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

  志愿者(Volunteer)聯合國定義為“自愿進行社會公共利益服務而不獲取任何利益、金錢、名利的活動者”。具體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不獲取報酬,奉獻個人時間和助人為樂行動的人。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精選12篇),歡迎閱讀參考!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1

  原本應該頤養天年的老人,卻擔當了青春年少樂意為之的志愿者。他用古道熱腸的情懷詮釋一個真諦:行為示范,才是大愛的源泉。他就是退休老人李長榮。

  1952年出生的李長榮在紅衛社區做起了“志愿者”,為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開展,李長榮主動請纓,參加“文明交通我勸導”和兩車入欄、鏟牛皮癬等志愿服務活動。

  活動期間,李長榮每天都會堅守在路口,隨著交警們執勤,尤其是交通高峰時段,耐心勸導闖紅燈、亂穿馬路、車輛亂停放、車窗拋物等不文明行為,盡力杜絕違反交通法規的不良行為。在這期間,他向廣大群眾宣傳文明交通法規知識,維護主干道交叉路口交通秩序,用他們言行一致的公益行動暖了人心。

  為保護居民財產安全,他還加入了紅衛社區夜晚巡邏隊,每天夜里和社區干部一起深入各個小區參與治安巡邏,補上了治安漏洞,為社區安全貢獻力學。啟明街道紅衛社區老舊開放式小區居多,環境衛生差,小廣告隨處可見。創文期間,李長榮每天5點起床開始清理開放式小區牛皮癬與樓道雜物,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小區內的每一個樓梯間都留下了李師傅的腳印。

  李師傅待人誠懇,做事認真,見誰都是一副笑瞇瞇的樣子,無論是社區工作人員還是社區居民找他幫忙,他都是有求必應,能幫助他人絕不推辭,大家對李師傅都贊不絕口。他常說:“人民群眾的困難無小事,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是志愿者的責任。只要我還走得動,我就要在垂暮之年為社會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2

  羅曉紅是合作市新時代文明實踐衛生健康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多年來,她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奮戰在志愿工作第一線,時刻把一腔熱血奉獻給自己的事業和崗位,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志愿者的誓言。

  “哪里有需要,我們就到哪里去!”這是羅曉紅從事志愿服務最樸素的初心。她時刻關心社區的孤寡老人,經常購買生活必需品到社區慰問老人,幫助老人清理房間、測血壓、血糖,并囑咐她們按時吃藥、復查。她時刻牢記志愿者的使命和責任,活動中,積極為群眾做好服務,積極參加環境衛生整治,向群眾宣傳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發放宣傳資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著一個志愿者的風采,身為志愿者的她深知,沒有高度的責任感、扎實的業務水平和無私奉獻精神是干不好工作的,為了使自己的思想和業務水平更好的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她努力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和思想觀念,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志愿者的職責。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3

  貢去扎西現為合作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干事,是新時代文明旅游專業服務隊的一名志愿者。他熱心公益,扶貧濟困,服務群眾,尤其在旅游旺季,貢去扎西主動放棄個人休息時間,自愿申請前往景區為觀光游客宣傳《旅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導游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現場為游客發放游客須知宣傳單勸導不文明交通行為,以飽滿的熱情和真誠的態度受到了廣大市民游客的一致好評。

  在疫情防控期間,他主動申請到堅木克爾街道轄區進行核酸檢測點秩序維護志愿服務活動。承擔對轄區內2處住宅小區的200多戶居民開展入戶排查工作,逐戶宣傳疫情防護政策、開展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登記工作,以志愿者身份服務在抗疫一線。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他的帶動與感召下,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不斷地加入到志愿隊伍中來。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4

