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就常常需要事先準備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精選1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

  為推進武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實現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創新發展,根據《江蘇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實施方案》《常州市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常州市武進區“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等文件精神,結合全區教育發展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題,爭當教育改革排頭兵、爭做創新發展先行者,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促進教育內涵發展,提高教育社會服務水平,為推進“兩湖”創新區和最美湖灣城建設,爭創更多“第一唯一”貢獻教育力量。

  二、總體目標

  全面落實市“532”發展戰略,打造全市領先、全省前列、長三角教育高質量發展示范窗口,打響“吾有優學”的武進品牌,讓每一所學校都成為更有品位更具活力的高品質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更加公平更為優質的高質量教育。到2024年,高標準創成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江蘇省高質量平安校園建設區,全面建成有創新力、影響力、發展力的現代化教育強區。

  三、主要任務

  (一)實施教育攻堅行動,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深化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理順“公參民”義務教育學校體制機制,依法依規加強對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監管。針對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公參民”學校,一校一策制定工作方案,分類推進“公參民”學校規范工作,2022年底前完成規范整治工作。制定新市民學校整治方案,開展社會風險評估,2022年完成新市民學校整治,有效推進教育公平。

  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全面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開展經常性督導評估和動態監測。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實施作業改革,提升課堂質量。創新實施“5+2”課后服務模式,調動社會資源積極參與,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構建校外培訓長效管理機制,加強校外培訓機構資金監管,完善規范校外培訓發展綜合治理體系。實現100%學校“作業提質、課堂提效、教研提檔、服務提標”,學校育人功能有效發揮,學生負擔顯著減輕,校外培訓規范有序,家庭教育支出顯著減少。

  優化教育體制機制。推進學前教育管理機制改革,理順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落實推進學前教育更好發展的若干措施。完善經費保障體系,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貫徹落實教育發展的“三個優先”和兩個“只增不減”,健全生均撥款制度,建立穩定增長機制。完善學校治理機制,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優化學校內部治理結構,促進學校主動發展。

  (二)實施“五育”融合行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開展“吾育100”工程。培養全面發展,適應未來的學生,實現100%孩子都有專長,100%學校都有特色,三年內全區打造思政、體育、藝術、科學、勞動等特色學校100所。突出德育為先,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打造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加強班主任隊伍培育,每年評選區名班主任100名。提升智育水平,統籌實施跨學科綜合性主題教學,開展科創教育的教學實踐,打造科創教育品牌。加強學校體育改革,推進學校體育“一校一品一特色”項目建設,增強體育素養,改善學生體質。加強美育熏陶,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計劃,打造全區域中小學藝術聯盟,探索藝術特長生貫通培養模式,創建市“書法教育示范區”。強化勞動育人,依托太湖灣勞動教育基地,探索勞動實踐教育新樣態,形成區域勞動教育特色。

  開創“協同育人”新格局。構建政府主導、學校主體、家庭配合、社會參與的全方位育人體系。統籌各學段培養目標,優化學生評價機制,創新評價方法,強調過程性、多元性和科學性,構建基于大數據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指導意見》,優化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服務、支持和保障體系。開發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加強“線上+線下”家長學校建設,每年開設百場講座和家長課堂,推進家校共育工作,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探索“創新人才”培育新路徑。實施普通高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綠色通道”,每年選拔一批學生進入省前中“強基計劃”人才培養試點。引進優質師資,搭建平臺,設立數理化、信息等領域重點項目,努力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探索構建各學段有機銜接、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建設學生創新創造平臺,開展研究性學習成果評選、創新實驗大賽等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素養。

  (三)實施質量提升行動,推動育人方式改革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建立“雙減”政策下的新型教學評價機制,切實加強對教學工作的過程管理和質量管理。修訂完善《關于進一步深化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行動方案》,推進課堂轉型、作業提質、深度教研等領域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指導學校制定“一校一案”課堂教學改革行動計劃,三年內評選區課堂教學改革優秀項目50個,打造省、市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12個。組織全區課堂教學改革推進會,總結提煉各校特色,發揮學科育人功能,宣傳推廣“武進經驗”,推動育人方式改革。

  強化教育科研創新。提升科研活動參與率,三年內實現兩個“百分百”:100%的中小學承擔區級以上教科研課題,100%的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高標準建設好各級教科研基地,三年內創建市示范教科研基地1所,評選表彰區教科研示范學校50所,區教科研領軍教師200名。提高教育科研的適切度,完善四級課題網絡,優化教科研課題結構,聚焦區域教育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每年設立20項左右專項課題。遴選精品項目持續培育,三年內,評選并持續孵化30項教學成果培育項目,每學年組織1次區域教科研成果展示推廣活動。提升教科研的貢獻度和區域教育的影響力。

  推進智慧教育發展。按照“區級公共平臺+校級智慧校園+班級智能教學”的三級建設模式,探索“未來學校”建設,形成武進特色的智慧教育體系。優化智慧教育環境,每所中小學至少建成1個智慧教室,實現名師優質資源廣泛共享。豐富智慧教學資源,實施“個性化學”與“差異性教”相統一的智能教學,“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完善智慧教育管理,探索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學方式,重塑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方式,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個人成長空間,形成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努力實現100%的中小學成功創建為省智慧校園,每年至少創建1所省智慧校園示范校。

  實現各學段協調發展。擴大學前教育普及普惠范圍,2023年爭創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三年內創建18所省市優質園。進一步規范民辦幼兒園管理,以“市幼小銜接實驗區”“課程游戲化”等為抓手,推動幼兒園品質提升。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市“新優質學校”12所,2024年高標準創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深化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支持省前中高水平完成省高品質示范高中各項改革發展任務,支持省武高爭創省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立項學校,到2024年,全區省四星級普通高中比例力爭達100%。

  (四)實施培根鑄魂行動,提高教師隊伍素養

  優化教師評價機制。以“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和“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先進學校”評選為抓手,建立以師德、能力、業績、貢獻為導向的教師評價機制。三年內,建設市級“四有”好教師團隊20個,評選“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先進學校”30所。把師德師風教育納入各類教師培訓“第一課”內容,健全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和誠信承諾、失信懲戒機制,將治理師德師風納入專項督導和責任督學掛牌督導范疇。

  完善教師隊伍培育。三年內,根據我區公辦中小學生源數變化情況,結合新市民學校分流、上級規范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相關部署等工作,動態調整教師編制數,有序新增教師。公辦幼兒園編制教師和員額管理教師占公辦幼兒園教師總數的比例逐步提高。加大教育高層次人才和名特優教師優惠政策支持力度,著力打造教育人才高地。啟動“吾有優師”培育計劃:設立新教師培訓基地10個,探索新教師成才新路徑;組建區“名教師工作室”50個,充分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三年內,培育15名“蘇教名家”、省特級教師、省正高級教師等高層次人才,100名“武進名師”,1000名區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力爭中小學市、區兩級梯隊教師比例達32%以上。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實施“區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做到“人盡其用、人盡其才”。推進教師交流輪崗工作,提高教師交流質量,確保每年教師交流人數不少于應交流人數的15%,其中骨干教師數不少于交流人數的20%。繼續推進“1+X”績效工資改革,激發隊伍活力。鞏固完善中小學教師收入增長長效聯動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提高備案聘用教師保障,足額繳納“五險一金”,完善編外教師收入提升機制,保持隊伍穩定。

  (五)實施卓越領航行動,打造一流校長團隊

  優化校長選拔模式。嚴格校長選任程序,強調德才兼備。建立“武進區教育系統管理人才培養梯隊庫”,三年內充實后備庫人才600名。實施“未來校長”培養工程,依托教育系統優秀青年教師培訓班、中層干部能力提升班等,三年內重點培養校長、副校長后備人選300名左右,為建設高質量隊伍奠定基礎。推行“武教英才計劃”,制定激勵政策,營造良好教育環境,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創新校長培育方式。構建全面提能的培養體系。依托校級領導任職資格培訓班、“武進教育講堂”、“校長聚焦課堂”等載體,實施精準施培。繼續開展好“名校長工作室”系列工作,成立“名校長成長俱樂部”。采取“內修+外研”和“遞進式導師制”培養模式,助推校長專業成長。開展校級領導職級制改革試點,三年內評選星級校(園)長100名,星級書記30名,為促進武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強化校長監督機制。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黨管隊伍。嚴格落實《中小學校領導人員管理辦法》,強化監管職能。建立校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分析研判機制,定期開展綜合分析。建立立體監督網絡,實施巡查計劃,三年內巡查學校30所,離任審計100%全覆蓋。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打造一支風清氣正的校長隊伍。

  (六)實施“集團化3。0”行動,推進教育優質均衡

  加快品牌名校孵化。針對武進教育實際,著力打造有區域影響力的知名教育品牌,依托名校優質資源和品牌效應,實施品牌孵化計劃,采取“名校建新校”模式,對新建學校實施一體化管理。進一步完善名校集團化辦學支持政策,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制定區域內集團校師資互派計劃,加強對集團發展性績效評估監測考核。完善名校資源的動態再生發展機制,重點板塊新建學校實現100%名校資源全覆蓋,推動武進核心區域教育的整體高品質發展。

  實施鄉村教育振興。依托區內優質教育資源,實現管理共通、師資共育、課程共建、資源共享。探索以集團為平臺的教師交流輪崗模式,引領校與成員校每學年互派不少于5人的交流教師團隊,實現學科全覆蓋,逐步實現集團內骨干教師資源的共享。深化城鄉一體化教育協作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動和共享,以“硬件設施更新+師資隊伍升級+課程文化培育”發展模式,為鄉村學校賦能,推動學校提升辦學品質,讓鄉村學校迅速成長為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實現城鄉教育更加優質均衡,三年內打造優質鄉村學校15所。

  促進優質學校成長。充分發揮中堅部分學校的力量,成立“優質學校成長”聯盟,強化競爭合作機制,統一聯盟內素質教育考評標準。制定學校三年成長計劃和發展規劃,召開聯會和論壇,提升學校主動發展能力,在創新管理、教育科研、隊伍建設等方面互相學習、攜手共進,促進學校成為持續學習和成長的“發展共同體”。通過高質量的校際協作共享,提升武進優質教育群體質量,打造培育一批新的市新優質學校和知名教育品牌。

  (七)實施產教融合行動,建設職教創新高地

  推進產教融合政策落地。建立產教融合聯席會議制度,出臺《武進區產教融合促進辦法》,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推進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充分激發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試點開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1—2個。制定《武進區產業學院、企業學院建設指導意見》,聚焦區域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區域龍頭企業和骨干院校,組建產業學院集群1個,聯合區域中小企業共建企業學院N個。完成常高職產教融合公共實訓中心建設。

  提高校企協同育人質量。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構建校企協同育人評價指標體系,強化學校和企業“雙主體育人模式”實施。出臺《武進區產業導師評聘辦法》,推進校企互聘兼職的雙師隊伍建設,建設校企協同創新中心3個。制定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管理辦法,在企業建設校企一體化教學工作站10個以上,建設省級、爭創國家級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實施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提升實踐教學比例。推進校企共同研發課程,推進1+X證書制度實施,共同指導師生參加“技能大賽”“雙創大賽”,推進“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提升服務區域發展能力。主動融入“兩湖”創新區和最美湖灣城建設,主動對接市場需求,優化區域職業教育供給,區內對口合作企業100家,每年為地方培養實用人才1000名。研究制定武進區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管理和激勵辦法,錨定優勢產業、主導產業、未來產業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認定和建設,每年培育省、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不少于2家,力爭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取得突破。推進職業學校和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園區聯結,探索建立基于“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協同共建”為導向的產教融合發展聯盟,促進城市、產業與教育的協同發展、共同提升。

  (八)實施平安校園行動,提供和諧安全保障

  建設高質量平安校園。推進更高水平平安校園建設,壓實校園安全責任,優化部門聯席聯動機制,完善學校安全防控體系。抓住關鍵環節,突出重點工作,依托校園專屬網格系統推廣使用,全力防范消除校園安全風險隱患,努力把每所學校建成安全標準更高、穩定基礎更牢、師生員工更滿意、社會各界更認可的高質量平安校園。2022年創建為江蘇省高質量平安校園建設區。

  推進校園安全保障工程。推進教育系統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強安全防控體系建設,推進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建設,總結推廣一批平安校園建設和校園及周邊治理經驗成果。推進全民安全教育工程建設,加大硬件設施設備投入。著力開展校園智慧安防建設,三年內建設15-20所“智慧安防校園”。大力推進校園消防安全保障能力建設,三年內完成全區20所公辦幼兒園消防設施改造任務。

  深化校園安全宣傳教育。推進安全宣傳教育進校園,深化安全教育課程建設,用好武進區中小學生安全教育讀本,制定課程的設計、實施、評價方案。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安全體驗和技能訓練。推動安全教育實踐(體驗)陣地建設,每年建成1所以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逃生自救等為主題的綜合性中小學安全教育實踐基地。推進體驗式安全教育,開展多樣實操和培訓課程,提高全體師生的應急意識和安全素養。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建立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雙組長,區相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相關部委辦局及各地主要負責人為組員,形成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具體工作、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的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貫徹落實,不斷增強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形成工作合力,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二)強化資源保障。結合“532”發展戰略,“兩湖”創新區和最美湖灣城等布局規劃,編制《武進區教育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xx—2035)》和武進“兩湖”創新區域教育專項規劃,推進“兩湖”創新區基礎教育配套建設,優化全區教育規劃布局。高效率、高起點、高標準開展教育項目建設,繼續加快推進《武進區教育“強弱項補短板”三年行動方案(20xx—2023年)》,增加優質學位供給,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三)強化宣傳保障。充分提煉武進教育發展理念,打造“吾有優學”品牌特色,每年舉辦“教育發展論壇”“教學成果匯報會”,宣傳推廣教育發展成果。整合媒體力量,深度報道武進教育特色亮點,形成全媒體立體化宣傳格局,切實提升武進教育品牌的認知度和認同度。組建“武進教育好聲音”團隊,提升宣傳隊伍素質,營造教育發展和諧氛圍。深化跨區域、跨層次教育交流,進一步輸出“吾有優學”品牌,提升武進教育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強化督導考核。區委、區政府將落實教育高質量發展納入全區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納入對各鄉鎮及區有關部門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指標體系。區委、區政府將教育工作作為督查重點內容,加大考核力度,定期進行督查,確保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扎實推進、高效落實。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X局《關于“五育合一”教育高質量發現的實施方案》等精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萬善片區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結合XX區“尚善”特色教育的實際,特制訂《XX區“五育合一·五善并舉”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按照全國、全省、全市、全縣教育大會的部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為抓手,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扎實推進教育現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實施主題

  “五育合一謀新篇,尚善教育創特色”。

  三、實施目標

  將“五育合一”與“尚善教育”有機結合,開展“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實踐研究,在“德、智、體、美、勞”中深化“善行、善教、善煉、善藝、善勞”五善特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現、學校特色發展、片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四、主要任務

  (一)善行樹人——七彩德育立德

  將“善行”教育融入七彩德育之中,做到:學校“善于推行”七彩德育,工作有新思路,做七彩德育的倡導者;教師“善于執行”七彩德育,做法有新舉措,做七彩德育的執行者;學生“善于踐行”七彩德育,行為有新變化,做七彩德育的參與者。完善“善行樹人”及“七彩德育立德”工作體系,制訂“學校推行、教師執行、學生踐行”“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德育工作實施方案。圍繞“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工作思路,通過學科滲透、班級活動、團隊活動、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等,實現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效果。開展理想信念、核心價值、心理健康、生態文明、傳統文化、樂學進取、性格培塑等方面的教育。結合“善行”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少年兒童聽黨話、跟黨走;開展感恩教育,感恩父母養育之恩、感恩老師教育之恩、感恩祖國培育之恩、感恩社會幫助之恩、感恩他人關懷之恩、感恩大自然綠色之恩;加強品德修養教育、綠色行動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文明禮貌教育、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等,增強學生善行意識;廣泛開展先進典型、英雄模范學習宣傳活動,積極創建文明校園,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質。

  (二)善教利學——三活課堂增智

  建立“活化資源、活用教法、活力展現”三活課堂教學體系和“四善五環”的教學模式,將“善教”融入三活課堂之中,讓教師善于教書育人,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促進創新思維,激發創新意識。教師“善教”:通過讀好理論書、練好基本功、寫好小隨筆、做好小課題,讓教師善于活化資源;通過組好團、選好人、磨好課、建好庫,讓教師善于活用教材;圍繞教與學的技巧與策略,加強教學方法研究,抓好入職教師入格課,成長教師研討課,成熟教師示范課,名優教師引領課,讓教師善于活用教法。學生“利學”:通過“課前重預習、課中重善思、課后重鞏固”,讓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實施合作探究,讓課堂動起來;抓好多樣化練習,讓課堂實起來;開展多元化評價,讓課堂活起來。通過三活課堂,達到善教利學的工作效果,促進教學相長,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

  (三)善煉強身——陽光運動健體

  將師生善于運動鍛煉、樂于強身健體的積極性引導到陽光運動上來,做到:上好體育課、建好運動隊、開展好大課間、舉辦好體育節等,激發師生陽光運動、善于鍛煉、樂于健體的積極性。圍繞健康第一,科學安排體育課,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讓每位學生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陽光體育課,合理設計運動負荷,加強學生體育技能訓練,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陽光大課間,根據學校和季節、氣候特點,融入體操、舞蹈、趣味游戲、健康跑、球類活動等內容,開展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活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情感。陽光體育節,每年開展體育節活動,通過項目競賽,活動展示,傳承體育精神,激發學校活力。通過陽光體育運動,增強學生體質、增長體育知識技能、培養學生道德和意志品質。

  (四)善藝雅情——文化藝術育美

  將學生善于文學、音樂、器樂、舞蹈、戲曲、美術、書法等興趣愛好融入文化藝術活動之中,做到:師生人人積極參與,生生個個掌握1項以上藝術技能,從而培養學生高雅的藝術情操和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藝術能力。強化美育課程,嚴格落實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結合地方文化設立藝術特色課程。打造美育文化,建設校園特色文化,營造美的環境,抓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與基地建設;傳承本土竹絲畫簾、剪紙等優秀民間藝術,提升學生藝術素養。開展美育活動,開展校園藝術活動,組建特色藝術團隊,通過文學、音樂、書畫、舞蹈、戲劇等進行藝術教育,舉辦校園文化藝術展演,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優秀藝術,增強文化理解,從而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五)善勞養志——綜合實踐培勞

  將勞動教育和勞動體驗融入綜合實踐之中,做到:在學校善于做好校務勞動、在家里善于自覺完成家務勞動、在社會善于體驗公益勞動,從而感受勞動的艱辛、享受勞動的快樂、珍惜勞動成果。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善于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家庭勞動教育安排家庭服務彈性任務,在日常教育中培養學生勞動素養,抓好學生自理能力培養和勞動實踐。學校勞動教育通過課堂傳授勞動知識,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勞動,建立勞動基地,培養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社會勞動實踐重點落實學生研學旅行、社會實踐勞動和社區志愿服務,增強學生勞動意識。通過綜合實踐勞動,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掌握勞動知識和技能,培塑學生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情感,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形成勤儉節約的習慣、養成愛勞動的好品質。

  五、實施步驟

  (一)宣傳發動階段(20XX年9月)

  成立XXXX區“五育合一、五善并舉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工作指導與落實。開展工作調研,制訂工作方案,召開座談會,完成方案論證。印發實施方案,召開校長工作會,加強實施方案宣傳。在萬善小學縣級重點校的基礎上,確定寶箴塞小學、萬善初中、金牛小學、寶箴塞初中、萬隆小學為片區重點校。堅持全面推進與重點校推進相結合,召開專題會,指導各學校制訂實施方案、設計各類工作表冊及活動記錄。

  (二)實踐探索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8月)

  各學校成立組織機構,明確工作職責,以萬善小學為示范引領,以寶箴塞小學、萬善初中、金牛小學、寶箴塞初中、萬隆小學為輻射帶動,在片區各學校全面開展“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實踐研究。邀請專家引領、強化教師培訓、美化校園環境、健全保障措施,圍繞學生“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審美素養、弘揚勞動精神”五個方面開展研究,重點抓好學校特色建設,形成學校品牌,重點學校加強探索,形成經驗。組織骨干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提煉實踐成果。召開縣、片“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工作現場會,總結推進工作。開展示范校創建工作。

  (三)總結提煉階段(20XX年9月—20XX年8月)

