋友,每到屬于我們的節日,我們都會給對方一份真摯的祝福,此時即使遠在天涯海角。“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像圓心與圓上的點一樣,心心相印。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們祈盼團圓,追求團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不可能事事圓滿,就像圓心就是固定的,而半徑就是無窮的,就是要我們自己去努力拓展的。

  讓我們用無限的半徑去畫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圓吧!朋友,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3

  今天真是個好天氣!我和媽媽準備去小區對面的嘉盛廣場買東西。

  來到嘉盛廣場的信和超市,媽媽要買一瓶洗潔精,于是,我們就走到了洗潔精專區。這時,媽媽對我說:“我現在要買一瓶柑橘位的洗潔精,這里有不同重量。考考你,那種最實惠。我就買最實惠的那種。”我心想:這有什么難的,我看一眼就知道了。我一眼掃過去,排除了非常多瓶,只剩下兩瓶了。

  我思索了一下,仔細的端詳著,發現雖然兩瓶洗潔精的大小都差不多,可是包裝紙上寫著的重量是不一樣的:一個寫著1.5千克;另一個寫著1.3千克。而它們的價格都是12元,當然是1.4千克的那瓶便宜一點啦。我對媽媽說:“這瓶最便宜,就買這瓶吧。”這時,媽媽拿著另一瓶洗潔精笑嘻嘻地對我說:“這瓶1.5千克,12.9元,這瓶最便宜。”我仔細一看,原來那是超級特價裝,哎呀!失算了。

  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一不小心就會出現錯誤,我們一定要學好數學。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4

  有一天,我跟媽媽去逛商場。媽媽進了超市買東西,讓我站在付錢的地方等她。

  我沒什么事,就看著營業員阿姨收錢。看著看著,我忽然發現營業員阿姨收的錢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非常奇怪:人民幣為什么就沒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趕快跑去問媽媽,媽媽鼓勵我說:“好好動腦筋想想算算,媽媽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細地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我高興地跳了起來:“我知道了,因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隨意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樣可以組成30元、40元、60元……”

  媽媽聽了直點頭,又向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只是為了能隨意組合的話,那只要1元不就夠了嗎?干嗎還要2元、5元呢?”我說:“光用1元要組成大一點的數就不方便了呀。”這下媽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夸獎我會觀察,愛動腦筋,我聽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歡吃的冰激凌還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訴其他的小朋友: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你多留心觀察,多動腦思考,你就會有非常多意外的發現,不信你就試一試!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5

  今天,我爸爸要從北京出差回來了,因為沒有從北京直達泰興的飛機,他只能乘到南京,于是我和媽媽便要到南京祿口機場去接他。我們只知道從北京到南京需要飛行1小時50分,我爸爸說:“他買了上午8點40分的飛機票,一早就趕到機場了,可不巧的是今天由于天特將降大無霧飛機延誤了3小時,這可怎么辦呢?我們從泰興到南京也要2小時呢,我們究竟幾點從家里出發呢?我媽說:“要不然我們再打個電話給爸爸問他幾點到南京,我們幾點鐘出發最好最好?”我一聽,忙說:“媽媽不要浪費電話費了,算一算我們不就知道了。”于是我拿出筆和紙:

  (1)8時40分+3時=11時40分

  (2)飛行1小時50分

  (3)到達時間11時40分+1時50分=13時30分

  (4)從泰興到南京2小時

  (5)從泰興出發的時間13時30分-2時=11時30分

  “我知道了,我們必須在上午11時30分之前從泰興出發才能趕在爸爸前面到機場。”媽媽看我高興地說:“今天兒子替媽省錢了。”數學真有趣,可以幫我們解決非常多生活中的問題。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6

  小朋友,你們聽說過維納這個名字嗎?諾伯特·維納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如今被廣泛應用的數學分支信息論、控制論都是由他奠定基礎的。

  維納有著非常高的天資。據說,他三歲就能讀會寫,七歲時就能閱讀和理解著名詩人和科學家高深的著作。他大學畢業的時候才14歲,過了幾年,他又獲得了世界聞名的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在授予維納博士學位的儀式上,來了很多客人,其中有一位嘉賓看到年輕的維納,好奇地問他:“你今年多大啦?”