  吳俊作為一名羚城青年志愿者,同時也是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她始終在志愿服務的一線,在宣傳志愿精神的一線。政策宣講、植樹護綠、環境整治、鏟冰除雪、疫情防控……她總會在志愿服務的間隙舉起相機,拍攝下一幕幕感人瞬間,依托團市委“羚城V青年”微信公眾號平臺,將廣大志愿者的付出編輯成一篇篇推文,展現給更多人,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付出,大家都說“志愿服務沒有報酬,服務時收獲的快樂與感動就是回報”,她用一篇篇推文作為對志愿者辛勤付出的表彰,呼吁更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這個平凡而偉大的隊伍之中,為志愿服務的宣傳工作做出自己微薄的貢獻。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5

  巾幗不讓須眉,紅顏更勝兒郎。她在基層默默付出了近二十年,群眾評價她“是個熱心的人”,干部評價她“是個靠譜的人”,婦女評價她“是可以訴苦的人”。新集村的婦女已經習慣了找她解決家庭瑣事,村里出現鄰里矛盾、夫妻矛盾,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就是卡加曼鄉新集村志愿者王紅玲。

  自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王紅玲積極組織新集村志愿者,全力以赴投入抗擊疫情第一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她始終以最高的政治站位,從摸排每一個村民,走訪每一戶農戶,管控每一個重點人員,蹲守每一個卡點,一步一腳印,一行一進步,全面做好宣傳告知、清查摸底、人員管控、卡口監管等各項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志愿者的初心和使命,發揮志愿者的力量,在平凡的崗位上以奮發向上的拼搏精神詮釋著新一代女性獨有的魅力。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6

  馬秀同志是“三農”工作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自參加工作以來,她跑遍全市三鄉三鎮,翻山越嶺、走鄉串戶、深入田間地頭,從惠農政策、糧食安全、良種推廣、藏中藥材種植、病蟲害防治、化肥農藥減量等方面開展志愿服務工作。她一頭扎進農業行業,一干就是10余年。先后榮獲甘肅省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2014、2016年被甘南州農牧局評為全州農技推廣先進個人。工作期間,實施完成了合作市多個農業產業項目,通過田間技術指導、新品種引進、業務培訓、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防治,為我市糧食安全、結構調整、示范推廣、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及其良種的更新換代做出了積極貢獻。

  他們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在為服務人民中茁壯成長,用實干踐行初心使命,弘揚志愿新風,為努力繪就“青藏之窗雪域羚城”的壯美畫卷而不懈奮斗!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7

  魏紅芹,出生于1971年9月,2005年她憑著愛心、責任和擔當,貸款30萬元,創辦博山自閉癥療育中心,為博山學齡前特需兒童搭建起首個接受教育的平臺。近年來,她情系山鄉,播愛助人,用慷慨解囊的真情,無私救助的奉獻,燃亮愛心救助的薪火,演繹出一個個助人為樂的動人故事,被評為山東省助殘先進個人、齊魯和諧使者、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淄博市扶殘助殘先進個人、淄博市首屆和諧使者,榮立淄博市政府二等功。

  秉愛育人 守望花開

  自閉癥兒童,他們不盲不聾,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他們像是遙遠天際的星星,內心不理解別人,也很少被人理解,生冷而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封閉世界里,成為家長沉重的負擔,更是一個需要愛心救助的難題。孩子純真而空洞的眼神,家長的欲哭無淚,親人的無助悲傷,深深地刺痛著魏紅芹的心。她把救助自閉癥兒童,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全身心地陪伴、引導、支持、呵護著這個需要熱心救助的特殊群體。

  博山南部山區有一家貧困戶,一家3口找到魏紅芹求助。小孩父親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母親伴有輕度智力發育遲緩,五歲男孩被確診患有自閉癥,她義無反顧地收留了這個來自特殊貧困戶家庭的孩子。鑒于親子同訓的模式要求,針對男孩父親平時要打工負責全家人生活的實際,魏紅芹憑借自己的人脈關系,想方設法為他們在學校隔壁找到了一間免費租住的房子,解決了孩子求學和家長務工住宿難題。