  將實踐探索階段形成的成果在全縣和片區推廣,探索“立德樹人、增智利學、健體強身、育美雅情、培勞養志”等方面的途徑,建立“五育合一、五善并舉”有機融合的德育工作體系。本階段以XXXX區為單位,組織每學期2次片區的現場會,承辦每學期1次縣級的現場會,推動“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實踐研究,力爭在育人方式上有新突破,在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上有新進展,在體育項目上有新特色,在藝團活動上有新形式,在勞動實踐上有新舉措。召開工作表彰會,全面總結萬善片區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啟動下一階段工作。開展示范校創建工作。

  (四)推廣深化階段(20XX年9月—)

  全面總結整理“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實踐成果,構建完善的“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全面育人的教育體系,讓教育高質量發展深入人心。堅持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堅持面向全體,辦好每所學校、教好每名學生;堅持知行合一,讓學生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堅持特色立校,辦群眾滿意的教育。建立學校評價標準,對片區學校進行考核評估驗收。

  六、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成立由XXXX區主任任組長,責任區各督學、片區學校校長為成員的XXXX區“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工作領導小組。陳世萬負責責任區方案的制訂,片區工作的安排布置和推進工作;陳學毅具體負責片區學校工作的推進及各學校七彩德育方案的制訂、活動記錄表冊的設計、工作推進的督促與指導;盧杰負責各學校三活課堂方案的制訂、活動記錄表冊的設計和工作推進的督促與指導;舒展負責各學校陽光運動方案的制訂、活動記錄表冊的設計和工作推進的督促與指導;張敏負責各學校文化藝術方案的制訂、活動記錄表冊的設計和工作推進的督促與指導;陳國華負責各學校綜合實踐方案的制訂、活動記錄表冊的設計和工作推進的督促與指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德育辦,由德育專干陳學毅任辦公室主任,責任區各相關督學、學校分管領導為成員,具體負責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日常工作。各學校賡即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將五育的五個方面的工作分別安排專人負責日常工作的開展,并設計好活動記錄表、做好資料的收集和歸檔工作,確保工作貫徹到位、執行有力、推進明顯,成效顯著。

  (二)制度保障。建立獎勵機制。對工作推動有力,成效明顯的個人和集體,責任區每年進行表彰獎勵;各學校在名師評選、年度考核評先評優、年終績效獎金分配等方面優先考慮。建立公開科學透明的評價機制,細化評價指標、考核要點和評價標準,完善評價方案。建立工作督查機制,明確本項工作為當前和今后教育的重點工作,責任區定期開展專項督導檢查,納入學校年終績效考核責任區對學校的民主測評,確保教育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真正取得實效。

  (三)人才保障。責任區組建“五育合一、五善并舉”實踐研究專家團隊,聘請教研室、教改辦、教育股、藝體衛股、縣城學校名師、片區名師為專家隊成員,定期研究和指導責任區和學校的工作。各學校制訂新教師、青年教師、中青年教師、中老年教師分層培養目標,明確“縣、片、校”三級教師培養職責。加強名班主任、名教師工作室建設,建好一支思想品德高尚、方法手段多樣、關注學生成長的班主任隊伍;建成一支業務素質精湛、課堂充滿活力、家長社會認可的教師隊伍。工作室通過團隊行動,圍繞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發展與實踐,實現“培養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目標。

  (四)基礎設施保障。協助教科體局做好學校規劃布局調整,推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標建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堅持加大投入,完善教育功能設施,提升教育基礎保障能力;實施“互聯網+教育”,加強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建設,促進教育與現代媒體的深度融合。

  (五)經費保障。責任區要將督導檢查學校工作的開展作為督學督導工作的重點,保證督學到學校督導檢查的相關經費。各學校安排生均公用經費重點保障“五育合一、五善并舉”相結合的教育綜合改革工作,做好片區層面“名師工作室”建設。責任區和學校要嚴格經費監管,規范經費使用,確保資金使用效益。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3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揮教育督導在推動新時代教育改革中的職能作用,構建富有時代特征、陜西特色的基礎教育督導評價體系,根據《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共陜西省委辦公廳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實施背景

  當前,我省已全面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基本完成“雙高雙普”工作任務,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城鄉之間、地域之間、學校之間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水平仍有差距,一些地方和學校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不規范辦學行為,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規范各級各類學校辦學(園)行為,提升教學(保教)質量,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和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是當前我省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學校督導評估“316工程”是陜西省教育督導體系中督學職能作用發揮的長效機制,從20XX年開始,我省圍繞學校發展水平、素質教育、教育質量提升等主題,已連續12年實施三輪,成為陜西教育督導的有效工作載體和特色名片,極大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辦學水平,推進了素質教育發展。實施第四輪“316工程”,全面統籌國家和省上相關政策文件要求,將前三輪督導評估經驗與教育評價工作相融合,對于我們立足陜西實際,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推動我省教育質量整體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推進教育評價,監督指導學校規范辦學行為,發展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推動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發揮督導保障作用。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立德樹人。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標準的評價體系,加強對學校辦學方向、育人過程、學生發展、內涵管理、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的評價,引導學校構建“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2.堅持推進改革。緊扣教育高質量發展主線,以評價理念引領改革、以評價舉措落實改革、以評價標準檢驗改革,實現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3.堅持分類指導。根據各學段基本特點和各類教育發展改革的重點任務,實施分級分類評估,精準評價,引導和激勵學校各展所長、特色發展。

  4.堅持以評促建。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督導評價原則,高效發揮診斷、引導、改進、激勵功能,促進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學校轉變觀念,強化管理,形成加快學校發展的強大合力。

  5.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問題清單,強化評價問題結果運用,推動落實各級各方責任,建立持續改進長效機制,形成良好教育生態。

  (三)主要目標

  通過3-5年規劃實施,對全省中職以下學校(幼兒園)進行1次全面督導評價,堅持“兩個全覆蓋”(覆蓋每一所中小學校幼兒園、覆蓋學校幼兒園工作的.各個方面)。到20XX年,力爭全省70%以上的學校(幼兒園)達到“316工程”評價指標B級以上水平。努力構建更加科學健全的教育評價體系,為推動陜西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督導評價范圍

  在一個評價周期內,對所有基礎教育學校(幼兒園、義務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暫不包括特殊教育學校)進行一次綜合督導評價。

  四、督導評價內容

  第四輪“316工程”的主題為教育高質量發展,主要內容包括堅持社會主義辦學(園)方向、優化內部管理、提高教(保)育質量、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促進學生(幼兒)全面發展、提升辦學(園)條件、彰顯發展特色等7個方面。評價指標滿分共1000分,其中省級基礎性規范性指標占900分,市、縣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地方性評價指標,占100分(原則上市級制定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指標,縣級制定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指標)。單列增值性評價評分標準。督導評價等次分為A、B、C、D四個等次。(詳見附件)

  五、組織實施

  (一)職責分工

  實施第四輪“316工程”是省、市、縣(區)三級的共同任務。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要加強統籌協調、宣傳引導和督促落實,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工作指導,教育督導機構牽頭組織實施。

  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宏觀指導,研發評價工具,組織分級培訓;對各市實施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宣傳推廣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分年度、分批次統籌開展學校抽樣評價;向省政府督導委員會匯報督導評價情況。

  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同本級教育督導機構完善地方性評價指標,指導學校按照評價體系規范辦學行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科學運用評價結果。市級教育督導機構在一個評價周期內完成對轄區中等職業、普通高中和市屬中小學校(幼兒園)督導評價,對所轄縣(區)實施“316工程”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每年向本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政府匯報督導評價工作開展情況,并報省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備案。

  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督導機構制定本轄區評價規劃和實施方案,完善地方性評價指標,依據第四輪“316工程”指標體系,對縣(區)所屬中小學校(幼兒園)進行指導提升,按程序組織督導評價。

  (二)督導評價程序

  1.自查自評。教育督導機構編制學校(幼兒園)自評指導手冊,安排責任督學指導學校(幼兒園)對照評價標準,每年進行自我評估、自我診斷、自我改進,確定自評等次。制定學校(幼兒園)高質量發展工作規劃,向主管教育督導機構報送自查自評報告和整改計劃。

  2.制定計劃。教育督導機構根據學校(幼兒園)自評情況,綜合考慮學校辦學條件、學生來源、地理位置、初評等次、新建撤并等因素,分級分類確定學校評價類型及數量,體現同類別學校同目標評價。制定第四輪“316工程”督導評價工作規劃和分年度計劃,原則上每年評價學校數量一般不少于轄區內學校總數的1/3。對納入當年督導評價計劃的學校,年初面向社會公示,并同步收集意見建議。

  3.過程指導。督學責任區按照分年度督導評價計劃,依據評價標準,組織責任區督學對學校進行過程性指導。制定問題清單,提出整改意見,督促整改落實。

  4.實地督導。教育督導機構根據學校規模,組建學校督導評價組,對學校進行實地評價,原則上每所學校入校評價時間不少于2天。督導評價前,向被督導評價學校印發通知書,并在評價前10天向社會公告督導評價主要內容,廣泛征求各級各方意見。在督導評價過程中,分組采取聽取匯報、座談訪問、實地檢查、查閱資料、推門聽課、學科測試等方式全面收集信息,對教師、家長和學生分別采取隨訪、座談、問卷等方式,了解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在督導評價結束15個工作日內向學校印發督評意見書。對“316工程”督導評價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和共性問題形成專項督導報告,向屬地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和政府匯報,評價結果以適當形式向社會公開。

  5.回訪督導。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督導意見確定的整改時限,組織對轄區內學校整改情況進行回訪督導,督促指導學校整改提升。

  (三)時間安排

  1.宣傳和規劃階段(20XX年)。市、縣結合本地實際,科學編制地方性指標、實施細則和工作規劃。各級各類學校加強指標學習,制定本學校高質量發展工作規劃。

  2.具體實施階段(20XX—20XX年)。各市、縣(區)按照職責任務分工,分級組織實施,第四輪“316工程”督導評價與中小學校(園)長任期綜合督導同步進行(具體文件另行下發),嚴格按照計劃完成督評任務。

  3.整改提升和全面總結階段(20XX年)。各市、縣(區)對第四輪“316工程”督導評估工作進行全面總結,逐級報送工作總結和典型做法。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對各市組織實施情況進行評估驗收。

  六、評價方式

  (一)結果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堅持靜態現狀認可與動態發展評價相結合,終端結果認可與過程考察相結合,定量測評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關注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科學判斷各級學校為提高辦學水平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采用動態增量的方式,對學校進行發展性增值性評價。

  (二)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相結合。既關注縣域、學校全面育人整體成效和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又注重每一所學校和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差異性和多樣性,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

  (三)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在構建多方參與、統籌優化、組織高效的外部評價工作體系的同時,引導學校積極開展常態化自我評價,激發內生辦學活力,促進學校及時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探索科學評價手段,建立常態化評價網絡信息平臺及數據庫,并通過實地調查、觀察、訪談等方式,確保結果真實全面、科學有效。

  (五)過程評價與整改提升相結合。重視過程性評價,排查薄弱環節,找準問題原因,提出解決舉措,發揮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作用。實行督查督辦和問責制度,持續追蹤整改進展,定期回訪督導。通過過程性督導和跟蹤性評估,推動學校逐步達到評價標準。

  七、結果運用

  (一)中小學校(幼兒園)要將督導評價結果作為學校改進教育教學和管理,提升辦學治校和發展素質教育能力的重要指導,作為辦學情況診斷、教育重大決策和學校評價的重要參考。

  (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中小學校(幼兒園)督導評價結果作為對學校和校園長年度考核、選優樹模、評先晉級、表彰獎勵、政策支持、資源配置、民辦學校年檢、普惠性民辦園認定扶持等方面工作的重要依據。

  (三)市、縣(區)政府每年通報一次督導評價結果,并對提升明顯、評價結果較好的學校進行表彰獎勵,對督導評價結果不合格、教育教學質量下滑明顯的學校,要予以限期整改提升。對校長履職不到位、整改不力的,依據《教育督導問責辦法》,對有關責任人進行問責。

  (四)省教育廳、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對各市實施工作情況進行通報,市、縣(區)從每年評估的A級和整改成效顯著的學校中,向上一級推薦教育高質量發展優秀學校,省教育廳、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每年組織一次評估認定。本輪評價結束后,對“316工程”組織優秀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各市、縣(區)要對評價中的優秀學校、優秀校(園)長和先進督學進行表彰獎勵。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對辦學特色鮮明、成效顯著、教學質量好、公眾滿意度高的學校,進行大力宣傳推廣,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將第四輪“316工程”督導評價納入地方黨委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地深化教育評價改革重要內容,建立黨委政府領導、教育行政部門牽頭、教育督導機構具體組織的評價工作實施機制。要協調有關方面落實職責,解決實施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要與各地已經開展的對學校評估評價等工作有效整合,嚴格控制教育評價活動數量和頻次,減少多頭評價、重復評價,切實減輕基層和學校負擔。

  (二)加強評價保障。各級政府要為開展第四輪“316工程”督導評價工作提供必要的經費和條件保障。評價工作經費根據需要足額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及時撥付。加強評價隊伍建設,組建主要由督學、教育行政人員、教科研人員、校長、教師和有關專家等組成的高水平、相對穩定的督導評價隊伍。加強信息管理平臺建設,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組織評價,鼓勵培育和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社會機構、縣市區間交叉評價等方式開展學校督導評價工作。

  (三)營造良好氛圍。要深入解讀“316工程”的程序方法、內容要求和指標體系,深刻理解“316工程”的歷史傳承、精神實質和現實意義,形成推進督導評價改革的工作合力。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以及新興媒體等,廣泛宣傳政策措施,推動樹立高質量發展理念。

  (四)嚴格工作紀律。在“316工程”督導評價中,要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和《陜西省教育督導工作紀律要求》,力戒形式主義,減少不必要的環節,防止以檔案材料來評價學校,評價工作要走近老師和學生,走近家長和社會,了解教情民意和意見建議,獲取真實信息。評價報告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結合學校實際提出整改建議,力爭做到常態化教學環境下的督導評價。

  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第四輪“316工程”督導評價實施細則。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4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基礎教育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要求,聚焦問題、補齊短板,推動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聚焦教師隊伍建設和公辦優質學位供給,力爭用15年時間,解決全省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建成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升,全省基礎教育辦學質量和綜合實力跨入國內先進地區行列。

  1.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施“新強師工程”和對口幫扶,重點加強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建設,并向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傾斜。到20XX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能力素質顯著提升;到2030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能力素質與珠三角地區差距明顯縮小;到2035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長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與珠三角地區大體相當。

  2.增加公辦優質學位供給。加強統籌協調,增加政策供給,優化資源配置,重點推進珠三角地區公辦優質中小學幼兒園學位建設,傾斜支持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公辦學位建設。到20XX年,全省新增33萬個幼兒園公辦學位、375萬個義務教育公辦學位和30萬個普通高中公辦學位;到2030年,學校布局更加合理,有效解決“城鎮擠”問題;到2035年,公辦優質學位大幅增加,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需求。

  二、工作措施

  (一)壓實市縣主體責任。

  3.健全教育管理體制。調整優化省市縣政府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責任分工,明確不同層級政府責任。優化完善高等教育省市兩級辦學、以省為主的辦學體制;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現有高校辦學體制統籌調整為省屬。健全以地市為主統籌中職教育、以省為主統籌高職教育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市縣政府集中財力和資源辦好基礎教育,落實舉辦基礎教育的主體責任。不斷加大市級統籌力度,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逐步建立以市為主的普通高中統籌管理體制。縣級政府統籌縣域內基礎教育發展,主要落實管理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的主體責任,健全教育投入機制,改善辦學條件,配齊配足教師,提高教育質量。

  4.強化市縣主責意識。辦好基礎教育的主體責任在市縣。市縣政府要將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列為“一把手工程”,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破除發展障礙,全力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要明確本地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制定細化實施方案,明確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市縣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要切實履行政治擔當責任、決策部署責任、推進落實責任、問題整改責任、發展效果責任。市縣政府常務會議要定期專題研究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市縣政府主要領導年終述職必述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

  5.建立責任傳導機制。聚焦基礎教育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結合各地實際,省政府每年分別與各地級以上市政府簽訂工作責任狀,市政府與轄區內縣級政府相應明確工作責任。責任落實情況,作為省政府對市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以及省財政教育轉移支付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

  6.統籌好教育事業發展與學校安全穩定。市縣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安全工作,切實完善學校安全機制,建設學校安全防控體系,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師生安全教育和教育領域社會矛盾防范化解工作。要嚴密做好各項安全穩定工作,及時化解校園周邊存在的安全風險隱患。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安全穩定風險隱患評估研判和排查整治的長效機制,定期召開風險隱患評估研判會,適時開展排查整治專項行動。

  7.選優配強局長校長。市縣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教育局長、中小學校長隊伍建設,堅持好干部標準,統籌長遠規劃和精準選配工作,強化戰略儲備、源頭培養、跟蹤培養,切實讓懂教育的行家里手管教育、抓教育,不斷提升教育系統干部隊伍的發展領導力和辦學治校能力。強化教育局長培養培訓,不斷提升其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選配的中小學校長應當具備教育工作經歷或相應專業背景,及相應的任職條件和資格。各地要建立中青年校長和后備校長培養制度,建立完善后備校長人才庫,新任校長主要從人才庫中擇優選拔。

  (二)提升校長、教師、教研員能力素質。

  8.提高校長辦學治校能力。加大校長培訓力度,落實校長全員培訓制度。實施中小學校長“領航”工程,以教育理念創新、教育實踐創新、教育評價改革創新和教育質量提升為重點,分層分級培養一批“種子校長”。加強各級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建設,將工作室跟崗實踐作為校長學習提升學校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建立健全校長職級評定、考核、激勵等制度體系。推行中小學校長聘任制和任期制,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管理。建立校長校內聽課評課制度,提高校長指導教育教學的能力素質。

  9.加強骨干教師培養。各地、各中小學校要高度重視骨干教師隊伍建設,要按照教師隊伍總數10%的比例培養本地本校骨干教師,充分發揮各級骨干教師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深入推進實施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一批業內認可、具有影響力的名教師、名校長、名班主任。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要立足本土培養骨干教師,支持在收入、住房等方面給予本土培養的骨干教師與引進人才同等的優待政策。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教育人才發展,穩定優化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基礎教育人才隊伍,遏制人才引進不良競爭,珠三角地區原則上不得從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各類學校、教研機構(教師發展機構)中引進各類教育人才,城區學校不得到縣域普通高中搶挖優秀教師。

  10.全面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實行中小學教師全員輪訓制度,組織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教師到省內師范類院校培訓。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支撐體系建設,打造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特色品牌,發揮市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在本地教師培訓中的主陣地作用。推進教師培訓資源平臺建設,發揮師范類院校和各級教師發展機構優勢,與中小學共建共享共用培訓資源。探索建立以師范生從教比例、從教質量等為重要依據的師范類院校辦學績效評價標準。中小學校要根據實際開展校本培訓,重點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和課程實施能力。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教師通過網絡教育、脫產學習、在職進修等多種方式提升學歷層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按標準給予補助。全面落實中小學教師全員坐班制度,健全完善教師崗位職責考核機制,實現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激發隊伍活力;完善師德失范懲處機制,堅決將嚴重違反師德的教師清除出教師隊伍;對不適宜任教或不合格的教師及時調離教學崗位,經培訓和考核合格后方能繼續承擔相應教學工作。

  11.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健全完善省、市、縣、校四級教研體系,深入推進省級教研基地項目建設。省、市、縣三級教研機構(教師發展機構)應配齊所有學科專職教研員。嚴格教研員準入制度,提高準入條件,新任專職教研員原則上應有6年以上教學工作經歷、具有高級以上教師職稱或研究生學歷。調整優化教研機構(教師發展機構)崗位結構,拓展教研員職業通道,鼓勵從一線優秀教師中選拔任用專兼職教研員。強化教研員工作職責,落實專職教研員到學校開展教學指導、深入課堂聽課評課制度,推動教研員聚焦教育教學關鍵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建立教研機構(教師發展機構)定點聯系學校制度和教研員定期到中小學任教制度,教研員在崗工作滿5年后,原則上要到中小學校從事1年以上教育教學工作。推進教研訓一體化,發揮教研在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深化教研員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選聘優秀教研員到教育行政部門或中小學校任職或掛職制度。對于不履行教研職責、違背教研員職業道德、不適宜繼續從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員,及時調離教研隊伍。