  維納雖然獲得了博士學位,但畢竟還是個孩子,聽別人這樣問他,不禁就想當眾顯示一下自己的才智。他說:“我今年的歲數,連續乘三次,是個四位數;連續乘四次,是個六位數;把兩者加起來,他們正好是把0、1、2、3、4、5、6、7、8、9全部用上去,而且既沒有重復,又沒有遺漏。這意味著,全體數字都向我朝拜,預祝我將來在數學領域里干出一番大事業來!”

  小學生《全體數字向我朝拜》數學故事:維納這么一說,好像給所有在座的嘉賓出了一道智力題一樣,大家都在紛紛議論,維納到底有幾歲。其實,這個題目說難也不難。只要多試幾次,就可以了。假定維納的年紀是在20歲左右,那么我們可以把20上下的數字都來試一試,看看是不是符合這些條件。我們看到,22×22×22等于10648,已經是五位數,所以不符合成三次是個四位數的條件,可以排除。而17×17×17×17等于83521,又小了,不符合乘四次是個六位數的條件。這樣一來,答案就在18、19、20、21之間了。

  20×20×20=8000,19×19×19×19=130321,21×21×21×21=194481,這幾個結果里都有重復的數字,所以也不合題意,最后就剩下18了,我們來看看:

  18×18×18=583218×18×18×18=104976

  果然沒有重復的數字。所以,維納當時應該是18歲。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7

  一只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來,一只癩蛤蟆過來,翁聲翁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這里只能在這里生活了。我已經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么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終于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著想著不知不覺睡著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

  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以睡覺,他心里一驚:“我怎么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后,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咬牙,又開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蝸牛又滑下來4米,就這樣,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堅強的蝸牛終于爬上了井臺。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臺的嗎?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8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圣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后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19

  大約1500年前,歐洲的數學家們是不知道用“0”的。他們使用羅馬數字。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而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他非常高興,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過了一段時間,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

  當時是歐洲的中世紀,教會的勢力非常大,羅馬教皇的權利更是遠遠超過皇帝。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圣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如今誰要把它給引進來,誰就是褻瀆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并對他施加了酷刑,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注,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這樣,“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后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20

  爸爸媽媽經常帶我去看望外公外婆,以前,我們都坐長途汽車去,后來,家里有了汽車,就經常自己開車去。

  有一次,我坐在車上,對媽媽說:“我們現在自己開車去外婆家,不用再買長途汽車票了,是不是可以省下不少錢?”媽媽笑著說:“車票是不用買了,但卻要花錢加汽油,還不知道是省錢還是費錢呢。”爸爸接著說:“我們來算一算吧,看看到底省錢還是費錢。”“坐客車去,大人票價每人14元,兒童票半價,自己開車的話,汽車每100公里耗油8升,油價大約每升7元,從我們家出發開到外婆家大約50公里,你們算算看吧。”我在心里飛快地算著,開車的話,需要8×7÷2=28元,坐客車的話,兩個大人和一個兒童需要14×2+14÷2=35元,28<35,開車省錢。我把答案告訴爸爸媽媽,以后我們就開車吧,又省錢又舒服,何樂而不為呢?

  “可是,有時候我一個人去,就不劃算了吧?一個人車票只要14元,比開車要省一點。”媽媽說。“你再算算兩個大人或一大一小兩個人去,哪種方式更便宜,這樣以后我們就知道什么情況該開車,什么情況該坐客車了。”爸爸對我說。

  “這還不簡單,兩個大人車票需要14×2=28元,與開車費用相等,一大一小車票需要14+7=21元,比開車省錢。”我略加思考,說出了答案。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如果爸爸媽媽兩人或者一家三人去外婆家,就開車去,其他情況還是坐客車更節約。”老媽作出了總結。

【一年級簡單數學小故事】相關文章:

數學趣味小故事02-18

數學小幽默故事10-14

簡單晨會小故事分享03-01

著名數學家的傳奇小故事10-17

哲理小故事 充滿智慧的小故事12-14

勵志小哲理小故事10-16

數學家的小故事欣賞(精選7篇)04-22

心態小故事 【名人故事】09-17

師德小故事04-12

愛情小故事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