  進入康復階段,魏紅芹針對孩子家長在農村養成的一些不良衛生習慣,每天都去其家里幫助清理衛生,苦口婆心引導培養其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助力孩子身心康復。經過兩年培訓,孩子能完成簡單指令,達到生活自理目標。“現在,孩子已回村里小學隨班就讀,孩子媽媽經我指導,徹底改掉了臟亂差的毛病。”魏紅芹很是自豪地說。魏紅芹秉愛助人,救助和改變的不僅僅是患自閉癥的兒童,還有一個農村貧困落后的家庭。

  在博山的熱土地上,魏紅芹將一粒粒愛的種子埋入土壤,愛心耕耘,次第花開。

  情系盆泉 暖溢山鄉

  盆泉,是博山西南偏遠山村,也是魏紅芹生于斯、長于斯故鄉。

  魏紅芹對家鄉有著一種樸素的感情,對村里的幸福院和父老鄉親,更是有著一種特別的情愫。對于有著一顆愛心的魏紅芹,盆泉村的幸福院和弱勢群體,一直是她關注的對象。當她了解村里幸福院老人需要關愛時,當她聽說特殊家庭困難需要伸出援手時,她總是義不容辭的出手救助。

  2020年,她多次給盆泉村幸福院捐款捐物。她自費購買米、面、電容器、電煎鍋,驅車數十里,親自送往幸福院,為改善老人們生活雪中送炭。2021年1月,她個人為盆泉幸福院捐款3000元,為幸福院建設添磚加瓦。中秋節、端午節,是一個溢滿團圓和親情時節。她帶領朋友去和老人一起包水餃、包粽子,為老人打掃衛生,給幸福院老人們春風般的關愛……

  魏紅芹用她真誠的關愛,無私的援助,溫暖著山村幸福院的老人們。老人們親切的稱贊她,是山村熱心腸的“好閨女”!

  慷慨解囊 愛暖寒舍

  愛心,是冬天里的一團火,總會令人溫暖如春。

  從2014年開始,魏紅芹長期資助盆泉村一個殘疾人貧困戶。每年都送米、面、油,還幫助他爭取社會資源的幫助。正是她的熱情助力,讓這戶家庭品味到人間關愛的溫暖。

  2020年冬天,魏紅芹得知沂源一個貧困孩子家長無錢繳納取暖費窘境,她個人給這個家庭捐款2000元。正是她的無私相助,讓這戶家庭的冬天不再寒冷。

  一團愛心救助的薪火,一腔孝鄉兒女的真情,在盆泉村的歲月中熠熠閃光,在“華夏孝鄉”的時光里向陽延綿……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8

  孫劍君是人大辦公室辦務成員,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孫劍君積極響應,主動請纓,義無反顧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線。因表現優秀,他于當年7月被評為“長安鎮優秀黨員志愿者”稱號,今年3月,又被評為“長安鎮2020年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

  2021年3月底,孫劍君再次主動要求參加鎮指揮部安排的協助開展新冠疫苗全民免費接種工作。因為通知要求原則上年齡不超過40歲。孫劍君知道后,主動找到負責人,“我參加過去年的疫情防控阻擊戰,有經驗有辦法,這次只是超了一點年齡,我想這根本不是問題,我一定會把工作任務完成好!”孫劍君表達了要求參加的強烈意愿和自身優勢。

  因為組織能力突出,敢于擔當,在長安鎮大規模人群新冠疫苗接種工作中,孫劍君成為ABC三個信息錄入組的總負責人,負責協調黨建工作辦對150名信息錄入員的統籌管理。在工作中,什么時候需要他,他就什么時候出現。哪里缺少力量,他就去哪里搭把手。他表示,要對組員負責,對錄入工作負責,對疫苗接種負責。

  今年以來,長安鎮開展的幾次大規模全民核酸檢測,孫劍君和他的100多名志愿者又多次來到長盛社區、長安圖書館、長安廣場等采樣點現場支援。至今,他仍活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9