  (三)加大對口幫扶力度。

  12.建立全口徑、全方位、融入式結對幫扶機制。實施全口徑結對幫扶,以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的鄉鎮中小學校、縣域普通高中為重點幫扶對象,完善市與市、縣與縣、師范類院校與市、非師范類院校與市縣、教研機構與教研機構、中小學校與中小學校、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城鄉之間相互結對的7種全口徑結對關系。實施全方位幫扶,整合優化各類幫扶力量,系統集成各項幫扶措施,建立集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校長、教師、教研員、專家、大學生等各類成員的支援團隊,為受援方提供教學、教研、信息化、管理等全方位支持,整體提升幫扶成效。實施融入式幫扶,以受援方需求為導向,支援方融入受援方基礎教育體系,找準受援方基礎教育短板弱項,提高幫扶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支援方、受援方共同推進結對幫扶工作,統籌使用人力資源,統籌使用中小學校、教研機構(教師發展機構)、高等學校各類平臺資源,形成高等教育反哺基礎教育,師范類院校引領支持中小學校,師范生融入教師職后發展體系的融合發展新格局,實現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

  13.落實支援方幫扶責任和受援方主體責任。健全結對幫扶統籌協調、資源配置、考核評價機制,明確支援方幫扶責任,強化受援方主體責任,提高各方積極性。支援方和受援方要共同制定中長期幫扶規劃,每年共同研究確定并協同實施幫扶項目。雙方每年選派校長、骨干教師、教研員等人員交流跟崗,支援方組建團隊在受援方駐點支教,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同時接受受援方選派的人員跟崗學習,幫助受援方人員提升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研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支援方和受援方要研究制定支教人員在職稱評聘、福利待遇、選拔任用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合理確定支教人員工作量,解除支教人員的后顧之憂,確保支教人員充分發揮作用。支援方要積極通過組織受援方校長教師全員培訓、學歷提升、與受援方共建共享培訓資源等多種方式,提高受援方校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增強受援方自主持續發展能力。

  (四)增加公辦優質學位供給。

  14.科學規劃學位資源布局。市縣政府要統籌考慮城鎮化進程、人口變化趨勢等因素,精準測算學位需求,結合省下達的學位建設任務數和各地正在實施的中小學幼兒園學位建設專項規劃,延續編制本市縣“十四五”期間中小學幼兒園公辦學位建設專項規劃,同步納入市縣編制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測算學位需求時既要統籌考慮學前教育鞏固“5080”成果、公辦民辦義務教育結構調整、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提高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比例等因素,以及高中階段普職協調發展、新高考改革選課走班等增量需求,同時要充分考量本地事業編制總盤子、財政供養能力等現實條件。鼓勵和支持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市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要優化調整公辦民辦義務教育結構,原則上不得審批設立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含民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和完全中學)。要以城鎮住宅小區、城市發展新區、老城改造區、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聚集區、產業聚集區、商業區等學位緊缺地區為重點,科學布局中小學幼兒園,重點增加珠三角地區及粵東粵西粵北中心區域等人口流入地學位供給。

  15.保障教育建設用地需求。省加強教育建設用地統籌,對新增學位需求較大的地市調增一批建設用地規模,專項用于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各地非營利性基礎教育設施年度用地計劃指標由省統一統籌安排。建立公辦學位供給與商住用地開發、城市更新的聯動機制,按標準足額預留城鎮新建住宅小區中小學幼兒園建設用地,沒有按照規劃要求預留教育設施用地的居住建設項目原則上不予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對調高容積率的商品住宅項目應按人口增加比例調增配建學位數。不得隨意變更教育用地規劃。對公辦學校圍墻內存在非教育用地的情況,各地要及時改變土地用途,支持學校實施改擴建項目。對土地權屬歸于村鎮集體、工業企業的學校,原軍隊轉地方的學校,以及因年代久資料遺失等原因造成用地產權遺留問題,支持各地予以妥善解決。

  16.建立基礎教育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省和各地對涉及基礎教育的學位建設等事宜優化審批流程、壓縮辦理時間。各地要落實并聯審批、“一網通辦”、告知承諾制、聯合審圖、聯合驗收等改革措施,加快辦理學校基本建設審批事項。對同批次規劃建設的學校項目,支持以市或縣為單位集中辦理項目立項等審批手續。對因歷史遺留原因未辦理產權的學校項目,支持學校依法依規調整詳細規劃后進行改擴建或原址重建,或根據教學需要進行裝修改造。

  17.及時動態補充教職工。省加大區域間基礎教育編制統籌調配力度,完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周轉專戶管理,重點保障人口流入地城市基礎教育發展需要,促進教職工編制總量與在校學生數量相適應。省、市、縣三級聯動加強事業編制挖潛創新,動態調整基礎教育編制總量,重點保障義務教育教職工編制增長需求。結合實際合理核定公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每年按照標準和要求動態核定教職工編制。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統籌縣域內教師資源配置和管理,促進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向基層合理流動。

  三、保障措施

  18.強化組織領導。建立省級工作協調機制,定期會商,及時解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地在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成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小組,研究解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分管教育工作的市縣領導牽頭成立工作專班,特事特辦、急事急辦。

  19.強化資金保障。市縣要切實履行基礎教育辦學的主體責任,落實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要求。市縣級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足額安排用于教育,按規定用好土地出讓收益計提的教育資金支持基礎教育發展。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新增債券按規定投入教育。鼓勵通過設立教育基金會、企業融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參與學校建設。市縣應按照管理權限,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教育培養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及時動態調整公辦普通高中和普惠性幼兒園學費(保教費)。按“經濟、簡約、實用”原則新建或改擴建學校,不搞超標準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基礎教育公辦學校建設(含新建、改擴建)項目積極申報省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經費支持。省財政統籌安排獎補資金支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各地根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教財〔20XX〕3號),可將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資金用于持續改善農村基本辦學條件、擴大城鎮學位供給、提升學校辦學能力。

  20.強化考核評價。建立對市縣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制度。完善市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機制,建立以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科學評價體系,統籌考慮各地基礎教育發展水平和努力程度,改進結果評價,注重增值評價和過程評價,充分激發各地工作積極性。對履職不到位、落實教師隊伍建設和公辦學位供給不力、區域內教育教學質量明顯下降、群眾滿意度差、教育領域穩定問題頻發且整改不及時不到位的地區,要對市縣黨政正職和分管教育領導、教育局長進行追責問責。

  21.強化宣傳引導。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加大宣傳力度,全面正確解讀黨的教育方針,做好先進典型的宣傳報道。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及新媒體等多種渠道,通過開設專題欄目、專版以及定期投放公益廣告、制作專題宣傳片等方式,全方位、多維度立體宣傳報道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及取得成效,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引導人民群眾正確看待當前存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營造基礎教育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氛圍。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5

  為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技能甘肅”建設的若干措施》(甘辦發〔20XX〕44號)要求,推動定西市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方案。

  一、總體目標

  到20XX年,全市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辦學格局更加優化,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二、工作任務

  (一)著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推動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聚焦高質量發展,健全職業教育體系。落實部門職責,加快推進定西職業技術學院籌建工作。支持定西理工中等專業學校、定西中醫藥科技中等專業學校、岷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爭創甘肅省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探索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學業水平考試,以公共基礎、專業綜合和專業技能為主要內容,按照相應標準,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和各級技能大賽獲獎成績認定為職業技能測試成績。鞏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緊盯“職教高考”制度,改革辦學方向,指導修訂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規范落實《課程標準》《實習實訓計劃》,注重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扎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擴大市內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聯合培養規模。(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2.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加強各學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融通,在普通中小學實施職業啟蒙教育,培養掌握技能的興趣愛好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能力。探索以專項技能培養為主的特色綜合高中。在20XX年底前完成市、縣區開放大學(學院)更名工作,加快構建集開放教育、社會培訓、老年教育、社區教育為一體的辦學體系。依托甘肅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推動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高等職業學校與應用型大學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二)著力支持校企雙方深度合作

  3.健全職業教育多元辦學格局。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健全國有資產評估、產權流轉、權益分配、干部人事管理等制度。公辦職業學校按照國有資產管理規定,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聯合舉辦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系部)。國有企業、行業舉辦職業教育要按照相關規定落實生均撥款。完善民辦學校管理體系,按年度開展民辦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鼓勵和支持職業學校與優質企業開展雙邊多邊技術協作。(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府國資委,各縣區黨委、政府)

  4.推進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改革。突出“手腦并用、創造分析”,三年內實現職業學校校企合作覆蓋所有專業。“引企入校”“引校入企”,鼓勵企業在學校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學校在企業建設一批實景化校外實訓基地,允許以企業方式開展實體化生產經營。職業學校吸納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開展訂單培養。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面向制造業、服務業、新興產業等重點發展領域,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支持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引導企業按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嚴禁向學生違規收取實習實訓費用。(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政府國資委,各縣區黨委、政府)

  (三)著力推動職業教育內涵發展

  5.推動“崗課賽證”相互融合。職業學校在課程體系中引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根據職業技能要求設置相應課程,實現職業資格證書與課程體系融合;設置與職業資格證書相應的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將職業技能培訓貫穿于專業教學全過程;舉辦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將競賽內容以項目形式嵌入專業課程體系。深入推進“l+X證書”制度試點,力爭三年內實現職業資格證書覆蓋所有專業。(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6.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素養。健全職業學校教師編制動態調整機制。落實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的規定,支持企業技術骨干到學校從教,形成固定崗與流動崗相結合、校企互聘兼職的教師隊伍建設靈活機制。改革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崗位晉升、職稱評聘、評價機制,將企業生產(行業工作)實踐經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納入評價標準。按照省上出臺的政策,擴大職業學校高級職稱教師比例,職業中等學校高級職稱教師比例提高至40%,其中正高級職稱比例達到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的10%。職業專科院校高級職稱教師比例提高至50%以上。鼓勵職業學校在職教師攻讀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委編辦、市人社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7.加強教材和教學資源建設。嚴格落實教材選用備案制度,各職業學校在確定教材選用結果后,必須于每學期開學前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備案,未經備案不得使用。鼓勵和支持職業學校聯合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專業課教材,及時更新教學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鼓勵和支持職業學校聯合行業、企業開發建設教學資源庫、精品資源共享課、VR教學資源包、培訓資源包等新型教學資源。(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四)著力增強職業教育服務能力

  8.優化職業學校專業布局。強化市級統籌,圍繞全市十大重點工業產業鏈和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優化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布局,推進“一校一品”特色專業建設,打造符合地方產業發展的特色專業,推進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基本吻合,建成10個省市級骨干專業(群)。立足“7+X”(以“薯、藥、牛、羊、果、菜、種”七大特色產業為主,以食用菌、小雜糧、花卉、百合、金銀花等為補充)產業需求,支持辦好一批涉農專業,支持中醫藥類專業發展,打造“康養定西”中醫藥專業群。引導市內職業院校聚焦鄉村振興、文旅賦能,建立契合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體系。支持職業院校建立農村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工作室、大師工作室。鼓勵職業學校依托骨干特色專業打造名師工作室,服務專業建設。(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體旅游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產業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9.構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格局。以高等職業教育為引領,中等職業教育為基礎,推動12所中等職業學校集團化辦學。按照“專業點+企業群”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以職業學校品牌專業和全市同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主動邀請同類高等院校參與,融入全省職業教育集群。建立行業性職業教育聯盟或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圍繞提升專業培養水平,研究本行業產業發展、專業建設、師資培訓等工作,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依托甘肅人才網定西分站建設職業就業實習數據平臺,定期發布校企雙方信息,推動人才資源有效對接。(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10.打造綜合性技能培訓平臺。改革完善縣域職業教育機構和職能,依托職業學校成立縣級職業教育中心議事協調機構,形成“一縣一校一中心”模式,建立由縣級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主任的縣職業教育中心,統籌縣域內教育、人社、農業、民政、鄉村振興、工會等部門單位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進一步擴大職業學校承擔社會培訓的范圍,打造以中等職業學校為主,工種齊全、產業對口的綜合性技能培訓平臺。將符合條件的職業學校、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納入“兩目錄一系統”(培訓項目目錄、培訓和評價機構目錄、補貼性培訓實名制信息管理系統),落實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全部向職業學校開放,職業學校積極主動承擔職業技能培訓,開展補貼性培訓和市場化社會培訓。圍繞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加強對農民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委編辦、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五)著力推動職業教育體制創新

  11.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推進職業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職業學校制度。落實職業學校在內設機構、崗位設置、用人計劃、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等方面的自主權。職業學校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自主確定績效工資分配方式,自主確定構成比例。科研人員職務成果轉化的現金納入績效工資管理。除國家嚴格控制專業外,職業學校可自主設置和調整專業,可按規定與行業企業在目錄外合作共建新專業、開發新課程。(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委編辦、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12.完善技能人才評價與激勵制度。發揮政府、行業部門、用人單位、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作用,建立健全以職業資格鑒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建立技能導向的技術技能人才長效激勵機制,企業工資總額分配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對國有企業進行業績考核時,對引進高技能領軍人才的專項成本,經審核確認后,當年新增支出部分視同利潤。(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政府國資委,各縣區黨委、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對職業教育的全面領導。把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選優配強職業學校主要負責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職業教育干部隊伍。加強職業學校黨建工作,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將職業教育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職業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要充分發揮作用,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落實職業教育工作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職責。(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二)加大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新增教育經費向職業教育傾斜。探索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提高裝備制造類及其他艱苦行業、緊缺領域、“雙優計劃”專業群等相關專業生均撥款標準。對標省屬高等職業學校及中等職業學校生均經費撥款制度,完善市內高等職業學校及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撥款制度。建立職業學校學費標準與人才培養成本相一致的動態調整機制。強化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督導考核,嚴禁以學費、社會服務收入沖抵生均撥款。(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三)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對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打造“技能甘肅”工作中出現的因先行先試、無明確限制等原因出現的失誤,應堅持“三個區分開來”的判斷標準,對符合容錯糾錯有關規定的,視程度應當予以免責或者從輕、減輕處理,激發職業教育領域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責任單位:市紀委監委機關、市委組織部,各縣區黨委)

  (四)優化校企合作政策環境。市、縣區政府要把促進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作為產業發展規劃、產業激勵政策、鄉村振興規劃制定的重要內容,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按規定落實相關稅費政策。工信部門要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情況,作為各類示范企業評選的重要參考。教育部門要把校企合作成效作為評價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內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要支持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鼓勵金融機構依法依規為校企合作提供相關信貸和融資支持。職業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用于激勵教職工。(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稅務局、市政府金融辦、市政府國資委,各縣區黨委、政府)

  (五)優化職業教育發展環境。打通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就業、落戶、參加招聘、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的通道,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按規定適時表彰職業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個人以及在一線建功立業的技術能手和能工巧匠。挖掘宣傳基層組織和一線崗位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典型事跡,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委宣傳部、市人社局,各縣區黨委、政府)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6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深化本市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重視程度,結合本市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貫徹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

  加強黨對職業教育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加強統籌協調,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職業學校舉辦單位要加強管理,加大對職業教育的保障力度。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氛圍,為更好服務“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二、優化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結構

  緊密圍繞首都高精尖產業發展、超大城市運行管理、高品質民生需求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持續優化職業學校的專業布局,不斷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優先發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需要的新興專業,加快建設養老服務、學前教育、護理和托育等人才緊缺專業,撤并淘汰供給過剩、就業率低、不符合首都產業發展方向的相關專業。人才緊缺專業可面向京外地區,特別是津冀地區適當擴大招生計劃,切實增強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能力。

  三、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綜合改革

  夯實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基礎地位,穩定中考招生職普比,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綜合改革,提升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吸引力。結合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優化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支持在有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實施長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打通技工教育與學歷教育的人才培養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學校序列,支持技工院校與高等職業學校開展“3+2”中高職銜接培養。深化職普融通,支持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依法依規推動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籍雙向互轉。

  四、提升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發展水平

  充分發揮國家“雙高”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特色化辦學、高質量發展。優化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類型定位,保持辦學方向不變、培養模式不變、特色發展不變,穩步推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校整建制升格為本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校,支持在若干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校、技師學院高水平骨干專業群開展職業教育本科專業試點。加大高等職業學校面向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的招生比例,本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校的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的10%。

  五、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分類發展

  按照市屬公辦的本科高校分類發展工作部署,完善分類考核和分類支持機制,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開辦應用技術型專業或課程。支持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高等職業學校開展先就業再進修、邊工作邊進修的學歷貫通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工作經驗積累和實踐能力培養,重點培養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研究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面向中等職業學校、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招生政策,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為學生學習提供多樣化選擇,搭建多路徑成才渠道。

  六、優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環境

  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范圍的試點企業,研究制定鼓勵支持政策,對符合規定的職業教育投資,可按投資額的30%抵免當年應繳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開展“入學即入職、工學結合”培養模式試點,試點項目學生在入學并簽訂工學結合學徒培養相關協議后,可擁有企業見習職工身份,探索建立見習職工繳納社保由財政經費進行合理負擔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職業學校實習生參加工傷保險辦法。推動職業學校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在職業學校設立培養培訓基地,探索校企共建企業學院、產業學院,擴展職業學校辦學空間。

  七、打通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通道

  支持在一線崗位從事技術技能工作、取得相應級別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的高技能人才,參評相關專業領域職稱評價,不將學歷、論文、外語、計算機等要求作為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價的限制性條件,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畢業生可申報職稱評價。在世界技能大賽、全國技能大賽上獲得獎牌的本市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后在京工作,可破格申報高級職稱,并享受相關待遇。完善對首席技師、技能競賽獲獎選手等優秀技能人才的獎勵機制,探索建立“金藍領”技術技能人才榮譽體系。

  八、完善對職業學校教師的激勵制度

  加大對職業學校技術創新與服務的激勵力度,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職業學校可按照國家及本市相關規定,給予現金獎勵。鼓勵職業學校開展補貼性培訓和市場化社會培訓,職業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方式所得收入扣除必要成本外的凈收入,可按最高70%比例提取作為績效工資來源,對相關考核合格的職業學校可每年調整績效工資總量,調整部分不計入績效工資總量基數,重點用于激勵參與上述工作的人員。保障職業學校兼職教師待遇,允許職業學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確定兼職報酬。

  九、拓寬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推動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就業、落戶方面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有平等機會。將本市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納入公務員招考范圍,在公務員招考和企事業單位招聘中,堅持因崗設職,鼓勵公平競爭,促進人崗相適,支持事業單位面向高水平技能人才開展定向招聘。在公開招聘中,技工院校預備技師(技師)班、高級工班、中級工班畢業生分別按照本科、大專、中專學歷對待,并享受相關就業創業政策。本市職業學校中,被本市重點發展領域用人單位聘用的優秀應屆畢業生,可按照一定比例擇優申請辦理非北京生源畢業生引進;獲得世界技能大賽、全國技能大賽或國家級一類技能大賽獎牌的應屆畢業生及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的應屆畢業生,可申請辦理非北京生源畢業生引進。

  十、助力打造職業教育示范項目

  立足“四個中心”功能建設,聚焦“兩區”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推動本市職業教育做優做精,實現“高質量、有特色、國際化”發展。結合職業教育規劃布局和發展需求,支持京津冀三地職業學校在學生培養、師資培訓、資源共享、社會服務、交流研討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動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加強與國際高水平職業教育機構和組織合作,支持“絲路工匠”“絲路學堂”等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職業教育品牌。支持本市職業學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開展境外辦學、設立職業教育培訓中心,在國際交流合作中發揮示范作用。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7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推動我省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結合青海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堅持擴容、提質、貫通、融合,緊密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四地”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技能型社會,培養更多扎根高原、服務產業、創新創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青海工匠,為青海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到2025年,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職業學校辦學格局更加優化,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辦學水平明顯提升。籌建一所職業本科學校,1—2所高等職業學校進入國家“雙高計劃”,建成一批國家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到2035年,技能青海基本建成,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大幅提高,職業教育供給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匹配,在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中的作用顯著增強。

  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一)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全面評估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情況,實施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和“雙優計劃”,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優秀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優化中等職業學校布局,采取合并、合作、托管、集團化辦學等方式,對空、小、散、弱學校進行調整,提高學校辦學效益。支持西寧、海東兩市推進集團化辦學,調整優化學校布局和專業設置,促進教師隊伍、設施設備等資源共享。支持有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合作開展人才培養改革試點,重點為涉藏地區培養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加強文化知識、體育美育等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文化基礎合格和技術技能基礎扎實的生源。

  (二)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發展。實施“雙高計劃”,強化內涵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緊貼產業發展的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服務國家和區域產業發展戰略,充分利用現有高等職業學校辦學資源,籌建一所職業本科學校,為生態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持具備條件的高等職業學校按照國家規定試辦職業本科專業,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選擇適合的專業開展職業本科教育。積極有序推進省屬高等職業學校改遷建,擴大學校辦學規模,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指導海南、黃南、玉樹等州創造條件,積極創辦各具特色的高職專業或學校。

  (三)促進不同類型教育相互融通。加強各學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融通。職業學校向中小學開放實訓基地、開放課堂,開展動手實踐和職業體驗教育。建立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對接區域內多所中小學的研學合作機制。探索開展以專項技能培養為主的特色綜合高中試點工作。落實國家資歷框架,穩步推進學分制度,探索各類學校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建立職業教育學分銀行。

  (四)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合理確定招生計劃,建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省級統一招生平臺,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落實國家“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實行綜合評價、中高職貫通、技術拔尖人才免試錄取等多元化招生。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學生進入高等職業學校學習的比例。單列本科計劃用于職業教育高考招生,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三、優化專業布局和結構

  (五)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專業群。圍繞賦能生態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設,構建中高本有機銜接的特色專業群,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的專業體系。對接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重點建設環境保護專業群;對接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提升化工技術、有色金屬材料專業群;對接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加快建設新能源發電、水利水電、自動化專業群;對接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升級旅游、民族文化藝術、餐飲專業群;對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強化建設農業、畜牧業專業群。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民生重點領域需求,優先發展康復治療、健康管理、公共衛生、公共服務等一批人才緊缺的專業群,改造升級電子信息、計算機、通信、電子商務、道路運輸等一批傳統專業群,積極新建城鄉規劃、市政工程、智慧農牧、安全等一批空白專業群,控制減少汽修、烹飪、保育等一批重復建設嚴重、供給過剩的專業。

  (六)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面向市場、產業、民生,優化專業設置,避免同質化、低水平競爭,確保設置的專業學科實用有用管用。分級分類編制發布產業結構動態調整報告、行業人才就業狀況和需求預測報告,為職業學校優化專業設置提供依據。制定職業學校專業建設指南,定期發布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報告。通過差異化投入、政策項目引導等方式,支持學校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定期開展專業評估,指導學校科學設置專業,不斷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培育建設優勢和品牌專業。

  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七)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符合青海地域特點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和方法,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各環節。深化民族團結進步進校園活動,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引導各民族學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成長進步。傳承工匠精神,傳播工匠故事,引導學生刻苦學習、精進技藝、全面發展。培育和建設一批國家級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團隊、思想政治課示范課堂、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課程思政教育案例,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八)改進教學內容和模式。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按照生產實際和崗位需求設計開發課程,開發模塊化、系統化的實訓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落實國家教學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典型生產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容。深入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先進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普遍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健全省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制度,積極申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九)改革教育評價機制。落實國家職業教育評價辦法,以德技并修、專業建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業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為重點,對職業學校定期開展評價。持續推進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建設工作。做好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評估和高等職業學校適應社會需求能力評估。健全質量年報制度,定期組織質量年報的審查抽查,提高編制水平,加大公開力度。委托專業機構開展第三方評價,將評價結果作為核定招生計劃、安排重大項目的重要參考。

  (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突出教師個人成長和教學團隊相結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和專業實踐能力。完善教師招聘、績效考核標準,落實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相關政策。按照職業教育的特點適時核定公辦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按照職業學校生師比例和結構要求配齊專業教師。支持師資緊缺的職業學校按規定聘用兼職教師。支持高水平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建一批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落實教師到企業實踐的規定,支持企業技術骨干到學校從教,著力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職業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技術服務、社會培訓、自辦企業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來源。

  (十一)提升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建設中等職業學校管理信息系統,支持學校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以“信息技術+”升級傳統專業,及時發展數字經濟催生的新興專業。推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應用,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分級分類開展培訓,提升教師和學生信息素養。

  五、推進產教協同育人

  (十二)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激勵機制。立足青海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產教融合貫穿到人才培養教育全過程,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制定青海省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細則,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按規定落實相關稅費政策。支持西寧市創建國家級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鼓勵海東市、海西州創建省級產教融合示范區,促進教育、產業要素集聚融合、優勢互補。支持各市(州)依托職業學校布局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積極探索職業學校實習生參加工傷保險辦法,加快發展職業學校學生實習實訓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十三)完善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建立教育與園區、學校和企業對話機制,搭建職業學校與產業園區、園區企業緊密合作平臺。推動職業學校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在職業學校建設培養培訓基地。職業學校要主動吸納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合作共建新專業、開發新課程、開展訂單式培養,有效滿足企業人才需求。支持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引導企業按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進一步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鼓勵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建立職業教育集團,推進實體化運作,建設一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和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鼓勵上市公司、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著力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

  六、服務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

  (十四)加大職業培訓力度。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支持職業學校開展補貼性培訓和市場化社會培訓,擴大面向職工、退役軍人、高素質農牧民、脫貧勞動力、農牧區就業困難人員等就業重點群體的培訓規模。在有條件的職業學校建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基地,開展涉藏地區中青年群體“通用語言+技能培訓”。實施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強化校地合作,建設若干所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學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部門要充分考慮職業學校承擔培訓任務情況,合理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和水平,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職業學校要制定培訓規劃,加強培訓條件、師資隊伍、課程資源、實訓條件等建設,提高培訓能力,增強服務社會功能。

  (十五)積極開展繼續教育。職業學校要充分利用辦學資源,主動面向在職職工、現役軍人、退役軍人、進城務工人員、轉崗人員、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城鄉待業人員、殘疾人、農村實用人才等社會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支持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和在崗繼續教育制度。推動職業學校和龍頭企業聯合建設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支持有條件的職業學校與各級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學校合作,參與舉辦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培育一批社區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教育示范校,形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發展合力。

  七、加強交流與合作

  (十六)用好教育援青與協作機制。積極爭取國家部委加大對我省職業教育的政策、資金、項目等支持力度。做好東西協作辦學工作,使六州更多學生享受省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對口援青機制和青海—甘肅教育合作機制,爭取有關省市高水平職業學校結對幫扶我省職業學校,重點在專業建設、科學研究、教師發展、學生培養、治理能力等方面開展合作,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指導職業學校落實校際合作協議,增強合作實效。鼓勵在對口支援省市舉辦中職班,拓寬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通過單考單招等形式赴對口援助省市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渠道。鼓勵市(州)主動對接援青省、市用工需求,積極為職業學校畢業生跨省就業拓展渠道,搭建平臺,提供一站式、組團式服務。

  (十七)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渠道。把職業教育納入對外合作規劃,作為友好城市建設和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推動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利用國家中西部教育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等,選派職業學校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出國留學,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支持職業學校管理人員、年輕優秀教師赴職業教育先進國家開展培訓和研修。支持有條件的高等職業學校引進國外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實施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國外優秀院校合作,為學生出國留學創造機會。

  八、保障措施

  (十八)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將職業教育工作納入各地區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納入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選優配強職業學校主要負責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職業教育干部隊伍。落實職業學校在內設機構、崗位設置、用人計劃、教師招聘、職稱評聘等方面的自主權,充分激發職業學校干事創業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職業學校黨建工作,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組織職業學校參與黨組織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

  (十九)強化制度保障。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制定我省配套法規,為全省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職業教育經費的體制。根據培養成本變化,調整職業學校學費標準,體現不同專業的差異性。嚴禁以學費、社會服務收入沖抵生均撥款。提高職業學校預算水平,更好發揮專項經費的使用效益。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利用好“昆侖英才”行動計劃,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擔任職業學校專業群帶頭人。

  (二十)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加大正面宣傳力度,準確傳遞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和重大舉措,深入挖掘宣傳基層和一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典型事跡,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打通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就業、落戶、參加招聘、職稱評審、晉升等方面的通道,與普通學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在職業教育工作中取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在職業教育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技術技能人才,予以表彰獎勵。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8

  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育人質量,提高教育公平水平,使教育更有效率和更持續發展,不斷向教育現代化邁進,把高臺教育逐步打造成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優質高地,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根據國家及省市相關文件及會議精神,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教育公平為根本要求,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實現教育現代化為根本抓手,全面貫徹落實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抓重點、補短板、優環境,著力破解影響我縣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制約因素和瓶頸問題,實現高臺教育教學“質量雙提升”,打造“高臺”質量品牌,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堅持質量為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學校發展的永恒主題。把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進高臺教育從注重硬件建設向注重內涵提升轉變、從注重規模增長向注重質量提升轉變,從注重“有學上”向注重“上好學”轉變,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質教育資源。

  (三)堅持改革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堅持目標考核,落實獎懲機制。鼓勵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為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強大動力。

  三、工作目標

  緊緊圍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主線,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精心打造五大重點工程,全面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結構科學化、教育治理現代化,使全縣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學校管理更加規范,綜合評價更加科學,力爭通過一年努力實現“學生減負、教師提能、課堂提效、質量提高”,全縣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四、具體任務

  (一)實施五大攻堅計劃推進工程

  1.學前教育提檔升級。一是做好規劃設計。出臺《高臺縣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實施方案》,初步制定《高臺縣第四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設計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二是優化學校布局。加大城區幼兒園建設力度,在縣城東北片籌劃建設城關幼兒園,縣城西南片籌劃建設第二幼兒園,進一步擴充城區公辦幼兒園學位,擴大城鎮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不斷降低城區公辦幼兒園班額。撤并駱駝城鎮團結幼兒園、南華鎮成號幼兒園、巷道鎮紅聯幼兒園、黑泉鎮明德幼兒園、羅城鎮河西幼兒園、羅城鎮侯莊幼兒園等已空置的幼兒園。新建或改擴建6所農村小學附設幼兒園食堂,對2所農村小學附設幼兒園校舍進行維修改造。三是力創特色品牌。督促5所城區公辦幼兒園以特色文化引領,創建辦園品牌,在市級及以上取得一定社會影響,提升高臺學前教育在全市及全省的影響力。督促農村省級一類幼兒園在城區聯盟示范園的幫扶下,從環境創設、科學保教、戶外活動、家園共育等方面進行全面的鞏固提升,努力打造富有高臺特色的農村學前教育特色品牌。四是開展晉等升級。組織專家團隊,積極指導西苑幼兒園和駱駝城鎮新民幼兒園做好省級一類幼兒園創建工作,確保年內晉升為省級一類幼兒園。督促城區示范園對聯盟內的駱駝城鎮西灘幼兒園、梧桐幼兒園、駱駝城幼兒園,南華鎮禮號幼兒園、巷道鎮正遠幼兒園、黑泉鎮黑泉幼兒園進行重點幫扶,努力改善辦園條件、提升辦園水平,為今后創建省級一類幼兒園打好基礎。五是深化聯盟幫扶。建立城鄉學前教育五大聯盟,健全完善聯盟內農村幼兒園中層領導和教師跟班學習、城區幼兒園中層領導和教師下鄉幫帶工作機制,推進保教內容、教師培訓、園務管理等方面共同規劃、同步實施,組織開展農村幼兒園辦園質量復評活動,完善學前教育聯盟評價機制,整體提升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水平。六是抓好游戲和閱讀。借鑒“安吉游戲”經驗創新游戲化教學活動,積極開發特色游戲和戶外活動課程,持續強化游戲化教學,提升幼兒綜合能力,推進科學保教。深入開展幼兒繪本閱讀活動,夯實繪本閱讀指導及評價的過程管理,做好幼兒繪本閱讀能力的監測工作。(基教股牽頭負責,各相關股室、各幼兒園配合)

  2.義務教育均衡優質。一是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城鄉學校開展教學質量提升專題研討活動,督促相關學校進一步強化教學質量意識,完善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重視薄弱學科教學研究,補短板,強弱項,整體提升教學質量。二是強化一體發展、高位均衡。完善義務教育“1+N”、農村幼小“3+2”發展模式,優化結對幫扶、管理和考核,深入開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網絡課堂”活動,著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農村小規模學校,保障學生就近入學,推動農村生源回流,提高城鄉均衡發展水平。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科學核編、簽約引進、考試招錄、特崗聘用等方式,著力優化教師結構。借助高端培訓、定向培養、導師引領等途徑,拓寬校長視野,提升專業素養和管理水平。建立網絡名師工作室,完善名師考核獎勵機制,構建名師推介平臺,發揮名優特教師、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教師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四是大力實施“全面改薄”和學校辦學條件提升工程。積極做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資源優化整合工作,通過聯盟發展,幫助薄弱農村小學突破瓶頸,改善農村小學辦學條件,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建設創客實驗室、智慧教室、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數字仿真實驗室等功能教室,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以辦學條件的現代化推動教育現代化。五是進一步推進教學改革和研究。倡導實施“貼地式”“草根式”教研,深化智慧教育,豐富督導幫扶手段,開展“一校一品”特色學校創建活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提煉并推廣優秀經驗,實現教育質量和效益的整體提高,創建一批辦學方向正確、教育管理精細、文化特色鮮明、教學質量優良的義務教育名校。(基教股牽頭負責,各相關股室、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配合)

  3.高中教育改革發展。一是深入推進教學改革。落實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強化推進措施,按計劃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制定《高臺縣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辦法》,合理安排普通高中教學科目和課時,開齊開足各類課程。督促學校加強特色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閱讀、寫作、演講、科技創新、職業體驗等社團活動。依據學科人才培養規律、高校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構建規范有序、科學高效的選課走班運行機制。依托“張掖市普通高中教育聯盟”深入落實“1234”質量提升計劃,組織開展教育教學評估、教學展示觀摩、教育教學研討等活動,積極推廣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模式。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學科緊缺程度,有計劃、分批次從重點師范大學和重點高校簽約引進免費師范生、研究生等高素質人才,努力充實教師隊伍。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選派學科骨干積極赴外參加新課程、新高考研討培訓活動,不斷加強校本培訓,促進教師隊伍全面成長。三是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建設覆蓋校園的無線網,購置網絡教學資源,更新教育教學設備。加強高中學校圖書規范管理和數字化管理,維護相關設施設備,按標準購置圖書。新建20個標準化考場,對原有的20個標準化考場進行更新換代、改建升級。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督促學校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向師生、家長、社會廣泛宣傳高考綜合改革的各項政策,營造濃厚的改革氛圍。(基教股牽頭負責,各相關股室、高臺一中、職業中專配合)

  4.職業教育技能振興。一是借助省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創建的契機,結合我縣實際重點做好汽車運用與維修、老年服務與管理、農村經濟綜合管理等省級示范專業的建設工作,把藝術類、學前教育、會計等專業辦成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特色專業,把旅游服務管理專業與我縣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力爭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學校專業格局。二是構建和完善實訓教學體系,統籌好基礎訓練、專業實訓、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實訓教學途徑,進一步拓展實訓教學的廣度。積極探索生源較少的情況下與高職院校開展中高職一體化“3+2”的培養模式,完善中職學生培養體系。加強與高職院校的交流合作,與合作的高職院校做好教學內容方面的對接,提高教學內容銜接緊密度。嚴格落實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于總課時50%的實訓教學要求,持續改善實訓教學條件,加大虛擬仿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實訓教學資源的配置力度,加強紅色旅游相關專業實訓設施的投入力度。三是督促職業中專多渠道考察縣域內、東南沿海、新疆等企事業單位,瞄準用人單位需求,構建務實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四是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在教學中融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五是從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定位出發,把學校的短期培訓、電大學歷教育、技能鑒定、創業創新培訓、社區教育等工作納入學校的重點工作,爭取把全縣的社會培訓整合到職業中專,盤活已有的師資、設備等資源,并有效轉化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職教股牽頭負責,各相關股室、職業中專配合)

  5.民辦教育規范達標。一是嚴格民辦學校(機構)設立與審批,堅持科學規劃、適度發展、依法辦理、嚴格審批的理念,規范執行民辦教育審批各環節標準,嚴把民辦教育入口關。二是規范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管理與運行,出臺《高臺縣民辦教育機構管理辦法》,成立民辦教育協會,堅持依法管理,規范辦學的總體要求,對全縣民辦教育機構依據現有辦學條件場地、師資隊伍,統一標準重新確定培訓內容、招生范圍及規模。三是努力提高民辦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堅持民辦教育機構教師備案制,加強校長、教師培訓,開展持證上崗、培訓積分、業務考核等方式,有效提升民辦教育從業人員能力。四是持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依法取締無證無照、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校外培訓機構,著力促進民辦培訓機構資質合法、辦學行為規范、辦學質量不斷提升,全面推進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教股牽頭負責,各相關股室、各民辦教育機構配合)

  (二)實施五育并舉質量提升工程

  6.突出德育實效。一是開展紅色基因傳承十大行動。制定《高臺縣教育系統“紅色基因傳承”十大行動方案》,充分利用我縣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扎實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紅色基因傳承”十大行動,不斷深化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學生鑄牢愛黨愛國根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深入落實《高臺縣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施方案》,督促學校嚴格落實德育課程,加強學科和校園環境的德育滲透,積極開展養成教育,認真組織開展好團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及研學旅行活動,不斷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大力促進德育工作規范化、制度化。三是深入實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金種子”工程,推進互聯網+德育載體創新,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扎實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從小學黨史,永遠跟黨走”“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主題教育活動。構建家校聯系“立交橋”,加快建立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機制,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是推廣一批德育典型模式。挖掘一批學校德育工作典型模式,進行總結提煉完善后,在全縣各級各類學校中全面推廣,進一步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成效。

  7.提升智育水平。一是不斷強化學前教育保教管理。安排一批園長外出學習培訓,更新幼兒園保教理念。進一步完善以主題活動統領、教學活動支撐、戶外活動保證、區域活動拓展的學前教育保教方案,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開展精細化的保教工作,通過玩教具制作、課堂教學大比武、四項全能達標、藝術比賽及優質課、示范課、觀摩交流等教學研討活動,深入推進保教質量不斷提升。二是持續提升義務教育教學質量。強化中考備考工作,精心組織好畢業年級診斷考試,召開教學質量研討分析會議,確保中考成績穩中有升。做好各年級教學質量監測工作,以監測結果為導向,督促學校抓好教案備寫、課堂教學、課后輔導等教學常規工作,力爭教學質量持續提升。表彰獎勵一批義務教育階段優秀學生,樹立品學兼優學生典型,發揮好學習典型示范作用。三是積極開展高中教育“名校培優、小班育穗”行動。全方位構建優生培養機制。不斷完善“一驅三模五環探究發現式”教學模式,促進教師教學風格從統一規范向個性化發展,為提前應對新高考改革打好基礎。開展好高考備考工作,做好優生選拔培訓工作。四是努力抓好職業教育教學質量。深化學習培訓、骨干引領、科研帶動、以賽促教,選派教師赴外地開展能力提升培訓,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

  8.強化體育工作。一是抓好學生基本運動技能提升工作。督促學校落實體育課程開設剛性要求,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落實好常態化體育興趣小組、體訓隊訓練,指導學生掌握好“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二是提升學生專項運動技能。督促學校扎實開展好校園足球訓練及游泳課教學工作,重點推廣普及花樣跳繩、武術、舞龍舞獅、圍棋四項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三是做好學生運動技能監測。組織開展好全縣足球、乒乓球、跳繩競賽活動,按省市要求積極創建足球、籃球、排球等特色學校。組織學生運動技能抽測評價活動,以量化的形式督促學校開展好學校體育工作。

  9.增強美育熏陶。一是開齊開足美育課程。改進美育教學方法,構建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相結合的藝術教育發展機制,推行藝術教師走教制,聘用社會文化藝術團體專業人士、民間藝人、校外戲曲專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學校兼職美育教師,督促學校開齊開足美育課程。二是培育學生藝術素養。結合體藝“2+1”項目的推進,面向全體學生組織開展藝術社團活動,督促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項藝術活動,培養一項藝術愛好,掌握一項藝術特長。優化鄉村學校少年宮運行機制,積極開展社團走班、師生文化藝術節、志愿服務等活動,建立課程支撐、活動拓展、文化熏陶、評價引領“四位一體”的農村美育推進機制,全面提升農村學生審美素質。三是組織開展紅色文藝系列活動。督促學校精心組織開展主題鮮明的演講、朗誦、歌詠、情景劇、舞蹈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六一”國際兒童節組織以“慶祝建黨100周年,爭做新時代好少年”為主題的紅色文藝精品創作展演,組織開展以“紅色基因代代傳”為主題的主題手抄報評比、書畫展覽、攝影比賽。組織教育系統學生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爭做新時代好少年”文藝展演暨優秀學生表彰活動。四是開展紅色經典歌曲傳唱活動。督促各級各類學校結合實際組建合唱團,精選推薦紅色經典歌曲,利用大課間活動、課前一支歌等時段,組織開展“傳唱紅色歌曲,建設美好家園”主題紅歌傳唱活動,形成“人人唱紅歌、班班有歌聲、校校有活動”的濃厚氛圍。在“七一”前后,督促各校(園)廣泛開展“紅歌獻給黨”系列主題活動。