  胡俊魄是湖北省武漢市人,2001年移居長安,退休后熱心文化公益事業,曾獲全國廣場舞大賽表演獎、市老年人文化藝術節優秀獎、鎮優秀志愿者等獎項,現為長安老年樂隊“長樂民歌匯”隊長。

  2020年2月起,胡俊魄加入了長安的硬核廣播員。“看到抗疫人員在前線奮不顧身搶救患者、守護家園,作為一名27年黨齡的老黨員,我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別看胡俊魄已經64歲,但是她仍認真學習使用手機微信功能,每天向房東群、老鄉群、歌友會群轉發權威防疫信息、長安防疫工作動態、溫馨提醒、復工復產指引和有關政策措施等等,而且鼓勵大家積極轉發,提醒身邊的親戚朋友、同事、老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并為戰疫捐款捐物。

  胡俊魄每天群發權威防疫信息

  胡俊魄是一名二手房東,她對租住人員、返回人員做好信息登記,督促做好“莞e申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只要每個人都守望相助,奉獻愛心,就能匯聚合力早日戰勝疫情。”

  她自志愿成為硬核廣播員后,隨時隨地做好硬核廣播防疫宣傳工作,這次疫情過后,她表示會參加更多的公益活動。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10

  把“善”進行到底

  這兩天,于會玲的心情就像陽春三月般春意盎然。讓她高興的是,她今年又榮獲博州“最美志愿者”稱號。

  說起于會玲,大家為她豎起大拇指:充滿愛心、樂善好施,做好事不求回報。只要有獻愛心的機會,就能看到她熟悉又忙碌的身影。

  于會玲是愛心順風車志愿者團隊的一名普通志愿者,多年來,她自己都記不清做過多少次義工,自愿參與了多少次愛心幫扶。

  有人問:“無回報的付出,不覺得虧嗎?”“做善事不能在乎吃虧,不然根本堅持不下來。”于會玲向人們道出了“善”的真諦。

  付出不求回報

  古人云:吃虧是福。于會玲一直把這句古話當作自己行善的準則。

  2020年8月,因為疫情,阿拉山口市各小區實行居家管理。疫情突然來襲,很多市民沒有做好準備,一時間日常吃喝都成了問題,大量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資購買、運送都需要人手,社區人員顯得嚴重不足。

  這時,于會玲挺身而出,為了能早日戰勝疫情,她愿意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我丈夫在單位就地隔離,女兒在博樂,兒子正在學校,我可以更好的服務大家。” 于會玲積極向社區申請,自愿當一名志愿者。

  于會玲服務的對象是塔里木巷一帶的市民。她每天清晨6點準時起床,穿好防護服,去為每棟住戶收拾垃圾。十點前得清理完垃圾,之后就要上門為社區居民測量體溫上報給社區。

  八月的阿拉山口,氣溫高達30多度。一趟跑下來,于會玲的衣服里外早已濕透,但她還是選擇堅守,沒半句怨言。當被曬得頭腦發脹,她就找一處陰涼之地稍作休息,隨后,又扛著菜、肉等生活用品,為每家每戶送去。

  有些住戶住的樓層比較高,一天幾趟樓上樓下來回跑,于會玲的腿腳疼痛得站不直。晚上,她就用熱水泡腳來緩解疼痛。第二天,又一家一家跑來忙去的。

  50多歲的于會玲個子矮小,但爆發出來的力量讓大家為之感動。“阿姨,我們年輕小伙子都沒有你做得這么好!”一天中午,于會玲弱小的身軀扛著大包小包,在烈日下來回穿梭,忙前忙后,在社區上班的一名年輕工作人員投來敬佩的目光。

  一個月下來,于會玲瘦了五斤。“說真話,確實累,但看到市民們都好好的,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于會玲說,“自己也很開心快樂。”

  “又沒有回報,干嘛那么辛苦?”“如果非要說付出要求回報,自己心里開心就是最好的回報。”面對他人的關心和不理解,于會玲這樣作答。

  于會玲跟志愿者們的辛勤付出,讓居家隔離的市民不缺吃不缺喝,生活井然有序。一個月后,防疫迎來了勝利。她也被評為博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2020年最美志愿者”。