  10.加強勞動教育。一是建立勞動教育場地。積極籌建全縣校外勞動教育基地;農村學校充分利用校內空地或學田建立勞動教育校內外實踐場地,初步做到城區學校校外勞動教育有基地,農村學校勞動教育校校有場地。年內開展城區中小學校外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試點工作,農村中小學每月開展一次校內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二是強化勞動技能培養。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通過每周一節的勞動教育課、每月的校內勞動教育活動、校外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校級勞動技能競賽活動等,分學段、分年級培養學生洗衣、做飯、做家務、種植、養殖等勞動技能。三是開展勞動技能監測活動。建立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為支持的勞動教育協同機制,把勞動教育和勞動技能培養融入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結合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學生勞動技能抽樣測評活動,將評測結果作為評價學校勞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據,督促學校認真落實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工作。

  (三)實施師生減負提質工程

  11.改進教案備寫。一是督促學校認真落實《高臺縣教育局關于教案備寫與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采取手寫教案與電子教案相結合、集體備課與批注相結合等多種適合學校實際的方式,積極做好備課及教案備寫工作,切實減輕教師備課負擔。二是加大教案備寫的監管力度,督促學校建立并完善教案周簽閱、月檢查、學期評比等監管機制,不斷提高教案備寫的質量。

  12.強化作業管理。一是建立并完善學生作業監管機制。通過入校檢查、隨機詢問家長、接受家長電話反映、安排人員每月入校檢查等方式,強化學生作業監管,堅決杜絕布置機械、無效、重復性、懲罰性作業,超量布置作業、給家長布置或者變相布置作業、要求家長檢查和批改作業的現象。二是督促學校結合各自實際制定學生作業管理辦法,探索分年級統一布置作業的方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提倡分層布置作業,布置彈性作業、個性化作業,注重設計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13.加強手機管理。一是加強學生手機的監管。督促學校不準學生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校通過設立校內公共電話、建立班主任溝通熱線、探索使用具備通話功能的學生電子設備或提供其他家長便捷聯系學生的途徑等措施,解決學生與家長的通話需求。二是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各級各類學校教師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教育局組織人員定期明查暗訪,確保要求落實到位。三是加強教育引導。督促學校通過國旗下演講、班團隊會專題教育、心理輔導、校規校紀學習等多種形式加強教育引導,讓學生科學理性對待并合理使用手機,提高學生信息素養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簡單粗暴的管理行為。四是做好家校溝通。督促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將手機管理的有關要求告知學生家長,講清過度使用手機的危害性和加強管理的必要性,要求家長履行教育職責,加強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協同育人合力。

  14.加強睡眠管理。一是嚴格執行省、市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到校時間,督促學校將開學放假、上學放學及課后服務時間在校門口醒目位置公示,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不少于10小時,初中生每天睡眠不少于9小時。組織人員對學生到校時間、放學時間進行定期檢查,督促存在問題的學校進行整改。二是加強家校聯系,督促學校通過多種方式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知識,重點提倡學生中午和晚間按時休息,保障充足的睡眠時間和睡眠條件。督促教師對上午課堂教學中表現出睡眠不足癥狀學生的家長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溝通教育,對長期睡眠不足的學生進行重點家訪。

  (四)實施教師資源優化工程

  15.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堅持師德建設第一標準,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建立健全師德師風考核、監督評估的長效機制,加大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監管和考核力度。持續開展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四方參與的教師德能評價工作,強化結果應用。

  16.推進“縣管校聘”改革實施。深入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實施以支教、走教、輪崗為主要形式的城鄉教師交流機制。完善教師職稱評審辦法和評審條件,形成以教學為本的職稱評審導向。深入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優化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縮小城鄉、校際之間中高級比例差距。堅持向基層學校、向一線教師傾斜,加大愛崗敬業表現、工作實績、工作年限等評價權重。

  17.持續加強隊伍建設。加強學校管理人員自身建設,切實把學校領導干部隊伍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建立網絡名師工作室,推進城區學校中層領導下鄉掛職、農村學校教師進城跟班,不斷激發教師自我發展內驅力。落實好人才引進、特崗教師計劃,擴大師資隊伍規模,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進一步嚴格教師隊伍管理,盤活教育管理資源,穩步有序調劑優化教師結構,不斷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18.做實做優教師培訓工作。實施好國培、省培及縣級培訓工作,建立穩定的培訓基地,舉辦校長、班主任論壇,實施學校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和教師特長培養計劃,擴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跟崗研修覆蓋面,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深化城鄉結對、融合提升、一體發展,大力開展體藝教師走教、文藝工作者援教聯盟活動,切實提高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水平,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19.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骨干教師選拔辦法、認定標準,補充市、縣級骨干教師100名以上,實施千名骨干培養計劃。通過項目驅動、科研帶動等方式培養骨干教師,規定任務,明確職責,提高待遇,定期考核,優進劣汰。發揮名優教師、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教師隊伍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五)實施教育信息化推進工程

  20.完善機制,強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職能。一是加強對全縣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統籌協調,督促學校完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領導機構,進一步明確責任,每年至少召開2次以上專題會議。二是制定2021年教育信息化、網絡安全和教育裝備工作要點,將教育信息化和裝備重點工作列入學校整體工作計劃,嚴格核定專、兼職電教管理人員工作量及其職責,提升管理人員技術與能力。三是進一步完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評細則》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考核方案》,對教師進行量化考核,規范考核程序,嚴肅考核結果的運用,將考核成績計入教師績效考核或年終考核成績當中。

  21.深化應用,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一是完善《高臺縣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高臺縣教育信息化深化應用實施方案》,督促學校積極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教研活動,不斷探索、研究和實踐應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新策略、新手段、新思路。二是結合學校實際與特色,打造富有特色、具有可推廣價值的信息化應用優秀典型案例,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深度。組織相關人員不定期入校檢查案例實施過程與情況,評選出優秀案例在全縣推廣應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全縣中小學課堂教學質量。三是推進“專遞課堂”建設,實施城區學校輻射鄉村學校的網絡直播“專遞課堂”和農村中心輻射教學點的網絡互動專遞課堂,解決農村學校個別課程開設不齊、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

  22.夯實基礎,加大城區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力度。一是持續推進實驗教學場所建設,探索建設學科功能教室、綜合實驗室、創新實驗室、教育創客空間等,對普通教室進行多功能技術改造,建設復合型綜合實驗教學環境。二是為城區中小學配備更新“班班通”交互觸控一體機、教學與辦公用電腦、智慧教室、紙筆互動教室、教師平板電腦、3D打印室、云教室等信息化功能室,注重場景式、體驗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強化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索創客教育、混合式教育等教育方式,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三是完善實驗教學體系,著力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加強圖書管理,實現一書一碼,完成市級圖書管理平臺的圖書錄入及數據更新工作,逐步形成三級圖書網絡管理信息化體系,實現圖書管理平臺年借閱圖書生均達8冊以上,借閱率達到20%以上。

  23.創新發展,探索大數據背景下的精準教學模式。以智慧教育標桿校為試點,配備智慧教室、教師平板電腦、AI攝像機、紙筆互動教室等智慧學習環境,采集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數據,搭建智慧教學大數據平臺,幫助學校提升教學管理的實效性,轉變教學模式與學習方式,實現自主化學習與個性化教學。分析教、學、研全過程數據,聚焦共性薄弱知識點,幫助教師設計教學重點,為教師教學與教研提供精準數據支持。按學習科目自動分析學生強項與弱項,實現學生常態化學情的精準診斷分析和優質資源推送,提升教學效率與傳統課堂教學容量,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精準教學模式。

  24.加強培訓,提升中小學師生信息素養。一是完善《高臺縣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選派學校校長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信息化領導力培訓,開展電教管理員業務與技術能力培訓,分段、分層、分科對骨干教師進行培訓。二是加強趣味編程課過程管理,督促各學校成立創客教育社團,并定期開展機器人創客教育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級各類機器人和創客類競賽活動。

  25.以賽促用,提高教育信息化創作水平。一是督促學校進一步提高對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競賽活動、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微課大賽及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等各類師生競賽活動的重視程度,組織相關人員對競賽流程和任務進行研究,明確任務、責任到人,確保活動質量和參與率。二是督促學校安排教師做好參賽學生的指導幫扶工作,邊學邊做,邊做邊學,以競賽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提升教師創作能力和信息化應用熟練程度,將競賽活動作為檢驗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局將對各校(園)參與各類競賽活動的參與率和獲獎率作為年終評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據。

  26.落實責任,提高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一是督促學校制訂完善《網絡安全管理制度》《網絡輿情監測與處置制度》等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和網絡安全責任考核辦法。二是督促學校落實師生上網行為“周監測月報告”制度,每周全面監測一次本校師生上網行為,每月上報學校主要負責人進行審核,進一步規范師生上網行為。三是在重要或特殊時段,督促學校做好重要時間節點和敏感時期的輿論監管,做好網絡輿情監測記錄,落實重要時段網絡安全“零報告”制度。四是調整和優化網評員隊伍,明確網評員工作職責和任務,及時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網評任務。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9

  教育高質量發展,核心是人的發展,培養聰慧而富有精神力量的人,是我們一切教育工作的目標與宗旨。對此,特制訂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標定向,愿景導航。

  1、全鎮幼小教育以做有力量的教育為使命目標,努力實現教師和諧、堅韌、精進,學生陽光、健康、樂學,學校感動、光亮、溫暖的美好愿景。對教師、學生、學校三維愿景目標,中心學校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定教師、學生、學校負面扣分條款。

  2、做有力量的教育,是有分數的教育,沒有分數的素質教育,就是花拳繡腿的教育,打不出力量。我們的質量目標是沖刺前三,保底前五,未達保底目標,中心學校校級班子績效工資降低0.1個系數,全區總平均分以下學校班子成員降低0.1個系數。

  3、做有力量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教育,教育的影響,重在思想的改變與提升,思想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力量。只要學生充滿夢想、積極進取、樂觀向善、堅定勇敢、擁有家國情懷,教育就不會失敗。中心學校以各學校學生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情況,考核學校思想建設成果。

  4、做有力量的教育,是有素養的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發展,教育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耕耘一片松軟、肥沃、養料充分的教育土壤,讓學生自由、舒展、個性的成長,接受音樂的熏陶,美術的感染,體育的激發,特長的培養,潛能的開發,思維的訓練,閱讀的浸潤,這樣教育出的學生,才會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死板枯燥的教育,長不出參天大樹。各學校每學期開展一次學生全員綜合素養測評,中心學校根據各學校測評成效,進行評價考核。

  二、優化管理,揚帆起航。

  1、中心學校人員實行一沉雙包制度,一沉:就是每個年級1名中心學校人員下沉到一個薄弱班級,以固定日下沉與自由靈活下沉相結合,每月兩天固定日下沉,其余時間自主確定,機動下沉。下沉幫扶主要是指導課堂教學,班級管理,育人對策,質量管控。雙包:包年級,抓教研,提質量。包學校,嚴督查,保安全。

  2、分管業務副校長牽頭,抓好兩個機構建設。教研機構,實行班組式教研。課程機構,實行流程化管理。

  (1)教研機構,實行班組式教研團隊,一個班組,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語文、數學每年級各分成三個班組,英語每年級分成兩個班組,一個班組一般4人,最少3人,最多5人。設一名教研聯絡人,方便年級組長溝通信息。每個班組不設中心主持人,人人都是主持者、參與者、共建者,沒有主次之分,教研策劃共商共謀,教研活動分工合作,教研成果共創共享。每一次活動完成由聯絡人傳送教研簡訊給中心學校年級負責人,在公眾號發布。

  A、中心學校年級負責人組合班組,根據教學成績,前后搭配,盡量均衡。三至六年級,每個年級8個班組,一二年級,每個年級6個班組。

  B、中心學校年級負責人制訂教研考核方案,分教研策劃,教研組織,教研過程,教研成果,科學設計考核細則,報總支審議通過實施。

  C、實行單周校本教研,雙周班組教研。班組教研,線上線下聯動,線上教研以微信自由交流為主,線下教研每學期7次,自行確定安排在雙周,雙周星期二語文,星期三數學,星期四英語。每次教研活動前,聯絡人應將班組團隊共商的教研策劃交中心學校年級負責人審閱,批準通過后,方可實施。年級負責人若無其它工作事務,應盡量選組參加。

  D、班組教研,以“小教研,大成長”為目標,實行“一核n評兩賽”教研模式,努力使每一次教研取得實效。一核:觀課以學生發展變化為核心,正變化挖經驗,負變化找問題。n評:從學生發展變化核心點出發,發散思維,評教師的激勵評價,思維啟發,組織教學,教學藝術,教材處理,問題設計,課堂生成,師生關系,探究拓展等n項課堂要素。從教師為本轉化到以學生為本的課堂評價模式,兩賽:期末每個班組推薦一名成員賽課,比課堂成效。期末每個班組推薦一名成員匯報教研成果,比教研實效。

  E、優秀教研班組,與評先評優掛勾。非優秀教研班組成員,一般不納入評先評優對象。

  F、三至六年級,8個班組,評選4個優秀教研班組,一、二年級,6個班組,評選3個優秀教研班組。

  G、教研班組,實行捆綁式考核,考試成績按班組平均分測算。獎第一名班組。降低前3名獎勵金額,加大班組團隊獎。

  H、全鎮績效獲A類獎,參加區考年級,設質量貢獻獎,由年級負責人考核分配。成績突出學校,同樣享受質量貢獻獎,由學校考核分配。

  (2)課程機構,實行流程化管理。由全鎮音樂、美術、體育專業教師,科學、思政專任教師,共同組成課程團隊。按照“申報,收編,實施,研討,考核”五步流程,推進校本課程研發,每學期評選優秀校本課程研發教師。9月為申報,收編課程,10月,11月實施,研討階段,12月考核驗收。

  三、豐富課程,藍海護航。

  1、實施1+5課程體系。1是國家課程,5是五大板塊校本課程。

  2、國家課程,以課改驅動,落實國家課程目標。三至六年級各選一個課改試驗班,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由試驗班所在學校校長親自抓,與班級教師共同探索推進。精選15名學科培訓師,圍繞課標、課改、課堂、考試導向、教材解讀,每學期開展3次學科大培訓,中心學校創造條件,支持學科培訓師外出學習,提升能力,增長學識,開闊視野。

  3、五大板塊校本課程。分德育、科技、勞動、藝術、體育五大板塊,各學校每個板塊至少研發一個校本課程。課程越豐富,教育越完整。

  四、精細監測,過關助航。

  1、三至六年級,實施“6+1”質量監測,6次單項過關,1次綜合沖關。

  2、6次單項過關,語文,作文3次,閱讀2次,積累1次。數學,計算3次,解決問題2次,難題1次。英語,聽力3次,作文2次,閱讀1次。1次語數英綜合考試沖關。

  3、通過全鎮性過關監測,分析問題,專項突破。

  五、閱讀鑄魂,群文開航。

  1、以“三觀四心五力”為閱讀目標。三觀:全局觀,科技觀,未來觀。以讀書演講活動,逐步建立三觀。四心:愛心、慧心、恒心、誠心。以讀書摘錄,滋養四心。五力:抗挫力,學習力,思考力,想象力,創造力。以教師讀書分享啟發,培養五種能力。

  2、以馬蹄小學群文閱讀市級項目,幅射全鎮,共創濃厚閱讀氛圍。做亮三張名片:運動,閱讀,團隊。

  六、提升數學,加速領航。

  1、實施數學振興計劃,組建4人教學指導團隊,分階段推進。

  2、第一階段,9月份,每人聽15節數學課,4人共60節,全覆蓋摸底,梳理問題。

  3、第二階段,10月份,以問題為導向,分年級組織數學研討會。請外校名師、教研室專家指點迷津。

  4、第三階段,11月份,鎮內外課堂觀摩學習。

  5、第四階段,12月份,數學教師全員反思,形成全鎮數學教學行動指南。

  七、分層視導,全力遠航。

  1、按學校規模,分四個梯隊。第一梯隊,馬小,第二梯隊,八一,民新,新平,第三梯隊,洋合,平海,沿河,平壩,第四梯隊,茶堰,陽半。

  2、中心學校校長帶隊,視導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副書記帶隊,視導第三梯隊,副校長帶隊,視導第四梯隊。

  3、第一梯隊,每月視導一次。第二梯隊,每周視導一所學校。第三梯隊,每月視導兩所學校。第四梯隊,每月視導一所學校。

  4、每次視導情況,都將全鎮通報,表揚先進,批評問題與不足,見人見事,督促奮進。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0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教育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及特色教育強省建設各項部署,結合《貴州省整體提升教育水平攻堅行動計劃》要求,推動全縣教育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緊緊圍繞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科學規劃布局、分類精準施策、有序保障需要、合力攻堅推進”的工作原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強化教育保障,切實抓好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提升、鞏固義務教育成果提升、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提升、現代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師資隊伍建設保障提升、職業技能學歷雙提升“六大工程”,全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堅持質量為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學校發展的永恒主題。把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進鳳岡教育從注重硬件建設向注重內涵提升轉變、從注重規模增長向注重質量提升轉變,從注重“有學上”向注重“上好學”轉變,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優質教育資源。

  (三)堅持改革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堅持目標考核,落實獎懲機制。鼓勵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為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強大動力。

  三、工作目標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緊緊圍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主線,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推進教育資源優質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育結構科學化、教育治理現代化,使全縣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學校管理更加規范,綜合評價更加科學。到2025年,全縣教育基礎性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全面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教育體制機制,教育結構布局更加合理,公辦民辦共同發展,教育品牌持續提升,服務經濟社會能力顯著增強,努力打造校園書香濃郁、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職業幸福、人民群眾滿意、服務社會進步的鳳岡教育,進入教育強縣行列。

  學前教育優質普惠。到2022年底,實現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5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保持在85%以上,學前教育普惠率保持在80%以上,完成中愛·茶緣新城、斌鑫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通過國家評估驗收。到2025年實現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60%,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保持在95%以上,學前教育普惠率保持在90%以上。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城區規劃新建2所小學、新建2所初中、改擴建3所初中。著力化解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問題,確保大班額逐年下降,到2025年年底前全面消除。完善特殊教育學生入學前的認定評估體系,確保入學率達95%以上。為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驗收作充分準備。

  高中教育優質普及。穩定高中階段招生規模,優化普通高中優質資源,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6%以上,高中階段職普比達到5:5左右。完善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三新”教育教學改革順利實施,本科上線率取得突破,躋身全市平均水平。

  職業教育優質擴容。中等職業學校達到國家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標準,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達50%以上,建成一批特色專業和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

  四、工作措施

  (一)以優化布局為基本,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1.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大城區幼兒園建設力度,在縣城規劃新建幼兒園2所,改擴建鳳岡二幼,進一步擴充城區公辦幼兒園學位,擴大城區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不斷降低城區公辦幼兒園班額。通過生均財政撥款、建設用地優惠等多種方式,支持國有企事業單位、社區辦好公辦幼兒園。建立健全購買服務、綜合獎補、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一體化機制,支持普惠性幼兒園發展。縣級財政從2022年起,逐年提高公辦幼兒園生均經費投入,2023年力爭達到800元/生/年。(責任單位:縣住建局、縣財政局、縣教體局)

  2.擴大義務教育優質學位供給。有效整合義務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按照《貴州省教育廳關于統籌優化教育資源布局結構的'指導意見》(黔教發〔2020〕25號)文件要求,調整教育資源布局。大力實施“能力提升”工程,積極做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資源優化整合工作,通過集團化發展,幫助薄弱農村小學突破瓶頸,改善農村小學辦學條件,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建設創客實驗室、智慧教室、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數字仿真實驗室等功能教室,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以辦學條件的現代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完成特殊教育學校改擴建工程,提升特殊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創建省級示范學校。(責任單位:縣教體局)

  3.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補齊普通高中辦學條件短板,對照高考綜合改革,集中解決功能用房和儀器設備短缺問題,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提質改造鳳岡一中、鳳岡二中。逐年提高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到2025年,省級示范性高中生均公用經費力爭達到1000元/生/年。豐富辦學資源,注重多功能教室的建設,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合理利用智慧校園促進普通高中特色化發展。加大教師編制統籌調配力度,探索不同學段教師調劑使用制度,適應選課走班教學需要。著力解決鳳岡二中申創省級二類示范高中、鳳岡一中省級二類示范復評尚差的硬件;解決鳳岡三中高中部教學樓、400米環形足球場建設。繼續推進普職互通試點,探索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與普通高中融合育人模式。(責任單位:縣自然資源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局、縣教體局)

  4.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優化職業教育學科專業結構,深入推進職普融通,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實現初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愿讀盡讀”。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校教師雙向流動,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施中職“強基”工程,全面改善辦學條件,適度擴大并穩定辦學規模,提升辦學質量。到2023年,鳳岡職校完成汽車機電實訓基地、學生公寓建設。到2025年,鳳岡職校完成信息、服裝、護理、現代農藝、學前、汽修等實訓設備的全面升級換代,新開設建筑專業并建成實訓基地。總結現代學徒制試點經驗,推動校企雙方共同建設高水平專業,培育學徒制產業工人,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依托地方特色和優勢,建設1至2個市級產教融合示范基地。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責任單位: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縣發改局、縣教體局)

  5.聚力發展社會教育。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鼓勵促進社會力量辦學。實行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行業企業和各類培訓機構開展繼續教育,構建覆蓋全縣的終身教育學習網絡,到2025年,全縣15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完善非學歷教育和學歷繼續教育并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的開放辦學體系。探索我縣與省內外高校和教研機構合作機制,推動聯考、聯研、聯訓等運行模式。(責任單位: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縣教體局、縣民政局)

  (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五育并舉發展素質教育。

  1.突出德育實效性、時代性。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的德育體系,深化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充分利用遵義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各級各類學校扎實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紅色遵義”革命傳統教育,不斷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廣大學生鑄牢愛黨愛國根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建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課程和實踐活動課程“四位一體”的德育課程落實機制。強化對網絡游戲、微視頻的價值引領與管控,創造綠色健康網上空間。開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構建幼、小、初、高螺旋上升的思政課教育體系。構建家校聯系“立交橋”,加快建立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健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機制,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責任單位:縣委教育工委、縣教體局)

  2.提升智育水平。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念,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提升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學前教育要認真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工作規程》。義務教育要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著力打造高效課堂。高中教育完善課程體系,對標新時代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職業教育要著力學歷、技能雙提升,深化學習培訓、骨干引領、科研帶動、以賽促教,不斷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責任單位:縣教體局)

  3.強化體育鍛煉。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幼兒、中小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學生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中小學校要按照國家標準落實“4321”體育課程。扎實開展好校園足球訓練及游泳課教學工作,做好學生運動技能監測,確保每位學生掌握1至2項體育技能,降低兒童青少年近視率。按省市要求積極創建足球、籃球、排球等特色學校。(責任單位:縣教體局)

  4.增強美育熏陶。督促學校開齊開足美育課程,改進美育教學方法,構建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校園文化相結合的藝術教育發展機制,聘用社會文化藝術團體專業人士、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結合體藝“2+1”項目的推進,面向全體學生組織開展藝術社團活動,督促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項藝術活動,培養一項藝術愛好,掌握一項藝術特長。優化鄉村學校少年宮運行機制,積極開展社團走班、師生文化藝術節、志愿服務等活動,建立課程支撐、活動拓展、文化熏陶、評價引領“四位一體”的美育推進機制,全面提升學生審美素質。(責任單位:縣教體局)

  5.加強勞動教育。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分學段設置勞動教育目標和勞動教育內容,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家務勞動、校園勞動、校外勞動、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加強實踐資源開發,打造一批中小學研學基地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鼓勵學校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開辟校外勞動基地,培育青少年勞動意識和對勞動人民的樸素感情。(責任單位:縣教體局)

  (三)以改革發展為驅動,不斷提高育人質量。

  1.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全面落實國家課程,加強課程教材建設管理。構建減負增效的中小學課程體系,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發揚各校的辦學特色。全面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加快形成以問題設計和項目學習為關鍵、自主學習為基礎、探究合作為核心、展示交流為特征的新教學模式。全面落實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機制,完善監測結果應用的隊伍建設,解決監測結果應用突顯的問題,推進結果應用具體項目的落實,促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引導普通高中學校轉變育人方式。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推進“課堂革命”,構建高效課堂。(責任單位:縣教體局、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

  2.推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堅持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確保義務教育公益屬性,強化民辦義務教育規范管理,穩步推進中考改革,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繼續實施公辦幼兒園陽光招生和民辦幼兒園自主招生政策。義務教育要不斷完善就近入學和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堅持起始年級陽光分班。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實行報批制,禁止超規模招生。(責任單位: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縣教體局)

  3.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應用改革。加快推進“陽光校園·智慧教育”建設。加強創客實驗室、專業學科教室、機器人實驗室等特色裝備,積極推進編程教育,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統籌建設“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深入開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網絡課堂”活動,促進信息化設備的深度應用,積極探索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責任單位:縣教體局、縣大數據發展中心)

  4.推進教育評價體制改革。扭轉對學生“唯分數、唯升學”和教師“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單一評價傾向;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改革,健全中小學質量評價監測體系,扭轉以升學率為指標的對學校評價傾向。建立學生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建立符合中小學崗位特點的教師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評比考核、社會事務進校園、抽調中小學教師等事宜,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責任單位:縣教體局)

  5.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改革。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鳳岡職校舉辦好“鄉村振興培訓班”,以提升學歷水平、職業技能和農業生產經驗能力為導向,深入推進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改革,加快培養高素質農民。通過職業教育讓相關人員提升文化素養、學得一技之長,達到畢業條件的取得中等職業教育文憑。到2023年參加“技能學歷雙提升工程”相關人員累計達到1500人,到2025年累計達到3000人。(責任單位: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縣教體局)

  (四)以隊伍建設為支撐,為教育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1.依法保障教師待遇。建立教師工資聯動增長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完善績效工資分配辦法,績效工資增量主要用于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切實落實學校分配自主權,并向教學一線和教學實績突出的教師傾斜。落實鄉村教師鄉鎮工作補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生活補助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等政策,有條件的地方對在鄉村有教學任務的教師給予交通補助。(責任單位:縣人社局、縣財政局)

  2.優化師資隊伍。繼續實施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骨干教師培育工程,引導、帶動全縣中小學校和廣大教師創先爭優。深入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全員聘任”管理改革,充分考慮薄弱學校、邊遠學校的實際需要,完善區域范圍內教師校際間合理流動機制,促進校際間師資均衡配置。搭建多元教師成長平臺,以體系性培訓為抓手,構建研究--培訓--應用一體化的發展性教師成長體系,全面推進教師專業高水平提升。實施青藍工程和師徒結對機制,加強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引領。通過項目驅動、科研帶動等方式培養骨干教師,規定任務,明確職責,定期考核,優進劣汰。發揮名優教師、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教師隊伍專業水平的整體提升。(責任單位:縣教體局、縣人社局、縣委編辦)

  3.優化職稱評聘政策。深入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實施以支教、走教、輪崗為主要形式的城鄉教師交流機制。完善教師職稱評審辦法和評審條件,形成以教學為本的職稱評審導向。深入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優化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縮小城鄉、校際之間中高級比例差距。堅持向基層學校、向一線教師傾斜,加大愛崗敬業表現、工作實績、工作年限等評價權重。(責任單位:縣人社局、縣委編辦、縣教體局)

  4.及時補充緊缺學科教師。遴選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重點引進“雙一流”大學公費師范生和師范專業研究生,有計劃地引進獲得教師資格證的研究生來我縣中小學校任教。到2022年,通過引進研究生、公費師范生、教師招考以及繼續實施“特崗計劃”等形式來補充現有教師缺口,重點補充一批緊缺的如音樂、美術、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師。到2025年,采用多渠道配齊配足全縣公辦幼兒園教師所需數量,建成一支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責任單位:縣人社局、縣委編辦、縣教體局)

  5.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縣財政每年安排培訓經費,用于教師培訓。優化教師管理模式,提升教師意識形態素養、信息素養,打造網絡學習和教研平臺。到2025年,全縣學前教育教師全部達到專科以上學歷;小學教師達到師范專業專科或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初中教師達到本科以上學歷;高中階段教師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研究生學歷(學位)達到10%以上。鼓勵學校適當獎補在職教師學歷培訓,提升教師學歷結構。(責任單位:縣人社局、縣財政局、縣教體局)

  6.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按照“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的要求,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意識形態建設,師德師風建設;辦好學校思政課,抓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鼓勵中小學校完善內部考核獎勵機制,改革教師評價體系。完善教育教學研究立項和教學成果獎勵機制,引導教師開展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建立校園檢查考評登記審批制度,切實減輕學校和教師負擔,營造良好的辦學治校環境。(責任單位:縣人社局、縣教體局)

  (五)以體制機制為保障,推進教育更加公平發展。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中小學校的全面領導,健全發揮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作用的體制機制,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使基層黨組織成為學校教書育人的堅強戰斗堡壘。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抓好學生德育工作,把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深刻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來,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立健全廉政風險排查防控機制,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防范意識形態重大風險。開展教育領域損害群眾利益問題集中治理,持續凈化教育生態。(責任單位:縣教體局)

  2.全面實施依法治教。推進學校章程建設,健全章程制定制度和執行機制,到2025年,全面實現“一校一章程”。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和規章制度,加快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完善以師生為本的學校管理制度,依法組織和實施辦學活動,規范辦學行為、教學行為和管理行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師生頭腦,教育系統廣大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能力、師生法律素養顯著提升,在法治政府、社會建設中發揮表率和模范帶頭作用。(責任單位:縣教體局、縣司法局)

  3.完善安全防控機制。進一步完善校園安全風險預防、管控機制和校園周邊綜合治理機制,嚴格控制安排學生參加與學業無關的社會活動,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科學系統、全面規范、職清責明的學校安全風險防控體系,深入實施安全行動三年計劃,切實提升學校安全整體水平。(責任單位:縣教體局、縣應急局、縣公安局、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縣市管局)

  4.強化考核評價。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教育督導條例》,建設“全領域、全口徑、全支撐、全保障”的督導新體系,對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對標督導,確保落實到位。配齊配足責任督學,實現全縣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公辦民辦學校教育督導全覆蓋。保障教育督導專項經費,每年由縣財政預算安排教育督導經費20萬元以上,為教育督導工作提供必要辦公條件、強化培訓學習以及加強督導隊伍建設。落實學校目標管理考評和辦學行為全面督導,加強績效考核,科學運用考核結果,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率。認真開展鎮街黨政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價工作,考核結果納入鎮街領導目標考評和績效考核,表彰優秀,對鎮街履行教育職責不力的黨政主要領導進行約談。充分發揮督政督學教育督導作用,促進鳳岡教育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縣教體局、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縣財政局)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梅玲,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副組長:李天蘭,縣政府辦副主任

  張獻萍,縣教體局局長

  成員:

  胡彪,縣發改局局長

  李政,縣財政局局長

  朱俊平,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編辦主任

  尚汝懿,縣自然資源局局長

  王志旭,縣住建局局長

  李紅玲,縣人社局局長

  譚世燕,縣民政局局長

  華嵩,縣司法局局長

  周文溪,縣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縣人民政府正科級督學

  王忠旭,縣人民政府正科級督學

  唐飛,縣大數據發展中心主任

  各鎮人民政府鎮長、各街道辦事處主任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教體局,由張獻萍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日常事務工作。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各學校要提高認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化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強化“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壓實各級各方責任。緊緊圍繞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這一核心目標,著力破解各類教育發展瓶頸,進一步增加教育資源供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各類教育發展水平,推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強化責任落實。明確規范責任部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縣人社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建局、縣民政局等部門切實履行推動教育發展的職責,積極主動支持教育改革和發展;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協同參與教育發展規劃、重大工程實施,提升教育發展部署與部門工作計劃的銜接度。及時向社會發布改革動向,鼓勵多種方法多種形式引導人民群眾、社會團體廣泛支持、參與教育發展、改革以及管理。各部門要主動擔當、主動作為、協調聯動、密切協作,確保整體提升教育水平攻堅行動計劃落地落實。

  (三)強化要素保障。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優化教育資源布局和建設工作,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預留教育用地并按需保障供給。縣住建局要落實本地區城鎮小區配套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建設管理的具體實施辦法,城鎮小區配套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要與住宅建設首期項目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保障學位需求。對未按照規劃配套建設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的項目,自然資源部門不得發放建設工程規劃核實合格書,住建部門不得辦理竣工驗收備案。

  (四)強化經費投入。進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三個增長”要求,優先保障教育經費的支出,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全力保障教師的工資發放,滿足教育教學發展經費需求。在制定預算過程中,將縣級財政承擔的教育經費納入預算體系,保證教育經費劃撥到位。要切實加強教育附加和城市維護建設稅征管,確保征收的教育附加全額、城市維護建設稅5%及時足額劃撥教育;全面落實稅改政策,確保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50%用于教育;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照10%的比例計提資金足額用于教育;實現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和中職免費經費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

  (五)強化督辦督查。加強對縣直教育督導成員單位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檢查,要將整體提升教育水平攻堅行動計劃推進落實情況列為對各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重點,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教育督導等部門要加強城鎮小區配套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規劃建設工作的督察督辦,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落實。各鎮街政府每年年底前要將整體提升教育水平攻堅行動年度工作推進情況報送縣委教育工委、縣教體局,由縣教體局匯總后報縣委、縣政府。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1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四川省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川委廳〔2019〕55號)、《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新時代深化改革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川辦發〔2020〕80號)精神,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區域性最好的教育、打造川東北教育高地,現就推進我市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基礎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展。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立足市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搶抓發展機遇,補齊發展短板,推動示范引領,深化素質教育,持續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市基礎教育發展水平、綜合實力走在全省前列,基本建成川東北教育高地。全市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保持在90%以上,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以上,全域通過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國家認定,成為全省公辦學前教育示范市。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明顯優化,公辦義務教育常住人口全覆蓋,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到省定標準,優質均衡發展有效推進,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市、區)率先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特色普通高中的示范帶動作用有效發揮,中職學校辦學水平顯著提升。育人水平全面提升,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培養全面發展,課程教學與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完善,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依法治教、協同育人全面推進,學生獲得感、教師榮譽感、家庭幸福感和社會參與度、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

  實施學校示范引領工程,建立完善評價體系和管理辦法,打造一批“德智體美勞一體化發展示范學校”,力爭“四個一”學校比例排在全省前列。到2023年,全市遴選100所市級示范性幼兒園、100所市級義務教育高品質學校,遴選一批市級示范普通高中和市級特色普通高中;力爭創建60所省級示范性幼兒園、60所省級義務教育高品質學校(具體指標見附件)、5所省級引領性示范普通高中、5所省級特色辦學普通高中,推動基礎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二、重點任務

  (三)堅持“五育”并舉,全面深化素質教育。

  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中小幼一體,學校家庭社會協調的德育體系。大力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利用“四史”、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中華民族傳統節慶、國家公祭儀式等,教育引導學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發揮課程育人功能,強化學科德育,抓實課程思政、少先隊活動課程,注重主題教育、儀式教育。打造社會實踐大課堂,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愛國主義、優秀傳統文化等各類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與自然資源。充分利用研學實踐精品資源、線路、課程,每學年安排1—2次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傳頌傳唱好廣安“四張名片”,幫助學生了解國情省情市情,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家國情懷。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組織育人作用,樹立身邊榜樣,每年在中小學生中評選表揚一批優秀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強化班主任和少先隊輔導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量按當地教師標準課時工作量一半計算,少先隊輔導員的工作量折算成相應的教學工作量,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按德育主任層級配備。深化德育教育特色學校創建活動,遴選一批中小學德育工作優秀案例、學科德育精品課程。(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團市委。逗號前為牽頭單位,下同)

  提升智育水平。構建現代課堂,分學科制定課堂教學基本要求,著力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增長知識見識。打造一批名師精品課程,培育和推廣優秀教學模式和案例,引領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深化科普及科技創新教育,廣泛開展閱讀活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加強監測和督導,堅決防止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加強學生作業監管,建立健全作業調研、調控制度,按要求嚴格控制各學科作業總量,創新方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及針對性,提倡分層布置作業,禁止布置機械重復、大量抄寫的作業,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市場監管局)

  重視身心健康。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嚴格執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開足體育課,堅持開展大課間活動和課外體育鍛煉,推動每所學校開設7種以上運動項目,每名學生至少掌握1項運動技能、每天運動不少于1小時。深化快樂健康跑、足球進校園活動,廣泛開展校園普及性體育運動,引導公共運動場所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加強學校運動場地設施建設,推進公共運動場所與學校共管共用。構建市—縣—校三級賽事體系,市級每年舉辦學生運動會暨青少年錦標賽和校園足球、籃球、排球總決賽,縣級每年舉辦綜合性學生體育運動會(體育節),學校每年舉辦校運會。加強中小學、幼兒園公共衛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強校醫配備,建好學校衛生室(保健室),持續推進學校心理輔導員等級考核認定,按要求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并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建好心理輔導室,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共建共育、聯動互促的心理服務保障機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水平。深化“八大行動”,健全學生視力健康綜合干預體系,開展視力測試、視力矯正和視力保護等活動,有效預防和控制學生近視。(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衛生健康委)

  增強美育熏陶。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著力聚焦藝術浸潤、文化傳承、人文厚植。上好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廣泛開展校園藝術活動,使每名學生至少掌握1項藝術技能。深化書法進校園活動,支持學校組建特色藝術社團、藝術興趣小組、藝術俱樂部,以書法、戲曲、剪紙、篆刻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為重點,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育實踐活動,定期舉辦市、縣、校學生藝術節及藝術展演,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傳統。遴選美育類示范學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整合資源,開辦藝術學校。支持藝術院校在中小學建立對口支援基地,培育藝術拔尖后備人才。(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團市委、市文聯)

  加強勞動教育。研究制定加強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著力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和奮斗精神,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優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強化志愿服務活動,完善和使用好志愿服務平臺,建立評價體系,每年在中小學生中評選表揚一批優秀志愿服務者。打造遴選一批勞動教育示范校,挖掘推廣勞動教育優秀案例,創建勞動教育品牌,舉辦優秀成果展示,宣傳推廣典型經驗。到2025年,每所學校有相對固定的勞動教育場所,每個縣(市、區)、園區要利用學校布局調整后閑置校舍打造一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市級至少建設2個綜合實踐基地(營地)。各學校可結合實際開展耕讀教育。(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團市委、市婦聯)

  開展課后服務的中小學校,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聚焦核心素養,拓展體育、美育和勞育,把特長培訓、興趣培養、素質提升作為課后服務主要內容,“素質拓展類活動”不得少于每周課后服務總課時的40%,不斷提升課后服務管理和服務水平,決不能把課后服務演變成收費補課行為,違背教育初心和人民群眾期盼。(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

  (四)堅持優質均衡,各類學校協調發展。

  推進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布局優化調整。根據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心場鎮建設、人口流動變化,結合鄉鎮行政區劃、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幼兒園就近就便、小學向鄉鎮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鎮或片區集中、高中向縣城集中、資源向寄宿制學校集中”原則,科學編制“十四五”學校布局調整規劃,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優化調整學校布局,推進“空心學校”、生源嚴重萎縮的小規模學校(含教學點)撤并整合,嚴格規范農村學校撤并程序,保留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清零“大班額”,化解“偏大班額”,化解“大校額”,有效解決“城擠鄉弱村空”問題。建立學校優化布局與教育經費投入協調發展機制,新增教育資源主要向人口集中居住的城區及中心場鎮投放,多措并舉盤活學校撤并整合后閑置資源,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改革完善運行保障機制,適度增加寄宿制學校。2021年以縣為單位完成布局專項規劃和學校建設規劃并啟動建設,2023年完成擴建項目和布局調整閑置校舍處置,2024年完成新建項目,2025年實現中小學幼兒園布局全面優化。(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推進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保留的每個鄉鎮至少辦好1所獨立成建制的公辦幼兒園,繼續推進城區(含縣城)、中心場鎮公辦幼兒園建設,確保城區(含縣城)、中心場鎮獨立成建制的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達到80%以上。鼓勵優質公辦園通過舉辦分園、集團化辦園、合作辦園等形式帶動農村幼兒園、薄弱幼兒園發展。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園治理,規范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使用,制定完善廣安市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辦法,做好配套幼兒園規劃、土地出讓、園舍設計建設、驗收、移交、辦園等環節的監督管理,對符合條件的小區配套幼兒園,由當地政府統籌安排辦成公辦園。扶持發展普惠性民辦園,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建立以公辦為主體、以優質普惠民辦為補充的學前教育資源體系,將學前教育納入基層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機制,通過市場化方式提供的服務事項,列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完善幼兒園監管體系,清理整治無證園和學前教育“小學化”問題。(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向優質均衡邁進,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市、區)爭創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重點加強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改善,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全面達到國家規定標準,班額標準化。探索實施學區制管理,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推動形成“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城鄉一體”的輻射式學區,實現學區內學校協同發展和教師統籌調配使用。認真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到2023年實現學校辦學管理全面達標。打造一批“鄉村溫馨校園”,全面強化農村學校育人功能。持續做好控輟保學工作,進一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做到“應免盡免、應補盡補、應助盡助、應貸盡貸”。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和資源教室建設,不斷提高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殘聯)