  于會玲先后獲得過阿拉山口市愛心順風車幫幫團“2017年最佳助人獎”、艾比湖鎮阿拉套社區“2019年愛心奉獻優秀志愿者”等榮譽。

  這只是于會玲日常行善的“冰山一角”。

  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非幫一把

  于會玲老家是河南的。來阿拉山口之前,她跟丈夫去過廣東、北京等很多地方,做過生意、打過工,還承包農田種過糧食。

  一路走來,于會玲嘗盡了人間疾苦,深深體會到生活的不易,因此每每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她都會盡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1998年秋,當時在北京做生意的于會玲,有一天,她跟丈夫準備坐火車回老家一趟,在北京火車站見到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老人蹲在一個角落里沒吃沒喝,也沒車票回家。于會玲動了惻隱之心,讓丈夫給老人買了吃的喝的,還為老人買了張回家的火車票,老人感動得落淚。在于會玲老家有個八十多歲的鄰居,無人照顧。老人只有一個兒子,常年在外務工很少回家,生活完全靠自己。于會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不僅幫老人干些體力活,還會時不時給老人送些吃的。一來二去,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隨著國家發展阿拉山口,于會玲跟著丈夫領著十歲的女兒于2000年3月來阿拉山口,做豆芽批發生意,并慢慢在山口扎下根來。

  2001年,手頭并不寬裕的于會玲,聽說老家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患了重病,急需救治,但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錢。當時,她卡里只有兩千元,沒和老公商量,就毫不猶豫拿出了一半捐給了這個小女孩。她說,人人伸把手,獻出一份愛心,這世間很多難處是可以扛過去的。

  在阿拉山口定居后,于會玲和丈夫靠著勤勞的雙手,堅持不懈打拼,生意做得紅紅火火。2002年,她的兒子在阿拉山口出生,因為要照顧孩子,便沒再做豆芽生意,在塔里木巷開了一家副食品店。

  當時,塔里木巷有幾處工地正在施工,正處在于會玲副食店對面。開始,有些工人試著到她店里找口熱水喝,她不但不拒絕,還跟工人們講,歡迎隨時來喝。從那后,她每天燒好開水,為那些有需要的工人、老人、警務人員等提供免費服務。

  把“善”一代代傳下去

  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聽說一個叫樊井義的河南老鄉組織一些愛心人士在阿拉山口做好事,用私家車在刮風天氣免費接送學生上下學。之后,她聯系了這個老鄉,便加入了愛心順風車志愿者團隊。

  加入團隊后,她跟著志愿者們做了許多的好事善事,撿垃圾、清掃小區積雪、慰問孤寡老人、環衛工人、貧困戶及為貧困山區的孩童捐贈衣物等,為阿拉山口的建設和民族大團結獻出了一份力量。

  一晃,于會玲一家四口在阿拉山口生活了二十多年,過得幸福美滿。

  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于會玲的善舉悄然間影響著她的愛人跟孩子,她丈夫也加入了愛心團隊,當了一名志愿者。“我孩子在家時,也會跟著我們一起做志愿活動。”雖然讀書不多,但于會玲在跟子女聊天中,會告訴他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人不要怕吃虧,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兒子現在在西藏當兵,保衛祖國!”去年,她兒子在大學里參軍入伍,當了一名大學生士兵,并且選在了世界屋脊西藏戍邊衛國。“我為兒子感到驕傲!”男孩子有擔當才對,于會玲滿臉幸福。

  現在,于會玲還學會了抖音視頻,她不僅在現實中做善事,還利用網絡傳播正能量,要盡己所能把“善”進行到底。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11