  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實施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額”專項行動,逐步化解“大校額”,到2025年全面消除5000人以上“大校額”。建立完善管理辦法,落實好動態管理,持續開展優質、特色普通高中創建,引領推動育人方式改革。著力提高“縣中”辦學水平。加強學校體育、藝術、寫作、科技創新等特色課程建設,鼓勵舉辦特色普通高中或特長班,并在招生入學、師資建設、培養方式等方面給予支持。鼓勵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促進普職融通。進一步擴大高中階段特殊教育資源和辦學規模,到2023年,全市至少有1所特殊教育學校開設高中班。(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文聯)

  (五)堅持深化改革,著力培養好全體學生。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全面落實國家課程,加強課程教材建設管理。嚴禁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取代國家課程,嚴禁使用未經審定的教材。義務教育學校不得引進境外課程、使用境外教材。引導普通高中學校轉變育人方式,通過小班教學、選課走班、生涯指導等提高課程的選擇性和適應性。以教學“六認真”為抓手,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整治教師不備課、用舊教案上課行為,積極開展集體備課、研課磨課、“推門聽課”,注重因材施教,鼓勵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推進“課堂革命”,構建高效課堂,克服不尊重教育教學規律惡性競爭“劇場效應”,真正實現由“向時間要質量”轉變為“向課堂要質量”。爭創省級教學改革示范區,引領和推動各地各校改革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育人質量。(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堅持政府舉辦義務教育,確保義務教育公益屬性,強化民辦義務教育規范管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公、民辦普通高中按市教育部門批準的范圍、標準和方式同步招生。穩步推進中考改革,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推行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積極推進體育中考改革,提高體育中考分值,增加考試項目,完善記分辦法。探索優秀體育學生和優秀藝術骨干學生跨學校招生培養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

  深化質量評價體系改革。落實國家制定的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優化藝術素質測評,建立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全面開展教學質量監測,建立完善縣域教育質量、學校辦學質量、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發展質量評價標準和辦法,并與教師評先選優、晉職晉級、績效分配“掛鉤”。利用信息技術,依托省級平臺,建設覆蓋從小學至高中各學段全過程的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大數據中心)

  深化綜合治理改革。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推進依法治園治校,建立規范辦學行為綜合監管服務平臺。嚴格落實教師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相關要求。加強對校外培訓、研學實踐、競賽活動等的綜合治理和日常監管。建立面向中小學校開展各類活動的統籌協調機制和檢查評比清單制度,嚴格規范各類進校園活動。將校園安全納入社會治理,加強對食堂的監管,完善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和依法處理機制,加強校園及周邊“警務室”(街面警務站)、護學崗建設,依法懲治“校鬧”行為。(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檢察院、市中級人民法院、市委政法委、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

  加強教研科研工作。研究制定《廣安市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教研科研工作的指導意見》。遴選、培育、推廣一批區域性優秀教學方式方法,發揮教育科研的先導作用和示范引領作用。優化科研課題管理,加強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及高考綜合改革、思政課程提質增效等方面的研究,催生一批優秀教育科研成果。推進“雙主雙優”“五育并舉、五育融合”“三特一格”和中學英語等教育教學改革,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展英語教學,提升基礎教育質量。重視教研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選聘教研科研人員,對主要學科教研員分學段、分學科選聘,配齊配足,多形式開展培養培訓,提高教研員專業素質。加強“常態課”教研指導,定期對“推門課”的視頻實錄進行展播、交流、診斷、研討。市、縣教研科研人員要定點聯系學校,常態化深入基層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常規視導,上示范課、聽評課,每人每年聽評課50節次以上。充分發揮市教育學會和各專門委員會的作用,組建市級學科教學專家團隊,開展“三名進學校廣安行”主題活動,分學段、學科成立聯合教研組,開展跨學校、跨縣域的聯合教研活動。優化教研科研單位崗位設置,加大對教研科研工作的經費支持力度。(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切實加強家校共育。建強家庭教育工作網絡,規范建立學校及班級家委會、家長學校。培養聘請一批家庭教育指導員,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防止增加孩子過重課外負擔。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密切家校聯系,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學校每學期至少舉辦1次家長會或家長開放日,落實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系情況納入教師考核。推動各地建設社區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點,系統培訓專兼職家庭教育指導師。遴選“優質家長學校”,發揮示范作用。(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婦聯、市關工委)

  (六)堅持“四有”標準,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突出師德師風建設。開展新入職教師宣誓、在職教師重溫誓詞和理想信念教育,建立教師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強化課堂育德,引導教師守好講臺主陣地。強化典型樹德,加強師德宣傳,挖掘師德典型,推進“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和“雙培養”工程,加強“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弘揚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優良傳統。強化規則立德,加強教師法治和紀律教育,嚴格執行《廣安市師德考核辦法(試行)》,建立健全常態化師德考核制度,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師德師風監督制度。完善教師榮譽制度,適時評選表揚一批優秀教育工作者。(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在全市穩步推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和“崗編適度分離”機制,機構編制部門根據學生總量動態核定教職工編制,教育部門在核定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總額內,按生師比動態調整各校教職工編制,對小規模學校按班師比、生師比相結合的方式配備教師,切實解決結構性缺編及編制不足等問題。大力開展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及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通過學區制管理推動教師交流,嚴格教師資格準入制度,提升教師隊伍素質。(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

  強化教師隊伍管理。深化學校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去行政化,由教育部門歸口管理,進一步激發選人用人活力。加強教師上班時間管理,禁止教師私自調課。(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保障教師工資待遇。推進教師安身和安心工程,建立教師工資聯動增長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適當提高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教師的補助標準,鼓勵和引導優秀大學生到農村地區學校任教。加強農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符合條件的鄉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改善教師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關心教師身心健康,定期安排健康體檢,積極幫助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減輕檢查、評比、考核等負擔。完善教師收入分配、激勵保障機制,探索開展教師績效分配改革試點。(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

  提升校長教師能力水平。優化教師培養培訓體系,開展“國培計劃”和省市教師培訓項目,大力實施“廣安市名師名校長工程”,“十四五”期間培養市級以上骨干教師1500名,遴選20名市級名師,6名市級名校長,新建立10個名師工作室,3個名校長工作室。建立青年教師教學創新激勵機制,大力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完善校長選任機制與管理辦法,探索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及校長年薪制。堅持以城帶鄉、以強帶弱,大力推行城鄉學校“結對幫扶”,以學科組為單位組建“1+N”結對小組(1是指城區學校,N是指學校按年級、一套學科為單位建立N個結對小組),開展“N+N”對口幫扶(N個結對小組對應幫扶N個農村學校),組織城區學校教師按每學年不少于2次以現場公開課、示范課等形式開展送教下鄉、聯合教研等活動,受援學校每學期選派部分優秀教師到城區學校開展1—2周跟崗學習、進修提高。各學校要積極開展以老帶新、“師徒結對”,并納入年度考核。教育主管部門要制定規劃和年度計劃,充分發揮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輻射帶動作用,對作用發揮不好或不發揮作用的,按照有關規定作出處理。(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七)堅持普及共享,提升整體發展水平。

  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鞏固提升中小學聯網攻堅行動成果,大力改善學校網絡環境。加強創客實驗室、專業學科教室、機器人實驗室等特色裝備,積極推進編程教育,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統籌建設“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建成普通高中綜合改革教學管理一體化智能平臺,深化教育大數據收集與應用,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管理服務與監測體系。通過智慧教育示范區(示范校)創建活動、網絡優質資源普及應用活動、實施“推門錄課”制度、實施教師信息化2.0培訓項目工程等手段,促進信息化設備的深度應用,積極探索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面向鄉村的網絡教育。用好中、省優質教育資源平臺,建成市、縣兩級本土優質教育資源庫,實施“三個課堂”應用平臺建設,形成完善的優質數字教育資源供給體系。(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化局、市大數據中心)

  三、保障措施

  (八)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絕對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固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正確的政績觀,把黨的建設貫穿到辦學治校、教書育人、人才培養全過程。進一步理順學校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抓好學校黨組織領導班子、黨務干部、黨員教師“三支隊伍”建設。完善黨政領導配備方式,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加強中小學黨的建設,進一步完善議事決策機制,推動落實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強化黨建帶婦建、團建、隊建。抓好校園政治生態環境凈化與管控,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守好學校、課堂陣地,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團市委)

  (九)加強經費保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投入優先保障,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基礎教育作為財政教育保障的重中之重,逐步提高基礎教育財政保障水平,確保教育投入“兩個只增不減”。加大對教師隊伍、教育教學、綜合實踐、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健全完善各級各類教育生均財政撥款或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強化資金使用績效管理,進一步完善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合理調整公辦普通高中和普惠性幼兒園學費(保教費)收費標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的政策機制。(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體育局)

  (十)加強監督問責。強化教育督導,將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情況納入對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內容,適時開展過程督導,強化過程監管。督導評估結果作為政策支持、資源配置和領導干部考核、任免、獎懲的重要參考,對履職不力的地區和學校強化問責、限期整改,對整改不力的由教育督導機構按照程序對其相關負責人進行約談,約談書面記錄報送被督導單位所在地上級黨委、政府以及主管部門。對履職成效明顯、實績突出的地區和學校給予獎勵。(責任單位:市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市教育體育局)

  (十一)加強宣傳引導。大力宣傳黨的教育方針、科學教育觀和教育教學改革典型經驗。引導動員廣大群眾支持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營造政府、社會、家庭關心支持基礎教育的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育體育局)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2

  為貫徹落實《掇刀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推進我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為促進我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根據上級有關文件要求,結合我校實際,制定出我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義務教育法》和中、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切實關注每一位學生為著眼點,以合理配置資源、優化教師隊伍、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內涵發展為重點,真抓實干,改革創新,盡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

  二、工作目標

  一年打基礎,三年辦規范,五年創特色。力爭在五年內把雙泉小學辦成一所充分適應掇刀新城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備現代化和高質量兩方面特色的高標準、現代化的學校。

  三、工作措施

  (一)提升辦學條件,做好學校標準化建設。

  根據學校現有規模和辦學條件,按照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我校將爭取在三年內,使學校的各項設施達到標準化建設的要求:消除D級危房,新建各功能室和塑膠運動場,使生均校園面積、體育活動用地、綠化用地、生均校舍建筑面積均達到省定標準。各種教育儀器、圖書等達到省定標準,并得到有效使用。

  (二)改善師資水平,做好學校教師隊伍建設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思想素質。

  (1)深入開展“正師德、清教風”活動,利用每周一次的政治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學習,引導教師正確理解教師職業道德內涵,把握師德原則、師德規范及教育法規,提高認識、規范行為。

  (2)開展形式多樣的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活動,在全體黨員和教師隊伍中進行師德大討論,開展自查自糾,用先進典型引領教師的工作和生活。

  2、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提升教師業務素質。

  (1)推進“名師工程”、“教師素質提高工程”,通過老帶新、傳幫帶、拜師結隊等形式,采取“走出去、請進來、促發展”的校本教研策略,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學習、競賽評比和觀摩活動。

  (2)利用遠程教育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引導教師利用“班班通“進行教學,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建立“課內比教學”的長效機制,開展“教學大比武”活動,促進教師刻苦鉆研教學業務,使教師隊伍素質得到整體提高。

  3、完善考核評價體系,調動教師教育熱情。制定合理的教師考核辦法和教師獎懲辦法,堅持以正面引導為主,以公正、公開、公平為原則,做好教師的評價工作,以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

  4、全面啟動健康工程,落實教師關愛工作。全體教師參與學生大課間活動,每學期召開教職工趣味運動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工會活動,每年進行一次教師健康檢查。

  (三)強化內部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抓好常規教學管理,落實課程計劃。

  (1)學校執行課程方案,認真落實新課程計劃,開齊、開足課時,上好每一門課程。通過教導處抽查、學生座談等方式來督促教師規范執行課程計劃。

  (2)精細過程管理,加強教學常規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對每位教師的教學常規,實行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重點突出“四抓”,即抓備課、抓上課、抓作業、抓輔導,全方位督查教師的教學行為。嚴格控制學生課外作業量(小學低年級學生課外作業實行零負擔、中高年級控制在1小時以內)。

  (3)實行資源共享、集體備課制,各項備課資料上傳學校服務器,實現資源共享,輕負高效。

  2、堅持落實陽光體育活動,深入開展“大家唱、大家跳”的藝術教育活動。在教導處的組織下,保證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每學年召開一次田徑運動會,舉行一次“大家唱、大家跳”藝術展演,力爭形成“人人能唱歌,個個會跳舞”的局面。

  3、抓好“學生自主管理”,實行學生人人有事做,班級事事有人管;用好少先隊廣播站,黑板報、宣傳櫥窗等,做到內容常換常新,營造優美環境,給全體師生以奮發向上的力量。以豐富多彩的孝德教育活動為載體,打造快樂校園。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以“知孝”為基準點,以“學孝”為切入點,以“行孝”為滲透點,開展一系列的學生孝德教育活動,讓學生們在活動中學會感恩。

  4、努力打造“孝德文化”品牌,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學校將把“孝德教育”列為學校的辦學特色品牌,以“孝德文化”為主題構建文化墻,以“忠、孝、禮、義、信”為主題布置樓道文化,新建師生“榮譽墻”,增設班級牌等,讓整個校園處處沁透出濃厚的文化氣息、充溢著文化底蘊,借均衡發展的春風,提升我校辦學品位。

  5、建立健全四類學生資料。分班建立學習困難生、家庭貧困生、進城務工子女、留守兒童的資料檔案。今后我校將按照上級要求,健全四類學生檔案資料,做好資料的管理工作和各類學生的輔導、幫助工作。

  四、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副校長為辦公室主任的工作專班,各項工作落實到人,各負責人之間做好協調配合。

  2、認真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均衡發展的相關文件,領悟精神,明確目標任務,群策群力,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

  3、加強規劃引領。學校做好年度規劃,并按規劃實施,各項活動系統化,持久化,鞏固已有成績,逐年創新,各項工作一年一個新臺階。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3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革實施方案》(皖教改[xx]1號)、《金寨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方案》(金政秘[xx]151號)文件精神,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校際之間教育資源、教育水平的差距,切實保障全鎮適齡兒童接受公平的義務教育,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實現教育公平為導向,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以學校標準化建設為抓手,以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核心,強化政府保障,規范辦學行為,切實履行法定責任,逐步縮小學校之間存在的差異,努力適應新時期群眾對均衡、優質義務教育的迫切需求,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組織機構

  為穩步推進我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成立古碑鎮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古碑中心小學,由石尚道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三、總體目標

  通過鎮領導校實施,積極配合縣教育局開展工作,確保我鎮xx年度順利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鄉鎮省級評估和國家認定。

  四、根本任務

  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督導的對象范圍為縣鄉人民政府及教育、財政、衛生、交通、國土、婦團等部門,鎮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督導按照國家、省、市對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驗收的指標體系的規定進行,即“辦學基本標準+校際均衡狀況+均衡發展工作+公眾滿意度調查”。

  1、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達標。這是申報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最低門檻。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考核驗收合格后,方可接受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

  2、縣域內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狀況(差異系數)達標。這是申報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前置條件。校際間均衡狀況重點評估縣級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資源的情況,工作評估8項指標,即: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冊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等,根據各地上報的教育事業統計報表中的8項指標數據,分別計算小學、初中差異系數,要求差異系數必須達到規定的標準,即小學≤0、65,初中≤0、55。

  3、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達標。這是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重要條件。本類評估共分一級指標5項、二級指標21項,總分為100分。一級指標為組織領導、機會均等、經費保障、師資配置、管理與質量等5個方面,評估標準不低于85分。國家評估前審核時主要參考省對申報縣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評估的結果。

  4、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滿意度評價達標。評價調查分為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兩項,內部評價為校長評價和教師評價,外部評價為社會評價和家長評價,本類評價調查采取問卷、訪談、座談等方式,調查對象中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工作為主體。評價調查有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省教育廳委托相關單位或其他機構實施。每個縣均進行滿意度的評測,公眾滿意度均須達到85%以上。國家評估前審核主要參考省評估的結果。

  五、具體措施

  1、加強領導。成立推進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領導組,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學校負責人任成員,明確責任,形成合力,確保此項工作順利開展。

  2、明確責任。學校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點工作,擬定具體工作方案,組織實施,并加強日常管理。鎮政府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列為鎮重點工作,在扶持項目上重點支持,在校園建設上做好協調支持。鎮財政有專項經費預算用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保證此項工作的經費需要。鎮婦聯、團委做好關愛工作,確保適齡兒童入學。鎮文化站做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宣傳工作,讓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家喻戶曉,深入民心,完成滿意度建設。鎮衛生部門做好對學生的衛生知識宣傳教育,負責疾病防控工作,以及教育教學環境衛生監督工作。鎮執法中隊做好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工作,指導學校做好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防范工作。鎮義務教育均衡辦要及時收集各方面信息,協調安排相關工作,并做好信息報送工作。

  3、密切配合,補齊均衡發展短板。根據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積極配合縣教育局工作安排,為學校的建設合理配置資源,提升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著力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的學生宿舍、食堂、飲水設施、廁所、澡堂、取暖設備等教學和生活設施,積極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4、強化責任,加強過程性督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工作是近兩年鎮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鎮領導班子要明確責任,建立機制,精準指導,加強過程性督導,及時公布督導結果,對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

  六、實施步驟

  我鎮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分六個階段進行。

  1、宣傳發動階段。(xx年7月——xx年10月)政府高度重視,印發實施方案,成立領導組,召開專題會議,部署工作,明確各部門責任,同時,督促各學校做好自查摸底工作,并做好臺賬。

  2、密切配合,全力推進,加強過程性督導。(xx年11月——xx年12月)根據縣政府統一部署,結合我鎮教育實際,密切配合教育局工作安排,督導學校自查摸底,各部門開展活動,全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

  3、強化督導,重點整改。(xx年1月—6月)。根據學校自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或不足,督導制定整改方案,并精準整改,鎮政府根據學校需求給予保障。

  4、模擬檢查階段(xx年7月)。邀請縣政府領導組對我鎮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進行標準化檢查,完善本階段所有材料。

  5、查漏補缺階段(xx年8月—xx年10月)。對縣領導組檢查提出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各項材料。

  6、省市驗收階段(xx年11月—12月)。迎接省市對我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4

  根據鹿城區教育局關于全區教育系統深化作風建設,優化教育發展環境,促進鹿城教育又快又好發展的工作部署,在全區教育系統開展深化效能建設,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專項活動,學校結合實際,經黨支部和校長室決定,制訂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及區教育局關于深化作風建設優化教育發展環境會議精神,圍繞鹿城區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和“五大工程”建設的部署,在全校開展以“轉作風、優環境、提效能”為主題的專項活動,著力解決教師隊伍中存在的作風不實、干勁不足、不負責任、不思進取、師德不善、組織紀律不嚴等問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創辦人民滿意學校,當人民滿意教師,辦人民滿意教育,努力樹立教育行風新形象,全面促進學校和諧科學發展。

  二、目標要求

  通過開展“深化作風建設,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專項活動,有效促進學校領導和教師職業道德提升,職業責任強化,職業意識增強,職業技能提高,學校深化作風建設和優化教育環境有明顯改善,教職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有明顯提高,教師隊伍建設能夠達到“思想純、行風正、隊伍穩、作風硬、業務精”的目標和要求。具體表現:

  1、勤奮好學。進一步形成健全的學習制度,強化學習意識,樹立正確的辦學思想,堅定不移貫徹和執行黨的教育方針,使領導和教師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有所提高,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各項工作得以落實。

  2、愛崗敬業。進一步弘揚“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營造崇教厚德,教書育人的良好氛圍,知榮明恥,言傳身教,講操作,重品行,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樹立正確的師德形象。

  3、團結和諧。班子團結,凝聚力、戰斗力和親和力明顯增強,形成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局面。確保教師隊伍不因內部紛爭而影響工作的事件發生,不因評職、評優、晉級等而引發矛盾、影響教學,不因造謠生非、惡意告狀,群體上訪等影響學校秩序情況發生。每個教師都要珍惜同志之間的友誼,心胸開闊,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自覺維護學校的穩定和榮譽。

  4、辦學規范。學校以德育為先、教學為中心,視質量為生命得到真正體現,辦學思想端正,教學行為規范,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集團化辦學內涵不斷加強;按要求開齊課程,無隨意增減課時、過度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行為。充分發揚民主,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深化校務公開,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自覺接受監督,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校風、教風和學風明顯改進,學生家長滿意度高,社會反映好。

  5、廉潔從教。嚴格執行廉潔從教的各項規定,秉公辦事,自覺做到常修為教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樹立清正廉潔、干凈干事的良好形象。紀律嚴明,組織紀律性明顯加強,學校教職工無違反師德行為,無有償帶生和收受紅包等行為,無不執行學校規章制度,無不服從工作分配的行為,無不擅自離崗和不執行請銷假制度行為。努力建設節約型校園,牢固樹立勤儉辦學思想,規范公務接待,控制接待標準,嚴格執行“四條禁令”。

  6、創新業績。促進學校領導和教職工創業創新的意識有新增強,創業創新的能力有新提高,創業創新的方法有新改進,創業創新的形象有新提高,創業創新的工作有新成效,加快推進“活力校園、實力校園、和諧校園”戰略目標的建設,使集團化辦學的內涵和教育優質資源不斷得到深化和拓展。

  三、方法步驟

  1、第一階段(20xx年3月初至4月上旬):動員部署,制訂方案,統一步驟,召開教職工動員大會,組織學習鹿城區教育局關于深化作風建設優化教育環境的會議精神,并且查找學校存在問題(召開班子專題討論會)。

  2、第二階段(20xx年4月中旬至10月):集中解決問題,全面推進。

  (1)開展調研,查找問題解決策略,設計《作風整改對照檢查表》;

  (2)根據《作風整改對照檢查表》陳述的現象,看哪些現象自己身上有,歸結為什么問題,要一條一條地對照檢查(分自查、互查);

  (3)寫分析報告,自我解剖(領導和教職工都要寫出自己的對照檢查分析報告),把通過自查和互查找到的問題寫出來,進行自我剖析,檢查分析報告要寫實、寫深、寫透。剖析思想,找到根源,提出解決辦法。

  (4)學校支部對全體教職工的對照檢查分析報告要負責審閱、匯總和分類,把它作為師德考核的主要內容;學校領導班子的分析檢查報告由教育局審閱。

  3、第三階段(20xx年11月至12月):評議總結,轉化提高。

  (1)對自查、互查中漏掉的問題繼續查找和整改;

  (2)對個別教育轉化困難的教師,除了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之外,要抓典型,深刻剖析,教育警示;

  (3)總結評議階段,學校要寫出自評報告,報告教育局審查鑒定。

  四、活動要求

  1、加強領導,建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和督查小組。

  (1)浦南小學深化作風建設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xxx

  副組長:xxx

  成員:xxx、xxx、xxx、xxx、xxx、xxx、xxx

  (2)浦南小學深化作風建設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工作監督小組:

  組長:xxx

  副組長:xxx

  成員:xxx、xxx、xxx、xxx、xxx、xxx、xxx

  2、作風建設要堅持七大原則。

  (1)堅持相互結合的原則;

  (2)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3)堅持領導示范的原則;

  (4)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的原則;

  (5)堅持以工作檢驗作風整頓效果的原則;

  (6)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

  3、強化學習。要廣泛開展學習型組織建設活動,組織黨員教師深入學習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廉政準則》、《浙江省義務教育條例》等政策法規以及教育局相關制度的學習,舉行民主生活會、懇談會等形式,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利用負面案例,進行警示教育,并結合暑期師德教育,統籌安排,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自覺做好師德師風建設,努力構建風清氣正、昂揚向上的良好氛圍。

  這次作風建設是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一次學校師德再教育,我們要按照區教育局具體部署,緊緊圍繞“打造陽光浦南、創辦都市名校”的總目標,牢固樹立“為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奠基”的現代理念,不斷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和個性心理各方面全面發展,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振奮精神,開拓創新,扎扎實實地開展作風建設的專項活動,為加快我校教育現代化建設而不懈努力。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5

  教學常規,是教學大綱精神和科學教學法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建立正常教學秩序、確保完成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效率的必備條件,而教學常規管理是學校管理工作中最基本、最經常的工作,是教學管理的核心,是落實素質教育質量的主要途徑。為促進我鎮教學工作、大力提高教學質量,特別制訂本方案。

  一、備課

  認真學習大綱。教師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深刻領全大綱精神,弄清本學科性質、地位、目的、教學內容、任務、教學原則和具體要求,以大綱指導整個教學工作。

  二、認真鉆研教材

  1、粗備全書。根據《大綱》年度要求,分析全冊教材的內容結構,編排體系,明確全學期總和教學目的、要求,弄清本冊教材與其它年級相關教材內容的層次關系及在系列中的地位,各單元訓練的重點和難點,課時安排計劃。

  2、細備學元。分析本單元教材的內容結構、目的要求,訓練重、難點,課時安排。

  3、精備課時(即課時教案設計),課時教案要有教學內容、目的、要求,教學重點難點、關鍵、教學步驟、板書設計,教具準備,課堂小結或總結、作業設計。教學步驟、方法要科學、靈活,課本結構要安排合理、富有特色和風格。問題設計針對性強,“雙基”落實到位。

  三、制定受課計劃

  1、教師必須在開學第一周內,根據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科學、合理定出前期的授課計劃(用時間起止、內容安排等)。

  2、學校同年級教師定期進行集體備課,做到定時備課,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集思廣益、共同提高。

  3、當教學法完成一單元或一個知識重點時,必須進行綜合歸類,寫好復習課或練習課教案,同時對學生進行單元測評,并寫出試卷4、分析與講評課教案設計。

  四、五年級語文必須有作文指導與作文講評課教案

  1、提倡提前一周寫好教案,不上無教案之課。

  2、復式教學要按復式教學內容備教案。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6

  為確保《桂林市雁山區推進教育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雁政字〔2022〕3號)和《桂林市雁山區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區委教〔2022〕1號)目標任務有效落實,現將《〈桂林市雁山區教育局推進教育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和〈桂林市雁山區教育局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主要目標任務分解表》(以下簡稱“任務分解表”)印發給你們,并提出如下工作要求,請認真貫徹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校、園、局各辦要將落實《桂林市雁山區推進教育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和《桂林市雁山區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各項目標任務納入本單位本部門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研究、部署,積極推動本單位本部門承擔的各項重點工作,逐條逐項落實工作責任,建立健全責任領導負總責、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具體負責、全員參與全力落實的責任機制。相關單位、部門要積極配合責任單位,全力抓好主要目標任務的落實工作。

  二、統籌抓好落實

  《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是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西教育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桂政發〔20xx〕34號)《桂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桂林市推進教育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市政〔2022〕5號)要求制定的我區具體的實施方案,是對自治區、桂林市行動計劃目標任務所做的具體細化,力爭通過3年時間,推進我區教育現代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制定《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是根據區領導的指示精神,對我區教育事業發展提出的更高層次的目標任務,力爭通過5—10年的時間,持續深化教育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推動我區教育高質量發展,爭創桂林一流教育。各相關單位、部門要將這兩項重要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安排部署,統一抓好落實。

  三、制定實施方案

  各責任部門要對照各自承擔的工作任務,制定實施方案,把各項工作任務進一步分解、細化、量化,對指標類、項目類任務要明確階段性目標;對不能量化的工作任務,要有具體工作落實措施,明確具體負責人、督辦責任人,明確工作進度、工作時限、具體措施等。落實分工任務過程中還需增加責任部門的,由責任部門商有關部門確定。相關責任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和責任部門要求,制定涉及本部門重點工作的實施方案。

  四、建立工作機制

  各責任部門要堅持負責人具體負責、整體協作的原則,完善難點問題協調解決機制。責任部門要及時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統籌協調,對經協調仍未能解決的問題,應提出解決措施和建議,及時向責任領導報告。相關責任部門要積極配合、協助責任部門開展工作,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各責任部門要建立節點倒逼機制,將全年目標任務落實到各階段、各時間節點,倒排工期,動態跟蹤,以節點落實來倒逼工作。同時,要建立健全問題分析報告制度和工作進展反饋制度。建立核心指標推進完成情況定期通報制度,區教育局督導辦將于每季度結束3日前進行工作進展情況通報。

  五、強化督查考核

  區教育局督導辦要建立《任務分解表》落實情況臺賬清單,逐項跟蹤督查;要建立定期督查機制,在2022年和2023年年底由區教育局督導辦開展專項督查;要建立定期匯報機制,2022年和2023年年底由各責任部門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和指標完成情況。

  各責任部門要將重點工作納入年度重點督查計劃,進一步完善督查工作制度,經常性開展工作檢查,督促責任人加強管理,確保工作進度和質量。

  六、按時報送材料

  請各責任部門于2022年7月起,每月10日前將上月工作進展情況,2023年1月10日前將2022年工作完成情況通過郵箱報送區教育局督導辦。聯系人:劉開娥,聯系電話:8991XXX,1897867XXXX,郵箱:XXXXXXX@163.com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7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甘肅省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大力推進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確保xx年實現全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標準化學校建設為基礎,以教師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加快薄弱學校改造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主線,以辦好每一所學校和關注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為宗旨,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科學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經費等辦學資源,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科學規劃,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

  2、堅持一體化建設,實現城鄉間、區域間的學校優勢互補、共同提高;

  3、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提高城鄉間、學校間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辦學水平,讓更多的適齡兒童少年享受機會均等的優質義務教育。

  三、工作目標

  (一)總體目標

  xx年,通過學校結構布局調整、加強學校管理、抓好學校幫扶等措施,全縣義務教育達到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經費投入、辦學水平、教育機會基本均衡。

  (二)年度目標

  1、xx年,建成1所初中(新建高臺二中),撤并5所農村初中(高臺二中、合黎初中、羅城初中、駱駝城初中、宣化初中),全縣共保留4所初中(高臺三中、城關初中、南華初中、新建高臺二中)。南華初中、高臺三中、國慶小學、西街小學、巷道中心小學、霞光小學、南華中心小學、定平小學等8所學校完成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

  2、xx年,新建高臺二中、城關初中、羅城中心小學、新生中心小學、照中小學、正遠小學、宣化中心小學、駱駝城中心小學、合黎中心小學、解放街小學等10所學校完成標準化學校建設任務。

  3、xx年,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現基本均衡發展。

  四、主要工作

  (一)加快硬件資源建設,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1、做好中小學布局調整。城區建成1所初中(新建高臺二中),將原高臺二中、合黎初中、羅城初中、駱駝城初中、宣化初中愿意進城就讀的學生并入新建高臺二中,全縣保留新建高臺二中、高臺三中、城關初中、南華初中4所初中;農村小學繼續推行“一年級隔年招生、鄰近村高年級合班授課、聯村聯鄉辦校”的調整策略,各鄉(鎮)利用初中進城后校產辦好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學,招生有寄宿需求的高年級學生到中心小學就讀。小學不再撤并,全縣小學形成3所城區小學、11所完全小學、42所村級小學、適當保留教學點的布局,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高中保持現有布局,逐步創造條件,普及高中教育。

  2、加強學校標準化建設。按照《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試行)》和《高臺縣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規劃》,組織實施全縣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對硬件不合格的學校,制定改造計劃,從經費、項目上予以傾斜,加快工作進度,限期改造,確保全縣在xx年基本配齊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基本完成學校標準化建設。

  3、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每個鄉(鎮)集中建設1—2所寄宿制小學,配備必要的學習和生活設備,實現城鄉學校資源配置均衡,方便學生就近入學。

  (二)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均衡教師資源配置

  1、注重學習型教師隊伍建設。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制定學習制度和計劃,創新學習載體,豐富學習內容,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創新培訓方式和手段,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在教師培訓中的作用,鼓勵教師通過自學、進修等方式,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調整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現代化教學的需要。

  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師德師風考核,充分發揮考核結果的激勵導向作用,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評價的首要內容,在教師職稱評審、評優評先中對師德師風不合格者實行“一票否決”,樹立一批教書育人的楷模,提升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加大學校領導和教師交流力度。建立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城鎮中小學教師到農村中小學任教服務、農村中小學教師到城鎮中小學跟班學習和縣內骨干教師巡回授課、緊缺學科教師流動教學等制度,推動校長和教師在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的合理流動。廣泛開展“送教下鄉”和支教活動,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骨干教師隊伍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帶動農村教師素質提升。

  4、建立完善的教師補充錄用機制。嚴格實行教師資格準入制度,按照“有編必補、公開選聘、平衡學科”的原則,做好新教師定期補充工作,完善并落實新聘教師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制度。

  (三)改革學校招生制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行為。小學招生堅持“免試、就近、劃片”原則,遏制義務教育“擇校、擇班”熱,有效緩解縣城學校“大班額”現象,中小學班級容量控制在國家規定標準之內,確保所有學生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進一步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繼續推行“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等級)相結合的高中招生錄取制度,落實好高中招生計劃30%定向分配到初中學校的政策。在中小學全面推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嚴格考試管理,不組織、不參加未經市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準的各種統考、聯考或其它競賽、考級活動。

  (四)推進學校信息化進程,建設數字化校園

  1、加快中小學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縣、鄉、校三級網絡平臺,充分利用各種網絡教育資源,大力開發和整合本地教育教學資源,擴大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覆蓋面,努力實現“班班通、人人會、堂堂用”。城鄉所有中小學有計算機教室,生機比達到8∶1,師機比達到1∶1。

  2、加強教師信息化能力培訓。利用高臺教育信息網“教研平臺”,開展網絡博客、網絡視頻等形式的網上教研活動,促進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實現全縣優質資源共享,真正做到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

  3、加強設備管理和使用。各學校要高度重視信息化設備的日常管理、維護和保養工作,制定儀器設備運用維護管理制度,對所有儀器設備及時登記建檔,由專人負責。要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和省教育廳有關文件要求,開齊開全各類實驗,積極創造條件向學生開放實驗室,提高實驗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率。

  (五)加強學校課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加強學校德育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加強公民素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拓展社會實踐,注重知行統一,促進德育內化,增強德育實效性。加強體育、衛生、美育、勞動、國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加強中小學課程管理。嚴格執行國家課程標準,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確保英語、信息技術、音樂、體育、美術、地理、生物、歷史等各門課程的有效開設。同時,開設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堅決廢止“填鴨式”、“題海式”等違反規律的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教學及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學習習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加大教學研究力度。一是實施課題引領,要求教研人員人人參與課題研究,加強課題的指導與管理,充分發揮課題研究對教研員成長和專業提升的促進作用,整體推進教科研工作,努力建設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服務型教研隊伍;二是開展以課堂教學大比武、名師賽課為主題的教研活動,不斷加強校本教研、聯片教研,打破校際界限,多校聯合組織開展教研活動,努力創設特色高效課堂,總結推廣符合實際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學校教與學的有機統一。

  (六)保障弱勢群體權益,鞏固“兩基”成果

  1、做好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原則,接受農民工子女進入當地學校就讀,并與當地居民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2、發展特殊教育。把殘疾兒童少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實施范圍,大力推動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同步發展,切實保障殘疾人接受教育的權利。

  3、加大貧困學生幫扶力度。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和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制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工作,解決其影響學習的問題,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全面掌握轄區內適齡兒童、少年的入學狀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密切配合、靠實責任,確保貧困適齡兒童少年入學。

  (七)大力創建特色學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各學校要立足本校實際,從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師資水平等方面認真審視自身條件,充分挖掘校本資源,科學規劃,培育獨特的優勢項目,努力打造有競爭力的、可持續的、能拉動學校整體發展的、讓多數學生受益的特色學校。

  (八)建立健全安全制度,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牢固樹立“安全重于泰山”、“穩定壓倒一切”的思想,完善學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和人防、物防與技防措施,健全校園治安防控體系和經常性的聯合執法協調機制。深入開展平安校園創建活動,加強校園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強化安全教育和應急演練,切實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確保學校及師生安全。扎實推進校車安全工程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強化交通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嚴防食物中毒事件和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堅持依法治教和民主管理,強化教育信訪工作,著力化解矛盾糾紛,不斷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五、方法步驟

  (一)宣傳啟動階段(xx年4月至5月)

  1、廣泛宣傳。通過廣播、板報、標語、校園網等宣傳形式,使廣大干部群眾、師生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全縣辦學條件與辦學質量整體提升的助推作用,進一步明確推進工作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方法步驟,切實增強抓好推進工作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2、明確目標。認真貫徹《甘肅省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試行)》等文件精神,制定《高臺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施方案》《高臺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高臺縣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規劃》,全面規劃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同時,各學區(校)按照《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試行)》的要求,積極開展自查,尋找差距,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推進標準化學校建設。

  (二)工作推進階段(xx年5月至xx年6月)

  1、營造創建環境。各鄉(鎮)、部門和學校要調整工作重點,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今明兩年的中心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全面安排部署;加大轄區內校園環境整治力度,做好校容校貌整治工作。

  2、強化過程督導。嚴格落實縣級領導聯系鄉(鎮)學校制度,跟蹤了解工作推進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指導推進工作順利開展。

  3、實現均衡發展。加快薄弱學校改造步伐,各鄉(鎮)、教育部門對照《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基本標準(試行)》,對擬保留的學校逐校排查摸底,制定新建、改建或擴建計劃,集中財力建設一批寄宿制小學和完全小學,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使縣域內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基本均衡。

  (三)迎檢評估階段(xx年7月至12月)

  按照《甘肅省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實施辦法(試行)》要求,做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各種檔案資料整理和歸檔,做到實事求是,數據準確,內容可信,材料齊全,整理規范,各類資料一要就有,一看就懂,一核就準,一查就實。做好迎檢各項準備工作,迎接省政府的檢查和評估驗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靠實責任。縣政府建立“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領導負責、教育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各鄉(鎮)、部門要將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重要任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教育發展規劃,切實承擔起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縣教體局負責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統籌協調、具體規劃、組織實施、檢查指導和日常管理工作。縣發改委要將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列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項目安排上給予優先考慮和重點支持。推動建立各類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的機制。縣財政局要建立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規范和完善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制度,統籌城鄉和區域義務教育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編辦、縣人社局要及時核定教職員工編制和崗位,在教師補充、職稱評聘、福利待遇等方面對農村學校、教學點給予傾斜。公安、文化、工商、衛生、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要共同做好校園周邊環境整治、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園。宣傳、廣播電視等部門要加強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重要意義和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的宣傳,在全社會形成科學的育人質量評價觀,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其他相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支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保障投入,全力推進。切實把義務教育經費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保障水平,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費政策,根據上級部門的統一部署,逐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標準。鼓勵社會各界支持義務教育發展,切實加強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確保學校經費足額到位,確保資金使用規范、安全。

  (三)健全機制,優化環境。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縣政府定期召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專題會議,及時研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嚴格落實縣級領導干部聯系教育制度,定期調研,及時了解和研究解決學校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促使全縣教育均衡發展。優化教育發展環境,各鄉(鎮)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嚴格規范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種檢查行為。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對學校進行檢查,嚴禁向學校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切實保障學校和師生的合法權益。教體局、各學校要認真落實值班制度和應急值守制度,扎實抓好教育信訪工作,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確保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四)加強督導,促進整改。縣政府教育督導室要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評價鄉(鎮)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要充分發揮督政督學職能,按照《甘肅省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標準和督導評估辦法》,定期開展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對相關責任人依法問責。

  (五)創新管理,提高質量。教體局要制定并完善農村寄宿制小學、教學點管理和運行的保障措施及相關政策,取消學區管理機構,實行“中心帶動,一校多區”的管理模式,推行中心小學統籌教學管理機制,充分發揮中心小學的管理和指導作用。通過統籌安排課程、組織教師巡回教學、連片教研、集中備課等方式,推動教學資源共享,提高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教學質量。

【學校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衛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1-04

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1-04

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1-04

縣級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1-04

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范文11-03

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1-05

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5篇11-04

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5篇)11-04

林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精選5篇)11-04

醫院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18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