  孫雙稱,女,漢族,肅寧縣河北留善寺鎮河北留善寺村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現為河北留善寺鎮希望小學聯合支部書記、校長,負責學校的管理工作。現為肅寧縣第18屆人大代表,河北留善寺鎮第13、14、15屆人大代表。2022年3月中旬,疫情形勢嚴峻以來,她舍小家顧大家,義無反顧加入抗疫一線,統籌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和教學管理工作任務,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中共黨員的莊重誓言。

  登上三尺講臺,孫雙稱是孩子們的引路人;站在核酸檢測點,她又穿上紅馬甲化身為引導員、信息員、服務員,與所有防疫人員并肩作戰,全程配合,一絲不茍地完成工作任務,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自疫情突發之日起,孫雙稱同志總是風雨無阻、如期而至。連續十次全員核酸檢測中,或者凌晨三點,或是中午十二點,接到通知后她會準時到河北村委會,做好維持秩序、清掃場地、消毒消殺、幫助申領健康卡等工作;核酸檢測中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她或是快步上前攙扶著老人到檢測位置,或是引導檢測人員到老人的三輪車旁為他們采集核酸。

  作為一名小學校長,她更是惦記著學生的健康和學習,學校停止線下教學第一天,她便利用騰訊會議連夜給全體教師開會,確保教師“停課不停教”,學生“停課不停學”,帶領老師們制定網上教學計劃,為精心上好每節課做充分的準備。為了確保學生不耽誤上課,在全員核酸檢測時,孫雙稱會時刻關注著學生,有學生做核酸檢測時,她總是及時調整隊伍順序,讓學生先做,她向排隊等候的人們解釋著,這種做法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和支持。

  疫情防控工作中,孫雙稱同志的婆婆已連續輸液十余天,公公因為腦血栓行動不便。作為子女,作為志愿者,她只能在早晨千叮嚀、萬囑咐交代好所有事情,待核酸檢測完成后再急匆匆趕回家盡心盡力伺候好公婆。雖然忙碌,但是她只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從教育一線到戰“疫”一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孫雙趁是最勇敢的逆行者。她以師者擔當,用行動為抗擊疫情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詮釋著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擔當,筑起了防疫鋼鐵長城!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12

  在肅寧縣河北鄉南莊村的排查檢測點身穿“紅馬甲”的隊伍中,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這個人就是肢體二級殘疾人士齊文浩。當得知村內招募志愿者,他第一時間報了名,考慮到齊文浩本就有肢體二級殘疾,拄著雙拐行動不便,村書記擔心他的身體情況,拒絕了他的志愿者請求。

  齊文浩說到:“平時都是政府在關心我們殘疾人,而現在正是疫情防控最關鍵的時期,一定要加入防疫第一線,為政府防疫工作做些力所能及的實事。抗擊疫情,守土有責,我不想做一個旁觀者。”

  齊文浩不死心,特意去咨詢醫生,醫生說:“在不劇烈運動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執勤”。這樣,村書記終于同意他加入到志愿者隊伍。

  他主動承擔起村內核酸檢測的宣傳、掃碼、登記等服務工作。有一次,緊急通知晚上需要入戶采核酸,齊文浩同志主動要求參與工作,半夜,他自己騎著電三輪挨家挨戶通知并提醒居民做核酸,每一項工作他都認真對待,做得一絲不茍。

  齊文浩簡單而樸實的話語,拄著雙拐志愿服務的樣子讓我們感動,更感染了過往的無數人。

  像齊文浩這樣主動參與疫情防控的還有很多,他們感黨恩、謝黨情,日子越過越好的同時,在疫情面前紛紛伸出援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匯聚了一股股暖流,形成了眾志成城、共渡難關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文明實踐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服務活動總結(精選12篇)03-08

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的活動方案范文(通用12篇)03-10

最美巾幗志愿者事跡材料03-05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計劃08-29

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服務活動心得體會09-14

2016年最美志愿者事跡材料11-21

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服務活動工作總結(精選7篇)02-23

社區最美志愿者的事跡材料(精選5篇)10-11

新時代文明建設志愿者活動總結(精選12篇)11-30

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總結(通用9篇)03-01